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流浪流浪就好
苏辙笑着说道:“难不成见复是权知贡举欧阳内翰不成?在下记得在进贡院之时,见复还曾说过‘一时、二命、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之言,这又作何解?”
“能够过解试的举子想来绝大多数都是聪颖之辈,进士科的试题更没有淳化三年太宗皇帝出手拟定的《庄子·寓言》摘出的‘卮言日出’四字作赋,说到底也不过是各凭手段看谁写的文章更能博得考官青眼罢了。是所谓‘三分才学七分运气’便是这科举的精髓所在,子由莫要笑话,在下不过是实话实说罢了……”王景范笑着说道。
“卮言日出”为题作赋乃是太宗皇帝亲自出手拟定的殿试赋题,为的便是让题目更加艰涩来打击那些科场快手,而且少有的下令不得给予考生任何提示和解释。如此艰涩的题目加上前有解试罢黜快手钱易在先,整个考试的目的已经昭然若揭,那些科场快手若不领悟还要强行交卷,等待他们的便是严惩,最后也便有了李庶几如此才学到了八年后才进士及第。淳化三年的殿试赋题也是自大宋立朝以来,堪称科考最难试题。
“卜筮之术终究不可闻不可信,今科不中大不了回去再读三年,前有吕文穆公三十三取状元,在下所求不高,三十取进士足矣!”苏轼笑着说道。
王景范饮进杯中酒用小酒盅轻敲桌面:“时也命也!在下虽善卜筮,然更观局势亦是如此,两者相证才能把握机会逆流而上!子瞻、子由,可问在下与贤昆仲在那进士科试卷上有何共通?”
“行文皆是平淡如水,效仿两汉古文……”苏辙毫不犹豫的说道,自礼部试结束之后,他们三人便互通了卷子诗赋论三场的文章,苏辙对此并不陌生。从他们兄弟两人第一次结识王景范时所作《六国论》便已经有此感觉,时下都风行太学体,自徂徕先生石介直讲国子监,庆历四年建太学,这十余年来科场上的卷子非“太学体”不取,像他们兄弟两人这样还效法古文的举子少之又少。
王景范嘿嘿一笑:“当今古文谁能称‘大家’?谁又能与唐人韩柳并列于世?”
“唯有欧阳公!”苏辙答道,不过又迟疑的问道:“以太学体作文取士已是科场上不变的规矩,我兄弟二人受家父教导效法韩文亦是迫不得已……”
“子由如此推崇欧阳公,且不知其作《议学状》、《与石推官第一书》、《第二书》?”王景范笑着说道:“庆历新政徂徕先生石介与欧阳修虽是同道,甚至张方平亦因石介与欧、范多有交恶,可见欧阳公对徂徕先生石介亦是非常不满的,徂徕先生当年能够做到的,在下相信欧阳公今日亦能做到!”
自从欧阳修被任命为权知贡举后,白沙书院内的学子们就考试中该如何作文的议论就没停下过。王景范出于白沙书院的考虑还是主张以古文为主,不过自隋代开创科举考试以来到了大宋,这几百年科场上的状元卷和省试卷流传下的文章来看古文在科场上可是大大的劣势,尤其是最近十年来的科场上虽有张方平在庆历六年权知贡举的时候上书明言指斥石介为首的“太学新体”,但大势亦未曾有多少改观。
张方平知益州,王景范手中的《全宋词》无论是张方平还是苏轼的小传都有两者互有往来的记录,苏洵父子三人在出川赴考之时曾去成都府拜访过张方平。王景范不知道两者关系史如何建立的,不过推想苏洵的文体和张方平在十年前反对石介及其太学体的关系上,他觉得两者的关系早就有密切的往来,正所谓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若是苏洵父子是太学体高手,张方平未必会接纳对方。
“临出川之时,家父曾携我兄弟两人拜访过安道公,安道公也曾看过我们的文章颇为赞赏,若是像十年前那样安道公主持贡举,那就好了……”苏辙有些惋惜的说道。
张方平表字便是安道,听苏辙这么一说,王景范心中也就对先前的疑问有底了。张方平年轻的时候也是极为了得,曾经参加过举茂才异科和贤良方正科的制举考试。同有固定考期的进士科相比,不定期举行制举科考试恐怕是唯一能够与进士科一角一二的选拔人才考试了,而且制举考试先由吏部出三道论,合格后由皇帝亲试策一道,只考策论不考诗赋,其难度之大远在进士科之上——制科第一二等不授以彰显其难度,每一届进士科至少有二三百名进士被录取,而开宝九年(975年)开的制举科考试结果曾经创下无一人合格的记录,可见其难度之高已经令人瞠目结舌。
想到张方平,王景范不得不用怪异的眼神看了看坐在对面的苏轼——如果说张方平两中制举科已经是百中挑一之才,那坐在对面的苏轼却是自大宋开制科以来第二个得到第三等成绩,仅次于吴育。如果说自大宋立国到现在除了吴育那个第三等之外,便是张方平的两中制科,当然往后推几年便是眼前的苏轼再次夺第三等,可见这个张方平真是“慧眼识人”,这么早就“预定”了苏轼。
“安道公若是会认卷子,那自然你们两兄弟就得救了,如若认不出来那你们就麻烦大了!”王景范笑着说道:“就算庆历四年的那次考试,安道公亦不是拿太学体没有什么办法么?可见安道公不是没反太学体,而终究魄力不够,若是他那年权知贡举见一个太学体文章便黜落一个,估计现在早就是古文大行天下了……”
苏辙听后惊讶的目瞪口呆,苏轼则笑着说道:“见复,你要多多努力早日争取权知贡举,那我们两兄弟一定来赴考,就等你将那些太学体考生一一黜落,我两兄弟则高中榜首……”
王景范拿起酒杯笑的颇为诡异:“焉知欧阳公不会有此魄力?!”
