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我是袁术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长不大的肥猫
贾诩的声音逐渐变得阴冷:“文优你可知道,吃人肉和吃土是什么感觉”
听到这话,即使是李儒坚硬如铁的内心也出现了一丝颤抖。他虽说是寒门子弟,但和寻常百姓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虽然知道西凉经常出现易子相食的事,但自幼不愁衣食的他却没有亲身经历过那种地狱般的场景。
“那是三十多年前,当时我还只是个普通百姓之家幼学之年的孩童。适逢西凉大旱,各地的粮食几乎颗粒无收,盗匪猖獗。”
贾诩目光涣散,仿佛再次看到了当初那种地狱一样的情景。
“当时朝廷的赈灾钱粮都被那些豪门大族私吞,根本没有多少真正赈济在灾民的身上。”
“我的父亲为盗匪所杀,母亲为了能够让我活下去,带着我到处流浪乞讨。”
“我吃过很多次土,那是在饿到极致的时候我唯一能吃到的东西。虽然不能消化,但是能够使我感到我的肚子是充实的。”
“但后来,我的母亲也死了,死在我的前面。因为她每次找到的吃的多被我吃了,而她总是伪装成吃过了的样子。”
“在弥留之际,母亲让我在她死后、在尸体腐烂之前,将她身上的肉吃掉。”
“她临死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就是让我一定要好好的活下去。”
说到这里,即使是一直以来深不可测、善于隐藏的贾诩,情绪也出现了极大的波动。
强大的精神力量顿时爆发出来,充斥了整个房间。
这种恐怖的气息,即使是李儒也觉得十分心悸。
深吸了一口气,贾诩平复了自己的心情后,收起了暴乱的精神力量。
“后来,我就吃掉了母亲的尸体,带着她的遗愿四处游荡,努力的汲取知识,活到了现在。”
贾诩伸出自己的双手,呆呆的看着双手的掌心,仿佛还残留着当年的血迹。
用力的攥紧了双拳:“我这一生,不为别的,就只是为了能够好好的活下去。有了现在这样的些许见识,也只是为了掌控自己的命运,活得更好一些罢了。”
&n
第一百七十章 各方心思
虽然早有准备,但看到李儒答应的如此爽快、如此淡然,贾诩还是感到一丝的心悸。
像李儒这种人,仿佛从地狱归来一般,从不知恐惧为何物,再加上过人的智慧,实在是太可怕了。
“你们纵横家,果然都是一群疯子!”
李儒冷冷一笑:“若是不出现春秋战国一样的乱世,我寒门怎能出头我并非为了帮助袁术,只不过他的想法很随我的心意罢了。”
“大汉历经四百载,已然腐朽。也是时候开辟新的篇章了,就让我这将死之人彻底开辟乱世又如何”
贾诩摇摇头,他永远无法理解李儒的想法,正如李儒同样无法理解他一样。
他们两个人就像是人性的两个极端。一个是完全忽视自己的生死,单纯为了自己的志向而活着。另一个则是完全无视一切,只是为了自己而活着。
“没想到我们两个人竟然能成为至交好友,真是讽刺!”
李儒淡淡的说道:“万物分两极,你我二人的性格和能力刚好互补。你最清楚我所不擅长的人性,而我最清楚你所不擅长的大势。若是当年我早一点听取你的建议,把仲颖的性格缺陷弥补一下,或许也不会是现在的结果,在我以为稳操胜券的时候输掉了!”
“世家的动静你知道了吗”
李儒冷冷一笑:“一群见不得光的人都冒出来了,看来王允是被他们当枪使了啊!”
贾诩不以为然的说道:“否则还能如何要不然就王允那个死脑筋能成事他最后的结局不会比董卓好到哪里去。”
确实,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王允和董卓都是在最关键的时候,脑子抽了。
一个是在稳赢的时侯自甘堕落,另一个则是太过心急自大、自寻死路。汉室的颜面都被这群人丢尽了。
李儒原本也只是打算用王允的死来扯下大汉的最后一丝颜面,顺便让他给自己和董卓陪葬。
但现在随着贾诩的请求,他转变了目标,将陪葬的人选放在了刘协的身上。
“文优,这事情你最好不要插手,推波助澜一番就可以了。想必有不少人愿意做这件事。”
李儒略带深意的看了贾诩一眼。看来你还是没有放弃要说服我的念头啊!
“那些世家一个个顾虑太多了,不见得有这个胆子和想法,此事还需要我来处理。已经鸩杀了一个皇帝了,再杀死一个也无所谓。”
贾诩嘴角微微抽搐了一下。说的也是,反正这货干的坏事多了去了,多一件少一件也无所谓。
“好吧,你自己决定吧!世家那边估计会帮你拖住王越和皇甫嵩,剩下的对于你来说是易如反掌吧!”
