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大明第一帅

    崇祯接过奏本,重复看了几遍,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他合上奏本,道:“召集大臣在文华殿议事。”



    文华殿中,一群老东西齐聚。



    “臣薛国观,恭喜圣上,贺喜圣上,天佑我大明……”



    薛国观反应最快,率先跪倒在地山呼万岁,其他大臣也跟着有样学样跪倒了一片,口中颂扬皇帝圣明仁德,英明神武。



    “爱卿们不必如此多礼!”崇祯欣喜着挥手让几位老臣起身。



    看着几个老东西纷纷从地面上爬起來,崇祯收起了笑容,道:“今日召大家来,主要是商议一下前线粮




第343章 后勤不继
    收藏网址下次继续看:""。

    “杀进海州!”



    “杀进海州!”



    海州的城门在天武军红夷大炮的狂轰下爆裂,周遇吉率一万天武军势如破竹杀入城中。



    守卫海州的一万多清军早已乱了套,内部发生了极大的哄乱。



    “死,你平时不是很威风吗怎么现在跟个孙子一样”



    一个五大三粗的汉人包衣手里拿着刀指着畏畏缩缩的建奴旗丁,大声喝道。



    那旗丁紧张的指着他,惊怒交加道:“程三子,你这个狗奴才,真是反了!”



    程三子一脚踹翻他,哈哈大笑道:“你这狗娘养的,还敢叫我奴才大明的军队来了,老子要割了你的脑袋领赏!”



    “哎哎哎!别别别!三爷饶命”



    “天杀的狗建奴,你不是想睡我老婆吗,今天老子就把你的老婆闺女一起睡了!”



    “狗建奴,把我掳来当仆人,生不如死,今天我也要让你生不如死”



    海州的大街上,满是割掉猪尾巴的汉人手拿刀剑棍棒追着建奴打,展开了极其血腥的报复。



    当周遇吉领着天武军进城时,周围的百姓无不高呼大明万岁。



    守城的清军哪敢跟天武军硬碰硬,早已急急的跑路了。



    周遇吉是锦州卫人,对辽南这一带还是比较熟悉的,他四处打量了一番,见不远处一个挂着猪尾巴的人也在高呼大明万岁,就让人提了过来。



    周遇吉皱眉道:“你是满洲人”



    “回大人,小的是汉人,老家是北直隶的。”



    周遇吉揶揄道:“是汉人还留着猪尾巴觉着好看吗”



    那人满头大汗道:“奴才小人不敢啊!”



    周遇吉皱眉

    眉道:“不敢我看你是怕打回来吧”



    那人扑通一声跪在地上,颤颤巍巍的,久久没有说话,他确实抱有这种心态,凶残的建奴要是见自己头发没了,肯定会杀了他的。



    周遇吉冷哼一声道:“下令,贴下告示,明日起,要是有人还留着猪尾巴辫子,一律杀了!”



    



    鞍山驿堡,皇太极行宫。



    “报!皇上,前线军情,海州失守,耀州失守,明军数万人围着盖州打,十万火急”



    皇太极完全呆住了,不敢相信,此时他只觉得双耳轰鸣,什么也听不进去了。



    “噗!”



    皇太极一口老血喷出,直直躺在金椅上,口中喃喃不知说些什么。



    场中众人立马慌了,全都围了上去,多尔衮也凑了上去,想瞧个仔细,这老东西是不是真要不行了



    皇太极转头恰巧看到了多尔衮的眼神,他张了张嘴,想要说话却没能说出一句。



    多尔衮收回目光,哼了一声走出了大厅。



    皇太极虚弱的躺在那,心中极度的懊悔,直到现在才知道,天武军在鞍山与他对峙,是为了拖住大清的主力,为海州和盖州营造时间。



    他把济尔哈朗布置在西线,没想到是东线出事了,他太高估守卫辽南的八旗军了,也误判了明军的意图,这个锅是怎么也甩不掉的。



    病榻上的皇太极甚至已经听到城外天武军猖獗的叫阵声。



    



    数日后,捷报送到了京师,明军收复海州、耀州、盖州三地,一时间城震动。



    崇祯皇帝十分得意,一些懂得察言观色的大臣们立刻上表,为皇帝大唱赞歌。



    崇祯照单全收,笑着将这些歌功颂

    德的奏本一本一本的看完,就在他自得之时,王承恩轻手轻脚的走近,低声道:“皇爷,太子殿下又催粮饷了”