说完,这下连苏轼也目瞪口呆了:“不会吧……”
“会不会过几天就知道了,也许还有更厉害的角色呢?”王景范笑着起身结账,而苏轼苏辙则还有些没反应过来,只是机械的跟在王景范的身后。
二月二十七日,天还尚未亮,自十四日贡举科目全部结束之后,消停了十多天的礼部贡院门前再次挤满了人,而这一次挤得人更多——天亮之前,在贡院门口将会张榜示众公布所有省试合格举子的名单,这个消息不仅是让参加考试的举子牵肠挂肚,更是让京师开封好事的居民也是牵肠挂肚,这也算是东华门外唱名的热身了。
其他榜单尚不足虑,焦点中的焦点便是进士科的榜单,这份榜单直到昨天也没有一个人知道,按照规定差号官昨天下午被关进贡院,先是检查合格试卷封弥状况点足书目,往往夜漏未尽(天还没有亮刚刚有鸡鸣声)既上拆号,天色快要亮时才完毕放榜,以示“天明为限”。
宋承唐制礼部榜起头用淡墨书写“礼部贡院”四字,然后再用浓墨书写中举学子名单籍贯。这一科贡举共有三百二十四人中举,而最先出现在榜单上的名字便是苏轼,他排在了省元李实后面为第二名,而王景范则排在了一百四十七名上。
王景范看到自己的成绩后,只能是默默无语,虽然也是中举了,苏轼排第二他早就知道,但他也没想到自己的名次居然这么靠后,这实在是让他非常郁闷。
“好在这一科开始,通过礼部试的举子们无黜落都会成为进士……”王景范心中默默的感慨道:“终于要走上仕途了,这一路可真是……”
故事:仁宗嘉佑二年丁酉科省元为李实,而很多资料是采用《石林燕语》中的林希,我采用《文献通考·选举考》中的资料,因为这个比宋人笔记更准确一些。在丁酉科礼部试之前,考生们即便是榜上有名也并非是每个人都能够成为进士的,殿试黜落很正常,自嘉佑二年之后,宋代的科举考试在礼部试这一关就无黜落了,榜上有名者全部成为进士,除非他在这一段时间内犯罪。
帝国 第二十七章 一语成谶
第二十七章一语成谶
“天机算尽,真是人心不敌命数!”王景范对旁边的于文传和俞樾苦笑的说道:“不过怎么说也算是达到目的了,能够进入殿试就算大局已定!”
于文传和俞樾心中明白王景范似乎对自己的礼部试考试排名并不满意,不过这中间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谁也不好说。(小说手打小说)只是单就试卷而言,苏轼的诗赋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过关的,至于策论虽然精彩也只能说与王景范水平相当,就是这样一份试卷,两者的差距居然这么大,真是令于文传和俞樾心中感到极为意外。
“先生,这几个考官中也就范镇与先生有矛盾,该不会是范镇……”于文传低声说道。范镇是第一个对狄青发起弹劾的人,当今皇帝去年病重,朝中对狄青怀有惧意的大臣数不胜数,这全是因为晚唐五代武夫暴虐统治的后遗症,此时不过刚刚过去百多年,这些博学的大臣自然知道当时文人生存境地是怎么一个惨状,是以就算狄青无过失也必须想办法彻底让他无法掌兵,而范镇便是充当了急先锋。
王景范摇摇头说道:“范镇固然会因为狄青一事隐约猜到与我有关,但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观范镇以请帝立太子之事连连上书以致请辞,可见范镇不是那种小人,狄青之事只是以文压武的传统罢了……”
“那……”
王景范摆摆手从袖子中掏出几枚铜钱看也不看便朝桌子上一撒,还没有开口说话便听得旁边一人笑着说道:“难不成见复真的精通卜筮之道?这次又是卜问何等吉凶?”
