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长女(平仄客)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平仄客
太子大婚顺利完成,这一次没有出现任何差错。在太子偕同太子妃祭告太庙之后,沈华善和邱盛年等詹事府的官员都抹了一把汗,将一直悬在心头的大石放下了。
太子大婚之后。东宫内宫自然有太子妃主理一切,而太子也渐渐开始熟知政事,朝中三品大员按照规定前来给太子讲解朝政,又加上有容贵妃和沈华善时时的提醒,太子犯浑的机会就少了很多。
其实他也没有时间了,白日要跟随长泰帝听政事,晚上则要和太子妃、太子良娣交流感情,他已经开始走上了一个正规太子要走的路。
太子听话,东宫一片平静,邱盛年和唐铎等人就觉得日子好过了不少,在詹事府当差也不是那么难熬的事情了,当然沈华善也就能腾出手来处理沈家的事情了。
十二月底的时候,沈华善以族长之令召集了沈家子弟前来京兆开族长会议。因是过年时节,接到族令的人基本都到齐了。从沈华善这一辈开始,共三代十三人,都齐聚在景泰大街等候沈华善的安排。
这三代十三个人分别是:沈华善这一辈的沈华善、沈开善、沈得善,沈则敬这一辈的沈则敬、沈则儒、沈则高、沈则远、沈则学,沈余宪这一辈的沈余宪、沈余宏、沈余乐、沈余文、沈宁。
除了远在安北的沈则思和在西燕的沈余益,沈家三代的中坚力量基本全都在这里了。
现在太子登基,京兆的事情基本依据告一段落了,这一次召集你们过来,是为了族中的事情。根据我和族老商量后决定,有两个事情交给你们去做。这两件事情关系着沈家的根基和将来,必须要保密沈华善后话了。
出得了我口,入得了你们耳,绝对不能说出去。就算是你们的父亲、兄弟、妻子、儿子,都不能透露半句。违者,立即除族沈华善语气凝重。
这么严格一向跳脱的沈余宏和神神化化的沈余乐对望了一眼,不知道祖父伯祖要他们做的是什么事情,要除族这么严重
沈宁自从看见诸位叔祖、叔父、兄长出现在景泰大街的时候,就很好奇,看来祖父是有决定了,关于沈家即将要走的下一步路,到底是什么呢
.
嫡长女(平仄客) 第两百五十八章 边陲小镇
.
噶几噶几的马车声从远而近,令正在准备摆摊的老汉觉得有些奇怪:这一大清早的,谁家的马车会这么早啊
他抬起了头,看向那辆马车,那辆马车外表看起来有些破旧了,马也是老马,估计又是哪一个小药材商贩赶早来这里收购了。
再早又有什么用,都早就别人给内定了算了,还是专心摆摊吧,这天气,不太好啊。老汉咕哝着说道,不再看那辆马车,专心拾掇起自己的小摊来。
他从大麻袋里拿出一个又一个小袋子,小心地将它们一一摆放整齐,边喃喃地说道:诃子 、砂仁、当归、黄连、茯苓都齐了原来这是一个药材摊子,这老汉,是个卖药材的。
吁的一声,那辆噶几噶几的马车竟然在老汉跟前停了下来,老汉有些迷糊也有些害怕。
他正想着呢,就见赶车的小厮跳了下来,朝老汉行了个礼,然后问道:请问老丈,文镇药市怎么走呢
原来是个问路的,老汉松了一口气,见到这个小厮这么有礼,便热心地回答道:这里就是文镇药市了。这里是大街道口,前面第一个借口右转弯,就是药市了。不过现在这么早,药市还没开呢。
多谢老丈了。请问老丈,这药材摊子是您的吗突然间,一个中年人插话道,然后很好奇的看着老汉的药材摊。
他是马车的主人,在老汉和赶车小厮说话的时候,他从马车上下来了,刚好听到了老汉的一番热心话。
是啊,这不是赶早,来占个好位置嘛。呵呵。你们是第一次来文镇这药市啊,起码要到申时才开呢,你们来早了。老汉说着话。然后再次整理着他的摊子。
这天色一明,就会有些百姓和散客陆续来药市这里了。他得抓紧时间,在药市开门之前做多些生意才是。
老丈说的是,我们是第一次来文镇,不懂规矩。我听人说文镇的三七是最好的,所以赶来看一看。老丈,你这有三七吗那中年人又说话了,笑呵呵的样子。看着就让人觉得十分亲切。
