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戏骨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七七家d猫猫
再次,打斗风格不够紧凑刺激,加里斯擅长场面调度却不擅长动作剪辑,这使得战斗场面太过注重对话而不够精彩,对于商业爆米花来说,堪称致命缺点——她希望电影能够快起来,就好像漫威一样。
这些仅仅只是总结起来的意见而已,实际交谈过程中,更加琐碎也更加零散,而全部都是蓝礼所没有料想到的。
虽然说,蓝礼也知道拍摄过程中调整剧本是十分常见的情况,包括“侏罗纪世界”也在拍摄过程中做出了诸多调整;但“侠盗一号”的情况比较特别——
蓝礼拥有剧本决策权。
正式开拍之前,蓝礼就已经过目剧本,并且拍板同意;现在又需要做出大幅度变动,甚至是改变了剧本对主要人物的塑造,为了爆米花的节奏而牺牲角色,然后根据流水线来打造作品,这就显得拥挤而仓促了。
在电影拍摄已经进行两个月的情况下,事情就变得棘手起来,蓝礼的“表演节奏”也被打破。
当然,就事论事的话,客观来说,凯瑟琳对剧本的某些想法是正确的,她才是真正的制片人视角:
比如说,为了控制叙事节奏,尽可能减少战场对话、增加打斗场面,并且以更加干脆利落的剪辑来控制场面调度,这对商业电影来说都是必要的改变——可以看做是加里斯在拍摄“哥斯拉”时遇到的一些缺点和弱点。
“明日边缘”能够取得成功,保罗-格林格拉斯的节奏控制与凌厉剪辑,绝对是密不可分的。
而关于剧本的其他细节,蓝礼也愿意开放可能性,不管赞成还是反对,全部可以慢慢讨论、慢慢商议,他可以以演员的身份提出自己的意见与看法,最后由加里斯和整个编剧团队来完成最后整合,看看哪些部分需要调整、而哪些部分则不需要,在拍摄过程中寻求进步的空间。
但凯瑟琳的算盘却远远不止如此。
她认为加里斯在场面调度和气氛营造方面确实实力出众,但在节奏控制和特效呈现方面还是有着短板。
她不仅坚持剧本需要修改,而且坚持剧组需要调整,也许应该聘请第二位导演进组,看看能否与加里斯碰撞出火花——她甚至还给出了建议人选,托尼-吉尔罗伊。
托尼-吉尔罗伊是“夜行者”导演丹-吉尔罗伊的哥哥,同样也是编剧出身,“魔鬼代言人”、“绝世天劫”、“谍影重重”系列等等全部都是他的作品;2007年,托尼与弗兰克-马歇尔合作,执导了自己第一部导演作品“迈克尔-克莱顿”——这部作品赢得了七项奥斯卡提名,最终斩获最佳女配角奖,后来他还担任了“谍影重重4”的导演。
从这一个小小的细节就可以看得出来,凯瑟琳的整个思路非常清晰,就连“协助拍摄”的导演人选都确定了下来,托尼-吉尔罗伊的那些特质恰恰就是凯瑟琳希望弥补或者提高的部分,话里话外都有着势在必行的姿态。
蓝礼结结实实地被杀了一个措手不及,面对着准备充分的弗兰克-马歇尔、咄咄逼人的凯瑟琳-肯尼迪,他也有些招架不住。
显然,作为一名制片人,蓝礼确实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制片人到底应该如何干涉导演的工作,哪些部分可以干涉、哪些部分尽可能不要干涉;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哪些部分应该尊重作者电影的特色,哪些部分则需要根据流水线规律来打造……诸如此类等等。
