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小霸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庄不周

    典韦再一次对孙策的眼光表示臣服。孙策一开始说他这对戟不行时,他还不服,现在算是服了。刀和戟都是一个铁匠打的,但戟被刀砍得七零八落,刀却只是崩了几个口子,足以证明孙策在辨别兵器的眼力比他的武功更加出神入化。

    辨器是一门很神奇的学问,只有那些学问渊博见多识广的智者才会。典韦只是听说过,却没亲眼见过来。如今终于见到了,而且是一个年方十六七的少年,更兼武功超群,这让他不能不表示一下崇拜。

    对典韦的崇拜,孙策表示很无语。他懂个屁的辨器,他只是对这个时代的科技水平有一定的了解而已。

    典韦的出现让孙策对神奇武功的幻想进一步破灭,却不代表典韦没有价值。作为很小就在江湖上讨生活的游侠儿,无数次的生死搏杀决定了他的武功不会有任何花哨,全都是最实用的招法,而他的个人天赋也真是好。力气大固然难得,但能将双戟长刀用得这么好却不仅仅是力气大就能实现的。俗话说得好,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双手持兵而斗比单手持兵难得多,典韦没有拜过名师,全凭自己悟,这足以说明他在武功一道上天赋过人。

    他的短板是家境带来的,没学问,理论空白,也没有足够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去拜访有传承的武者。

    孙策也不是名师,但他可以提供理论,还有一个武功同样精湛,经验却更加丰富的老爹,把各方面的条件集合起来,他有可能让典韦的武功提升一个境界。

    给我三年时间,让你脱胎换骨,成为一代宗师。孙策拍着典韦的肩膀,一本正经的说道。神情很牛逼,但姿势有些尬。他身高近八尺,已经比普通人高不少,典韦却比他还要高半头,足足有八尺七寸,这拍肩膀的姿势就有点费力。

    喏。典韦躬身领命,弯腰九十度,好让孙策拍得顺手些。

    你们孙策指指林风和北斗枫。和他交手,打赢了,继续做你们的队长,打输了,他做队长。

    林风和北斗枫互相看了一眼,不约而同的翻了个白眼。他们在战场已经和典韦交过手,北斗枫撑了两招,林风好一点,撑了三招。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他们知道自己不是典韦的对手,再找也是自找没趣。只是孙策让一个刚刚投降的勇士做亲卫,而且要让他负责亲卫营,这未免有些草率。

    林风不动声色的提醒道:校尉,我们承认不是他的对手,可是他刚来,是不是熟悉一下情况再说?

    孙策明白林风的意思,点点头。也好。这样吧,典君,从现在开始,你跟在我身边。

    典韦感激不已。他只是没读过书,人又不笨,岂能听不出林风的言外之意。但孙策坚持让他留在身边,这份气度就足以让他感动。他在赵宠麾下战斗了那么久,赵宠一直把他当力士看待,让他掌旗,也没说让他统率亲卫营。孙策一见面就让他做贴身亲卫,差距太大了。

    愿为校尉效犬马之劳。典韦单腿跪倒在地,双手握拳,举过头顶。

    林风见状,只好耸了耸肩,和北斗枫交换了一个既欣慰又有些失落的眼神。孙策有气度是好事,可是被一个新人压倒,他们多少有些郁闷。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谁没点虚荣心。但典韦的实力放在这儿,他们根本打不赢,不服也只能忍着。

    战后的战场清理是一个很繁琐的活,不仅大量的物资要整理,尸体血迹也要清理掉,要不然尸体腐烂会引发疫情。南阳襄阳都是孙策要打造成根据地的地方,他可不希望发生大疫。敌方士卒的尸体就地掩埋,已方将士的尸体还要带回去,尽可能地回原籍安葬。汉人信仰落叶归根,即使战死他乡,只要有可能都要送回原籍安葬,这样才能入土为安。

    除此之外,受伤士卒的伤口也要及时处理。对孙策来说,掩埋尸体之类的活不需要他去干,但巡视伤员却必须亲力亲为。这是离营之前老爹孙坚再三叮嘱的事,周瑜也特意提醒过他。要成名将,这些细节都不能疏忽,没有一个人愿意为高高在上的人卖命,只有与士卒打成一片的人才能够得到将士拥护。最著名的例子当然是吴起为受伤战士吸疽,那可不是说了玩玩的,当然真正能做到的人也屈指可数。

