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田园:拐个相公好致富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深静堂
这世上可以没有路灯,一到晚上,官道上黑漆漆的,赶夜路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为了安全起见,他们一行人决定在府城留宿一晚,次日再走。
虽说酒楼里有好多空房间,奈何里面只有一张小床——酒楼正常营业的时候,里面存放着不少物资,必须安排伙计值夜,这张小床就是给值夜的伙计休息用的——且床上没有被褥枕头,根本睡不了人。
于是乎,他们一行人只得就近找了一家客栈住下。
吃罢晚饭,沈采萱撇开郑永维,将家人叫到了她的房间。
“要是我没记错的话,伯祖父一家就住在府城吧?”沈采萱提议道,“来都来了,咱明儿个去探望一下伯祖父和伯祖母,问候过二老再走吧?”
沈采萱口中的伯祖父就是沈寿海的哥哥沈寿山。
沈寿山和沈寿海并非青州本地人士,兄弟俩祖籍幽州。
四十多年前,天下大乱,偏生这个时候幽州又出现大旱,民不聊生。
无奈之下,兄弟俩的父母只得带着几个孩子远走他乡,另谋生路。
却不想,一家子中途失散,走到青州的时候,就剩下了兄弟俩,其他家人都不知飘零到了何处。
当时,沈寿山十三岁,沈寿海更小,年仅八岁。
这么小的两个孩子,要想在人生地不熟的青州活下去,绝非易事。
万幸的是,兄弟俩遇到了好心人。
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沈寿山带着沈寿海来到温阳,给某个大户人家当长工。
那户人家相当宽厚,眼见沈寿山勤劳肯干,到了他十八岁那年,就把家中的一个丫鬟许配给了他,并帮助他在望山村安家落户。
那丫鬟姓林,林氏勤劳贤惠,还会一手好绣活。
在林氏的帮衬下,沈寿山从无到有,渐渐把日子过了起来,置办了田产,还攒下了一笔积蓄。
到了沈寿海十六岁那年,林氏帮小叔子认真张罗了一门亲事,并主动提出分一部分家私给小叔子。
如此一来,曾经栖栖遑遑、居无定所的沈寿山和沈寿海都拥有了自己的家庭,过上了安稳踏实的幸福日子。
锦绣田园:拐个相公好致富 第70章 靠山
然而,幸福的日子总是很短暂,很快,沈寿山和林氏的幸福生活就被打破了。
原因无他,沈寿山和林氏成婚多年,只生下了两个女儿,一直没能生下儿子。
或许是望山村地处偏僻,村里的某些人常年不与外界打交道,思想比较闭塞的缘故;又或许是沈寿山和林氏并非本地人,村里的某些人比较排外,眼红这俩外乡人的好日子的缘故……
不管出于何种原因,总而言之,村里老是有人拿他们夫妇没有儿子说事儿,背地里嘲讽他们家是绝户头。
这种程度的闲言碎语,沈寿山夫妇倒还忍得,可二十多年前出了一桩极大的伤心事——
那年上元节,沈寿山夫妇带着两个女儿进城看花灯,看着看着,长女沈月媛人就不见了,怎么找也没能找得回来。
孩子丢了,沈寿山夫妇又是伤心,又是自责,痛不欲生。
这种时候,村里的某些人非但不温言宽慰他们夫妇,反而幸灾乐祸,要么说他们家为富不仁,遭了报应,要么说沈月媛不检点,与人私奔了……
那段时间里,流传在村里的闲言碎语要多难听有多难听,令他们夫妇忍无可忍,不由萌生了离开这里的想法。
再者,长女沈月媛丢了,次女沈月如还在,而她已经到了说亲的年纪,要是继续留在村里,多半很难说上一门好亲事。
夫妇俩再三考虑过后,带着沈月如离开了望山村,搬去了温阳县城。
当时,林氏已经三十多岁了,眼力大不如前,无法像以前那样做出巧细致的上等绣活了,对于她来说,靠卖绣活来赚钱——这条路是行不通了。
万幸的是,她多才多艺,除了做绣活,还做得一手好豆腐。
于是乎,到了县城,林氏与沈寿山商量过后,用多年的积蓄盘下一间小铺面,开起了豆腐坊。
虽说他们家的豆腐坊属于夫妻店,规模很小,赚不到多少钱,但他们家很俭省,没有什么要花钱的地方,赚来的钱足够他们家维持日常的生活开销了。
不用再为生计发愁之后,夫妇俩就将沈月如的亲事摆上了日程。
婚姻大事,自古就讲究个门当户对。
