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策行三国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庄不周

    立德立功立言,对于蔡邕来说,他最大的梦想就是立言。立言不是写几首诗就能立言的,那都是小道,不值一提,能让他立言的除了注经就是写一部史书,特别是一个朝代的完整历史。某种程度上来说,著史甚至比注经更接近立言的目标。注经的人很多,但史书通常只会留下一部。

    所以太史公司马迁宁愿受腐刑也要完成《史记》,而蔡邕被杀前也表示愿意接受断足的刑罚,只求让他留下性命,完成汉史的写作。

    孙策说,我提供给你最好的笔墨纸砚,我为你夺回藏书,还包括王允带到长安的朝廷档案,除了写史还能有什么用处这是蔡邕的梦想,一听到孙策这句话,他就无法矜持了。何况孙策说得没错,天下大乱,著史又是一项大工程,非十年之功不能完成,不仅需要一个安定的环境,还要有充足的财力供应。长安、陈留都不行,襄阳才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地方。

    消除了蔡邕的心防,孙策接着询问长安的情况,特别是董卓身边有哪些文臣武将,徐荣、牛辅手下有哪些将领和谋士,有多少人,现在的位置在哪里,他们的粮草由哪里供应,一一问清。蔡邕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最后又主动要求进城劝降曹操,避免袁术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增。

    孙策知道蔡邕书生气又犯了,就算曹操和他关系很好,但曹操为袁绍出力,一旦蔡邕进了城,曹操知道袁术面临内忧外患,肯定会死守宛城,拖死袁术,才不投降呢。

    孙策给袁术连使眼色。袁术还不太明白,阎象却明白了孙策的意思,连忙起身阻止。

    “先生一路辛苦,还是先休息吧,保重身体为要。”

    不说还罢,阎象这么一说,蔡邕立刻觉得浑身酸软,也没心思去看曹操了,出营去休息。

    大帐里又恢复了死寂,比蔡邕来之前还要寂静。心腹之患未解,强敌又至,怎么看,袁术都没什么活路可言。当此危机之际,阎象也没心思和周瑜较劲了,对袁术恳切地说道:“将军,事不宜迟,还是退守襄阳吧。抢在徐荣赶到之前,加强襄阳城防,至少可以保南郡、江夏不失,收拾江南,还有一战之力。”

    袁术斜靠在案上,将指关节扳得啪啪响,眼神一会儿凶狠一会儿沮丧。他想了好久,摇摇头。“元图,退守襄阳是老成之计,但就这么放弃南阳太可惜了。南阳富庶,人口众多,又有铁官,一旦落入徐荣之手,我们就很难再夺回来了。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轻言放弃。”

    阎象劝道:“将军,南阳的确很重要,一旦丢了南阳,不仅我们无法北上,关东诸侯也无法西进。如果牛辅再攻取洛阳,形势很可能又会恢复到去年的模样。可是我们守不住啊,曹操摆明了要死守宛城,我们如果全力攻击,就算攻破了宛城,宛城被打残了,也无法坚守。我军攻打庄园已经与诸家结仇,他们也不可能支持我们。没有他们的支持,那些新降的士卒能用吗”

    袁术苦笑,转头看向周瑜。“公瑾,你说呢”

    周瑜沉吟不语。他不同意阎象的意见,也和孙策通过气,要坚守南阳,但如何坚守,眼下还没有商量,面对袁术的问计,他也不知道该怎么说。

    孙策见状,只得挺身而出。“将军所言甚是,元




第154章 巨型抛石机
    土地兼并是东汉胎里带的顽疾,当然不能说世家、豪强的土地都是强买强卖来的,那肯定不是事实,但普通百姓出售自己的土地基本是被迫的。没有人无缘无故的不做自由民,心甘情愿的成为别人家的部曲。

    部曲,某种程度上就是奴婢。不仅要卖力,有时候还要卖命。

    农民失去土地大多是因此破产,小农经济特有的脆弱性,风调雨顺的时候还能勉强混个温饱,一旦有什么天灾,甚至生一场病,都有可能变成赤贫。东汉儒学昌盛,孝道深入人心,厚葬的风气从贵族向普通百姓延伸,死人也成了不可承受的负担。为了一个孝名,出售土地往往成为小民最后的选择。

