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芈黍离
当然,就那钱粮,于名义上控制中原、河北、河东以关右偌大地盘的大汉朝而言,根本算不得什么,不止不多,简直凄零。养官、养兵派发俸钱禄米、调拨边事、铸造武器、赈灾、水利,基本上做不了太多事,就得耗光。也就是,刘承祐穷惯了,此刻感触尤深。
王章佝着腰,明显更驼了,人也更清瘦了,刘承祐看向这老臣的目光也愈柔和了,带着几分真心道“有劳王卿署理三司,实解朕大忧啊!”
面对刘承祐的赞扬,王章如常,平静而淡定地表示谦逊。
要说王章与理政一道上,真有多少高绝的天赋、卓越的才情,那倒不尽然。王章靠的是对基层庶务的熟悉,靠着勤政强干,不怕吃苦,不怕背骂名,可以说是兢兢业业、刻苦勤勉地给大汉管着钱袋子。
当然,王章兢兢业业的态度,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到如今,完全可以用劳苦功高来形容。大汉的财政,可不是那么好掌管的,要是换个人,没有惊世才情,估计直接就给崩溃了。
王章这个三司使当得,实则是很苦的,正因为体其辛劳、察其艰苦,即便王章当初是与杨邠穿同一条裤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刘承祐也对他也是另眼相待。
“如今东京粮价如何”刘承祐问。
“回陛下,斗米一百九十五钱,粟、麦每斗仅一百钱!”积极答话的,是陶谷。
稍微看了陶谷一眼,略一思考,刘承祐语调轻松地说“比起去岁冬,倒是有所下降!”
从乾祐元年入冬后,东京的粮价基本在斗米二百一十徘徊,确是有所下降,虽然下降的比例不算高。
“另,铸钱监新铸乾祐通宝六十三万缗,每缗计重五市斤,所耗铜料两百余万斤,几乎耗尽余料,臣已安排,继续收集铜料,另以臣之见,收矿之事,当着力推动了!”倒不怎么在意陶谷的抢答,王章又禀道。
“此事由三司牵头,诸司配合!”刘承祐顾忌倒是小了许多,干脆地吩咐着“既造新钱,当着手施策投放民间,使之尽快于市面流通,以缓钱荒!”
“是!”
以如今的情况,朝廷的投放手段,实则匮乏得很,发饷俸、购粮、采备之类的支出性活动,又或者直接来一次大工,刘承祐一下子便想到治河、以工代赈什么的
当然,最直接的,官府直接设点,布告士民,让百姓拿旧钱兑换,借以淘换劣币。
果然,刘承祐念头方起,王章就上禀此策了。
刘承祐想了想,看着王章道“可!不过如今民间,旧币、杂币甚多,针对各类大小钱,兑换之比,当定出个严格合理的条制!”
“是!”
六十多万缗的新钱,相对于整个天下而言,算不得什么,但在东京,还是足够搅起一阵波浪,并且这只是个开始。
这该是一次收割韭菜的机会,刘承祐瞥着王章,以他的作风,肯定会想法在兑钱过程中为朝廷牟利的,若让他放开了干,刘承祐相信,王章甚至敢将东京民财尽敛于官府
不过,有个念头,已然在刘承祐脑中盘旋,他想搞一个大汉的“中央银行”了。不过暂时也只是念头罢了,一者他对“银行”的事务功能也就知道个大概浮面,另外这等事情不能由他拍下脑袋就决定的,尤其是这等新鲜事务,得根据如今的情况机进行调查评判论断可行性
不过对于此点,刘承祐还是有些信心的,交子铺就诞生于宋初,初中还是高中书上就有写来着,提前个几十年,由官府牵头发行,也不算跨时代。
另外,刘承祐脑中还有个清醒的认知,在国家局势未彻底安定,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力度未足,官府的公信力不强,商业的发展繁荣未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还是不要贸贸然地搞事情。
但是,提出个想法,让臣子们研究研究,也是不妨。想着,刘承祐又将目光放到了王章身上,不知觉中,王章几乎成了朝堂之上最忙碌的人。
看着老臣那被压榨得气色不足的模样,刘承祐一时竟莫名地有些心酸之感。
“张德钧!”刘承祐突然唤道。
“是!”
