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长女(平仄客)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平仄客
哈哈,没事,没事。这一批三七不会亏本的。不才还得感谢陈太医千里迢迢来这一趟,有劳有劳,安和堂感激不尽胡不涂随即拱拱手道,对老太医表示谢意。
至于这一批三七,他根本就不担心,定然是会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去的,只会赚而不会亏。
老先生说的是哪里的话,就算没有詹事大人的拜托,我也要来昆州一趟的,举手之劳而已。御史台的监察御史,想必过两天就能到。,待他们到来之后,我们就可以督查昆州这地方的药材储备情况了。陈老太医语气十分谦虚。
是啊,现在西燕局势还是动乱不安。昆州这里离西燕这么近,地位又这样紧要,是要好好督查,早作准备才是胡不涂笑了笑,想到在京兆运筹帷幄的那位沈老哥,脸色甚为愉悦,再想到在西宁道步步谋算的沈宁等人,则是落寞地叹了一口气
真是的,祖孙都这么精,还让人怎么活啊沈华善那老哥,幸运得让人无比怨念啊
胡不涂的怨念,陈老太医是感受不到的。他只是想着,督查昆州这里的药材储备,要更加尽心细致才是,若是西燕乱局波及到朝廷,那就严重了。
话说药商揣着七十万两银票,跌跌撞撞地冲进了李家大宅。他是个药商没有假。但背后的主人却是李老爷子,他只是个傀儡而已。他在胡氏安和堂前面听到太医说的那句说话,就觉得如天打雷劈,只能慌忙来到李家大宅这里向李老爷子禀告了
李老爷子正为那几千斤三七而气闷,见到药商这个神不守舍的样子,忍不住呵斥道:成何体统你如今也是个药商了,不再是我当年的仆从,得有个正样子
老爷子那个尚药局的太医说说尚药局的太医联同监察御史来到昆州,是为了督查昆州药材储备情况的监察御史,过两天就到了呀
药商的声音快要哭起来了。将听到的那句话说了出来。
那个太医。竟然不是胡氏安和堂特意请来验药的。而是和监察御史一道,是来督查昆州药材储备情况的
李老爷子听到药商这句话,忽然觉得眼前一暗,原本坐着的他也止不住椅背上靠过去。双手垂了下来。他想举起手来,却发现手臂突然间,很沉了。
来人速去请大老爷、二老爷和四老爷回来大宅速去随即,李老爷子强自镇定摇了摇头,将吩咐交代下去,让下人赶紧将李惠山、李绵山和李次山唤回来。
一定要在监察御史到来之前,摆平药材储备的事情。不然,文镇药市行会就完蛋了次山必定不保,甚至有可能连累到李家声誉
昨晚刚从行会药材储备仓库将三七挪用出来。今天就有接到尚药局和监察御史要来督查昆州药材储备的消息。这一切,怎么像掐算好的一样李老爷子胡乱地想着,觉得头脑中乱哄哄,第一次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力不从心了。
最先赶回李家大宅的。是离得最近的李惠山。他正在看谍报公文,猛然看到了京兆监察御史即将来到昆州的消息,待仔细一看,知道他们是为了督查药材储备情况而来的,吓出了一身冷汗。昨晚药市行会的五千斤三七已经被挪用出来,他是很清楚的。
作为一州主官,李惠山同样很清楚,监察御史督查药材储备情况,是代表什么意思。
西宁道靠近西燕,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又加上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历来是大永朝廷军需物资储备的最重要地方。其中,又以矿藏、药材两者为要,这两者在西宁道,是作为战略物资储备而存在的。
无论西宁道的商事、战事如何反复动荡,朝廷都下令,西宁道这里的矿藏储备和药材储备,是一定要保证充足的,如果没有兵部的命令,是绝对动不得的,矿藏和药材储备的动用、更新、淘汰等方面严格按照规定进行。
