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人攻略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千书过
因为此时此刻,整个岩盐一号呈九十度平躺在水面上,河水倒灌,淹没了它大半个甲板。
另外一侧的船身彻底朝天,可以说,这是一个完美的侧翻事故。
不过就在众人惊呼的时候,岩盐一号开始回转。
船舱底部的配重,外加上船身的浮力,让他开始摆正。
最开始摆正的速度很慢,但当另一半船檐从淤泥里面抽出来的时候,几乎只用了一两秒,船身便彻底的摆正浮了起来。
因为摆正的速度太快,那半边陷入淤泥的船身带起了大片的淤泥,将其抛入天空,随后又落在甲板上。
众人惊讶的看着这一幕,都不知道,明明已经翻了并且沉入水底的木船,为什么会自己飘起来并且摆正了方位。
只有王伟放下了一颗心,满脸的笑意。
开玩笑,自己通过手环学习的可是成熟的造船术,建造的木船又都是结实的实心木板,填充的树胶和粘结的鱼鳔胶都是上等货色,甲板封闭后几乎不可能会进水。
只要船身不破裂进水,在有配重的情况下,它怎么可能会侧翻呢。
刚才不过是船身钻入了淤泥里面,被淤泥的吸力黏住了才像是翻船。
擦了一把头上的冷汗,王伟笑道“看你们一个个没有见识的样子,我亲手造的船怎么可能会翻,你们赶快去清洗船身上的淤泥和甲板,检查船舱内是否有破裂进水的地方”
一群人听了王伟的话,纷纷下水或者上船。
船身高达两米,因为并未满仓配重,所以入水不深,足足有一大半都在水面上。
尽管如此,船底还是有一部分触碰到了淤泥。
小半天后,岩盐一号被清洗干净了,船舱里面的情况也检查完毕。
整个船状态良好,并没有什么漏水或者渗水的地方。
建造木船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再好的木板也有可能会渗水的,所以为了预防这种事情发生,古代建造一艘船,光是处理板材都需要三个月以上的时间。
王伟为了赶工期,这些木板并没有经过太细致的处理。
不过,为了增加岩盐一号的使用寿命,在木船的外面,均匀的涂抹了一层厚厚的树胶。
这也算是代替在防水漆没有发明出来之前为木船所做的防水处理吧。
而通过检查来看,王伟的做法确实起到了作用,效果还算是蛮不错的。
不过,这只是一个开始,木船至少需要在水里面泡上一个星期的时间来确定渗水情况。
若是渗水情况轻微,带个木瓢,通常就能处理。
若是渗水严重,那就需要重新想办法处理了。
不过王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等了。
部落里面的盐已经很少很少了。
现在族人每天只能吃上一顿加盐的食物。
所以,王伟打算用三天的时间来观察岩盐一号的情况,而这三天,也是给鳄鱼他们熟悉岩盐一号性能,熟悉船桨的实际操作的时间。
第一百五十六章 上路
岩盐一号是作为运输船来建造的。
庞大的船身代表着它能携带很多的货物。
但同时,也需要更多的人手来进行操控。
在没有船帆,只靠船桨的情况下,想要驱动此船,至少需要四人才行。
若是携带了货物,导致岩盐一号满载的话,至少需要八个人才能划得动它。
而为了避免发生意外情况导致人手不足,王伟给鳄鱼配备了十二个人。
岩盐一号长五米,宽三米,高两米,为了防止鳄鱼,吃水线在一米五的部位。
按照浮力的计算公式,载货达到吃水线的情况下,除去船体的重量,还能承载十四吨的货物。
而鳄鱼他们十二个人差不多有两千斤重。
也就是说,来回一趟,岩盐一号能够携带十三吨的货物。
当然了,这只是夏季为了防止鳄鱼的载货量,若是等到冬季没有了鳄鱼,一趟拉回来十六七吨的货物都是没有问题的。
至于上下船的问题也不大。
这边的回流滩那,鳄鱼经过王笋他们这段时间的驱逐,数量已经少了不少。
在连续击杀了六头鳄鱼后,已经没有鳄鱼敢上回流滩晒太阳了。
