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学习走上人生巅峰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七流
乔御用美工刀拆开,里面装着一封信,和一封录取通知书。
“乔御教授。”
“您好,我们是科尔德斯普林实验室。不过,如果称自己是‘冷泉港’,不知道您是否会耳熟一些。”
“过去半年里,我们一共收到了十七封推荐信,推荐让你入学。”
“(米歇尔说不录取你,会是冷泉港的终身损失。)
(但我们中的一位科研员表示,米歇尔这个没有得过诺奖的人不配对他这么说话)”
“正式介绍一下。我们实验室的确参与了一些教育计划,其中就包括年轻学者(三十岁以下)的培育。”
“实验室的研究对象包括癌症、神经生物学、植物遗传学、基因组学以及生物信息学,其主要成就为分子生物学领域。从建立至今,累计诞生过8位诺贝尔奖得主。”*
“在这里,约有三百位学者从事科研工作。每年至少有20场国际学术会议。实验室与国际多家实验室、大学、制药行业领头人有所活动。”*
“听起来还不错对不对?我们可是世界第一的‘实验室’。”
“所以,我们诚挚邀请您,来纽约州长岛的冷泉港,进行为期2年的交流学习。”
“(虽然我们不发毕业证。)”
落款是:bruce stillman。
(第二卷 ·完)
第三卷:科研暴君
第172章
李华是今年长宁省的高考理科状元。
从小, 他就有一个崇高的梦想,那就是为全人类的未来而奋斗。
因此,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 李华毫不犹豫地填写了燕京大学生物系!
“什么乔御?我不知道乔御。我不是为了乔御才去燕大的。”在面对记者采访的时候, 这位高考状元表情严肃。
记者:“可是您也是从天海七中毕业的, 您真的不知道乔御吗?”
自从乔御进入7中后, 天海七中瞬间甩掉了全市最烂公立中学的包袱, 生源质量有了显著提升, 教育局的拨款也变得大方起来。
而在乔御考到省高考状元后,这一效应更是达到了井喷一样的效果。
新校区建起来了;老师不再摸鱼,教学水平上来了;学生质量上升, 谈恋爱上课玩手机等不良行为逐渐消失……
郝校长过上了每天笑醒的幸福生活。
终于,在时隔两年后,学校又迎来了一位全省理科状元。
李华在乔御毕业后,就从麻光辉那里接过了管理“御宇天下学习小组”的光荣任务。
而如今他毕业了, 也挑选好了自己的后继人,并且相约“燕大生物系”见。
精神火炬代代相传。
最让李华振奋的就是,在他大学入校这一年, 乔御竟然成为了燕大生物系的教授!
很可能就教他们这一届。
这么掐指一算,他毕业的时候如果要读研, 岂不是还能考乔御的研究生?
李华怀揣着美好的愿望,拖着行李箱, 来到燕大求学。
接待他的, 是天海七中曾经的学长。
李华对他有印象,叫宋天宇,也曾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
李华道:“学长,听说你以前和乔御学长一个班, 你们关系很好吧?”
宋天宇的眼睛开心地眯起:“是的。”
李华:“乔御学长今年会给我们上课吗?我看学校论坛,说教务处给乔学长排了课!”
不仅是他,全专业百分之九十的同学,都非常期待。
燕大生物系的专业分数也因此水涨船高。
乔御进来那一年,生物专业的录取分数线是647,如今已经涨到了680。
宋天宇:“本来是该给你们上课的。”
李华敏锐地抓住了关键词:“……本来?”