朝廷兵部对西宁道战略物资虽然有严格的规定,但是禁不住西宁道这里山高皇帝远,又临近西燕,各种管理就相对灵活变动起来。是以西宁道矿藏储备仍归西宁卫管理,而药材储备则是移到了西宁到特殊的组织之上,这就是西宁道的药市行会,像三七这种特殊的战略药材,则是直接归文镇药市行会管理。
每一个朝代都是这样,有吏治的地方就有贪腐之事,药材储备管理也正是这样。这些年来,李家因为长年把持着文镇药市行会会长之职,对于三七的管理,自然就松懈了。三七这些药材储备,就如李家的囊中物一样,挪用、侵占等情况时有发生。
囊中取物之事做得多了,也就不会想到有什么后果了,况且往年从来没有督查药材储备这个做法的,所以李家就随意挪用了文镇药市行会的三七。如今京兆尚药局i太医和监察御史要来昆州督查,李家众人才知道麻烦大了
放在以往,挪用就挪用了,这事轻易就能摆平的,只须将三七的数量填补上去就可以了。可是,如今昆州之地哪里还有五千斤三七怎么可以在短短几天之内填上这个数目
李惠山擦拭着头上豆大的冷汗,匆匆赶回来的李绵山和李次山,也和李惠山是差不多的表情。
这个事情,仔细说起来,要比朝廷征收之事严重多了。挪用战略物资,轻则会问罪杀头,重则抄家没族,这不是开玩笑的。
最后,还是李老爷子首先回过神来了。将一个个吩咐说出来:药市行会原有的三七绝对不能再动了。现在紧要的是马上补上挪用的五千斤。次山,你亲自去见胡不涂,不管是用多高的价格,都要将那五千斤三七买回来;惠山,你暗中吩咐人,要将昆州药商手中的三七想办法再刮出来;绵山,准备好足够的收购资金,必要时,本家资金也可以动用
本家资金,是动不得的。还有那门生意听了李老爷子的安排。李绵山下意识地反驳道。却在看到李老爷子凛然的眼神之后,收住了声音。
是了,现在,动不得也要动了。
当务之急是将尚药局的太医和监察御史应付过去。损财是一定的了,只要李家的根基不动摇,散去的钱财自然能复来。
李老爷子不愧是将李家带至辉煌顶峰的一代族长,这种壮士断腕的果敢,也让李惠山等三人迅速镇定下来,想着怎么应对当下的局面,将损失减至最低。
尽管有心理准备,但是当李次山听到胡不涂开出的数目时,还是忍不住脸色僵硬了。然后眉头不住抽动,一下子说不出话来。这个价格,真他娘的太欺负人了李次山那一刻脸色阴沉得就像想杀人一样。
胡不涂拈须,笑嘻嘻的,直接无视李次山杀人样的脸色。可是他眼里的冷意却是激荡不已。卖国之贼,恨不得诛之,三百万两,已经是客气的了如今还想和我讨价还价窗都没有
胡不涂面相虽然憨厚如田家翁,却和大永众多商人一样,重利精算,没有利润的生意,是一概不做的,就算有利润,也要将那一毫的利润尽可能放大至一丝,不是这样,他哪里可以积攒下胡氏安和堂偌大的家财
然而有一门生意,他是宁可蚀死,也不做的。那就是以货私通西燕之事通私西燕,虽则是以货物,但在他看来,就如卖国投敌一样,那银钱之上,沾着的,都是大永百姓的鲜血。
胡不涂终生都记得,十几年前的文镇之战,西燕的铁骑是如何践踏着西宁道百姓的性命,虽则国恒无政敌,西燕和大永现兄弟般交好,但是那样的过往,胡不涂片刻不曾忘。
商人千里客西宁,位卑未敢忘忧国。
当胡不涂跟随沈家众人一起,冷眼看着李家将三七秘密运出文镇,送往西燕的时候,他恨不得当场就冲了出来。若非为了更周详的布局,若非为了那门更重要的生意,胡不涂会耐着性子和李家玩了那么久
三百万没得再商量了。反正我们早已银货两讫,如果李会长对这个价格不满意,恕胡某不送了。最后,胡不涂开口送客了,声音有些冷。他也懒得笑了,忒累
李次山呆愣愣地看着变脸极快的胡不涂,他想不明白,为什么会有生意人逞一时意气,开出这个价格,除了得罪李家,还能有什么后果吗
他想不明白,是因为他从来就没有,那一点坚守的底线和热血,他怎么可以想得明白呢
.
嫡长女(平仄客) 第两百九十二章 纵横捭阖
.
