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之五好青年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木允锋

    “没有。”

    杨信很干脆地说道。

    “那就请把叶茂才交给邹某,没有驾贴锦衣卫无权抓人,但刑部的朱票可以!”

    邹元标举起手中朱票说道。

    “此乃逆案,理应归锦衣卫管。”

    杨信说道。

    “但你没有驾贴,没有驾贴就没有逮捕权。

    但刑部有。

    叶茂才的确涉嫌勾结土匪袭击衍圣公,就算锦衣卫抓他也对,但抓他必须得有驾贴,这是规矩,锦衣卫也得遵守规矩。故此杨佥事需先从京城签出驾贴,此去京城五百里加急也不过四五天,往返十天足矣,杨佥事先去签出驾贴也来得及。在此之前为免叶茂才逃走,可由刑部先行逮捕,什么时候杨佥事的驾贴到了,什么时候再从刑部大牢提他。

    这才符合规矩。

    杨佥事可以放心,邹某可以在此写一份保证。

    只要你的驾贴到南京,那刑部就会向你移交叶茂才。

    若你担心他出意外,可以派人在刑部大牢内看着,他真要出事,那杨佥事惟邹某是问,这样你总该放心了吧”

    邹元标说道。

    “邹侍郎真是煞费苦心啊!”

    杨信感慨道。

    “杨佥事,邹某年近七十,此前居家讲学三十年,与官场并无瓜葛,邹某乃江西吉水人,与叶茂才远隔两千里,亦无私交可言,断无维护之理。杨佥事大可放心,说句玩笑话,邹某年近七十才得一侍郎,上任不过三月,还不至于为一个无亲无故之人就这么断送。”

    邹元标笑着。

    “这样啊!”

    杨信一副颇有意动的模样。

    邹元标捋着白胡子慈眉善目地看着他,恍如还未切换状态的星宿老仙。

    “不给!”

    杨信很干脆地说道。

    这个糟老头子坏的很,一个和顾宪成堪称亲密战友的,居然有脸说自己与叶茂才没交情,这脸皮也是厚的很




第一七八章 舌战群儒
    杨信当然听到了他俩的对话,但是……

    斗就斗呗。

    他来就是斗的!

    这个家伙押着叶茂才昂然地走出去,外面已经聚集了无数围观者,所有人都在用畏惧的目光看着他……

    “走!”

    他对那些逼住弓兵的手下说道。

    这些荡寇军士兵立刻收回长矛,那个同样抱头蹲在墙根的兵马副使,用悲愤的目光看着杨信,不过杨信连理都没理他,这种小杂鱼不值一提。不过就在走出巷口的瞬间,杨佥事又缩了回来,后面士兵赶紧跟着他停下,然后就看见杨佥事从怀里摸出一个金灿灿的东西。

    呃,这是一个充满中二气息的镀金面具。

    至于造型当然就是鲍德温四世那个,只不过他是镀金而已,而且这个面具是用近七毫米厚锻钢板,手工一点点敲出来的,敲完后同样进行渗碳,然后才重新抛光最后镀金。因为重量太沉,单纯用皮带很难套住,所以上面还有几个额外的连接环,可以和笠盔外沿上同样的连接环扣在一起,最终连同皮带一起牢固的固定在他脑袋上。

    防护能力极佳。

    鸟铳子弹根本就打不穿,至于弓箭弩箭就更别说了,甚至抬枪级别的距离稍远点打上也会被弹开。

    当然,他脖子折断就是另一回事了。

    总之这个东西为他的面部提供了严密的防护。

    虽然眼睛还是无防护的,但那个也没必要非得考虑,反正以他的视力还没有谁能在正面击中他的眼睛,除非他的敌人能扛一杆带瞄准具的步枪来,总之这个面具完善了他的全身防护,从此他就可以跟高长恭一样,带着个面具在战场上装逼了。

    他就这样扣上了面具。

    然后透过前面的眼形观察窗扫视两旁。

    后面一个锦衣卫很懂事地给他披上了黑色斗篷,他就这样邪魅狷狂地昂然走出了巷口……

    好吧,外面其实有熟人。

    宋应星等人就在外面一群正涌来的青虫中。

    “拦住他们!”

