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大明第一帅
原本生龙活虎的巴布海,此刻变得神情呆滞,好像三魂七魄丢了一半,如死狗一样,哪里还在乎衣服是否合身,他就想如猪狗一样浑浑噩噩的活着,了此残生。
如果还有机会,他要在南朝给太子爷当一辈子的奴才!
巴布海彻底想通了,给皇太极当奴才是当,给南朝太子当奴才也是当,况且自己貌似也没有选择了。
巴布海十几岁时,努尔哈赤还是大明的建州右卫指挥使,虽然后来建立了后金,再后来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不断的开疆拓土。
但巴布海并没有享受到任何皇族带来的优越感,也就表面是个大清皇族,生活中跟个普通的满洲将领没两样。
“坐吧!”朱慈烺一指不远处的凳子,让他就座。
巴布海偷偷瞥了一眼朱慈烺,却发现他那锐利的目光向自己射来,吓的巴布海心惊肉跳,一颗心都差点跳出了嗓子眼。
巴布海小心翼翼着,言语中满是谦卑,道:“奴才不敢,奴才天生就是站着的命.......”
朱慈烺眉头一挑,道:“你为何要自称奴才”
“我们大清......不,我们建奴有个规矩,所有的俘虏是私人财物,太子爷神机妙算,俘虏了奴才,自然是奴才的主子.......”
说完,巴布海偷瞄着朱慈烺,心中很是担忧,唯恐这位太子爷不让他当奴才,只是让他当个狗腿子。
在大清,只有获得“恩宠”之人才能自称“奴才”,这是关系亲密的一种荣耀,一般人根本没资格当奴才。
朱慈烺无奈的叹息道:“我把你当朋友,你却想当我的奴才.......”
巴布海义正言辞,道:“回主子话,三心二意的朋友比比皆是,而奴才则不同,主子就是奴才的天,奴才的地啊,奴才的所有都是主子所赐,当奴才.......
第322章 大明好奴才(加更)
不管巴布海是否真心愿意归附,朱慈烺没想太多,他只想了解满清内部的情况。
按照他掌握的情报和推断,满清现在存在的问题很大,军力也很虚弱,朱慈烺想要向巴布海求证。
巴布海作为努尔哈赤的第十一子,见证并参与了努尔哈赤自建立后金,以及二十年来的大多战事,对八旗的历史和情况了若指掌。
朱慈烺道:“来和本宫说说八旗内部的情况吧。”
巴布海面对朱慈烺躬身一礼,“八旗制度,乃是太祖......咳咳咳........”
不等别人呼喝,巴布海自己就意识到又说错话了,在大明,太祖只能指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巴布海当即改口道:“努尔.......努尔哈赤.......”
这是他首次在直呼自己亲爹的名讳,不由得心中发虚,可刚刚那雪亮的铡刀就在堂外,亲爹又算得了什么况且亲爹压根不把他当儿子。
消除心理障碍后,巴布海朗朗上口道:“努尔哈赤当初建立八旗制度........”
“多尔衮和皇太极一直不对付,暗中积攒人脉和兵马,他觉得,当年大汗是想将汗位传给他的........”
“狗屁大汗,叫他野猪皮!”朱慈烺喝道,当即表达了不满,同时观察着巴布海的脸色,想从中看出什么。
巴布海果然具备奴才的特性,见主子吆喝,当即跪在地上,重重的磕了几个头,连忙改口。
“野猪皮......”巴布海继续讲道,额头与脸颊上的汗水如黄豆粒一般,噼里啪啦的掉落。
见他一脸奴才相,朱慈烺强行憋住了浓浓的笑意,一脸严肃的认真听着,时而点点头,时而出言赞扬鼓励一番。
巴布海一连讲了两个时辰,从满清的军事、朝堂、习俗等方面整个都往外倒,尤其是主子关心的军事和朝廷方面,更是知无不言。
期间,朱慈烺利用所探知的情报和后世了解到的满清绝密档案试探他,巴布海一一回复,还对皇太极宠妃海兰珠是二婚的传闻进行了辟谣。
在讨论大玉儿布木布泰和多尔衮的奸情时,巴布海一脸震惊,表示并不知情,而且很八卦的说了一句:“福临那孩子该不会是.......”
朱慈烺笑而不语,让人给巴布海递了一杯茶,然后陷入了沉思。
根据巴布海所言,满洲贵族之间的矛盾很深,满汉官僚之间的矛盾也深,满洲人压根没把孔有德等叛将放在眼里,即便一些汉将封王了,地位甚至还不如一个满洲梅勒章京高。
此时的满清不仅满汉高层存在矛盾,满蒙高层也存在矛盾,尤其是出兵打仗时,蒙古八旗想分一杯羹,而不愿意当炮灰,但不得不当炮灰。
两次入关,蒙古八旗损失惨重,蒙古诸部落早已不满,虽然被皇太极残酷镇压过,但那种威慑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小了。
军事方面,清军此次入关,连连损兵折将,八旗已被打掉三旗,济尔哈朗的镶蓝旗也被打得半废,想要恢复元气,没有五年是不可能的。
可以说,现在的满清极为虚弱,只需要再进行一次强力打击,满蒙联盟很有可能会分崩离析,满洲贵族内部的斗争也会愈发的强烈,重新洗牌的可能性会很大。
朱慈烺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必须主动发起对清战争,给予其沉重一击,一鼓作气收复辽东,即便不能彻底收复,也能让满清至少十年缓不过劲,给大明争取十年的发展时间。
见主子沉默不语,巴布海精神高度紧张,如坐针毡,唯恐自己说错了什么。
“巴布海。”
听到主子叫自己的名字,巴布海赶忙单膝打千:“奴才在!”
