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长女(平仄客)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平仄客
.
嫡长女(平仄客) 第两百九十六章 保住
.
沈华善和江成海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也会掺合其中
卞之和,长泰帝最美貌的妃子慕妃的嫡亲兄长,大永前四卿之一,尚书右仆射大正是他,拿出了西宁道加急送来的文书,强硬反对江成海的建议
大永前四卿之中,中书令韦景耀和尚书左仆射萧厚仁,已经是退休状态,基本不出现在朝堂之上了;门下侍中,在申科病逝之后,现在还没有官员补上;仅剩的,也是最年轻的的,就是尚书右仆射卞之和。
他主管尚书省刑、兵、工三部,位高权重,又加上是慕妃的嫡亲兄长、长泰帝倚重的朝臣,这些年来他青云直上,升官加第的速度,就连近年备受瞩目的沈华善也自叹弗如。
卞之和在朝堂之上,一向不甚活跃,在早前的夺嫡之争中,他是中立的,甚至隐隐倾向太子。沈华善一直以为,卞之和会是长泰帝的纯臣,将来太子登基,他也会是纯臣。可是如今,他为什么会反对呢
能及时拿出西宁道送来的加急文书,证明卞之和早就有准备了,证明他早就和西宁道互通有无,这是为什么
沈华善不由得想起了两年前的谜团。其时,司马昊刚登基,西燕来的使者秘密接触卞家,置五皇子于死地。当时沈家怎么都想不明白,为什么西燕会帮卞家这个忙、西燕和卞家是怎么连上的。
正如现在,沈华善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卞之和会护着西宁道、护着李家。
谜团重重。
此事,容后再议在卞之和说完话后,太子终于能够将这句话说出来了,他早就想说了的,这和稀泥的速度,太子都嫌慢了。
随着朝退官散,沈华善的疑虑,仍盘踞心头。
在京兆朝堂这里有风浪起的时候。西宁道那里,也颇不平静,原因就在于,西宁道观察使谢同甫的府中,飞进了一只扑腾腾的信鸽。
信鸽咕咕地叫着,不断拍打着翅膀,提醒谢同甫京兆有信到了。谢同甫看着信鸽摇晃的傻样,感到有些好笑。
他熟练地从信鸽的脚边,取下了一张用油纸包着的纸条,纸条上只有几个奇怪的符号。待看清这几个符号的意思。谢同甫就笑不出了。
这几个符号。表示了一个意思,那就是户部将对西宁道矿藏有大动作。这大动作尚不知道是什么,却必须马上想办法应对,西宁道这里的情况。也要尽可能地抹平,万一户部真的有人来查,绝对不能留下把柄。
把柄,指的是什么,谢同甫很清楚。那两成矿藏的收益,每个月,昆州的李家都会准时送到倚邦这里来,只在前两个月有所延误,不过后来很快就补上了。
这样的情况。自他上任西宁道观察使一来,就开始了,持续了六年。这两成收益,在昆州李家那里,会不会留下什么账本记录这些账本记录。会不会成为把柄后患
答案是肯定的,谢同甫甚至不用想,都知道李家必定会保存着这样的记录,那可是保命的东西,谁不会留在手中
这个时候,谢同甫有些后悔了,自己之前只顾着收下这两成收益,默许李家在矿藏之上做的种种手脚。好了,现在户部要是整顿西宁道矿藏,首当其冲的,定是昆州李家。现在的问题是,自己要保住李家,怎么保
作为西宁道观察史,谢同甫当然很清楚,西宁道矿藏有多丰富,从中出现的利润有多丰厚,那是大部分京兆官员想都没有想到的数目正是因为知道这个利润太丰厚了,丰厚得令他怦然心动,当李绵山送来两成收益、小意讨好的时候,他才会收下,然后对李家的手脚睁一眼闭一眼。
矿藏的收益,不只是他收到了,安西都护赵钰罡收到了,西宁卫大将军彭明义也收到了。一分一送,这三个地方和李家,就占掉了西宁道矿藏收益的八成,剩下的两成,用来打点运转司的官员和相关商家,最后上缴到户部的,就寥寥无几了。
西宁道这个地方,最靠近西燕,离京兆甚远,远得有时候皇上根本就想不起西宁道来。就这样,这么多年了,西宁道这里一直都是风平浪静的,谢同甫也心安理得地拿着李家的孝敬钱。
却没有想到,会有如今的情况。其实,又怎么会没有想到只是那两成的收益遮住了他的心眼,他故意没有想到罢了。
幸好,幸好,不只是他一个人得了两成收益。想到这里,谢同甫心里轻松不少,当务之急,就是马上赶去昆州,见一见另外几个也得了两成收益的人,集众所长,定然不能让户部插手进西宁道矿藏这里面来。
