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明朝做千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老白牛
刘玉梅口中“喏喏喏”地唤着,一边将桶中的猪食舀入猪栏的槽中。她旁边的小妹刘二妞笑了出来:“姐姐你看,这些小猪们真贪吃。”
刘玉梅说道:“小猪贪吃好啊,他们贪吃,就长得快,那到年底,我们就有猪肉吃了。”她一边说,一边不断地将猪食舀入猪栏的槽中。
刘二妞拍手道:“是啊,猪肉真好吃啊。”
刘玉梅笑道:“就知道你馋,和这些小猪一样。”
二人说说笑笑,同样的情形,发生在其它各个猪栏,各个五寨堡妇女们提着猪食,有些身边还跟着拖鼻涕的孩子。各人打开各个猪栏,喂着小猪,每个人都在不停地忙碌着,在这大畜场做事的五寨堡女人和老人、小孩,约有几十人之多。
这些女人们本来都只是在家中cào持着一些家务,守着自家男人的一些月粮过日。不过黄来福开发的地方众多,五寨堡壮劳力们严重不足,因此大批的五寨堡女人们就被雇佣,做这些打猪草,喂猪喂jī之事。
自己也能养家糊口,这些妇女们都很高兴,个个做事都非常卖力。而且大畜场内也有专门的监管人员,如果干活不努力,被发现后,轻则责骂,重则克扣月粮,甚至被赶出大畜场,因此人人都不敢怠慢。
军匠少女刘玉梅也在这批被雇佣的妇女之内,她每月月粮三斗,干得好另有奖励。而刘二妞则是或帮着姐姐做事,或是去放鸭,每月月粮一斗。
“你们干活都勤快点,不许偷懒啊。”
刘总旗的婆姨钱氏冲着忙碌着的一群女人喊了一声,回头对黄来福等人恭敬地道:“大少,您这边走。”大畜场建好后,钱氏也在这些被雇佣的五寨堡军户妇女当中,黄来福对这些妇女了解不多,钱氏算是见过几次面的,当下就任命了她为大畜场的管事,也有鼓励刘总旗的意思。
自家婆姨也成了管理几十号的人了,刘总旗自然是喜出望外,夫妇二人都是不敢怠慢,平时钱氏也是尽心竭力,对大畜场的事丝毫不敢松懈。
黄来福此时身边还跟有顾云娘,何副千户,江百户,杨百户,渠源锐等人,他得到大畜场已经进入轨道的回报后,便带着众人前来巡视,一到大畜场的门口,钱氏得到消息,自然不敢怠慢,恭敬地将一行人迎了进去。
黄来福“嗯”一声,见此时的大畜场内一派繁忙的景sè,各人都在辛勤地劳作着,不由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钱嫂,你做得不错。”
钱氏的脸上立时笑出了花,似乎自己所有的辛苦都得到了回报,她连连道:“这都是份内之事,份内之事。大少交代下来的事,我们是丝毫也不敢松懈。”
黄来福点了点头。众人边说边走,来到了军匠少女刘玉梅身边的一处猪栏处,此时刘玉梅正喂着猪,见黄来福一群人过来,赶忙立在一边,她身边的妹妹刘二妞见这么多人过来,更是吓得躲在姐姐的身后。





回到明朝做千户 第26章 刘玉梅喂猪、黄来福盘点(2)
黄来福看见了刘玉梅,认出了是以前那个军匠少女,对她微微点了点头。
刘玉梅见了黄来福这种动作,不由脸儿一红,忙低下了头,刘二妞躲在姐姐的身后,只敢偷偷地看着众人,她认出黄来福就是以前那个给她糕点吃的大少爷,不住地对黄来福打量。
刚才的动作,黄来福并没什么感觉,在后世,一般人见了一个熟悉的人,都会点点头,只是一种礼貌性的习惯而以。黄来福虽然穿越过来,但是一些习惯,还是会不知觉地存在。
黄来福觉得没什么,不过他刚才的动作看在别人眼里就不同了。顾云娘首先现出异样的神情,她看看黄来福,又看看刘玉梅,脸sè有些不好看。
而钱氏也是看了刘玉梅几眼,眼中现出中年妇女最喜欢的那种八卦神情,何副千户和江百户也是对视一眼,眼中现出男人都明白的笑意。
黄来福一时想不到自己只一个礼貌性的点头,旁人就这么多花花头脑,他走到猪栏旁,看向里面的小猪,只见猪儿们个个在不断地抢食,吃得个不亦乐乎。黄来福仿佛看到了这些小猪将来长大后,个个都变成大肥猪,自己的财源也是滚滚而来。
