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长女(平仄客)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平仄客
这样想着的时候,太子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对沈华善连日来是颇为恭敬,对于他的说话,是没有不听的,也没有再闹腾什么,这一段时间,东宫是十分平静的。
过了一段时间,太子见沈华善并没有在意沈宓落选太子良娣那件事情,再加上太子良娣快要纳进东宫了,他没有心情再在沈华善面前做低伏小,言行举动之间,便又和以前一样了,像以前一样,是个有点自矜自傲的太子。
沈华善见太子前恭后倨,不免摇摇头,觉得这个年轻人,有点犯傻,看来还是历练得少,什么事情都还不太懂。对着太子詹事,那就是要教导、辅助自己的人,怎么能够前恭后据呢
只要一日还没有登上那个位置,太子应该做的,都是拉拢臣下的心,联结臣下的势力,太子怎么会反其道而行之
要是惹恼了太子詹事,只须撂下差事,这东宫很多事情,就被动了。这些平衡势力的做法,从来没有人教导过太子吗在自己就任太子詹事之前,难道皇子所的师傅,都没有教过这些吗
还是太子不懂
一时间,沈华善也有些自省。觉得自己这个太子詹事做得太不称职了。自然自己教导的有限,太子不太喜欢听,那么就另外请人来教吧
于是他向长泰帝请旨道:太子不日纳良娣,可以参知政事了。建议除了詹事府的官员,朝中重臣每日也抽一个时辰轮流教导太子,既让太子熟知政事。也让太子熟悉朝臣。
当然,这个朝臣必须规定三品以上。必须真的对太子有助益,要导太子知政事,引太子明事理。
这样一来,教导辅助太子之责,就不仅仅落在太子詹事府官员身上的,也就是说,无形中沈华善的恩遇就削弱了。
沈华善这个建议一出。朝中重臣就对沈华善赞赏有加,这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啊沈华善这个太子詹事是自弱其位啊。
因为,按照沈华善的建议,每个重臣都有机会直面太子。当然,可以向太子灌输自己的为政方针、施政理论,自然,也就可以在未来皇上面前混个脸熟了,这就是个镀金的好机会。
太子詹事沈华善竟然让朝中重臣都有这个机会。这不是大度两个字可以形容的啊一时间,不少重臣对沈华善就多了几分感激和亲近。
就连长泰帝,见沈华善此举,也龙心大悦。此举,乃是太子提前熟知政事之举。实则,也是为太子将来铺路之举。
沈华善的庶孙女虽然已经落选太子良娣,但是他还这样尽心尽意为太子打算。由此可见,沈华善这个太子詹事,还是十分尽职的。
当沈华善为侄子、国子监丞沈则儒求恩典外放时,长泰帝便欣然应允,准许沈则儒任西宁道滇州府长史,不须等今年考课考核,只交接好国子监事务,即可赴任。
这算是看在沈华善为太子尽忠的份上,又看在沈家女落选太子良娣的情况上,才给的恩典。
总之,君臣两相宜,臣臣两相得,这一段时间的朝局,是平静到不能再平静。
转眼间,就到了十月。十月,太子纳良娣。
纳良娣对于东宫来说,不是什么大事,甚至可以说是个极其简单的事,最大的作用,也就是让东宫诸人提前适应一下太子、太子妃大婚的热闹罢了。
太常寺、礼部、少府监都在专心筹备着太子大婚的种种事宜,也腾不出手来处理这样一件小事,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小事,根本就无须用到礼部。
总之,纳良娣这个过程是极为简单的,也没有宴会宾客这一说,到了吉日那一天,将两个太子良娣从皇城侧门抬进来,再从东宫侧门抬进太子寝殿,然后晚上太子和良娣敦伦过后,这事就完成了。
却就是这样的一件小事,也出了岔子,充分让沈华善知道詹事府的办事不周全,也让他充分了解到一个年轻人的犯浑,虽然这个事没有造成什么影响,却让沈华善头疼不已。
这个岔子就出在太子纳良娣时所戴的头冠那里,就一顶小小的头冠,却让詹事府的官员吓得脸色煞白,就连沈华善当然也不例外。
