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帝国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流浪流浪就好
包拯听后皱了皱眉头说道:“朝廷虽无禁民间邸报刊印,但这刊印邸报所耗颇费,且雕版又耗时……”
王景范笑着答道:“晚生在前雕版刊印的基础上,参考了泥活字从而发明了用木活字来刊印书籍的办法,用木块雕成木活字按照所印文章来排列字序然后印刷。虽然用木活字来印刷文章书籍不如雕版美观,但亦是效果不错,且木活字可以重复使用比泥活字更好,这样报纸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刊印完毕,且成本低廉……”
说完便让于文传从旁拿出一本书,正是王景范用木活字印刷刊印的《大学章句新解》笑着说道:“眼下这木活字印刷还仅限于白沙书院内部刊刻书籍所用,用这样的方法刊印出来的书籍要比市价低的多,市面上所售《论语》至少也要七八十文,而在这里最多不过四十文就足矣,若能推行天下则天下寒门学子会受益匪浅……”
包拯接过书册,随意翻看了几页,这本书其实他也有,当初看的时候就觉得印书的质量略次一些,却没想到是王景范在白沙书院自己开书坊所印制。包拯将书册交还给于文传,他先前只知道有雕版印刷不知有泥活字之法,不过王景范说得也清楚明白没见过但却很好理解,在他看来书册印刷的质量虽然要比雕版差一些亦可使用。更重要的便是他非常清楚一个普通家庭走出一个读书人来是多么的不容易,远的不说就是现在文坛首领欧阳修少时便从一友家中的废纸篓中得《昌黎先生文集》六卷残册,可见若是书籍价格下降一半天下的读书人说不得就会更好过七分。
说实在的包拯对木活字印书的兴趣远比王景范刚才所说的报纸更大,现在书院废弛还不时的地方官去兴建书院或是修缮县学。这等举动并非是地方官崇尚儒学,而是借此获得兴学重学的好名声,并且更进一步的借此来从地方财政中捞取好处,这种一举两得的事情有很多地方官都做过,在官场上并非是什么秘密,包拯虽然对此深恶痛绝也是没有什么办法,书籍的价格若是下降很多,可比新建几所书院所起到的作用要大得多。
至于王景范所言及的报纸,对蔡恕和于文传而言是一种兴奋,而包拯无论在人生的阅历上还是官场上的见识上远比两人要高得多——他已经敏锐的感觉到王景范所说的报纸并非是为读书人谋生计,这应该是眼前这个年轻人很早就有的设想,绝非是听到自己清理惠民河所遇到困难临时起意而想。
包拯并非是闻一知十之辈,但经验告诉他这报纸背后所蕴藏的力量非常强大。不说天下读书人,就是疏通惠民河这件事一旦被披露出来,不说天下读书人,很可能这一夜之间整个京师的读书人恐怕就会有所行动,整个京师百姓会通过这些读书人的宣扬而调动起来,只怕不出十天那些在惠民河上侵占河道修建园榭的中官势族苦心经营的名望便会土崩瓦解——包拯不知道在原本的历史上,大宋就有怀揣金银珠宝而被活活饿死的权相,以此推断可就不是苦心经营的家族名望被毁这么简单了。
“此乃善法!”包拯心中虽然有些犹疑,不过一时间尚不能对报纸的利弊思索清楚通透,只是平心而论有了这报纸确实应该是对那些权贵而言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王景范抱拳说道:“晚生打算等来年便在京师开封办一份报纸,每天发行一份,每月逢十、二十、三十停刊一天,主要是通告朝廷府衙的一些政令消息,再者便是京师开封的一些消息,当然还有士子们的文章……晚生清楚朝廷尚无有关法令,不过还是请包大人能够向朝廷进言代为问询。”