三七有的,有的,你等等啊,我给你找找。老汉一听也来精神了。说不定这问路的还能做成一笔生意呢,便忙不迭地翻出一个小袋子,将它打开给那个中年人看。
这文镇不是盛产三七吗这个头怎么这么小和我在别处看到的还要差一些啊。中年人看着老汉递过来的三七,觉得有些诧异。
西宁道滇州一带盛产三七,这里出产的三七数量占了全大永三七数量的七成。而文镇的三七尤其有名,以量大个大效好闻名于世。他远在京兆都曾多次听过文镇的三七之名。
西宁道的药材商人曾以遍地三七来夸扬文镇,如今他亲自到了这里一看,却真是有见面不如闻名之感。
您有所不知啊,文镇盛产三七不假。可是好的个头大的三七,全部都是被别人内定的了,或许你可以去前面的李家和药市行会了解情况。似老汉这样的小摊,都是一些小三七了。老汉摇摇头,说了这文镇的大概情况,却四顾了一下,显然觉得说的这些话怕被别人听了去。
哦请问老丈,这李家和药市行会是怎么说法呢实不相瞒,我此次前来文镇就是想收购三七的。西宁道的药商行会我就听说过,这文镇的药市行会,我还真是不知道呢。请老丈不吝赐教。那中年人面带笑意地问道,一副诚心请教的样子。
总之,收购三七呢,你去找药市行会就是了。就在前面呢,丘北街道上摆着两尊石狮子的,就是行会李会长的家了。老汉推拒着说道,不愿意就这样的话题多说什么。
见到中年人还是盯着那一袋三七看,也没有再说什么,又去摆弄他的小袋子了。
既然这样,老丈,您这一袋三七我都要了,您开个价吧。在下多谢老丈的指点,不然我还不知道要去李家呢。再给我来一些当归、诃子,还有天麻也要一些。麻烦老丈了。
中年人见老汉没有再说话,也不以为意,吩咐着那赶车小厮将银两拿出去,买下了老汉的不少药材。
那老汉一听,喜不自胜,这可是一笔大生意呢,他摆好些天摊子也没能卖出这么多药材呢,今天真是遇到贵人了。
那中年人让赶车汉子将药材送回了马车上,然后再问那个老汉道:老丈,请问这附近哪里有落脚的地方,我这马车和人都要休整一下,总不能在此等一两个时辰的。
我们这文镇啊,虽然只是个边陲小镇,但是由于往来的药商很多,客栈倒也不少。前面不远处就有一间文七客栈,地方很大。既可落脚,又有饭点供应的,先生在那里落脚就可以了。老汉眯着眼睛说道。
他刚刚做成了一笔大生意,对中年人的问话是笑着回答的。
如此,多谢老丈人了。那中年人谢过老丈,再次看了一眼老汉的药材摊子,然后跳上马车,吩咐着赶车汉子继续前行了。
在这个中年人马车离开后一小会,又有一辆马车驶过老汉的身边,和前一次马车一样,也是车败马老。只不过,这一次,它没有停下来向老汉打听消息了。
老汉挠挠头,不再理会接连过去的两辆马车,低下头整理药材摊子去了。
文七客栈的小伙计甫一打开客栈门,就见门前停了两辆马车,那两匹老马已经歇鞍,优哉游哉地甩着马尾。
一个小厮和一个汉子正在一咸一淡地扯着话,显然这两辆马车已经在客栈面前等了一段时间了。
谁会这么早来投宿啊,下伙计迷迷糊糊地想着,打开了大门,招呼着门外的客人进来堂中坐下。
而他自己,则一溜烟地跑去后堂吩咐煮热水、备早饭去了,一大早就有客人来投宿,这可得好好表现才是,掌柜的肯定也满意的。
听了赶车小厮的请示,那两辆马车的人也先后下来了。从第一辆马车上下来的,就是在先前在老汉摊子买了药材的那个中年人。他先是跳下马车,然后恭敬地对着马车里面说道:岳父大人,我们已经到客栈了,请下车吧。说罢,便弯下了腰,把手伸向马车里面。
马车的车帘再次被撩开,一个老年人下了下车,他头发有些斑白了,然而精神看起来很好,脸上带着笑容,老实敦厚的样子,他呵呵笑着说道:到了就好,到了就好。我这副老骨头啊,实在不应该走这一趟啊。
中年人笑了笑,却并没有回话,将老年人迎进了客栈,吩咐赶车小厮打点一应落脚安置事宜,坐下来似是等待着什么人,而小伙计,已经手脚麻利地将热水、碗筷都送上来了。
