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香港1968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汪公子在年

    ……

    “新文学的萌芽,标志着现代文学的诞生,香港文坛近些年蓬勃发展,却失去了以往文学作品真正的内涵。当下某些人的作品幼稚可笑,俗不可耐,却被人恭维成文豪,不由叹息现代作品没了血泪,浅薄不堪,完全没有了看后让人满怀感慨的激奋!”

    这是钟伟舜化名为“天涯客”所写,几乎把自己给塑造成了一个不知名的文学作家,来抨击霍耀文的作品几乎都是娱乐大众的幼稚作品。

    有了跟风抨击着,再加上随着事件的发酵,七十年代》抨击霍耀文的文章经过多家报纸的转载,也是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不少眼红霍耀文这些年大赚特赚的落魄作家和一些撰稿人,纷纷在报纸上附和。

    一时间,本来是一贯吹捧霍耀文的作品如何如何的小报纸小周刊,纷纷调转矛头,为了销量开始抨击他的作品毫无灵魂,无论是言情小说、还是武侠小说、通通是尽可能的贬低。

    倒也不是没有大报纸抨击,只不过那些大都是跟霍耀文没什么交情的报馆

    此刻,耀文图书出版公司。

    霍耀文看完这些抨击自己作品没有灵魂的报纸,不由冷笑一声:“这些报纸倒是个墙头草,那边强来那边倒!”

    “总经理这事你没必要放在心上,这些人就是吃不到葡萄嫌葡萄酸…”

    姚文杰生怕老板年轻,看了上头,也是在一旁劝解起来:“都是眼红,早些年梁羽生写龙虎斗京华》的时候,新晚报的销量一举突破了一万份,被当时不知道多少家报纸抨击他写的小说俗套不堪,情节重复,毫无新颖。可任凭他们如何分说,依旧还是大卖,现如今梁羽生成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创者,也没看谁说他写的武侠小说俗套。”

    “呵呵,姚总编放心,这些我自然知道。”

    对于香港多数小报,霍耀文当然清楚他们都是什么尿性,为了销量可以说是不择手段,毕竟人家就是靠这个赚钱的,再加上言论自由,只要不人身攻击指名道姓,基本上都没什么事。

    ……

    接下来的几天,抨击霍耀文的报纸越来越多,也有小报曝光了写这篇文章的作者“邱江海”是何人。

    原来这邱江海只是个笔名,本名舒港城,五十年代初曾经以短篇小说雾》而一举成名,后又在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太阳西下》、白兰花》等多本现实主义作品。

    以朴实无华的笔调和浓郁鲜明的乡土色彩,描绘了香港底层社会的众生相,展现了繁华都市背后劳动大众的辛酸,他也因此被称为“香港的乡土作家”。

    可以说舒港城是个名副其实的旧派文人,出生于20年代,土生土长的香港土著,香港沦陷时,逃难去了内地,在印刷厂做过校对等工作。

    也是自那时候起,开始对文学产生了爱好。

    回到香港后,他先后任职于洋行或商行、建筑公司、教育机构等,业余从事写作,以不同笔名发表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新诗等作品,并结集出版。

    早年多有抨击梁羽生和金镛等武侠作家的前例,这回他花了两年创作的作品艰苦的路途》马上要在七十年代》月刊中发表,为了引起更多读者的关注,也是想到了这么一个方法。

    当然了,抨击霍耀文写的垃圾,宣传自己的书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也是文人相轻,他认为自己写了那么多优秀的作品,卖的居然都不如一个写俗文的,这心里自然是有怨气。

    香港文坛可以说有一个分水岭,50-60年代源自于新文学的影响,这时候的作品文学性较强。武侠、言情这类只是小众作品,哪怕卖的再好,也得不到正统文学作家的认可,因为很多这类书的内容,很多都是以艳文吸引读者。

    而到了70-80年代,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渐渐大众化,也是自那时候起,梁羽生、金镛、古龙、琼瑶等作家名气的如日中天。

    ……

    “舒港城!”

    坐在书房的霍耀文,看着手中方才姚文杰派人送来的报纸,不由嘟囔道:“居然是他!”

    这人霍耀文虽然没见过,但还是知道其人的,记忆里读初中的时候,他可是一度特别喜欢看舒港城写的太阳西下》,因为这是一篇描写小人物的故事,对于那时候还住在屋邨的霍耀文来说,可以说是精神粮草。

    只不过喜欢归喜欢,毫无缘由的跑来挤兑自己,他心里自是不爽。

    不过这舒港城说的倒也不无道理,最起码抨击的力度,比那个孤舒子墨强的多,清楚霍耀文写的书大都是娱乐性较强的小说,所以只抓住这一点来说事,到时候不管怎么样,都有个退路。

    “乡土……”