“啊?!”在座的几人一听都不约而同的感到惊讶,包拯感到惊讶也就罢了,他没有见过木活字印刷的厉害,而蔡恕和于文传感到惊讶是因为就算印刷不是问题,这么快的出报速度有些太勉强了吧。
很多年前父亲对王景范说起这报纸的时候,他也曾为报纸出报速度感到惊异。不过父亲非常明确的告诉过他,后世的报纸各种各样,有的偏于政论,有的偏于学问,有的则偏于百姓生活,更有甚者商贾、戏子皆有属于自己的报纸,而商贾和戏子的报纸恰恰是数量最多的报纸!王景范一直对此保持着怀疑的态度,他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为什么会这样,不过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也不同少时,多少也想明白了一些。
王景范看他们的表情便笑着说道:“这报纸若是出报速度慢了,哪里能够养活几个人?况且京师人口何止百万?其实富庶州郡皆可办报纸,朝廷中枢有何消息便可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到地方上的报纸来刊载,各地文人若有精彩文章,旬日之间便可传遍天下……”
包拯思之一二便明白了王景范的想法,这一招确实是够厉害,天下读书人哪个不求名的,报纸遍布天下虽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事情,但只要这个年轻人在京师开封一办报,那能够在报纸上刊载自己的文章便足以让读书人都红眼,那还不争着投书啊!有这么多投书的人还怕报纸没有内容么?唯一可虑的便是这报纸的销量如何,想来这个问题也应该在这个年轻人的算计之中。
虽是刚刚见面不及一个时辰,但王景范给包拯的印象极为深刻,这个年轻人能够写出《中庸》和《大学》两篇经义新解显然是有才学的,又能够通过自己清理惠民河河道一事便可以推及一些常人难以想象的幕后之事,这实非一般人所能够做到。
包拯心中可真是有些不敢小看眼前这个侃侃而谈的年轻人了,原本只是想见见这个肯出腰包资助贫寒学子赴考的年轻人,顺便看看他是不是真的有真才实学,显然这次拜访出乎包拯的意料之外。自己所见过的年轻士子当中,还真没有一个能够比得上这个年轻人的,只是王景范心思玲珑不似自己纯粹,不过即便如此他心中也不禁动了爱才之心:“见复,这报纸一事本府记在心上,若有消息必会给予回复,这白沙书院延请名士讲学,本府可从太学或是国子监那里试上一试。”
王景范拱手谢道:“那就麻烦包大人了,晚生现在可以试着在白沙书院办一份学刊,专门来刊载赴考学子的得意文章,届时还需请包大人斧正。”
“这是自然!”包拯很爽快的便答应了。
嘉佑元年的冬天因为包拯的到来,王景范心中似乎少了不少心事,可惜唯一遗憾的是父亲已经故去无法见到这位一直渴求一见的千古名臣。虽然在王景范看来要做到包拯这样清廉如水对他而言并非难事,不过勇于直谏他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他心中尽管对这样的直臣并不以为然却心中非常佩服他们。包拯是他第一次面对面的接触大宋名臣,更何况是最著名的一个,是以他的心中还是颇为兴奋的,说起来他毕竟不过才十八岁,还是从渭州那种小地方长大的,其实他并非像周围人所认为的那样老成持重,他也有好奇心,更有敬畏之心。