出乎小伙计的意料,第二辆马车上下来的竟然是一个姑娘家,并一个丫鬟。那姑娘家头戴着帽纬,看不清样子。
那个丫鬟,看起来年纪不小了,看着是精明审慎的人。她们两个施施然地在中年人那一桌落座,显然,他们是相识的。
宁儿,都叫了你不要跟着来的。一个姑娘家的,跑来这里做什么你父亲也真是的,就让你跟了过来,这姑娘家,怎么好到处出门那中年人嘴里着,却给那丫鬟使了个眼色,让她赶紧给那姑娘倒热水。
二叔,这是祖父的决定,与父亲无关。况且,我也很想来文镇这里看一看。我这不是挺好的,有秋歌跟着,在马车上也很舒服的。那姑娘笑着说道,语气里自有一股清爽和疏朗,顿时让中年人说不出话来。
一旁的丫鬟,听了这些话,也很有眼色地将一杯热水送到了那姑娘的手中。
好了,则远,这出门在外,年轻人多长些见识就是好事。那老年笑着说道,这一路以来,这对叔侄就重复着这样的话语,他觉得自己的女婿说得有点啰嗦了。
外祖父都这样说了,侄女自然要跟着二叔来见见世面了。其实我真的很想知道最接近西燕的地方是怎样的。就像祖父说的,这才能想出去接下来要走的路。那姑娘字字句句都搬出祖父,令那中年人顿时气结。
原来这一对叔侄,正是沈则远和沈宁,而那个老人,就是沈则远的泰山大人,江南胡氏安和堂的当家人胡不涂,而赶车的人,正是如流处的连山,还有应南图的得用之人陈成,他们一路负责沈则远等人的安全,终于来到了文镇。
文镇是位于大永边陲一个小镇,隶属西宁道昆州,地方很小,人口却是不少,是昆州属下一个十分出名的小镇。沈则远和沈宁等人之所以来到这里, 有两个原因。
其一这里是最接近西燕的地方,其二,这里生产药材三七,沈则远和胡不涂要来这里看看,被称为大永军队金不换的三七药材,在文镇具体是怎么样的。
沈宁,原本这个时候应该在桂州的,却硬要跟着沈则远、胡不涂来到了这边陲小镇。
这时,已经是长泰四十二年的春天了。
.
嫡长女(平仄客) 第两百五十九章 西风近
.
咳咳忍不住地,沈宁咳了咳,虽然已经来到西宁道将近一个月了,仍然不能适应这里的天气,尤其是来到文镇这里之后,喉咙就有诸多不适。
文镇是大永最靠近西燕的地方,气候和西燕也相似,春秋极其寒冷,虽然京兆的春天也冷,但是却没有这文镇时不时的湿热。
沈宁看着叔父沈则远和胡氏安和堂的胡不涂,再看看身边也有风霜之气的秋歌,心中起了一阵阵感叹。
京兆的一切,似乎还在眼前,仿佛还是昨天,她还和沈俞氏一起去东宫参见太子妃左氏,接着就去钟粹宫拜见容贵妃,但是,实则是她离开京兆已经两个多月了,而文镇,离京兆已经千里远了,真远啊,真快。
她犹记得,祖父在书房下了族令,要沈氏族人全力以赴去做的两件事之一,就是令得善叔祖带着沈家二代、三代子孙前来西宁道,然后,全力开拓西宁商道。
想到族令要做的第二件事,沈宁微微一笑,想必开善叔祖已经带着沈氏子弟前往岭南道了。
他们,都离京兆甚远了。
过完年之后,沈瑶要远嫁西宁道桂州刺史卢智胜的嫡次子卢明知,因而沈家的送嫁队伍浩浩荡荡离开了京兆,送沈瑶出嫁。
送嫁队伍之中,有沈得善、沈则远、沈余璋、沈余守等人,沈宁作为沈家的嫡长女,虽则还没有出嫁,却也来西宁道送沈瑶一程。
当然,沈华善的意思是:反正应南图还在各地游历,那么沈宁就前去西宁道增长见识,顺便为沈家出谋划策,她从俞正道那里所学得的纵横之术也有可用之地。
沈家一行人就来到了西宁到桂州。而胡氏安和堂的人,早就已经来到西宁道了。在进入西宁道之后,沈家队伍就分了两路。一路由沈得善带领,优哉游哉地往桂州出发;另一路则是沈则远和胡不涂汇合。提前来到文镇这里打探消息。
为了掩人耳目,在进入文镇之前,陈成特地换掉了原先一直急行的精良马匹,而换成了两辆老残马车,就是为了得知文镇的最真实情况。
窥一斑而知全豹,知道了这文镇的情况,也就大致知道昆州的情况了。这样,才能方便进行下一步的计划。
