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知梦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写风
“那便是郡主救了我。”渡会微笑说道。
渡会的皮相确实好看,但顾瑜没有顾得上欣赏,而是继续自己的问题:“听说你一直喊着要见我,是有什么话想对我说吗”
渡会点点头:“正是。因为郡主救了我,所以想来当面答谢。”
不过看上去这位平西郡主似乎不太喜欢他,为什么
“你的谢意我收下了。”顾瑜说道,“还有其他话吗”
渡会摇摇头,表示没有了。
顾瑜这才明白,这和尚果然是来答谢的,且只表示了谢意。
“山南道的人如今在传是你给的药方。”顾瑜说道,“你如今名望很好。”
顾瑜这句话没头没尾的,但眼前的渡会却机灵地反应过来:“那,这是郡主第二次帮我了。”
第二次看来上次的事玄正也跟他说了啊。
顾瑜却摇摇头:“上次以为是帮你,但说到底是你的本事。”
“这次帮你,也不是我本意。”
渡会却摇摇头:“没有郡主的因,也不会有我的果,何况郡主救了我的命。”
顾瑜认真地看着他。
渡会也认真地看着这个只到他胸口的女童。
“郡主有什么需要我做的吗”渡会问道。
顾瑜认真想了想,说道:“我要你在圣人面前这药方是你写的。”
渡会疑惑问道:“这岂不是抢了郡主的功劳”
顾瑜摇摇头:“这对我来说算不得什么功劳。”
渡会见她说得诚恳,便应下了:“既然如此,我就帮郡主这个忙。”
顾瑜满意地点点头:“既然大师病好了,也可以回白马寺了。”
渡会点点头:“正是,这些日子叨扰郡主了。”
说罢就要告退,果真不拖泥带水。
待到渡会退下,张全忍不住啐了一声:“这和尚好不要脸!”
占了便宜还说是帮娘子的忙!
顾瑜不以为意:“他答应了就行。”
这人看起来是个聪明人,就是有些摸不透。
渡会回到白马寺的时候自然知道了朝廷放出来的消息。
一个被疫病折磨的人,成了研制出解药的神人,救大周于水火之中。
渡会自嘲地笑了笑,独自回到自己房间。
玄正没有让他多休息,派了人提醒他三日后上朝听封赏,同样的还有张家的管事,有幸到朝堂走一趟。
僧人说完消息就离开了,渡会摸了摸身上的衣服,忽然有些舍不得换下来。
最终他还是换了僧袍,将换下的衣物小心折叠,找了个木盒子将衣服放进去,然后把盒子放在了枕头旁边。
既然你要我承这名,我就承这名。
海州的人在朝会后也得到了消息。对于宫里的封赏一家人都很激动。
“果然有出息。”连张大老爷也忍不住夸赞了一句。
不过
“朝廷的赏赐怎么是京城的主事去受的”大老爷不满道。
难道不是应该他去京城领封赏吗
“没事的老爷,崔主事信上说了,赐的字过几天就会被运到家里。”管家讨好地说道。
“是字的事吗!是字的事吗!那可是朝堂!我都还没去过,让他一个小主事去了!”大老爷忿忿不满道。
老太爷瞥了他一眼,愣是心情好,才不冷不淡地说了一句:“圣人只是做做表面功夫罢了,你以为圣人真的在乎领旨的人是谁”
大老爷听到这话更是不明白:“那我们张家难道还和以前一样吗”
老太爷恨铁不成钢的神情再也藏不住,说道:“只要有皇商的名号,我张家就不再是以前的张家了。”
虽然圣人不当一回事,但是再怎么说也是圣人亲赐的名号和笔墨,下边的人哪能真的不当回事。
正说着,门房上来通传,说是府尹约老太爷几日后去府里赏花吃茶。
“赏什么花”大老爷起了兴致。
门房愣住,心想这不是赏什么花的事吧
老太爷也叹了口气,似是对这个儿子已经无奈了。
赏花,当然不是为了赏,也不是为了花,而是为了张家如今的地位。
所以说,张家以后真的不一样了。
第五十五章 同去
张家的人不知道张津在山南道受了多少苦难换来了皇商的名号和这幅字,张津也没有邀功的意思。
