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铸鼎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修改两次
说到这个,范龙城有些尴尬:“唉,也就刚会跑而已。我们的义勇队之前要么是农民,要么是渔民,没几个会骑马的。光训练他们跑出直线就用了不少时间,更别说战术动作了。不过他们学起养马来倒是挺快的,这也不错了,要知道伺候马也是骑兵的基本功啊,不跟马养出感情,怎么才能人马一体呢”
正说着,他们走上了一处山坡,看到了前面骑兵排训练的场景。
大约十个人骑在马上,另外十个人牵着马,缓步向前走。旁边有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也穿着义勇队的红甲,骑在一匹小黑马上,不时喊着什么,又用鞭子抽了一下。
范龙城指着那个少年,说:“不过也不是没有好苗子。那个少年,叫王二虎,原先家里是西北边胶水县的农民。蒙古人来了之后,把大泽山以南一大片区域都划成了牧场,把当地人民掳掠为奴,也包括他家。
他从小给蒙古人牧马,练出了一身好骑术,不过他这种牧奴在蒙古人那里只是一种商品罢了,经常被转卖。前不久,他被卖给即墨北市卖马的那对蒙古夫妇,上次我去那里买马,就见到这小子被老板娘暴打。他一边抱头求饶,一边眼里就像在喷火一样,我当场就觉得这小子不简单,于是把他跟马一起都买回来了。
结果果然捡到宝了,他在养马和马术上的经验可比我们这些二把刀强多了,给骑兵排的建设出了很大的力,现在可是义勇队里第一个正什长。嗯……我现在给他改名叫王破虏了。”
众人不禁笑起来,这范龙城还真喜欢改名。
他说了这一通,车马已经行驶到训练场附近了。王破虏看到他们,刚要过来打个招呼,范龙城做了个手势,让他们继续训练,随后转头与武备组几人商议起来。
这才是今天的正题。
“你们也看到了,我们现在的骑兵技术可以说是非常之水,”范龙城指着训练场说道,他也不藏拙,“别说跟蒙古人比了,就算比起胶州、益都的骑兵,都大大不如。基础的马术不行,玩什么都不行,所以我们也不指望练出什么枪骑兵、胸甲骑兵之类的高端兵种,现阶段就只训练一样:跑!”
众人没笑,很凝重地看着他。
范龙城又说:“现在这些骑兵只是种子,我们也不指望他们能发挥出多少战斗力,只要能完成简单的侦察任务,再跑回来就行了。”他指指胸前的玄武甲,继续说:“但是现在我们的护甲,都是为了正面战斗准备的,对于后背几乎没有防御。所以还是之前说过的那事,我希望武备组能为骑兵专门设计一款护甲,在不超重的情况下护住后背,即使前胸甲薄一点也没关系。”
“行,老范你别动,我给你测量一下尺寸。”段明远在驴车上站起来,掏出一卷皮尺,靠近马上的范龙城,一边测量着,一边说:“给你们做一套全身甲怎么样人和马都用钢板裹住,绝对刀枪不入。”
范龙城眼前一亮,但随即摇摇头:“确实好,但现阶段不合适。我们的马不行,穿太重就跑不快了,就算刀枪不入,被敌方几十骑一围也肯定跑不掉。到时候铠甲非但用不上,反而是资敌了。唔……不过你们可以先做一套试试,做技术储备也好嘛,说不定哪天就用上了……”
“嘿嘿,”段明远结束了测量,“当然是开玩笑的,我们现在可没那么多钢折腾,就算有,季老大也不会批啊。义勇队用的玄武甲都是刚刚凑齐,还得给第一舰队生产外销的勇士甲,唉……”
生产板甲需要使用水力锻锤锻造钢板,一台锻锤一天可以生产两件,一号工坊有两个工位可以安装水力锻锤,那就是一天四件。不过工坊还有别的任务,不可能让你一直占用工位,武备组内部除了生产板甲也还要锻造枪管用的钢板。所以除了开春那一阵子赶了一批玄武甲给义勇队补齐装备,此后都是不紧不慢地生产着猴版的勇士甲,只要能在六月份之前准备五十件就行了。