“嗯。”宋天宇微笑道,“但是乔御啊,去国外的实验室学习了。两年后才会回来呢。”
老实说,最开始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宋天宇第一反应是希望乔御能留下。
13小时的时差,那边太阳刚刚升起,这里已经黄昏日暮。
异地恋都有那么多分手的,更何况异国。
但这个想法太自私了。
宋天宇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他没办法给乔御更多的帮助,但是起码不该成为他的拖累。
他下意识地抬起头,看了眼灰蒙蒙的天空。
“算算时间,他现在已经到纽约了吧。”
我靠学习走上人生巅峰 第217节
*
乔御戴着墨镜,坐在机场的贵宾休息室内,默默抵抗着一阵困意。
冷泉港说,他们派了一位教授,以及一名工作人员来接他。
这位工作人员也会是他未来两年里的私人助理。
他们介绍道:“除了上床,您什么都可以交给这位助理。”
整个冷泉港只有三百余位科研员,但是为这些科学家配套的工作人员,奢侈到以千计算。
有司机、有厨师、有保洁,甚至有健身教练和游戏陪玩……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冷泉港没准备好。
这个非盈利性质的机构,每年会吸纳数十亿美金的投资或捐款,对于冷泉港真正的宝藏,自然也不会怠慢。
在冷泉港工作的某位诺奖得主曾说过这样的话:“说实话,我的很多同行都是弱智。”
因为不少生物学者感觉自己有被冒犯,这位霍夫曼先生不得不出来解释:“我的意思是,当他们离了护工后,连洗衣机都不会用,呃,好吧,我说的那个同行就是我自己……”
机场休息室内,一位金发碧眼的小男孩正在折纸飞机。
这男孩大概7岁左右,在折好纸飞机后,举起胳膊用力一挥。
纸飞机不轻不重地扎到了乔御的脑袋,然后掉在他的脚边。
小孩走到了他的面前:“可以帮我捡一下吗?”
乔御:“不可以。”
一旁的家长连忙过来道歉:“非常抱歉,先生。小孩子不懂事,给你添麻烦了。”
由此可见,世界各国的熊孩子都是一个德行。
乔御回答道:“没事。”
对方脸上挂出了灿烂的笑容:“我叫戴安娜,您的英语很流利。我这次是来送孩子参加冷泉港的暑假夏令营。您听说过冷泉港吗?”
乔御随手翻开论文的下一页:“略有耳闻。”
然而这位金发的女性浑然不觉,已经自顾自地介绍起冷泉港实验室。
戴安娜的语气夸张又带着几分炫耀:“整个纽约州只有六个名额,挺难争取的。不过想起亚洲的小孩可能一辈子都没机会到冷泉港看一看,我就由衷感觉到一阵心痛。”
乔御:“……”
他果然不该对熊孩子的家长抱有什么期待。
戴安娜:“您是来旅游的吗?”
“来学习的。”
“是哪所大学呢?”
乔御:“不是什么大学。”
戴安娜脸上露出了然的神色:“我明白。您是华国人吧,我听说有不少野鸡学校,专门做华国人的生意。”
乔御彻底放弃了和她交流的打算。
好在,几分钟后,一位中年人的到来打破了这里的尴尬。
在看见他的瞬间,戴安娜眼前一亮,站了起来,惊喜道:“威尔逊博士!”
正准备和乔御握手的威尔逊把视线移到了她身上:“您好。”
戴安娜道:“我以前在伯克利大学听过您的讲座。”
这位女士抓着他的手不放,威尔逊不得不开口道:“女士,我是代表冷泉港来接人的……”
戴安娜脸上顿时迸发出欣喜的荣光:“是来接我们的吗?这太麻烦了。”
威尔逊:“不是。”
气氛有些许的尴尬。
他绕开了戴安娜,走到了乔御面前。
乔御放下手里的论文,起身,然后再次迎来一个热情的拥抱。
威尔逊博士笑着说:“欢迎您来到冷泉港,乔教授。”
……
……
和乔御同时进入冷泉港学习的青年学者,一共十位。
除了他以外,全都是欧美人。
这并非有色人种歧视,而是就整体的学者质量、话语权来讲,科研霸权依然掌控在欧美人的手上。
