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重燃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奥尔良烤鲟鱼堡

    两碗面,几片肉。

    来来回回。

    在这个略显寒碜的教师老楼宿舍里,是一种别样的温暖。




第四十一章 五百强初体验
    科大应该和它的名字差不离其,古板,严肃,拘谨,毕竟是以培养科学家为目标的大学,所以一定是学风浓郁,大家学习都是争先恐后。这其实是外界流于表面,甚至抓着一些典型以点盖面的看法。

    大概只有科大本部在读学生,明白科大学生其实和其他大学的学生,没有太大的区别,也会逃课,也会为一场考试临时抱佛脚,面对每学期很高的挂科率也会痛骂那些“ga杀手”。

    但是又有不同,大学城一直有句很流行的说法,如果去几所学校交汇的地方吃饭,你能从很多学生中一眼区分出来科大的学生,那些多数没有多少大学生身上活力的,看上去偏闷的,不修边幅的,甚至踩着双拖鞋就出来溜达的,一定就是科大生。

    这虽然是个笑话,但并非没有根据,某些情况下也会有认同感,主要是科大整体就是性冷淡风,这个时期的科大很多社团都是正儿八经的兴趣社,“摄影爱好者协会”,“科学考察探险协会”,“乒乓球协会”,“象棋社”……名字的周正程度大概和协会想要灌输给你相关知识的迫切程度成正比。

    而且几乎不会有什么大活动,摄影社活动就在田家炳旁边的小树林拉出一根根的麻绳线,把摄影作品挂上面,供人观摩。更多数社团的活动几乎都是些小打小闹,海报也做不到铺开全校的地步,就像是搞地下活动,生害怕给爱学习的抓着了,批判不务正业。想要在科大内部搞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件,舆论上天然就被压制。

    但某些天性还是有的,譬如舞蹈社,就发了几张简陋海报,标明周六晚上哪个大教室的交谊舞联谊。明明此前一点风声都没有,当晚却人山人海。

    所以其他大学是明骚,科大基本上算是闷骚。

    最近的科大的小躁动,那基本上就是一个由大一学生发起的“天行社”的成立而引起的了。

    关键是成立得就有些打破科大那种沉闷,保守的校园氛围。

    在田家炳延伸出去的三个主要道口,这个社团骨干成员都搬出了椅子常驻两旁,向外界发放传单。

    传单很简单,是中国结的装饰,里面只承载了一句话“如果你有创意,你有想法,或者你有过人之处,天行社欢迎你的加入。请将简历投递到如下邮箱,静待回复。”

    这个宣传词是大家讨论之间,程燃听说后直接提笔写的。

    那之后大家一切天花乱坠的各种草稿都被否决了,大家越商量,越是觉得好。负责整个宣传工作的李维当时就听几个有管理社团经验的学长一番推敲,普遍觉得这份传单其实很牛。

    现在在驻点旁边,李维给临时招募的天行社外围干事说起之前大家商量的结论,只是这些变成他一个人的论点在其他人面前装比一番,还是很有快感的,“别看没有什么过于华丽的宣传语,但其实它本身的不华丽,就更加凸显了这句话的存在感。”

    “而且这份传单,没有任何关于协会的介绍,要理解全靠想象。看似平淡的言辞,却在大张旗鼓的分发传单宣传中起到了反差。那么这就立即产生了几种效果,一是本身对协会不感兴趣的人,或者普通大学生,这类人看过传单就付之一笑了,随手拿回去折纸飞机或者画草稿。就好比前面那几个人,看到没有……这是多半不感兴趣的,但他们知道有这回事,话题的群众基础就有了。”

    “其次,就是看到宣传词上面所说,带着创意,有想法,有过人之处的人。但是这些人也未必真会像是求职一样写个简历,给我们发过来……这又筛选掉一批……那么剩下来的,我们需要的,是什么人呢光有本领还不行,还有探险精神,还有这样去尝试,去接触一个新鲜事物有冲劲的人。这样的人,会给我们发来简历。”

    在周围人崇拜的目光中,李维大有身为天行社精英骨干的觉悟,“这样一来,我们不费吹灰之力,就做到了之前需要大量人力精力去做的前期筛选工作,然后再来从这些人中,选择我们天行社需要的人才。”

    “李哥,你们真是……太牛了!”