实际上,他从感染疫症到痊愈都没有跟家里说一声。
反而他很关心药方的功劳被误打误撞到渡会身上的事。
“这可不太妙了。”痊愈后的他已经反应过来这是顾瑜给他创造的机会,但他因为被感染了疫病错失了这次机会。
他倒是没有怨恨顾瑜让他来山南道才让他感染了疫病的事情。因为在他自己看来,顾瑜的话只是建议,真正来到山南道也是他自己想做一些事,顾瑜不过是给他创造了一个机会而已。
从某种角度来说,张津和顾瑜非常相似。
不过这一趟的名望也挣到了,至少在山南道,张家的名头比远在京城的渡会大师的名头好用的多。
虽然患者不多,但大家都清楚,这是因为张家封锁了城镇的缘故,才让疫情没有恶化扩展。
患病的人更是对张津感恩戴德。
虽然山南道居民几十万,感染的人只有一两千,但是这些人都是有亲戚朋友的,痊愈的人回去又宣传,循环往复,张津在山南道已经成了大红人。
“张三郎君!你去哪里”
张津走在街上也被人认了出来,热情地招呼。因为那人的一声吆喝瞬间出来了很多人,都友善地看着张津。
张津微笑说道:“去剑南道。”
围观的人们突然不说话了。
山南道遭此劫难,是剑南道的难民们传染过来的,大家心里难免对剑南道产生了抵触。
“怎么能因此怪剑南道的百姓呢”张津劝解道:“疫症突发起源于天灾,非人之祸。剑南道的百姓也遭受了无妄之灾。”
“将心比心,如果是山南道遭此天灾,也希望有人去援助。”
张津苦口婆心道,心想自己这个商人真是累,还要处理民族团结。
这话换了剑南道的人来说可能会被啐一脸,但张津好歹是救山南道于水火的恩人,众人再有不满但念在旧情之上也不好说什么。
“张三郎君既然要去剑南道救灾,想必会要不少银钱,老儿我没有多大本事,只能捐两匹布感谢。”一个老者说道,他是城隍庙的病人,眼见着张津如何努力救治他们,甚至不惜自己染上病,人之暮年总是感性,见多了世态炎凉,便更珍惜这不多见的善。
张津没有推辞,反而是大方谢过,这反应激起了围观的人们,纷纷说要捐钱捐物。
得张津恩惠的人不少,但都报恩无门,如今有人起了头,大家都不免效仿起来。
张津连忙摆手,忽而心生一计:“诸位,我此次去剑南道人手不足,着实带不了这么多东西啊”
围观的人们没有听出张津的话外之音接道:“无妨,郎君什么来取都成!”
张津哭笑不得,然后正了正神色,严肃说道:“其实我有一事,想请诸位帮忙。”
“郎君尽管说!只要我们帮得上的定然义不容辞!”围观的众人异口同声地呼喝道。
张津便开口道:“剑南道的灾情很严重,朝廷虽然派了人去救灾,但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都不足。”
“山南道与剑南道本一体连枝,张某有个不情之请。斗胆请各位与我一同去剑南道救灾。”
这话让热闹的人群有微微的凝滞。
毕竟山南道刚从水深火热中出来,已经元气大伤,着实没有气力去扶植剑南道了。
“当然”张津话锋一转,继续说道:“某考虑到山南道的情况,不会为难诸位”
“实际上张某这次途径山南道,是因为本就要去剑南道做生意的。”
“剑南道已经地动遇灾,郎君怎么还去剑南道做生意”有人疑惑问道,倒不是不信张津的话。只是纯粹疑惑。
张津娓娓道来:“张家身为海州富商,期间少不了民众的支持,见到大周有难,自然是坐不住的。思来想去捐钱捐物到底是解决不了根本,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想要帮助剑南道脱困,还是要从根本出发,让剑南道发展起来”
这话已经让一些听的人心动了:“三郎君准备做什么生意”
张津还未答话,已经有人抢着说道:“不论什么生意我都愿一同前往!”
