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大宋仁宗皇帝本纪[历史]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觉三千里
火柴是单价极低的快消品,走的就是个薄利多销,想要赚钱,只有将工厂做大,保持极大的出货量。
反正汴梁城内有一百余万人口,都是实打实的市民阶级,商品经济极度发达,区区几包火柴还是卖得出去的。
因此火柴工厂的占地面积极大,赵受益粗粗望去,估摸着应该得有后世的五万平方米那么大。
禁军大营附近的土地一向被三衙军官视为禁.脔,蒋平能拿下这么大一片地方而不被针对,还是多亏了狄青从中斡旋。
厂房外设了一圈不到两米的矮墙,都是用黄土垒成。对着汴水开了一个角门,角门外有一个小码头,码头边停着几艘船,有脚夫在往船上搬东西。厂房的大门正对着路,此时紧紧闭着。
刘恩道:“大门供人员出入,此时不是换班的时候,因此大门不开。”
赵受益点头:“你去和人说,我们是来找蒋老板的,叫我们进去看看。”
刘恩笑:“这却不难。我近日总来,门房认得我。”
赵受益跟着刘恩来到大门前,果然守门的认得刘恩,刘恩又说赵受益是他主家,因此门房痛痛快快地放他们俩进去了。
进了大门,就是一片稍稍开阔的广场,两边一溜厂房,都是低矮的土屋,正对着广场一面开窗。
今日天朗气清,无风无雨,窗户都大开着,赵受益穿过广场,看见厂房里都是埋头苦干的工人,果然都是流水线生产,效率极高,一堆堆原料送上流水线,一堆堆火柴送下来,装进木制的小盒里。
他注意到,此时的火柴盒还是他给蒋平做样品的那种薄木片拼成的盒子,两侧用工具打磨粗糙,可以划燃火柴。
但这成本就有些高了,而且用粗糙木片划燃火柴的手感完全比不上砂纸。
如果能将硬纸板和砂纸造出来的话,成本可以再下来一大截,产品也会更加好用,更受欢迎……
赵受益让刘恩先将此事记下,回宫之后再细细讨论。
蒋平办公的地方在厂房尽头的一个小房间,门虚掩着。
刘恩上前敲了敲门,听见里面喊了一声“进”,就推开门。
赵受益进去时,就见房间正中有一条大案,蒋平坐在案后,案前站着两个工人打扮的人,垂头丧气。
说是工人打扮,是因为他们两个穿着一身短打,整个胳膊和小腿都露在外面。
蒋平以为是哪个管事来汇报事务,抬头一看却是赵受益带着刘恩,惊得站起身来:“这是——”
皇帝不是昨天刚成婚吗,怎么洞房花烛刚过完就往宫外跑了?





大宋仁宗皇帝本纪[历史] 大宋仁宗皇帝本纪[历史]_分节阅读_150
听说那位皇后是莱国公幼.女,这是帝后不和了?
刘恩笑眯眯地道:“赵老板来厂里看看,没惊动人。”
蒋平这才放下心来,请赵受益坐在他之前的位置上。
整个屋子也就只有这么一个地方能坐人,虽然是唐突了皇帝,但也总比让皇帝罚站来的强多了。
相处这么久,蒋平也明白了,皇帝是个大方豪爽的人,不会为了区区一个座位去治谁的罪。
赵受益坐在案后,指着地下的两人问道:“这又是怎么回事?”
是工人犯错了?
蒋平道:“两个厂里的工人,手脚不干净,属下正在训斥他们。”
赵受益道:“手脚不干净,就不能留在厂里了。”
总不能留两个贼在家里吧。
那两人看出他是个主事的人,听他这么说,脸都白了,普通一声跪下:“老爷,求您给一条活路吧!”
说着就要磕头。
赵受益皱着眉头:“都起来!”
他一向不喜欢看别人跪着,更不喜欢看别人磕头。做皇帝的时候是不得已,天地君亲师他排第三,跪了也就跪了。如今出门在外,还要受别人的头,这让他有些难受。
那两人听他叫起,以为这是不想听他们求情,顿时磕得更欢快了。
蒋平咳嗽一声:“行了,赵老板不是外人,都起来吧。”
那二人听得此话,一骨碌飞快地起身:“原来是自己人,亏我们磕得这样用力。”
赵受益转头问蒋平:“这是……”
蒋平笑道:“这是属下请来的两个托儿,正想给厂里工人们演出戏。”
赵受益问:“为何要演戏?”