“好你个子由,不是几天前闷闷不乐的样子了……”王景范头也不回的笑着说道,用手指请拨桌上的铜钱说道:“子由,恭喜!恭喜!”
苏辙疑惑的问道:“有何恭喜之处?”
“不只是恭喜你,而是恭喜我们这一榜三百二十四贡士,一个月之后就成三百二十四进士了!”王景范嘴角微微翘起。
苏辙听后满脸的笑容顿时凝固,大大的嘴巴从笑口变成惊骇:“每科都有黜落贡士,岂有通过礼部试的贡士无黜落便成进士的?!”
“子由稍安勿躁,一切都要等等看看再说,前后也不过几天的事情,等到了时候不就全知道了么?!”王景范似笑非笑的答道。
在礼部贡院发榜之时,同时也公布了殿试的时间和地点——三月五日,在崇政殿进行这次嘉佑二年丁酉科考试的最后一道殿试,以决出状元归属,并且公布最后的进士名单。王景范也只是知道这一届科举通过礼部试考试的贡士全部成为进士并无黜落,而后从这一科开始中举考生不黜落也成为定例,至于这个圣旨具体在什么时间传达却不清楚,想来最晚也不会过公布状元名单的。
苏辙本来不信,不过心中却更加犹疑不定,前几天王景范说他卜筮算出自己兄弟二人必然高中。今天张榜中举名单,自己兄弟二人皆是榜上有名不说,苏轼居然高中第二名,而自己也是在八十多名的位置上,这不是高中算什么?是以王景范说他算出这届中举贡士殿试无黜落,一时间他都不知道该信好还是不该信。
王景范笑着说道:“子由,还不准备闭门读书以应对十天后的殿试?一榜十甲可是于以后步入仕途至关重要啊!”
苏辙听后也只能摇头苦笑,对于这个仅比自己小两个月的王景范,处处透出神秘的感觉。在礼部试之前朝廷任命欧阳修为知贡举之后,白沙书院便就考试文体有过争论,当时王景范就曾言苏氏兄弟效仿韩文必获考官青睐,考官评卷时必对太学体予以更加严格的评判。当时只有很少人将这个判断听进去,而这次白沙书院二百多考生当中,共有三十七名考生中举,虽然看起来不算多,但如果想想今科赴考的考生达到了六千五百余人,白沙书院二百多人里面居然有近四十名考生中举,这个比例堪称恐怖。
白沙书院能够有这么多考生中举,这显然与王景范密不可分。王景范先是出《中庸》《大学》两书新解,所有寄宿在白沙书院的考生几乎都卷进了这场关于经义的大辩论,而后又公开倡导效法两汉古文文风,反对太学体,最后便是通过包拯延请当世名儒,尤其是胡瑷两次来白沙书院讲学,这些都极大的激发了考生钻研学问改变文体的风气。
著书、辩论、延请名儒讲学三者也就罢了,其实在苏辙看来寄宿在白沙书院的考生从王景范身上获取的最大益处无过于免食宿安排好考试的一切供应,还有便是倡导古文反对太学体文风这两条。寄宿在白沙书院的考生无一不是贫寒学子,他们来到京师开封若是找不到可供寄宿的便宜寺院,那只能在环境最差的客栈中苦捱一个冬天,莫要说白沙书院这样好的居住环境,与贩夫走卒甚至是乞丐同住一个客栈想要安心读书那是痴心妄想。
令苏辙最为惊讶的莫过于王景范对于古文文体在这次贡举中的决定地位——正如前几天王景范所言的一样,权知贡举欧阳修几乎将所有的太学体文章试卷全部黜落,所录用的考生估计绝大多数都是像自己这样效法古文文体来答卷的考生!欧阳修甚至还将一名名叫刘几的信州铅山学子的考卷公开张榜贴在贡院墙外,答卷上面刘几所作的文章中有“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之语,欧阳修在后面添了两句“秀才剌,试官刷!”然后用一枝大号红笔从头至尾一气抹了下来——欧阳修的父亲曾在绵州做过推官,欧阳修也出生于川蜀绵州,在川蜀士人家的弟子无论富贵贫寒皆著芦心布衣,红勒帛有手指宽,若是稍有不同便被所有人嘲笑,认为不是士人。