万盛钱庄的生意,哪会出岔子!
有人开了头,众人便跟起风来,不待张津说话,人们便你一言我一语表示愿意同去。
“三郎君我也愿意一同帮忙!”
“三郎君我也愿意同去!”
“我也去!”
“还有我!”
“”
见到人们被调动起来,张津心里舒了一口气,但同时又有些涩涩:还是利益最能动人心。
不过这些人也不是都能用的。
张津叹了口气,然后举起手说道:“诸位,诸位!静一静!”
人群便渐渐静了下来,但还是期盼地看着张津。
张津呼了口气,继续说道:“我知道大家都想去援助剑南道,但是山南道的生意也不能丢。愿意一同前去的在万盛钱庄登记一下,我会筛选一批人出来加入剑南道的生意。”
这话让人群又骚动起来。
筛选那岂不是一半一半
穷人想打退堂鼓,富人想跃跃欲试。但无论有没有信心,大家都没有放弃这个机会。
最终张津筛选了五百人和他一起去剑南道赈灾,这五百个人几乎都是田汉,鲜少有穿着光鲜亮丽的,其中一大半都是城隍庙病人的家属。
“这张三郎君,有些意思啊”山南道的乡绅自然知道了选人的结果,忍不住感叹道。
他本是想分一杯羹的,但是现在看来,张津并不打算靠外部力量。
“看来张三郎君对他要做的生意很有信心啊”
那边山南道的人们有人欢喜有人愁,这边五百人回家带着一个月的口粮,随着张津步行上了大路。
第五十六章 西北
张津的所作所为传到了朝堂,也传到了张家。
大老爷看着老太爷的脸色,突然发现自己真是看不懂。张津这次一呼百应,但是老太爷却一脸阴霾并不开心,为什么
老太爷看着张津的来信,精明如他自然看到弊端。
张津在山南道的所作所为虽然是民心所向,但恐怕已经引起很多人的不满。
同样是商户张家已经占了太多先机,如今又得了圣上赐号赐字,应该暂退一步以避风芒。但张津的所作所为显然是想趁热打铁。
只是有些功劳贪了并不好,张津今日能在百姓中一呼百应,明日万一做些出格的事呢百姓也要一呼百应吗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张津在山南道已经出尽风头,如今又要越俎代庖领着百姓去救助剑南道,放在山南道事之前不成问题,在山南道事之后再这样做,就难免木秀于林了。
恐怕朝堂或者圣人已经对张津不满了。
这小子,平时看起来老成,到底是年轻吗
老太爷一边愁眉,一边又在思考要不要给张津写封信提点一下。
照理说现在退也来不及了,那只能希望张津后边的事办得顺利不出差池,不然想看张家笑话的人可不少啊
京城的人自然收到了消息,尤其是圣人,并没有因为此事有多开心。
百姓有人救灾是好事,但从侧面反应了朝堂无能,反应了他这个帝王无能。
这怎么可以他是立志要在青史留贤名的人!
但如果当朝处置了张津,随便安个什么罪名,恐怕民心又要动荡。尤其是全福带来的消息,这位张家二房的小郎君实际上掌握着半个张家的资源,且在山南道颇具民心。
这样的人不能轻易处置,否则后患无穷。
皇帝想着想着,又想到了顾淮。
“朕最讨厌的,就是这些聪明人。”皇帝喃喃,然后吃了口茶顺了顺气。
全福匆匆从门外跑进来,行礼然后在皇帝手边跪下说道:“沈渊的人想在明日朝堂上启奏西北减编的事。”
皇帝拿着茶杯的手微微一滞。
险些忘了西北的事。说起来沈渊办的事越来越邋遢了,先是赈灾估计错误,后是手下的府尹逃走,虽然没几日就被山南道的民众举报了抓了起来押解进京到了大理寺,但沈渊的污点也再也洗不净了。
这个时候正好敲打一下沈渊,把他的势力压一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