若是小心一些,在那边修建一个码头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在码头修建完毕之前,岩盐一号可以先进入小河。
小河的河水较为清澈,入河口的地方也比较深,能让船只朝上航行一段距离。
在小河的清澈河水中,完全不用担心鳄鱼的突袭,在那用小船或者竹筏将岩盐转运回来就行了。
而在大河对岸,有一处石湾是天然的港口,岩盐一号驶入石湾,将船身固定后,搭上木板就能上岸,运输起来也比较方便。
至于岩盐的开采,有鳄鱼他们十三人在,带上合适的工具和食物,最多半个月的时间,就能将第一批的岩盐给运回来。
至于以后,等到部落的人手多了起来,盐矿那边肯定是要建造专门的开采运输基地的。
甚至等到鹿群里面的小鹿都成长起来了,可以运一批鹿到那边去专门用来运输盐矿。
既然岩盐一号入水仪式并没有出现问题,王伟便不再多留。
吩咐了鳄鱼好好训练如何控船,安排了第一批跟着自己建造木船的木匠们继续干活,开建岩盐二号后,王伟便带着人返回了陶厂那边。
去了陶厂,已经是午饭时间了,经过一上午的劳作,陶窑的地基已经打好了。
不过运过来的蜃灰已经被用去了一大半。
好在砖窑那边一直在煅烧蜃灰,砖窑外面的蚌壳已经堆积如山,接下来将会有源源不断的蜃灰被草鹿运送过来的。
蜃灰作为最初始的水泥,黏合效果和后世的水泥自然是有些许差距的。
不过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粘土,石灰,少量的沙子,蜃灰还有一些树胶混合搅拌后,制作的黏合剂和后世的水泥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唯一的缺陷就是这样的水泥搅拌起来太过费力,对人力的消耗比较大。
在中国古代,很多城墙建筑都是用这样的水泥和砖头建造的。
建好的城墙能够历经数百年的风雨而毫无损坏。
甚至有些建筑拆除起来,连推土机都无法推平。
若不是相对于方便快捷的水泥来说,这种黏土配比搅拌要费力太多,它们也不会被淘汰的。
在陶厂这边,王伟化身为了砖瓦工,一手拿着木质的泥抹子,飞快的垒着砖块。
旁边,十几名壮汉或是搅拌泥灰,或是给王伟递上砖块。
闲着的人则是专心致志的看着王伟干活,学着他如何码砖,怎么用草绳吊线找垂直。
因为陶窑并不是太大,所以等到下午的时候,王伟已经垒起来了一圈半人多高的砖墙了。
等到第二天的时候,那些学了一下午的族人就开始上手码砖了。
刚开始的时候,他们码的砖问题很多。
要么就是泥灰放少了,砖块不均衡,要么就是忘记看吊线,码了几层就发现有些歪斜。
不过王伟一整天都待在这里,一旦发现了问题,就立刻指出。
随着一次次的改进和校正,族人码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手中的泥抹子用得也越发的熟练,砖块码放的也是越来越整齐了。
有了这些半吊子瓦匠的帮忙,第三天的时候,陶窑的三面墙壁都已经码好,剩下的,就是封顶的事情了。
陶窑的顶部是拱形的。
这样的顶部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担心会坍塌,只要码好了,上面压的东西越多,它就会越紧。
但缺陷也是很明显的,跨度三四米的拱形顶,在没有速干水泥的情况下,想要码好,需要非常高超的技术和许多人的配合才行。
更难的是,这个拱形窑顶上面需要开出来四个孔洞,用来烧窑的时候填料用。
所以,除了王伟外,其余人没有一个有这种技术的。
足足用了一天的时间,王伟才将拱形顶码好了五分之一,想要彻底将陶窑建好,至少还需要五六天的时间。
这个时间其余的人也没有闲着。
他们开始在陶窑的附近搭建木棚,用来储存木炭和将来的陶胚。
除了三个给王伟帮忙打下手的人,剩下的都去做这件事了。
第五天的早上,王伟并没有去陶厂,而是为鳄鱼他们送行。
前三天的训练,让他们知道了该如何控船,怎么才能让岩盐一号在水里面前进调头,还有如何逆流而上。