虽然父亲早就算计过报纸,并且认为只要有足够的财力加上木活字印刷术来解决印刷成本的问题应该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这报纸也是唯一一个要求王景范无论能否步入官场都必须要做的一件事。事实上包拯处理此事的时间证明了王景范当初心中的担忧,他来到京师开封时间不长但财力已经不是问题,这报纸他早就想要试着发行了,不过他已经不是当年在父亲身前唯唯诺诺的童子了,这三四年来他的见识远比以前要多得多,这报纸可不想父亲口中所说的那么简单。
包拯虽然暂时没有回信,王景范并不着急,而是将分道台上的征文变成《白沙书院学刊》刊印发行,并且将学刊分别投书给包拯、欧阳修、胡瑷、梅尧臣、文彦博等朝中著名大臣和学者的家中。显然《白沙书院学刊》上所刊载的文章是集中了赴考学子得意之作的精华,这第一期学刊的发行也让那些准备参加春闱学子关注起来——在学刊上发表文章显然与投书行卷所起到的作用是一样的,很快更多的学子开始投书白沙书院,这也算是为王景范设想中的报纸开了个好头。
好友斛斯闲人所发全架空历史小说《海鹰》,事实上我早就在两年前开始读《海鹰》了,闲人兄只是自娱自乐只在好友之间传递这本《海鹰》,在这本小说中你可以看到许多人物的影子,写得非常传神,更为难得的是闲人兄是海军方面的达人,对于早期的蒸汽铁甲舰时代海军了解很多。建议对海军感兴趣的读者能够去读一读《海鹰》,它绝对是起点最好的海战小说之一。





帝国 第二十二章 经学大家
第二十二章经学大家
虽然包拯对报纸一事一直没有回音,王景范也并不着急,在他看来报纸虽有监督官员贤肖和反应民意之举的好处,但是报纸的这一作用亦必然会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甚至会成为公卿贵人们眼中钉肉中刺——这是一把双刃剑,也很容易将他们的仇恨吸引到自己的身上。(小说手打小说)眼下王景范不过是一介布衣,所以他才会选择在科举考试完毕之后再筹划报纸发行一事,不过科举考场上什么事情都会发生,对这届科考在父亲生前便已经筹划,没想到居然还真的能够用上,只是运气这种事情谁也难说,如若不成这报纸自然也要推后发行。
即便如此王景范依旧将木活字印刷术的详细过程写出来,其实这个过程已经简单不到不能再简单了,不过他依旧写的很认真,将其呈送给开封府希望包拯能够像欧阳修那样使用行政手段将其推广——可以预见采用木活字印刷书籍,在速度和成本上都会有相当大的改进,大宋在普通书籍的印刷成本上必然会有一个比较大的降幅,直接体现的便是书籍价格的下降,只要家庭环境不是特别拮据的读书人也都可以买得起一些必须书籍。
当然即便将木活字印刷术推广出去,王景范也不会放弃在白沙书院保留自己的印书坊,这个印书坊除了要供应白沙书院自己使用之外,也许还要肩负日后的报纸印刷事宜。报纸从编稿到印刷在王景范看来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假他人之手他是绝对不会放心的,更何况有这样一座印书坊的存在,可以让京师的那些印书作坊和书商们以最快的速度将书籍的价格降低下来。
&.收藏珍品中的珍品,任何一本宋版的书籍都会卖出令人咋舌的高昂价格。显然这是雕版印刷精益求精的结果,不过这并不在王景范的考虑范围之内,至少朝廷所刊刻的典籍毫无疑问都是要用雕版印刷的,这对普通读书人而言都非常遥远,至于父亲所说的金属活字印刷虽然原理上与木活字印刷无甚区别,但所需油墨还要特别制作,这只能交给以后的人来探索了。