李儒微微一笑:“两任皇帝都死在我的手上,我也不算辜负鬼谷传人之名了!”
就在李儒和贾诩谈话之时,某一个黑暗的角落,一群隐匿在暗中的人也聚集到了一起。
“建公,这次又要靠你了。”
一个阴冷的声音出现了,若是袁术在此就会听出,这是他“死去”的父亲袁逢的声音。
“诸位放心,此次定然万无一失。当年董卓是怎样堕落的,将来王允就会怎样自取灭亡。”一个自信满满的声音回道。
“天子怎么办放任他留在李榷郭汜手上等待其他人接手吗”又一个阴沉的声音出现了。
“天子现在还不能出现在其他人手上,暂时放在李榷郭汜那里也好。”
“不过好像有人想对天子下手。我们是不是顺手帮一把”
众人沉默不语,此事甚大,稍不留意就会扰乱大局,容不得他们草率行事。
第一百七十一章 董卓之死
两天后,朝堂之上,满心欢喜的董卓不出意外的死了,死在了吕布的手上。
临死前的那一声“吾儿奉先何在”显得如此的讽刺。
曾经的一代西凉英豪,却依旧逃不过美色的腐蚀。做了无数滔天罪行的他,最终死的极惨。曝尸东市,以脐点灯,连带着董卓三族都被夷灭。
与此同时,吕布的名声也彻底的臭了。明面上王允和刘协赞扬他有功于社稷,还加封他为前将军,但暗地里所有人都对这个两次弑父的三姓家奴充满了鄙夷。
王允想要抢在吕布之前派遣皇甫嵩前去收拢李榷和郭汜手下的西凉兵。却不曾想到,皇甫嵩突然病重了,躺在床上不省人事,看着跟快要西去了一样。别说是前去纳降,就是下床都做不到。
汉末三大名将,卢植已经死了,皇甫嵩抱病在床、眼看就要不行了,现在在长安的只剩下一个朱儁了。
可是朱儁的威望和能力虽然不错,但相较于皇甫嵩还是差上不少。而且不像皇甫嵩曾经是董卓和李榷郭汜的老上司,朱儁和他们虽然同在皇甫嵩麾下作战过,但关系并不好。
想要派朱儁前去收拢西凉军,根本不可能,他们本来就不是一路人。
在这种情况下,王允也不知是真的被灭掉董卓这场大胜冲昏了头脑,亦或者是有其他原因。
为了不让这群士卒落入吕布手中,避免他成为另一个董卓,王允竟然下令要处死包括李榷郭汜在内的所有的董卓麾下将领。意图将这些将领一一剪除,让朱儁前去接管西凉军,从而制衡和压制吕布。
虽然有不少大臣还保持着理智,知道董卓的大军主力都不在长安城内,如此做法恐怕会招致西凉军的再次反叛,不停的劝阻着王允。
但初掌大权的王允完全无视诸多大臣的劝阻,刚愎自用的代刘协下了令。
刘协在王允的帮助下,终于成功地消灭掉了董卓大魔王,自然对于一心匡扶汉室的大忠臣王允言听计从了!果断同意了王允的命令。
于是不在长安内的李榷和郭汜当时就准备跑路了。但刚准备逃跑就收到了李儒写的一封信,对于李儒极为崇敬信赖的他们立刻转头调集了西凉的大军前去攻打长安。
面对十多万如狼似虎的西凉军,即使是吕布也得认怂,慌不择路的就逃跑了。而剩下的王允面对李榷郭汜的逼迫,最终选择从城墙上一跃而下,跳楼身亡。
王允为了刘协的尊严和汉室的颜面选择了自尽身亡。而刘协面对这样的情况,噤若寒蝉,颤颤巍巍的连话都没说一句。
本以为王允的死就代表事情过去了,李榷郭汜会成为另一个董卓,一切又会恢复原来的情况。却不曾想到,就在王允跳楼后,无数箭矢从暗中对准刘协射了过去。
好在王越也不是吃干饭的,立刻现身挑飞了箭矢。就在这时,站在刘协身后的一位大臣悄悄的伸出一只手,将一把涂了剧毒的短刃插入了刘协的心脏。
在所有人不敢置信的眼神中,刘协死了。死的如此干脆,如此突兀。
李榷郭汜最后还是占据了长安,但不同的是,刘协死了!
后经查证,杀死刘协的那名大臣是益州新晋的官吏,而向刘协射箭的那些刺客则是幽州军打扮。
很快,刘协身死的消息传遍了天下。汉室最后一个嫡系继承人就这样死去了。
整个天下顿时暗潮汹涌,无数有心人或是欣喜、或是震惊,一个个都动起了其他的小心思。
天子驾崩,九五至尊的位置就空出来了。无论是益州的刘焉还是幽州的刘虞,论及身份都有竞争这个宝座的资格。
乱世之初,原本有些平静的天下顿时变得混乱起来,热闹无比。
“刘虞、刘焉乃是逆贼,弑杀天子,罪大恶极!”