    但实事求是的说,伤兵营真不是人呆的地方。不仅满地血污,随处可见鲜血淋漓的伤口,耳朵听到的全是痛苦的呻吟和哀嚎,那浓烈得让人想吐的血腥味就难以忍受。孙策之前就暗自吐槽这个时代的军营像猪圈,现在才知道,和伤兵营比起来,和平时期的军营已经算是很整洁了。

    难怪魏晋时期的名士看不起武人,即使统兵打仗也不肯屈尊,这和他们吟风弄月的优雅的确相去太远。当然了,这也决定了他们很难成为名将,也很少能打胜仗。

    站在一个腿断了却不得不走路,走一步就痛得狂吼的伤员面前,孙策强忍着心中翻涌的呕吐感,蹲了下来,打量了一下草草包扎的伤口,叫来了军中的医匠。

    为什么不上夹板?

    夹板?医匠一脸懵逼。

    孙策愣了片刻,这才想起来夹板虽然很简单,可这时候还真没有,至少说不普遍,要到一百多年后葛洪才把这种手法记进医书。这个时代知识传播渠道不通畅,除了儒家经典之外,其他学问受的关注有限,像夹板这样的小事,儒生们是不会有兴趣去记载的。

    你坐下。孙策示意受伤的士卒。

    士卒有点紧张,典韦上前,单手挟着他,将他带到一旁的土墩上坐下。孙策让人取来几片竹片,用随身带的匕首削平,又让医匠将断腿纠正好,用竹片夹住,再用布绑好。他以前接受过急救培训,但一直没实践过,此刻根据记忆来做,多少有点手忙脚乱。可是一旁的医匠和将士却看得津津有味,不管这个办法对伤势复原有没有好处,至少这个伤员不用拖着断腿走路了。

    把这个办法告诉所有人,不仅是医匠,将士们也要学,知道得越多越好。孙策站起身来,环顾四周。救一人,不仅是救一个勇士,更是挽救一个家庭。

    喏!将士们轰然应喏。




第084章 玲珑心(求推荐,求收藏!)
    周瑜走进了中军大帐。

    孙坚端坐在案前,眉开眼笑。听到脚步声,他抬起头,招手道:公瑾,你来得正好。伯符刚刚送来捷报,他已经阵斩了夏侯渊,全歼了三千敌军,韩义公押着俘虏和缴获的旌旗,最多明天早上就能到。

    周瑜大喜,连忙接过军报。他知道孙策这一仗会胜,孙坚不仅给了他两倍于对手的精锐,还让韩当黄盖两员有经验的战将配合,再加上刚刚风展露头角的黄忠,打败夏侯渊并不难,但是阵斩对方主将,全歼对手,这一仗赢得干净利索,很漂亮,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

    看完军报,周瑜也为孙策高兴。从军报上看,指挥没问题,临阵降伏对方勇士虽然有点儿戏,却也符合孙家父子的禀性。正因为孙策抓住了典韦,才迫使赵宠不战而降,也使得孙策有足够的时间支援黄忠,包围夏侯渊,形成全歼的结果。

    周瑜不完全赞同孙策的做法,但他自认换了他,未必能获得如此辉煌的战果。

    将军,虎父无犬子,伯符作战颇有将军之风。周瑜将军报还给孙坚,不动声色地吹捧了一句,将孙策的功劳推到孙坚的头上。孙策一战成名是好事,因此引起孙坚猜忌,父子相疑,就得不偿失了。

    孙坚大笑。后生可畏,我相信你不比伯符弱。公瑾,你今天攻城的部署我看到了,不愧是世家子弟,可圈可点。

    将军过奖了,是将军教导有方,是几位校尉司马经验丰富,配合得好。周瑜连忙客气了几句。孙坚让他代替孙策指挥攻城,一天时间大部分都在做攻城前的准备,他要做的就是部署各营就位,各司其职,还没有发生真正的战斗。能不能顺利的攻克襄阳,他其他并没有把握。

    攻城不同于野战,哪怕他已经观摩过孙坚指挥攻击樊城的全过程。孙策大获全胜,在某种程度上也给他提高了门槛,他如果做得太差,岂不被人笑话。

    周瑜心中升起一团火。

    孙坚很兴奋,又发了一通感慨,这才收起笑容,话锋一转。公瑾,夏侯渊部全军覆没,但曹操还在南阳。你说,我们应该驰援宛城吗?