蒋平正色道:“属下这几日巡逻的时候,发现厂里工人们偶尔手脚有些不干净。都是一两盒火柴的小账,为此开除工人不值当,况且法不责众,不好发作。因此属下就寻了这两位朋友来,先让他们在厂里当了两天的工人,然后装作东窗事发,在众人面前将他们处置了,也算作杀鸡给猴看,能够肃清厂里的歪风邪气。”
赵受益点头:“此计甚妙。”
又道:“然而猴子记性差,等过了一月两月,你这两只鸡的死活已经被他们忘了,你又待如何呢?”
蒋平道:“处置完这两个托儿,如再敢有以身试法的,照杀不误。”
赵受益道:“差强人意。”
又问:“现在厂里工人的工钱每月是多少?”
蒋平说了一个数字。
赵受益道:“是足数发放的吗?”
蒋平忙道:“不敢有一丝虚假。”
这个数字已经足够一家五口人宽宽松松地过一个月了。
仓廪足而知礼节,拿了这么多的工钱,也该提升一下自身的素质了。
至于如何提升素质——
谁能比工人的儿女更适合读书上学呢?
至于工人本人,可以上个夜校嘛。
反正火柴厂出于安全起见一般不敢开夜班,大晚上的闲着也是闲着了。
赵受益道:“蒋老板杀鸡.吧,我不打扰了。”
得去看看晏殊了。
好久不见这位才子,不知道他的武力值涨没涨。




大宋仁宗皇帝本纪[历史] 大宋仁宗皇帝本纪[历史]_分节阅读_151
晏殊的宅子在汴梁城里最繁华富贵的地方,离蒋平的厂房隔着大概有半个京城。
赵受益到了晏府时,天已过午,正是日头最毒辣的时候。
如此炎热的时候,晏殊自然不能往外跑。
他正坐在花荫之下,寻思着皇帝的那间清北大学的事情。
依着皇帝的意思,这清北大学的规模不能小,至少不能比国子监小。
想要容纳这么多的学生,自然得有这么大的地方。
依照晏殊的估算,想要达到皇帝想要的规模,至少需要上千亩的土地。
这上千亩的土地,还不能在城外——哪有在城外建学校的?国子监它也不在城外呀。
而想要在汴梁城内寻得上千亩的土地——
晏殊不得不承认,自己,可能,囊中羞涩了。
他如今辞了官,俸禄是没份拿了。之前又花钱花得凶,这么些年其实也没攒下几个钱来。
要说钱,有还是有,但能买下城内上千亩土地的钱,他一时半会儿,还真拿不出来。
而且学校还需要有校舍,也就是说他还得在这些土地上盖上房子。
晏殊举目四顾,要不然,就将他这间宅子充作校舍吧。
反正只要将皇帝的差事办好,以后要什么没有啊?
现在太后已经龟缩回后宫了,眼看着皇帝胜利在望,这个时候不表忠心,还等什么时候表忠心?
这时,他听见一声笑:“晏卿何事烦恼?”
他一抬头,就见皇帝和刘公公从院门口走来。
晏殊忙起身行礼。
皇帝不是刚刚大婚吗,怎么跑出来了?
赵受益叫晏殊礼,又说:“大老远看见晏卿愁眉苦脸,有何事挂心,不如与朕说说?”
该不会是清北大学的事情吧?