冷泉港是个好地方。分内港和外港。
内港是实验中心,有著名的沃森生命科学院,戒备森严;外港则有会议中心、学术大厅、交通港、冷泉港出版社、住宅生活区等等……
乔御入学第一天,在食堂打个菜的功夫,都能看见六位诺奖得主。
不愧是生物界的硅谷,看得他心潮澎湃。
要是都挖到自己实验室……这得多舒服。
实验室为他分配的助理名叫戴森,是一位美籍马来西亚华裔。听起来有些绕,其实就是祖上是华人,移民到马来西亚,最近一两代又来到米国生活的亚洲人。
这位华裔会一些简单的中文。
戴森:“您到冷泉港第一周,可以自由参观。主席说,外界很多人对这里都很好奇,应该满足你们的好奇心。”
“至于后面的日子,你可能就需要选择一个研究方向了,目前整个冷泉港共有11个研究所。”
“因为各个研究所好像都有些缺人。希望在接下来一段时间,你不要太见怪。”
一开始,对于戴森的话,乔御还不是很明白。
直到第二天——
上一届诺贝尔奖的得主,霍夫曼先生缓缓朝他走来。
乔御正在食堂嗦粉。
他是全实验室唯一一个华国人,为此,主席特地招来了两个华国厨师。虽然水平比不上米其林大厨,但好在会做的菜很多。早饭也不在话下。
霍尔曼在他身边坐下,然后咳嗽了一声:“乔御。你好。”
这种感觉难以形容。
就像是你的纸片人老婆有朝一日从书里走出来了那样惊喜。
乔御放下碗,受宠若惊地和他握了手:“您好,霍尔曼教授。我大学时候学的教科书请了您当特别顾问。”
霍尔曼表情茫然:“……还有这回事?”
他的助理弯腰,道:“有的,先生。2011年,您在燕京参加学术会议,清大的施文教授邀请的您。”
霍尔曼转过头:“好,那这证明我和你有缘。我听说你们东方人都特别讲究缘分……”
“呃,我该怎么说呢,这事我不是很擅长,你想拿诺尔贝奖吗?”
乔御:???
你们冷泉港都这么豪横吗?
第173章
饶是乔御见惯了大风大浪, 但是此时心跳也未免开始加速。
他的脸上保持了微笑:“霍尔曼教授,您的意思是……?”
霍尔曼用叉子卷起了意大利面:“我觉得我的实验室很好,只要实验最终成功, 很可能拿诺贝尔奖。”
当然, 在冷泉港研究中心的各个实验室, 单从课题来讲, 只要成功, 大概率都能拿诺贝尔奖。
有些课题因为太朝前, 实验室负责人都换了三代了,还没研究出来。换别的大学早就放弃了,也就这里还能乐此不疲, 试图开拓新的边界。
乔御:“……”
不知道为什么,他莫名有些失落。
系统宽慰他说:“宿主,您放心。再等十年,诺贝尔奖肯定是你的。”
因为乔御的成果, 数以百万计的血液病患者从此看见了希望。
放古代,这是要被立生祠的。
主要是还需要观察一段时间,免得出现像额前叶切除术那种尴尬的事情。
治疗疟疾的青蒿素上世纪七十年代就被发明了, 不也等到了2015年才获得诺奖。
乔御很快收拾好了情绪:“请问您现在从事什么领域的研究呢?”
“你知道的,我是神经科学家, 我们实验室的课题是‘人类大脑是如何构建空间地图,并且自主导航的’……”
一提到自己的研究领域, 霍尔曼整个人都亢奋了起来。
他在来到冷泉港之前, 曾是世界记忆生物学研究中心第一任负责人。
“这项成果有助于人工智能神经拟态,我们实验室收到英特尔公司的赞助。如果能攻破这一课题,未来也许能开发出一种全新的超级算法……”
乔御沉默了片刻:“教授,这个和我专业好像有些不对口。”
“什么对不对口的, ”霍尔曼大力拍打起乔御的肩膀,语气充满蛊惑,“反正实验室,就那么一回事。你才学生物多久?现在改研究方向还来得及,实验室需要你!”
如今,整个冷泉港一共11个研究所。
每个研究所名下,又有两到五个实验室。
320个科研员,平摊到每个实验室,都凑不够十个人头。
因此,每一个新人都显得弥足珍贵。
唯一遗憾的是,来学习的人并非加入冷泉港,大家也就凑活着用两年。
“霍尔曼!你个工贼!”