他站在那里,若有所思,他旁边的刘玉梅见他半天不说话,不由偷偷地看了他一眼。这动作又是敏锐地被顾云娘察觉,她不由轻哼了一声。
钱氏在旁恭喜道:“这些猪儿个个都鲜活乱跳,吃的猪食又好,怕是用不了几个月,这些小猪都会长成肥重的大猪,这么多肥猪,怕是五寨堡以前从来没有过,这都是大少之功。”
黄来福微笑地听着,何副千户和江百户听得高兴,也是在轻声地议论着。
随后,在钱氏的向导下,黄来福等人又沿着前方的猪舍,往大畜场各处走去。顾云娘有意无意地落在最后,回过头来,见那个军匠少女刘玉梅还是呆立在那里,不由又哼了一声,加快脚步,追上了众人的身影。
看过各个猪舍,鱼塘,菜地,jī圈,鸭圈,还有一些正在整理的果园,虽然各处还很粗糙,还都在兴建整修之中,不过却都有一种朝气蓬勃的感觉。
看着这一切,黄来福很有一种满足的心理,这些可说都是自己的心血,自己这些时间jīng力都扑在了五寨堡各个农场等事上,才会有眼前的成果。当然,启动这一切的,也不能忘了渠源锐投资的那些银子。
黄来福等人所过之处,在大畜场内忙活的五寨堡军户妇女们,都是恭敬问好。走到清涟河边时,望着远处的大水车,河边的成群的鸭与鹅,黄来福更是意气风发。
他说道:“走,我们到马蹄坡圈羊场上去看看。”
岢岚山,马蹄坡。
放眼眺望,只见这里绿树摇曳,绿草如茵,美景尽收眼底。这一带的山坡和山脚下,还种着许多紫花苜蓿和油菜,等这些长成后,都是羊儿的美食。
山坡上正有一片羊舍和羊圈正在兴建,大批春播农忙过的各农场屯丁们,都在这里挥汗如雨地忙碌着。
马蹄坡羊圈的管事,以前是黄家的一个老羊倌,名叫黄大粱的,见黄来福等人过来,忙毕恭毕敬地迎上来,带着黄来福等人在马蹄坡各地巡视。
“大少,这羊圈有小羊两千只,每日每只羊需吃叶草四十斤,如买枯叶的话,预撮叶价每千斤三钱,到了冬日,叶价每七千斤约需价三两。如买羊草,每七千斤约需价四钱,还有垫柴每四千斤约需价二两。”
老羊倌黄大粱放了几十年的羊,对这其中的行情自然是了如指掌。
“很好,先就这样吧,需什么用度,可报与杨管家,不过……”黄来福笑了笑,看向山下大片的紫花苜蓿,道:“或许到了夏秋日,就不再需要那些羊草了。”
山坡和山脚下的那些紫花苜蓿和油菜,等秋割后,便可大大地缓解饲料不足的问题。将来大片种植,完全可以满足猪羊的需求。
而且油菜冬天除了可用来喂羊外,菜籽还可以榨油,供食用或点灯。羊粪可以掺在饲料里喂猪,猪粪又可以喂鸭,鸭粪又可以喂鱼。而且,这些羊粪、猪粪之类的肥料又可以用到农场上肥田。可说是循环利用。
紫花苜蓿和油菜虽说明朝中期在各地种植就很普遍,但象黄来福这么大规模的种植,还是少见。而且让五寨堡各人不解的是,黄来福放羊竟然是要圈养,而不是让羊们放到各个山坡上去吃草。
关于这一点,只有黄来福明白将羊圈放的好处,散乱放羊的坏处。五寨堡靠近内蒙,本身沙化的危险就很严重,而羊放养过的草场,可说是:“羊吃蹄又刨,风刮一道壕,羊瘦又坏地,绿sè成泡影”。为了避免沙化,种植牧草,将羊圈养是最好的方法。
而后世的经验证明了,羊舍圈养的养殖方式,效果远远好于在外散放,在外放羊向有夏活、秋肥、冬瘦、春死的说法,向来损失比较大。从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的经验来看就知道了,每年过冬,他们的牛羊不知道要死多少,而且也要到处寻找草场,居游不定。
而羊舍圈养,只要饲草准备好,再搭配营养饲料等科学方法饲养,羊只的生长速度将成倍增长,估算羊羔半年左右即可成大羊,出栏周期将大大缩短,而且每年出栏的羊死亡率还可以大大降低。而依此时的经验,如在外面放牧,羊出栏时间一般要一两年甚至两三年。哪种方法效果好,一看便知。
这些在后世都是些普通的常识,不过不说何副千户等人不明白,就是老羊倌黄大粱也不明白,他放了几十年的羊,在他来看,放羊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只要有草,就放着呗,为什么要圈起来养呢?