三百万两那五千斤三七,若在往年,三万两也不值听了李次山的汇报,李惠山有些呆愣,他只能喃喃这样说道。
是啊,若在往年,三万两已经是顶天了。如今,为什么就值三百万两了呢先是西燕有战事,然后三七的价格就高了,炒到了每斤百两;再然后西燕军队的人就来了,甚至卖出过每斤两百两的天价;后来朝廷因为北疆的战事,将上万斤三七征收走了;到如今
五千斤三七,竟然值三百万两了这是李老爷子从来都没有想到过的价格,他更没有想到的是,最后竟然要自己家族付出这三百万两
如果西燕没有战事就好了这是包括李老爷子在内的李家众人的想法,更准确地说是希冀。
可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如果,也没有回到最初的希冀,他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将这三百万拿出来,或者,将这三百万压得再低一些,然后去收购那五千斤三七。
胡不涂真是狮子大开口三百万两,他也胆敢说李次山犹记得胡不涂冷冷的语调,这句说出来的话自是愤恨不已。
他为什么不敢呢五千斤三七在他手上,吴越沈氏在他身后,他为什么不敢开口呢做生意,本来就是漫天要价落地还钱,他有什么不敢呢难道我们李家真能去抢不成李绵山淡淡地开口了,如果不是他语气里那明显的恨意,让人会以为这个是和李家无关的人。
李惠山和李次山沉默了,他们知道,李绵山说的是大实话。这一刻,不管李次山曾经对李绵山如何抗拒和疏远,不管李惠山对李绵山是如何嫉妒和怨恨,他们都没有心思去想了。
直到这个时候,他们才惊觉,万一因为三七这个事情影响到李家。那么,不论是药市行会会长还是昆州刺史,都难以为继了。倾巢之下焉有完卵可恨他们到现在才明白这个道理
家族,家族,家后面有族在支撑,才能够安稳存在啊。
二弟三百万,本家资金有多余的三百万吗良久,李惠山艰涩地开了口,这样问着李绵山。
本家的资金,一向是李绵山在打理的。这是因为本家资金要源源不断地供给李绵山打理的那门生意。当然。本家资金的绝大部分。来源于李绵山打理的那门生意,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对于本家资金,李惠山肖想过无数次,对掌控本家资金的李绵山。他也嫉恨过无数次,因为他总觉得,自己作为嫡枝嫡长,本家的资金应该归自己打理才对。可是现今,他唯一希冀的就是,本家资金在李绵山的打理下,有足够的金额数量。
最近那门生意的周转也极为紧凑。我之前说过的了,朝廷下达的要求多了起来,出产的原料都囤积在西宁道。西宁卫那边也没有接到通知,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些原料。本家资金,我已经抽调大部分用作生意运转。李绵山叹了一口气,将情况如实说来,语气中有悔恨和无奈。
如果不是因为那门生意这样忙碌。他也不至于无暇顾及三七的情况的。
二哥,那就是没有办法了吗那么尚药局和监察御史的督查怎么办李次山懦懦地开口。
唯今之计,只有将送往那三处的收益暂且缓两个月了李惠山只说了这么一句话,便停下了。
那三处的收益,加上本家还存有的资金,三百万是没有问题的。两个月的时间,足够李家喘过气来了。况且,这么多年的孝敬了,只是迟了两个月将收益送上,想必那三个人是没有意见的。
是夜,李次山再次去胡氏安和堂见了胡不涂,说的,还是那五千斤三七的事情。这一次,尚未等胡不涂开口,李次山就将三百万两银票放在胡不涂前面了,银票上面大大的千秋钱庄印鉴,仿佛在摇动着室内的烛光。
果然,无论任何时候看,银票的光芒都是很动人的。胡不涂满意地想,收下这几叠银票,吩咐着安和堂的小伙计,将早已捆扎好的五千斤三七,稳稳当当地送到李家大宅里面。
三百万两,换五千斤三七,不,应该说是换李家上下安稳,胡不涂觉得李家这生意做得也不亏了。所以最后他还笑着说了一句话:李家果真是昆州三家之首,太爽快了。真的希望和你们还有合作的机会啊
哼回应胡不涂的,则是李次山冷冷的一声鼻音。这一次,已经让自家损失惨重了,再合作一次那是绝无可能的事情