如果没有蓝礼的“干涉”,加里斯-爱德华斯应该很难阻止凯瑟琳。
然后,蓝礼的一些疑问就能够得到解答了:
比如说,后来“游侠索罗”的剧组矛盾冲突,其实在“侠盗一号”就已经可以窥见端倪了,继而延伸到“星战系列”的其他作品身上,最终凯瑟琳选择**-艾布拉姆斯回归星战系列,绝对不是随随便便的草率选择。
再比如说,上一世的“侠盗一号”成品质量稍稍有些不太和谐,而且与“哥斯拉”的风格特色也相去甚远,尽管票房数据依旧创造了不俗成绩,但媒体综评只有六十五分,同时后续票房走势也缺少一点点尾劲。
加里斯在自己力所能及范围之内做到了最好,但有些事情,他终究还是没有办法撼动凯瑟琳的决定。
而现在,蓝礼则成为了最大的未知因素——这也是凯瑟琳从最开始就不喜欢鲍勃-艾格选择蓝礼的原因。
事实也是如此,第一次碰面,对方有心算无心,蓝礼完全落于下风,踢到了铁板;但过后,蓝礼冷静下来,细细思考,又与加里斯碰面交谈过后,了解到了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就重新站稳了脚跟。
蓝礼与凯瑟琳之间,展开了一番角力,从三月到四月,“侠盗一号”剧组内部的紧绷气氛始终都没有消散——
如果有人好奇,为什么狗仔们怎么都没有办法探知到剧组情况,这就是答案。
2358 制衡能力
蓝礼-霍尔与凯瑟琳-肯尼迪,两位都是好莱坞金字塔顶尖的人物,人脉、权势、威望、地位等多个层面来说,双方都拥有着深远影响力,如果真的硬碰硬,那么就是火星撞地球,也许最终不会有一方获胜,两败俱伤才是最大可能,这对于“侠盗一号”剧组来说,就可能发展成为一场毁灭性的灾难。
制衡,这才是重点。
趁着“侠盗一号”剧组还在马尔代夫工作,蓝礼与凯瑟琳在伦敦展开了角力,双方有来有往,谁都没有轻易下手,前前后后面谈三次,另外还有两次电话会议,气氛紧绷、火花四射的对峙让双方陷入僵持。
具体谈话内容无人能够得知,但从结果来看,双方各让一步、达成共识。
剧本,的确需要修改,删减部分场景对话、删减部分角色戏份,尤其是战斗场面的场景,尽可能让节奏提升起来,确保电影的叙事节奏能够在轻便、凌厉一些,不影响主线的情况下,为电影减少累赘。
导演,不能变动,这也是蓝礼与凯瑟琳之间的争论核心。
蓝礼以严肃的姿态正式拒绝了托尼-吉尔罗伊的“帮忙”,临时加入第二导演,这对剧组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加里斯的个人风格和创作思路也可能遭遇破坏;但凯瑟琳的态度也非常坚定,她认为加里斯绝对需要帮助,节奏控制和打斗场面是商业电影的关键,剧组需要让电影的节奏提升起来。
最终结论是,托尼-吉尔罗伊暂时还是远离剧组,但托尼可以以顾问的身份,与加里斯开会进行探讨,给予一些意见;而蓝礼也会与加里斯开会,确保加里斯能够在打斗场面调度方面接受更多可能性。
至于节奏控制,那就是后期剪辑的事情了。
结局,保持原状,这是蓝礼的底线,同时也是加里斯的底线,拒绝为了续集的潜在可能留下任何尾巴。续集问题只是一方面而已,真正原因还是结局对于反抗军的意义,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来回回,双方终于达成共识。
紧接着,克里斯托弗-迈考利(cQuarrie)就已经出现在了伦敦。
为什么是克里斯托弗-迈考利呢?