不过这是黄大少的意思,他可不敢说什么,而事实也证明了,黄大少不论做出什么决定,到了后来,都证明了他的正确性。既然这样,自己又想那么多做什么?大少吩咐怎么做,就怎么做呗?
※※※
黄来福在马蹄坡羊圈巡视了一番,大致还是满意的,只是此时羊圈还没有完全建好。饲料也没有完全准备好,有一段时间,还需在外放养。
这些小羊两千只,每只购买来时一只羊花银四钱,两千只就是八百两银子。估计每饲养一只羊,单项成本需1钱,不过差不多羊长成后,每年每只羊,可有羊毛三十斤,约价二两。还有羊绒,羔羊,羊粪,羊肉等也是收成的一部分。
让黄来福遗憾的是,自己买不到藏羊和大尾羊种,特别是西方的大绵羊,这些羊不但脂多肉美,而且毛发浓厚,可作为呢绒的原料,自己将来可以在五寨堡搞毛纺业。
九边一带,对棉花棉布的需求庞大,不过棉花一般只在中原一带种植,自己离货源太远,如果运输来加工的话成本太大。还是呢绒毛纺业比较适合,就靠近内蒙货源处,而且呢绒比起棉布来说,少了臃肿,但保暖性却一点也不差,大有前景。
眼下的羊可说除了吃一些羊nǎi,还有一些羊肉外,用处不大,那种好羊,以后再说吧。
不过五寨堡内虽然养猪,养羊,养鸭,却没有养牛。牛对于五寨堡来说,用处不大,而且大明明文规定不能轻易宰杀牛,那些nǎi牛,暂时又用处不大。养牛,对黄来福可以缓一步说。
站在山坡上,望着山下的风景,黄来福豪迈地道:“现在只是养羊两千只,将来还要养羊一万只,甚至是十万只,五寨堡,要成为晋北的粮仓,也要成为晋北的牧场。”
顾云娘脸放异彩地看着黄来福,何副千户只是一个劲地吸气。这些时间,在黄来福对他的冲击已经是一次又一次了,他的心理有些承受不了,他喃喃地道:“太多了,能不能少一点?”
黄来福身旁的渠源锐倒是神情平静,虽说黄来福花的都是他的钱。
※※※
渠源锐:“大少,花了我这么多银子,推荐票应该送一张吧?”
黄来福:“……”




回到明朝做千户 第26章 刘玉梅喂猪、黄来福盘点(3)
千户宅内,晚。
“来福哥哥,喝杯茶歇息歇息。”
在黄来福的房间内,顾云娘端来了一杯茶,对忙碌个不停的黄来福说道。
黄来福说道:“好的,云娘,先放到一边吧。”他一边说着,一边低头在算盘上打得飞快,统计核实着最近的帐目。打算盘,对黄来福当然没问题,他小的时候上学时,那时可没有电脑,大家都是学珠算,黄来福当时在中学比赛珠算时还在市里得过奖呢。
虽然多年后现在又用上了,开始还有些不习惯,但熟手之后,可说是打得飞快。
黄家现在家中及各个农场的帐目现在由杨管家负责。杨管家的忠心敬业当然不是问题,不过他毕竟年纪大了,jīng力越来越不济,繁重的琐事让他喘不过气来。
黄来福自己要忙着“设计五寨堡未来的方向”,当然不能将jīng力放在这种琐事上,他已经在考虑是不是再找个信得过的帐房,统管各个农场的帐目,来分担杨管家的工作。不过这合适的人可不是那么容易找的,黄来福只能慢慢看着。
最近五寨堡各个农场的事,已经基本告一段落了,黄来福这几天就问杨管家取来各个帐目,自己来盘点清算一下。
黄来福一边飞快地打着算盘,一边用毛笔在另一个本子上记着什么。
“屯丁五千,月支粮二千五百石,折银二千五百八十二两一钱八分五厘三毫二丝五忽六微。”
“小猪仔二千多头,每头银六钱一分二丝,折银一千二百九十八两七钱九分四厘……”
“大水车用老木料每根银二钱二分三厘,折银……”
“马匹……耧车……”
黄来福一项一项地统计核对着,不知过了多久,黄来福最后松了口气,经过几天的盘点核对,黄来福已经把帐目整理核对出来了,可以看出,杨管家还是很尽心的,帐目基本真实详尽,并没有在帐上做什么手脚。当然,以此时大明的记帐方式,对于黄来福来说,还是落后了些,做没做手脚,一眼便知。
而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这几个月中,开垦土地的花费,屯丁们的月粮,各种工具的费用,购买各种畜苗的费用……零零碎碎,加起来,已经差不多用了黄来福三万五千多两银子,渠源锐投资的五万两银子,已经花了大部分了。不过好在现在五寨堡该办的都办好了,事情将来会如何,到秋收时就知道了。
黄来福舒服地靠在椅子上,端起顾云娘捧来的茶喝了一口气,满足地吁了口气。
顾云娘站在一边看着黄来福的举动,眼中闪动着异样的光芒,这些时间,对于黄来福,她很是着迷,虽说以前的她对黄来福非常不满,但这种不满都成为过去了。
或许是现在的黄来福对她没有以前那样上心,又表现得越来越出类拔萃,看黄来福一直在忙,自己却帮不上他什么忙,这让她产生了危机感,总想自己能为黄来福做什么。
顾云娘想说什么,一时之间,却又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她看到黄来福桌上的帐目,忽然有些好奇,说道:“咦,来福哥哥,你这帐目记的,怎么和旁人不一样?”