晏殊忙道:“臣是在想,校舍的地址如今不定,不如将臣的家宅作为校址,两下方便。”
赵受益一噎,没想到晏殊已经打算牺牲到这个份上了。
看来大家都过的挺不容易,谁家里也没有余粮啊。
但还是了吧。
晏府里的梨花院落、柳絮池塘,实在是太不适合培养工人们艰苦朴素的高尚情操了。
别到时候工人们来上了两节课,别的没学会,学会吟风弄月、附庸风雅了。
那可就有点糟糕。
赵受益道:“不必如此,朕为晏卿选了一个绝妙的地方。”
晏殊道:“请官家示下。”
赵受益道:“就在禁军大营附近。”
晏殊讶然:“那里……”
赵受益道:“那里离内城也不远,不算偏僻。而且附近的土地都归军营所有,价钱还有商讨的余地。”
至于能商讨到什么份上,就看狄青的了。
晏殊迟疑道:“可是,莱国公……”
禁军大营是莱国公的地盘,他和莱国公之间还有那么点说不清道不明的过结。巴巴地凑上去,似乎有些……
赵受益没和他说寇准马上就要领兵去西北,回来之后大概就可以原地退休了。夏州的事情暂时还是绝密,他也不敢到处宣扬,怕引起恐慌。




大宋仁宗皇帝本纪[历史] 大宋仁宗皇帝本纪[历史]_分节阅读_152
他只是安慰晏殊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呢,况且莱国公事务繁忙,也不一定能注意到咱们。”
这倒是真的,自从刘娥社会性死亡之后,赵受益和寇准两人瓜分了她的政治遗产,寇准此时肩上担着的担子更重了些,依赵受益朝会时在寇准脸上看到的黑眼圈来看,估计每天睡眠时间不超过四个小时。
禁军大营的一应事务,基本掌握在狄青的手里。
就算是寇准知道晏殊在大营附近开了个学校,估计先是会思索一会儿晏殊是哪个,想到之后再一挥手:开就开呗,反正也不当官了,有点个人爱好也好。
反正总比到处打人强。
顾及着晏殊的自尊心,这些话赵受益都没说出口。
晏殊心里顿时充满了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凄凉:“臣必不辱使命!”
赵受益点头,又问:“第一期学员的名单,你拟好了吗?”
晏殊道:“臣给几位在地方上的老友发了信件,告知了此事,请他们推荐家境贫寒又有心上进的学子进京。京城之中,也有不少人家想要把孩子送来。”
他虽然落魄,犹是文坛领袖。晏殊办学的消息一放出去,还是有不少小康之家趋之若鹜,想要让孩子沾一沾大文豪的光的。
赵受益问:“大概能有多少人?”
晏殊算了算:“大致在一千上下。”
赵受益摇头:“远远不够。”
晏殊道:“办学贵不贵多,孔子亦只有三千门徒……”
赵受益道:“孔子有三千门徒,称为贤者的只有七十二人。孔子也知因材施教,有些人可以深造,有些人只学些粗浅的皮毛知识就可以了。”
晏殊疑惑道:“陛下的意思是?”
赵受益道:“朕让晏卿办学,并不是想让晏卿每年给朕教出上千名进士来。朕想让晏卿给朕教出来的,是每年几十进士,几百举人,几千秀才,以及上万的童生。”
他尽量以晏殊能够理解的科举考试等级来解释自己的目的。
“几十进士固然要紧,可最重要的是上万的童生。朕患文风不畅,文治不兴,并不是嫌每年考上进士的人少,而是嫌民众之中开智之人少。如今汴梁城中百万人口,十人之中若有一个人识字,就是十万个人识字。十万人够多了吧?可是摊到百万人口里,却少的不能再少。只有叫这百万的人口都识字,才能将从前埋没的英才都显现出来。”
晏殊惊道:“每个人都识字?这……”
这怎么可能呢?
赵受益拍拍晏殊的肩膀:“正因如此艰巨,朕才一定要晏卿为朕筹谋。”
他若只是想开个干.部进修学校,随便找个读书人不就都能胜任了吗,何必找一个千古留名的才子呢?
只有全民扫盲教育这种庞大而艰苦的重担,才配得上晏殊这个名字啊。
晏殊深吸一口气:“臣,必不负使命。”
此事要当真做成了,他晏殊,必定青史留名!
虽然目前已经青史留名了……他在玉清宫打人的英姿估计早已经被史官之笔尽职尽责地记录下来了。
晏殊微微萎靡,又立刻振作起来。
只有做成一番大事,才能洗脱之前的耻辱!