更令刘几感到不堪的是,欧阳修不仅用红笔抹了他的卷子,还在空白处批了一个大大的“谬”字评语,可谓是将刘几的脸面在天下考生面前刷了个一干二净,让他以后无颜见人。欧阳修一向都已奖掖后进而自期,这刘几被他批了个体无完肤,刘几本是国子监的学生,这么一来估计他也无法再在国子监有立足之地了——梅尧臣正是欧阳修推荐去做国子监直讲的,可想而知刘几今后的命运可不只是这一科被黜落那么简单。
“焉知欧阳公不会有此魄力?!”苏辙回想起几天前在酒楼与王景范共饮谈论古文与太学体之争的时候,王景范那颇为诡异的判断,没想到事隔几日王景范所下判断竟然一语成谶,欧阳修不仅凭权知贡举的身份大力扶植以古文答卷作文的考生上榜,更毫不留情的将所有太学体文章考生全部黜落,欧阳修的这份魄力固然让苏辙感到惊讶,而王景范对此所作的预判之精准更让他心中骇然。
看着向榜单走去的王景范,苏辙一时间真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不过他心中已经开始相信王景范刚才所说的话了——这一科三百二十四名通过礼部试的贡士,在十几天之后恐怕都不会被黜落而成为进士,这也是大宋立国以来所有科举考试中唯一的一届无黜落贡士的科考!
“先生,既然已经中举要参加殿试,为何现在还要看这榜单有何用处?”一直跟从在王景范身边的狄惠悄声问道。榜单已经被张贴出来好一阵子了,看热闹的开封百姓已经散去,但是围在这榜单周围还有几十个学子,他们正在义愤填膺的大声叫喊着什么,狄惠根本不用费心思便已经听出来这些学子应该是在礼部试被黜落的考生,他们大部分都是太学和国子监的考生,同样也是太学体的坚定支持者,不过同样他们都被欧阳修毫不留情的给黜落了。
王景范微微一笑同样低声说道:“来看看榜单上还有什么熟人,顺便再看看这些人的热闹……”
狄惠听后不禁一时语塞,看看有什么熟人还在榜上,榜单被贴出来后白沙书院中举的学子名单早就被传开了还有什么熟人。至于王景范想要看看别的落举学子的热闹,这未免有些太幸灾乐祸了吧,似乎王景范可不是这样的人啊!
苏轼和苏辙兄弟同在榜上这对王景范而言没什么稀奇的,他在寻找那些在《全宋词》上记载的那些人——书上曾说欧阳修判卷辨文时认为苏轼的卷子是曾巩的,结果将苏轼排在第二,不过曾巩并不是头名,头名是他从未听说过的李实,至于曾巩排在好几十名上。
“欧阳修的眼光确实不怎么样啊,虽然认出了刘几但却将苏轼的头名给弄丢了……”王景范低声自语道。
狄惠知道那个被贴出卷子来的刘几,那是国子监中的名人,经常考第一,而被认为是当今考生中太学体写得最好的。刘几也是今科夺冠的大热门,却没有想到在礼部试上碰到了欧阳修狠狠的被羞辱了一顿,估计今后他考科举麻烦可大了。
“张载?!”王景范看到了一个令他非常惊讶的名字,这个人在二程中的小传里曾出现过,虽只有一句却也评价非常高,乃是这个时代可堪开宗立派的著名学者,这与尚还青涩的苏轼苏辙兄弟不同,张载早就成名在外,只是尚不能为天下学子皆知的地步,但那也比苏洵有名的多。
“先生,此人有何特异之处?”狄惠问道。
王景范摇摇头说道:“我所知并不多,只是知道他因路费用尽无法护送其父灵柩回到开封,只得在横渠定居下来,学问甚是了得,当世能与之相提并论者不会超过一手之数!原本以为他年纪应该很大了,没想到他三十七岁尚来京师赴考,以他的才学而言,这科举考试岂不是囊中之物?”