    李维骄傲的轻哼了一声,当初听程燃说起的时候,他也是眼前这些人这样的表情,这个时候情景重演的感觉真他么好。

    于是有的人接过了宣传单,有的是和朋友一起的,大家边走边讨论,皱眉,疑惑,或者也有跃跃欲试的。

    总之这种奇特的宣传方式,很是以科大中央这个位置三条主干道为轴,向外辐射扩张开来,形成了人们对天行社的初印象。

    ……

    不远处。杨牧一行人走过,看到远处李维在那个驻点面前指挥三个人发传单,很热闹,甚至有人来问,李维一度被几个感兴趣的女生围在中间打听。

    这种状况,放在杨牧一行人眼里,还是相当的惹眼。

    “牧哥,你之前不是说吗,团委不会批准大一成立协会的……结果不光成立了,特么社团招新时间都过去了,他们居然还能摆出来宣传,这算是违例了吧而且这阵势,赶得上咱们学生会搞活动了!”

    “不算违例,”其中一个学生会干事道,“他们虽然招新,但是并没有说要收招新费用。关键是在主干道宣传也不归我们管,学校管理处不来赶人,谁都赶不走他们,除非谁去通知一下管理处”

    几个人谁都没有表态,先不说对方在主干道宣传是不是征得了学校管理处同意,其次,一般哪怕没经过同意,也不会上纲上线的,多半学校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相反真有人去通知校方管理处,就有些背后告黑状的嫌疑了,这多少有损大家人格。都不是那种人,也都不愿意被人给出一些不好的评价。

    只是杨牧就显得尴尬了。

    先前他是公然看衰这种事情的,而且还扯出了张静强势帮忙天行社引发的和副会长郑康的矛盾,团委打回来天行社申请的时候他是酸言酸语不断,顺着说张静这女人这下还有啥可威风的,紧接着可能就要遭到弹劾。结果后面事情再度反转,团委直接把石家勋请过去宣告申请通过。

    再到看到眼前的这一幕,杨牧就觉得自己心头有把妒火烧得厉害。

    自己拼命辛苦跑上跑下,好不容易和部长搞好关系,这程燃已经发动自己班还有辅导员形成统一战线了。

    现在他自己都没啥动作,就有很多人为他到处奔走,巩固壮大他身为天行社社长的权力核心。

    旁边有人去拿了宣传单下来了。

    面面相觑。

    “这什么意思上面啥都没说啊,敢情还要投简历,面试,过三关才能加入他们把自己这个小社团当什么了国际五百强企业吗”

    “搞耍得吧!谁会报名啊!”

    妙书屋



第四十二章 那场遇见
    天行社成立起来,在科大宣传也搞了起来,一度很热闹,噱头有了,神秘感有了,科大学生中知道和谈论起这个事情的不少,但光靠这个还是不足以媲美骷髅会啊,恐怕还需要以理服人。

    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硬实力是保证玩噱头玩概念的基础。

    换句话说,天行社要有足够的分量吸引人。还得首开先例。要率先吸纳一批有足够水平的人,而这样的人中,自有一位程燃看到的佼佼者。

    聂川在图书馆,他脸色有些苍白,憔悴,最近他要赶的东西很多,大哥在实验室长期攻坚,平均每天只睡四个小时,他看着心疼,经常去帮忙接手一些复杂繁琐的测试工作,以换取大哥的休息时间。

