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学习走上人生巅峰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七流
如果动物实验通过,那就代表着一件事:全世界其他实验室都输了。
基因实验室是站到最后的赢家,甚至可以申请专利。
他们将会手捧干细胞领域的圣杯。从此成为教科书上绕不过的名字……当然,虽然可能只有乔御没有他。
在一年前,王小明从来没想过这种荣誉,他最大的烦恼不过是硕士研究生能不能顺利毕业,以及毕业后工资有没有三千块。
就像是张开伟,最大的烦恼不过是基因实验室能不能不要被取缔。
乔御把猫放下,准备去亲自看看培养皿内的实验图像,结果一起身,发现王小明眼泪哗啦啦流。
他没忍住问:“你这是干嘛呢?”
王小明擦了擦眼泪:“就是觉得自己太幸运了。”
他很清楚自己的水平,没有被好几篇论文的二作迷了眼睛。
所以他才说,能遇到乔御,真的太幸运了。
*
十月,大学已经开学。
因为处于实验的最后一个关头,乔御直接请了两个月的长假。
学校十分通情达理地批准了。
投稿的论文正在进行最后的校正,以防被竞争对手抓住纰漏。
历史上也不是没有这样的先例。譬如之前剑桥某位研究神经学的教授,就因为图像出现了一个像素的偏差,导致整篇论文被撤稿。
“数据计算结果和检测显示相符合。”
“图像模型正确。”
“动物实验无排异反应。但只是第一阶段试验,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会议室内,一双双期待的目光看向了乔御,等待着最终的发言。
乔御微微点头,脸上露出了足以称得上是灿烂的微笑:“可以投稿了。”
会议室内顿时一阵鬼哭狼嚎,欢呼声几乎要掀翻房顶。
王小明撸起了袖子:“乔总你说,投哪家?”
乔御略加思索,道:“《细胞》吧。”
cns,已经投过s了,n还要等下月,时间太长,c刚好。
早间会议就这么潦草的结束。
科研所的保安在上午十点,敲响了寻安生物实验室的大门。
他手里拿着一个包裹,道:“你们有个快递,放一个月了,都没人拿,我给你们送过来了。”
因为隔断了信号,外面的电话也很少能打通。
乔御拆开一看,发现竟然是斯坦福大学的学术研讨会邀请。
原来,从两个月前,世界各地的实验都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僵局。
于是大家一合计,准备开个学术讨论会,互相刺探一下敌情的同时,看看能不能得到什么启发。
基因实验室也赫然在这份名单内。
不同于上次的ibs(世界生物大会),乔御只是张开伟附带的挂件,如今的邀请函,明确的写上了他的大名。
被邀请的人还有王小明和张开伟。
王小明的眼眶又湿润了:“呜呜,我几年前大学毕业的时候,还想去考斯坦福的研……”
结果被拒了。
张开伟踟蹰片刻,问:“我们要去吗?”
现在去参加这个hscs体外扩增国际生物会议,到斯坦福的时候,可能会恰好赶上论文发布。
这就像是一场考试,一群学渣正在思考怎么才能考到60分,一个学霸耀武扬威地拿着满分试卷招摇而过。
怎么看,都有些拉仇恨。
张开伟有点怕被同行套麻袋。
米国可是允许持枪的。
乔御折好邀请函,放回信封内:“去,为什么不去?这种国际会议,正是刷脸的好时候。”
为什么这么多学者热衷参加会议?一方面是有优秀的同行,和你交流;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国外的学术圈,虽然不像国内这样,像个人情社会;但必要时候,也是有一点作用的。
乔御打了个电话给吴玉秋,让他帮忙安排一下飞机票和住宿。
第二周星期六,乔御一行人准时出现在了首都机场。
乔御带着墨镜,拉着一个小行李箱,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家明星又在拍路透。
他个子高,脸窄腰细腿长,衬的身边的矮胖的张开伟和瘦弱的王小明看起来更像是跟班了。
此行目的为旧金山,航程共需要12个小时,需要在飞机上睡一觉。
吴玉秋十分贴心的定了头等舱。
只是乔御没想到,居然在这种情况下,都能和李院士不期而遇。
其实想想也正常。都是从燕京到旧金山,如果提前一天出发的话,那也只有这一班航班合适。
李东伟的实验室,除了他和王临海,还带上了八位工程师,都是实验室的骨干。
此时,王临海正在大吹李东伟的彩虹屁:“斯坦福大学的学术会议,只邀请了我和李老两位。带上你们,完全是李老想让大家长长见识,飞机票都是李老自掏腰包,帮你们报销的。”
“你们换个地方,去哪儿找李老这么好的老板?”
