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铸鼎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修改两次
段明远拿着一把长矛,对着周围的安全部成员夸张地说。他自己也是安全部的成员,同时还有另一个身份,是钢铁对策暨武器装备研发小组的组员。
他又拿起一块板甲——几十天来工业部和武备小组不断努力,终于堪堪造了个简易水力驱动杠杆锻锤,砸了几块凹凸不平的钢板出来,然后交由铁匠勉强敲了个穹壳形状出来,就是这个了。
“我这件胸甲,呃,虽然有点丑,但确实是胸甲。是用精钢所制,经九九八十一次锤炼,表面淬火,采用了先进的倾斜装甲设计理念,有着优秀的防御力,箭射不透,刀枪不入。”
周围“噗嗤”笑出来,有人阴阳怪气地喊:“那用你的矛刺你的胸甲,结果会怎样呢”
段明远自然猜到会有这反应,把矛和甲一抬,说:“你们试试不就知道了”
高正忍住笑走过来,接过长矛,试了试手感,走到旁边一个靶子旁边,持矛对上面一块五厘米厚的松木板一刺,轻易刺穿。
高正看了一下段明远,段明远又把一块随便打出来的熟铁片挂在靶子上,高正再刺,还是轻松刺穿了。
段明远嘿嘿一笑,拿出一块生铁锭,固定在靶子上。嗯,这个目标太小,对枪法有些要求,高正仔细瞄准,用力出枪直刺,“啪”的一声直接把铁锭击碎了。
“确实是把好矛啊。”高正收回长矛,抚摸着矛头,颇为喜爱的样子。穿越以来,他逐渐熟悉了冷兵器的用法,对武器的优劣也有了自己的理解,这个钢矛头确实比从海盗手里缴获的那些破铁矛强多了,令他很是惊喜。
“不错吧哈哈。那这矛我们就可以定型了,嗯,就叫东海00式标准矛‘炽炎’,怎么样”段明远得意的说。
“有够中二的啊,一开始名字就起得这么大,后面怎么办”高正一面耍着长矛一面说。
“后面的再起呗。唉,其实我一开始想做成三棱的,又坚固又轻,不过模具不好设计,加上长矛主要重量都在杆上,头减轻一点意义也不大,所以最后作罢了。算了,再试试这件东海00式钢质前胸甲‘玄武’吧。”段明远又起了一个夸张的名字,把那件钢板甲固定在靶子上,换了一根旧铁矛递给高正。
高正对这些名字无力吐槽,拿起铁矛对着“玄武”就是一刺,没破甲,“滋”的一声滑开了。随后又瞄准刺了几下,只是给板甲上加了几个小坑和划痕。
“虽然丑了点,但是不错嘛。”高正赞了一句,随后换上“炽炎”,对着板甲又是猛的一刺。
这次发出“吱嘎”一声,还是滑开了,但是在钢板上留下一道很深的痕迹。
“嗯……”
高正抖了抖手,往左走了两步换了一个位置,握稳钢矛,底盘放低,对着“玄武”定睛一看,找准重点,突然出枪,“duang”的一声刺中板甲的右下方,接着稳住矛头方向朝前用力,一下子“渣”的一声刺穿了板甲,在后面的空腔深入大约5cm,然后卡住了。
段明远一副震惊的表情:“嚯,老大,这枪术可以啊,什么时候练出来的”
说着他从靶子上解下板甲,高正直接用矛拉了过去,看了一下刺穿之后的情况,用手摸了摸,又传给其他人轮流看一遍。
“你们的这个……嗯,‘玄武’甲,也挺不错的嘛。看这样子,大部分攻击都可以抵挡或是卸开,除非是特别重的垂直攻击才能破甲,确实是副好甲。”
高正先是给了一个正面评价,然后话锋一转:“不过……依我看,是太厚了一点,防御力溢出了。”
段明远有点摸不着头脑:“厚了老大,这是什么个说法我还第一次听说有人嫌防御力高的。而且这件只是热锻的,防御力还没到极限呢,否则这么厚的钢板你哪能刺穿……”
“确实厚,我刚才摸了一下,中间这块差不多有四五毫米吧虽然不太均匀,但薄的地方也有两毫米了。沉甸甸的,过十斤了吧,你们也真舍得用料。这么厚的钢板,想破甲必须近距离大力突刺才行,但是,”
高正说到这里,突然倒转持矛,用木杆轻轻点了一下段明远的肚子和大腿,又作势刺向咽喉,令后者全身一激灵,然后才继续说道:“你只能防住上胸,可我都到能近身突刺的距离了,为什么要傻傻去攻击你的胸甲直接刺薄弱部位不好吗
