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五好青年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木允锋
“我给你一个说实话的机会。
今天这里死了人,那么罪魁祸首必须死,要么你死要么他死。
这块地的确是叶家的隐田,官府里没有记载,我也不可能去查出来,但你们似乎忘了一件事,安家的田产在官府有记载,如果这片地没有在安家名下,那么它就不属于安家。
无论它以前是否属于叶家,无论叶家是否赠予安家。
官府没有记载。
那它就不属于安家。
本质上它依然相当于一块没有开垦出来的荒地,它的主人是皇上。
我不是来查你们的隐田的,但你们却自己挑起这茬,那
第二一二章 人民的觉醒
用大炮把一个监生给轰成渣渣后,杨信紧接着又以逆党同谋的理由把安家长房的一个男丁抓起来,而且在当天晚上就亲自炮制出了他的口供,然后锦衣卫迅速把安家封门。
不包括安希范。
因为他已经过继给他叔叔,而长房目前都是他的侄子辈,虽然按照大明律谋反谋叛一样要牵连到叔伯,但问题是在过继给他叔叔后,安希范已经由亲叔叔变成了堂叔,堂叔是不在牵连范围的……
当然,只是杨信懒得抓他而已。
“阉狗,你们这群阉狗,老夫与你们不共戴天!”
安希范在军管会门前吼叫着。
这明显就是羞辱他啊!
虽然他因为豪门恩怨,和长房关系疏远,但终究那是他的侄子侄孙们,他是事实上的安家家主,现在他却必须看着杨信欺凌他的亲属,然后把他爷爷积攒下的一切毁掉,而且还故意不抓他让他做观众。
以他的脾气哪还能咽下这口气。
他身旁俩儿子提心吊胆地跪着,明显对他们爹的举动并不支持,而他们前面荡寇军的长矛交叉,阻挡住试图冲进大门的安希范。后者就这样双手抓住这些长矛,很没有大儒形象地咆哮着,后面一堆闲人围观,几个弟子同样默默站在人群中。
在杨信又一次残害士绅之后,青虫们明显都收敛了。
拿大炮把人轰成渣渣啊!
面对这样的穷凶极恶之徒,大家在心里默默谴责一下就行了。
千万不能再惹他发飙了。
旁边两个佃户低着头赶紧绕过。
安希范一下子就看到了他们,估计是认识他们,毫不犹豫地就要过去揪住他们,但紧接着更多长矛横在他前方,那两人颇有些尴尬地看着他……
“尔等欲落井下石,我安家何负于尔等”
他像马景涛一样咆哮着。
“二老爷,大老爷家最多收到七成租啊,小的一家十几口,就指着那几十亩地为生啊,一年到头汗流浃背,最后还不是全给了安家,小的自己家难得吃几回干的,小的也想过敞开了吃饱的日子啊!”
一个佃户说道。
“你们的礼义廉耻何在”
安希范继续咆哮着。
“二老爷,收我们七成租,那你们的礼义廉耻何在”
另一个佃户勇敢地反击道。
然后他推了一把前面的同伴,两人撇下安希范,赶紧去申报刚刚被抄的安家田产去了。
安希范愕然地看着他们背影。
“父亲,咱们回去吧!”
他二儿子安广誉看他气得有些发抖,赶紧起身扶住了他。
然后就看见安希范的目光转向头顶,阴沉的天空中一点雨滴落下,安希范的身子抽搐了一下,骤然间张开口对着天空喷出一口鲜血……
“这血喷的,真壮观!”
