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知梦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写风
能留下来的人都是相信张津的人,所以也没有杠精质疑张津如果是骗人的话怎么办。
张津于是在这边紧锣密鼓地开始部署人手,再三叮嘱了注意事项。
毕竟他真的是来做事的,而不是让这些人送死的,水灾难治就在于一不留神洪水忽至将之前的努力功亏一篑,必要的叮嘱与监督是少不了的。
这三百人里还有十几个是张家的家奴,商人的家奴到底比一般人聪明一些,张津将紧要的注意事项告诉他们,这些人便负责监工。
有人监工有人干活,水灾的救治便正式开始了。
另一边张津也没闲着,既然跟人们说了会让张家调拨粮食,那就肯定会做,张家生意做得这么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诚信为本。
别人的信任是消耗不起的。
所以张津也往海州修书一封,简明扼要地说了在益州的行动。
虽然猜测到有人会阻拦,但相信老太爷是知道轻重的人,何况自己做得不仅仅是救灾的好事,只要把这里的水灾治理好,以后五年的商铺使用才是大事。
这可不是小数目,如果不是益州遭此大劫,也不会有这个机会。
如张津所料,海州的人一接到信件就炸开了锅。
首当其冲的肯定是张大老爷,阴阳怪气地说张家是要出一个圣人啊。这个圣人当然指代的不是皇帝,而是贤明之人。
张大老爷觉得张津此举是因为自信满满去益州做生意未果,年轻人拉不下面子,所以强行想做些什么。毕竟在张大老爷看来,益州已经破败了,在这里是做不了什么好生意的。
但是他说话不管用,还有老太爷这个聪明人在。
老太爷当机立断让账房拨了一个月的钱粮去益州,并且又吩咐各地送一些人到益州去帮忙。
张家的其他人想不通老太爷为什么事事随着张津,又觉得张津次次好运什么都能给他抓住机会。
等到张家的第一批钱粮运到益州时,随行的已经有五百多人了。但是当他们到达益州时,并没有看到街上有什么人,整个益州城人烟非常稀少。
城门吏看见张家的人和运粮车还吓了一跳,颤巍巍地问道:“朝廷终于拨了粮草过来了吗”
张家这群人中的一个主事说道:“我们是张家的人,来助我家三郎君救灾!”
城门吏听罢大喜,连忙招呼他们进城。
“老人家,益州城的人都去哪了”主事不解问道。
“他们呀,都去帮张三郎君去修渠道了!”城门吏笑着说。
这才短短几日,不仅山南道来的人投入了救灾中,益州城原来幸存的人们也投入了救灾中。
发生了什么张家的人不解,只好留下几个人看护粮车,剩下的人跟着一个小孩来到张津这边。
“西边的还要再挖,要引进河里,不要做表面功夫,把土都夯实一点儿!”一个陌生的少年和低头劳作的众人格格不入。
“刘起,你家的人来了。”领路的小孩喊道。
那个少年转过身,挑着眉看向这边的一行人。
“张家的”刘起问道。
“正是,阁下……”是何人……主事上前一步答道,还没问出声刘起就高声喊道:“小五!小五!”
一个青壮颠颠儿地跑过来。
刘起指了指张家的人,说道:“张家来的帮手,带他们去挖嘉陵江那边的,争取在月底完工。”
青壮看上去比刘起大不少,但是态度恭敬满口答应,然后转过头来严肃地冲张家的人说道:“走吧,我只教一遍注意事项,挖坏了可是要没命的。”
这小子……张家人纷纷一头黑线。
主事想了想,上前一步说道:“我是海州派来的主事,我要见三郎君。”
这样啊……
刘起摸了摸下巴:“那你跟我来。”
说罢又补充一句:“小五,你带剩下的人去挖沟渠!”
主事黑了脸,但是想到自己这趟来的目的就是来挖沟渠的,这人可能是三郎君指派的监督人,便没有多说什么,只示意剩下的人先去干活。
主事跟着刘起走了,剩下的人们被小五带往东边挖沟渠,路上有人忍不住问道:“小五……”
小五不满地说道:“要喊我五队长!”
