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流浪流浪就好
王景范双手接过木盒走到韩慕雪的身前,将那金凤钗取出,华丽的金钗在灯烛的照耀下流光溢彩,长长的珠串泛着宁静的华光,更突显了这只金凤钗的华贵。王珪与韩氏兄弟也算得上时富贵之人了,这金凤钗放在盒中的时候尚未觉出什么,但一拿出来之后便如此眩人眼目,可见其价值不菲,心中暗想怪不得状元郎在东华门唱名之后没有接过一家的遍手钱,连昨日韩家许下的系捉钱都没要,单看拿出的这副金凤钗便已知晓这个年轻的状元郎身价不菲,人家是不会因小失大。
王景范走到一直低着头的韩慕雪身前,心中也一时有些迷茫,自己的婚事就这样决定了?不过他很快的清醒过来:“是的,一切都已经结束了!”他在心中暗自答道。
“景范今后决不负十九娘之情!”王景范轻声说道,说完便将流光溢彩的金凤钗轻轻的插在韩慕雪头上的发髻中。
帝国 第三十八章 婚事对等
第三十八章婚事对等
走出王珪府第之后,宋端和俞樾早就在门前等候了,王景范在台阶下向门口的韩氏兄弟和王珪深深行礼,这一次晚宴众人都是达成所愿是以在王景范为韩慕雪带上了金凤钗之后,四人宴饮也随意了许多。(小说手打小说)对于婚俗尤其是与韩氏这样的良族结为姻亲有何禁忌之处,王景范是不懂的,便在私下里希望王珪能够作为他家中的长辈带他张罗婚礼,王珪也一口答应下来。
王景范的婚事在这次赴宴之后也就算明确下来,估计今天晚上对状元郎还有些想法的公卿巨富们也就彻底死了这个心思。这婚事一确定下来之后,就会有条不紊的展开——为了争这个状元郎做女婿,韩家已经放下大族的身份,草贴、细贴、相亲、许口酒都在这两天内就完成了,尤其是相亲和许口酒,这些若是放在平常都是要大办宴席的。
不过这只是繁复婚俗的一个开始,后面还有更麻烦的,王景范也觉得自己无力支撑,其中的一些环节完全是由父母兄长来完成的礼节,只是自己孜然一身,遂请求王珪以老师的身份代父母来完成这些礼仪。王珪在这上面是责无旁贷,况且他也是进士出身,并且还是那一榜的探花,也非常清楚新科进士们很快就会被朝廷授官。
如王景范这样的状元科第进士第一人,按照规定都是授予将作监丞,通判诸州,若是上州官阶一开始便就达到正七品,而中下州也是从七品,起点之高远比国朝初立的时候要好得多,至于隋唐就更无法比了,那时的进士还要经过关试合格之后才可以授官。
现在王景范与韩家女儿的婚事已定,王珪相信韩家会重视此事,这通判诸州估计八成以上会是上州,甚至也许授官完成之后还没等王景范去上任就会升任别的职位留在京师开封。不过以王珪的眼力来看,王景范多半还是会选择离开京师开封的——虽是士人都有恋阙情节,不但升职快且京师开封的生活也是地方无法比拟的,不过若无亲民官的履历短时间是看不出什么来,时间一长就成为仕途上的一大阻碍,更不可能跨入参知政事乃至宰相层次。
“先生,我们是否去丰乐楼?苏子瞻曾留言若是时间尚早便去丰乐楼寻他……”在牛车上俞樾问道。追从王景范这么多年,他也多少清楚王景范对这种姻事的想法,不过这种事情也是没有办法,今日韩家,明日李家什么的都会冒出来,若是合意的话还是尽早将婚事定下来堵住别的权贵的骚扰,毕竟先生是做大事的人,根本没有这么多的时间浪费在此事上。
王景范摆摆手说道:“不用去丰乐楼了,我现在已是韩家的女婿,不适合去丰乐楼不然外人添油加醋,明天天亮那新科状元寻欢作乐的谣言便会传遍京师,于韩家的脸面不好看……”
丰乐楼是京师开封正店之首,虽然不是那青楼妓院所在,不过入夜之后有好几百个花枝招展的女子聚集于楼廊檐下等待酒客的呼唤。从楼下的街道上抬头向丰乐楼仰望,那些女子的裙裾飘带和传出的笑闹声格外让人飘忽欲仙,客人是尚未饮酒便已心醉。王景范若是去丰乐楼与诸多新科进士们一同宴饮有女子相陪也没什么,丰乐楼又不是妓院于名声也没有什么损碍,就算是狎妓也不会被人说什么,只是他也不愿在这事上给自己找麻烦。
“先生已经决定与韩家结成姻亲了?”俞樾犹豫了半天,虽然心中已经知道这个结果,但还是忍不住口头上确认一番。
王景范笑着说道:“萌甫,婚事这件事就算过去了,与韩家结成姻亲也没有什么……不过今后一段日子你们几个可就要忙一些了,与韩氏结亲可能会麻烦一些,明天宋端就去买上四匹好马加上五辆马车,到时候出门办事也方便一些;另外便是都采购一些绫罗绸缎、名茶酒水……嗯,还有便是看看咱们宅院周围还有没有能够租售的,再租下两套宅院将住在咱们宅第中的进士们都分散出去,免得他们得意忘形之下什么人都往家里带……”