与父亲不同,王景范虽然也看重父亲口中所言的“科学技术”,不过他并不认为这些东西能够起到决定一起的作用,至少单单一两样是绝对不够的。除非父亲能够将他在后世中见过的一些关键东西弄出来,只是这注定是不可能的,诸如只用往里面填泥炭燃烧就可以日行数千里路的“火车”,据父亲所言穷他一生之力都未必能够做出来,除了父亲所掌握的“科学知识”不足以达到那个水平之外,钢铁之类的东西根本达不到“火车”所需的要求。
父亲做出了很多东西,不过在王景范看来最多是多赚些钱,能够将其一两样发扬光大成为一方巨富自然不在话下,若是全都能够掌控其中,就算大宋首富也未必不能。只是做一方首富能够挡得住人性的贪婪么?显然在这点上无论是王景范还是他的父亲对此都没有多少信心,为了保证自己的财富不受侵犯,王家必须要出一个能够自己保护自己的人来,那唯一的选择便是步入仕途,即可满足保护自己的需要,又可以改变父亲口中的那段千年历史的悲剧。
就在腊月十二,刚刚以太子中允、天章阁侍讲的身份主管太学的胡瑷来到了白沙书院。包拯总算是兑现了自己当初的一部分承诺,延请名士来白沙书院讲学。此时白沙书院在得到开封府的支持后,又陆续接纳了几十名学子寄宿,虽然天气寒冷但胡瑷名誉之隆足以让所有的学子都自发的来到书院山门处列队恭迎胡瑷。
王景范也没想到包拯居然能够请到胡瑷,在大宋读书人心中胡瑷的声望非常高,他虽在渭州也多少有些耳闻。不过王景范对胡瑷的认知还是在《全宋词》欧阳修小传中的一句话:“富公真宰相,欧阳永叔真翰林学士,包老真中丞,胡老真先生”。
大宋嘉佑四真便是富弼、欧阳修、包拯和胡瑷,虽只是一句不过父亲对胡瑷的评价是仅次于包拯的,连同是学者出身的欧阳修也远远不及的。显然这句“嘉佑四真”所透露出来的不只是同时代大宋最顶尖的名人,想必这四人之间的交际也有不少,至少王景范所知道的庆历新政时富弼、欧阳修便已经有一定的关系,而包拯和欧阳修也有过政见相左的时候,父亲对胡瑷的评价仅次于包拯就在于胡瑷一生致力于教书育人,这点父亲极为推崇。
估计包拯对胡瑷也说明了白沙书院的情况,现在书院根本不成书院的模样,只有近百稚童和十几名在开封府发解试落选的士子才是书院真正的学生和先生,余者不过是寄宿在白沙书院的各地赴考学子。延请胡瑷到白沙书院讲学不过是调剂一下赴考学子们的心情,让他们在考前尽可能的多学一些东西,这种临阵磨枪试的教学能起多大作用完全是因人而异难说的很。
不管如何胡瑷来到白沙书院王景范是极为欢迎的,而令他很惊讶的是他所注解的《中庸》和《大学》得到了胡瑷的推崇,除了普通的授课之外,更是在分道台上两人进行了一次一对一的辩经会。这自然成为胡瑷在白沙书院讲学内容的一个重头戏,甚至太学、国子监还有听闻消息的赴京考生都聚集到白沙书院。幸好当初王景范早在规划白沙书院的时候就预先定下了一座三层高的大堂,三层大堂都容纳不下前来观摩的学子,都挤到外面的空地上。
胡瑷与王景范就在这分道台上就《大学》、《中庸》两书从作者到经义一项项的展开辩论,胡瑷的学识虽高但显然王景范在这两书上面下的功夫极深,准确的说是他的父亲生前对这两书的理解最有心得。王景范所能够超出他父亲的地方便是在对儒家典籍上的学识更广泛,毕竟对于父亲这样的后世之人,若说《论语》还好些,至少王景范知道父亲很可能连《孟子》、《尚书》、《尔雅》、《孝经》、《诗经》这些重要的儒家典籍都没有读过。
王景范在儒家经学上所受的教育是这个时代最经典的教育,父亲也就对其中两三部经典精研甚深,更多的是教会一些思考的方式为王景范提供借鉴。胡瑷虽然在此之前便对王景范所著的《大学》、《中庸》新解仔细研读过,只是先前从来没有学者将这两篇原本出自《礼记》的文章独立出来,更不会像王景范那样进行连贯性研究,是以胡瑷从最开始的两书作者辩论中就落了下风,直到对经义的辩论还没有将两部经典统和的概念。