沈寿山家的条件在望山村数一数二,可到了繁华的县城,就有些不够看了,很难给沈月如找到一个好的归宿。
何况,这个时候,沈寿山夫妇就剩下了沈月如这么个女儿,要是将沈月如嫁出去,日后就没有人给他们夫妇养老送终了。
思来想去,沈寿山夫妇最终决定招个上门女婿。
招女婿的过程颇为顺利,不久之后,他们夫妇就经人介绍,招到了一个勤恳老实的好女婿。
有了女婿的帮衬,他们夫妇不必凡事都亲力亲为,也不用为了生计而终日忙碌,肩上的重担终于可以卸了下来,过上了安稳舒适的日子。
安定下来了,沈寿山夫妇就再次将目光投向沈寿海一家,尽管相隔两地,却总是默默关心着他们一家子。
尤其是沈世华,林氏心疼他一出生就没了娘,一直很关照他。
哪怕沈世华长大成人、娶妻生子,林氏对他的关照依旧不减,时不时就托人捎些东西给他。
说实在的,林氏捎回去的东西,要么是几尺细布,要么是两包点心……诸如此类,并不怎么值钱。
但,东西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林氏的这一举动,这意味着沈世华并非无依无靠、任人欺凌的小可怜,他也是有人关心惦记着的。
事实上,这一举动确实震慑住了蠢蠢欲动的严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她再怎么看继子不顺眼,也不敢做的太过分。
正因如此,早些年,沈世华以及他的妻儿在家受到的待遇并不算太糟糕,勉勉强强还凑合。
直到九年前,沈寿山举家迁往府城,眼见沈世华失去了林氏这座靠山,严氏才敢变着法儿的磋磨沈世华一家。
从那以后,沈世华一家算是堕入了痛苦的深渊。
话说回来,沈寿山一家离开温阳时,原主刚出生没多久,无论是她的伯祖父沈寿山,还是她的伯祖母林氏,以她的年纪,都不可能记得。
但,原主就是对沈寿山一家,尤其是林氏,印象深刻。
这是为何?
说来话长。九年前,苏氏怀相不好,极有可能小产或难产。
林氏得知后,不顾严氏的反对,硬是将身怀六甲的苏氏接到了县城,妥为照顾。
正是在林氏的心照顾下,苏氏才能安然生下沈采萱和沈正榕。
不仅如此,苏氏生下龙凤胎,体力消耗极大,生产之后,一直昏昏沉沉的,根本无法照料两个刚出生的孩子。
这期间,林氏主动揽下照顾龙凤胎的重任,一直照顾到龙凤胎满月,苏氏恢复得差不多了,林氏才把白白胖胖的龙凤胎交到苏氏手里。
值得一提的是,林氏还给龙凤胎操办了满月宴,并送出了价格不菲的满月礼——给沈采萱的是一块莲花玉佩,给沈正榕的是一套文房四宝。
经历过此事之后,苏氏就对林氏感恩戴德,老是在几个女儿面前念叨林氏的好,怀念当年有林氏撑腰的幸福生活。
听了这么多年的念叨,原主想忘记沈寿山一家都难。
原主对沈寿山一家印象深刻,连带着穿越而来的沈采萱也对这一家子印象深刻。
好不容易来一趟府城,沈采萱就想顺便去拜访一下他们家。
当然了,沈采萱拜访沈寿山家,可不是单纯的走亲戚联络感情,她根本就是另有所图——
通过原主的记忆可知,沈寿山夫妇极为疼爱沈世华这个自幼丧母的侄儿,搬离县城之前,一直对沈世华以及他的妻儿关照有加。
尽管一晃九年过去了,这九年里,沈寿山夫妇再也没有回过望山村、再也没有见过沈世华,但沈采萱觉得吧,就算由于长时间不走动,他们夫妇对沈世华的感情变淡,但也不至于形同陌路。
依照沈寿山夫妇的为人,要是他们夫妇得知严氏等人苛待沈世华以及他的妻儿,多半会杀回望山村,为沈世华他们讨回公道。
如此一来,沈世华他们就相当于有了靠山,在分家之时,再也不用担心沈寿海和严氏仗着长辈的身份,肆意弹压他们了。
毕竟,论辈分,长兄如父,长嫂如母,相比起沈寿海和严氏,沈寿山和林氏的辈分更高,他们夫妇说出的话,沈寿海和严氏理应听从。
锦绣田园:拐个相公好致富 第71章 摊上大事了
沈世华尚不知道沈采萱心中的小算盘,但他确实非常惦念伯父伯母,也想要借此机会探望二老。
“探望你伯祖父一家?嗯,那敢情好啊!”沈世华话音一转,面露难色,“可是,我只知道你伯祖父一家搬来了府城,却不晓得他们一家具体搬到了哪儿。府城那么大,人海茫茫,咱又人生地不熟的,要找出一户人家,谈何容易?”
