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小霸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庄不周
按常理说,像孙坚这样的重要将领,其家属就是人质,必须控制在君主手中,否则信任无从谈起。可是谁也不敢提起这个话头。孙坚不讲理,他儿子也不讲理,动辙要灭人满门。要是让他们知道是谁提醒袁术的,他们也许不敢拿袁术怎么样,但完全有可能找提醒人的麻烦。
袁术本来心情就不好,一看这些人装聋作哑,更加冒火。怎么都哑巴了?平时一个个高谈阔论,仿佛无所不能,今天怎么不说话了。是不是看到周瑜,你们心虚了。嘿嘿,后生可畏,今天算是见识了。你们这些书生啊,别只在嘴上说圣人圣人,要切身践行圣人的教诲,三省吾身。
阎象见袁术越说越露骨,再说下去恐怕得爆粗骂人了,躲不过,只好咳嗽一声:将军,驭下要恩威并重,刚柔相济,分清轻重缓急,眼下最重要的是控制住襄阳,进而控制荆州,这样才能有足够的钱粮供应作战。青徐大战在即,我们受制于钱粮,不仅不能出兵,反而被曹操攻入南阳,士气已经受到了影响,不能再生枝节了。
袁术哼了一声:你的意思是还让孙坚自行其事?
将军,我不是这个意思。阎象苦笑道:将军想让孙坚将家属送到宛城来,无非是要看到孙坚的忠诚和顺从。但孙坚的家属远在庐江,就算他肯,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到的,万一他有意拖延,也许几个月都不到。与其如此,不如直接一些,看他肯不肯放弃襄阳。
襄阳本来就是我的。袁术冷笑道:他攻襄阳,是接受我的命令。如果攻克襄阳,当然要给我。
如果他不给呢?孙坚虽然来了,但他的儿子孙策却没有来,焉知他不是想自领荆州?
如果他袁术张了张嘴巴,神情有些窘迫。如果真如阎象所说,他还真没办法。他和孙坚的兵力原本差不多,可是刚刚新野大败,他带来的一万人马损失殆尽,这些天虽然陆续有溃兵回来,也只有三四千人。宛城如果出事,这三四千人可能就是他最后的本钱,根本不是孙坚的对手。刘表据襄阳他都攻不下来,孙坚据襄阳,他就更不敢指望了。
这时候和孙坚翻脸绝对不是什么好选择。
那该怎么办?袁术的口气明显软了下来,只是还有些不甘。
事急从权。阎象也松了一口气。将军曾表孙坚领豫州刺史,只是因为刘表不肯发粮才让他去攻襄阳。若是襄阳得手,钱粮的问题解决,山东又大战在即,他这个豫州刺史自然应该上任,孙策是他的儿子,自然也应该跟着去。他若不肯,那就是心有异志,将军让他将家属迁来也必然是不肯的。真到了那一步,将军就不得不早做准备了。
袁术连连点头。这倒也是,豫州刺史嘛,自然应该去豫州。况且豫州可是我的本州,让他做豫州刺史是看得起他,他应该感恩才对。如果做着豫州刺史,还霸着荆州不放,那他就真的该死了。就算我杀了他,也没人能说什么。
将军所言甚是。
那就这样,等等再说。袁术想了想,心里还是没底,又道:孙坚忠直,应该不会负我吧?冯子正,你见过孙策,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冯方吃了一惊,连忙说道:将军,观子莫若父,看孙坚对孙策那么满意,也知道孙策必然不差的。他耍了个滑头,没有说自己的意见,而是从孙坚推论。万一将来孙策叛变袁术,他也好推脱。其实按他自己的意思,孙策和孙坚就是两种人,孙坚虽然粗猛好杀,但他对袁术的尊敬发自肺腑。孙策则有些桀骜不驯,背地里直呼袁术的名字,想来心里是没多少尊敬而言的。
袁术心乱,没听出冯方的言外之意,桥蕤等人各有心思,也没想到这么多,唯独阎象心思缜密,不由得看了冯方一眼。冯方一惊,连忙避开了阎象的目光,心中暗自叫苦,连忙说道:将军,就算是襄阳得手,南郡其他各城也未必心服,孙坚父子要去豫州,那谁来抚定荆州其他各郡呢?
