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之我是袁术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长不大的肥猫

    最出名的就是秦始皇时期的一则谶语。

    “亡秦者胡!”

    为了这则谶语,秦始皇一直追着胡人怼,还修了长城。结果没想到,最后亡了秦国的是自己的儿子,胡亥。

    而之后的“楚虽三户”还有什么“大楚兴、陈胜王”等谶语的灵验使得谶语的力量被推上了巅峰。

    再之后,王莽时期流传出一则谶语“刘秀当为天子”。

    虽说这很有可能是当时的国师公刘歆(当时刘歆刚好改名刘秀)为自己造势,但结果却正好撞上了出身卑微的汉光武帝刘秀一统天下,当上了汉天子,建立了东汉。

    这个时候,谶语就几乎已经几乎势不可挡了。特别是奠定了刘秀一统天下基础的昆阳之战,刘秀率领万余人大败了王莽新朝号称百万大军的四十二万大军。

    当时虽说是刘秀作战勇猛,但适逢大风飞瓦、暴雨如注、滍水暴涨,才能使得刘秀大胜,一举奠定了胜局。

    所谓天子,乃上天之子,自然能够获得上天的帮助,逢凶化吉。在刘秀身上正好验证了这一点。

    而“代汉者,当涂高”这句话,可是出自汉武帝,可信度更是大增。

    汉武帝肯定没有那么脑残,预言自己汉朝的灭亡。他的原话是“汉有六七之厄,法应再受命,宗室子孙谁当应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

    意思大概是汉朝有六七之难,安理会有人临危受命,那么宗室子孙中谁能担此重任呢六七四十二位皇帝后,能够统领汉朝者,应该是一位险峻环境中临危不惧的大人物。

    结果这话一出,顿时被一些有心人利用,将之转化为了一句谶语“汉有六七之厄。代汉者,当涂高也。”

    而东汉自刘秀至今,刚好六加七,共十三个皇帝。

    历史上,汉末的诸多诸侯都拼了命的往这句话上靠。

    比如袁术,就是认为“涂”通“途”,乃是自己的字,公路。外加上当时他实力雄厚,又有传国玉玺,于是傻傻的称帝了。

    李傕当时也找女巫占卜,说“涂”就是“途”。“当涂高者”,就是“阙”。而“阙”与“傕”同义,并且高大的人也称为“傕”。

    而曹丕代汉自立也同样借用了这句谶语。许芝认为“当涂高者”,“魏”也,魏当代汉。

    因为最初的“魏”字,实际上写作“巍”。后来省略的上面的“山”。而且说“魏”的本义就是“高大”。

    反正最后是魏代了汉,自然许芝的解释被认为是对的。

    郭嘉现在放出这些流言自然是为了造势。

    袁术经过这一战锋芒毕露,隐隐居于众诸侯之首。在这种情况下低调已经没有用了,还不如大大方方的向天下人展示自己的实力和雄心。

    毕竟此时的袁术可不是原本那个立足豫州、四面皆敌的袁术。

    占据荆扬二州,根基深厚的他根本不虚任何人,就是称帝袁术都估计能够撑得下去。

    毕竟麾下文臣猛将如云,而且能够打的到袁术的也就只有中原的




第一百六十二章 官场风气
    郭嘉轻轻的摇了摇头,这也算惩罚袁术这是明显的是在偏袒三小,只是停职三月却并没有选择罢免或者降低官职。这不但不算是惩罚,某种程度上来说还算是奖励。

    这次战斗三小的收获和进步都不小,需要一段时间去消化这么多的收获,沉淀一下。特别是周瑜,要研究阵法的话,没个小半年是不可能有成果的。

    袁耀虽说收获不多,这场战斗他就是拖后腿、打酱油的存在。孙策大军损伤这么多,和孙策要时刻注意保护他也有一定的关系。

    但以他的资质,能够在这个年纪达到三流武将的境界已经是极限了。想要再作突破就得需要大量的时间。

    这次战事如此激烈,他都没能突破,这已经不是努力的原因,而使武道天赋的问题了。

    像孙策,虽说一年前也不过是个三流武将,单看起来比袁耀还差些。但实际上是因为他一直没有经历过多少战斗的原因。

    战斗对于实力的催化可是最为强大的。看看孙策就知道,短短一年就直接从三流武将晋升到了准一流境界。

    这就说明他的资质过人,之前没有突破不过是因为没有经受过刺激的原因。厚积薄发,只要稍微经历些战事,孙策的能力就出现了如此飞速的增长。

    袁耀现在经历的战事已经不少了,但还是没有突破。没办法,袁术打算把他送到倭国去立个碑,当个神。

    有这么一块好地方,说不定袁耀过个几年资质就能提高到紫色的级别,十年之内成为一流武将也不是不可能。

    “好了奉孝,现在豫州战事告一段落了。我们也是时候兑现对于荆州和扬州世家的承诺了。”