“记一下,王卿沥血披肝,勤于王事,着赐钱百缗、绢十匹、粮五十石!”刘承祐吩咐着。
张德钧赶紧应下,而骤闻刘承祐之赏,众臣不禁惊讶,见刘承祐那一副认真而敬重的神情,看向王章的目光中难免有些羡慕,都知刘承祐很“抠”,能让他在听政期间,降下如此“重赏”,当真是很难得的。
而王章,在诧异的同时,也不矫情,动作麻利,态度恭顺地拜道“谢陛下!”
起身,王章又向刘承祐禀来,只是这一回,眉色之间,透着些许迟疑“河东节度上报,去岁下辖诸州受雪灾,损害严重,边备亦急,留州、留使之财用不足,恳请朝廷,酌免去岁上供秋税!”
如今大汉地方藩镇财税,除了幽州、府州、夏州、延州、凤翔等特殊州镇以及遭灾之地外,其余地方,两税与留使之资,暂时各据一半。即便如此,上供之事,也才开了个头,出各种各样的漏子。也就是朝廷直辖的州县,给朝廷供血多些。
而闻王章之报,刘承祐一下子便同许州的事联系起来了。
hanshizu0
。
第152章 听政3
说起来,刘知远出河东入中原建汉,刘崇守太原这龙兴地,快两年了,干得还是不错,尤其以太原为中心的晋中那一块地盘,无灾无乱的,官府民间局面一直比较稳定。
当然,不是刘崇的镇戍能力有多强,有刘知远此前打下的底子,临发前又对河东诸州进行了妥善安排,契丹人的侵扰在代北又如瘙痒,大汉之纷扰自有中枢操心头疼,与他无关。河东那边,只要有个中下之才,再不搞事,都能有个“不错”的政绩。
刘崇呢,也是那么做的,事实上,在大汉立国的这两年来,刘崇在河东,日子完全可以用滋润来形容。
一直以来,在人财物力各方面上对朝廷的支持也还算有力,尤其是刘知远当政的一年,当然,根本也不敢有多少反抗心思,河东彼时可谓是放血支持朝廷。
等到刘承祐继位,力度自然有所减持,毕竟河东也要求发展、谋温饱嘛。即便如此,上供财税,也是老实往东京支援的,刘承祐平李守贞,刘崇也向军前支援了一批粮草。
虽然,刘崇对刘承祐的用人、治政方面,有所非议。但是,总得来说,河东这龙兴之地,还没有成为朝廷的威胁与负担。
从王章此刻的汇报中,刘承祐当然嗅到了那一丝不和谐的味道,殿中的重臣们望了望,都不是蠢人,多多少少也能察觉到刘崇此报中的不妥之处。毕竟,去岁冬,河东可向朝廷汇报过受灾之事
当然,聪明的,似郭威、冯道、赵莹这些人,不管有没有随驾南行,也都不禁往南边的事情上想。没有人贸然发表看法,都客望向刘承祐,看着天子沉思。
从本心讲,刘承祐对刘崇这个皇叔,忌惮心并没有那么重,也没有要破坏双方关系的意思,但是,很多事情,从来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眼下,刘承祐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应对处理这种“意外”的状况,维系双方的关系。
当然,把事情往最恶化的方向想,比如刘崇造反。那种可能性,实则不高,虽然这个年代节度造反的成本很低。
不说其他,河东数州之地,忻代、岚宪、辽汾的镇守军侍,可是刘知远安排的。不提他们如今对朝廷的忠诚如何,刘崇虽则可凭身份、官位压制他们,但若要在如今的情况下带领他们造反,人心首先便不齐。
考虑可以这般考虑,但是,刘承祐若是做得太过。呵呵,即便是“五代”末期了,藩镇扯旗造反、吊民伐罪、清君侧是什么的真需要顾虑吗
刘承祐认真地考虑了一会儿,面色倒未太过凝重,没有对王章所报之事做正面回答,反而环视一圈说道:“皇叔乃朕嫡亲的叔父,镇守北京,克诚尽忠,御边牧民,使河东无虞,业已两载。朕意封其为王,以副名位,诸卿以为如何”
刘承祐话虽是疑问,但语气肯定而坚决,并没有让大臣们感受到多少商量的余地,自没人反对,皆表示赞同。
扫了眼杨邠,此公默不作声。若是杨邠等人当政当权,可以肯定,刘崇等人必然封不了王,宗室的权威与声名上去了,对权臣可不是什么好事。原本的历史上,也是如此。
无人反对,刘承祐便吩咐着:“着学士院拟诏,封北京留守、河节度使刘崇为太原郡王!”