王景范只知道张载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学者,但没想到他居然来参加这次的科考,确实是很令他感到意外,要知道他和二程兄弟中被尊称为明道先生的程颢可是叔侄。只是想想张载今年三十七岁,也不算什么高龄,父亲曾说后世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就算六七十岁也不稀奇,他所知道的还有一个九十八岁的考生,那可能是年龄最大的考生——父亲虽然对科举考试的弊病深恶痛绝,但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至少未来几十年所起到的作用是好的,毕竟这是寒门子弟改变自己及其家族命运最简单也是最捷径的办法,魏晋的豪门政治对天下的害处更大。
“这张载居然有如此大才学?先生为何没去请他来白沙书院?”狄惠问道。
王景范笑着说道:“鸿江兄,你还真以为在下精通卜筮之术啊?那玩意不过是蒙蒙子瞻、子由兄弟两人的小把戏,其实只要细细观察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哪里还用得着卜筮之术?不过说起这张载,似乎与令尊颇有渊源……”
“家父从未提及张载,若是他与狄家渊源甚深,在下不可能不知道的。”狄惠非常确定的说道。
王景范笑着说道:“鸿江兄,这可不好,就算有天大的才学那不过是工具而已,若是给你一柄绝世宝剑若不能杀敌也不过是废铁一根无甚用处。这个张载其实以前在下以前也所知不多,不过去年冒昧拜访令尊之时也曾做了些功课,张载与令尊都是受惠同一个人,这下你该想到了吧?”
狄惠脸上一红,王景范说得确实有理,也许是父辈那代人遗留下来的遗憾,他太过重视书本上的才学,却反倒失去了其父狄青的特点——狄青本是农家子弟,莫要说有什么才学,连书都没念过更不要说什么为将者必须知晓的兵书战策了。狄青的一身战功是纯粹一刀一枪杀出来的,所谓兵书战策之类也是后来打仗过程中才学的,先前打胜仗不过是一个“勇武”加上“机变”而已,书本上的条条框框狄青可是半点不知的。
不过王景范的话倒是提醒了狄惠,狄青之所以能够从一个勇武的军官变成大宋军方首领,这完全是得益于两个人,一个便是慧眼是英才的尹洙,正是尹洙的欣赏才将狄青引荐给他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人,也是另外一个范文正公范仲淹。
当年狄青在延州悍边御敌四年历经二十五战,虽身中八箭但也杀得党项人鬼哭狼嚎,烧毁西夏军辎重无数,仅帐篷就两千三百多座,牛羊近六千头。狄青作战勇猛无比,每次打仗都是冲锋在前,脸上又带着狰狞的青铜鬼面具,党项人心中怕的要死认为狄青是上天派来专克党项的杀神,遂称他为“天使”。
不过那时狄青也只能称得上是“猛将”,历史上像狄青这样的猛将多的数不胜数,真正让狄青变成大帅的便是范文正公。时为陕西经略判官的尹洙将狄青引荐给了陕西经略使的韩琦和范仲淹,韩琦是世家大族子弟,又是进士出身只是拿狄青视为一员“猛卒”,而范仲淹却对他多有教导,到最后甚至赠给狄青《春秋左传》以勉力他好好读书成为一代真正的大帅。
也正是由于范文正公的提携,狄青在宋夏战争中崭露头角后,迅速凭借军功升迁,在返回京师开封的时候,他已经不是当年和刚中进士的韩琦擦肩而过的小兵了,而是经略招讨副使,又加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了。可以说狄青前四年是个猛将,后六年已经颇具帅才了,在平叛侬智高的时候其军事才能更是得到了完美的发挥,这一切都与范仲淹的教导是离不开的。
“先生是说这张载也曾受过范文正公的恩惠?”狄惠有些激动的说道。当年将狄青引荐给范仲淹的尹洙后来被贬致死,狄青便全力照顾其亲族,而对范仲淹狄家父子自然是铭感于内不敢忘怀。
王景范笑着点点头说道:“庆历四年的时候范文正公便收到了这个张载上书的《边议九条》,虽然不知是什么内容,不过想想也便可知他不满朝廷对党项采取妥协的策略。范文正公当时是很看重这个张载的,并且如同对待令尊一般也赠了一册书……”
“不会是《左氏春秋》吧?”狄惠问道。
王景范指着狄惠笑着说道:“范文正公赠予令尊《左氏春秋》寓意是期望令尊能够明史而处,范文正公赠予张载的则是《中庸》是希望他诚性明觉。张载的学问多半是要落在这《中庸》上,若有进展自然是以《孟子》为法,如此说来他写得文章能够得欧阳修的青睐也是自然……这张载与令尊都是受过范文正公恩惠的人,可见他与你们狄家还是颇有渊源的,有这份香火情分,鸿江兄他日可向这张载请教一番学问长长学识……”
狄惠听后简直是目瞪口呆,刚才王景范说起这张载头头是道,并且自陈却未曾见过张载,不过能够通过张载联系到他的父亲和已经过世的范文正公之间的关联,难怪人家处处占尽先机,原来是这功课做得够深……
帝国 第二十八章 奇峰迭起
第二十八章奇峰迭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