“对了,说到未来。你们安全部对骑兵到底是个什么规划”这时候季国风插了一句,在场四人除了他,都是安全部的。
“还是往龙骑兵的方向发展呗,”林小雅很肯定地说,“骑兵的训练速度还不一定比枪炮的发展快,未来骑兵重要的还是机动速度,能快速赶到战略要地,下马步战就行了。马上的技术,只要能追杀溃兵就够了。”
欧洲近代骑兵有胸甲骑兵、枪骑兵、骠骑兵、龙骑兵等诸多分类。其中,胸甲骑兵是装备厚重盔甲的重骑兵,靠集团冲锋和马刀发动凶猛的进攻;枪骑兵也是冲阵近战的重骑兵,不过武器是长枪,需要较高的武艺,难以训练;骠骑兵是轻骑兵,一般用于战前侦察、骚扰,多单打独斗,更贴近传统的游牧骑兵。而龙骑兵名字看起来最威武,但其实是骑马步兵,上马机动、下马作战,对骑战技术反而要求不高,这个路线对东海商社来说无疑是最现实的。
段明远也表示同意,他是热兵器爱好者,对古典骑兵用刀子和骑枪拼杀的行为很不感冒。
“呃,”范龙城欲言又止,他似乎是有些不一样的想法的,不过这是安全部的主流意见,他把手下这二十多个小伙子练出来之前,也不好多说什么。
季国风看他的样子,一笑:“得,不管怎么用,总得先练出来再说。范大将军,来,做个测试吧。呃,你有披风什么的没有”
范龙城一愣:“披风倒是有,但什么测试还要用披风”
很快他就明白了,季国风从车上搬下几把弓箭和一大捆无头箭,还有一桶白石灰:“来,你裹着披风往前跑,再找点人朝你射箭,我看看什么部位最容易中箭,好针对设计!”
范龙城拿了一支箭往石灰桶里一蘸,又在一块石头上随意画了一道,苦笑着说道:“那我还是找块旧布吧。”
之后,他也没亲自上,而是让王破虏裹着块布骑马跑着,又找了几个会射箭的朝他射石灰箭。这几个家伙平日没少挨王破虏的训,现在可算是出气了,一个个都把弓拉得满圆,即使没箭头也挺痛的,射得王破虏直骂。
根据这些数据,后来武备组做出了一种两片式的骑兵背甲,钢板很薄,大部分面积只有05,只是在脊柱位置有加强,但很轻便,对于逃跑时的防御基本够用了。
于是,东海商社义勇队的第一支骑兵,就在这样“走为上策”的宗旨下,建立起来了。
第59章 食品工业
1257年,五月初十,半岛区,东海食品厂。
林成才看了看放在桌子上的手表,在纸上记录下时间,然后舀起一小勺黄泥水,小心地抖入旁边一个玻璃漏斗中。
之后,他把这个过程重复了几次,在五个锥度依次变化的漏斗中加入黄泥水,等待结果。
这些玻璃漏斗是工业部非金属组制造的。经过多次改进,虽然现在的玻璃还带着明显的绿色,但至少已经足够透明,能够用作实验仪器了。
漏斗中是过饱和红糖水与固态红糖混合而成的膏状物,漏斗底部的玻璃管用宣纸塞住,防止糖水一下子全漏出来。
随着黄泥水的加入,上层的红糖逐渐变白起来,然后随着黄泥向下沉淀,白色在红糖中“扩散”开来。林成才看着五个漏斗,因为锥度不同,所以颜色的扩散情况也不同。他一边等待着,一边记录着实验数据,一段时间后,他拿起中间的三号漏斗,说:“就是这个了。”
林成才穿越前是骨科医生,改制大会后就一直在卫生后勤部工作。虽说现在医生们因为缺少药品和器材做不了什么,不过他这个骨科医生还是非常忙碌的,毕竟现在东海商社重体力劳动非常多,跌打损伤是常见工伤。
直到今年,林医生带的几个学徒勉强出师了,他才有了些空闲,为了换换口味,就接了卫生后勤部发布的提取白糖的研发任务。
第一舰队从明州拉了五百石红糖回来,这让卫生后勤部非常兴奋。食品方面的工作都是他们负责的,之前为了制造蒸馏酒还在半岛区设立了一个工坊,现在提炼白糖正是他们的对口业务。
卫生后勤部一直默默在幕后付出,从部长岳秀到普通员工都没什么存在感,这次终于能扬眉吐气了。这一袋袋的不是糖,是钱啊!