胡瑷可没有想到后世《大学》、《中庸》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更没有想到王景范的父亲在这上面下的功夫——王景范的父亲对这两部经典的理解与朱熹还有所不同,他更偏向于后世阳明后学的泰州学派对两部经典的理解。是以王景范在著书的时候就将《中庸》列到《大学》之前,更以《孟子》引援以解两书,这在两书刊印发行的时候他只是略微一提而已,而在与胡瑷辩论之时则将自己的想法更加具体。
暂且不论这长达两个时辰的辨义极为精彩,就是鹤发童颜的胡瑷与挥洒自如的王景范两人一老一少两代学者相对成趣也足以让所有人都感到一丝异样,更不要说前来观战的学子们对王景范能够一对一的不落下风甚至大有盖过胡瑷一筹的表现而感到惊叹。
这场辩经聚会一共有十六个学子担任记录员轮番上阵,将胡瑷和王景范的辩论词全部誊抄到纸上,作为《白沙书院学刊》的特刊编印发行。也许是前一段时间《大学章句新解》和《中庸章句新解》两书在京师开封引起了一阵轰动,而随着这一期胡瑷与王景范的公开辩经,使得这一期的《白沙书院学刊》刚一上市便被所有人给抢购一空,连续发行高达一万三千余册,而《中庸章句新解》和《大学章句新解》更是成为赴考学子的必读之书。
欧阳修与胡瑷的推崇为王景范赢得了空前的声望,虽然这个年仅十八的年轻人并没有一首词流传于京师开封,也没有向任何一个著名学者或是朝廷权贵投书一篇文章,但是仅凭着《大学章句新解》和《中庸章句新解》就赢得了一个“经学大家”的美称。
先前也有人称呼王景范“经学大家”,不过那只是白沙书院内年轻学子们之间的笑谈,而到了京师开封的学子口中,这个称呼就带有四五分讥讽之意了。直到欧阳修开口称赞之后,这种用讥讽味道谈论王景范的人才少了不少,而胡瑷与王景范在分道台上辩经,而且长达两个多时辰未落下风,虽然最后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胜负,但是天下又能有几人与胡瑷一对一的在公开场合辩经?不说不落下风,只要有这个资格就已经表示这个人的学问非同小可了,更何况胡瑷在辩经之后对王景范的推崇溢于言表绝非奉承。
胡瑷在白沙书院讲学八天,腊月二十一才离开白沙书院,临走时还接受了白沙书院“荣誉教授”的邀请,表示在元宵节过后还会来白沙书院讲学十天。胡瑷也成为白沙书院第一个名誉教授,在此之后欧阳修、苏洵、梅尧臣、包拯、周敦颐等人都陆续的来白沙书院讲学,并且成为白沙书院的名誉教授。
刚过完年,正月初六皇帝下旨任命翰林学士欧阳修为权知贡举,同时任命韩绛、梅尧臣、范镇、王珪、梅挚等大臣一同负责这届贡举,而梅尧臣被一直推选为小试官(参详官)。自然这些被任命负责本届礼部试的考官们都在接旨之后,按照科举考试制度的规定,欧阳修等人也要贡院锁院,不得与外界联系,连家人也不能见到,以免请托,锁院时间也长短不一,至少欧阳修等人在里面住上一个月是绝对没问题的。
“先生,这欧阳修的真的被宣布权知贡举了!”俞樾在接到消息后,第一时间来见王景范。
王景范笑着说道:“除了欧阳修之外,我还真想不出谁能够出面就任权知贡举的人来,当然胡瑷也可以,只是前段时间观胡瑷面色并不很好,除了身体之外,胡瑷只是天章阁侍讲官品上也不够……”
“那欧阳修权知贡举岂不是西昆体覆灭在即?”于文传笑着说道。
王景范冷笑着说道:“不是覆灭在即,你们看着吧,只要谁敢写西昆体,管他诗赋作得再漂亮也免不得被欧阳修所罢黜!到时候那些西昆体的学子们,尤其是那些国子监出身的举子们可就要热闹了!”
