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大明第一帅
《皇明时报》开宗明义,以一般百姓为读者对象,使得一些普通的人开始知道读报,成为《皇明时报》的忠实读者。
皇明时报在发行的短短几日内,立即引起了京城各界人士的议论,有些文人纷纷好评称赞:
“皇明时报内容,有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国政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以及一切可惊可喜之事。”
“有了这新闻纸才能将天下可传之事,通播于天下,使人们不出户庭而知天下之事。”
“.......”
在上次朱慈烺离开汉经厂后,史志东在短短两天内就找了十几个文人,这些都是比较落魄的举人,多为史志东的同期或者同乡,属于一个圈子的文人。
史志东按照皇太子的要求,组成了皇明时报编辑部,第一期的内容就是他们这些人写的。
在发行了第一期后,紧接着第二期和第三期也开始写稿,期间,朱慈烺视察了皇明时报的编辑部,让这些编辑受宠若惊。
朱慈烺告诉他们,稿件内容大胆的写,只要不是反对朝廷、反人类的,都可以写,还可以面向读者大众征稿,只要写的好,就给稿费。
朱慈烺最后告诉他们,只要他们这些编辑干的好,以后统统封官进入体制内。
说别的待遇都是扯,就最后一句最给力,顿时让皇明时报的编辑们个个跟打了鸡血一样,激动不已,更加卖力的为报纸新闻事业奉献青春了。
史志东对这个差事非常的感兴趣,还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史翰林,虽然只有三个字,却代表着他心中满满的翰林梦。
其他编辑们借鉴于他,也纷纷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各种花里胡哨的笔名逐渐产生了。
朱慈烺的不断加资,让汉经厂又扩大了数倍,各种印刷设备和工匠也新增了不少。
同时,他将新太仓胡同中的八大汉奸的府第改成了皇明时报的编
第九十三章 献俘大典
八月初八,天气晴朗,北京城午门前举行盛大的献俘大典。
崇祯皇帝戴通天冠、穿绛紫纱袍,带着京中勋贵和文武百官登上了午门城楼。
朱慈烺陪在崇祯身侧,同样头戴通天冠,身穿绛紫纱袍,这种通天冠服只有皇帝和皇太子在重大活动中才能穿的。
内使监在午门城楼上设了一个御座,崇祯皇帝并没有坐,而是看向楼下的午门广场。
此时的午门前早已摆好了阵势,午门广场有大量锦衣卫整齐有序地持刀站立,场面庄严肃穆。
在午门的正门前排放着武器、盔甲、旗帜、首级、俘虏等五个部分的战利品,主要是从清军那缴获的,俘虏大多也是清军俘虏。
流寇的俘虏只留下几个地位高的将领,其中闯王高迎祥特别的显眼,他的身体被大木架高高竖起,面朝北立在广场中央的献俘位置上。
献俘位的北面是献俘将校位,站着孙传庭、黄得功、孙应元等有功之臣。
献俘位的西边则站着刑部尚书冯英,献俘大典刑部的作用很大,俘虏需要他们去解决。
“献俘开始!”
在礼部官员的高呼声中,献俘大典正式开始,顿时鼓乐大作,礼炮轰鸣,诸官肃立,庆贺胜利。
在礼部官员的指挥下,孙传庭、黄得功、孙应元三人上前几步,面向午门城楼上的崇祯皇帝拜了四拜,身后诸将跟随礼拜,然后退下,走到侍立的位置。
随后礼赞奏凯乐,太常寺掌管音律的正八品协律郎,手拿指挥音乐演奏的旗帜,引导乐工走上奏乐位置,司乐跪着请求奏凯乐。
协律郎举起指挥旗,鼓吹开始演奏,编奏乐曲,这操作和后世的音乐会没什么两样,都是音乐指挥拿着东西在那甩。
音乐停止后,赞礼人宣读露布,宣读完毕后,再交付中书省颁布天下。
这个时候,有将官引导所有满清俘虏跪在高迎祥身边的献俘位上,神情憔悴的高迎祥瞥了一眼身旁跪了一地的建奴,原本无精打采的眼神忽然有了一丝好奇。
他从未见过建奴长什么样,此时一观,甚为惊奇,心中暗道:这什么玩意,辫子跟个老鼠尾巴一样。
看押高迎祥的一个锦衣卫见了笑道:“闯王兄,对这些鞑子可是感到新鲜”
高迎祥轻哼了一声道:“长得人模狗样的,还以为多新鲜呢!”
高迎祥几日前就被押到京城了,一直在关在锦衣卫的诏狱中,一些锦衣卫佩服他是条汉子,在其被凌迟处死之前一直好吃好喝的供着,高迎祥见他们平日对自己还算不错,因此才搭理了他一句。
旁边一个懂得汉语的八旗甲喇章京,忽然转身恨恨的看向高迎祥,很是恼怒。
高迎祥瞪了他一眼,道:“怎么,你不服若是按照老子当年的脾气,你敢这么看我,老子早一刀剁了你这狗日的!”