所以说,这单一件胸甲是挡不住近身攻击的。既然挡不住,那干脆就不要以防御近身突刺为设计目标了,而是只要能挡住箭矢和混战中的攻击就行了,把厚度减轻一点,士兵的负担也能少一点,省下的钢材还能多做几件。”
段明远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原来如此,这正好嘛,我这就去给季国风说,他们工业部的人最喜欢偷工减料……哦不,成本控制了。”
“知道了,听着呢!”这时候季国风突然从人群里冒出头来,喊了一句,随后又叹了一口气,说:“也不是我想做这么厚,实在是现在加工有局限,只能敲到这么厚,还得研究研究才能进一步控制。唉,不过水力锻锤的质量控制也是很依赖手艺的,还是得想法造压力机啊……算了,一步一步来吧。”
眼看着季国风又低落起来,高正走
第23章 火炮
……
时间飞快地流过,转眼就到了1256年的二月。
“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
东海堡外面已经围了一圈围墙,里面多了大大小小十几间房子,朗朗的童声从中央一间低矮的大厅里传出来。
大厅里面,竖着好几根木柱,北边有一个讲台,对面摆了好几排桌子,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孩子坐在这里,正在摇头晃脑背诵着乘法口诀。
“砰!”
突然外面传来一声闷响,声音不大,但是很特别,似乎是从远处传来的,课堂里瞬间静了下来。
讲台上一个中年女性扶了一下眼镜,说:“不要在意,继续背!”随后又小声嘀咕了一句“不是在东山那边吗这么远都能听到……”
……
东山东麓,响声过后,山梁后面突然呼啦啦站起几十个人,用力地鼓起掌来。
段明远从山梁前方平地上的一道壕沟里爬起来,向后挥了挥手,然后一边腹诽着“nnd这群怕死的躲得真是够远”,一边跑向前面的一个铁管子,仔细检查一遍,确认完好,向后比了个手势,后面又欢呼起来。
这是东海商社第一门火炮的实验现场,因为意义重大,所以附近有事没事的人都过来围观了。包括对口的工业部、安全部、海洋部诸人,还有不对口的统合部、劳工部、后勤部、商务部几位,都过来凑了个热闹。不过为了安全计,真正在第一线点炮的只有段明远一个人,当然也只是躲在壕沟里点燃长长的引线,没敢凑到小炮旁边。
去年年底,钢铁对策暨武器装备研发小组好不容易搞出了一个小号的水力锻锤,勉强解决了钢板的加工问题,还没做出几件,气候就骤然变冷,东山河进入了枯水期,水车动不了了。
于是工业部只能把重点转向暂时不需要水力的项目,比如说玻璃。不过他们拿着砂子、石灰和草木灰反复试验了好几遍,也只得到了一些黑乎乎发红的几乎不透明的物质。没办法,只能一边继续试验,一边先用一些旧世带过来的碎玻璃练习一下玻璃加工技术,试着研究出磨制透镜的方法。毕竟不少人都戴着眼镜,都小心翼翼地保护着,一旦坏掉就没法复制了。
还有一个项目倒是取得了突破,那就是水泥。当初用水力磨盘制造了一批细石灰,后来经非金属组多次实验和调整配方,终于制造出了一批加水后能凝结的粉状物,虽然跟后世真正的水泥比起来就是渣,但总比三合土好多了。
虽然水车不能用了,但是耕牛闲下来了啊。机械组用代耕架改造出三台畜力磨盘,开始批量生产水泥,又加上冬季农闲,空余出不少劳动力可以投入建筑业,大大推进了建设交通部的进度。
东海堡初现规模,内部多出了十几间各式建筑,预备提供给各部门工作使用,外面还立起了一道圆围墙。其实最开始的计划是把东海堡建成棱堡的,但现在又没远程火力,不需要那么浪费建材,所以只做成圆形的,将来有需要加上几个角就是棱堡了。
这一点提醒了武备组,反正钢也不能炼了板甲也没法打了,不如做点能干的事……我们来研究火器吧!