俞樾得到了王景范肯定的回答之后,便笑着说道:“那学生就要恭喜先生了……”
“无甚可以恭喜的,以后的事情还比较多,过几天朝廷就会要授官,我怎么也会等到婚后才会赴任,朝廷会给出相应的婚假,只是我已经不是一个人,眼下正是需要你们做事的时候……”王景范摆摆手,显然对于自己的婚姻无法做主他心中多少还是有些排斥的。
“先生有事弟子服其劳,这本是学生应该做的,先生只用吩咐就是。”俞樾和宋端齐声说道。
王景范沉默的点点头,半晌才说道:“耻夫、萌甫,还有寿道,你们这段日子还需要仔细思量一下未来个人的前途。尤其是耻夫,若是你愿意我今日回去后便给狄大人写信,只是从军之后这军籍就一生都无法摆脱,本来是谋划朝廷若是能够开武举,耻夫以武举出身最是稳妥,但朝廷已有七八年未开武举,这也是家父始料未及……”
正在赶车的宋端只是略微思量一番说道:“先生赴任正是用人之际,学生还是留在先生身边更好一些,多少遇上事的时候,学生也可以代先生跑腿……”
“呵呵,那可就大材小用了,若是我留京做个京官那也无所谓,只是不经地方亲民官,朝廷对这样的官员是不会委于重任的,长痛不如短痛,我是必定要离京赴任的……我想趁着狄大人还有些权威的时候,让他将你安排到离京较近的军中任职,一旦朝廷开科武举,到时在旧任上改转亦是同样谋个好出身……”王景范笑着说道。
武举以武艺举人,这原本唐时便就有,如同现在的制科一般武举的名目也多有不同的名目,不过总归是常称武举而已。原本国朝初立的时候,也不曾设立武举,只是从真宗皇帝时就有人提出要重开武举为军队选拔人才,到了当今皇帝天圣年间的时候才得开武举,不过才开了二十余年到了皇佑年间便停开了。在王景范父亲寻到宋端觉其有这个方面的潜力,并且加以栽培之时,还有武举科目,父亲去世之后便不曾开考武举了,这也是谁都没有料到的。
说起来父亲对王景范的培养也很偏重于武科,除了拳脚功夫之外,更是注重传授兵书战策。一来这官场如战场,各种奇诡智谋层出不穷杀人不见血,自幼培养接触这些哪怕以后不为将为帅也是用得着;二来若有朝一日朝廷用兵,王景范早在这方面有所培养亦可不至于为人所欺,顺便培养宋端那就是为了让其通过武举的文试部分了。
王景范最后决定的说道:“耻夫,今夜我就给狄大人修书一封,让其安排你从军,有他的照拂亦可升迁迅速一些……人家将两个儿子托付于我,怎么我也要给人家一个交代,这封信是免不了的,另外你也要替我带几句话给狄大人,不然朝廷这么三番五次的找上门去,恐怕狄大人现在已有所不安了。”
皇帝病情好转之后,狄青虽然告老还乡但这么一位在军中享有极高声誉的重臣,朝廷怎么也不会放任置之不管的,每逢旬日必有皇帝的使节前往问安,除了皇帝的君臣之意之外,大抵还是监视的味道更多一些。王景范与狄青接触也有段时间,这是一颗重要的棋子并不是助其简单的渡过危机就算完了,在春闱之前还时常互通书信以稳定狄青略显焦躁的心情,只是礼部试和殿试紧邻,这刚中了状元又是因婚事而缠身,也应该写一封信遣宋端亲自送去。
王景范身边是需要用人,尤其是宋端是唯一一个在武艺上有成的学生,若是他任京官宋端的作用也就是打探消息外加跑腿办事而已,放飞他让他追寻自己的前途也无所谓。只是王景范第一个便否决了京官的想法,十几年后的熙宁党争王安石大杀四方,他没有当过地方亲民官的经历必将成为他仕途上的软肋,一旦双方有所冲突,王安石以这个理由将其差遣出京易如反掌且又光明正大,这是王景范所不能容忍的。一旦前往地方担任亲民官,那宋端的用处就会极为突显,有这么一个身负武艺的弟子办事那好处自然是很多。
宋端听后心中虽然早已有计较,不过王景范能够在这个时候坦白说开,也免得两人心中就此事存下芥蒂。就这些收养的孩童培养和使用,王景范父子早就有过计较,大恩如仇,这些孩童若是只用作普通家仆或是更高一些管理府中事务自然不用如此小心,但这些孩童其中一些颇有天分者悉心培养之后会成为王景范日后仕途中重要的助手甚至是盟友。如此一来,王景范在使用它们的时候必然是要格外的小心,其中一条便是绝不阻碍他们的前程,相反还要为他们的前程尽可能的创造机会,更不能再某些事情上以牺牲他们为代价。