这愣头青……但是此时不是争辩这个的时候,那人于是又问道:“五队长,方才那个小子是谁啊”
小五疑惑道:“那是三郎君的贴身小厮啊,你是张家的人,你不知道”
三郎君的贴身小厮不是葫芦吗什么时候变成这个陌生人了
不等众人议论,小五就呵斥道:“不要这么多废话了,安心做事吧!”
“……”
第六十四章 有问
香炉里的烟雾一缕缕向上飘去,屋子里弥漫着名贵香料的味道,太监们宫女们里里外外整齐分布着,没有人敢多言语。
屋子里当今圣人正坐在矮桌上品茶,侧边的矮桌上是僧人渡会,同样在品茶。
“如大师所说,朕的梦魇果然没有再犯。”圣人表情温和,带着不常见的平易近人。
一旁候着的大太监心想:整个大周也就渡会大师能获此殊荣了。
“然。”金口玉言的渡会没有谦虚圣人谬赞,也没有夸赞自己的功劳。
圣人没有斥责渡会无礼或者装神弄鬼,而是继续平和说道:“朕听闻大师频频造访平西郡主府,可是有何不妥”
渡会微微一笑:“此乃天机。”
圣人的表情略微遗憾。
“不过……”渡会吊起皇帝的胃口,继而说道:“圣人乃天子,知道也无妨。”
圣人果然饶有兴趣地看着他。
“如来托梦诲我神谕,平西郡主乃是福果,可令大周繁荣昌盛。”
繁荣昌盛
圣人不解:“自她来京,又是地动又是瘟疫,怎会是福果”
渡会继续微笑:“陛下此言差矣。地动与瘟疫乃是自然因果,不是哪个人可以带来或者带走的。”
“那大师为何说她是福果呢”圣人继续问道。
渡会却微笑摇头不答了。
修道之人总是神神叨叨的。圣人心想,其实如果不是因为渡会解了他的梦魇,他也不会对渡会如此放纵,说到底皇帝还是对神佛心存敬畏。
“说道瘟疫……之前治疗瘟疫之事,有劳大师了。”皇帝说道。
渡会依然微笑摇头:“贫僧虽然是世外之人,但也不愿见世人受此磨难罢了,何况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贫僧也只是在为自己积善因。”
圣人继续说道:“那位张家的小郎君有幸得大师指点,也是福报无量啊!”
渡会回答道:“张家小郎君贫僧倒是不认识,听说是位有名的商人,贫僧送去的方技被他拦下,却也没有藏私,救助了很多人,可见性子纯良。”
圣人疑惑道:“怎么……大师竟然不认识张家的小郎君吗”
渡会微笑:“贫僧到底只是白马寺的僧人,与世人颇少交际。”
圣人若有所思,片刻后又将谈话转移到别的话题上,渡会又念了一卷经文给圣人安神,这才退下。
待到渡会走后,皇帝忽然抬起手叫到:“去传全福来。”
手底下的小太监心惊胆战地退下传人,心想:看来渡会大师并非宫中传言那么得圣人恩宠啊……这宫里,圣人最相信的还是全福。
全福很快被叫进屋子,他刚从宫外回来便被传进圣人寝宫。
“陛下。”全福躬身行礼。
“起来吧!让你查的事怎么样了”圣人问道,端起茶杯吃了口茶。茶水稍凉的时候就有小太监懂事地换了新茶来,全福来时已经是换的第杯了。
“回陛下,据山南道的探子所言,张三并未与渡会有何联系。”全福恭敬答道。
“那这么说,是张家自己抓住了机会了”圣人问道。
全福答道:“正是如此。据张家的人说张三天资聪慧,经常能察觉到别人看不到的商机,因此虽然是二房,但在张家颇具地位。”
圣人没有兴趣摆了摆手:“都是些商贾人家惯用的手段,没什么新鲜的。”
全福答声是。
“既然没什么勾连就把山南道的人撤回来吧。”皇帝吩咐道。
“是。”全福答道,有些犹豫:“剑南道的人也撤回来吗”
这话问得皇帝有些不喜:“如今还要我教你做事了吗”
全福惶恐低头:“奴婢不敢。”
皇帝不悦地摆摆手挥退全福,脸色越来越阴沉。
……
“三郎君!”刘起领着主事到了张津旁边,主事连忙行礼。
张津转过头,见是刘起,另一人似乎面熟,但并不认识。
“小的是张家的下人,老太爷派小的领人来助三郎君救灾!”主事兴奋地说道。
张津皱了皱眉,看向他身后:“你的人呢”
主事噎了噎,刘起见状连忙解释道:“我已经把人调去东边修堤坝了。”
张津点点头,然后又看向主事:“家里送粮草来了吗”
主事笑着答道:“当然有,粮车在城里,我安排了几个人在那里守着,三郎君……”
张津打断了主事的滔滔不绝,拔腿往城里走:“带我去看看。”
主事停了停话头又噎了噎,只得遵命。
“那我继续去监工了。”刘起吊儿郎当地说道,一点儿没有作为下人的感觉。
张津也不介意,点点头说道:“你去吧!”