大永立国二百余年,是有一套完整的仪礼规范的,具体就体现在皇室、朝臣、百姓的衣食住行之中,尤其是体现在吉、丧、祭、悼等大事中。
太常寺和礼部就是专为了实行、管理这些礼仪而存在,行每事须遵每礼,不然,就是违礼。轻者会受谴责,重者会被问罪,尤其是皇家礼仪,代表着大永的典范,更是不能有半点差错。
虽然两百多年是一段很长的时间,仪礼在每代根据不同的情况略有调整和更改,但是总的来说,这样一套仪礼规范是稳定和严格的。
比如关于太子之服的礼制,大永大典中就有详细而严格的规定:凡皇太子之服:衮冕,垂白珠九旒,以组为缨,色如其绶;青纩充耳;犀簪导;玄衣、裳,九章,每章一行,重以为等,每行九侍从皇帝祭祀及谒庙、加元服、纳妃则服之。
总之,大永倡导的是不学礼,无以立,而守礼最基本的体现就在穿对衣服戴对头冠,先朝就有官员因为朝服问题而被问罪的。
衣裳虽小,而礼制实大,这一点,是大永所有官员的共识。
上述的那套太子衮冕。太子在册封典礼的时候就穿过,他很喜欢这套衮冕,当时穿上它的时候。感觉威严尽显,也深刻感受到自己已经是大永的皇太子了。再不是十二皇子所那个默默无闻的小皇子。
因此,太子对那套太子衮冕有着特殊的感情,尤其是那顶九旒冠,他最为喜欢。九旒轻摇,可以给他带来无限的想象,仿佛透过九旒冠,他可以睥睨天下苍生。
对九旒冠有这样的感情。太子自然就很想再次戴一戴了。到了纳良娣的那一日,太子看着礼部准备的三梁冠是极为不满意。试来试去,总是觉得浑身不自在。
想了想,他便对贴身内侍何德说:这三梁冠本太子戴着实在难受。你去库房给我拿来九旒冠。今天就戴那冠吧。今天是喜日子。那顶冠好看,本太子戴着也舒服。
何德恭敬地领命前去了,带着两个宫女翻找了东宫库房,将九旒冠给太子给准备好了。
何德自小就进宫,一直在冷宫当差。是在东宫大换血之后才被补充进东宫的。因为他老实忠直、背后又没有别的势力牵扯,才被调到太子身边当内侍。
在皇宫这个地方,老实忠厚、没有实力其实还有另外一个直白的形容,那就是不得主子信用。不得主子信用的内侍,也就没有机会去各宫见识世面。也就没有眼力去知晓每事代表的意义。
所以,他虽然老实忠厚,却见识微薄,根本就不知道九旒冠、三梁冠所代表的意义。这个老实人自然就按照太子的吩咐找来了九旒冠,此事也没有告诉詹事府的官员们,就这样给太子戴上了。
恰好太子舍人张棻那天拉肚子起不了身,没有在东宫当差,其余内侍为了太子纳良娣的事在各处奔走,也没能仔细看看太子穿戴的事宜。
就这样一通流转错失下来,詹事府的官员、礼部的官员都不知道太子将三梁冠换成了九旒冠。
当太子换好吉服笑意盈盈地踏出寝殿的时候,詹事府的官员一看:我的娘,太子怎么戴着九旒冠这不是娶太子妃,而是纳太子良娣,太子应该戴着三梁冠的啊
是礼部的人失职了还是太子犯浑了负责管理仪服的东宫内侍到哪里去了负责监督东宫仪服之礼的官员去哪里了怎么会出现这么明显的差错
少詹事邱盛年等官员在慌乱之余,忙不迭地给太子更正过来,少不了一番惊吓流汗。
可是当他们看见太子恋恋不舍地看着那九旒冠时,邱盛年的心里巴凉巴凉的,觉得头顶有几只黑乌鸦在飞过:难道是没人跟你讲过九旒冠就只能戴那么几次吗随皇上祭祀、册封、谒庙、纳妃,数来数去,也就是这几个场合了
此事也被火速上报到沈华善那里,邱盛年将太子那如望美人之远去恋恋不舍的眼神也描述得极为精准。这样简单直白的错误都能犯,说实话,邱盛年对太子感到无比佩服
沈华善听了之后感到无比愤怒,拍着桌子大喝道:难道没有人给太子讲过大典吗难道东宫内侍没有人知道大典吗难道东宫仪服内侍没有监督这些吗
结论还真是没有没有人给太子讲过大永礼仪中最基本的大永大典,而现在在东宫当差的内侍和宫女,竟然没有一个人懂得大永大典
原先就说过,太子,上官景安,在被册封为太子之前,长于深宫,从未接触政事,在他被册立为太子之时,尚未开府,自然就不了解这些礼仪制度,反正一切都有内侍、宫女打点。
而容贵妃在先期的时候,也只当上官景安是一般皇子一样教养的,哪里会跟他说什么九旒冠和三梁冠的差别
