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我是袁术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长不大的肥猫
陈宫还欲劝说,而吕布的耐心早已被他耗尽了,直接对着诸将道:“此事就这么定了,我等先行撤军,日后再来拿下新得徐州两郡之地不要放弃,待日后再来拿下徐州!”
本身吕布就是个小富即安的性格,能有着一州之地借以自保他已经很满足了。虽然失去袁术许诺的那些钱财有些可惜,不过又得了两郡之地他已经很满足了。
陈宫看到吕布这个样子,叹气跺脚也是无可奈何。不过吕布说的也有些道理,有曹仁在,下邳终究是难以攻下,此时撤军也未尝不是个正确的选择。但是在战略上,此时撤军就意味着将中原霸主之位拱手让与曹操。
没有攻占下邳,徐州的那两郡根本守不了住,等到曹操缓过劲来就得被其夺回。
徐州的此地就是这样,兵家必争之地,但是却一马平川、难以防守。历史上孙权离徐州这么近,却基本没有打过此地的主意,就是因为他明白自己打下徐州不难,但是守不住。
麾下骑兵不多的他攻打这个地方完全是自损兵力。所以他的攻击重点一直都是合肥,五次派兵攻打合肥,和曹魏在这个地方死磕上了。
合肥和徐州完全不同,这个地方临近长江和南京,占领了这个地方才能保证拥有长江之险无忧,占据进可攻退可守的主动地位。
而且此地位于淮河和长江之间,若是孙权占领此地就能将战场推至淮河,多了一层天险。东吴靠的就是水军,长江淮河都是其最擅长的战场。
一切正如戏志才所料,吕布得知夏侯渊的消息直接就熄了拿下下邳的心思,直接掉头回守青州去了。
而袁术麾下的孙坚和魏延见无便宜可占,也直接选择撤往江东。
一时间,除了袁术和袁绍在处理益州和并州的些许问题,天下诸侯都各自偃旗息鼓,转而开始全力发展,以待下一次大战的开启。
此次中原之战,曹刘吕三家都各有收获,不过相对于曹刘的损失惨重,吕布几乎没有什么损伤。但这货就是傻乎乎的不借此打下徐州,给曹操留下了喘息之地。
曹操也借此一跃成为了中原最大的诸侯,坐拥兖徐二州,将刘备和吕布分隔开,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一旦缓过劲来,他就可以迅速的拿下吕布,继而缓图豫州。
 
第二百八十二章 军功制度
得到益州,袁术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
益州这个地方为什么易守难攻就是因为这个地方地势实在是太险要了。除了一个巨大的四川盆地外,周围都是崇山峻岭,出入极为不方便。
交通闭塞对于益州来说有利有弊,弊端是和外界隔绝,不利于发展,利处同样是与世隔绝,易于防守。
可对于袁术来说,益州的险要地势他根本不需要。因为进攻益州基本上一共就两条路,一条是从荆州,一条是从汉中。
汉中位于关中平原和四川平原之间,易于防守。而荆州就不用说了,有着长江之险若是还能将荆州丢了,袁术还有必要防守益州吗
袁术自信起码可以割据一方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水军,以及长江。在陆战上袁术并不占什么优势,骑兵的缺陷虽然能够勉强弥补,但和北方诸侯之间的差距还是不小。
得到了益州,将整个长江流域都纳入自己麾下,袁术可以说再无后顾之忧了。
历史上晋朝灭吴的路线就是在灭蜀之后派遣水军从益州沿江而下。足以见得这长江天险是多么难破,得绕远从长江源头而下才拿下东吴。
所以打通益州和荆州之间的道路对于袁术来说有利无弊,还能防止在益州的政权割据。
而现在益州两百多万百姓都是廉价劳动力,不好好利用一下袁术都亏得慌。随意安排一下,在这些百姓过上好日子之前,出钱发动他们去修路,利人利己多好。