李东伟听着不绝于耳的感激之声,感觉十分受用。
十个人聚在一起,在候机厅内极其显眼,乔御想看不见都难。
他扫了一眼,就不甚感兴趣的挪开目光,抬腿往贵宾休息室走。
但是有时候,弱智不是你想躲就能躲开的。
王临海夸张的声音,在乔御的身后响起:“诶,这不是,乔御同学吗?”
乔御停下脚步,转身,微笑道:“王教授。”
王临海面露笑容:“按理说,你是实验室负责人,我该叫你的职称以示尊重。可是想了半天,也不知道你职称是啥,只好直接叫名字了,还望你不要见怪。”
乔御平静地回答:“不会。”
“乔御啊,我听说你开学就请了两个月假啊,”王临海不甚赞成地摇头,“你还是学生,最重要的是学习啊。你请假两个月,绩点不好看,以后还怎么出国留学。”
我靠学习走上人生巅峰 第199节
“不劳您费心。”
“是去斯坦福呢?”
“是的。”
王临海:“从上篇论文到现在,都过了快四个月了。你们拿了学校五百万经费,也没出个什么论文。你这样让叶老压力很大啊。”
乔御慢悠悠地回答:“做科研怎么能急呢?这种事,急也急不来。”
“上次许教授也跟我说过类似的话。您如果没有别的要说的,我就先走了。”
说起来,许宣的坟头草已经两米高了呢。
他的态度礼貌而疏离,但是在别人眼里,就不是一回事了。
王临海扫过他故作逞强的一张脸,挥了挥手:“行吧。欢迎你以后来考我的研。”
乔御转身离去,王临海回到了李东伟身边,低声道:“的确也是去斯坦福的。”
“行吧。他也就吃一下老本了。到时候每个实验室都要进行学术汇报。我看他们基因实验室讲什么。”
“而且他们竟然还去了贵宾休息室,看样子是买了头等舱的票。我查过,一张要三万呢。学校给的科研经费就浪费在这种地方?回去一定要参他一本!”
李东伟为此次谈话做了最后的总结:“乔御就是个搞数学的,他懂个屁的生物。”
第156章
李东伟为了表示自己亲民, 特地和其他人一样,只定了普通舱。
结果睡一晚上, 腰酸背痛,飞机餐味道也难吃的要死。让李东伟心中很是后悔。
反观乔御一行人, 坐的是头等舱,单人单间,宽敞的够两个成年人躺着睡。
飞机上的西餐甜点还可以随便点, 推开门走两步, 还有浴室供旅客冲澡。
乔御拉上门,换了套睡衣。
飞机上只能开飞行模式,但是头等舱有wifi供游客使用。
乔御一边做ppt, 一边和宋天宇打着微信电话。
“去斯坦福,做学术交流。”
“没事,不用担心我。又不是第一次出国了。”
“怎么可能每回都遇到安维萨那种变态?……好吧, 行, 你找保镖。”
国内那边,应该已经是深夜。
宋天宇听着他噼里啪啦的打字声, 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小。
最后只剩下了匀称的呼吸。
乔御敲键盘的速度不禁放缓。
他手重,键帽经常摁地噼里啪啦响,有点吵。
写着写着,乔御突然叹了口气。
系统有些好奇:“怎么突然叹气?想家了吗?”