至于昨天,他们则是驾驶着岩盐一号,船舱里面装满了用来配重的石头,驶入了大河。
在最开始进入大河的时候,因为水流方向的不同外加船只太过沉重,导致岩盐一号的瞬间失控,船头被冲的倾斜,船尾朝后顺着水流朝下飘去。
好在鳄鱼指挥得当,众人齐心协力,在飘了百来米后,将船只调整了过来,朝着对岸驶去。
来回两趟之后,鳄鱼他们已经有了简单的心得,逐渐掌握了大河的水流了。
随后,在大河中间,一半人开始卸货,将船舱里面的石头都扔入河中,另一半人继续控船。
等到船舱除了必要的压舱石外,都被清空后,他们又操控着空船驶入了小河,接着又从小河里面驶出。
一整天的时间,他们几乎模拟了行船过程中的种种情况,都做到心里有谱后,才将空船开了回来,装上了各种武器,食物等生活用品,还有一些方便运输的竹筐,能够采集岩盐的工具。
晚上,王伟给他们准备了最为丰盛的晚餐,炸得酥脆的大白虫蘸着蜂蜜让他们吃了个饱。
这种奢侈的行为馋的不少人直流口水。
但却没有人嫉妒,因为都知道,这是他们应得的奖励。
就他们这船人,需要出去至少十天的时间。
要负责开船渡过大河,去盐矿那边开采岩盐,然后将其运回到船上。
在这过程中,碰到任何一个意外,他们都有可能有去无回。
在盐矿那边碰到兽群,或是碰见恶劣的天气,再或者岩盐一号发生意外,停留在石湾那边的时候缰绳被野兽咬断,船飘走了。
要么就是船被野兽破坏了,沉了。
再极端一点,今年的夏汛提前到来,大河涨潮,淹没了石湾,船被冲走等情况。
一旦发生一件,那后果就是非常严重的。
轻则他们短期之内,至少在王族第二艘能够防卫鳄鱼的船没有建好之前无法回来。
重则是全军覆没船毁人亡的下场。
所以,哪怕他们奢侈的用油炸大白虫蘸着蜂蜜当晚饭,也没有人多说一句话。
毕竟,他们是冒着生命危险,去取部落所需要的盐。
在他们临走之前,王伟再次确认了一遍他们所携带的物资。
武器,食物,工具,用兽皮缝制的,能够防雨的简易帐篷,取火的火石,备用的木炭,火把,能够疗伤的药草和两只用来预警的狼狗,以及若干可能用得上的东西。
再三思索,甚至连擦屁股的茅草都确定给他们带上了,实在是想不出来还需要什么东西后,王伟挥手给他们送别。
“此去,各位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咱们部落今后的用盐,就需要拜托你们了,我在这里无法和你们同去,只能预祝你们一路顺风顺水,能够安然无恙的回来了等到你们回来的时候,就是我为各位庆功的时候”王伟大声的说道。
鳄鱼他们什么都没有说,只是轻轻的划动船桨,冲王伟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然后转过头,目光坚定的上路。
第一百五十七章 风雨欲来
鳄鱼他们走了,51小说51ks带着使命和族人的期盼。
隔着大河,族人遥遥能够看见,停靠在对岸石湾中的岩盐一号。
王伟回到了陶厂,继续建造陶窑。
期间,又有两个部落来到了王族,进行了陶罐的交换。
对于这些外来者,王伟一视同仁的给予了他们高规格的招待,对于要交换的东西,王伟也毫不吝啬。
只是随着交换的陶罐数量越来越多,老妪脸上不高兴的表情也越来越浓。
多好的陶罐啊,眼看就要够族中使用了,但因为王伟的大方,今天换去几个,明天再换几个,火道烧制的速度又太过缓慢,导致部落里面的陶罐数量直线下降。
因为事情太多,王伟足足用了七天的时间才将陶窑的拱形圆顶建好。
拱顶用了三层的砖,每层砖的中间,都覆盖有一层一指厚的陶土层。
等到陶窑建好之后,又花了一天的时间对其外墙进行回填。
回填的自然不会是普通的泥土,而是能够凝结的蜃灰。
陶窑那薄薄的内墙用了四十多根柱子和木板撑了起来,以免回填的过程中,压力太大会使得内墙坍塌。
等到蜃灰凝固之后,它就是最好的保护层,能够起到保护墙壁的作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