在百姓最贫困的时候,其实也是大兴土木最好的时候。像江东的百姓现在养的这么肥,没多少人愿意千里迢迢去修路,宁愿在家干些小活也能养得起自己。
袁术又不好强行拉一批百姓服徭役,所以麾下的建筑部队修路和修理水利的速度慢的不行。像打通益州和荆州之间的畅通道路这种国家级的工程,没个几十年根本不行。
而现在益州一群连温饱都没能摆脱的百姓就成了袁术眼中最好的劳力。花钱雇佣个几十万,那修路的速度绝对能提高数倍。
再派个两万大军用军团云气发动攻击,当推土机,说不定几年之内就能将将这个工程搞定。
不过益州现在还未平定,袁术的这一切还只是设想罢了。等到郭嘉他们解决了南蛮、掌控了益州这一切才能进行。
袁术现在正和贾诩以及田丰等人商量新的军功制度的问题。
军功封侯制度自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而起,汉朝完全的沿袭了这个制度,最终结束于汉末。而且历史上废除了这个制度的不是别人,就是曹操。
军功制度可以说是决定一个国家重文还是重武的制度。这个制度有利有弊,弊端很多,利处也很明显。
军功制度的弊端有三。
第一,以人头计算军功,导致军纪败坏,很多的士卒在战场上为了人头自相残杀,甚至出现了很多杀良冒功的行为。
最典型的就是秦朝的士卒,为了抢夺敌军首级,许多的秦朝士卒都轻甲上阵,连头盔都不带。像董卓麾下的士卒,杀良冒功都是习以为常的事,军纪败坏至极。
第二,就是封赏的问题。战乱之时还好,土地不断扩张,能分给那些有功之人田地和食邑。可一旦天下太平,或者疆域无法扩张,就无地可封了。
像汉末,土地兼并严重,封侯都只是得个名头,给些财帛就算不错了。
第三,阶级限制
第二百八十三章 军阶替补
如何完全掌控兵权、如何提高军队的战力,一直是古代君王头痛的问题。
除了各朝各代的开国皇帝以及汉武帝这种雄才大略的君主外,每朝每代的君主都在不断地强化着自己对于军权的掌控。但身在京中的皇帝又不可能经常的泡在军营中,只能尽量派遣心腹之人去掌控军权。
汉末为什么汉献帝会成为傀儡没有兵权,这是最关键的原因。西园八校和何进的兵马被董卓给吞了,否则手中若是有支可用之兵,局势也不会至此。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黄袍加身的教训使得宋朝一直在打压武将,甚至不惜损耗军队的战力。
宋朝后期士卒数量一度逼近一百二十万,全国税收的六分之五都用在军队上了,但战斗力真是渣的一比。宋朝养兵完全不是为了对外作战,而是为了防止内部造反。像什么宋江之类的贼寇造反,宋朝灭不掉了就去招安,这些贼寇就转身一变成国家的军队了,这在秦汉以前根本难以想象。
袁术自己手腕强硬,还有着探知周围人忠心的能力,而且有着纪灵在,他麾下的士卒在其麾下训练的几个月里都被不断地灌输着忠于袁术、忠于江东的思想。所以他不担心掌控军队的问题。
但他要为以后考虑,他的后代可没有他这样的威信和能力,制定一个良好的军制才保险。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对自己的后代产生巨大的影响,君不见电视剧里那些脑子有坑的大臣动不动就是“有违祖制”,动不动就是“先皇”。
只有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他才能如此轻易的打碎枷锁、再造乾坤,若是天下太平,他的每一次改革都会艰难数倍。想想那些生活在太平之世的皇帝,行事都束手束脚的,纵使手下雄兵百万也是无用,总不能对血洗朝堂吧!东厂和锦衣卫的教训袁术可是很明白。