但是上手开始提炼的时候,这些二把刀们就抓瞎了。“黄泥法制白糖”这五个字说起来很简单,不就是往红糖里加黄泥吗但实际上该怎么操作
黄泥是什么样的泥应该用干泥还是用泥水每次该加多少
红糖应该装在什么样的容器里糖里用不用加水加多少水
泥水和红糖该怎么混合用不用搅拌提炼出的杂质该怎么分离
看,随随便便就是一堆问题。他们一开始试着做了一斗,果不其然失败了,于是只能一点点摸索起工艺来。
林成才等人实验了两个月,才能稳定地制取出白糖来,之后就一直在优化工艺,以达到最大的生产效率。到了今天,终于差不多得出了结果。
林成才拔掉三号漏斗下面塞的宣纸,一股黑水流了出来,流干之后,又慢慢流出一些粘稠的红糖,之后颜色逐渐变浅,最后变成了黄白色,后面似乎是堵住了,不再流出来。
他点点头,对此很满意,拿了一个小勺过来,把糖从漏斗里舀到一个水杯里,搅拌溶解,滤除杂质,又架到火炉上煮了起来。
随着水分的蒸发,糖分逐渐结晶凝结出来,形成了大小不一的冰糖状。林成才从中夹出一块,稍稍吹凉就迫不及待地放进了嘴里。
“嗯,很好,浓厚、绵长……明天可以去试试量产了。”
……
第二天,在后勤部十几人的注视下,林成才从一锅煮过的黄泥中舀了一勺,又紧张地倒在一个草编的漏斗里,然后等待起结果来。
他当然该紧张,虽说本次量产实验使用了实验室测试出来的最佳工艺参数,但从实验室到量产一向是会有很多奇怪问题的,谁知道这次会不会搞砸呢
不过还好,随着黄泥水的渗透,漏斗表层的红糖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白起来,林成才舒了一口气。
这个草编漏斗是昨天才编出来的,形状和实验室里的三号漏斗一致,容积正好是一斗,也就是1/10石。
说起来“石”这个古代单位真是很有意思,它既是重量单位,又是容积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同时又等于120斤,不仔细区分会产生很多困扰。但实际上120斤谷子的容积正好是十斗,这种把体积单位和质量单位通过一种物质联系起来的思路,说起来和公制单位的一吨水正好是一立方米有些像。后世见了可能还会称赞一句“劳动人民的智慧”,但现在这种粗糙的联系带来了大量的误差,习惯了精确描述的东海人对此只想吐槽。
这之后就很无聊了,过了大概四个小时,林成才看看表,等了片刻之后,拔掉了漏斗底部的草塞子,黑水流到下面的木桶中。等到黑水流完,又流出一些红糖,他赶紧换了一个桶接住。
随着流出的红糖逐渐变白,最后成为黄白色的糖霜,围观群众禁不住鼓起掌来。
林成才有些得意,又等了一会儿。等过了工艺规定的静置时间,他拿起一个干净的勺子,从漏斗中央开始,依次把白糖舀到旁边准备好的按螺旋线排列的玻璃碗里。
最中央是纯净的白糖,虽然不如后世白砂糖那样洁白,但以这个时代的标准来说几乎可以评价为“似雪”了。舀到后面颜色越来越黄,但即使是最外侧颜色最黄的那一部分,也比现在市面上的糖霜要好得多。
等到林成才舀完,把空漏斗抬起来展示给周围人看,大家忍不住欢呼起来。
“等等,别急,”林成才止住欢呼,又拿了一个玻璃瓶子,装满水,取了一些最外侧的黄白糖加进去。糖溶解在水里,过了一会儿,有一点点泥土沉淀下来。“相比历史上的黄泥法,我们应该有所突破,把最后提炼出的白糖再溶解煮干提纯一遍,既能除去残留的泥土,又能消毒。”
听了这番话,众人又佩服地鼓起掌来。经过三个月的努力,成功提炼出优质白糖,林成才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在林成才的指导下,食品厂以每天两石的速度不紧不慢地生产着白糖。这个产能扩充起来很容易,不过红糖储量有限,没必要生产那么急,反正销售也需要时间。
由于北方不产蔗糖,所以红糖在胶州的价格比在明州还要贵一倍,达到了50文一斤。不过糖霜市价也就200文一斤,只比明州贵了一半,或许是因为豪富没江南那么多。
商务部给白糖分了四个等级,颜色泛黄的第四等卖199文一斤,而最白的第一等卖到了两贯一斤。这些白糖一出现在市面上立刻引起了轰动,如此高价依然供不应求。算下来,一石糖盈利竟达到了50贯,这五百石糖如果全卖出去,能赚的钱比一整船货物都多!