后期,容贵妃又为上官景安谋划这谋划那的,一来二去的,竟然还真的没有人对太子说过这些基本的礼仪之道。
而东宫的内侍和宫女之所以不懂,那就更简单了
长泰帝因为高观、李进建议太子营建鞠场之事,迁怒了东宫所有的内侍和宫女,因而东宫内侍、宫女大换血,新补充进来的都是忠厚、没有势力牵扯的人。
忠厚也就是办事不灵活,没有势力牵扯就是不得主子重用见识少。这样的主子和这样的奴仆,当然就可以发生将三梁冠换成九旒冠这样的乌龙事了
沈华善想清楚了这个乌龙事,不由得哭笑不得,太子在换上三梁冠之后,倒是欢天喜地等待着太子良娣进来,可怜底下的詹事府官员是一片静穆。
他们在詹事府等待着沈华善的训话,看着沈华善黑如墨斗的脸色,这些官员都忍不住想摸摸额头,似乎有冷汗了。
沈华善也想摸摸额头,好险啊,心里也感到一阵阵后怕。
好在先前的年长的皇子都失去帝心,被逐到偏远的封地为王了,后面的皇子又太小,不然十二皇子能不能坐稳这个太子之位还真是难说,这太子犯傻得也太厉害了
早些日子前恭后倨的事情就不说了,现在竟然还闹出换冠这样的事情来,真是真是什么都说不出来了
.
嫡长女(平仄客) 第两百五十四章 妄动
.
太子纳良娣当天,出了换冠那样明显到几乎不可能出现的差错,令得沈华善和邱盛年等官员是一头冷汗。这个事情过去之后,沈华善觉得,是有必要将詹事府的官员召集起来训一训了。
本官知道,诸位都有朝职在身,又加上在忙碌太子大婚诸事,所以太子纳良娣,一时疏忽也是正常的。但是,这样的事情,仅此一次以后绝对不能发生了
太子舍人张棻生病不能督导太子左右,此事怎么没有上报内侍何德翻找库房,怎么也没有人来报太子在服吉服之时,怎么会没有詹事府官员在侧非得要等到太子出寝殿,才发现这个错误幸好此事是在东宫范围内,若是此事传到皇上耳中、传到百官耳中,会有怎么样的后果沈华善沉着脸说道。
上任太子詹事一来,他还是第一次这么严厉地对这些下属说话。这个仪服小事,体现的是东宫、詹事府出现了严重的监管漏洞。
幸好这次只是戴错了头冠,还能及时换下来。若是别的事情呢若是别的严重一点的事情呢整个詹事府的官员都避不过问责追究
邱盛年等詹事府的官员都没有作声,在最初的慌乱过去之后,他们有一种深深的自责。说到底,是自己这些詹事府的官员失职,没有对太子纳良娣一事加以重视,才会让太子犯这样的错误,此事若是传到皇上耳中。詹事府官员失职之罪是逃不掉的了。
不学礼,无以立这些最基本的礼仪我们如果都不能使太子达知,还使得太子头戴九旒冠纳太子良娣之差错,我们又怎么可以教导太子为政之道失职之罪乃是其次顿了顿,沈华善继续说道。
太子尚小,虽然已经纳良娣、参知政事,但是还要我们詹事府的官员在一旁协助、劝谏、教导。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个道理。诸位是否忘记了朝中职责自然要尽心,但是詹事府的职责也不可轻忽沈华善也是后怕了,在训导这些官员之前,他早就深深自省了一次。
诸位要认识到错误,还要制定出防止错误的办法。少詹事邱盛年拟一份详细的东宫管理规则出来,以后太子身边定要有专职官员提点、教导太子礼仪之事;还要查补东宫的漏洞。防止内侍翻库房的事件再次发生这一次的事情,本官就不追究了,也不会让这事传到皇上、贵妃娘娘耳中,诸位请放心
最后是说到解决办法了。说到这里,沈华善就感到头疼不已,从主子到仆从。这东宫,处处都是要补的烂摊子啊。
此事后。沈华善给太子舍人张棻、通事舍人凌云高下了一个功课,就是给太子讲解大永大典,仪服之事,百官礼制等等,虽然不用太子精通这些礼仪,却也不能犯常识性错误。
至于内侍和宫女这里,则请了容贵妃再次梳理了一番。愚钝、见识少的内侍。一律清退。实在是清无可清了,才请来宫中年长得力的内侍、宫女来给东宫的这些内侍、宫女讲授相关知识。但凡礼仪、避讳、禁忌等等,这些内侍和宫女都要熟悉,并且精通,若是太子在这些事情上出现出错,首先问罪的,就是这些内侍和宫女。
