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门阀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要离刺荆轲
这么强的爸爸在那里,必须赶紧过去抱大腿
若哄得爸爸高兴,随便给个保证,康居王国岂不是从此可以高枕无忧甚至反过来,骑在月氏人脑袋上耀武扬威了
于是,康居王迅速的组织起了一支使团,命其带上康居王国的重宝一座用白银雕塑而成的艺术品,踏上前往东方,朝觐汉皇帝的道路
康居人既然知道了汉匈战争的事情,月氏人随即自也知道了。
只是,因为天气和道路的原因,月氏人得知之时,已经是一个月后了。
此时,已至隆冬。
沩水河两岸,都已经覆盖上厚厚的积雪。
薄知城蓝市城内,只有双糜翕候皋珍留守。
其他四位翕候都已经返回各自领地。
皋珍得知消息后,徘徊片刻,然后立刻前往了王宫,求见那位一直在禅修的月氏王。
“上师现今匈奴战败,依您之见,此事对我月氏是好是坏”皋珍对于这位潜修佛法的月氏王,非常尊敬,甚至视为人生导师一般,于其面前五体投地,叩首膜拜着。
“一切缘法,皆是因果”白衣的月氏王,轻声念诵了一声佛号“三十五年前,汉使来此,我国畏惧匈奴,以拒其约,今汉胜匈奴,恐怕佛难也将因此而起”
“我料匈奴必弃汉而西征”
“届时恐怕佛法艰难之日就要来临”
“翕候,你可做好了护道卫法的决心”
皋珍闻言,顿时了慌了神,连忙问道“上师,可有办法”
月氏王摇了摇头,道“除非前时我等遣汉使者能游说得当汉朝君臣,不然,匈奴西征已是定数”
他看的很清楚
也早已经向皋珍阐明了,汉匈之战,匈奴若胜,月氏或许还能独善其身,一旦其败,必然西征的道理
“那”皋珍顿时没有了主见,只能磕头问道“除此之外,可还有法”
“有”穿着僧袍,一向古井不波的月氏王脸上闪过一丝罕见的激动“本王亲自东行,往朝汉帝”
他从怀中取出一份珍藏了不知道多少年的古老青铜器,递给皋珍道“这是我月氏先王,受汉朝之前的先王册封时的依凭”
“本王亲持此物,往朝汉主,求其怜悯,或能护道卫法”
皋珍看着那青铜器,脑海中想起了有关月氏的一些古老传说,问道“传说是真的”
月氏王点点头道“然也不然,当初汉使至此,先王等何必那般郑重”
皋珍思虑片刻,道“上师,还请稍等,待我召集其他四位翕候,商议之后再做决定”
“到那时,恐怕匈奴骑兵已越葱岭”月氏王摇头道“翕候,难道还怕我这样的僧侣吗”
皋珍想了想,觉得月氏王说的有道理,于是道“既然如此,那就辛苦上师了”
一个手无寸铁,没有部众支持的月氏王,还能翻天不成
放他东行,也无所谓了。
但,皋珍没有注意到,在他答应的刹那,那位月氏王的身体微不可查的战栗起来。
作为月氏王,哪怕是一个傀儡,但他也终究是月氏王,有着许多其他人所不能知的隐秘传承譬如那青铜器,也譬如许多在往常毫无用处的知识。
“中国最重纲常,其法禁以下犯上,以下犯上曰谋逆”
“天子拥有四海,为天下王,做万民主”
这些都是月氏王族,世代作为故事与传说相传的隐秘,而且在当年那位汉使来使时,为先王反复确认过的事实
在那时,月氏王族已经察觉到了翕候们尾大不掉,迟早为祸的事情,于是将这些事情秘传给子弟。
到他即位,终于变成现实。
月氏王被迫出家,权力尽为翕候所有
本以为,此生都将在珈蓝古佛之前渡过。
哪成想,东方剧变,让他了有一丝机会。
只要能顺利抵达汉朝,将身份与那中国先君所赐的青铜器上禀汉帝,请汉帝,这天下之主,四海之君主持公道。
只要汉使当年所说无误,那么,他就有机会,重掌大权了
而那忤逆背上,胁迫君王的翕候们,则将大祸临头
这就是借师助剿
想到这里,月氏王忍不住握紧了拳头
私渠比鞮海的暴风雪在肆虐了整整三个月后,终于渐渐停了下来。
阳光重新洒在大地上。
兔子、狐狸纷纷出来活动。