乔御:“不是, 我在想他有没有盖被子。”
系统:“……”
妈的,好酸,好臭。
-
头等舱住着感觉和胶囊酒店差不多。乔御在里面睡的挺好, 下飞机后甚至不用倒时差。
他们笑语晏晏的氛围,和同时下飞机、但精神状态不佳的李东伟团队形成鲜明对比。
恨人有,笑人无。
王临海年纪大了,在飞机上坐了一晚腰酸背痛,偏偏还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和空乘提出升舱,参乔御一本的意愿顿时更加强烈。
当初乔御开报告会,燕京大学安排了人接机;如今他们来到旧金山开报告会,也有斯坦福大学的人来接机。
斯坦福大学安排的工作人员,是他们生物系的助教,叫贾鹏,美籍二代华裔,今年28岁。
异国他乡能听到熟悉的华语,再加上贾鹏健谈,一行人自然多了几分亲近。
步入斯坦福大学,迎面而来的是一股热腾腾的麦子的香气。
王小明行走在校园里,不禁感慨:“世界级的学府果然不一样,到处充斥着知识的芬芳。”
贾鹏挠了挠头:“噢,我们学校附近有个啤酒厂……这可能是小麦在发酵。”
王小明顿时失去了语言能力。
贾鹏继续道:“学校为你们安排了住宿,不过乔先生说你们自己订了酒店。”
“会议明天上午召开,依然是我来接你们。这是我的联系方式,有问题随时联系我。”
一直没说话的乔御问了句:“有宣传册吗?这次都有哪些实验室参加?”
贾鹏:“宣传册我没带。一共13所实验室,华国只有你和李院士的。除此外还有岛国的东京大学、德国默克尔集团;剩下九所实验室都是米国本土的。”
基本上,是如今hcss体外扩增研究领域的主力军了。
乔御问系统:“你说这叫一网打尽,还是叫自投罗网?”
在来之前,他已经让吴玉秋去申请了专利。光是申请专利的费用就花了十来万。
除此外,《cell》编辑部也发回了消息,说论文已经过稿,就安排在下一期。
乔御掐指一算,下一期就在明天晚上八点。
系统不是很想回答。
宿主这么自信,真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
第二天,学术报告会如期召开。
斯坦福大学的生物系主任上台讲话,发言相较国内领导来说幽默不少,但依然让人昏昏欲睡。
下午,十三所实验室将按照首字母大写顺序依次做报告。
很不幸,因为开头都带着燕京大学四个字,李东伟和乔御的报告就在前后脚。
与会学者基本都是行业内金字塔的上层人士。
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扎实的基础理论,都是乔御可以借鉴学习的地方。
因此,哪怕是王临海上台做汇报的时候,乔御都有认真记录。
他自信,却不狂妄。
王临海在台上侃侃而谈:“我们实验室已经让扩增倍率提高到了正常速度的五百六十倍,在这种状态下,体外培养的造血干细胞仍然可以保持百分之八十的活性……”
台下传来小声的惊呼声。
王临海的表情不禁露出一丝骄傲。
单从汇报内容上看,他们的工作进度已经超过其他实验室。
虽然上次那个560倍的培养皿,他们实验室自己也没能复制成功;但在这种场合吹吹牛逼,真的很长面子。
君不见,台底下一群国外的教授,已经开始窃窃私语。
在王临海讲完ppt后,不少国外学者都踊跃举起手,提出自己的疑问。
而他带来的科研狗,则从各个角度举着相机,把这一幕纳入镜头之中。
在走下台时,王临海收获了热烈的掌声。这在国内学者到国外参会时,可是很少见的。
大多时候,这些外国人只是客套一下。
以至于在路过乔御的时候,他不禁扬起了高傲的头颅。
接下来,就是乔御了。
张开伟和王小明都没做过报告,因此这次是他亲自上阵。
在他站上主席台后,底下就传来了一阵小声的议论。
“这就是乔御。”
“好年轻,我记得安维萨叫他‘东方恶魔’?”