当这些后续事宜都做好之后,沈华善才稍微送了一口气。幸好这事已经落幕了,接下来太子迎娶太子妃一事,有礼部、太常寺、少府监看着,倒也不怕出这样的岔子。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他再次想起了兄长沈从善这句话,深感为是。
十二月,所有人都在准备过年事宜,整个京兆笼罩着热烈欢乐的气氛,而即将到来的太子大婚,更是推高了这种过年的欢乐,皇城、京兆处处张灯结彩,上至妃嫔下至百姓都在期待着太子大婚的到来。
太子詹事府的官员这下可不敢有任何松懈了,他们紧紧盯着太子大婚的每一个流程,就算有太常寺、礼部和少府监的官员在全程打点太子大婚的事宜,詹事府的官员也会再三核对当中的每一个环节,就是怕会再出现九旒冠那样的事情。
太子的身边,必定会有詹事府的官员跟随在侧,不是太子舍人张棻就是通事舍人凌云高,就连左右庶子唐铎、杨简锐等官员也时不时在太子身边提醒着:大婚当天具何服、戴何冠,当天有哪几个流程,每个流程太子需要做什么这样的话语,听得太子耳朵生茧。
而且,不仅仅是提醒的这些说话,就连张棻和凌云高时时跟进跟出的,也引起了太子的不快。
唐铎等官员也让官员也不是没有眼色的,见到太子明显厌烦的神色,也很适时地收了声音。其实他们也觉得为难,提点督促多了,每个人都会厌烦,不止是太子,就连普通人也觉得受不了的,但是没有这样的提醒,他们又怕出现差错。
一时之间,詹事府的官员都有一种感觉,就是太子殿下像烧红的金锭,捧不得,放不下。
这样的情况,沈华善也看在眼内,他也知道这样的情况不能这样持续下去。人不自长,取祸。关键是要太子能够有所进,他们这些官员才能够放下心来,才能避祸。
沈华善深知,就算官职设置得再细致,人员安排得再到位,也总有不察的时候。如何让太子有所进呢这也是沈华善经常思考的问题,也曾召集了沈家诸人来商讨这一点。
却没能得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话说在纳了良娣之后,两个良娣都很尽责地教导太子敦伦之事,太子过了一段十分滋润的日子。也就没有那个精力去折腾什么了,在朝堂之上的表现也很不错。
这令沈华善等人觉得多少有点安慰,看来那些提醒和督促还是有效果的。
男女之事,其实也就是那么一回事,所以没有多久,太子就有些厌了。不用等到詹事府的官员提醒他欲不可纵,他就开始冷落两位良娣了。
敦伦带来的乐趣很快就淡了,大婚的事宜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太子对即将到来的大婚也没有丝毫紧张和期待。他每日里的内容。就是每早站在朝堂之上听朝奏,下朝之后,又要听詹事府官员和三品朝官讲述为君、为政之道。
这样的太子,让詹事府的官员再一次感到安慰:太子不耽于女色,这是好事。无形之中,他们的监督力度就有所减弱了。
加上良娣已入东宫。君臣有别,男女有防,詹事府的官员也能轻易进入东宫了。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在詹事府内和太子相处、管理东宫事务。
一日,太子从紫宸殿请安回到东宫的时候,照例看见东宫所有人都在如临大敌去准备着迎娶太子妃事宜。太子照例感到无聊,便踱步到了詹事府。
在走近詹事府的时候。他刚好听见少詹事邱盛年和左庶子唐铎等人在闲话。再仔细一听,便觉得生活终于有些意趣了。
听说归安图现世了是不是真的不会又是临摹的吧历年来这样的情况也出现不少了,声势倒是张得很大,不过最后都是仿冒的。这是邱盛年的声音。
这也不知道啊,只是京兆众人传得甚嚣尘上,搅乱了一众书画、收藏人士的心思。除了太子大婚,就是这一件事最受京兆官员关注了。 唐铎的声音是有些低沉的。
若是有生之年能一睹归安图真迹。真是死而无憾了。魏慕白感叹地说道,语气也颇为寥寂。也不知道这一次归安图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是真的,他一定要想办法见一眼。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太子已经能知道说话的是詹事府哪一个官员了,原来他们在讨论的是归安图。