前面门内一张露天的办公桌后,杨信看着这一幕惊叹道。
当然这不关他的事情。
在安希范两个儿子的哭号中,杨佥事继续接待那些申报的佃户。
他手中其实有县衙的记录,所有田产理论上在县衙都有记录,任何土地交易的官契都有契尾也就是存根,这个是保留在衙门里的,但因为功名免税,导致大量土地被隐瞒。一个功名免税的确不多,全国官员和士子加起来,最后理论上其实也不算太多,但问题是这只是理论上的数字,因为有了这个特权,他们需要的只是互相勾结隐瞒田产。
一个举人免税额的确不多。
可他都举人了,那就意味着随时可能做官,甚至到知县家乡去做官,明朝知县其实多半都是举人出身。
并不是说非得进士。
大明朝两百多年才出了两万多进士,全国总共一千多个县,根本不可能以进士为主,更何况还有其他各级衙门,最后实际上多半都是举人出身,甚至还有监生和贡生出身。知县在家乡肯定同样也靠这种特权发财,大家都是要靠免税隐田的,捅开了对谁都不好,于是互相隐瞒就行了,无论有多少土地,实际在官府记录上就是免税额以内。
这是普遍现象。
所有地方,所有官员和士绅统统都有。
哪怕没有功名的也一样,因为他们还可以把土地挂在别人名下。
尤其是那些藩王的封地。
明朝藩王封地并不是说直接归藩王,而是这片土地的税收归他,而且他自己并没有权力去收,而是地方官代收然后给他,最后实际上就是他的封地所在省份每年固定给他一个数字。比如福王封地几百万亩,但实际上这些土地的出产跟他毛关系没有,他就是每年去地方官那里领几万两银子,据说总共不超过五万,就这还是三个省分摊,其中湖广每年只给他几千两。
这还很不愿意。
经常为这个份额闹起来。
所以藩王的田产实际上税收仍旧是地方官员说了算。
那么有门路的士绅就可以通过关系,把田产挂在他的封地上了。
因为藩王税收是一个笼统的固定数字,所以他们的田产究竟有多少除非故意去详查,根本也就是个可以随便往里装的锅。
不过这不是隐田,而是诡寄。
整个大明士绅可以说各展所长,不遗余力地偷税漏税,逐渐蛀空这个帝国。
这种事情也很少会有人真正敢查,就算查也只是捡几个软柿子捏,获取一些政绩便于升官,这样的情况倒是经常有,哪怕张居正的清丈其实也一样是捡些软柿子捏。张居正清丈还是得靠文官,话说隐田最严重的其实是楚党,湖广这个问题是最严重的,想想就知道他派出清丈的会怎么做,无非就是挑几个人脉少的士绅拍拍苍蝇。
反正只要清丈出点就行。
&
第二一三章 大明新农村建设
“叔父,这个庄子里全都是安家的佃户,总共一百五十户,一千两百五十人,其中男丁五百二十口。”
杨寰说道。
此时他们就在惠山南边,临近梁溪河的一个小村庄外,四周湖光山色风景很是不错,就是配上一片破破烂烂的茅草房有些煞风景。
而那些男丁正聚集前面。
身上都是补丁摞补丁。
这里的富庶只是相对而言,指望着佃户住砖瓦房,穿没补丁的衣服,那是完全不可能的,实际上连不挨饿都是不可能。以现代人的标准,他们依旧每天都在挨饿,只不过吃的勉强能达到一天两顿,顿顿有粮而已,比目前的北方乡村那半粮半菜的就明显强多了……
至少脸色也好看点。
周围还有不少老弱妇孺在激动地围观着她们的救星。
话说这时候杨信对她们来说真得恍如救星一般,祖祖辈辈到如今哪听说过有这么好的官,哪怕就是海刚峰也赶不上杨佥事,海刚峰也不敢让地租降到三四成啊!更何况什么赋税都不用交了,那些官老爷的苛捐杂税完全不用管了,按照杨佥事的规矩,只要把地租交给横林的荡寇军,其他无论谁再找他们收银子,直接就可以去找那里的锦衣卫告状。
县太爷也不行。
什么田赋,火耗,辽饷,这些统统都免了。
因为这是皇上的地。
他们是皇上的佃户,只需要向皇上交租子而不需要向官府交赋税,谁敢收就是对皇上不敬。
而这一带亩产都得少说四石谷啊!
按照这个地租,农民种一亩地就能剩下两石米左右,最多三亩地的粮食就能养活一个成年人,一个五口之家十亩地,就能勉勉强强吃饱饭。而这不包括冬季的小麦或者油菜,亩产四石谷只是一季稻的,事实上这里都是双季,稻麦或者油菜轮种,当然,也有可能是棉花。
加上这些产的,十亩地就足够丰衣足食。
事实上因为这些佃户耕种的田地还是按照之前的,像一个男丁的五口之家一般都是十五亩以上。
只要没有天灾那都能有余粮换钱让小孩读书识字了。
这绝对幸福美满的小日子。
杨信满意地看着这些男丁。
“青天大老爷啊!”
然后一个佃户仿佛突然间醒悟般,一下子跪倒在地上,带着哭腔向着这个被士绅形容为妖魔的男人磕头,紧接着其他佃户纷纷跪倒磕头,再就是周围那些老弱妇孺……
“不用向我磕头,这是万岁爷赏赐你们的好日子!”