    周瑜心知肚明。孙坚再把他当亲信看,也不可能专门叫他来听孙策的战绩。曹操突然出现在南阳境内,要不要驰援宛城,这才是孙坚最关心的问题。孙坚犹豫,说明他对袁术有心结,并不是外表看上去的那些君臣无间。但这是好事,一直以来,孙策和周瑜最担心的就是孙坚囿于大义,对袁术太死心眼。

    谁都看得出来,袁术不是袁绍的对手,也不是一个明君。

    周瑜沉思片刻,抬起头,目光清澈。将军,南阳来的消息中,可曾提到要将军回援?

    孙坚摇摇头。袁术派人给他送来了消息,但是只告诉他曹操入境,却没有要他回援宛城。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拿捏不准,要让周瑜来参谋一下。

    将军统兵在外,虽说可以不受君命,但宛城比襄阳还要坚固,后将军麾下兵力比将军还要多,曹操又是孤军深入,在前锋全军覆没的情况下,他能攻破宛城吗?

    孙坚吐了一口气,欲言又止。周瑜见状,连忙问道:将军有别的担心?

    孙坚站了起来,背着手,在帐内来回转了两圈,最后在地图前站定。公瑾,曹操曾与后将军同游多年,对后将军的脾气非常清楚。曹操如果没有把握,他不会这么冒险。

    周瑜心里咯噔一下。他和孙策探讨天下大事时,就感觉到孙策对曹操非常重视。他对孙策的很多看法都表示认同,这一点却不敢苟同。到目前为止,除了光和元年协助皇甫嵩平定颍川黄巾,曹操没有提得上嘴的战绩。孙策又没见过他,任什么认定曹操有用兵之能,而且评价那么高?

    现在听孙坚这么说,周瑜忽然有些明白了。孙策的观点很可能来自孙坚。孙坚是讨董之战中唯一拥有胜绩的将军,他说曹操有实力,应该不会无中生有。

    将军,你觉得曹操会怎么做?

    诱后将军出城。孙坚转过身,目光闪烁。后将军与袁本初不合,又任侠尚气,平生最受不得委屈。曹操对此非常清楚。他如果故意刺激后将军,后将军一怒之下出城交战,我担心

    孙坚没有说下去,但周瑜却明白了。曹操攻城没胜算,但他如果刺激袁术出城野战,那结果会是什么样就难说了。曹操在荥阳是打败了,但他面对的是以悍勇著称的西凉兵,而对方的将领又是西凉军名将徐荣——孙策多次提到这个人,曹操战败并不代表他实力不行,只能说他运气不好。

    要知道孙坚也曾败在徐荣手下。

    反观袁术和他身边的那些人,哪个有领兵作战的经验?如果袁术真的出城与曹操野战,结果不堪设想。如果损失过大,曹操顺势占了宛城,孙策的计划有可能就落空了。

    周瑜迅速权衡了一下,坚决地摇了摇头。我还是不赞成将军驰援宛城。

    孙坚不说话,只是目光灼灼地看着周瑜。

    其一,这只是将军的猜测,后将军未必会中计,中计也未必会败;其二,襄阳关系重大,如今万事俱备,放弃了太可惜;其三,伯符刚刚全歼夏侯渊部,将军随时可以回援,曹操是否还有信心在宛城外停留,尚未可知。如果将军赶到了,曹操却已经撤走了,后将军未遭败绩,将军岂不是违背后将军的命令,白白丢了攻克襄阳的机会?我担心有人因此中伤将军。将军,不可不防。

    孙坚微微颌首。他正是考虑到了这种可能,才拿捏不定,派人请周瑜来商议。

    那么,我该怎么做?

    将军报送与后将军,告诉他曹操不能久留,稍安勿躁,静候后将军军令。

    孙坚沉吟良久,嘴角挑起一抹淡淡的笑意。公瑾,你来写这份军报。



第085章 曹操的困境
    淯阳,曹操大营。

    曹操一跃而起,揪着斥候的衣领,厉声喝道:你说什么,再说一遍!