忽然,远方一阵阵震动,响起。
数不清的动物纷纷重新缩回洞中。
只见在远方崎岖的道路上,一支数万人的部众,在骑兵的掩护下,驱赶着数十万头牲畜,艰难的跋涉而来。
而在他们的前方,一万多骑兵已经列队在那,静静等候了。
李陵戴着厚厚的狐裘毡帽,脸上难掩激动之色。
分别两三年后,他终于与老友卫律,再次相聚
虽然,一切都已物是人非。
但他相信,他与卫律的志向与决心,没有改变
而且,他们现在有了一个更大的舞台,一个更让人兴奋的世界。
想着这些,李陵便率部迎上前去。
“卫兄”李陵看着已经两鬓微微发白的卫律,激动的长身而拜“辛苦兄长为难兄长了”
卫律牵着马,走到李陵面前,摇摇头道“为了吾与兄之大志,些许寒苦,又算的了什么”
于是,李陵随之宣布,自私渠比鞮海撤军。
至延和四年春三月,西域匈奴所部,全部撤出私渠比鞮海,自逐邪径进入天山北麓,随即李陵命令焚毁逐邪径通道,并派兵驻守于此,防止漠北兵马通过此地,反攻西域。
第一千一百八十三节 月氏王哭汉庭(1)
已是初夏,又到了柳絮飘飘的季节。
因去年疏勒之战的缘故,横门成为了长安城最繁华、人流与车流最多的城门。
自开春以来,每天天一亮,城门口便水泄不通。
来自天下郡国以及西域四夷的商旅,纷至沓来。
他们带着各地的特产与世界的财富,往来于此。
这也让屯守此地的汉军士兵们的脾气日益暴躁起来。
汉家商旅还好,递上些‘凉茶钱’,请这些大爷消消火,也就不会刁难了。
但四夷来的商旅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
便是想和汉家商贾一般,找机会递‘凉茶钱’也是不可能。
因为,汉商们早就联合起来,打点了整个京兆尹和卫尉有司,于是,城门卫兵们在面对夷商时就格外严格了。
动辄便要检查其货物,看看有没有携带违禁品,甚至有时候还有那大司农的官吏抽查夷商们的车船税缴纳情况。
一旦发现不对,动辄就要查扣货物,甚至抓捕商贾。
运气不好的话,夷商们连命都得搭在长安城的监狱里。
尽管如此,但,来长安的夷商依然是前仆后继,络绎不绝。
没办法,来一次长安,只要能够进去,将手里的货物出手,再购到汉朝商品回国,这一来一回,纯利润少说也是三五十倍!
如此巨大的利润,别说冒险了,便是叫让将脑袋栓在裤腰带上,也是有无数人肯干的。
由之,长安游侠们,在横门外开拓了一个新产业——夷商代办。
担保、协助通关、兑换货币,货物售卖、买入,他们一条龙包办。
当然,得给些辛苦费了。
这反过来,又使得横门变得格外难进出。
以至于长安城的居民甚至官吏,就算有事北出,也不走横门了。
他们宁肯绕上一两个时辰,也不来此。
这也使得横城门在长安城人口中被称为胡门,临近横城门的横门大道被称为胡人街。
士大夫们没有事情,是决计不会靠近这附近的。
但游侠们却爱死了这里,为了争夺地盘,为了把持生意,每天横门内外的小巷与护城河里都能发现十几具来历不明的尸体。
搞得京兆尹不得不派出大量官吏,入驻横门大道,维持治安。
但,城外的事情,他们就爱莫能助了。
这也使得横门外,成为了长安百姓闻之变色的混乱地带。
这日正值正午时分,烈日灼烧大地,气温飙升到三十度以上,哪怕是横城门,也变得冷清起来。
把守城门的卫兵,早已经坐到了长安城内豪强商贾们为他们出资修建的凉棚中,摇着蒲扇,喝着别人孝敬来的冰镇凉水,吃着如今市价高达百钱的井水西瓜。
军官们甚至能尝到冰鉴里拿出来的冰镇酸梅汤。
而在城门外,游侠儿就没有这么好命了。
他们只能蹲在自己搭建起来的简易木棚中,眼巴巴的看着城门口那些端坐在凉棚、凉亭里,吃着西瓜,喝着酸梅汤的军人,眼中满是羡慕。
“俺要是当兵就好了……”秦二流着哈喇子,看着那城门口被士兵们丢弃的西瓜皮,羡慕万分:“哪怕不能在鹰杨将军手下为兵,就是能在这长安城看城门,这辈子也值了!”