我靠学习走上人生巅峰 第218节
就在霍尔曼单方面和乔御交谈甚欢的时候,一道凄厉的喊声从背后传来。
马丁手持饭卡,睚眦欲裂:“不是说好了三天后才能动手吗?你怎么不守规矩!”
马丁·埃文斯。英国人。
2007年因在哺乳动物dna重组领域的惊人发现,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
可以说,他的发现为现在的“基因靶向”技术奠定了基础。
乔御的教科书上有他的名字,而且出现过不止一次。
甚至,他去生博士那里上课,讲到基因生物的发展史时,也不曾绕开这个名字。
霍尔曼把白色的餐巾纸插在了叉子上,然后缓缓举起:“冤枉啊。我是那种人吗?我和乔,只是刚好在餐厅里遇见,然后随便聊了一会。”
“随便聊一会会聊到‘神经形态计算’与‘摩尔定律终结’?你当我平时不看《科学》吗?”马丁教授不禁横眉怒目。
乔御不得不站起来,表示自己的尊敬:“您好,埃文斯爵士。在研究干细胞领域时,我曾有幸拜读过您的论文……”
在获得诺奖后,马丁·埃文斯获得了英国女皇的授勋。
“好小子。”马丁反手拍了拍他的手背,“我也读过你的论文。今年我的提名名单里,填的你的名字。”
乔御受宠若惊:“非常感谢您。”
马丁扫了霍尔曼一眼,冷哼了一声:“我没有霍尔曼那么无耻。我的实验室如今偏向于基础生物理论研究。研究方向是端粒蛋白质组。由于保密协议的原因,我不能详细阐述我的实验方向。但我保证,来我们基因遗传实验室,你不会后悔。”
霍夫曼小声地在一边哔哔:“马丁07年得的诺奖,现在都15年了……我是13年的!”
诺奖一向是生物领域各研究所的风向标。
而且,除了计算机外,可能没有任何一项基础学科,会像生物这样更新换代的如此之快。
有时候,有可能只是一个仪器跟不上,就从热门领域变成了过气研究。
马丁教授出离地愤怒了:“那你怎么不说你那一届有三个得奖的,我是07年唯一那个!”
霍尔曼:“英国人,别那么粗鲁,你假发掉了。”
乔御端着米线碗,远离争吵中心。
他小声问系统:“这种时候,我是不是该说一声‘你们不要再为我吵架’了?”
系统:“没关系,根据系统计算,哪怕没有你。他们相遇后吵架的概率也在百分之八十五以上。”
然而,就在他端着碗嗦粉的时候,肩膀又被人轻轻拍了拍。
乔御转过头一看,威尔逊教授笑得温和无害:“乔,这里的厨师还满意吗?”
乔御:“挺好的,味道不错。”
米线汤底是筒子骨汤底,配上酸辣爽口的水腌菜,乳白的汤汁上盖着满满一层软烂的羊肉,营养又健康。
“别太紧张,他们也是无聊太久了。而且每过三年一轮招新,每次招新十人……这导致总有一个研究所招不到人。招不到人的话,就没办法开迎新会,不开迎新会的话,全年又少了一个活动。”
威尔逊咳嗽了一声:“对了,不知道你对病毒学是否感兴趣?”