“宋端听凭先生安排!”正在赶车的宋端略微激动的说道。
王景范呵呵笑了两声继续对旁边的俞樾说道:“萌甫,你和寿道与耻夫不同,若是朝廷对我的任命下来是个文风鼎盛的地方,我会将你们带在身边继续教导你们,若是任命不佳你们两人便将高凤翰和钱琦他们接到京师开封来,就在白沙书院就读。白沙书院自会有包大人和韩氏家人照拂,今后会有更多的大儒前往讲学甚至是留在书院任教,这对你们的学问增长有着极大的好处,将来你们如同我一般也去考科举……”
这科举考试算是已经完成,白沙书院作为王景范心目中重点要经营之处自然也要在春闱结束后也要收收心开始对白沙书院做出一些举措。这一次寄宿在白沙书院的贫寒考生,开封府发解试尚且不算,在礼部试中有三十余人考中进士,虽不是白沙书院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但这依旧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在决定留下来的落第考生吸纳进入白沙书院任教之后,白沙书院距离一个正规书院也就差名师任教了。
至于名师任教这若是在大考之前对王景范而言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就算慢慢积累若无十余年的苦心经营,休想看到一个名满天下书院的雏形。不过王景范这次大考夺魁,外加三十多名进士的名声,这对书院是一个极大的促进,而王景范也相信有包拯和韩氏家族的人照拂,邀请如胡瑷这样的当世大儒讲学就不会像以前那么艰难了。
若说白沙书院还有什么让王景范有些遗憾的,那也是他用不了多长时间便会去外地赴任,无法亲自经营书院,再者便是报纸一事,委托于包拯代为问询,只是到现在包拯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回信。这报纸一事王景范虽然觉得等自己在朝堂之上有一定权威的时候再行推行也不是问题,但想到父亲如此重视此事他心中也未免有些遗憾,不过好在白沙书院的学报因为胡瑷讲学的关系在京师开封的士子当中很有影响力,甚至有的书商要求多多加印以贩卖到其他各州,这也算是个安慰。
俞樾听到王景范对他们的安排后,心中更是感激——宋端能否出头那是需要很大的运气,而他和于文传都希望能够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尤其是在王景范科场夺魁之后,看到状元郎如此风光,若说心中没有想法那是不可能的。今日王景范再次重申了对他们参加科举考试的承诺,这对于俞樾他们而言是至关重要的,随着他们的年龄增长,在王景范的教导下远比老先生在世之时要快得多,若白沙书院没有胡瑷那样的名儒坐镇,至少俞樾是决心要随王景范一同赴任的。
王景范正与宋端和俞樾在车上谈论之时,不知不觉也便到了自己的住处,正要走入门中的时候,他心有所感的看了看自己居住了快一年的宅院,心中暗自一叹便对旁边正在整理牛车的宋端说道:“耻夫,明日也看看,能否租到一处比较大一些宅院,我可能会用来办亲事时使用……”
“先生,这是否有些铺张了些?”俞樾有些担心的问道。
王景范摆摆手说道:“虽有榜下捉婿的习俗,不过与韩氏家族联姻我也不想让别人嚼舌头,也就租上两三个月,到时我也就赴任了。”
宋端皱着眉头说道:“先生,这租个宅子倒不是什么难事,只是租什么样的宅子,而这租金也是……”
王景范笑着说道:“就照着宰辅的宅子来租,你到吴老那里去先支取三百贯用来先解决马匹和马车之类,到时候宅子选好了之后我就去看看,若是合适便租下。”
“先生,若是这样的宅子,恐怕每日给钱不下两千钱,这未免有些……”
“这不算什么,世家大族应有的排场么?”王景范自嘲的笑了笑,然后肃容说道:“韩家从韩亿那辈开始到现在三代皆有进士及第者,韩绛入仕十五年已官至三品翰林学士,位至参知政事乃至宰辅亦不是不可能,韩缜虽然差些也有这个资历。我娶的是韩家女儿并非是入赘韩家。耻夫、萌甫,你们要记住,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这桩婚事上别人如何去看我并不管,但是家事便是家事,与仕宦无关,今后官场上的事情严禁后宅插手不该知道的事情!”