户部将有大动作什么大动作这是户部要查西宁道的矿藏了吗要查就查吧,账目上我都平好的了,以户部官员的眼力,又对矿务不熟悉,他们查不出问题来的。李家议事厅内,李绵山恭敬地对谢同甫说道。
他能想到的大动作,就是查账目了,他没有像谢同甫那样紧张,说话也颇为利索。
不会是查账本这些年来,户部官员来西宁道查账本也不是一次两次了,这算不得大动作,应该是别的。谢同甫看了一眼尤不知死活的李绵山,语气也有些震怒。
这人,在生意场上是极精的,怎么这个时候犯糊涂了呢
谢同甫这么一说,李绵山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不是查账本,那会是什么他想不明白,有什么动作可以摸清西宁道矿藏的情况
不管是什么动作,我们都要作好准备。老朽多谢大人的提醒了此事,我倒是有个全策,以不变应万变,这就要大人您和大将军的配合了。未几,李老爷子说话了。姜还是老的辣,他很快就想出了一个主意。
谢同甫这样的表现,令李老爷子很放心。谢同甫一定会想办法保住李家的,因为他们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但是西宁卫大将军彭明义,就难说了。他似乎另有想法了。
想到彭明义这几个月对李家的态度,还有他不肯再拿那两成收益,李老爷子的眼神就暗了暗。
彭明义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有拿那两成收益了,这样的情况,令李老爷子心生不妙,他不知道彭明义为什么突然就不肯再拿了。
李老爷子不知道,彭明义有这样的转变,全是因为彭瑾。
彭瑾自从跟随李绵山接触了矿藏的生意,每日里,都有半天是在外面跑的。余下的时间。才会在彭明义的军帐或书房里端茶捧水。似乎是平日接触的矿藏生意多了。因而彭瑾在彭明义前面说的话语,十句有九句都是矿藏有关的。
比如描述那些矿工的苦况:永不见天日的劳作,因为长年在地下呆着,他们瘦骨嶙峋。就连眼白,似乎都是黄色的,看着就吓人。
比如描述矿藏的收益:真是想不明白,似乎这些小矿藏的收益也不少的,怎么都不知道那些钱财去了哪里呢有时候甚至连矿工的钱都发不出来了。
彭瑾只是随意地说着这些话语,却听得彭明义脸色败坏。他想到自己每个月拿到的那两成收益,不知道为什么会觉得喘不过气来,手脚也会烫得似火。
这两成收益,我还应该继续拿吗彭明义会时不时这样问自己。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直到,他见到彭瑾作的一首诗,便觉得心肺被人重重一击,竟然连站都站不住了,自此之后。无论李绵山说什么做什么,他都再不肯拿下那两成收益了,有时候甚至将李绵山拒之门外。
可是,彭明义可以不见李绵山,却不能不见李老爷子,尤其是李老爷子跪在他面前的时候,彭明义连忙将他扶了起来:老爷子,您这是折煞我了
大将军这次一定要救救李家,如果大将军袖手,我们李家就完了。这些年的同甘共苦李老爷子哀哀地说道,绝口不提当年他资助彭明义扶摇直上的事情,只是一味孤苦无助。
一句同甘共苦,使得彭明义想起了微时,想起了老爷子对他的栽培,此刻他看见李老爷子雪白的须发,心生不忍。
老爷子说的是哪里话,彭、李两家本事姻亲。能帮得上忙的,我必定会帮人来取大将军的印鉴过来
碍于情,碍于义,彭明义终于修了一封加急文书,保住了李家。
彭明义的做法,令彭瑾难以接受,心里也无比失望。他想不明白,都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为什么还要保住李家,还要保住昆州这个大蠹虫或者说,他本身就是一个大蠹虫,就算不拿那两成收益,也改不了本性
这一刻,彭瑾对彭明义无比失望,直到随后他知道彭明义的两个小妾,同时有了身孕,他看向彭明义的目光就冷了。
那一首诗,真是白作了他收了那两成矿藏收益,我怎么会不知道呢我是想他能够醒悟回头啊酒醉中的彭瑾胡乱地想道,随即醉伏在书桌之上,一动不动,他眼下,只压着几张纸。
那几张纸很快就落了几滴水迹,有几个字的墨迹晕染开去,却仍清晰可见这是一首四言诗:
啄木啄啄,鸣林响壑。
贪心既缘,利嘴斯凿。
有朽百尺,微虫斯宅。
以啄去害,啄更弥剧。
层崖豫章,耸干苍苍。
无纵尔啄,摧我栋梁。
.