“那只凭策论恐怕无法交代吧?”
“诗赋自然是重要的,只是谁要用西昆体来策论必然会被欧阳修所收拾,当然策论依旧不是最重要的标准,若是诗赋不好仅凭策论定高下,那也需要策论作的极为精彩才行……”王景范说到这里的时候,就不由得想起苏轼来,这家伙的诗赋就不怎么样,策论作得漂亮得到了欧阳修的大为赞赏,旁边其他考官一看便知其意,多半是对苏轼的诗赋高抬贵手了,至于欧阳修辨文失手错将苏轼的卷子当成自己弟子曾巩的卷子,那也是后话了。
“即便早就会想到是欧阳修主考,但想要过这一关依旧不容乐观,临考试也不过二十多天的时间,中间胡瑷还要来书院讲学一次,估计会有个三四天吧,毕竟太学那边也少不了他,你们两人负责筹备一下事宜,不可怠慢了胡瑷,我这段时间还要闭门读书备考……”王景范笑着说道。
看着王景范一脸轻松,俞樾和于文传心中也多少放心了,至少他们两人在白沙书院里面接触的人当中,写这应考诗赋的学子,他们还真没见到过,至于策论也唯有那苏家两兄弟能够比上一比。现在两人想来王景范多半是对科举考试势在必得的,不仅是从多年亦师亦友的相处上,而是在来到这京师开封之后,白沙书院聚集的学子也不少了,若说一个进士都出不了显然是不可能的,而王景范的才学已经是书院中公认最高的,哪怕是苏轼和苏辙也不行!
前天凌晨一点多上班的时候接到老婆电话,孩子身体有些毛病半夜赶往天津儿童医院,孩子才三岁我也回不去,天亮的时候老婆报平安孩子暂时无事,白天做检查,心神不宁一时也没有多少心思写,空对电脑直到现在才写出一章来,明天上午去天津拿核磁共振结果,回来后全心投入写作,非常对不起。
好友的奶奶也不甚摔伤,这两天都是关于健康的坏消息,祝愿读者、你们的家人、你们的朋友身体健康,没有健康什么都不是,关心你的家人,不要等他们生病的时候才懊悔,朋友们好运!




帝国 第二十三章 盘龙贡院
第二十三章盘龙贡院
天还没有亮,远远的能够听见谯楼传来四更的鼓声。(小说手打小说)若是在平时四更天之时这里多半与其他地方一般都是黑漆漆的一片,不过每到春闱之年位于尚书省东厢的礼部贡院都会是灯火通明一片,而在前往贡院的官道上,早早便开门准备一天营业的商户们便可以看到不断的有人匆匆而过——在这一天早上天尚未亮之时,京师开封各处冒出来的星星点点的灯笼十有**都是要汇集到礼部贡院。
大宋立国之初,春闱之年各地的贡生们可没有现在这些考生这么好命,因为那时的贡院连固定的地点都没有,而是临时定下来某个地点用来应对春闱——贡院的地点也许是某个寺庙,也许是某个前朝显赫人家的故居。太平兴国七年时尚书省由武成王庙搬家到后蜀皇帝孟旭的故居之后,随即朝廷便将尚书省东厢设立为贡院,大宋帝国至此总算是结束了自己最高级别选拔人才考场没有个体面的具体地点的尴尬局面。
王景范为了组织好白沙书院这次嘉佑贡举,提早三天便出手将白沙书院应试的两百二十余名学子入京师,分别安置在自己在京师的宅院和提前定下的客栈中,到了今天早上的三更天白沙书院的考生们便乘坐早就安排好的牛车来到了礼部贡院的大门前——可以说至此王景范算是对所有应举考生做到了最后一步的体贴入微,连他们在这三天中的吃食、笔墨纸砚等等都事先安排妥当,诸多考生口中虽不言谢但却对此铭感于心。
1...1415161718...13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