宋端和俞樾听后立刻躬身行礼齐声说道:“学生谨记先生教诲,不敢逾越!”
王景范点点头便走进空荡荡的宅院,看这样子苏轼他们去丰乐楼庆贺不到后半夜是不会回来了,昨日好歹有个琼林宴来限制着他们,明天的新科进士期集活动没有什么朝廷官员主持,他们今晚可以将金榜题名后激动的心情彻底挥发出来。王景范只是希望他们千万不要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来,那就要乐极生悲了,事实上等再过一个月多一些,苏轼父子三人可能就会收到程氏病故的消息了,对于这种事情王景范不是神仙也不能改变什么,只能保持沉默……
故事:宋代的状元中有五分之一多一些位至宰辅,在仕途上侍制(四品)是一个门槛,差不多有六成以上的状元都迈过了这个门槛,两宋共一百一十八名状元,正史有传者五十五人。就戒念所掌握的北宋状元中,嘉佑二年之前的状元中有十四个在入仕十五年之内达到正四品侍制以上的官阶,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吕蒙正、苏易简、冯京三人,前两人只用了六年的时间就位至翰林学士,苏易简死的比较早暂且不提,而吕蒙正在被任命为翰林学士之后的第三个月便被升任参知政事踏入执政阶层,三次为相独掌大权长达九年,估计除了韩琦之外没有一个能够与之比肩了。当然升官最快的是蔡薿,依附于蔡京使他自中状元九个月内升到正四品中书舍人,再过六个月升为给事中,升官速度在宋朝前所未有,不过这小子没有踏入执政层次,蔡京一倒他也跟着完蛋。
帝国 第三十九章 抱石之宴
第三十九章抱石之宴
诏命授官还没有下来,不过新科进士们在这段时间里是不会寂寞的,各种期集活动排的十分紧密,不过也并不是所有的期集活动都是必须要去的,这也给新科进士们留下了诸多自我空间在酒楼等处潇洒——现在如何玩乐都不会有人说什么,一旦授官自己的身份便发生了转折,况且科场得意诸多先前看似出格的举动都会被视为美谈,等以后做官就要被条条框框限制住没有这等豪情洒脱了。(小说手打小说)
不过并非所有的新科进士都是在酒楼潇洒的,也有很多新科进士如同王景范一般开始忙于自己的婚姻大事,只是没有他这么干净利索罢了。还有少数新科进士则是趁着科场扬名之际开课授讲,如受到宰相文彦博支持的张载于大相国寺设下虎皮座椅授讲,文彦博亲自去捧场这也是极少见到的事情。
王景范并没有去大相国寺听张载讲《易》,据说晚间进士程颢带着弟弟程颐前去与表叔张载辩经,张载只讲了一天便下台交给程颢兄弟来讲学,并且坦诚而言:“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张载成名已久,其弟张戬亦是进士出身,只是他受困于科举多年,在关中虽享有大名与时任通判的文彦博有交往,弟子亦是成群,能够在大相国寺授课已是一件士人之间的美谈,而中途谦让于二程兄弟更属难得。
对于这段美谈王景范早已从《全宋词》中二程小传中已然熟知,原本也想要凑个热闹,不过却苦于自知自己在《易》的造诣上远不如张载及二程兄弟,如若不然他定不会放弃这样的机会。不过作为同年王景范亲自拜访张载,希望其在等候诏命授官这段时间能够前往白沙书院讲学,同样他也向二程兄弟发出了这样的邀请,三人都欣然应下。
张载和程颢都是要做官的,以他们的学问回到京师做京官理应不成问题,不过这也是几年之后的事情了,幸而程颐没有功名且学问高深,正和了王景范为发展白沙书院的意图。对于王景范有意邀请程颐能够长久留在白沙书院讲学,程颐并没有做出明确的回应,只是现下他也没有什么比较好的选择,况且白沙书院在这次科举考试中小有名气,对于讲学者的待遇甚是大方——王景范为其开出月俸三十贯,白沙书院独立的宅院一所,书院并且为其提供各种生活上的便利,包括车马、购书、薪炭、寒衣、食宿之类的补助,足以让程颐生活无忧专心学问。