这名八旗甲喇章京在满洲也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被高迎祥这一说,顿时大怒,站起身来想要扑上来殴打高迎祥。
只是他刚站起身来,就被身边的几个锦衣卫一脚踹翻,按在地上了。
高迎祥朝他啐了一团口水,道:“呸!狗鞑子!”
这边的举动使得不少官员侧目,然而他们却是当做没看到,两个都是将死之人,吵吵个屁啊!
不过还是有不少官员挺佩服高迎祥的,以往的献俘仪式,贼首到了午门前不是被吓尿了,就是在那大喊大叫的壮胆。
这高迎祥却很淡定,还很配合,这样足以说明他的胆气,的确是个做大事的人。
第九十四章 局势
在献俘大典后,紧接着在皇极殿内举行了论功行赏仪式,受封的对象主要是孙传庭等中原剿寇的官员。
因为在此之前,勇卫营的封赏已经完成了,黄得功和孙应元官升一级,由从参将升为副总兵官。
大明目前在职的总兵官有六十多人,有挂印的和不挂印的,不挂印的地位比较低一些,至于副总兵官,也就是个封赏。
徐盛因近年来护卫皇太子有功,由正五品的锦衣卫千户连升两级,为正四品指挥佥事,仍护卫东宫。
勇卫营诸将大多都官升一级,连普通士兵也都升了一级,最起码是个小旗,不过不是实授。
另外每人赏五十两银子,至于赏钱,朝廷正缺钱,朱慈烺自然主动替崇祯省了,由他自己出。
良乡缴获的物资太多了,光是白银就一百三十万两,朱慈烺当初只交了一部分用不着的冷兵器给户部,其余盔甲战马、银子物资这些,统统被自己拉到新城了。
至于李廷表,因为是暗中侦查军情,所以朱慈烺不能为他请功,只能委屈了他。
担心李廷表心里有情绪,朱慈烺特意召见了他,当面告诉他:“李廷表,你在本宫所有心腹中,作用最大,就像一把利剑,替本宫开道,无往而不利!”
没有任何承诺,没有许下任何前程,只有一句评价,却让李廷表更加死心塌地的追随朱慈烺。
经过京城流血夜后,许多人见识道了皇太子的手段,有不少大臣通过李廷表向朱慈烺送上拜帖,表示愿意追随皇太子。
现在谁都知道,李廷表是皇太子的人,而皇太子不能随意结交外臣,因为许多大臣只能以李廷表为纽带,向朱慈烺效忠。
朱慈烺虽然当众烧了那个小册子,但谁知道他有没有备份呢与其担心日后得罪皇太子,还不如向其靠拢,反正皇太子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跟他混不亏!
许多大臣怀着这样的心态开始千方百计的跟朱慈烺搭上关系,朱慈烺也不做作,暗中收了大部分人,不管这群人什么德行,能在朝堂上用得着就行,大不了让他们当炮灰嘛!
就这样,在朱慈烺身边隐隐形成了一个新的势力,官员们暗中称之为太子党。
《皇明时报》特别版用了一整幅版块报道了献俘大典,宣扬国朝的皇威,向国民表明朝廷有能力平复中原流寇之乱,也有能力击败建奴收复失地!
当然了,不管能不能,现在什么个情况,口号先一茬一茬的喊得响亮些,不能让民众对朝廷产生动摇,失去信心。
正当皇明时报火热发行时,有一些御史言官开始上奏崇祯,请他下旨关掉皇明时报,称这个报纸上有民众私议朝政,甚至还有一些什么地球是圆形的说法,有悖天子之论,动摇江山国本。
崇祯近日来也非常关注这个皇明时报,并且每期都要订阅,平日的朝廷邸报虽也具备皇明时报的不少功能,内容却比之少了太多,完全不能相比。
崇祯每天空闲时间都会翻看皇明时报,看看京畿附近发生的一些事情,以及读书人对朝廷的一些看法。在这个时候听到御史言官们请旨要关掉皇明时报,他如何能答应。
崇祯也想利用报纸向天下学子征求治国之道,负责引导国内舆情舆论,为日后自己实行一些新政策有舆论上的支持。
说白了就是跟言官御史们争夺舆论权,任你几十张利嘴舌灿莲花,也不敌我亿万民众芸芸众口。
言官们也是发现了皇明时报隐隐具备这种功能,这才竭力上书要求关掉皇明时报社,并抱团持续不断的送上奏章。
大家都是聪明人,就跟当初嘉靖朝的“大礼议”和万历朝的“争国
第九十五章 三棱刺刀
清军自七月初自宣府镇独石口入关以来,连破近五十城,所杀大明百姓无数,抢掠的财物更是不计其数。
朱慈烺感觉形势越发的严峻了,先是视察了勇卫营,现在的勇卫营状态极好,特别是封赏以后,将士们更是激情满满,渴望再次出征。
勇卫营的兵源已经得到补充,并且扩展到了六千人,后加入的两千多人都是从新营中挑选出的优秀士兵,他们在平常的训练中都是佼佼者,只需要经历一场实战的洗礼。
勇卫营的情况让朱慈烺很满意,接着他又去了兵仗局和安民厂,视察着火器研究和生产状况。