苏氏忙道:“不用找不用找,我知道他们一家如今住在哪儿,明儿个直接上门就行!”
原来,前些日子,苏氏遵循沈采萱的指示,借故前往杨家,趁机接近孙婆子,向她打听严氏给沈采薇张罗的那门亲事的底细。
结果,相关底细没打听出来多少,杂七杂八的小道消息倒是听了不少。
这其中,就有关于沈寿山一家的消息。
据说,几个月前,村里的一对老夫妻跑去府城探亲,在府城的北门附近偶遇林氏。
当年,林氏住在望山村的时候,与这对老夫妻是邻居,关系相当不错。
他乡遇故知,林氏喜出望外,热络的寒暄一番过后,不仅问起了沈寿海一家的近况,还主动说出她家现在的住址,让这对老夫妻有空过来坐坐。
昌吉巷,这就是沈寿山家的所在。
翌日一早,用过早饭之后,沈采萱一家便准备出发前往昌吉巷。
至于郑永维,沈采萱让他留在客栈里休息,或是出去逛逛街,可他死活不乐意,非要跟过去。
没奈何,沈采萱一家只得捎上了他。
沈采萱一行人投宿的客栈位于城东,而昌吉巷位于城北,两地隔了大半个城。
而且,城东的路况还算不错,可到了城北,很多地方的道路都坑坑洼洼,那叫一个不好走哇。
即便乘坐马车,也花了将近两个时辰,方才抵达昌吉巷。
颠簸了那么久,人都快散架了,却不想,吃了个闭门羹。
“昌吉巷倒数第三家,门前有棵大槐树……”苏氏望着门前那棵亭亭如盖、枝繁叶茂的槐树,不禁诧异道,“没错呀,应该就是这儿。咦,大白天的,家里怎么一个人都没有?这是去哪儿了吗?”
郑永维道:“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向左邻右舍打听一下就晓得了。”
说罢,郑永维转身就跑去敲隔壁人家的门。
虽然郑永维读书不行,胸无点墨,但他却长着一张斯文俊秀的脸,看上去颇有几分儒雅之气,很容易让对方卸下心防,对他产生好感。
这不,隔壁人家出来开门的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平日里小姑娘看到一个陌生少年突然来到自家门前,必定会暗暗防备着,可是今日,小姑娘看着郑永维那张笑靥如花的脸,怎么也生不出提防之心,郑永维问她什么,她就答什么,而且问一答十,配合极了。
很快,郑永维就问出了她家隔壁那户人家的情况。
没错,隔壁就是沈寿山家,住着一家五口——沈寿山夫妇、沈月如夫妇以及他们之间的女儿。
不过他们家没人,确切的说,街坊邻居至少大半个月没有看见他们一家人了,谁也不知道他们去哪儿了。
不过,邻居不知道他们的去向,其他人或许知道。
他们家在昌吉巷附近的北桥街上开了一家名为“沈记”的杂货铺,已经经营了近十年,在那一带有很多熟人。
去那一带问问,说不定就能够打听出他们的下落。
于是乎,沈采萱一行人转而去了北桥街,很快就找到了沈记。
沈记装上了门板,且门板上积了一层灰,看样子,至少十天半个月没有开门做生意了。
沈记左手边是一家小面馆,右手边是一家布庄。
尽管沈采萱一行人一大早就出门了,可这么一通折腾下来,不知不觉间,已到了饭点。
这个时候,小面馆里头人头攒动,掌柜伙计都忙得不可开交,显然不便找他们打听事情。
于是乎,他们一行人抬脚走进布庄,向坐在柜台后面的掌柜打听起来。
那掌柜先是推说不知道,后来可能是见他们一行六人,貌似是一对夫妇带着四个儿女——这阵容,怎么看也不像是跑来搞事的——略一沉吟,便不再一味推说不知道,转而询问他们一行人的来意。
沈采萱见状,心中一喜:“这事有门!”