“咦……他ppt怎么回事?”
诧异的不止这一位。
最上方的4k超大显示屏上,呈现出乔御这次报告会的主题。
“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
他们这次会议的主体就是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但是没有人会直接把这一行字写在ppt上。
因为大家都还在半路上,谁也不敢说自己完成了“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这一宏伟任务,自然也不会以此作为标题。
台下,贾鹏有些紧张地为乔御捏了一把汗。
他觉得,可能是因为乔御年轻,第一次做这种报告,又没人提点,才导致ppt制作失误。
在场其他人年龄都比乔御大,应该不会过多苛责他。
然后,他就听见了乔御的下一句话:“我在此,可以很高兴地向各位同僚宣布:我们基因实验室已经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体外扩增这一任务。”
他英语很流利,也没有令人费解的口音。
然而在乔御说完这句话后,报告厅内出现了刹那的寂静。
有人甚至不太相信自己耳朵,以至于不得不转身询问自己的助手:“他刚才说了什么?”
台上的演讲仍在继续:“从去年开始,我们实验室开始研究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在过去也取的了喜人成就。”
……
“在剔除杂质后,我发现影响hscs形成的还有造血祖细胞,我们采取了全置换液的形式培育了新的培养基,并且在其中分批次滴入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成功抑制了造血祖细胞的行程。”
我靠学习走上人生巅峰 第200节
贾鹏充满疑惑地打量起各位在座的各位教授。
随着乔御的讲解,大家脸上原本的愤怒被另一种十分复杂的感情取代。
贾鹏形容不出来,像是震惊,又像是恍然大悟,还像是酸楚……
他虽然是斯坦福大学的助教,但是研究领域并不是这一方向,因此也不敢断定乔御说的正确与否。
在过去,贾鹏也参加过好几次学术会议,但是没有一次,台下嘉宾们的表情如此奇怪。
贾鹏甚至看见,一位坐在后排的女研究员突然哭了出来。
因为不愿离席,又怕吵到大家,她只好用手死死捂着自己的嘴。
“实验室的成果已经写成论文,并得到了《cell》编辑部的回复。不出意外的话,今天晚上八点,就能和大家准时见面。”
“谢谢大家。”
李东伟看着显示屏,眼睛瞪大,手上血管突突暴起,脖子更是被施了定身符一样,僵直地难以动弹。
这怎么可能呢?
但是他们都是做相关研究的,在这一领域上遇到的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都是相似的。
虽然还没有进行重复试验,但是在这个短暂的、四十分钟的报告里,曾经困扰过他们的问题都有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最重要的是,《cell》过稿了。
作为顶级期刊,邀请的审稿人肯定也是业内的顶级学者。
出错的几率有,但微乎其微。
毕竟只要做了重复实验,就知道到底行不行。
没有人举手,在此时,提问已经丧失了意义。
乔御放下了手里的粉笔,深深一鞠躬。走下了台。
这一次,没有掌声。
……
……
当天夜里,耶鲁大学的安德鲁教授,在社交网络上,是这么形容自己的感受的:“这是绝望的一天。我被人告知,我过去两年的心血白费了。”
“我不愿相信这个结果,然而事实又如此清晰的摆在了我的面前。”
“他说,很高兴向大家宣布这个结果。但是我们没有一个人能高兴起来。”
“他是恶魔,安维萨说的没错,这是来自东方的魔鬼……”
第157章
上午十一点, 叶勤学在下班去菜市场的路上,蹬着自行车, 思考着今天要回去炒个什么菜。
别看有的人是个院士,但是回家还是要天天给老婆做饭, 真是令人唏嘘。
骑着骑着,他正在马路牙子上等红绿灯,手机铃声响了。
叶勤学掏出手机, 发现打电话来的是唐良文。
叶勤学打开免提模式, 扯着嗓子询问:“怎么啦,小唐?”