如今的兵仗局,通过高薪大力招聘工匠,人数已经从原来的二百多人发展到了一千二百人。
朱慈烺对这些工匠实行以老带新制度,每个老工匠带几个新工匠传授技艺,所带的新工匠制造出的合格火器均有奖励,老工匠另外还有抽成。
同样,新工匠若是制造出的火器不合格,老工匠也会受罚,在这种制度下,老工匠只能卖力的教导新工匠,多劳多得。
由于兵仗局研发奖励十分的丰厚,工匠们自发组成的研究小组越来越多,研发积极性和氛围颇为良好。
就在近期,有一位老工匠根据朱慈烺的设想,多次研究仿制轮转打火枪,终于有所改进,将原本笨重的轮转打火枪重量和个头大大缩小了,颇有些后世左轮枪的雏形。
不过,也仅仅是缩小了体积和减少了重量,在性能上面并没有多大的突破,最大的改进是将原本的四发子弹增加到了六发,在装填上依然没有多大改进,还是那么的费事费时。
朱慈烺清楚,想要仿制出后世的左轮枪,必须研发出底火和后世的子弹,子弹才是主体,枪只是载体。
比如说,比燧发枪更先进的线膛枪,也就是来复枪,线膛枪的螺旋形膛线可使弹丸在空气中稳定地旋转飞行,提高射击准确性和射程,射程可达到九百多米。
线膛枪的制造虽然有些麻烦,不过以朱慈烺的认知和兵仗局的制造能力,完全可以制造出,然而光是制造出枪几乎毫无卵用,最核心最麻烦的是子弹。
在子弹与枪械的关系上,弹决定枪,有什么弹就会有什么枪,只有子弹在新原理、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方面取得根本性突破,枪才能随之得到质的飞跃。
以目前钢珠和铅珠为主的滑膛枪子弹,压根不适用线膛枪,用起来还不如自生鲁密铳。
1476年意大利就已有螺旋形线膛的枪支了,17世纪初,丹麦军队也最先装备使用了来复枪,然而直到19世纪下半叶,线膛枪才成为主流,就是因为装填和子弹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因为这个时代的线膛枪,在装填子弹时(用浸过润滑油的布包裹着),必须用木槌敲到枪管里去,装弹十分费时,远不如勇卫营的自生鲁密铳装填速度快。
想要用上后世先进的来复枪,必须解决后膛装弹和底火子弹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不复杂,朱慈烺也跟孙和鼎详细的谈过,只不过子弹的研发和制造难度颇大,不是随随便便就能造出的。
朱慈烺据后世的大致了解,据说子弹和枪膛的口径误差要在一毫米内,具体什么样,他也不太清楚,毕竟他不是万能的,什么都知道。
有了朱慈烺提供的思路,兵仗局若是持续研发,后装枪和螺旋形膛线以及子弹的研发成功,那是迟早的事情。
朱慈烺也不急,因为急也没用,子弹可以说是集物理学、化学、材料学、空气动力学以及工艺于一身的文明产物,一切都需要时间来解决。
科技和文明不是张口就来,朱慈烺超前的思路只能让它们提前产生,避免少走弯路,并不能一蹴而就。
如果什么事情都因为穿越者而变得十分简单,那用不了几年大明的飞船就可以登月了.......
在视察过兵仗局后,朱慈烺又来到了位于京师东城区东南部的盔甲厂,盔甲厂是营造盔甲、铳炮、弓、矢、火药的地方。
盔甲厂以前和安民厂一个德行,动不动就爆炸,万历三十三年的时候,京城三大营官兵到盔甲厂领火药,监管火药的死太监因为旧火药结块,就命工匠用铁斧劈开。
工匠一斧头下
第九十六章 代天子出征
京畿地区局势的恶化,让崇祯十分震怒,半月内数次降旨训斥张凤翼。
张凤翼头大如斗,自天津卫一战后,九路援兵惧清如虎,根本不敢与清军接战,就这样看着清军在附近四处劫掠。
清军占领定兴时,大同总兵王朴却远远移师到易县,清军攻大城,保定总兵董用文在霸州观望,清军驻军平谷,身为蓟镇总兵马如龙却回师蓟州,按兵不动。
建奴各将看透了明军怯弱惧战的本质,因此在北直隶境内放心大胆,随心所欲的行动,如入无人之境。
驻军在平谷的阿巴泰在听说大明京师正在举行献俘大典后冷冷一笑,当场派出六千人马杀个回马枪,进攻距离京师只有五十里的顺义。
顺义知县上官荩与游击将军治国器、都指挥苏时雨拒城坚守,抵挡了清军连续数日的猛攻。
顺义被围的消息传到通州大营后,张凤翼心急如焚,连忙派京营游击将军周遇吉率军救援,他如今能调得动又能打的将领也就只有周遇吉了。
周遇吉二话不说,率三千周字营星夜驰往顺义,趁着八旗军攻城从阵后发起偷袭,在城下与六千八旗军激战一日,自损过半,斩敌三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