    崇祯接过奏本,重复看了几遍,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他合上奏本,道:“召集大臣在文华殿议事。”



    文华殿中,一群老东西齐聚。



    “臣薛国观,恭喜圣上,贺喜圣上,天佑我大明……”



    薛国观反应最快,率先跪倒在地山呼万岁,其他大臣也跟着有样学样跪倒了一片,口中颂扬皇帝圣明仁德,英明神武。



    “爱卿们不必如此多礼!”崇祯欣喜着挥手让几位老臣起身。



    看着几个老东西纷纷从地面上爬起來,崇祯收起了笑容,道:“今日召大家来,主要是商议一下前线粮



第344章 京师捐款
    收藏网址下次继续看:""。

    崇祯看着薛国观,有些失望,薛国观的本事他是知道的,让他出出主意整整人可以,赚钱的本事他可没有。



    薛国观最善于察言观色,读懂眼神,眼瞅着皇帝越发的不信任自己,他立刻道:“臣能在数日之内变出一百万两银子”



    你还有这本事崇祯眉头一挑,顿时来了兴趣,问道:“如何变出”



    薛国观自然没有三头六臂变出那么多银子来,他咳嗽了一声道:“回禀陛下,臣觉得银饷之事还需要诸位同僚勠力同心,为朝廷行募捐,度过这一关,臣带个头,先捐一万两”



    薛国观的话在文华殿中回荡不绝,一帮大臣们顿时鸦雀无声了,又是募捐



    数年前,皇太子在京师募捐,一下子就搞到了上百万两银子,薛国观也想故技重施,按照这来钱快的路子再来一遍。



    崇祯点点头,觉得这应急的办法不错,于是看向大臣们道:“你们谁的府上没有成千万两的银子如今边关万急,国库告尽,你们一定会拿出用不着的银子来捐俸助饷,为国奉献,你们说是不是啊”



    众臣唯唯诺诺道:“臣等愿意”



    崇祯赞叹道:“好,列为臣工果然深明大义!内阁即刻拟旨,京城内外七品以上的官吏,都要捐俸助饷!”



    “陛下圣断”



    崇祯又道:“不仅如此,朕也会带头捐助,以为天下楷模!”



    他转头看向王承恩道:“王承恩,朕的内帑还有多少皇银”



    王承恩躬身道:“回皇爷,内帑还有皇银五十三万四千一百五十一两零三分五厘。”



    崇祯一惊,问道:“前几年不是还有五六百万两的吗怎么只剩下五十三万两了”



    崇祯记得很清楚,数年前和太子抄了八大晋商在京师的产业,户部和内帑各分得一半,少说有五六百万两银子,怎么花的这么快呢



    大明皇帝的内帑是皇帝和皇室的私有财产,和国库是分开的,哪怕是内帑一个铜板没有了,皇帝要饿死了,也不能随便动用国库的银子。



    说白了皇帝就是最大的地主,一家老小的开销都指望着他的内帑。



    国库是国家调度周转的钱,就算是修皇宫,皇帝也要立下明目,毕竟皇宫不是皇帝的私有别墅,前面是朝廷办公的地方,属于政府机构了

    了。



    王承恩解释道:“皇爷您把绝大多数皇银都捐给了边关和剿寇战事上,一共捐了七次,每次奴婢都有详细记载”



    “皇上圣明啊”



    皇帝多次把自己的私房钱用于补贴国家,几个老东西感动着抹着泪,又准备歌功颂德一番。



    崇祯摆了摆手道:“既然内帑还有五十三万两,朕愿意拿出五十二万两捐出,以助军饷!”



    几下重臣一下子跪了,全都热内盈眶道:“陛下此举,实乃惊天地泣鬼神啊,臣等臣等定当效仿!”