文镇离西燕,还有多远喝了口热水之后,沈宁缓过神来。问了沈则敬,他之前曾来过西宁道,舆图上所标的一切,应该也会有印象。
从文镇往西,翻过一座高山。名唤莫窟山的,就是西燕之境了。虽然沈则远也没有来过文镇,但是文镇的大致情况,他从舆图上也得知一二。
往西,莫窟山沈宁想了一下。试图勾勒出文镇的大致轮廓。那么,当年,余益堂兄和应南图,也是经由莫窟山而去西燕的吗
沈宁想起了此刻仍在西燕的沈余益,还有前去西燕游历的应南图,想到了这就是最靠近西燕的地方,心中百味杂陈。
文镇这个地方,她在前一世里曾经听说过,却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她能够亲身踏足此地,感受这里的风物,感受这里的人情,亲自来看一看,大永最边陲的地方。
只需翻过那座山,就是西燕了。有关西燕的一切,燕诚公主、司马昊、互市等等,也都一一涌上心头。
原来,她已经和西燕这样近了。
这一世,为了开拓西宁商路,为了继续上一世沈家没有完成的路,她竟然来到了这里,真是不可思议。
吃过早饭之后,可以顺着文镇往西走一走,既然来到了这里,怎么可以不隔山眺望一下西燕的驻兵胡不涂乐呵呵地笑着说道。
他没有说正经事,好像来文镇就是为了纯粹游历一样,令沈则远的眉头皱了皱。
西燕已经近了。叔父他们应该也快到桂州了。我们要尽快完成这里的查探,然后赶去桂州和他们汇合。沈则远说道,想起了这一趟文镇之行的目标。
原本查探消息这样的事情,是交由如流处和蚍蜉去做的,但是如流处和蚍蜉在京兆的作用更大,而且胡不涂一定要亲自来文镇看看,他也就来到这里了,办好了这里的事情,他还得赶回桂州送女儿沈瑶出嫁。
不急不急,得善一定会慢悠悠地去桂州的,反正离成亲日子还有一段日子,我们可以在文镇这里多停留几天。胡不涂说道。
这一次,最主要的,是去参观一下文镇的药市,了解文镇药市的运作情况,这才是这次来这里最重要的事,还没有做呢,就想着返回桂州,这怎么可以呢
沈宁听着胡不涂和沈则远的话语,并没有插口,对于商事这样的事情,她并不十分熟悉,不会发表意见。
其实这样的场合,如果是沈宓,就可以说出有用的意见了,但年前她已经和颜商成亲,还在京畿一带过着如蜜甜的日子,沈宁和沈则敬怎么会让她来西宁道呢
只有沈宁,才是最合适前来西宁道的,因为应南图也在西燕、西宁道一带游历,说不定两人还能重逢。
在文七客栈吃过了早饭,胡不涂就前去休憩了,沈宁则穿上了男装,跟着沈则远出门去查探情况。这一招,当年沈宓在龙井斋的时候就用过,在鉴华堂上课的时候,天衣阁的师傅将化妆、改扮的技巧教导给了这些沈家的姑娘们。
咋一看,沈宁就似个翩翩公子,令沈则远好气又好笑,带着她和连山等人,去药市打探情况。
所谓药市,就是药市商人自发聚集组成的贩卖、收购药材的集市,和普通的市集一样,只不过是领域独特,和药材相关的一切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就逐渐成了药市。
文镇这里因为盛产三七,药市的地位更加重要,官府特别组成了药市行会来管理文镇的药市。药市和药市行会的所在,就在文镇的中心大广场,这里。正是文镇交易药材的地方。
当沈则远和沈宁来到药市的时候,就算他们在京兆见多识广。也被这药市的热闹和繁华吓了一跳。
早上经过的时候,明明是人影都没有一个的。此刻是申时末,药市里面熙熙攘攘,似乎文镇一下子就出现了这么多人,吆喝声、叫卖声、讨价还价声、算盘劈啪声,让沈宁想到一个词语:火热
是的,这药市的场面。就是可以火热两个字来形容。
广场的四周,是一排排库房式样的商铺,每一间商铺前面都堆放着各种各样的药材,远远地。就能闻到一股股药箱;广场的中间,也摆放着密密麻麻的麻袋,从上面的标示来看,里面装的全是药材,许多药材商人都围着这些麻袋在打转。评估着这些药材的价值,计量着这些药材的出价。