听到这声冷哼,胡不涂摸了摸鼻子,笑而不语。年轻人就是太着急了,合作的机会嘛,还是会有的
两天后,陈太医会同前来昆州的御史台官员,开始督查昆州药材储备的情况。这一次督查昆州,是户部尚书江成海建议的。因为西燕的乱局情况,已经加急送到京兆了,故而江成海认为,昆州药材储备情况,也要验一下了,以便作好相应的准备。
带着监察御史前来昆州的御史台官员,可以算得上是沈家的老熟人了,他就是汪直,当年曾来过西宁道寻找姜形黄精的监察御史,如今已经是台院从六品侍御史了。
秋梧站在涌动的人群中,看着那个打过几次交道的汪直,他正和陈太医一起,跟着李次山等几个药市行会的人,走进了药市行会之中。看样子,应该是核算那些药材储备去了。事情到了这里,秋梧认为可以去向主子们交差了。
该做的事情,已经做完了。
秋梧兴致勃勃地描述着李次山颓败的脸色,听得沈宁忍不住微微笑。想来也是,用三百万两买了五千斤三七,换了任何人,脸色都好不到哪里去的。
可是,沈宁和胡不涂所想的一样,这三百万,李家花得,也不枉了沈、胡两家在西宁道花了那么多时间和心力。若是不能从李家那里得到这三百万两,这昆州的局面,怎么打开呢
初时,沈宁看到了沈余益从西燕传回来的信息,知道西燕的局势即将有变,她就知道,李家必定会发西燕这笔局难财的,她不过是将计就计而已。
将西宁道、北疆、京兆三地风云变幻的局势,融汇在一个小小的三七事件中,中间费了多少心里力、走了多少精步。沈宁都记不清了。
通过寇色。引起李次山对西燕局势的关注。催足他推高三七价格的心思;借助北疆局势,将李家囤积起来的三七一次清走;让胡不涂出手,是为了将这个格局再做大一点;通过江成海,促成尚药局和御史台对昆州药材储备的督查
这一步步做下来。沈宁自己也有些胆战心惊,因为不知道事情会走向哪一步,所幸到了这一步,都很顺利。
那些出场的众多人物,寇色、胡不涂和杨老爷子等人,也顺利演完了他们的角色。当然,最应该感激的,乃是李家众人。
如果不是李家太贪,贪得竟然将三七倒卖与西燕。贪得竟然胆敢挪用药材储备中的三七,事情又怎么会是如今这样呢。
纵横捭阖之策,说到底,谋的,还是众人利欲之心。
人有贪欲。这是太正常的事了,没有贪欲的人,定然不存在这个世上的。可是,贪欲,得有限度,不能无休止的泛滥下去。一个李家,就能拿出三百万两,可见这些年,昆州钱财赋税都到哪里去了
要想从西宁道这里拿到这些赋税,那么就必须往西宁道投入更多的钱财和心力,这一点,沈宁是知道的。她也坚信,祖父想要打通西宁商路的心愿,一定可以完成。
欲将败之,必故辅之。史书果然没有骗我啊。沈宁笑着说道,不知道是在感叹,还是在自省。
金碧大街旁的纵深院子里,沈家众人和应南图,饶有兴致地看着胡不涂在展示那三百万两银票。
三百万两银票叠起来,是怎样的,沈宁还真是没有见过。如今看了,也不觉得是有多么厚的几叠,总归也就是那样吧。
果然如我们所料。李家本金,是不会有三百万之多的。如今为了应付御史台的督查,李家拿出这三百万,想必是李绵山从那门生意里面拿出来的了。只是,不知道李绵山能拿出多少个三百万沈得善倒有些好奇。
那门生意,耗资周转之大,就算再能生金,也不会有那么多个三百万吧
要想知道那门生意里,能拿出多少个三百万,问问彭公子或许就能知道了。最近一段时间,他都没有再去闻香阁了,只专心在彭将军身边做一等一的孝子。不知道那边的情况是怎么样了沈余同一脸正经地说道。
他这话说出来,特别是说着什么一等一孝子这样的话语,却不知为何甚有喜感,沈余守和应南图都忍不住笑了。
一等一的孝子,是这样也没有错我们要做的事情,已经做好了。接下来,就看杨老爷子和彭大公子的了。沈则远笑着总结道,心想这一段时间的殚精竭虑终于有了一点结果,就是终于逼着李绵山从那门生意里拿出了三百万两。
李绵山以为,从那门生意那里拿出三百万来,就是完结了吗不,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
嫡长女(平仄客) 第两百九十三章 事成一半
.