    眼见臣下如此,崇祯满意的点了点头,大明的官员还是忠君体国的



    崇祯当庭发下了圣旨,凡在京七品以上官员一律为国捐资,这笔钱会记录在册,将来国库有钱便会一一还上。



    圣旨中还要求每个大臣说出一位有能力从家乡捐钱的土豪的名字。



    崇祯也起了带头作用,当天从内帑中把银子拨了出来,很是痛快。



    



    午门前,京官们排了几条长长的队伍。



    最前面是一张长长的桌案,桌案前站着几个执笔的小太监,京官们一个个排队来捐款,搞得颇有点后世行政大厅中排队办事的样子。



    虽然群臣纷纷响应,但捐款如潮的场景并没有出现,恰恰与之相反,排队的大臣们一个个满脸的不乐意,更像是来要账的。



    “姚大人,您腰缠万贯,您先来!”



    “谁说我家财万贯,我家穷的都解不开锅了”



    “周大人,要不您先来”



    见几个内阁大臣在那推来推去的,王承恩有些看不下去了,清了清嗓子道:“按品佚官职一个个来!”



    内阁首辅薛国观第一个站出来,他在文华殿就说过,要带个头,捐个一万两,现在二话不说捐了一万两。



    第二位是杨嗣昌,他说道:“列为同仁都知道,本官家贫,眷属众多,但是本官愿意把全部存银,包括闺女的嫁妆



第344章 京师捐款
    收藏网址下次继续看:""。

    崇祯看着薛国观,有些失望,薛国观的本事他是知道的,让他出出主意整整人可以,赚钱的本事他可没有。



    薛国观最善于察言观色,读懂眼神,眼瞅着皇帝越发的不信任自己,他立刻道:“臣能在数日之内变出一百万两银子”



    你还有这本事崇祯眉头一挑,顿时来了兴趣,问道:“如何变出”



    薛国观自然没有三头六臂变出那么多银子来,他咳嗽了一声道:“回禀陛下,臣觉得银饷之事还需要诸位同僚勠力同心,为朝廷行募捐,度过这一关,臣带个头,先捐一万两”



    薛国观的话在文华殿中回荡不绝,一帮大臣们顿时鸦雀无声了,又是募捐



    数年前,皇太子在京师募捐,一下子就搞到了上百万两银子,薛国观也想故技重施,按照这来钱快的路子再来一遍。



    崇祯点点头,觉得这应急的办法不错,于是看向大臣们道:“你们谁的府上没有成千万两的银子如今边关万急,国库告尽,你们一定会拿出用不着的银子来捐俸助饷,为国奉献,你们说是不是啊”



    众臣唯唯诺诺道:“臣等愿意”



    崇祯赞叹道:“好,列为臣工果然深明大义!内阁即刻拟旨,京城内外七品以上的官吏,都要捐俸助饷!”



    “陛下圣断”



    崇祯又道:“不仅如此,朕也会带头捐助,以为天下楷模!”



    他转头看向王承恩道:“王承恩,朕的内帑还有多少皇银”



    王承恩躬身道:“回皇爷,内帑还有皇银五十三万四千一百五十一两零三分五厘。”



    崇祯一惊,问道:“前几年不是还有五六百万两的吗怎么只剩下五十三万两了”



    崇祯记得很清楚,数年前和太子抄了八大晋商在京师的产业,户部和内帑各分得一半,少说有五六百万两银子,怎么花的这么快呢



    大明皇帝的内帑是皇帝和皇室的私有财产,和国库是分开的,哪怕是内帑一个铜板没有了,皇帝要饿死了,也不能随便动用国库的银子。



    说白了皇帝就是最大的地主,一家老小的开销都指望着他的内帑。



    国库是国家调度周转的钱,就算是修皇宫,皇帝也要立下明目,毕竟皇宫不是皇帝的私有别墅,前面是朝廷办公的地方,属于政府机构了

    了。



    王承恩解释道:“皇爷您把绝大多数皇银都捐给了边关和剿寇战事上,一共捐了七次,每次奴婢都有详细记载”



    “皇上圣明啊”



    皇帝多次把自己的私房钱用于补贴国家,几个老东西感动着抹着泪,又准备歌功颂德一番。



    崇祯摆了摆手道:“既然内帑还有五十三万两,朕愿意拿出五十二万两捐出,以助军饷!”



    几下重臣一下子跪了,全都热内盈眶道:“陛下此举,实乃惊天地泣鬼神啊,臣等臣等定当效仿!”



    眼见臣下如此,崇祯满意的点了点头,大明的官员还是忠君体国的


1...99100101102103...19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