    儒家的礼可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遵守的,得有那物力、财力才行。虽说孔夫子本人说孝顺在心,可他也不说“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吗,没有羊的礼是很难得到认可的。

    袁术也是世家出身,阎象籍贯扶风,算不上世家,最多只能算小豪强,换作平时,让他们把自家土地分给别人,他们是坚决不会同意的。可是现在情况危急,袁术恨透了那些背叛的南阳世家,迫切需要那些士卒的效忠,分的又不是他们自己的土地,难度就小得多了。孙策一提,阎象立刻赞成,还根据自己的理解增加了几条理由。

    当然,授田也不是登高一呼就行的,最近俘虏的士卒成份复杂,有的人是失地农民,有的人却是不愿意耕地的游侠儿,有的则是世家的远支,要区别对待,但这些事不需要孙策去处理,阎象绰绰有余。孙策这时候提出这个建议就是想做个试探,并不想暴露自己。南阳可不是襄阳,这里的世家也不是蒯家、习家可比,帝乡的称号可不是闹着玩的,这种得罪人的事还是让袁术那个二货冲在前面。

    诸将攻打庄园俘虏的士卒几乎都收在自己的营中,壮大自己的实力,孙策营里人数有限。考虑到忠诚度堪忧,孙策在精选士卒的过程中就有意忽略了那些失地农民,只选想搏富贵的游侠儿。当各营将士为了争取一个授田的名额而大表忠心,不惜对曾经依附的世家、豪强大加控诉甚至诬蔑的时候,孙策可以陪着蔡邕悠闲地采风。

    蔡邕一边看一边摇头叹息世风日下,埋怨孙策这个主意出得太恶毒,有损阴德,将来会有报应。庞山民听了,忍不住和蔡邕争论,但是不论文才还是口才,他都不是蔡邕的对手,被蔡邕虐得体无完肤。

    孙策本人倒是很坦然。蔡邕都快六十的人了,读了一辈子的圣人经典,守孝三年,衣不解带,对礼的服膺已经深入骨髓,这样的人让他跟上自己的思路未免有些强人所难。他支持蔡邕著史,不等于他就对全盘接受蔡邕的观念,历史书同样如此,他对蔡邕的期望在于他的渊博,能留下更多的史料,却不能强求他拥有超出时代的史识。

    谁稀罕和你一个老头子纠缠啊,有这功夫,不如去和他女儿沟通沟通。看蔡邕这身体状况,他很怀疑蔡邕能不能完成全部写作,弄不好这事最后还要落在他女儿蔡琰身上。

    从各营转了一圈回来,孙策知道大事已定,袁术的兵力短缺暂时可以解决了,接下来就是怎么分配兵力的问题。宛城是要攻的,他和周瑜肯定是主力,但真正的主力却不是他们,而是黄承彦。

    孙策没有回大帐,直接来到了辎重营。

    一群工匠正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什么,争论得很激烈,连孙策走近都没



第155章 群策群力
    孙策点点头。黄月英考虑得很周到。只是这样一来,抛石机的尺寸和重量都非常惊人,如果用人力抬进去,需要大量的力伕,进城门的时候可能会铺展不开。

    “为什么不用车运”

    “车也承受不起,现在造大车也来不及。就算是大车,很难承受这样的重量。所以我想,先按尺寸造好部件,运到城里,现场组装。将军……”

    孙策抬起手,示意黄月英别急着说话。“一辆车承受不起,为什么不尝试用多辆车同时运两辆够不够,不够的话用四辆,四辆不够用八辆,十六辆……”

    黄月英翻了个白眼,伸手拉起孙策的胳膊,将孙策拽到一旁的大帐里,掩上帐门,低声嗔道:“不懂的事别乱说行不行也不怕丢人。”

    孙策一时有点懵。“嘿,这话说得,我不懂”

    “你懂什么啊”黄月英从一旁拿过一辆小车的模型,又拿过一架较大的抛石机模型,一起放在孙策面前。“你给我把抛石机放在车上试试。”

    孙策看了一眼,没动弹。还真没办法放。这个时代有专门运货的板车,但这个时代的车轮都很大,平板是直接架在车轴上的,车轮高出平板,抛石机的尺寸超出了车轮宽,如果直接架上去,就不是放在平板上,而是直接架在车轮上。