找来麾下的谋士,袁术和他们谈论起改良军功制度的问题,还招来的纪灵旁听。贾诩荀攸之类的对此倒是没有什么异议,可是张昭等内政谋臣的意见倒是不少。毕竟这军功制度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想要安坐后方就能步步高升是不可能了,即使不擅长军事,他们也得在战场上走一遭。
不过军功制度确实是汉朝旧制,袁术对此进行改良也无可厚非。而且他们也不是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腐儒,诸如顾雍也是在战场上指挥过战斗的。不得不说,汉朝的尚武之风确是可怖。
在各位顶尖谋士的不断查漏补缺之下,很快就完善出了令较为满意的军功制度,其中作为军方代表的纪灵也提了不少的意见。
“主公,豫州一战我军损伤惨重,如今我军坐拥四州之地,然士卒不足三十万,此时该当扩军了。”
军功制度暂时定下之后,贾诩站了出来道。
“文和所言有理,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再招募士卒,凑足五十万大军。”
“另外,军制我决定也要改良一下。”袁术道。
“主公欲如何改革”田丰皱着眉道。
袁术这时不时就想改革的毛病在田丰看来十分的不妥,虽说现在见效不错,但难保日后会产生什么祸端。一般制度的施行都得先小心谨慎的试行很长一段时间再推广,可换到袁术这里直接就施行了。虽说有他们在,这些制度不会存在什么太大的漏洞和问题,但难保有时候一时疏忽会出现问题。
袁术一看田丰的脸色就知道他的想法,笑着道:“元皓莫急,只是一个小小的改良。”
“某仔细研究之前我军作战的战报,发现若
第二百八十四章 钱粮收支
随后袁术将自己盘算的义务兵制度直接袒露了出来。下面的谋士都陷入了沉思,而张昭和田丰的脸色则是越来越黑。
袁术所说的义务兵制度并不稀奇,汉朝也曾经盛行,不过却很快的没落下去。原因很简单,养不起。
想要让麾下的士卒忠心,无非从两个方面下手。一是信仰,而是利益。
信仰这种东西一般是以国为单位的,对外战争有用,对内战争就作用不大。而利益,征兵制度和义务兵制度会导致大量的士卒出现,正常情况下根本养不起。
所以说汉朝以后征兵制度和义务兵制度逐渐没落,见效快、花费少的募兵制、世兵制等制度开始盛行。像三国时期,动不动就是兵户、部曲,导致大量的私兵出现。
按理来说,在这种天下分裂、诸侯纷争的局面,所有的诸侯都追求着能利用最少的资源来培养更多的士卒、保证麾下士卒的战力。至于忠心什么的在他们眼里都是次要,毕竟领兵的将领都是他们的心腹,反水的可能性不高。
就是害怕麾下的士卒逃跑,也不用使用这种耗费巨大的方法。如多疑的曹操就直接将这些兵籍的士卒家属直接弄到一起管理,敢叛逃就罪及家属。
袁术之所以不采用这些手段是出于长远考虑。大量的私兵出现是袁术不能接受的,但这个冷兵器时代的局限性和物质的相对匮乏也使得袁术不得不接受将领与士卒之间亲密的关系。
毕竟不像后世天朝军那样招之能战,都是精兵。这个时代,兵不知将将不知兵乃是大忌。想想看,若是让孙坚率领张辽麾下的大军,且不说士卒能不能适应孙坚的作战方式,孙坚也不了解这些士卒的具体能力。更何况,没有个信赖的主心骨,士卒在战场上的发挥也会失常。像宋朝那样只有作战才将将领放出去领兵,那作战能力真不是一般的差。而且像是军团云气和军魂的适应问题也需要考虑。
袁术觉不愿意为了士卒的忠心而削弱麾下军队的战斗力,但也无法改变麾下将领长久统领他们麾下的士卒这一局面。所以只能从士卒的身上下手。