“乔御@#¥@¥……”
唐良文语气略显激动,但是大马路上人来人往, 声音嘈杂,叶勤学就听清了乔御俩字。
叶勤学还以为乔御出事了,连忙从自行车上下来, 问:“你大声点, 乔御怎么了?”
唐良文几乎是吼着喊了出来:“乔御在《cell》上发论文了!”
叶勤学一听,愣住了:“不是几个月前才在《science》上发过吗?”
“是啊, 但是今天又发了一篇!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做出来了!”
叶勤学怔然片刻,后知后觉地仰天狂笑。
“好,好!”
他一连说了好几个“好”字,内心感慨万千。
叶勤学之前顶着系里人的怀疑, 让学校给乔御拨款五百万,也是很有压力的。
乔御的实验室一直没出论文,业界人难免议论纷纷。
如今一听这个消息, 叶勤学竟颇有一种扬眉吐气之感,宛如在大马路上坐地飞升,天灵盖都麻了。
这可是cns正刊论文!
过去一年都未必有一篇,如今一来就是俩。
理工部其他学院嫉妒的眼睛都快滴血了。
叶勤学和唐良文互相祝贺了一下,此时,红绿灯已经变换了好几次。好在他是靠着人行道,倒也没什么关系。
他很快就想起了另一件事,
叶勤学拨通了秦院长的电话,道:“之前乔御申请提前毕业的文件,你看过吧。”
秦敏慧:“已经通过了。”
“再加一份文件。”叶勤学咬牙,道,“我明年这个时候就退休了,院上的教授名额正好空出来一个,给乔御!”
秦院长虽然料到叶勤学打电话给他,是来要好处的,但是她依旧被这个大手笔震惊了。
“这、这不太好吧?”秦敏慧忍不住站了起来,在办公室打着旋转圈,“从建校到现在,我们学校也没这样的先例……”
国内的环境是相当看重资历的。
正常情况下,从讲师到副教授,就需要10年左右。每年,升职的名额都非常有限,又是全院、甚至全校合适的一起晋升,竞争也就显得愈发激烈。
要从副教授到正教授,就更加遥遥无期了。
张开伟今年都四十好几了,也才刚评上正教授。这还是借了乔御的东风。
叶勤学道:“当初蔡元培都能破格提拔梁漱溟,你们现在的思想境界怎么还赶不上百年前的古人?或者你觉得现在燕大的生科院还有什么能让他留念的吗?”
比师资队伍、学术氛围,别说国外名校了,连隔壁清光都赶不上。
比财政支持……算了吧,人家自己都能拉几千万赞助,看得上你那几百万?
秦敏慧的神情踟蹰起来:“可是,乔御也不一定会走吧?他和隔壁数院的教授,关系不是挺好吗?”
叶勤学一口老血含在嘴里,不上不下,好生气人。
“人家和数院关系好,和生科院有叼毛关系?他的重心又不在数学上!你信不信只要乔御说自己想留学,全球各地高校都有人派人过来游说?你觉得到时候还有什么竞争力?”
“截止到目前,乔御已经发了两篇csn论文,得过柯尔奖。证明孪生素数猜想,完成了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除此外名下还有十余篇sci论文。你觉得他够院士候选资格没?”
“而他今年九月才满21周岁。”
只要他不中途陨落,叶勤学甚至觉得,他活着登上教科书,都不成问题。
再不济,起码也能成为一方学阀,庇佑燕大三十年江山。日后压清大压的跟孙子似的,不成问题。
秦敏慧的态度终于坚定了起来:“好,我明白了。我这就去和校上申请。”
叶勤学这才长舒一口气。
他到菜市场,买了两条五百元一斤的长江刀鱼,又割了三斤肉臊,再加上蔬菜水果若干,喜滋滋地回了家。
叶勤学推开门,发现自己的老妻竟然正在厨房忙碌,顿时颇为意外。
叶院士至今承担家里做饭任务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有一个在清大物院当院长的媳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