毕竟东海商社这点人既不够多又不能打,只能想办法弯道超车了。
太先进的火器他们也搞不出来,现实的也就只有爆炸弹、火枪、火炮三个发展方向。
其中爆炸弹在这个时代已经出现了,宋金都有所谓的“震天雷”,就是装填了火药的铁球,可以投掷出去爆炸伤敌。宋军还有一种名为“火炮”的武器,实际上也是这种爆炸弹。但就现在的技术水平来说,黑火药爆炸力度低,引信也很不可靠很不安全,爆炸弹很难说有太大的实用价值。之前阔马战役的时候高正试用过一次,虽然声光效果不错,但杀伤力很不足。历史上,爆炸弹也是适用面狭窄。所以这条路暂时不需花费太大力气。
而火枪就很经典也很重要了,不过它虽然用铁量少,但加工起来也是颇需要一些精细技术的,他们暂时还搞不定,只能先搁置了。
剩下的最现实的就是火炮了,它的价值不可小觑,但起步阶段做起来反而比火枪简单,反正只需要铸造就能成型,可以说是最现实的选择。
于是经过几天的讨论之后,武备组行动起来,画出火炮的设计图,设计制造流程。
他们的第一门火炮绕过历史上众多弯路,直接设计成了前细后粗的水滴型,在重心位置上有炮耳,后部用火门点火。不过规格上相当保守,口径只有40mm,平均壁厚差不多也有40mm,倍径只有10,是门相当轻型的小炮,整体重量差不多只有30kg。
但30kg也是他们从未接触过的挑战,之前坩埚熬铁一次只有5kg,现在规模大了五倍,难度更是倍增。
武备组联合机械组、木工组,先用木头雕了一个模型出来,确定重心位置没错,之后折腾一个多月才搞定火炮用的砂模,暂时放着阴干,又用了十几天做出一个铁-木联合结构的小型龙门吊,用来运输铁水。
铸造材料是普通的自产生铁,虽然强度不如熟铁和钢,但熔点低,容易铸造。熟铁或者钢熔点太高,流动性不好,不适合铸造或者说铸造要求的技术太高,不是他们能做出来的。其实更合适的材料是铜,但贫穷的东海商社显然舍不得拿出来。
他们做了一个大号的粘土坩埚,内径20cm,深20cm,又改造了一处炉子,用人力风箱就把生铁融成了铁水。然后用吊车把粘土坩埚吊起来,移动到旁边的砂模上,小心地把铁水注入进去。铁水量计算的很准确,只剩余了一小点,又铸了几个铁锭。
砂模没有立刻开启,而是在旁边放了几个小炉子继续保温,直到三天后才开模将铁炮取出来。当天,工业部和安全部、海洋部全员都过来围观了,万浩然砸开砂模,段明远立刻扑上去用手把砂子拨开,抚摸着炮身就像亲女儿一样。
也许是运气好,也许是铁水的质量好,也许是他们的技术确实不错,这门炮总体来看还算成功。外形基本与设计意图一致,只是表面上有一道合模线,别的地方仔细一看会有很多坑坑洼洼,内部有没有缺陷也没法检测。
武备组本有人提议学习历史上近代火炮的内膛加工方法,搞个镗床将炮膛切削光滑,这样对于炮弹的稳定性和威力都大有助益。但铸铁是脆性材料,切削的话稍不仔细就很容易崩裂,对他们这些二把刀来说难度过高。他们心疼这门好不容易铸造出来的宝贝炮,最后还是没有尝试,只用毛毡布蘸着从水泥原料里筛出来的细石灰石把内膛打磨了一下,效果聊胜于无。
到了二月初九春分日,天气已经渐渐转暖,武备组决定今日试炮。
他们在东山东麓划出一片试炮场,选了个位置把火炮和一堆工具搬过来,由段明远主导操作。
火炮放在木工组做的一个简单的木架上,可以上下调节角度,段明远抽出垫木,将仰角调到大约五度的位置,深呼吸准备了一下,开始操作。