    霍耀文微眯着眼,开始沉思起来。

    他自认是个好脾气的人,可也是被最近几天的报纸给恶心到了,报纸上空口打笔仗会让人觉得心虚,所以他早就想着写一本文学性很强的作品来反驳。

    不过他看过的文学作品大都是以内地为背景故事创作,放到香港很不合适,不过但他看到舒港城被人称为“乡土作家”时,不由脑海中浮现了一首经典的粤语歌曲。

    “人生中有欢喜,难免亦常有泪,我哋大家,在狮子山下相遇上,总算是欢笑多于唏嘘……”




313【何处是我家】
    如果说有这样一部电视剧能够影响整个香港四十年,那么一定就是《狮子山下》;如果说有一首歌曲能够影响所有香港人,那么还是《狮子山下》。

    作为1973年底tvb开播的《狮子山下》,和罗文演唱的同名片头曲一经播出,剧中那抒写香港“草根”阶层挣扎苦斗、逆境求强,讲述着香港普通市民逆境自强的励志故事,迅速的风靡整个港岛。

    《狮子山下》这种电影式的系列电视剧,超过二百集,一直播到1994年,持续了整整21年,可以说是跨过了香港最辉煌的时代,为港岛千家万户所耳熟能详,就连片头曲《狮子山下》多年来脍炙人口,有“香港市歌”之誉。

    作为横跨了数十年的经典之作,《狮子山下》已经不再是一部普普通通的电视剧,也不再是一首简简单单的歌曲,而是成为了香港精神的象征。

    可以说《狮子山下》是典型的港岛本土文化,具有很强烈的群众共鸣性。

    霍耀文曾经看过一点,是周闰发拍的几个系列单元,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母亲》《重生》这二个单元。

    因为《狮子山下》不算是一个常规的电视剧,他是由一个个独立的故事所拍摄,简单讲就跟电影差不多,一个单元一个故事。

    当然如果某个单元的故事精彩,观众喜欢的话,也会拍摄后面的故事。

    《母亲》和《重生》就是一个前后集的故事。

    《母亲》这个单元讲的是周闰发扮演的少年劫匪,在与同伴合伙打劫的过程中失手被捕,被扣上手扣的他趁乱逃走,回家后尝尽方法仍无法将手扣锯开。

    这时,母亲回到家里,一开始看到儿子带着手铐心里很慌张,想要帮他给脱下来,这是源自于母爱,可是在拆手铐的过程中,母亲渐渐冷静下来,跟儿子一阵聊天,得知真相后,最终忍痛劝儿子去自首,希望他将来能再次抬起头做人。

    而《重生》讲的就是少年劫匪打劫入狱后,在狱中接受各种劳动工作和活动,看透了监牢内苦不堪言的生活,幡然悔悟,最终得到家人原谅,改过自身。

    这两个前后交错的故事看上去很普通很老套,但剧中桀骜不驯的发哥和慈爱母亲的难过与哭泣,却是一部很好的说教片,同时也是一部很现实的影片。

    所以在1976年播出时,引起了全港“草根”家庭的关注和欢迎,这主要是因为那个时候港岛的治安混乱不堪,如此现实的剧情仿佛就是发生在大家的周围。

    像这种带有说教性质的故事,霍耀文可以说是随手捏来,不过要融合进港岛的本土文化,可够选择的也就不多了。

    “乡土,血泪,灵魂……”

    霍耀文摸了摸下巴,思虑了好久,结合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在加上自己的想法,这脑海里渐渐地有了一个雏形,过了好一会儿,终于开始动笔书写

    一眨眼,数日过去,一大早霍耀文就拿着写好的稿子亲自去了一趟公司,将手稿交给了姚文杰,让他在下周的《青少年读物》周刊中刊登。

    稿子字数不多,只有三万多字,姚文杰只用了十几分钟就读完了,看后有些吃惊的看向老板,说道:“这…经理这是你写的?”

    “不是我写的还是你写的不成?!”霍耀文不满的瞪了他一样。

    “不不,我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写的太好了!”

    姚文杰连忙摇头,这个故事写的感人肺腑,可以说是非常好,他倒不是不相信是霍耀文写的,而是诧异这个短篇跟老板以前的作品有很大的不同。

    “好了别捧了,让下面的编辑尽快审稿排版,放在下周的杂志上刊登。”霍耀文揉了揉太阳穴,这个故事构思起来很容易,但要写好却是有些难,不是说写不出来,而是要尽可能的精简,做到短而优,一些不必要的字数需要剔除。

    “是,我尽快安排下去,下周就刊登!”

    姚文杰知道老板写这篇文章必然是为了应付这段时间报纸上那些挤兑,自是抓紧时间安排人审稿然后送到印刷厂那边开始排版。

    …

    六月二日。

    《青少年读物》第34期发行,全港几百家报亭,都早早的在凌晨就铺上了货。

    经过一年多来销售,《青少年读物》已经渐渐的从学生群体,开始慢慢扩散到一些青年群体,姚文杰那边也是注意都这一点,所以在周刊里面也填充了不少适合二十岁左右的青年读物内容。

    华仁书院。

    此时正是上课期间,一个六十多岁的老教师,正在耐着心思的给学生们讲解着课本上的内容,忽然眼角的余光瞥到一个学生在下面搞小动作。

    他微微咳嗽了一声。

    霎时那学生如惊慌的鸟儿,迅速的抬头,一脸认真的看着老师,仿佛在好好学习一般。

    见此态度,老教师心里很满意,便继续讲课,可没一会儿那学生又开始低着头,他冷哼一声,快步走过去从学生的抽屉里夺过一本杂志,“看看看,上课是让你看这些杂志的?想看就回家看,别在学校耽误其他学生上课!”