    “看来辎重营的人手还是不够,到现在还没造出能够装载抛石机的大车。不过,工匠不能进城,太危险。”孙策双手交叉,置于腹前。黄承彦、黄月英领导的木学堂就是他的工学院,辎重营就是他的工程院,任何一个工匠都是宝贝,他可舍不得让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去组装抛石机。

    “木学堂已经招收了一些年轻学员,很快就会有更多的工匠,可是远水解不了近火。将军,就破一下例,让他们进城组装吧,你刚才也听到了……”

    “我不能为了取宛城这个蛋,杀了这些能下蛋的母鸡。”孙策站起身来,坚决地摆摆手。“在不能确保他们安全之前,我绝不同意他们进城。实在不行,就在城外发起攻击,到时候再修补就是了。”

    “你……”黄月英气得直跺脚,赌气地扭过身子,不想再和孙策说话。

    孙策轻叹一声,起身走到黄月英身后,双手轻按在她的肩上。“阿楚,人无信不立。辎重营的工匠为什么干活这么积极,为什么会争着将子弟送进木学堂不就是因为我答应保证他们的安全,让他们安心做事吗今天因为宛城破例,让他们冒险去组装抛石机,下次就有可能因为别的事再破例,他们不再安全了,还能这么积极吗如果说了却做不到,我宁可不说。”

    黄月英慢慢地转过来,歪头看着孙策。“可是宛城怎么办”

    “我刚才不是说了嘛,实在不行,就从城外攻击。至于西凉兵,你不用担心,他们没那么快进来。你抓紧时间完成这里的事,然后安排得力人手赶往鲁阳和武关,制作守城器械,加固城防。我拿下宛城就去武关,准备与徐荣较量。阿楚,那可是西凉军中的名将,我父亲就曾经败在他手上,你得帮我打赢这一仗。”

    “放心吧,我会尽力的。”黄月英嘻嘻笑道:“西凉兵不就是骑兵多嘛,我已经想了一些对付骑兵的办法,应该能遏制住他们的优势。”

    “很好。”孙策很开心。“不过,要击败徐荣,可不光是遏制住骑兵的优势就行,还有一件事你得上心。”

    “什么事”

    &n



第156章 虚学与实学
    孙策明白黄月英提醒他的用意,蔡邕是天下名士,如果能得到他的一两句正面评价,他也算是跻身士林了。曹操为了得到许劭一句评语,甚至不惜绑架许劭。刘备拜卢植为师也不是为了做学问,不过是沾卢植这个名师的光。不过现在的他已经不像刚开始那么喜欢和人互怼了。口舌之争没什么意义,他现在更倾向于让别人——比如袁术——冲在前面,自己躲在后面捞实惠。

    虚名什么的,有屁用啊。

    当然了,具体说到蔡邕这个人,他还是有些意见的。蔡邕浪迹江湖的时候去过江东,还收了一个弟子叫顾雍,也就是后来的吴国丞相。不过他更大的收获是得到了王充的遗稿《论衡》,在逻辑辩论这方面功力大涨,但仅限于此,他似乎并没有真正领悟到王充思想的精髓,或者他领悟到了,却没机会表达出来。

    孙策出了大帐,工匠们齐唰唰地看着他,挤眉弄眼,一副看好戏的架势。蔡邕和庞山民站在人群外,离得远远的,听到孙策的声音,庞山民回过头来,满脸痛苦,显然被蔡邕蹂躏得不轻。蔡邕只是微微侧头瞥了孙策一眼,摇摇头,一声长叹。

    孙策顿时毛了。你这老书生,怎么这么不给面子。我好吃好喝的供着脸,你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算怎么回事你信不信我送你回袁术的大帐,他要是看到你这副表情能当面抽你。

    “先生又犯什么愁”孙策走到蔡邕身边,皮笑肉不笑。

    蔡邕缓缓向前走去,轻声吟道:“人不知礼,无以立也。”

    孙策明白了。这是说我刚才和黄月英独处一帐于礼不合啊。你来劲了是吧行,你等着,到时候我把你女儿抢过来,孤男寡女独处一室,看你还讲不讲礼。

    孙策心里正在发狠,雷薄带着两个卫士快步走来,和孙策点头打了个招呼,又对蔡邕拱手施礼。袁术有急事请蔡邕过帐一叙。蔡邕正觉得孙策无趣,不想再和他聊天,立刻跟着雷薄走了。