    宋应星愤怒地高喊着。

    在他身旁包括李明睿,熊文举,万时华等熟人都在。

    当然,更多是杨信不认识的。

    南京有国子监,这座城市发动青虫才简单呢,去国子监直接吹哨子喊人就可以了,一大堆未来大明的栋梁都在那里,而且基本上非富即贵,比如说原本历史上郑大木就是这座国子监的。很显然这是第四批,杨信对叶茂才的逮捕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捅马蜂窝,为了阻止这个奸臣陷害忠良,所有这座城市的有识之士都自动站出来,以各种方式涌向这边。

    而且不一定有人指挥。

    毕竟这么短的时间不足以形成一个指挥系统。

    无论五城兵马司,严一鹏,刑部,都是当机立断自发赶来,包括这些士子肯定也是。

    不得不说……

    “闲适先生,你很有号召力啊!”

    杨信回头看着后面的叶茂才说道。

    叶老头鄙视地看了这家伙一眼,不过因为担心他咬舌头,所以他的嘴被堵上了无法当街怒斥这个奸臣。

    而对面的青虫们迅速堵死了道路。

    “大胆,尔等欲何为”

    杨信换成天津口音怒斥道。

    他的语言其实也是开挂的,他也不知道为什么,总之他听过一种语言也好方言也罢,立刻在头脑中仿佛解锁新模式般,紧接着就会了这种话。这种神奇的能力极大方便了他,毕竟这个时候就连南京和北京的官话都不一样,基本上出县就需要翻译了。

    甚至一个县里面有可能好几种方言。

    一座城市里都能根据方言不同分出几个聚居区。

    越往南这个问题越严重。

    “闲适先生何罪之有”

    一名青虫上前,义正言辞地喝道。

    “你叫什么”

    杨信喝道。

    “高邮举子王永吉!”

    后者傲然说道。

    借兵剿寇,引建奴入关的主谋明年才能中进士。

    “举人不老老实实读书考进士,在此拦截锦衣卫,难道是想造反吗杨某受神宗皇帝钦点,执护圣金牌监督天下儒生,难道这就是你读圣贤书读出来的立刻让开道路,否则别怪杨某不客气了。”

    杨信举起他的装逼金牌喝道。

    “阁下执此金牌又如何奸臣就是奸臣,一块金牌难道就变忠臣了!”

    另一个老青虫鄙视地说道。

    “你又是何人”

    杨信问道。

    “长洲举子文震孟!宋之文信公之后,曾祖文衡山公!”

    老青虫说道。

    “读书读到是非不分,难怪胡子都快白了还是举子,文天祥后代又如何文天祥有你这样的后代,在天之灵也难安息,文征明是你曾祖又如何不就是书画好吗董其昌书画不比他差吧”

    杨信说道。

    “你这奸臣,辱及曾祖,我跟你拼了!”

    文震孟怒不可遏,吼叫着冲向他,旁边几个青虫赶紧拉住。

    “怎么把你曾祖和董其昌并列还辱没他了董其昌写字不如文征明还是画画不如文征明你不要歧视董少卿。”

    杨信喝道。

    文震孟依旧表现他的愤怒。

    董大师终究是朱常洛老师,虽然民间名声的确有些臭,尤其是在苏松一带就更臭了,但朱常洛登基后还是迅速任命他为太常寺少卿,天启也没有改变这个任命,所以董大师依旧在京城做官。不过对于文震孟来说,把他曾祖文征明和董其昌并列还是过分了,毕竟抄董家是苏松士子们干的,里面有没有他们这些就很难说了。

    当然,更有可能是被杨信那句胡子都快白了还是举子刺激的。

    他可不知道自己明年会中状元。

    今年都四十七了,前年连外甥都中进士的他,对于这个问题还是有些敏感的。

    “文起兄,何必与此等奸臣做口舌之争!”

    他身旁拉着他的青虫说道。

    “动手吗那我更欢迎!”