诸将一听,立刻精神起来。荆州富庶,即使一个太守也是一份肥差,不能落入别人之手。
刘勋挺身而起。将军,我愿为将军平定南郡江夏。
第102章 釜底抽薪
曹操端坐在马背上,回首南望。
天地间一片寂静,只有大军过后扬起的灰尘随风飘荡,久久不散。别说追兵,连一个斥候都没有。
孙坚已经赶到新野,正在追击,但是他非常谨慎,没有一点机会可以利用。双方兵力悬殊,在孙坚没有破绽的情况下,曹操不敢正面对敌,只能撤退,继续等待战机的出现。
新野城外的夜袭是一场大胜,劫得的粮草解了曹操的燃眉之急,但仅此而已。时间拖得久了,他依然会断粮。许攸说他能说动南阳的豪强出兵出粮,但曹操不敢把希望全寄托在许攸身上。南阳世家骄傲自负,如果袁绍来,他们也许会出力,他曹操来,那些人未必把他放在眼里。
走吧。曹操拨转马头,向大军追去。
曹昂曹安民策马跟上,一路沉默。攻击新野失败,几天前的那场大胜带来的士气已经消耗殆尽,前途未卜,生死难料,谁也高兴不起来。
见子侄情绪不高,曹操笑了一声,扬了扬马鞭。怎么了,一脸丧气,莫非是因为我没拿下新野?
不敢。曹安民讪讪地笑了一声。
父亲,我们这是去哪儿?曹昂怯怯地说道。
子修,抬起头来。曹操伸手拍拍曹昂的肩。胜败乃兵家常事,你不要被一时的胜负所累。不管什么时候,你都不能放弃。常言道,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天下哪有什么常胜将军,孙子当年伐楚,看似百战百胜,最后不也是撤回吴国了吗。吴起号称不败,但也只是不败而已,并不是每战必胜。
曹昂点点头,挺起了腰杆。
曹操嘿嘿笑了两声。再说了,我不是不能攻取新野,只是不想攻取新野而已。
曹昂大惑不解。为什么?
如果攻破了新野,我该如何处置袁公路?杀了他,还是将他解送到盟主面前,交由盟主处置?
那你
我们的任务是解襄阳之围,夺取南阳。襄阳已失,只能退而求其次。我围攻新野是想困住袁公路,为许子远争取时间,寄希望于万一。如果能拿下宛城,还有机会喘口气,再夺南阳。
曹昂惊讶地看着曹操,半晌才叹了一口气。父亲,是我愚笨,不能为父亲分忧。
不是你笨,是你太仁厚。曹操也叹了一口气。你践行圣人教诲,心存忠孝,我很为你高兴,但人心险恶,世事艰难,你如果没有防人之心,难免为人所误。许子远的确有智谋,但是他过于自负,以为袁本初对他器重逾于常人,使气任性,凌铄同僚,一心想立个大功,却不知道这次任务的棘手之处。或者他知道,但是他不服气,非要让那些人看看他的能力。
曹昂和曹安民听了,不约而同的点头。曹昂思索片刻,又道:父亲,那我们现在怎么办?
继续北行。如果许子远已经拿下了宛城,我们就进驻宛城。如果没有曹操顿了顿,抬头看向远方。我们就离开宛城,取道叶县回东郡。袁术已经有了襄阳,接下来必然出兵豫州,我们必须趁早离开,避其兵锋。
曹安民问道:我们为什么不去豫州?
曹操没有回答,却看向曹昂。曹昂有些紧张,又被曹操温暖的目光所鼓励,想了片刻,说道:父亲,袁盟主是不想让父亲成为他本州的州将吧?