作为导演,克里斯托弗执导了“侠探杰克”、“碟中谍”的第五部和第六部,他的导演能力暂时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可,更多被誉为是汤姆-克鲁斯的固定合作伙伴;但作为编剧,克里斯托弗在好莱坞则是赫赫有名的“补锅匠”。
“非常嫌疑犯”是他的成名作,虽然在那之后的一系列商业电影都表现平平,“侠探杰克”、“致命伴旅”以及“巨人捕手杰克”等等作品都遭遇到了惨败,但克里斯托弗对于台词的精炼和控制,却在好莱坞是有口皆碑的。
好莱坞剧本创作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只有创作内容超过百分之三十,才能够拥有最终署名权;但事实上,不在编剧名单之上却参与到剧本创作的编剧,却可能是一个长长的列表,一个剧本辗转经手多个编剧,着实再正常不过了。
这里还需要注意,在剧组正式开机前和开机后,都可能出现一种情况:
制片人对剧本的细节部分不太满意,可能是修改台词对话、可能是修改少数场景,在没有伤筋动骨的前提下,希望能够局部修改剧本内容,那么,此时“补锅匠”就将登场了,这被认为是一个小范围内的技术活——
不需要大量的繁琐工作,却需要耐心和细心的调整。有些编剧,可能缺少天赋,对于故事框架和主线设置缺少一点细腻的触感和灵感,创作一个完整剧本的话,可能就是灾难;但细节把控却具有自己的独特技巧,可能是台词功底,可能是场景设置,可能是人物性格,诸如此类等等。
比如说,克里斯托弗-迈考利。
“局部修改剧本”的工作,其实并不光彩,因为真正具有天赋与能力的编剧都不屑做这样“非创造性的体力工作”;但这种“体力工作”却有着一种不可取代的优势:简单,便捷,收益高。
创作一个剧本框架,可能需要三个月到半年时间,薪酬平均保持在一百万美元左右;而创作一个完整剧本,周期就相对漫长,短则三个月、长则数年,但薪酬就没有限制了,三百万美元乃至更高。
但“补锅匠”的话,短则一周、长则一个月,他们就可以收获三十万到五十万美元的酬劳,修改一句话和修改百分之二十九内容,报酬都是相对固定的,短时间之内就可以取得丰厚回报,这也被认为是好莱坞最赚钱的工作。
就如同站在街边的“身体工作者”一般,赚快钱。
话虽如此,真正能够胜任这一份工作的编剧,在好莱坞其实也并不多。
重新回到克里斯托弗-麦考利身上。
蓝礼与凯瑟琳达成共识之后,克里斯托弗就“立刻”出现在了伦敦,就好像早就已经做好了准备一般,随时待机。
这也意味着,其实凯瑟琳早就已经做好了准备,那些讨价还价只是在麻痹蓝礼而已,最终她还是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既定目标:修改剧本。虽然合同规定,蓝礼拥有剧本决策权,但凯瑟琳总是有办法让蓝礼点头。
在制片人层面的制衡,凯瑟琳才是更加富有经验的一方。至于蓝礼,更多还是依靠着自己的心态与气场形成对抗——现在再回首当初“爱疯了”在帕克城与哈维-韦恩斯坦的较量,归根结底还是无知者无畏。
蓝礼甚至暗暗猜测,其实克里斯托弗早就已经在伦敦着手修改剧本了,因为凯瑟琳有把握让蓝礼答应;那么,修改结局、增加第二导演,这些事情可能都只是烟雾弹而已,成为了凯瑟琳的谈判筹码。
好莱坞金字塔顶尖的权势较量,绝对没有那么简单。比较起来,托马斯-图尔在“星际穿越”剧组的小手段,就显得单纯了许多,主要还是因为他没有站在更高层面考虑的全局,节奏还是被蓝礼带着走。
不管如何,“侠盗一号”拍摄进行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的过程,剧组却出现了变动,这又导致了后续拍摄出现了波折。
克里斯托弗仅仅花费了两周时间,就完成了剧本修改工作,凯瑟琳与蓝礼先后过目之后,正式通过——
故事确实精简了许多,一众角色都变得相对简单化,就连蓝礼和菲丽希缇的戏份也受到了部分影响。
剧组之中,加里斯先后与托尼、克里斯托弗展开会议讨论,而后又与蓝礼以及其他编辑们多次开会。
尽管加里斯非常非常不满角色的单线条化,破坏了故事的饱满,但商业电影还想要花费大量笔墨来塑造角色本来就不现实,更多时候是,即使花费了大量笔墨也依旧不尽如人意,反而是成为了电影叙事节奏的累赘;最后,加里斯也还是选择了妥协。
更准确来说,即使加里斯不妥协,他也无法改变凯瑟琳和蓝礼携手做出的决定。