在王景范看来只要程颐不拒绝那就等于是默认,程颐也将成为白沙书院第一个招揽来的有分量的学者——尽管他的名声只是刚刚显露。其实王景范更想招揽的是二程的授业恩师周敦颐,周敦颐的名声不显不过二程的父亲时任南安通判的程太中清楚他的学问精深将两个儿子送于门下,从与二程的交谈中王景范得知周敦颐此时刚迁为太子中舍签书,署合州判官,现在应该在合州任职。若是周敦颐仕途坎坷也就罢了,只是从二程的口中他私下推测这位后世所倍加推崇的大儒政事精绝,宦业过人,不过还是修书一封请二程兄弟寄予周敦颐,邀请其常驻白沙书院讲学。
虽然张载及二程兄弟接受了王景范邀请其前往白沙书院讲学,不过王景范还是在与他们交谈的过程中感觉到他们对自己隐隐有所排斥,只是在经学讨论和书院问题上能够与他们找到共同点。王景范心中也很明了,这些恐怕是他在礼部试和殿试中所作文章引来的后果,连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在科举考试中所作的文章未免有些太过,尤其是殿试的赋文实在是媚上露骨,连他自己想起来都有些不好意思。不过这是科举考试的需要,为了步入仕途的把握更大一些,他只能这么做,至于所引发的后果让张载等人对他的人品有所疑虑,这也只能在以后来证明自己了。
除了邀请同年张载和二程兄弟前往白沙书院讲学之外,王景范这几天也是与宋端再次联手出动,洗劫了当今皇帝身边最受信任的两个内侍王中正与王守规两人在城东的一处居所。自从去年初至京师开封对史志聪三个内侍出手之后,王景范一直就再没干过蒙面大盗的活计,一来是自史志聪三人处收获颇丰,二来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偶尔为之既可替天行道又可用以办更多的事情,其实终归还是他心中对此有些排斥。
不过这一次王景范再次出手是因为京师开封中已经有流言传闻皇帝招揽一道士炼制“仙丹”,而负责此事的便是这两位皇帝身边的亲信太监。对于这种仙佛之类的事情王景范是最为反感的,父亲在世时曾名言帝皇寻仙乃是天下乱政的征兆,小则要了君王的性命,大则开启乱世。大宋北有契丹,西有党项两大祸患,南方还有西南夷时不时的作乱惹出事端,当今皇上坐天下看似太平无事不过朝廷的财政局面已经快要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要不然也不会引出十几年后的那场充满争议的变法了。
王景范本来已经无心再做这大盗的活计,不过在听说这一传闻之后便让宋端前去查访。也用不着费多大劲,王中正和王守规两人其中一个在皇帝身边之时另外一个必在那个招摇撞骗的道士那里,这两个内侍头头名气也大模样自不会认错,守住宫门进出顺藤摸瓜宋端很快便得到了王景范想要的东西——为皇帝炼丹的道士是一个“风灵仙”的家伙,为皇帝炼制的便是促进“房事丹”,正准备炼制的是“长生丹”。
皇帝似乎也知道自己招揽道士炼丹不妥,对这道士的安排也很简单,所需物品皆从宫中支取,却也不许道士炼丹的地方有过多招摇,只是安顿在距离开封城外不远的一处普通道观中,平时也就是身边的两个太监前去递送物品取回“仙丹”。宋端并未潜进道观,只是在门口看到这个道士似乎挺张狂,对王中正和王守规两人并不放在眼中的样子。
在宋端“踩点”后,王景范与宋端便在深夜洗劫了王守规和王中正两人的宅院,并且也“拜访”了那位道人。试探之后发觉那道人不过是个普通人,并无稀奇之处只是掌握了几个偏方想要招摇撞骗的道人,便下手割了他的双耳并未害了他的性命,只是命其离开京师开封。
说起来这王中正和王守规在宫内也是担当内侍高官多年,作为皇帝的亲信理应不逊于史志聪,不过其家财却比史志聪三人相差甚远,即便如此也收罗了不少黄白之物。王景范也是给了他们一个教训,好在他已经不缺钱财,只是略微惩处了这两个家伙就算完事。
琼林宴过后不过二十天,王景范等三百余名新科进士身穿朝廷赐下的绿色官袍前往中书省,拜见了两府大臣之后,昭文相文彦博与集贤相富弼宣布了朝廷对这一科三百余名进士的授官。王景范作为状元以将作监丞通判蔡州——大宋州有七等之分:雄、望、紧、上、中、中下、下,蔡州正是为“紧州”,辖下两个上县八个中县共计十个县,汝南郡淮康军节度,治下九万八千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