第323章 请命平辽
得知清廷内部的矛盾和虚弱,朱慈烺上奏上奏集结大明所有精锐,出关收复辽东失地,一举荡平盛京。
历史上,崇祯十三年,皇太极发动了松锦之战,想要打破关宁锦防线,为入主中原做最后的准备。
清军虽然多次入关,甚至深入到河南和江苏北部,但他们都是翻山越岭破开长城关口的,从辽东到京师的平坦路线只有从山海关走。
松锦大战从崇祯十三年持续到崇祯十五年,这是一场关于明清双方的国运之战,双方各投入了十几万精锐,崇祯几乎把大明所有精锐都调去了,打得是异常惨烈。
惨烈到明军丧师五万多精锐,清军不详,连史书上都不敢写死了多少人,估计不会少于三万!
前期明军攻势处于上风,连下两红旗和镶蓝旗三座大营,清军一些旗主一见蓟辽总督洪承畴的大旗就被吓得当场跑路。
清军前线总指挥多尔衮都被打的节节败退,多次向盛京的皇太极求援,最终皇太极派人奇袭五百里,断了洪承畴的粮道,明军最终才落于下风,最终惨败。
历史上的松锦大战时,李自成趁着大明精锐在辽东血战,迅速壮大,比之以往更盛数倍,席卷中原多地,连洛阳都被攻下。
大名内外交困,财政困难,辽东后勤不继,朝廷又多次对洪承畴施压,让其速战速决,这才导致松锦大战彻底战败。
辽东战败后,大明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再无能力御敌,朝廷威望也急剧下降,已经无力掌握各地军队。
朱慈烺准备提前打松锦大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现在大明内部流寇基本被扑灭了,局势相对稳定一些,最主要的是,不能让皇太极掌握主动权。
论战后恢复,大明肯定不如满清,大明各地经过常年战争,又经常此次清军入关,早已被搞的乱七八糟的,加上天灾频频,没个几年时间是恢复不了的。
像被屠城的济南城,历史上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才恢复到明末的人口和经济,才有了大明湖畔的容嬷嬷........
满清地方少,虽然是小冰河时期,但几乎没有旱灾发生,生存环境比大明关内稍好些(评论区见明末旱灾分布图那个论文,置顶帖子)。
小冰河时期并不是地方越北受灾越严重,它的主要破坏力是极冷天气下产生的自然灾害,比如:夏天大旱与大涝相继出现,冬天则奇寒无比,不光北直隶,连南直隶、福建、广东等地都狂降暴雪。
论短时期的恢复,大明会处于劣势,这场仗不得不提前打,朱慈烺也很有信心,七万天武军给清军的压力将会巨大的(战死加受伤不能出战近万人)。
朱慈烺的提议让群臣哗然,崇祯觉得有理,很快召开了廷议。
朝堂上,内阁首辅薛国观等人表示支持出兵辽东,改原有的防御政策为主动进攻。
枢辅杨嗣昌觉得不妥,他言道:“京畿和山东各地遭到清军洗劫,没有几年很难恢复,现在国困民乏,想要支撑一次大规模大战很不现实,后勤粮草必然跟不上。”
谁都知道,没有粮草保障,大军会军心不稳,不战自溃。
朱慈烺道:“可以先恢复漕运,从江南运粮,南直隶和湖广皆有大量存粮,足可支撑十万大军一年的消耗。”
杨嗣昌道:“即便江南有屯粮,筹集粮草也要数月时间,加上运往辽东,需耗时近一年,最快也要半年,如何能赶上战事”
朱慈烺信誓旦旦道:“只需三个月即可!”
杨嗣昌不解,众臣们也好奇,皇太子有何办法提高运粮效率
朱慈烺很是自信,他在江南建设众多的粮店,囤有大量备战的粮草,就是为了应对突发的战争。
&n
第324章 倾国之战
两日后,前线传来战报,孙应元和曹变蛟在青山关击溃清军后队,斩首六千级,迫使多尔衮放弃半数辎重和人口。
捷报传来,朝野振奋,众臣对朱慈烺更是高看一眼,杨嗣昌等主和派则是叹息,大明又要准备折腾了。
崇祯十二年二月一日,朝廷下诏,九边精锐尽出,准备出关作战,收复辽东!