不过,这一切并没有能够影响到“侠盗一号”的拍摄工作,剧组内部可以隐隐感受到暗潮涌动,但那些框架层面的决议,他们也无能为力,只能是静观其变,继续坚守自己的岗位,偶尔在休息的时候交换一个眼神,窃窃私语地讨论片刻,这就是全部了。
所有商议和变动结束之后,工作人员们都在互相观察眼色,不太确定事情到底会如何发展,谁知道神仙打架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但是蓝礼却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般,镇定自若地投入到日常工作里,这让工作人员们稍稍安定了些许;而后加里斯回归剧组的时候,他也没有表现出太多异样的情绪,似乎所有思绪都闷在了心里,拍摄工作依旧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剧组的骚动和纷乱也就逐渐沉淀了下来。
伴随着时间的逐渐推进,“侠盗一号”又重新回到了正常轨道,短暂的混乱似乎没有能够制造出更多波澜,但对于剧组来说,这是好事。
尽管如此,剧本的变动还是带来了连锁反应,后续拍摄工作增加了不少,拍摄进度也就稍稍往后推了推。
剧组一直忙碌到了五月中旬,“侠盗一号”这才正式宣布杀青,前前后后工作了四个半月,比预期时间推迟了将近三周才完工,打乱了不少计划;但蓝礼却知道,事情到这里依旧没有结束。
从凯瑟琳此前的态度和意见来看,后期剪辑制作过程中,可能还会出现波折,如果初剪版本无法令人满意,那么后续的补拍、重拍也都是有可能的——
顶尖大制作的商业电影,补拍和重拍都是十分常见的情况,而具体情况也非常错综复杂,有积极也有消极,不能一概而论,但归根结底,还是制片人与导演意见发生冲突。商业与艺术的平衡掌控绝对没有那么简单。
但就目前而言,剧组杀青了,演员们的工作暂时到一段落。
2015年以来,蓝礼始终在辛勤奔波着,他的身影出现在全球各地,不断在各个场合进出,现在终于可以稍稍喘口气了——工作依旧没有结束,因为戛纳电影节来了,只是对于蓝礼来说,前往蔚蓝海岸就等于度假。
2359 短暂假期
稀疏的阳光轻盈而柔软地洒落下来,但并不明亮,只是为初夏的伦敦蒙上一层浅浅的光亮,不是法国南部那种热情洋溢的慵懒与惬意,仅仅只是严严实实阴霾之中稍稍明亮些许的暖意,如同连绵阴雨之中的短暂休息时间。
鲁妮-玛拉打着赤脚,手中端着一本厚厚的书籍,一边阅读一边踱步,离开书房,朝着客厅走了过去,脚底下传来细微的咯吱声响,在宁静安详的午后,透露出一股远离城市喧嚣的静谧,好像所有的街道声响都消失了一般。
“蓝礼,我正在翻阅……”鲁妮有些自言自语地说道,但脚步来到客厅的时候,抬起头寻找着蓝礼的身影,话语却不由消失在喉咙里,依靠在门框旁边,歪着脑袋,注视着蓝礼,然后笑容就一点一点上扬起来。
此前还盘腿坐在沙发翻阅杂志的蓝礼,歪着脑袋倚着靠枕昏睡了过去,杂志随意地摆放在了怀抱里,乖巧的睡姿似乎褪去了平时的拘谨和内敛,从肩膀到四肢的浑身肌肉都松懈了下来,隐隐透露出一丝孩子气。
过去几个月,蓝礼真的累了。
从伦敦到马尔代夫再到爱尔兰,辗转拍摄“侠盗一号”,期间返回洛杉矶出席奥斯卡,还出席了伦敦的电影首映式,而后又因为凯瑟琳-肯尼迪的拍摄意见而引发了一系列博弈;同时,为了保证剧组内部稳定,不得不以领军人物的身份挺身而出,如同定海神针一般确保电影后续拍摄工作能够顺利展开。
最重要的是,蓝礼自己还必须奉献精彩的表演,确保卡西安-安多上尉这个角色能够支撑起整部电影的重量。
从精神到体力,蓝礼确实消耗无数,甚至比去年“星际穿越”的宣传期还要更加疲倦,而这段征程还没有结束,紧接着戛纳电影节就到来了——今年,蓝礼将与欧格斯-兰斯莫斯携带着“龙虾”登陆戛纳。
其实,戛纳电影节已经于前天正式开幕,安德烈-汉密尔顿、亚瑟-霍尔和罗伊-洛克利都已经赶往戛纳,投入工作;但蓝礼并没有第一时间前往蔚蓝海岸,而是在伦敦逗留两天,稍稍喘口气,等待“龙虾”正式首映的前一天,再出发。
虽然说戛纳电影节相当于放松度假,但归根结底还是一个社交场合,比起体力来说,精力的消耗和脑力的运用,也远远不能说是真正的“度假”。更不要说无处不在的记者们了,他们也不会让蓝礼消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