    这三个月来荆州和扬州世家的表现都不错。依靠着封地这块大饼,袁术成功挑起了荆州和扬州世家间的内斗。

    双方斗得是不可开交,不少的世家子弟被拉下了马。不过这些都属于没有眼力,烂泥扶不上墙的。

    袁术把他们一一记录在案后小惩大戒一番就给放了。毕竟都是些世家中人,面子还要给一些。

    不过这些被记录在案的世家子弟想要再当官恐怕就难了。在袁术这里有前科的,除非你真的痛改前非而且拥有了过人的能力,否则别想翻身。袁术手下的监察使可不是吃素的。

    不过这个后果袁术没有明说,明面上只是小小的惩戒了一番。贪了多少,原样吐出来,再多交一些罚金就可以了。反正世家们财大气粗,不在乎这点小钱。袁术借此还发了笔小财。

    袁术这也算是小小的推波助澜一番。如果惩罚严重的话,这些世家也不会内斗得这么厉害。毕竟这么做无异于两败俱伤,最后双方说不定会达成协议、形成默契。

    可发现这些惩罚不痛不痒之后,在封地的诱惑之下,世家们铆足了劲内斗。反正他们人多钱多,大不了损失一些钱财罢了。丢掉的官职可以另外找自己人填上去。

    袁术倒是趁机拉下了一群差劲的官员。要知道袁术对于官员的惩处可不仅是看贪不贪污的。只要你有能力,就是贪污一些也没什么,只要贪污不多袁术最多警告一下罢了。

    要是只是小钱,袁术都懒得管。让麾下的人关注一下,避免对方越陷越深,贪污过分就可以了。

    在这种乱世,除了那种没有能力又没有德行的,其他的人才袁术都能接受。

    袁术的招贤榜上都写了,只要是有才之人,不论出身,不论德行,他都会录用。

    如果这个人能够将一县之地治理的非常好,但却德行有失,偶尔会收受些小的贿赂,袁术也很乐意接受。

    反正他收受的贿赂无非就是来自商人和世家,不关袁术的事。等到他真的做得过分的时候,袁术还可以顺道将这些钱财充公。

    只要他不做的太过分,袁术都能容忍。毕竟袁术麾下的士子还真是不多。



第一百六十三章 孝廉
    不要以为古代人很傻。恰恰相反,他们聪明的很,只不过是受到了眼界和时代的限制了而已。

    这个时代不推举有执政能力的人而推举孝廉是有道理的。

    无论是举孝廉的察举制还是科举制,其实都是为了国家的统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为了洗脑。

    细想想,举孝廉举的是什么举的是忠孝仁义的儒家思想。

    你要想当官,你就得清楚并且做到这四个字。只要你做到这四个字,那么事情就好办了。不管你的管理能力如何,起码保证你的思想是正确的,能够服从中央的管理,那就足够了。

    统治者并不关心下面的百姓会如何,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国家和地位。这些被儒家思想洗脑过的官员不管怎么说,造反的可能性都会很低。

    只要不造反,脑子没毛病,在地方上任你折腾。只要不闹出什么民怨沸腾、百姓起义之类的,中央根本不会管你。

    因为大汉太大了,想要不分裂,就得保证思想的统一以及手底下的人听话。而举孝廉这个制度出色的做到了这一点。不仅使得各地的官员服服帖帖,而且使得大汉正统的思想深入人心。

    刘备能发家不就靠的是这个吗整个天下,大字不识一个的百姓都知道汉室是正统,都知道什么是忠义。

    发明举孝廉这一方法的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国家、统一思想,而并非发展国力之类的。