说起来,威尔逊教授也是冷泉港病毒研究所的副主任呢。
……
……
几天下来,乔御已经彻底麻木了。
他的心情在短短几天内,大概经历了“卧槽,诺奖大佬”,“诺奖大佬对我说话了”,“刚才走过去那个好像是诺奖大佬”的变化。
整个冷泉港目前也就7位诺奖大佬坐镇,其中,dna之父j.d沃森,因为年老体衰,已经不再参与科研任务。
相比于外界,冷泉港待遇再怎么好,也终归有些冷清。
这种冷清,不是没有人的冷清,而是那种从外面晃眼一看,根本看不出这里是全世界最负盛名的科研中心的冷清。
日复一日的实验,没有鲜花也没有掌声。
明明一百里外就是全世界最繁华的纽约,位于长岛一隅的研究中心却显得与世隔绝。
冷泉港欢迎各地学者、欢迎来学习参观的小孩、欢迎人傻钱多的投资人;却不欢迎政客、游客和记者,因而保持了独立性与纯洁性。
在这里,乔御确切的感受到了一句话:“科学没有国界。”
教授们国籍、肤色不同,生活习性各异,口音天南海北,但是在传道受业解惑时,却同样倾尽全力。
他像是海绵一样,努力吸取着知识,学习着经验。奔走于各个诺奖级的实验室之间,和行业顶尖学者交流、学习。
如果说,在来之前,乔御还有些犹豫;但是来之后,他承认自己很喜欢这个地方。
乔御入乡随俗注册了几个社交软件,把过去收到的名片都翻出来,挨个加了好友。
喻寒溪发来贺电:你还是那个微信都不会用的乔御吗?
之前喻寒溪在微信上给乔御发了消息,结果三天没得到回复,无奈之下只好打了个跨洋电话。
因为乔御坦言道“自己不怎么看微信”,被喻寒溪记恨到现在。
喻寒溪:我听说你去了冷泉港?
乔御:是的。
喻寒溪:那最好不要说你认识我。
乔御:?
喻寒溪:当初冷泉港也邀请过我,我没去。于是他们邀请了哈佛的一个副教授,和我研究的同一领域。
喻寒溪:可能是想证明我不去冷泉港是我的损失吧,他们让那位副教授发了很多论文。
乔御:……然后呢?
喻寒溪翘起了二郎腿:都没我的好。
喻寒溪这话说的有些欠揍。
他活到现在都没被套麻袋,第一是因为长得还行;第二是因为学术成就的确令同龄人望尘莫及。
喻寒溪补充道:“当然,这不是冷泉港的错,主要是那个人烂泥扶不上墙。”
乔御在这里度过了一周。
第一周的最后一天,把他邀请过来的冷泉港首席执行官布鲁斯·斯提尔曼,在入学欢迎会上,发表了演讲。
没有记者、没有摄像机。
这样的演讲,布鲁斯每过三年就会进行一次;冷泉港的科研员们,每过三年也都会再听一次。
有些人三年前是在这里求学的学生,三年后已经成了正式的职员。
布鲁斯西装革履,坦然道:“不管重复多少次,我还是要说。”
“你面前的前辈,他们可能曾经是某个中心的主任;某一届诺贝尔奖的获奖人;亦或者是某个同校教授……你在新闻上见过他,在教科书上看见过他,又或者学过他的论文。”
“你们可以对他们保持敬畏,但是要记住,你们年轻人的目标,不是永远活在这些人的光芒下,而是去战胜,去超越他们——去超越我们。用你们的一切力量,从我们身上去汲取养分,我们愿意成为这块基石。”
布鲁斯的目光,看向了第一排的年轻人。
其他地方开什么会,坐在前面的总是领导或者德高望重的前辈。
但在这里,不是。
虽然霍尔曼曾坦言,这是因为很多老科学家听领导讲话,听着听着就开始睡觉……负责会场布置的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出此下策。
但冷泉港总归是不同的。
布鲁斯沉声道:“这就是科尔德斯普林实验室延续至今的意义之一。”
第174章
燕大。
王小明终于从助教转成了副教授。
在看到文件通知的时候, 他整个人都宛如打通了任督二脉,身体有种不真实的麻软。
第二天,王小明特地提着一袋岛国空运过来的水晶葡萄, 去了张开伟的家。
“张教授,这几个月评职称, 麻烦你了。”王小明道。
张开伟爽朗地笑着回答:“都是一个实验室出来的,有什么好麻烦的。”
王小明今年29,又有两篇cns二作的履历, 放在一般的大学, 当正教授都绰绰有余。
也就燕大, 身为top2大学卧虎藏龙, 要求的严格一些。
张教授把葡萄洗净, 摆在了餐盘上, 和王小明聊了两句,就拿起自家研究生的论文翻阅起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