杨信说道。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一个估计识字的佃户赶紧转头向北方磕头,其他人立刻跟着做。
实际上江浙一带民间识字率很高,哪怕底层贫民也不少识字的,话说大明朝这一带可是小说泛滥,比如冯梦龙就在隔壁苏州,而且还是名门世家,和至今被关着的那几个一个级别。如果杨信祸害的是苏州,估计他的大牢里就该有冯梦龙的身影了,民间要是识字率低,他那些小说给谁看,话说他那可绝大多数都不是符合那些士子欣赏口味的。
在一片山呼万岁声中,杨信履行了一下臣子的职责,然后满意地示意他们可以起来。
后面的荡寇军扛着一捆捆长矛甚至弩走上前。
这是从南京运来的,那里的军械库里有的是,不过火器还是暂时先不给民兵。
那些佃户混乱地整队。
当然,这个意思意思就行。
让他们真正学会列阵是以后指导员的工作,这些指导员由北方的荡寇军里面抽调过来,后者已经非常熟悉长矛阵了。
“皇上给了你们好日子,你们就得为皇上尽忠。
做军户不用你们,但你们也得准备着为皇上效力,万一地方上再有像造反作乱这种事情,你们也是要帮着锦衣卫和荡寇军的,故此一些必要的训练和军械也是必不可少。这些武器是给你们的,不过在这之前你们还得首先选出庄头,以后这个庄头也你们的营长,带着你们修渠道,也带你们打仗,另外下面还要分几个队,既是生产队也是战斗队,队要有队正。
你们有谁是识字的”
杨信说道。
这个庄头必须识字。
因为这牵扯以后的政令传达,技术推广,包括交租都得识字才行。
在他计划中横林的驻军就是负责收租,然后集中起来运输到江阴,由他的商船海运到北方。
这些粮食是天启的,但运输可以由他承包。
这样他就可以从南方直接夹带私货到北方去了,其实就和他在辽东的军需运输一样,未来还要和辽东搞联运,也就是直接把南方产的商品通过这个商业网络运输到金台吉和炒花那里。运粮食就是幌子,关键是可以走私,而且接下来这些民兵肯定受到地方士绅的排挤,后者掌控商业网络,以后不收民兵织出来的布就行了,那么他们同样需要一个内部的商业网络。
这里说到底还是要织布的。
一个内部的商业网络,可以彻底解决士绅排挤的问题,而以后随着荡寇军的据点越来越多,这样抄家后改造的民兵越来越多,甚至还可以鼓动天启改革那些旧的卫所,最终一个完全平行与士绅的体系就建立起来。
那时候就等于给士绅套上绞索了。
朱元璋时候卫所军户可是在这江南想抄谁家就抄谁家,想逼着谁家北迁,就能将一个几百年世家连根拔除的,多少江南世家大族被军户押着背井离乡,踏上前往北方开荒的漫漫征途。然后他们终于靠着一代代不懈努力,最终用了近三百年时间,把这个套在脖子上的绞索腐蚀成了躯壳,这才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现在杨信就是要给他们换根新的。
&nb
第二一四章 正义力量在行动
鳌头渚。
“这帮混蛋是搞秘密集会啊!”
杨信撑着他的小船,愕然看着岸边的一堆青虫。
都是熟人啊。
堵胤锡,马世奇,王兰孙,还有无锡更年轻一代的曹荃,龚廷祥,王永积等士子,甚至还有无锡以外的,比如上次被他欺凌的苏州士子文震孟,陈仁锡等。他们应该就要启程北上了,卢象升实际上已经走了,只不过这些人之前都挨了打,不得不在家养伤,很显然他们的伤已经好了,开始好了伤疤忘了疼了。
当然,更多是他不认识的。
总共数百名应该是太湖周围各地的士子都聚集在鳌头渚,搞得恍如传说中的武林大会一样,很显然这是有组织有预谋的。
不过他们都没认出杨信。
这一带像这样撑着小船的渔夫有的是,运输货物的商船也很多,梁溪河可是无锡入太湖的主要通道。
而且也是进长江的通道。
沿着这条河到无锡,然后在无锡的水网转入锡澄运河,直接就可以在江阴进入长江了,再横穿长江向北,甚至能够进入泰州一带的水网,在这种船行如织的地方,没有人会在意一个看起来就是渔夫的家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