赵受益笑了笑:“既然要做全民的教育,就得叫天下所有人都知道有这么个学校,都知道怎么来这里上学。”
像如今这样口耳相传的广告方式,实在太不可取了。
现在除了晏殊圈子里的那些人之外,平民百姓哪知道前任枢密使要开学校了呢?
就算知道了,估计也只会哦一声。
官老爷的学校,跟咱们有什么关系?
晏殊疑惑道:“如何能叫全天下知道呢?”
难道在官府发邸报吗?
可是他已经不再是官身,已经失去了发邸报的资格。
赵受益微微一笑。




大宋仁宗皇帝本纪[历史] 大宋仁宗皇帝本纪[历史]_分节阅读_153
隔天,汴梁城所有瓦肆的入口处,都树起了一个巨大的招牌。
招牌上用蓝底黄字写道:天下第一大才子晏殊将于九月初一开办新式学校,赶快为了您的孩子报名吧!
第47章一万年后,人间会记住我……
清北大学最终选址在了火柴厂隔壁。
确实是隔壁,工厂的围墙离大学的围墙不过一丈远近。
按理来说,学校不应该建得离工厂这么近,就像工厂也不应该建得离闹市这么近一样。
尤其是火柴厂这种排放大量污染性气体的工厂,不治理吧祸害人,治理了吧成本高,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迁到地广人稀的地方去。
但火柴厂同样需要大量的工人,如果迁到偏僻的地方,依着北宋目前这个公共交通约等于零的情况来看,恐怕很难招到工人。
学校也是如此。
赵受益开办清北大学的初衷就是培养出一大批中层技术人才来。
他迫切需要在五年内培养出至少一万会写字、会算数、有理想、有抱负、有一技之长,人生目标不只是考科举当官的人才,而这些人才要从哪来呢?
农民的儿子忙着种地,读书人的儿子忙着科举,小市民的儿子忙着接父亲的班,只有工人的儿子,长辈们忙着工作没空教育孩子,有那个闲钱送孩子上个全日制的学校,也不求着孩子将来当个大官报效国家——将来和他父亲一样,进工厂当个工人就行了嘛!
所以蒋平的工厂制造的不仅是火柴,更是赵受益梦寐以求的人才的初生态。
他必须把学校建在工厂附近,这样厂里的工人才会就近将孩子送去学校读书,也方便蒋平组织工人去学校读夜校,进行一下思想品德教育。
晏殊就算别的不会,讲道理教育人还是会的。
准保叫你偷鸡摸狗地走进来,光明磊落地走出去。
有了这么几个考量之后,赵受益最终还是决定将清北大学设置在火柴厂隔壁。
至于火柴厂的污染……
他也只得督促蒋平做好环保措施,给工人做好防护,废弃排放之前做好除硫准备。
好在火柴厂不会一直和大学做邻居。等汴梁附近的公共交通发展起来、清北大学的名声也打出去了之后,火柴厂就可以迁往远郊了。
出于对前世学习生涯的怀念,赵受益将开学日定在了九月一日。
现在也根本没有公历这一说,因此这个九月一日是农历的九月一日。
正是秋高气爽的好时候,田地里的秋结束,朝廷开始分批次处死罪犯,清北大学热热闹闹地开学了。
得益于这段时间一直屹立在各瓦肆门口的广告牌,现在全京城的人——不,全天下的人,几乎都知道,大才子晏殊在汴梁城里开了个学校,举凡向学之士,都可以来此求学。
毕竟那牌子上可是明目张胆地写着,天下第一大才子。
这个称号一旦喊了出来,就是等同于向全天下的读书人宣战了。
一传十,十传百,“天下第一大才子”要在汴梁办学的消息顺着汴水汇入长江,传进了所有读的人耳朵里。
不读书的人,一听一过。天下第一大才子?那他中了几个状元啊?
读书的人,听了这个名号,顿时肝火上涌,眼前一黑——究竟是谁,胆敢如此看轻天下读书人?
哦,晏殊啊。
那没事了。
他还要办学校?
果然是辞官之后人疯了?