黄来福微笑道:“你觉得哪不一样?”
顾云娘看了半天,皱着秀眉道:“我也说不上来,只觉得,你这种记帐方式高明得多了。”
此时大明各处的记帐方法都是天地帐记录法,又叫“朱出墨入记帐法”,以红记出,以墨记入。比起后世的复式记帐法还是显得简单了一些。中国最早复式记帐法(龙门帐)产生于明朝末年(1640年),相传为山西人傅山所创。
而黄来福后世所用的借贷记账法,就是在复式记帐法基础上更加的改进和完善。
借贷记账法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为理论依据,以“借”和“贷”为记账符号,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记账规则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基本结构分为左、右两方,左方称之为借方,右方称之为贷方。借方在帐簿的左侧,贷方在帐簿的右侧。资产增加时,记入左侧。资产减少时,记入右侧。负债增加时,记入右侧。负责减少时,记入左侧。
这种记帐方式比起此时大明的“朱出墨入记帐法”来说,可以更好地防止和减少记账差错,在账户设置上也更为灵活,有利于名下产业的分析和管理,当然是高明了许多。
顾云娘这样说,黄来福心中也有些得意,不过表面上还是故作淡然道:“雕虫小技罢了。”
顾云娘又看了一阵,才放下手中的帐本道:“来福哥哥,我觉得你越来越厉害了,什么事都懂。”她上上下下仔细看着黄来福,看得黄来福有些发毛,这才道:“奇怪,来福哥哥,我觉得你以前没这么厉害的。怎么出门一趟后,就什么事都知道呢?”
黄来福说道:“这就是出门游历的好处了,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出门在外,很容易增长见识的。”
“何况。”黄来福说道:“以前我也不是不厉害,只是我的云娘不知道罢了。”
顾云娘听到这里,脸儿有些红,她轻啐道:“呸,油嘴滑舌。”
黄来福笑道:“我的云娘不喜欢吗?”
说着,他伸手握住了顾云娘那温软嫩滑的手掌,顾云娘轻挣了一下,低声道:“不要这样。”就由黄来福握住了小手,只是脸儿越来越红,螓首几乎垂到了****上。
黄来福见了,更是心动,正想采取下一步行动时,顾云娘却是回过神来,她轻轻地摆脱黄来福的控制,娇羞地道:“来福哥哥,你真是坏死了。”
她有些妩媚地看了黄来福一眼,说道:“我去陪姨娘。”说着就一溜烟的逃了出去。
黄来福叹了口气:“啊呀,美人儿跑了。”
他笑了笑,摇了摇头,又将注意力转回了帐本上。
※※※
五寨堡内主街道就是通往千户宅和官署的那条了,名叫大东街。大东街旁有一条街叫娘娘庙街,旁边还有南巷、水口堰巷与大东街相通。
大东街一带是五寨堡内最重要,最热闹的地方。千户宅,官署与仓廒等都在这一带。还有观音娘娘庙,关帝庙,岳神庙等,都在这一带。
每月逢三、六、九的日子时,不论是堡内的军户,还是堡外的民户们,都会跑来到这一带来赶集,每年的五月十三,这一带还会举行关帝庙会,到了九月九日,又会举行岳神庙会。
大东街和娘娘庙街的十字交汇处的南侧,建有一个大乐楼。大乐楼下部为石块砌成,上部建有砖木结构楼房,每年五寨堡的过节赶庙会时,就会有一些人在这里请客唱戏。
这一带可说是五寨堡内的黄金地段,此时,近邻大乐楼的一边,正兴建好了一个祁县会馆,正是专门由黄思豪拔地,渠源锐在五寨堡建的商馆兼会馆。
晋商的会馆在中国颇为有名,明隆庆时候,山西人便开始在异地建立会馆,作为同乡人在异地建立的一种社会组织,此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晋商会馆遍布中国各地。会馆主要用于联络乡谊,会聚公议,维护同乡或同行商人的利益。并在会馆内设市,兼有商馆的功能。