不过商务部不敢太张扬,分别和几家店铺谈好了交易,控制了交易量,一次只出几石。而且还与商家约定时间,让他们自己到即墨城取货,生怕引来有心人觊觎。
……
民以食为天,食品工业是东海商社事业中的重中之重,东海食品厂的业务当然不止白糖一个。
现在,食品厂拥有独立的水车工坊,用以磨面粉和榨油。面粉原料主要来自于自种的小麦,空闲时也帮附近的村民磨一些。榨油原料则大多是收购的大豆,自己种的比较少。可以预见,这之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畜牧业的发展,对大豆的需求会越来越多,所以农业组正在大面积种植大豆。
除此之外,食品厂还有酿造车间,在有酿酒经验的劳工指导下生产土酒和醋。最初土酒的品质不太好,后来卫生后勤部介入,标准化了酿酒工艺,开始一点点改善。不过酿酒的周期比较长,现在也没迭代几次,产出的酒口味仍然不太好,在外面没什么销路,只能放在居住区的小卖部里卖给劳工们。
最后,食品厂还有理论上的拳头产品——蒸馏酒。蒸馏酒的制备其实不难,当初管委会关照过这个项目,卫生后勤部买了一些本地酒回来试了一下,用简陋的陶器就做出了一些大约30度的白酒。不过因为器械太过简陋,所以产出比不是很理想。
直到前不久,非金属组的玻璃加工工艺有了些突破,做出了一套蒸馏器具,才能比较高效地生产出蒸馏酒。
不过,这些烈酒在周边的销路不是太好。高档的青楼、酒肆等等嫌它太冲,不太愿意进货,倒是在平民中颇受欢迎,可他们消费力又不是很强。
此时普通土酒大约卖15文一升(一石=100升),东海商社在墨水湖市场和即墨城办事处卖这些烈酒,得卖99文一升才能有个可接受的利润率。虽然独特的口味确实吸引了一些死忠,但大多数消费者还是理性的,总体销量不是很大。
这项利润其实是很薄的,因为得3-5升普通酒才能蒸馏出1升烈酒,这几个月蒸馏酒赚的钱说不定还没那套蒸馏酒具贵,这就很尴尬了。
倒是高度酒可以拿去消毒,给卫生部提供了一种新的医疗手段,人命无价,也算是收之桑榆了。
第60章 北地贸易 一
1257年,六月初一,东海临时港,金牛号上。
“好东西当然不会埋没的,只是没有去到合适的地方罢了!”
魏万程举着一个绿色玻璃瓶,对旁边的韩松说。
这个玻璃瓶是非金属组最近的产品。之前由于掌握不好吹塑技术,他们制造的玻璃器都是模压的敞口容器,也就是杯碗砚台一类的。直到最近非金属组的劳工练出来了,才敢试着做一些细口玻璃瓶。不过,为了防止炸裂,这些瓶子又小又厚,容积其实很有限。
“不是,我说,你真确定北边那些山民能买得起这玻璃瓶的‘龙息’酒”韩松指了指地上一个木箱子,里面装着11个玻璃瓶——还有一瓶在魏万程手上——同时还用干草和碎布仔细地垫着。
魏万程作为商务部的优秀员工,自然会关注商社的最新产品,当他得知蒸馏酒销路不佳的时候,立刻大包大揽地领了一大批,保证一定能卖个好价钱出去,还给这种酒起了个好名字叫“龙息”。
他的办法,就是趁第一舰队要北上采购山货的机会,把酒运到辽东,卖给契丹人和女真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