嫡长女(平仄客) 第两百九十七章 平息之策
.
江成海对西宁道矿藏的提议,引起了朝臣的不同意见,就连尚书右仆射大人也都表示反对,最后太子和了稀泥,这事容后再议。
退朝的时候,朝臣们才记得,协助太子监国的沈华善和左良哲还没有对此事发表意见,他们是赞成呢还是反对呢
沈华善和江成海拐着弯的亲戚,两人一向交好的,沈华善会支持江成海吧左良哲和卞之和关系不错的,左良哲会赞同卞之和吗
当然,没有朝臣敢问他们。这两个人,都是监国重臣,尤其现在皇上病重,政军事务一应由这两人参知,朝臣们怕嘴上说了不中听的话,故而都在看着这两个人的反应。
太子詹事府内,太子正就此事询问沈华善和左良哲的看法。沈华善和左良哲这两个人,在太子监国之后,对太子的帮助最大,他们耐心教导、提点太子,助他最快地适应朝政军务,太子对这两个人颇为感激。
太子始终记得当年春熙宫事件和鞠场流血事件,他对沈华善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恐惧感,反倒是左良哲圆滑能说,又有太子妃左氏在其中牵连,太子对他更为信任和亲近。
沈华善眼精目通,对太子的心思知道得很清楚。不过他没想着去做些什么,事实上也没有什么可以做的,只尽心竭力教导太子便是。
一人三失 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可惜太子没能明白这个道理。
在西宁道问题上。左良哲的想法是摇摆不定的。一方面,他觉得江成海的话很有道理,西宁道赋税连年减少,这不是什么好事,将来太子登基,户部紧绌的话,太子施政会难以开展,江成海的提议也是个增加赋税的办法。
另一方面,他认为卞之和等朝中大臣说的也没有错。这个时候。西宁道宜静不宜动,处理得妥当,赋税有所增益当然是好事,若是引起西宁道动乱,那就会有大问题了,现在太子监国。大永是乱不得的。
看到左良哲游移的眼神,沈华善便知道,左良哲又在畏首畏尾了。左良哲这人,还是有几分眼力的,可惜总想着事事完满,也就总是迟迟未能有主意。
世间安得两全法不是舍。就是得,总要有个决断才是。
所以他轻轻巧巧地抛出了一句话:太子殿下现正监国。若是按照江大人之策,可以使西宁道赋税增益,此乃仁明之举。
在监国期间,哪个太子不希望有所作为哪个储君不希望贤名远播太子监国,政事稳定固然重要,却也不能一味求稳,总要有进取之心才行。不然。监国期间无所作为,一样是储君之失。
这个道理。想必现在不再犯抽的太子,是能想得明白的。果然,听了这句话,太子眼神瞬间亮了。
沈华山微微一笑,知道太子心中已有主意了。想必明日早朝之上,此事就能落定了。虽然出了卞之和这个意外,令沈华善和江成海一时措手不及,但是有监国太子在这里,以沈华善太子詹事和监国重臣的影响,此事,还不难应对。
却没有想到,原本不难应对的事情,在当天晚上就出现了变数。
变数,是从紫宸殿里开始的。自从长泰帝病重一来,他就时而清醒时而迷糊,而且是迷糊的时候居多,紫宸殿已经长时间没有传出过旨意了,没想到这一晚,太子就接到了长泰帝口谕。
太子应召来到了紫宸殿,见到长泰帝浑浊的眼神里有几丝清明,心里极为高兴。往日他来请安的时候,长泰帝的眼神总是茫然无感的,哪会像今晚这样
儿臣给父皇请安。父皇大好了,儿臣心里甚是欢喜太子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语气有些哽咽。当他坐在那个高高位置的时候,他才发觉,身后有长泰帝在,有多重要,就像定心丸一样。
长泰帝虚弱一笑,示意太子走上前,然后断断续续地问道:朝朝政可有可有大事
长泰帝病重的时间也不短了,而且一直没有起色,脸色枯瘦蜡黄得吓人,说完这样一句完整的话语,也甚是艰难。
太子挑拣了几件朝中大事来说,说到最新的,就是西宁道矿藏的事情,说了朝中大臣关于此事的争执。
御下之道,在于平衡,江成海顺不得,卞之和信不得听了太子的话语,长泰帝眼里的清明似乎又多了几分,他努力向太子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太子仔细听着长泰帝的话语,先是懵懵懂懂,然后若有所思。随后,这一对天家父子,在紫宸殿内,继续低声交谈着