受诏的人马有宣府、大同、山西三镇五万人马,蓟州、密云两万,已经在辽东的山海关两万兵马,宁远各屯堡三万兵马,锦州城两万兵马。
加上天武军、秦兵,洪兵,大明此战汇聚的兵马足有二十多万!
辽东之战,天下万民无不关注,京师各大茶楼酒肆每日谈论此事,《皇明时报》更是大规模的印刷激动人心的征虏檄文。
在京师各个报亭前,黑压压的人群紧紧围着唱报之人,人人眼中满是放光。
只听那唱报人高声朗读道“彼建奴者,夷狄旧邦,以野人生活,弯弓而斗,捕鱼猎生,率兽食人,习为豺狼,茹毛饮血,无伦无礼,蛮夷之部落尔。
昔努尔哈赤者,乃我大明养奴之遗种,一朝得势,逞爪牙之尖锐,纵战祸于他族,攻掠之处,已无整土,屠灭之地,再无完族。
狼子野心犹不知足,不思汉民养育之恩,弃诗书之教化,赖骑射之精良,割据辽东,妄称天命,纵兵南下,侵我汉疆。
掠沈阳,屠辽东,绝我汉民,辽东旧地,幸免于屠刀之下者,十无一二,其与禽兽过境何异”
紫禁城中,崇祯认真的看着手中的报纸,不时的暗暗点头,他喃喃道“这征虏檄文真是出自太子之手他才念了几年书,难道有无师自通的本事”
王承恩悄悄走来,低声道“皇爷,张世泽和汪万年在宫外请求觐见,说是要请战”
崇祯摆了摆手道“让他们安于京师防卫,辽东的事少操心。”
神机营、神枢营和羽林卫是自己行使皇权的王牌,怎么可能调往辽东,手里没兵,与汉献帝何异崇祯摇了摇头。
待王承恩走后,崇祯又拿起报纸,低声念道“今奴酋皇太极,更是禽兽不如,学儒借法,宏手足之论,惠腹心为实,然彼之道,尊夷攘汉,盗甲欺边,寇关入犯。
所遇坚城,无城不屠,尸塞水道,血染河殇,骨露荒野,堆砌成行,自盘古开天地以降,中华之劫难,无过于此者”
此战关乎国运,上至皇亲国戚,下至普通百姓,皆对赶赴辽东的各军各将很是关心,特别是吊打鞑子的天武军。
“陛下授予孙应元散阶正一品荣禄大夫,挂征虏将军印,授周遇吉散阶从一品光禄大夫,挂平虏将军印,授茅元仪挂靖虏将军印”
西直门旁的一个茶馆中,一名穿着朴素的书生拿着一个铜板买来的《皇明时报》默默念着,嘴角的笑容渐渐展露“有天武军诸将在,此战稳了!”
他又看向下方,再度默默念起“今有范文程、孔有德等投敌卖国者,天殛野豕之完卵耳,犬豕之辈,为其主摇旗呐喊,行犬豕之行径尔,玷污祖宗,辱没先人,无耻至极!”
他放下报纸,猛的一拍茶桌,恨声道“卖国求荣,猪狗不如!”
在茶馆不远处的酒肆之中,一个业余唱报人也在摇头晃脑的读者皇明时报,惹得众人呼喝连连。
“得赐一东隅,行举火焚天之事,尤未知不自量力,不施仁义,终遭天弃!
今我大明天下一心,气愤风云,四海旗聚,东起陕甘,西连锦州,雄兵百万,兵甲相连,万众齐心,气吞山河,鼓声动而南风起,剑气冲而北斗平!浩然正气,挡者披靡,誓灭妖孽!”
崇祯十二年,二月初十日,在直隶境内的各部兵马齐聚京师,京城百姓,无不沸腾。
每日自发慰问大军之人络绎不绝,尤其是天武军的大营外,更是排满了士绅百姓,很多人是被天武军从清军手中救出来的,特地前来感激。
孙应元等担心人群中有建奴细作打探,派出大量天武军安全处的锦衣卫乔
第325章 进军辽东
收藏网址下次继续看:""。
崇祯十二年二月二十五日,黄道吉日,诸事皆宜、不避凶忌、吉祥如意。
德胜门外的大教场周围人山人海,到处挤满了京师百姓。
如此规模的出征,在大明已经好多年没有发生了,而且还是由皇太子代天亲临边关,前来看热闹、送行的人比出征的将士还多。
教场之内,天武军、天雄军、秦兵、洪兵、宣大军、蓟州、密云........十几万大军个个甲胄齐全,整齐肃穆的站立,形成一大片看不到尽头的方阵。
天武军居中军,一个个高大威武的形象自是不说,旌旗林立,铁甲铮铮,让人看着惊叹。
张世泽、汪万年等众京营将领来都是无比羡慕的看着出征的大军,很遗憾,这次出征,没他们什么事情。
汪万年一脸悲愤,凑到孙应元面前道:“孙老弟,你真幸运,这样的大仗都让你赶上了,我们怎么没机会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