信仰和物质两方面都要顾及,不是一个国家但可以用江东这个大义,再加上袁术的仁慈之名,平日多洗洗脑就好。像什么训练之时吼两句口号,休息的时候讲一讲袁术的英明,这些手段都很简单。谎言重复千遍就是真理,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口号喊多了人也会形成潜意识。在关键的时候,这看似微不足道的潜意识却极有可能影响大局。而物质方面,就得靠袁术花钱了。
当袁术把自己的计划说完,下面的谋士都闭上了眼默默地闭上眼盘算起来。他们在计算这么做的得失以及对于未来的影响。而张昭确是脸憋得通红,直接站了出来。
“主公,不可!此举对于我军的战力提高甚微,但所花费的钱粮丝毫不亚于再征召三十万大军。主公如此作为,还不如再征召十万大军对于战力的提高大。”
作为袁术麾下的钱袋子,张昭随便就算算就估计出了袁术这么做所需要的花费。
按照袁术所说,这些青壮都要训练一年然后择优录取,而且还要发放约为薪资。先不算损失这些青壮麾下的生产力和税收的下降,光是这么多人的薪资加起来就够呛。
以袁术所说的麾下百姓人均收入一半的薪资为标准,袁术麾下算上新得的益州起码一千三百余万人,拿四十取一算,每年也得有三十万人左右服兵役。再算上平日的伙食等,如此一来,所花费的钱粮绝不少
第二百八十五章 熊一样的蛮人
袁术自信道:“子布你放心,拿下益州之后,一年内我江东的税收最少还能再增加三成。而且日后还会不断增长,蓄养这么多的士卒并不算难。”
袁术当然自信,论起发展他绝对谁都不怵。虽说他麾下的士卒待遇太好,导致军费颇高,但商税他可是还没放出来呢。
一直以来袁术麾下的农税都是由张昭来管理,商税则是交给田丰,双方各司其职、互不干涉。张昭虽然明白商税赚钱不少,但这一年多来他也没具体算过,只是以为能达到农税的三成就不错了。
按照他的估算,江东的税收能够养起五十万大军就是极限了。可是田丰清楚,商税的增长并不像张昭想的那么简单,而是呈几何速度的增长,已快要超过农税。所以说他明白现在江东养起这三十万义务兵也并非不可,袁术这是掐着点做出的决定。
思虑了半天,田丰还是张口道:“子布,今年的商税仅比农税低不到一成。”
所有人闻言顿时一惊,差异的看着田丰:“元皓,你说什么”
田丰叹了口气:“你们没听错,今年的商税比农税低不到一成,而且据我估计,明年还会再增长四成,这还不算益州。”
张昭瞪大了眼看着田丰:“元皓,你没开玩笑吧!区区商贾,提供的税收竟然能超过农税”
看了一眼台上面带笑意的袁术,田丰心中也是激动无比。如果不是他自己亲自经手了这么多年,他也不敢相信商税竟然增长的如此之快。这一年来,随着土地政策的一步步落实,以及诸多水利工程的完善,江东的农税已经快接近极限,增长的极为缓慢。
而商税则完全相反,随着世家的纷纷转型,以及与来越多的商人加入江东,江东的商业发展得异常迅速,一个月一个样,田丰所说的四成增长还只是保守估计。
在江东,粮食确实不缺,农税低、耕地多、水利好,不说粮食堆积如山,起码也是家家有余粮。袁术都有功夫用粮食在各地换人口,足见江东之富。
由于提前让张仲景带着诸多医师研究瘟疫的问题,导致大汉人口锐减的数场大瘟疫都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再加上袁术麾下的商队到各个州郡去用粮食换购人口,使得天下也不像原本一样缺粮,出现那种饿殍遍地、易子相食的悲惨局面。
纵使北方和中原战乱不断,但整个大汉的人口竟然没有出现太大的损失,足足还有三千余万之众。而袁术管理下的南方四郡人口数已经逐渐逼近天下的一半,这也是袁术的底气所在。
不过由于袁术的举动过于露骨,天下的诸侯也逐渐意识到人口的重要性,不再像以前那么好骗了。就是穷鬼曹操也开始重视起了人口,即使手下钱粮不多,但也不愿再和袁术进行人易。袁术也只能靠麾下的世家偷偷地去买些人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