这个王爵,份量可不轻,至少,当年刘知远可就承晋廷册封过太原王。刘承祐的想法,要封,所幸就大方点,左右,名过于实。
言罢,刘承祐稍微换了个姿势,面色之间仍显一副若有所思的状态,一敲御案,又道:“灵寿公、邢州节度使刘承赟,先帝养之,如朕亲兄,宜封为巨鹿郡王!”
封王刘崇,大臣们没什么异议,甚至没有奇怪,然而封刘承赟,是真让他们意外了。然而细思,刘承赟是有那资格的,毕竟刘承勋那小子都以皇弟的身份得王爵了。
言罢,看刘承祐的表情,犹在思忖,几个呼吸的功夫,问:“汾州团练使,是薛琼吧!”
“正是!”顿了下,由李涛回答。
天下官员将吏何其多也,但对于大汉诸道州府的节度、观察、防御之类的军政一把手,刘承祐这边还是如数家珍一般,牢记于心。
薛琼是原辽州刺史,在当初刘承祐进军潞州的时候,还为龙栖军供应过粮草,个中虽然被杨业落了个面子,入汴之后,以筹措转运之功,被封为汾州防御使。
刘承祐这回干脆多了,说:“调任亳州,任防御使!”
“那汾州”看得出来,刘承祐似乎在做什么铺垫,李涛紧跟着发问。
刘承祐说:“以北京衙内都指挥使刘承均,为汾州防御使!”
这下群臣彻底感受到了,刘承祐“诚意”之重。说细致点,刘崇那一家父子三人,都是升官晋爵。事实上,刘承祐这番重赏,除了对刘崇的安抚之外,更多的,还是要宣示天下,南边虽然办了个皇叔,但这大汉,还是刘家的天下,不容轻视!
处置完此事,刘承祐有种心疲目乏的感觉,欲散议,王峻站出来了。动作带风,透着股鲜明的风格。王峻的表情很严肃,王章与刘家父子先后受赏,他自认为朝廷办了不少大事了,刘承祐也没有多少表示,这心里正吃味着。
“陛下,这是枢密院与侍卫司梳理的西京、滑州、澶州及邺都禁军编制计划,请陛下过目!”王峻也是有所准备的,自袖中掏出一份奏章。
这是刘承祐离京这段时间,郭威不在,他牵头做的章程。
眉目虽伏,但王峻语气中透着强烈的自信,说道:“如陛下无异议,臣等可降命遣将推动执行!”
刘承祐眉头稍微蹙了一下,朝张德钧招了下手,接过奏章,一边浏览着,一边问道:“可曾派人考察禁军情况”
王峻说:“臣前命魏承旨,亲自前往考察军情!”
点着头,似乎对王峻的办事效率很满意,刘承祐应付一句:“王卿果真干练!”