    斥候被他勒得喘不过气来,脸憋得通红,眼睛都快凸出来了。他看着曹操血红的眼睛,一句话也不敢说。他一点也不怀疑自己如果再多说一句话,曹操很可能生吃了他。

    他当然知道这个消息太惊人,他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哑巴了?说话!曹操大怒,抬手就是一个耳光,又飞起一脚,将斥候踹倒在地,拔出腰间环刀,架在斥候脖子上,眼珠子都红了。快说!

    说什么说?一旁的许攸站了起来,推开曹操,示意斥候出去。他说得很清楚,只是你不肯相信。我早就说过,夏侯渊为人鲁莽,不适合统兵,你就是不信。现在如何,三天急行近三百里,师老兵疲,被人一击而中。他不死,谁死?

    曹操斜乜着许攸,眼角不停的抽搐,两眼血红,像是要吃人的猛兽。许攸瞪了他一眼。看什么看,我说错了?百里争利,必蹶上将军,兵法上讲得清清楚楚,你自诩读了那么多兵法,连这个都不知道?

    曹操气得脸色铁青,憋了半晌才道:妙才的确是急了些,自取其咎,奈何前锋全军尽殁,孙坚又知道了我们的到来,有了防备,奇袭之计落空,如何是好?

    许攸沉下了脸。孟德,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是我奇袭之计有问题吗?分明是你用人不当,坏了盟主的大事。蒯越坚持到现在,就是寄希望于盟主的援兵。盟主将这个任务交给了你,又安排我帮你,我设下这奇袭之计,突破袁术的防线,顺利进入南阳,有何不妥?怎么,你现在怕了,却将责任推到我的头上?

    曹操眨眨眼睛,苦笑道:子远,你我相交多年,我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你误会了。他收起刀,上前一步,挽起许攸的手,用力握了握。子远,我只是担心孤军深入,粮草不断,万一孙坚阻我前,公路截我后,我军腹背受敌啊。

    许攸脸色稍缓,不屑地哼了一声。你又不是不知道公路是什么样的货色。洛阳街头打架斗殴,劫掠行人,他还可以。统兵作战,他哪有那样的本事。公路麾下,能战的只有孙文台一人,若非如此,当此中原大战之际,他又怎么会派孙文台取襄阳。

    曹操连连点头,脸上的笑容更盛。

    南阳虽然富庶,但世家豪强林立,公路再无知,也不敢轻易掠夺他们的利益。要想争霸中原,必须经营南郡。许攸有些嫌恶地推开了曹操的手,回到席上,慢条斯理地端起酒杯。公路对襄阳志在必得,不可能不致意于蒯异度。只是蒯异度明于去就,一直不看好他,这才坚守至今。襄阳的得失关系到盟主与公路的胜负。孟德,蒯异度是个聪明人啊。

    曹操也回到席上,盯着许攸的眼睛,笑得更加亲热,眼睛却不知不觉地眯了起来。许攸看在眼中,心里咯噔一下,随即又哼了一声:你别这么看我。我到这儿来,是奉盟主之命。夏侯渊战死,是他不明兵法,咎于自取,跟我没关系。

    曹操连忙笑道:子远,你这是说哪里话。妙才战死是我的责任。我只是说大错已经铸成,继续前进,只怕不仅解不了襄阳之围,反而可能损失更大,不如

    许攸抬起手,打断了曹操,眼中的轻蔑之意更盛。你想让公路坐拥荆州,让盟主愧对蒯异度吗?

    曹操讪讪地闭上了嘴巴,借转头之机,不动声色地给一直坐在旁边没说话的曹洪递了个眼色。曹洪会意,大声说道:依许君之计,如何才能解决襄阳之围?我军兵不过七千,粮不足半月,支撑不了太久。

    许攸翻了个白眼,连回答曹洪的兴趣都没有。孟德,孙文台麾下有多少人?

    曹操不假思索。总兵力两万,真正的精锐大概在一半左右。

    他有多少骑兵?

    曹操沉吟片刻。南方缺马,他这次派出的骑兵应该就是他全部的骑兵。

    没错,所有的骑兵,一万精锐中的六千人,除了亲自统兵之外,孙文台可谓是拿出了大半的家底。为什么?还不是因为他知道我们来者不善。他很重视我们,但他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让他的儿子孙策领兵。这本是我们先拔头筹的好机,只是夏侯渊无能,居然败给了一个乳臭未干的少年。孟德,这个消息若是传到盟主的耳中,你以后还能领兵吗?

1...3132333435...109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