    杨信跃跃欲试地说道。

     



第一七九章 我们出来混要讲信用
    杨信这话一说,那些青虫们立刻一阵混乱,所有戴暖耳的人都忙不迭往下摘这东西。

    而另一些人同样检查身上。

    必须得明白一点,大明朝从太祖时候起,为了抑制奢靡之风,对于士庶官吏的着装,配饰,居住器具统统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朱元璋因为知识面问题的确存在很多局限性,但他仍然以一个传统农民的头脑,试图以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尤其是他崇尚节俭。

    他认为一个合理的社会就是节俭。

    任何奢靡,攀比,浮华都是不对的,所以他就以制度硬性规定出来,甚至就连衣服下摆到哪儿都规定好。这在现代人看的确很可笑,但在物资匮乏就连吃饱饭都很难的古代,所有人衣服下摆长出一寸,很可能就意味着数十万亩良田改种棉花来解决。而这数十万亩良田不能种粮食,很有可能就会造成很多人挨饿,这种在现代人看来可笑的制度,在古代却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式,始终徘徊在饥饿线上的古代,必须用最大限度的节俭来确保供应。

    但是……

    到这时候早就没人遵守了。

    朱元璋有兴趣做这种事情,他的后代可没有,他从小在饥寒交迫中长大,他的子孙后代可没尝过饥寒之苦,当皇帝都无所谓时候,下面的闸门当然就彻底敞开。穷人的确想违制也没能力做到,但有钱人身上没有不违制的,这一点在士子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毕竟他们是最不受制度约束的人,同样因为年轻人居多他们也是最追求特立独行的人。

    这个时代又没有太多显摆的方式可供选择。

    衣着违制是几乎所有士子必备的。

    “把他拿下,笞二十。”

    杨信指着王永吉说道。

    “我没戴暖耳!”

    王永吉有些惊慌地说道。

    “锦绮镶履,违制!”

    杨信指着他脚上明显称得上色彩鲜艳的鞋子说道。

    两名荡寇军士兵立刻上前,很干脆地把王永吉抓住,直接按倒在街上,不过这时候已经没人顾得上管他和陈仁锡了,那些青虫全都慌乱地寻找身上看看有没有违制的。但问题是哪怕他们饱读诗书,也不可能一时间把舆服制度全想起,而且这个制度还是不断修改的,谁知道后来皇帝又添了什么,那东西通常都是一道圣旨发完拉倒。

    再说就像那些鞋子违制的难道脱下来

    脱下来也不行啊!

    “鞋子都不穿有伤风化!”

    杨信指着一个刚脱鞋扔到身后的青虫说道。

    “我没违制!”

    后者惊慌的喊道。

    “倒也是,但身为士子当端庄以教庶民,大街上不穿鞋成何体统,二十下太多那就笞十下吧!”

    杨信很随意地说道。

    “文举人,你也别脱鞋了,杨某又不是眼瞎,这里一堆人看着呢,你这样未免太侮辱我们智商了,后面那个戴凌云巾的出来吧,别藏了,你那么高的凌云巾往哪儿藏呀!别摘了,我都看见了还摘什么”

    他紧接着说道。

    然后他停在一个青虫面前。

    “我没违制!”

    后者昂然说道。

    “你这方巾对角戴算怎么回事衣冠不整有伤体统,笞十下!”

    杨信笑着说道。

    后面一帮对角戴方巾的吓得赶紧正过来。

    方巾明确规定是正戴,也就是平面朝前,后来一些标新立异的士子开始对角戴,甚至民间对此也多有嘲讽,还编了顺口溜,一些古板的也上书禁止过,但这种事情没人真正去管,那些士子们更是根本就不理会。

    “那个戴忠静冠的,出来吧,你这个情节严重啊,你这个笞已经不够了,得换成杖才行,杖二十吧!”

    杨信指着前面戴忠静冠的喊道。

    忠静冠是嘉靖创造的,但只限于官员可以戴,于是民间士子开始戴这东西的山寨版,也就是略微简化的凌云巾,类似不敢穿蟒袍敢穿草兽,但凌云巾也是明令禁止的,只是士子们根本不搭理,别说凌云巾了,就是忠静冠也一样堂而皇之地戴出来。

    然而现在让杨信揪住把柄了。

    “杨佥事!”
1...8990919293...43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