    因而这个制度其实在这个时代是十分出色的。形成了十分高尚的社会风气。无数士子乃至百姓都极为重视忠孝仁义,各种义士、孝子和忠臣层出不穷。

    而招贤令的出现,是因为乱世之中,想要夺得天下,缺乏真正有用的人才。

    但和以稳妥为主的守天下不同,打天下需要的是真正有用的人才。

    守天下是因为认为周围没有有威胁的对手了,自己只要保住这一切就够了。进不进步的无所谓,反正已经独孤求败了。

    这就好比考试,你只要能够在所有人中拿到第一就可以了。再多还有意义吗

    当你发现你有基础,不学都能考七八十分,而其他所有人统统不到四十分。那么你就基本没有再学下去的兴趣了,因为累人不说,还没有意义。

    没有危机感,怎么会进步

    现在袁术穿越过来可知道什么叫做危机感。

    大汉现在能拿八十分,但还有三个能拿七十多分甚至八十分的在西边蹲着呢。

    更何况现在天下大乱,大汉的实力恐怕连七十分都快没了。

    乱世之中,各诸侯追求的是一统天下。因而就需要大量的人才,招贤令就应运而出。

    至于后来的科举,则是隋炀帝为了打破世家大族对于政治的垄断,为了培养和启用寒门而开创的。

    其实科举这个东西也很有意思。和包容万物的儒家差不多,科举也是一个包容了举孝廉和招贤令的政策。

    国家遇到危机的时候,就可以多出一些时政的问题。举出来一群能吏,来治理国家、发展国力。

    而等到国家强大的时候,就可以出一些诗词歌赋、四书五经之类的,举出来一些思想正确的无能之辈,稳定国家。

    毕竟在交通、交流不便的古代,要想管理一个偏远的地方,派一个思想正确、能力不足的一把手是最稳妥的。

    思想正确保证他不会轻易的反叛和作乱。而能力不足,则保证他就是反叛了也不会造成多大的威胁。

    这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愚民政策。明清两朝不就最擅长这一招嘛!用八股取士来愚官,培养出一群忠心的奴仆来巩固皇权。丝毫不在乎这束缚了士子们的思想,而且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仔细想想,让一群只懂得应试做题、攻读经书的腐儒来管理地方合适吗就是他做题做得再好,也只能证明他看经书看得不错,根本看不出实际的执政能力。

    所以说不要认为科举就真的那么光鲜亮丽。除了打破了世家的垄断,从本质上来说,他就是把举孝廉和招贤令结合起来,然后蒙上了一层更加好看的外皮罢了。

    真正能够做到唯才是举的还真不多。到后来甚至出现了科举的细分。

    比如说清朝,满人和汉人分开来进行科举,百姓和官员分开来进行科举等。

    为什么因为满人比看书比不过汉人,官员们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有更大的机会。

    察举制和科举制本质上都是为了稳固统治,猫腻都不少。不过后者有利于统治者和寒门子弟,也更加成熟而已。

    儒家为什么能够成为影响中国上千年的正统思想就是因为包容万物。诸子百家你都



第一百六十四章 朱崖洲
    当然,任何制度都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

    察举制的弊端就是受人的影响太大了。贤德之人是靠士人选出来的,自然后期变成了被世家豪门把持的工具。

    我们两家的孩子都烂泥扶不上墙,但你可以举荐我的儿子,我可以举荐你的儿子,这样我们就完美的避过了举贤举亲这个禁忌。

    慢慢的就形成了公卿大臣和名门望族把持的局面。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虽然略显夸张,但这就是汉末后期最真实的写照。袁家的四世三公就是这么来的。

    晋朝以后,世家没落、寒门崛起,这才是科举制能够慢慢出现的原因。

    “奉孝,你说我们能不能借此机会直接推出科举制啊”

    袁术有些蠢蠢欲动的人说道。

    见到分封地这一招这么好使,袁术有些想要顺势再来次大动作的意思。

    郭嘉却不像袁术这么乐观,摇头道:“主公,你有些操之过急了。如今寒门尚未崛起,主公你推出科举,除了会引起世家们的反感和抵制,毫无益处。”

    袁术脸色一沉,有些不甘愿的点点头。

    确实,现在政事都被世家把控,就是袁术推出来科举也找不到多少人才。现在的招贤令和科举基本上已经没差了,只不过是临时的而已。

    袁术想要真的扶持寒门、提出科举,必须得再等几年,等到江东书院这上万的学子学成之后。

    寒门不兴盛,科举就搞不起来。科举搞不起来,寒门就永远无法和世家相提并论。袁术现在只能等待。

    “也是时候把朱崖洲放出了。交州那边路修的怎么样了”

    郭嘉翻了个白眼:“主公,这你应该问元皓吧!嘉又不负责这些。”

    袁术不满的看了一眼郭嘉:“元皓现在正忙着集村并寨呢,这三个月他都快累瘫了。众人之中也就你闲着,就不能多做一些事吗”

    郭嘉尴尬的摸了摸自己的后脑勺,貌似还真是这样。

    袁术麾下的谋士,田丰沮授鲁肃擅长大势和内政,张昭张纮顾雍则是专攻内政,完全不适合上战场和谋略。剩下的郭嘉荀攸,再加上个法正,这三人擅长的是军略。

    荀攸和法正还好,内政能力不弱,虽说有些偷懒,但也是相对于田丰这种工作狂来说的。

    由于袁术摊子铺得太大,前面的六个人都忙疯了。沮授和鲁肃都快有转向专精内政型谋士的趋向了。袁术麾下现在只剩下郭嘉这么个闲人了。
1...4546474849...24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