当江成海和卞之和再次就西宁道矿藏问题相争的时候,太子端坐在高高的位置上,耐心地听着江成海和卞之和的意见,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
争执的结果,当然是请太子最后定夺。究竟是为了大永的长久的赋税呢,还是为了大永目前的安定其实众多官员心中都没底,究竟谁的做法更对,端看主子怎么看了。
江成海脸上没有笑意,心里却很轻松。他早已从沈华善那里得知太子的心意了,现在,就等着太子将意思说出来了。想必,西宁道的矿藏是可以动一动了。
关于西宁道的矿藏,尚书右仆射所言甚是。现在西燕动乱,西宁道边境以安稳为上,矿藏牵涉甚广影响甚大,现在动不得。户部尚书的提议驳回,户部赋税,当另想增益之策。
听到太子的话语。江成海忍不住瞪大了眼睛看向沈华善,却见到对方也是不可置信的眼神,便知道,他们猜错了太子最后还是听取了卞之和的奏言
相比江成海的失望,卞之和对太子的话还是很满意的,有西宁道观察使和西宁卫大将军的加急文书,西宁道的矿藏,肯定不能让户部的官员插手。稳定压倒一切,是没有错的卞之和心情愉悦地想。
下一刻。他就愉悦不起来了,因为,太子还有话没有说完。
但是,西宁道矿藏连年亏损,西宁道赋税连年减少,其出必有因本太子听闻。西宁道矿藏九成之数在昆州,那么定是昆州刺史管治不力,理应撤职问责吏部当另选贤能,就任昆州刺史一职
撤了昆州刺史,另选他人太子的话,一下子就将卞之和弄懵了。昆州刺史。正是李家人。和打理西宁道矿藏生意的,同出一家啊这个架势。还能不能保住昆州刺史或者应该说,是要保李家的矿藏呢还是要保李家的昆州刺史呢
矿藏和刺史,哪个重要都不用回到了所以卞之和选择了沉默,默认了太子的做法。他只能保李家的矿藏,昆州刺史,保不得了
江成海和沈华善,先是极端失望。后是无比欢欣,中间还夹杂着哭笑不得。太子这个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简直是简直是神来之法啊没想到西宁道矿藏一事,竟然会是这样的处置结果。
户部虽然不能插手西宁道矿藏的事宜,可是昆州李家,却折了一个四品昆州刺史,这算什么情况丢了芝麻捡了西瓜还是修了西瓜捡了芝麻沈华善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了。
或许太子的做法,就是平衡这次矿藏争端的最好做法,能让大家都无话可说
京兆的结果传到西宁道的时候,同样令谢同甫等人无语,然后是苦笑。事无全备,保得住李家打理的矿藏,却保不住李家的昆州刺史,总有得有失,比起失去一个昆州刺史来说,能保住矿藏,已经是幸事了。
李老爷知道这个结果之后,则是面色铁青。即使有了西宁道观察使和西宁卫大将军的担保,李家仍要遭受如此惨重的损失一个家族,倾多少人力物力才能培养出一个四品刺史前期的供养、后期的打点、中间的心力,所费难以计数。可是如今,说撤职就撤职,连申辩的机会都没有
李老爷子知道,自己的儿子之所以被撤职,不是因为犯了过错,也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京兆势力相互争斗的结果,而是太子为了平衡京兆势力的结果自己儿子,就是让京兆势力都平息下来的一个牺牲品
神仙打架,遭罪的永远是凡人。此刻李老爷子就是这样的心情,可是他不能怨不能恨,还得想办法去打点李惠山撤职之后的事宜,因为太子有言撤职问责,撤职是一定的了,问责会是怎样,尚未知道。
但想来,以昆州李家的声势,还有谢同甫、彭明义的相帮,这个问责必定大而化小,小而化无。
这个结果,同样令沈得善等人不知该如何反应。高兴不是,本来户部能直接插手进西宁道矿藏这里,事情就好办了;难过也不是,李家没了这个昆州刺史的位置,沈家以后在西宁道这里就少了很多掣肘。
总之,就是无语了。
但这些,都是已知的结果,都是可以放在脑后的事情。在昆州这里,谢同甫和彭明义等西宁官员、李老爷子和杨老爷子等世家族长、沈得善和沈则远等平民百姓,都在等待着另一个结果,那就是新任昆州刺史会是谁。
当他们知道新任昆州人选的时候,都大吃一惊,竟然会是他真是想不到
.