归安图是前朝大安朝的皇家典藏,是大安初年号称诗画独绝的永安居士的唯一存作,上面描绘的是大安朝初立、四野归朝的盛大场面。它既记录了大安朝的史实,又显示了无可超越的绘画水平,所以这归安图自作成以来,就已经是当世的典范。
归安图一直被大安皇室收藏着,上面加盖着历代大安皇上的钤印,这是它最珍贵的地方之一。只是后来烽火战乱,归安图就失去了下落。
据说归安图在大永初年还曾出现过,上面还有大永太祖上官伏的钤印,只是这一点无法核实,因为自太宗朝以来,就没有人见过归安图了。
若是本宫得到了真的归安图,那就太好了。真想看看上面有没有太祖的钤印,而且这幅画作用来作为太子妃的聘礼,那么京兆两件大事都尽归东宫了。太子这样想着,对归安图起了心思。
他派出了心腹内侍夏奇按照京兆流传的线索去寻找,看看这归安图是不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不用理会了,如果是真的,最好是能得到它。
夏奇是在东宫九旒冠事件之后被调到太子身边来的,他是宫中的老人了,先前曾在紫宸殿当差,对宫中的大小事务、规矩禁忌都十分清楚,所以容贵妃放心地将他调到太子身边。
夏奇是个鬼精的人,此刻听了太子的吩咐,便欣然应允,他想着刚来东宫,一定要做件大事让太子对他信任看重才是,恰好这归安图就是个契机。
夏奇,是个鬼精的人,鬼精的人,又怎么会知道妄行,则身不安这个至简道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
嫡长女(平仄客) 第两百五十五章 与天子争利
.
不教而杀谓之虐,教而不善子之过。唉,我得有多狗血才能把十二皇子写成这样,掩面
一连几日,他和底下的徒子徒孙都在不动声色地打探着归安图的消息。
沈家自然也知道了归安图在京兆出现的消息,却没有多少在意。论古画古籍,溪山俞氏多的是,沈家众人对这些见得多了。俞氏的古字画,虽然没有归安图名贵,那又怎样呢
过眼即录就可以了,不一定要得到的。因此沈家对归安图也就没有什么渴望的心思。
归安图本身或许并没有这么受人瞩目,但是历代文人和帝王捧得多了,才有此盛名。关注它来做什么还不如盯紧些太子大婚来得实在些。
沈家不关注归安图,不代表没有人关注,事实上,京兆不少人都在关注着它的最新消息,都想知道它究竟是不是真迹。
这些人之中,就有长泰帝。
其实长泰帝对古书画并没有多少兴趣,大永皇室的典藏也能让他受用无尽了,他之所以关注归安图,乃是受了早逝的生母安嫔的影响。
安嫔姓安,据说其先祖乃是大永皇室的后人,在长泰帝对生母寥寥可数的印象中,就听得她提起过这幅归安图,所以长泰帝也一直记得归安图的种种。
年老之时对过往的追忆,又夹杂着对生母的孺慕,故而长泰帝对归安图的兴趣还是很浓厚的,派了内侍首领张盛去处理此事。
他也想知道,归安图上面,是不是真有太祖的钤印。
归安图被京兆最大的书画收藏行典瑞斋所得,并经多个书画大家鉴定为真迹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伴随着传开来的,还有归安图即将被公开叫卖的消息,也就是京兆书画爱好人士都可以一观归安图。然后当场竞价,价高者得。
张盛知道了这个详细消息之后。本想直接去典瑞斋去取得归安图的,却碍于公开叫卖的消息已经传遍京兆,又怕会影响皇上的声誉,落下与民争利的声名,反而不美,遂决定参加这场拍卖会。
他相信,只要他一现身。京兆稍微有点眼色的人都不会竞价了。哪个敢与他竞价这样就能顺利完成皇上给予的任务了。
太子的心腹内侍夏奇当然也知道了公开竞价的消息,自然也出现在这场拍卖会上了。毫无疑问,他也认出了内侍首领张盛。
张盛为什么会出现这里,夏奇自然清楚知道。他就是从紫宸殿调去东宫的。又怎么会不知道长泰帝对归安图的情感张盛出现在这里,定是为了得到归安图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