沈采萱当即说出自家与沈寿山家的亲戚关系,并添油加醋的描述了自家人对沈寿山夫妇的关心思念之情,还强调自家人是特意前来探望二老的。
至于什么顺路过来探望——这种大实话,沈采萱只字未提。
那掌柜可不知道面前的小姑娘乃是个谎话,眼见她玉雪可爱,一副纯真模样,就信以为真了,立刻卸下心防,道出了实情。
原来,沈寿山家摊上事了,摊上大事了!
沈寿山的次女与上门女婿成亲多年,一直无子,好不容易才得了个女儿——女儿随母姓,名叫采莲。
沈采莲虽然是个女孩,却是沈寿山家唯一的血脉,全家人都很疼爱她,当眼珠子疼的那种。
尽管沈寿山家不是很富裕,人手也不是很富足,却从不要求沈采莲帮忙分担家务,不仅如此,他们家还请了一位能够识文断字的女先生,教沈采莲读书写字。
读过书的女孩,与没读过书的女孩,气质截然不同。
沈采莲虽然生于市井人家,却如同书香门第出身的小姐一般,周身萦绕着一股书卷气。
沈采莲长相清丽秀美,虽说没有沈采萱那般惊人的美貌,只有七分美貌,但她正值豆蔻年华,又有书卷气加持,达到了九分效果。
如此容貌,在市井里可不多见。
美貌本身并没有错,可这般美貌的少女,却没有强大的家族背景,极有可能惹上麻烦。
这不,沈采莲乖巧懂事,尽管家人不让她操持生计,但她还是坚持来沈记帮忙——大多时候在后面帮忙,有时候前面客人太多,家人实在忙不过来,她也过去搭把手。
一个多月前,某位公子不去那些繁华的所在游玩,莫明其妙的,跑来了有些穷酸的北桥街游荡。
锦绣田园:拐个相公好致富 第72章 生活不能自理
那天,沈采莲真是倒了血霉啊,她一直在后面忙,不过是中途过来了一趟前面,逗留时间前后不超过一炷香,偏生这一炷香的工夫里,那公子从沈记门前经过,碰巧看到了沈采莲,一眼就相中了。
那公子说话开门见山,当着众人的面,直接就让沈采莲跟她回家。
沈采莲:“……”
在场众人:“……”
不、不是,就算那公子家世显赫,市井出身的沈采莲配不上他,不够资格成为他的正妻,只能给他当妾,可也没有不请媒婆说合,亲自上阵,开口就让人家姑娘随自己回家的道理!
这也太不讲究了!
这般做派,分明就是在侮辱沈采莲,侮辱沈寿山全家!
当时,沈寿山一家五口都在铺子里,听了那公子的浪语,沈采莲的祖父沈寿山和父亲秦长河勃然大怒,抄起手边的扫把、门闩,就朝那公子挥过去。
要不是随行的小厮叫破那公子的身份——知府家的表少爷,使得沈寿山和秦长河心存顾忌,不敢下重手,只使出了三分力气,那公子就不仅仅是被赶出沈记那么简单了,非得被拾得生活不能自理不可。
那公子被赶走了,麻烦却没有就此结束,依旧源源不断的袭来。
第二天,就有媒婆上门了,进门就给沈寿山一家道喜,说是知府家的表少爷愿意花重金纳沈采莲为良妾。
不得不说,那公子行事有所长进,不再一味蛮干,知道要找媒婆从中撮合了。
而且,还许以名分,不像昨日那样,不明不白的,就让沈采莲跟他回家。
但,只要男方是那个轻浮浪荡的公子,别说只是良妾了,就算他愿意三书六礼、明媒正娶沈采莲,沈寿山一家也不会将女儿嫁给他。
所以,根本没得谈,沈寿山作为一家之主,断然拒绝了这门亲事。
第三天,那公子亲自带着媒婆上门,嗯,同行的除了他的心腹小厮,还有四个彪形大汉。
要不是那公子始终笑嘻嘻的,哪怕再一次遭到拒绝,也没有翻脸,依旧一团和气,就他带来的这阵容,当真与抢亲有的一拼。
那公子再度铩羽而归,但临走之前,他撂下两句话:“我不会放弃的!总有一天,我会让你们看到我的诚意,心甘情愿的把莲儿许配给我的。”
不难看出,那公子接连碰了好几次壁,却没有就此退缩,反而越挫越勇,誓要将沈采莲弄到手不可。
其实,这个时候,沈寿山家已经打听出来了,那公子不是假冒的,确实是知府家的表少爷,准确的说,他是知府夫人的娘家侄儿。
不仅如此,除去“表少爷”这层身份,那公子家——也就是知府夫人的娘家,非同小可,拥有莫大势力。
如此身份,如此家世,哪里是小门小户的沈寿山家惹得起的?