    但他自己本身做涉及到大哥博士所涉及的那些事务就已经很吃力,所以不得不晚上通宵干活,白天就在图书馆借阅期刊查资料。困了直接就在图书馆的桌子上趴着睡。他不觉得有多苦累,因为清楚哥哥所做的,比自己繁重数倍。

    一度他也跟自己大哥说,别这么拼,身体要紧。但每次哥哥都只是说,“想要真正做出些事情来,眼前就是最好的机会,一定要抓住。”

    兄弟俩父亲是电力工程师,在两千多人的电厂里面,不起眼。父亲对兄弟俩的教育方式也截然不同,对于性格跳脱的哥哥,印象中的父亲常摆出一副“你这么小,懂什么”“你不知道的事情还多了!”“别得意,才这么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出息!”的态度,于是哥哥的好胜心,不服气,往往就会被激起,肯去钻研,性格激进的哥哥也常惹事,换来的多半是被暴揍一顿。

    相反父亲对于他这个弟弟,则是与哥哥大相径庭的温和鼓励为主,聂川成长以来,几乎很少被骂被揍,都是看着哥哥拿给父亲的鸡毛掸子捻得上蹿下跳,甚至他有时候都会从中斡旋,说出类似“哥你也省点心!”的话。

    哥哥一直和父亲硬拗,成长的印记让他心里憋着一口气,想做一番大事业,青史留名那种。这样能在有一天面对考上科大硕博连读也被说成还有“进步空间”的父亲面前,能够理直气壮顶回去一句,“这回你还能说我什么!”

    所以聂云很重视眼前的这项事业——跟着美国回国的陈越院长,研发芯片工程。但是身在其中,特别是还在实验室帮忙,聂川也隐约感受到了一种压抑的氛围。

    是迷茫,绝望。

    当国芯研发的消息已经成为外界的焦点,媒体报道契合国民情绪的宠儿,各方目光注视下,看似风光无限的项目组内部,弥漫着的就是这样的氛围。

    若非如此,他哥哥也不会拿命上去拼。而且,项目组里面,都被下达了封口令,没有人敢说现在目前进展情况,半点都不能透露。所有人也知道封口令的分量……老板陈越海归回国,光环加身,各方面资源深厚,上面更有“大老板”,形成了一道坚固的体系,若是项目出问题,陈越这种级别大可另起炉灶,而他们项目组成员,命运就不好说了,都要受到波及,可能科研生涯再无出头之日。

    你在陈越的这种学科带头人的手下,就已经算是被打下了陈系烙印的学徒,在现行体制下,除非竞争的领域,以及排除一些个例,基本上没有人会冒着得罪人家一个派系的风险接收你,更遑论陈越这种几乎不存在竞争的空白领域,他们这些年在这个领域的研究积累,最终还是只能在陈越手底下生存。

    支撑着众人的,无非也就是那微茫的一个可能一旦成功“震惊世界”的希望了。

    聂川和聂云都喜欢武侠和电影,印象深刻的是那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谁又能知道,在看似清高孤孑的学术圈里,也有着一个诺大的江湖。

    聂川已经确定了,那个几次在对面恰好抬头的程燃,是果然对自己居心叵测。

    程燃此前确实在这里见过聂川很多次了,没办法,一个是已经超脱了现有的学术纲领,足够可以自己探索课外内容的人。一个则是在方面基础更坚固的重活一世者,专业课内容这方面,算是个老程序员。大概整个学校也只有图书馆最适合两人的位置。

    在这种场合屡次遇见,并不稀奇。

    聂川走了过来,开门见山,“你是不是对我有想法”

    如果再往后十年,聂川大概有一天会为跟程燃是这样的开场白而生出想把自己掐死的冲动。

    程燃几乎是下意识机械性的摇头,随后又点点头。

    他此前想了很久,面对聂川这样的未来大牛,一度担心自己的介入而让他所做的事业出现偏差,那样后果就不可估量。

    所以程燃还是从旁观察了一下,后面觉得自己过于小心谨慎。人和人天然不同,有的人是玉器,不雕琢不成器,这比较麻烦,可能需要上帝之手的安排,跌宕起伏的风波,方能淬炼一位英雄,成本很高。