曹操笑了,只是笑得有些苦涩。袁绍宁可让周禺做豫州刺史,也不肯让他来,原因无他,豫州是袁氏本州,而他只是一个阉人的子孙。这就像一个烙印,从他出生那一天起就烙在了他的身上,永远无法消除。
走吧,去宛城。
——
归功于淯水,大量的钱粮辎重装船水运,孙策得以赶上了孙坚,与周瑜交流了相互的情况后,对周瑜在袁术面前的亮相非常满意。他详细询问了袁术和其他人的反应,心里多少有了些概念,不由得暗自叹息。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袁术的确不是个值得侍奉的英主。他的所作所为一点也不像世家子弟,活脱脱一个街头混混,目光短浅没城府,说话不过脑子。如果他有自知之明,安心给袁绍当配角,袁家说不定就真的得了天下。可他明明没有当老大的能力,非要和袁绍争老大的位置,逼得袁绍不得不倚重善于用兵的曹操。想想后来他和吕布的互动,还真是半斤八两,一对活宝。
他们就是供曹操升级的怪,不过现在嘛,这个怪是我的,曹操别想了。
那他现在还站在豪强那边吗?
周瑜笑了。该说的我都说了,现在还不清楚宛城的情况。如果宛城有变,以他的脾气肯定要大开杀戒,你在襄阳那点事也就没人提起了。不过周瑜想了想。我担心那些食肉者未必有这胆量。如果他们没有起兵反叛,我们可就有点求名不得,欲盖名彰了。
天下哪有事事如意,尽力而为吧。孙策倒是看得开,挥挥手。就算他要另外委派人守襄阳也没事,襄阳诸家的钱财几乎都被我搜刮来了,几年内都缓不过来,他什么也捞不着,真要逼急了,杀了人,也不是什么坏事。至于蔡家,他想夺也夺不走。
周瑜盯着孙策看了一会。你这么有把握?
黄承彦连刘表都看不上,会看得上袁术?
伯符,慎言慎行。上次的事好容易才糊弄过去,你就别再惹事了。现在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一不留神就会落下把柄。后将军为人负气任侠,最在乎面子。你直呼其名,平白惹他,不值当。
孙策点点头。行,我记住了。
周瑜很满意孙策从谏如流知错就改的态度。伯符,宛城如果没有生变,曹操很可能会加快撤退速度,我们要想在他离开南阳之前截住他,必须要加快行军速度。我担心辎重跟不上,曹操有逃脱的可能。
你有什么计划?
是时候联络程吴二位将军了。
孙策摸摸头,如梦初醒。你看我,这两天太忙,都把他们给忘了。
你忘了,将军可没忘。周瑜微微一笑。后将军担心宛城,要倚仗将军作战。不过他也清楚豫州的重要性,要将军尽快上任,将豫州控制在手中。将军的意思是我们先行一步,联合程吴二位将军,借助汝南黄巾的力量抢占豫州。但是,要得到后将军的同意,我们要先割舍一些东西。
第103章 舍与得
孙策心知肚明,从怀里拽出刘表留给他的荆州刺史印绶。
这个够不够?
周瑜笑了。他和孙坚谈起这个计划的时候,孙坚还担心孙策舍不得,但周瑜却相信孙策深明取舍之道,不会舍不得一个荆州刺史的虚名。不出他所料,孙策早就准备好了见面礼,相信袁术根本无法拒绝。
荆州刺史我可以给他,但不能白给。孙策将印绶放在周瑜的手中。我们必须要点好处。
你要什么好处?
南阳铁官。我打算将黄承彦留在南阳负责冶铁事务,打造兵器,而且要优先供应蔡家铁料。我在襄阳杀了两家,抢了几十家,他们已经把我当成了强盗。我必须树立起一个榜样来,告诉他们我要的只是土地,只要他们把土地让出来,我绝不会乱来,还能让他们获利更多。
周瑜沉默了片刻。这个要求不过份,但是不能由你去说。你去说就是要挟,是交易,后将军就算愿意交易也不能接受。
孙策明白这个道理,这也是他来找周瑜的原因。袁术自诩名门之后,从根本上,他不会轻易向任何人低头。他不是政治辅导员,没有义务纠正袁术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他甚至会助长袁术的这种心理。要让人灭亡,先使人疯狂。袁术不死,孙家哪有独立的机会。