他先按照标准程序,用一个蘸水的小拖把捅了一下炮膛,又用干拖把擦了一下,装作清理炮膛的样子。
然后万浩然给他搬过来几个小纸包,这是事先称好的火药
第24章 崂山道士
……
“整个天地就像鸡蛋一样,天是蛋清,地是蛋黄,天地皆是圆球,天包着地,不断回转。”
一处大厅,海洋部的王闻之站在前面,摇头晃脑说了这么一句。
下面或坐或站有几个道士,旁边还有两个穿长衫的年轻书生,听了都没什么反应,这是最基础的浑天说,没什么稀奇的。
王闻之见他们面无表情,决定抛点猛料,又接着说:“而天有九重,其一曰太阴天,其二曰水星天,其三曰金星天,其四曰太阳天,其五曰荧惑天,其六曰岁星天,其七曰填星天,其八曰列宿天,其九曰恒星天。”
听了这一番话,台下诸人纷纷觉得新鲜,直起身子来。
“每一周天,恒星天自东向西旋转一周,万古不易,所以叫恒星。
在恒星天带动之下,其余八重天也旋转一周,但各重天速度不一,各自又有偏移,所以形成了各种星象。
太阴天旋转最快,每二十九日半归位,也就是一月。
太阳天每天偏移稍小一些,每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归位,这就是一年。
其余各重天,每日偏移或多或少,短者数年可归位,长者则需数百年,如果每天绘制星图,就能发现诸星于图上不断运动,所以叫行星。”
一席话毕,王闻之停了下来,作高深状,观察听众的反应。
这些道士整天没事,对星象颇有研究,这一段话与他们之前掌握的知识相互印证,一下子就把之前杂乱无趣的天文知识串联起来,他们果然觉得好有道理,对王闻之的态度瞬间恭敬起来。
王闻之见状微微一笑,又故弄玄虚起来:“但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地上人坐地观天,便以为九重天皆是绕地而转,但若有天上人看地上人,又怎知这大地不是绕天而转呢”
听众们一下子就被这种朴素的辩证哲学思想戳中了g点,马上纳头便拜口称受教了,然后兴奋地拉着王闻之讨论起来,各种奇怪的想法让他招架不迭,看得旁边的王泊棠和李成差点笑出来。
这里是崂山上的一处道观,嗯,此时称呼“崂山”似乎不太合时宜。
崂山是胶东东南沿海的一处山脉,是历史悠久的道教名山,但不是一开始就叫这个名字。
此山古称“劳山”,说法有二,一是说此山险峻,攀登劳累,故曰劳山,二是说秦始皇登此山时征发民夫,劳民伤财,故曰劳山,反正都不是什么好名字。
后来又演变成“牢山”,这个说法一直沿用到元末,取义于“天牢星”,古代星象学认为天上的天牢星与地上的牢山相对,所以叫“牢山”。也正是因为此山在星象学上的重要意义,所以山上的居民(主要是道士),颇有些研究天文学的传统。
这时代又有了一个新名字,即“鳌山”。这个名字是丘处机取的,他当年来牢山游历,可能是听本地人介绍时听岔了,也可能是觉得牢山背山向海有巨鳌之势,所以取名“鳌山”。这个名字不常用,后世演变为专指崂山向北伸出的那一段山脉的名字,但此时山上的道士们都是这么称呼的,毕竟是长春真人起的名字,不敢不用。
而“崂山”这个名字则是明朝之后才逐渐确定下来的,此时本地人称牢山,道士们称鳌山,只有东海商社的股东们按习惯称崂山。不过只要不写成字,口语叫起来都差不多,没人会在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