“秦二,汝发梦呢!”伙伴们听着,立刻就笑了起来:“汝连七尺都不足,军爷们那里肯要你!”
“俺听说,今年关中募兵的标准,北军六校尉,身高要求已经到七尺三寸了,至于鹰扬旅,传说其不止要求至少七尺三寸,更要求能骑马,会开弓……”有人说道。
“啊……”秦二闻言,垂头丧气的道:“去岁北军征兵,不还是只要七尺就行了吗”
“去岁是去岁!今年是今年!”秦二的老大,同时也是他长兄秦大郎走进木屋里,沉声道:“今年便是身高达标了,也有许多人被黩落!”
“俺们同闾的王家三郎,这次就没选上北军,只能去京辅都尉为兵,过几个月,恐怕你们就能在长安城城门口看到他了!”
“啊……”秦二目瞪口呆:“王三郎都选不上北军吗!”
其他人也都是一脸震撼!
因那王三郎,是他们闾里有名的壮士!
年不过十八,便已身高七尺四寸有余,勇武无双,等闲三五人休想近其身。
闾里内外都以为,王三郎这次选北军应该是十拿九稳了。
哪成想,这等壮士都选不上北军!
“嘿!”秦大郎嘿然道:“今年选北军,可不止是要勇武了!娘的!北军今年居然还要考识字,要能读写至少五百个字!”
“这他们是选军士,还是选当官的啊”秦二不可思议的喃喃自语起来:“这关中哪有这许多既能识字,又符合他们标准的壮士啊!”
“关中没有,但天下有啊……”秦大郎悠悠的道:“去岁鹰扬旅败西匈奴于疏勒,西匈奴献土纳款以降,六千鹰扬骑兵,人人都发了大财!”
“然后,国家开发西域,天子诏命北军六校尉轮换往西域都护府用事……”
“天下豪杰闻之,无不疯狂!”
“俺听说,这次连交趾都有豪杰应募而来……”
众人听着都是叹息起来。
“这可如何是好啊……”秦二更是忍不住叹道:“大兄,咱们家的大郎,再过几年就要十八呢!”
秦大郎点点头,脸上露出郑重之色。
他们兄弟与闾里的同族,每日顶着烈日,辛辛苦苦在此奔波忙碌,甚至不惜将脑袋拴在裤腰带上与人斗勇争狠,为的不就是希望能赚到更多钱,将自己的子嗣培养成人,让他们能入募汉军,成为鹰扬骑士,至不济也要进入北军。
如此,便能有机会光宗耀祖,摆脱这世世代代都要给人当刀子使的命运!
但……
如今,天下豪杰纷纷来争。
这压力一下子就暴增了起来。
“俺想好了!”秦大郎沉声道:“过几日,便托人去将俺家大郎送去城外的王公门下,请王公教其识字读书……”
“这读书识字,可是要许多钱当束脩的啊!”秦二惊道。
如今,关中地界,想送子弟进学,可不比往年了。
因为,天子已经开始诏下京兆伊、左冯翊、右扶风,从今年开始,关中官吏,除荫举、察举外皆以考举取之。
所以,关中私塾也好,蒙学也罢,束脩钱暴涨十数倍。
而且,逢年过节,还得给老师孝敬,不然就可能会被人指责不敬师长,名声受累,甚至可能会被开革出门庭,终生蒙羞。
然而即使如此,关中百姓不分贵贱,依然前仆后继的想方设法的想要将子孙送去进学。
但,名士高人收门徒弟子,极为严格。
不是束脩就可以解决的事情。
便是一般文人,也要再三考察门徒品行,才肯收入门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