    庞山民摇了摇头,神情显然不如之前恭敬。孙策忍不住想笑。几个月前,庞山民看他的神情就和现在蔡邕差不多,一副自以为真理在握的模样。就算是闭门读书了这么久,他也没有完全扭过来来。现在遇到更有话语权的蔡邕,他才算是体会到这书生的可恨可恶之处。

    “要和蔡伯喈比学问,虚的没意思,你说你有理,我说我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

    庞山民讪讪地说道:“我可没想过要和他比学问。”

    “你别着急,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孙策放慢脚步,慢悠悠地说道:“但是有些学问却不是靠能言善辩就行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如果是错的,哪怕全天下的人都说对,也不可能把错的变成对的。如果是对的,哪怕全天下只有你一个人说是对的,其他人都说你错了,那也是对的。”

    庞山民歪着头打量着孙策,目光闪烁。

    孙策笑笑,接着说道:“庞君,你是聪明人,又年轻,不像蔡伯喈那么暮气,我想你应该想得通的。”

    庞山民轻轻吐了一口气,点了点头。

    ——

    孙策回到自己的大帐,派人去叫黄忠等人来议事,准备安排攻城的事宜。西凉兵越来越近,袁术解决了兵力问题之后,攻城会立刻提上日程,他是必然的



第157章 戏志才回来了
    曹操站在庭中,仰着头,看着天空的明月。

    今天已经是腊月十五,还有十五天就是新年了。这是今年的最后一个满月,也有可能是他这一生的最后一个满月。

    城外发生了什么事,他不太清楚,但是他能感觉到城外将士的士气有了变化。一是原本敷衍了事的巡逻将士现在精神抖擞,警惕性非常高;二是大营里训练时的呐喊声比几天前更整齐,更雄壮。

    履霜坚冰至,叶落而知秋,从这些细微末节,他嗅到了浓浓的危机感。

    今天是与戏志才三天之约的最后一天,戏志才却一点影子都没有。曹安民几次在他面前嘀咕,说戏志才就是个骗子,骗了他一笔钱,早就逃之夭夭了,根本不会再露面。但是他不同意,他愿意相信戏志才,虽然他们刚刚见过一面。

    可是有些人天生就是朋友,一见面就知道。

    背后响起簌簌轻响,曹操背一紧,却没有转身,只是将手挪近了腰间的长刀。他低下头,趁着那一瞬间的功夫,眼角的余光瞟了一下西北角,整个院子只有那里有几株腊梅,开得正香。如果有人想趁黑摸进院子,那里是唯一的可能。

    “好香!”一人轻声叹息。“将军难道一点也不想闻闻吗”

    曹操愣了片刻,蓦然转身,张开双臂,大步迎了上去,哈哈大笑。“戏才,真的是你啊,我等你好久了。”

    戏志才张开双臂,与曹操四臂相握,相视而笑。“将军,我应该没有爽约吧”

    “没有,没有,来得正是时候。”

    曹操拉着戏志才上了堂,大声招呼人上酒上菜。曹安民闻声而出,见戏志才出现在曹操身边,大吃一惊。他是曹操身边的近卫,知道这个院子里看似平静,暗地里却至少有二十名卫士保护,任何人都不可能悄无声息的出现在曹操面前。这戏志才是怎么做到的

    曹安民虽然一肚子疑问却不敢问,只好安排酒菜。曹操请戏志才入席,两人杯觥交错,连喝了几杯。戏志才一口气喝了几大杯酒,这才放下酒杯,用袖角一抹嘴,用力一拍案几。

    “将军,你猜我看到了什么”

    曹操揪着胡须,沉吟道:“从武关来,不可能是援兵,只可能是进行的使者。不知我猜得对不对”

    “对,可是你知道使者是谁吗”

    曹操目光闪动,嘴角轻挑,却又摇了摇头。“这可我猜不到。”

    “将军见到,一定认识。”戏志才歪歪嘴。“陈留名士,蔡邕蔡伯喈。”

1...3435363738...73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