在广场四周和中间流转游走的,则是推着手推车的苦役和百姓,他们有的是商铺的伙计,有的则是文镇官衙的徭役。甚至,还有一些士兵在搬运着药材
这样的热闹,和京兆祥和大街相比,也毫不逊色这一个小小的文镇,竟然会有这么多的药商、这么多的药材在此流通。直到此时,沈宁才知道祖父为什么说文镇、昆州就是西宁商路的切入口了。
一个小小的药市,就是这样火热的情况,那么其他集市呢沈宁可是清楚地知道,这药材,在昆州商事中,是排名第二的。
那么,其他商事,又会是怎么样排第一的,又会是怎样的盛况
想到这里,沈宁的心忍不住抖动了一下。
这么明显的事实,朝廷显然也是知道的,长泰三十六年大永使团出使西燕之时,就曾考察过西宁道商路的情况,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户部也没有任何关于拓展商路的消息。
这原因不外有二:心有不足、力有不逮,也就是说,隐藏在这么明显事实之下的,是异常复杂难控的情况,这昆州的水,深着啊。
沈家想到在这深水里摸鱼,谈何容易
一旁沈则远也得出了和沈宁一样的结论:这昆州的水,深着啊。
很快,陈成将自己兜了一圈所知的情况小声地告诉沈宁:这药市是五天一会,文镇所有的药材交易都是在药市完成的,管理这个药市的就是文镇的药市行会。药市行会制定一系列的规定来保证药市的畅通、盈利,所有药商、药贩、种药人都要根据药市行会制定的规矩来办事。当然,小摊子、散客这样人是不用守规矩的。
其实这些,沈则远早前和西宁道的尚药行会打交道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这文镇的情况也差不多。
文镇药市行会每五年一选,为了公平起见,有族人当选会长的家族,这五年内不得再沾手药材之事。这一届的会长叫做李次山,正是昆州李氏的子弟。上一届的会长也是李家人,李氏以公正严明出名,又一向不沾药材生意。这药市行会会长,等于是李氏世袭的了。
连山补充了新的资料,这一点,倒有别于他处。
五年内不得沾手药材生意,那如果是从事药材的家族,就等于是断了家族财脉了,这样的会长,有哪一个家族子弟想当任
在昆州、文镇这样的地方,不接触药材生意,就等于是入宝山而空回,这李家,真是奇怪
难道李家还有别的门道不成
.
嫡长女(平仄客) 第两百六十章 有戏看
.
继续慢热
我早就已经找老行家看过了,这是羽列蟹甲草根根本就不是天麻你这黑心药贩在蒙我呢赔钱,赔钱就在沈则远和沈宁思考的时候,忽然前面爆发出一声大喝。
只见一个药商模样的人紧紧揪住了一个药贩的衣领子,语气凶横地说道。那药贩子,则是神色慌张,不住地挣扎着,旁边还有好几个人在一旁面红耳赤地争吵着,看样子是这两个人的伙计。
这两拨人吼叫声实在是大了,所以药市中不少药商和药贩都往他们那里张望。很快,这两拨人身边就聚集了一群看热闹的人。
诸位都来看看这黑心的药贩子,竟然将羽列蟹甲草根当成天麻卖给我还足足有一千三百斤之多这天杀的价格相差甚远就不说了,关键是一点药效都没有若是药铺开方用了这天麻,这就是谋财害命的事情了
那药商看见周围的聚集了不少人,从身边的麻袋里拿出一把药材展示给众人看,语气愤然地说道。说罢,狠狠的揍了那药贩一拳。
在药市中的人都是和药材打交道的,对于羽列蟹甲草根和天麻的差别,还是知道的。难道竟然是有人混淆了这两种药不成
听了那药商的话语,也有药贩子拿过了那所谓的天麻来仔细打量。
从外表来看,这羽列蟹甲草根经过炮制之后和真的天麻没有什么两样,色泽、形状都很相似,待掰开一看,断面光滑色泽黄白,也不觉得有什么差别,再放进嘴巴一尝,都是味甘。这应该是天麻没有错啊。
一时间,药商和药贩子面面相觑,他们判断这就是真的天麻。怎么会是羽列蟹甲草根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