不过嘴里,还是以身体疲乏为由散议,未给具体答复。
东京的禁军的分割整编已然告终,其卓有成效,否则刘承祐岂敢擅自离京。但京外驻守的禁军可不比天子脚下,担着驻防之责,人数也不少,乱不得,需慎重。
当然,再慎重,也得着手进行的。不可能,让京外禁军将士,长久得当“编外人员”的。
不过这个王峻,在刘承祐、郭威不在京的情况下,也未请示,便自说自话地,搞出了个整编计划,这等做法
第153章 杨业戍代
不管心里有多少不舒服的感觉,对王峻呈上来的整编计划,刘承祐还是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阅览了一遍。
看得出来,王峻已然完全进入了他枢密副使的角色,计划制备是用了心的,很有条理,若非刻意是挑不出什么刺来的。
首先一点,便使刘承祐满意。先行更换戍防,将京外的驻军调回东京,在开封编练裁汰,随时把控,从从容得多。
这已不只是整编的事情,以滑、澶、大名府的禁军为例,那边的禁军,大都是刘知远在位之时,便奉命驻守在彼。时间虽则算不得太久,但如今刘承祐都当皇帝整一年了,京外的禁军也该到东京回炉锻塑,感受一下当今天子的威严与恩典。
不提性格与作风,仅论才干,王峻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对这一点,刘承祐心里有杆称,否则也不会想着把王峻调入枢密院分郭威的权。
思忖间,李少游奉命来见。
“官家!”
刘承祐将手中的奏书合拢,抬眼看着李少游,以一种平述的口吻说“此次在许州,武德司也做了不少事,你尽了不少力,但是,朕不便嘉奖!”
“臣明白!”李少游沉肩拱手,面无异色。
刘承祐面态则更加轻松了,语气来了个转折“武德司建立初期,困于资财,日子甚是艰难,听闻你尝出家财,以补常款、钱饷、赏赐之用”
听刘承祐娓娓道来之言,一如常事,李少游心头却下意识地紧张起来了,深埋着头似乎想要让自己再低调些,十分恭敬地应道“体国用拮据,为官家尽忠,乃应有之义!”
刘承祐颔首,神情之间,透着和善,说道“倘这满朝文武,都能如表哥这般为国为君,朕何愁天下不治!不过,公器岂能费私财,如今朕内帑稍有余财,你此前出了多少,朕全数补还给你。另,再行拨款,对此次自你以下有功探事,聊作犒赏!”
“谢陛下!”闻言,李少游并没有拒绝,而是坦然地应下。他心里也有谱,在此事上,没必要与这官家客气,否则,反而不美。
“武德司在河东诸州有多少密探”沉吟几许,刘承祐问道。
李少游忍不住抬眼瞄向刘承祐,心头带着疑惑,不过还是从速答来“武德司的监控探察重心,仍旧在东京及近畿,北京路遥,臣前番只遣五名探事北上晋阳”
刘承祐平淡的语气中透着不容置疑“接下来,加强对河东地区的情报探察力量!”
“是!”李少游回答没有多废一个字。
不过应命的同时,脑子中疯狂转动,琢磨着刘承祐的想法,当然,立刻便想到了刘崇身上,只是,一时间哪里是那么容易就想明白的,看刘承祐无心解释的样子,也不敢贸然发问。
“嗯让晋阳的探事探探,河东属下,去岁是否遭受冬灾,灾情是否严重!”刘承祐又下令道。
李少游刚应下,便又见刘承祐眉头几乎竖起,微抽了一口气,道“罢了,不必了!”
“是!”李少游的表情倒是更凝重了,他很不习惯这种不清不楚的感觉。但是,天子当下,也只能生生地忍着。
待李少游退下后,刘承祐忍不住用力地甩了甩头,清了清神,叹一口气,道“张德钧,传谕下去,朕明日亲巡东京仓廪,着铁骑都虞侯杨业随行!”
“是!”
地主家有余粮了,刘承祐这个最大的地主,当然得亲眼去看看,否则哪得安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