最先发出声音的自然就是当事人李榷郭汜。天子死在他们的眼前,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是一定要
第一百七十二章 各方反应
正如刘备和曹操所想,袁术如此作为一方面是为了削弱汉室的声望,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图谋益州。
暗害天子的罪名加上私造龙袍、龙椅等罪名,足够袁术名正言顺的出兵益州了。
而顺手栽赃刘虞则是为了掩人耳目,也可以搅浑局面。再往深一点思考,这样还能方便公孙瓒的崛起,限制袁绍的发展。
这一切无疑都极大的有利于袁术的布局。如果刘焉或公孙瓒脑子一抽称帝了,那么袁术就更爽了。
和原本袁术称帝的情况不同,公孙瓒就是称帝了对他来说影响也不大。
该怕他的还是怕他,该打他的还是打他。而且这个货刚愎自用,本来就没有多少人才愿意投奔他,名声什么的影响也不大。
这货根本就没一个盟友,能够打得到他的诸侯也就袁绍一个。曹操要是敢伸手,刘备顺手就能收掉徐州。
这种各方制衡的情况下,公孙瓒称帝的带来的潜在危险很小。
而刘焉要是称帝,袁术就更师出有名了。都不用袁术联系,刘焉麾下小半的手下和士卒估计都会倒戈相向。
而且只要有人称帝,那么袁术接下来行事就更加方便了。要知道,顶着荆州刺史名头的刘表现在还在袁术手底下没来及送出去呢!实在不行袁术就把这货推出来当一个傀儡天子也行。
只要天下诸侯躁动起来,袁术就好浑水摸鱼。否则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其他人发展壮大,而自己被困在南方。
虽说发展种田也很不错,但是养虎为患就不好了。有些能拿的地盘还是要拿,不拿的话敌人就要拿了。
消息传到冀州,与中原诸侯冷静的反应不同,袁绍得知了这个消息后,当即就放出话来。
“刘幽州乃贤德之人,定然不会做此人神共愤之事,这定然是公孙瓒所为!”
袁绍现在是一个劲的往公孙瓒身上泼污水,当即就令麾下的二十万大军做好准备,随时有可能兵发幽州。
老实说袁绍对于刘协的死除了有些小窃喜以外,没有任何感觉。他现在就是一心想要拿下公孙瓒,一统河北。
当初的渤海一战狠狠的扇了袁绍一个耳光。兵力三倍于对方的情况下,袁绍的大军依然被公孙瓒轻松的击败。
眼睁睁的看着公孙瓒裹挟着自己渤海府库里的钱粮耀武扬威地离开,留下了一篇断壁残垣,袁绍当时心都在滴血。
公孙瓒明白自己和袁绍注定只有一方能够活下去,而且自己守不住渤海,所以下手极狠。
原本挺富足的渤海郡现在变的饿殍遍野,袁绍亏损了无数的钱粮不说,还得咬着牙拿出刚刚拿下冀州得到的钱粮前去救援百姓。
这么多流民,如果不加以治理,祸患无穷。黄巾之乱不就是个最好的例子吗
原本挺顺利的冀州之战,被公孙瓒这么一偷袭,袁绍所得的钱粮瞬间少了一半。
即使是财大气粗的袁绍也不免有些心疼。更何况公孙瓒还抢夺了大量的钱粮,更加强大了。
不过有得有失,公孙瓒如此作为也引起了冀州百姓的不满。而袁绍后来的赈济行为虽说不情愿,但在公孙瓒的衬托之下顿时显得仁德无比。
冀州的民心彻底被袁绍收拢,而且还有不少当地的士子投奔到其麾下。
最后得知消息的就是刘虞公孙瓒和刘焉了。
刘虞刘焉这倒霉的背锅侠哥俩由于距离太远,竟然是最后得知到消息的。
相较于刘虞的愤怒,刘焉却是充满了心虚和激动。
他确实是想要称帝,刘协这么一死,自己不就有机会了吗
益州有天子气!
想想方士曾经告诉自己的这句话,刘焉顿时激动了。难道真是天命所归吗昔日高祖崛起于巴蜀,今日我刘君郎也同样立足于此!
刘焉现在十分激动,差点就想把自己藏起来的黄袍拿出来穿上出去逛逛。
不过好在刘焉虽然有些蠢,但并不算太傻。他知道自己现在要是跳出来,无异于找死。
长安的事还没下定论,自己要是这么快就跳出来,那就真是有口难辩了。到时候这个黑锅自己恐怕就得背定了。
所以他连忙宣称此事与他无关,甚至还暗中放出流言,说此事乃是刘虞和袁术所谋,那名大臣是袁术安排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