我去找冯方。周瑜思索良久,站起身来。你带钱了吗?我不能空着手去。
孙策摆摆手。你需要什么,自己到辎重船上去取。
周瑜深深地看了孙策一眼,微微欠身,转身走了。
——
闻说周瑜来拜见,冯方心情很复杂。他虽然算不上智谋出众,毕竟也是做过司隶校尉的人,岂能不明白自己上了周瑜的当。他曾经是周瑜父亲周异的上司,现在却被周瑜玩弄于股掌之上,自然很没面子。
不过他也只能生生闷气。不提周瑜的家世背景,仅凭他既是孙坚父子的亲信,又深得袁术喜爱,他就不敢得罪。他现在已经不是司隶校尉了,只是袁家故吏,得罪袁术,他随时可能一无所有。
冯方调整了一下情绪,亲自出帐迎接。周瑜拱着手,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口,身后站着四个随从,抬着两只大箱子。冯方一看那扁担的弯曲程度,不由得心中一喜,脸上的表情立刻热情了几分。
公瑾,你这是干什么?来就来呗,还带这么多东西。冯方一边说,一边将周瑜拉进了大帐。这里离袁术的中军大帐太近,他可不想让人看见这些礼物,去袁术面前搬弄是非。
周瑜笑盈盈地欠身施礼。冯君,这可不是我的礼物,是孙将军父子送给冯君的。
孙将军?冯方立刻警惕起来。孙坚攻克襄阳,自然是大功一件,但袁术身边的人都有数,袁术对荆州志在必得,不可能让孙坚成为荆州之主。如果孙坚是为这件事给他送礼,就算礼物再丰厚,他也不敢收。他抚着胡须,打量着周瑜,露出为难的表情。这不合适吧,无功不受禄,我与孙将军可没什么来往,这要是传出去岂不引人误会?
周瑜从怀里掏出荆州刺史的印绶。冯方一看这黑绶铜印,顿时眼前一亮,唇边的胡须也不由自主的挑了挑。周瑜看在眼里,却装作不知。这是孙校尉从刘表手中缴获的,本该直接献与后将军,但他们父子为了夺襄阳假装受伤,虽说出于无奈,毕竟是欺骗,生怕后将军记恨,不敢当面呈献,想请冯君转交,还望冯君不要推辞。眼下能在后将军面前说上话的也就是冯君了。
冯方心里一块石头了地,喜上眉梢。这么好的事居然落在他头上了,真是苍天有眼,没有白辛苦一趟。印绶献给袁术,袁术高兴,肯定有赏。帮了孙坚父子的忙,又收了一笔厚礼,左右逢源,两全其美。
唉,孙将军真是太谨慎了,后将军岂是计较这种小事的人?兵不厌诈,为了拿下襄阳,他们父子可是费了不少心血,后将军欢喜还来不及呢,怎么会怪他们。
有冯君这句话,我们就放心了。周瑜将印绶放在冯方的手中,又亲手打开箱子。冯方紧紧的握着印绶,眼睛却被箱子里的东西吸引住了。两只大箱子一只装满了锦缎织物,周瑜提起一角,落出里面的一层金饼,粗粗一看,至少也有二三十金。另一只相对低端些,却是冯方眼下最需要的东西,全是腊好的野味。
新年将近,一点心意,送给冯君为家人添点新衣,改善一下口味。这些都是襄阳特有的野味,不值钱,却也不多见。
冯方大喜。周瑜简直太贴心了。他不是南阳人,追随袁术到此,没有产业的支持,却又不能太寒酸,经济上已经捉襟见肘。新年将至,怎么才能让一家人在宛城过个质量还可以的新年就成了他最大的问题。现在周瑜送来这两箱子礼物,吃的穿的用的,一下子全解决了。
公瑾,孙家父子有你辅佐,是他们的幸运啊。冯方挽着周瑜的手,眉开眼笑。公瑾,今年多大了?
回冯君,乙卯生人,今年虚十七。
才十七岁就长得如此高大挺拔,将来一定是个伟丈夫。冯方更加满意。以公瑾的家世和人品,不知道有多少人家想把女儿想嫁给你,成亲了没有?
周瑜尴尬地摇摇头。尚未婚配。
很好,很好。冯方眉毛一挑,连连点头。一见周瑜疑惑的眼神,他连忙掩饰道:公瑾一表人材,文武双全,正是建功立业的时候,不宜成家太早。大丈夫何患无妻,对吧?
冯君说得有理。周瑜觉得冯方有些颠三倒四,却也没往心里去,敷衍了两句,这才说出孙策的要求。冯方稍为推辞了一下就应了下来,允诺一定向袁术进言,满足孙策的要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