也不对,听说是疯了之后才辞的官。
不过那个学校倒是有点意思欸。
凡向学之士皆可入读,倒是有种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气魄。




大宋仁宗皇帝本纪[历史] 大宋仁宗皇帝本纪[历史]_分节阅读_154
学也不贵,一年只需两贯钱,还可以分期付款。
若是通过了晏校长的考试,得到了晏校长的认同,还可以减学,并领取奖学金。
嗯……这个嘛……
一年两贯钱,就可以跟随晏殊学习……
虽然人是疯了,但毕竟是晏殊欸……
某些囊中羞涩的学子心中蠢蠢欲动。
奈何汴梁城远,没有盘缠,不得上路。
这时候晏殊为官数十年积攒的人脉就派上了用场。
几乎每一处州府的衙门里,都遍布着他的老相识。
这些老相识到了晏殊的信,看见了他声泪俱下、文采斐然的哭诉,纷纷觉得同叔太可怜了,太惨了,咱们要是不帮他一把,都不配做他的朋友。
因此几乎每一处州府的长官都发了公文告知境内所有读书人,凡有功名在身者,若是想去京城晏校长的清北大学读书,依往年进京参加会试的规格发放路补助。
没有功名的读书人,若是也想上清北大学,却无力支付路,可以来府衙参与考试,确定你是正经读书人之后,由州县长官自掏腰包供你进京。
反正咱们大宋朝的官员有钱,乐意做慈善。
因此九月一日那天,聚集在清北大学刚刚建成的校园门口的,是一支超过了十万人的队伍。
晏殊暗暗捏了把冷汗。
这十万人里,有从全国各地赶来只为师从晏殊的学子,有隔壁工厂送孩子来学门手艺的工人,更多的是东京城里的好事者,想要来看看这个“天下第一才子”和他的学校究竟是个什么模样。
人过一万,就是乌压压望不到头的一片。过了十万,就连空气都为之颤动不止。
十万人的言语、呼吸、吵闹、哭笑一并向晏殊袭来。
晏殊接住了。
同时,一股隐秘而尖锐的兴奋从心底里翻涌而上。
直到今天之前,他都把创办清北大学当作讨皇帝开心的一个任务。
皇帝满意了,就会让他官复原职。寇准老了,再过几年就该致仕,到时候他就是新任枢密使。
不止是枢密使,他还会是参知政事,是集贤殿……不,昭文馆大学士。
他会复制寇准走过的每一步路,终有一日,他也会成为托孤重臣,也会权倾朝野,也会受封国公……
他会成为下一个寇准。
而今天,面对着十万人的队伍,晏殊忽然觉得。
寇准算什么东西?
我可是晏殊!
我将要做到的,是寇准连想都没敢想过的事——
我会让全天下的人都识字,都读书,我会每年为官家培养几十个进士,几百个举人,几千个秀才,几万个童生——
全天下的人,都会是我的学生。
我会流芳百世,因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一万年后,人间将会记住我晏殊的名字,而寇准,早已风化在时代里。
晏殊对着嗡嗡然喧闹的十万人,张开了双手。
“其实我还是觉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挺好。”
赵受益坐在火柴厂厂房的屋顶,俯瞰隔壁大学门前聚集着十万人的大广场。
今天学校开学,蒋平给工厂放了一天的假,给工人们充足的时间把孩子送去隔壁学校报到。
这几个月里,蒋平没少在工人中给对面大学做广告,尤其宣扬了其中对于工人们尤其具有诱惑力的几点。




大宋仁宗皇帝本纪[历史] 大宋仁宗皇帝本纪[历史]_分节阅读_155
一,每天十个铜钱管三餐,早上开工之前把孩子扔进学校,晚上工之后接回来就行了,到家之后倒头就睡,一整天都不用操心孩子的事情;
二,一年只需要两贯学,就可以跟着天下第一大才子读书——你说你不认识天下第一大才子?人家可是前任枢密使,虽然是副的,那也是天大的官!换往常,两贯铜钱你都见不着人家一个背影!
三,大学里不止教读书识字,还教律法算数,孩子学个三四年出来,别的地方不说,就在咱们厂里,当个账房是足够了。你们不是眼馋人家账房干活不累每月还比你们多拿一贯钱吗?那就送孩子去对面上学啊……
1...2627282930...8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