甭看那公子至今都和和气气的,没有为难沈寿山家,可谁知道呢,他什么时候就撕破脸,露出狰狞面目。
破家的知县,灭门的知府。当真惹恼了那公子,沈寿山家搞不好会被灭门!
惹不起,惹不起!
沈寿山一家一合计,一致认为,惹不起躲得起——为今之计,他们一家必须避开那公子的锋芒,暂时离开府城,躲到别处避避风头。
那公子看着就不像有长性的,料想他只是一时兴起,等过一段时间,他的兴致便会减退,不再对沈采莲纠缠不休了。
到那时候,他们一家就可以安心归家了,而不用担心会遭到打击报复。
计较过后,沈寿山一家便连夜拾行李,次日天一亮,就举家离开了府城。
所以说,沈寿山一家被逼无奈,有家不能归,有生意不能做,只能偷偷摸摸躲了起来?
听完了布庄掌柜的爆料,沈世华担忧不已,急急问道:“掌柜的,你可知道我伯父他们躲在哪儿?”
“这个嘛……老沈没有与我说。”那掌柜沉吟片刻,有些不确定的说道,“不过,我好像听他媳妇提过一句,说是要回老家躲躲。”
老家?
沈寿山的老家不就是望山村嘛!
按照那掌柜的说法,沈寿山一家早在一个月前,就离开了府城。
望山村偏僻归偏僻,其实距离府城并不是很遥远,乘车一天就能到,哪怕沈寿山一家为了省钱,步行回去,至多三天,也该到了。
换言之,如果沈寿山一家返乡,那么一个月前,他们一家就应该抵达望山村了。
这,这事不对啊!
沈采萱母子四人现在出门在外,人不在家没错,可几天之前,他们人在家中,尤其是苏氏,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她一直待在望山村,从未离开过半步。
要是沈寿山一家回到望山村,苏氏没道理不知情啊!
好吧,假设沈寿山一家确实前来投奔,却遇上了严氏这只笑面虎,被无情的拒之门外,他们一家甚至没来得及与苏氏打个照面,就不得不黯然离开了,以至于苏氏根本不知道他们一家的到来。
可是,沈寿山等人离开望山村多年,对于村里的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都是生面孔,他们一家五口,就相当于五张生面孔。
五张生面孔进村又出村,绝不可能不引起村里人的注意,哪怕再怎么小心,也不会弄出些动静。
可事实上,苏氏一点风声都没听到。
由此可见,这一假设不成立——沈寿山一家根本就没有返乡!
啥情况这是?
到底是沈寿山一行人中途改变主意,躲到了别的地方,还是他们一行人返乡途中……遭遇了意外?!
一想到这种可能性,沈世华的脸色唰的一下全白了。
“爹,你别自己吓自己啊!”沈采萱温言宽慰道,“你想啊,府城到望山村才多远,而且这一路上几乎都有官道,咱青州的官道素来太平,沿着官道走,能出什么事儿?再者,老家老家,对于伯祖父一家来说,老家可不光是望山村,伯祖母的娘家和姑父的本家,这些也可以算是他们的老家。依我看,他们这会儿不是在伯祖母的娘家,就是在姑父的本家,应该好得很,没必要替他们担心。”
“你伯祖母的娘家?还有你姑父的本家?”沈世华心中犹疑不安,“你伯祖父家与那两户人家……呃,那个,关系不大好,他们不大可能去投奔吧?”
事实上,岂止是关系不大好,早在多年前,沈寿山家就与那两户人家断了亲!
林氏父母早亡,兄嫂嫌弃她是个白吃饱,浪家里粮食,就把小小年纪的她给卖了。
既然卖了她,她便与兄嫂再无关系,再也不是那户人家的女儿了。
所以说,林氏有娘家也相当于没娘家,早就与那些所谓的娘家人断绝关系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