    有的人则不一样,就像是皮球,自存一股气,哪管再深的海,最终也有浮出头的时候。聂川就是这样的人。很明显,他和他哥都是立志于扎根计算机领域,并在这里做出大事的人,这样的人傻根傻气。

    这样的人也很多,科大尤其多。

    但不是每一个这样的人都能熬到出头的日子,天分很重要,跟天分匹配的方向更重要,否则一不注意,就是蹉跎。

    自己的介入不会把他们带偏,反倒没准可以助推他们的成形。

    “我对社团没兴趣。”聂川也干脆不弯弯绕绕,直来直去。

    没兴趣,还是不想俯首称臣,可能都有那么一点。作为计科院本科站在金字塔顶尖的一批人,聂川拥有的是在潮头淡看春花秋月的底气和身位。他和他哥比起来虽然性格更温和,但哪个说温和就不能存着万仞孤峰的骄傲

    “我会给你钱的,有报酬的……”

    “就算是你说的再好我也……嗯你刚才说什么”

    聂川一副匪夷所思的表情,程燃道,“天行社将实行公司化制度,将和一些科技公司合作,这上面可能共同进行研究,本质上是吸纳大学优质研究资源为所用,避免人才浪费,也为相关人才一个好的去处。实现资源的优势配置。加入天行社实验室的人可以根据项目情况获得相应补助,有多有少,特殊情况有奖励。基本上一个项目起步,一位研究员一个月六百的补助。”

    这个年头,一个月六百的补助,已经够很多大学生一个月奢侈过活的生活费。

    聂川喉结起伏。没有人不会在乎钱这个东西。

    他给哥哥的实验室打下手,每个月实验室走账,陈越给他个人发三百补助。这都是看在他经常通宵熬夜的情况下的辛苦费。眼前的人告诉他六百的补助,聂川几乎能想象到,有多少人会为这个数前仆后继。

    浑水摸鱼的肯定也多,所以第一个念头,那一定就是筛选足够有能力的人。所以这就是程燃第一个找上他的原因

    但说到底,不对啊……

    “你的意思是,你们大一新成立的天行社,就要创建实验室了你哪来的钱”

    “差点忘记说了……”程燃停顿。

    “我很有钱。”



第四十三章 洗礼
    后世有句被引用到烂的话,什么若她涉世未深,就领她看尽人间繁华,若她心已沧桑,就带她坐旋转木马。此时在聂川这里,有异曲同工之妙。

    程燃没有跟他说什么理想啊,人生前景啊之类的大道理。没有灵魂的碰撞没有志向的同辙,没有某个往后想起来大牛之间的交汇值得纪念的瞬间。

    只有那么简简单单却又朴实无华的一个真理我,打钱。

    摧枯拉朽。

    世界上哪还有比真金白银更能感动人的诚意如果有,那可能是达波。

    “十万块不够的……”

    聂川表情难看,不知道是好气还是好笑,心想怎么会相信一个大一的在这里的无稽之谈,甚至一度还生出了微渺的激动。

    世事如此,总是会在出其不意的时候发现惊喜,而后又会把盘子端回去,跟你说这碗面不是你的。

    “你跟我来一下。”程燃离开座位,来到自己在阅览位插着网络端口的笔记本面前。

    “什么……”聂川看着程燃的笔记本上网界面,科大资料室有可供电子阅览的电脑,但一般没有对外接口,程燃自带电脑,跟资料室老师混熟,把一台机位的网线口接自己电脑上,就能连上资料室的拨号网络,速度也还行,主要是赶上了,今年科大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已经铺开,都是新安装的电子阅览设备,而且科大今天进一步自动化网络化升级,学校行政信息系统应该大部分都采购自章隅的华章软件。
1...353354355356357...41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