    “对不起老师,我错了。”学生苦着脸。

    “到后面站着!”

    老教师一挥手示意学生到后面站着听课,把没收的杂志送到教台上,便开始继续讲课。

    一直到下课后,老教师直接把杂志给带走了,临走前跟那学生说放学还给他。

    回了办公室,老教师给杯子加满水,喝了一口润润嗓子,跟几个同事闲聊了几句,等他坐回自己办公桌边时,注意到那本刚刚上课时候没收的杂志。

    拿起来一看《青少年读物》。

    这本杂志他很熟,在学生群体中很受欢迎,不过里面的内容他不是很喜欢,因为都太幼稚了,难怪叫青少年读物。

    早上他就一节课,闲来无事,就翻开杂志看了起来。

    前面几页内容都没什么意思,干瘪瘪的文章也就学生喜欢,老教师快速翻了几页,忽然手停了下来,注意到这一页上的名字《狮子山下之何处是我家》。

    狮子山啊!

    好久都没听过了。

    老教师年幼时就曾经住在狮子山附近,看到熟悉的名字,也是起了兴趣,开始认真的阅读起来。

    “阿水,你真的要离开村子?”

    “我说过,我一定要出人头地!哪怕不惜一切代价!”

    “你怎么做事的,给我滚出去!”

    “你干不好这个,走吧。”

    “我可以的!”

    故事的内容,讲的是一个叫阿水的少年,渴望大城市的繁华,想要脱离生他养他的狮子山下的一个偏僻小村,咬着牙进入了繁华的九龙闹市,在这里他受尽了的嘲笑和冷落,拼命的工作拼命的工作,最终的确是有了一番成绩。

    当他得意洋洋的回到村子时,才发现村子早已因政府规划给拆除了,父母也在多年前去世,曾经的伙伴朋友早已不知去向,待他回到自己那一栋花了十几年努力才买到的一处豪宅时。

    诺大的豪宅,诺大的城市,偏偏没有了家。

    随着时间的缓慢流逝,老教师眼泪如水一般哗啦啦的流了下来,他仿佛在这篇短文中看到了年轻时候的自己,那时候的自己意气风发,是村子里唯一一个读过书的人,一心想要脱离贫穷的村子,进了繁华的市区,摸爬滚打数十年,有了自己的房子和妻儿,可是再也回不到那狮子山下,那个陪伴他度过年少最欢乐时光的地方了

    记住手机版网址:



314【赞美,赞美,还是赞美】
    故乡真小,小的只能盛的下两个字。

    这是霍耀文先生近期创作的短篇《狮子山下之何处是我家》中的一首短诗,或许有人问这就只是一句话而已,怎么能算作诗呢?

    实则不然,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一两句的短诗有很多,而往往就是如此朴实无华的一句短诗,却能够引起多数人的共鸣。霍先生这首短诗,初看不禁意,细看下却是大有文章。

    故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是天南或者海北,这句短诗的精妙之处,就是能够让每一个读到这首短诗的人,都有自己的一番感悟,因为每个人对故乡的感情和见地都是不同的。”——《明报》岑同方

    “我初闻此短诗,我忍不住热泪盈眶,那是对故乡的思念,那是对家的思念!故乡明明承载了我曾经的一切,而如今,故乡却只是故乡。曾经的一切都已模糊,只能遥遥望见,却再也无法回去。”——《大公报》曹聚仁

    “【你孤独吗?孤独是什么?孤独这两个字拆开来看,有孩童瓜果蝴蝶细犬,足以撑起一个盛夏的傍晚;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窄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唯我空余两鬓风;瓜果孩童细犬蝴蝶当然热闹,可都和你无关,这就叫孤独。】

    这是摘选自霍耀文先生所著的短篇《狮子山下之何处是我家》中的一段文章,初看说的是孤独何意,实际上细细品读却能够发现,这讲的是思乡之情。

    在《何处是我家》这篇短篇之中,男主人公阿水一心一意向往着大城市的繁华,对于狮子山下的家乡村子,却是厌恶至极,费尽心思的步入了繁华的城市,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努力。

    或许有人认为这是一个教导大家努力的故事,可在我看来这努力获取的过程中,往往会阴差阳错的失去很多。书中阿水功成名就后,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家,失去了狮子山下的故乡,或许这就是成长的代价。

    不由感叹,那是怎样一个美丽的故乡啊,承载了我们年少时的欢乐,承载着我们对田野的热爱…承载着我们所有的所有。”——《新民报》徐訏
1...138139140141142...31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