渠源锐建的这个祁县会馆规模庞大,里面的商市可容纳百人。祁县会馆建立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建好后,该会馆建筑巍峨壮丽,布局严谨,会馆前有雕砖砌成的照壁,上嵌一对小巧玲班的算盘和帐簿,显露出会馆浓郁的商业气氛。
祁县会馆建好后,渠源锐雷厉风行,很快就招收了许多学徒,并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他制定的制度,就是黄来福看了,都是叹服,感叹晋商的成功之处,绝非侥幸。
比如祁县会馆定有管理条规13条,其内容有:
(1)所有收支帐簿、房屋、家具、菜园、地基、应用人役,总归值年经营差委。
(2)会馆宜保持清洁卫生,平素日期不准闲人入内游览。
(3)不准外帮借馆演戏,如有徇情私借情事,从重议罚。
(4)馆内灯彩家具一概不准出借,如违者议罚。
(5)晚间十点锁门,如遇宴会灯戏十二点为止,除水龙数患外不得任意启闭出入,如违者立驱出馆。
(6)会馆重地灯火最宜小心,如遇在馆做会演戏,客散戏终主人务将庙院戏台一应灯烛亲查熄灭始准回号以昭慎重,如违议罚。
(7)馆内不论粗细货物,概不准在内晾晒,以昭肃敬。
(8)本馆司事、住持人等内不难留客过宿,在外不准支取银钱货物,自议之后倘私留客宿私赊货物一经知觉,逐出会馆,决不宽贷。
(9)水龙有备无患,倘有不测,一时出馆夫投人等酒资一切照章施行。
(10)供奉香火、长年神灯,乃住持应办之事,俟后逐日长香,务要敬谨供奉,每逢会期奉香献酒,自必住持侍奉,年节三天,僧人间有贪闲假手他人,殊属不恭,自议之后,住持二人lún流执香在殿侍候以昭诚敬。
(11)凡选用馆丁务要小心谨慎,能干办事者充之,不得轻举滥进。馆之内外门巷每日打扫洁净,馆之社产市屋务听值年者tiáo拨,催取租息不致稍懈。馆内不许容留闲人饮酒戏耍,致生事端。馆外街巷不许收荒摆摊赌储。馆役不得徇情容隐不报。如敢不守馆规,徇私偷懒,即行斥革。
(12)大会值年,从前十帮lún流,位年二号会办。今增汇业,每年四号。以祀产渐增,馆务紊繁。每年以四月初八日揭清所存银两,一切祭器祭物文契公文下首务期明悉周详毋延。
(13)招僧住持原为供奉香火,每日长香神灯,务要敬谨供奉,殿宇香案每日打扫.会期朔望倍加诚敬洒扫洁净在殿伺候,以便士商恭谒,平日不得随便出外游玩。
这些管理条例虽不能和后世相比,也不能和黄来福此时定的管理条例相比,但在此时的大明,决对是最适合,最全面的商馆管理条例。让黄来福看了佩服不已,晋商有现今如此庞大的势力,决不是靠吹的,而是有实际本事的,只可惜明末有一些晋商有才无德,将本事用到歪路上去。
不过黄来福来到这个世上,希望能改变他们将来一些不道德的行为。




回到明朝做千户 第27章 变化
公元1590年4月23日。五寨堡大东街。
比起去年,五寨堡街容街貌这几个月中变化了不少,首先是堡内街上的人多了,特别是大东街这一带。由于黄来福招募屯丁,五寨堡的人口又不足,这样一些外地的民户和流民前来,让五寨堡的人口增加不少。反应在街上,就是街上人流多了许多。
其次是堡内各人的面貌也变了不少,以前那遍布街上衣衫褴褛,瘦骨嶙峋的人也少了,各人脸上都带上了红润,许多人还穿上了新衣。比起以前堡中军户脸上的麻木绝望,现在各人脸上都是充满了对生活希望向往的笑容,笑容似乎带来了活力,让整个五寨堡的jīng神面貌大大不同。
1...1718192021...16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