嫡长女(平仄客) 第两百九十八章 主政昆州
.
新任昆州刺史竟然是沈则敬
当这个消息传到西宁道的时候,吏部的任命已经下达了,鉴于朝臣对西宁道的纷争不断,吏部很快就将调令办妥了。中间的手续环节虽然一个不漏,时间却是大大缩短了,速度快得根本就像以拖慵出名的吏部。
从京兆少尹到昆州刺史,沈则敬又进了一步。他任职京兆少尹,差不多有三年的时间了,三年进一步,以他的能力和沈家之势,是应有之义。然而这一步,沈则敬进得并不容易。
原因在于昆州刺史这个位置。这个位置,虽然是正四品下的官职,却因为西宁道矿藏、西宁道商路等种种复杂的情况,让朝中重臣争夺得无比激烈。
总体来说,一个官职会落在谁人手中,是各方势力角逐较量的结果,尤其是品阶越高的官职,越是如此。这个时候,看的,已经不是个人为官的政绩了,而是个人背后势力的强悍程度。
昆州刺史之位的争夺就是如此。
最后这个位置落在沈则敬手中,是沈华善等人谋划的结果。在这个官职争夺上面,沈华善并没有直接与卞之和对上,而是走了韦景耀和萧厚仁的路子,打了卞之和一个措手不及。
从官职上论,沈则敬是从吏部出身的,他任考功司郎中期间,政绩很漂亮,让萧厚仁刮目相看。加上萧厚仁当年也在考功司郎待过,这份香火情,经叶正纯和沈华善的善加经营,已经很牢固了;韦景耀那里就不用说了,韦老太君现在还在为应南图打点婚事呢。
长泰帝和太子,纵有种种御下之道和平衡之策,也不能不考虑这两位老臣的意见。就这样,太子便准了吏部的提议,将沈则敬调任为昆州刺史。
至于京兆少尹一职,不知是作为补偿。还是谋划的结果,最后落到了卞之和的亲信张道手中。
沈则敬到达昆州的时候,已经是八月桂花香的时候了。西宁道这里,最多的就是桂花,一路香气弥漫,令沈则敬颇为沉重的心情也轻松了不少。
他到达的那一天,昆州城门外异常拥挤。等候着他到来的,有昆州刺史府的官员,有昆州李、杨、张三家子弟,有昆州各大商人。且不管他们有如何心思。这迎接的表面功夫是做到十足的反正沈则敬一抵达昆州。就感受到了这里热烈的气氛。
对于他的到来,昆州各方势力人员反应不一。
昆州三家之首的李家,对沈则敬是异常不欢迎的。李惠山被撤了职,现在闲散在家中。本该属于李家的昆州刺史之位,现在换成了沈则敬,这让李家人怨恨不已;况且,沈则敬的到来,还不知道会给昆州带来什么影响,凭着直觉,李家众人就对沈则敬有一种抗拒。
杨家则是热烈欢迎沈则敬到来的。对职位甚不热衷的昆州别驾杨步云是一早就在城门等候了,他的兄长、昆州最大的药材商杨步勋也在,还有一些和杨家交好的药商们。对于这个昆州主官,他们也都很好奇。
沈则远和沈宁的欣喜和激动就不用说了。他们都没有想到,沈则敬会来到昆州任职,这下等于多了一个极大的助力,怎能让人不欣喜沈宁脸上。更是一直都带着笑容,期待着父亲的到来。
吁一声,众人翘首以盼的马车终于在昆州城外停了下来,沈则敬下了马车,看着黑压压的人群,感受着昆州之地干燥的气息,眼睛微微眯了起来。
在京兆官场待了七年之久,沈则敬终于离开京兆官场,来到西宁道昆州任职。七年的时间过去了,经历了京兆朝局的波谲云诡,经历了风云涌动的夺嫡之争,沈则敬少了当年上任考功司郎中时的和蔼睦热,多的,是一份不怒而威不震而重的官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