只有主事越来越摸不着头脑。这人不是三郎君的小厮吗怎么看上去……这么没有规矩
主事带着张津进城看张家送来的粮车,待张津一番查验之后,这才松了口气。
“三郎君,家里很是惦念郎君,这是您父亲给您写的信。”主事这才想起来还有家书。
信张津接过,随手揣进袖子,然后吩咐道:“行了,你们几个也去坝上干活吧!”
“那……这粮车不用看了吗”穷山恶水出刁民,何况这里遭临大难,保不准有人会失去理智来偷抢……
“留一个人就够了。”张津说道,“如今这城里,我说了算。”
什么益州也是他说了算了吗
第六十五章 有问
“益州的信”
几日后张裕已经回到了顾宅,还带来了张津的信件。
信件写了很多,唠唠叨叨的一堆家常,还包括他在益州都做了些什么。
彼时顾瑜在院中晒太阳,旁边的四语和铃兰正在翻花绳,听到益州来信停下了手中的活动。
“是的。”张裕呈上信件。
顾瑜接过,随着阅读心情也越来越好。
“似乎有好消息”铃兰问道。
顾瑜点点头,然后说:“信上说,他已经和益州的官员商定了他救助出来的地方都可以免费使用五年。”
这算什么好消息益州现在一片破败还能做生意吗铃兰不解。
“当然能。土地救回来了,人民救回来了,陛下贤明,自然要出一系列扶植政策。别忘了,之前沈相公就说过减免整个蜀郡的赋税。”
而且不止在此,张津已经掌握了整个益州。
单单是新府尹的通融还不是关键,关键是张津后边的一系列措施。
因为鼓动了一票人去救助水灾的原因,益州原本修缮城墙的民众纷纷得知了救助水灾给粮食和钱的事,纷纷蠢蠢欲动。
一开始只是偷偷摸摸跑到刘起这里探口信,结果发现张小郎君来者不拒之后便大批大批到坝上帮忙。
不过后来这些人因为是刘起“私自”同意的,所以只能分一些粮食吃,不能得到银钱。
一些人打了退堂鼓,但是大多数人还是留下来了,毕竟朝廷的粮食已经逾期很久了,朝中的“大人们”似乎已经忘了蜀郡还未从灾情中拯救出来。
“其实这事我示意的,总觉得这样有些黑心……”张津信中这样写道。
“不过我毕竟是个商人。”张津随后又这样解释道。
顾瑜看到这里又笑了,这人是怕自己觉得他不好吗
能在这个时候做到这样,已经很好了。
“堤坝的修建速度越来越快了。”张津信中写道。
因为人手充足的原因,原本计划的三条渠再有半个月就可以修建好了,距离张津写信过去了又五六日,也就是说下封信送过去堤坝就能修好了。
解决了水患,益州西边的城池也能救回来,不知道那里的人是生是死。
顾瑜叹了口气,不过这个时候忧国忧民也没有什么用处了,与其这样,还不如好好打听一下朝廷下一步要做什么。
“去问一下……渡会大师可有空。”顾瑜说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