彭明义大将军最近的日子过得比较滋润,因为他唯一的儿子、一向烂泥扶不上壁的纨绔子弟彭瑾,最近变得懂事明理起来,而且颇为上进,甚至绝了去烟花柳巷的踪迹。
更让他惊喜的是,父子之间偶尔也有些话可说了。
对于彭瑾的转变,彭明义虽然有疑惑,但更多的是欣慰。只要这个儿子不再像以往那样,整天酒色财气不离身,不对人对事桀骜不驯,他就觉得这个儿子是好的了。
父子两人相处的时候,彭明义也曾问过他:怎么最近忽然想闲在家中了你那些猪朋友们不唤你一道出去
彭瑾只懒洋洋地回了一句:忽然就觉得没有意思,不想去了。闻香阁的酒,还没有府中的醇厚。
听了这个回答,彭明义一时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只是想着,这个儿子突然间悟了,也是件好事,就不再计较他早前整天在闻香阁流连的事情了。
整天呆在府中也不是好事,不若我给你找个差事做吧彭明义和彭瑾之间,已经很久没有说过这么多话了,难得的还是气氛平和。他一时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便随意找了个话题,以消弭父子间这种疏远感。
也好,反正老是待在府中我也腻了,找点事情做也好。劳烦父亲了。彭瑾也不太习惯这种平和的氛围,话语很简短。
不如在西宁卫里面谋个位置吧。反正萧副将你也是认识的,做起事来方便很多彭明义想了想,这样说道。
当然,彭明义心中想到的一些话没好意思说出来,那就是他知道自己儿子一向纨绔,也不曾学过什么本领,怕是做不好其他事情。把他放在西宁卫军中,放在自己麾下,若是有什么事情,自己绝对可以兜着。
但凭父亲的意思。不过我若是不喜欢。还是要另谋差事的彭瑾这样回答,乍一听,彭瑾说话毫不客气。这是二十年来的习惯语气了,谁叫彭明义心中一直对他有愧呢
没几天,彭明义就给彭瑾在西宁道安排一个官职,乃是从七品上大将军亲卫。这个官职虽然等级很低,也没有具体的职责,却有入帐幕参军事的资格。
说白了,这个官职,就是留给卫主官的亲信的。彭瑾是彭明义的唯一儿子。他得了这个位置。西宁卫诸兵将自然是欢迎之至。
彭瑾有了大将军亲卫这个职务,不外是为彭明义端茶递水、送收谍报等等,虽然没有做什么实事,但是和彭明义相处的时间就多了起来。
人的感情。是靠处出来的,父子之间也是这样,相处的时间渐多,看到的事情也就越多,对一个人的评价就立体中肯起来。
因此,彭明义发现,以前在自己眼中一无是处的纨绔儿子,竟然也是有几分本事的人。
他很活络,很仗义。和西宁卫诸兵将都相处得很好,就连和副将军萧若元,也能谈笑风生,仿佛哥俩好的样子;和那些小士兵,也能说到一块儿去。甚至有过偷偷和士兵们在西宁卫升火烤羊腿的辉煌纪录,当然,和士兵一同受罚了,罚站一天一夜滴水不进。
令彭明义惊奇的是,这个看起来受不得苦的儿子,竟然也咬牙坚持下来,虽然受罚之后在病床上躺了三天。
这受罚的直接后果就是,他和那些士兵的情谊是蹭蹭上升,瑾小哥这个称呼已经在西宁卫士兵之间传开来了。
纨绔嘛,最擅长的就是和别人一起吃喝玩乐。彭明义却想不到,纨绔用在军中,能和士兵们相处得这么好,这让彭明义大感欣慰。
除了活络仗义之外,彭明义发现,彭瑾竟然也是个好学求问的人。这些天来,在捧完茶水、收发谍报之余,彭瑾竟然是一直在看书,还是有文字的书本,不是什么春宫嬉戏这样的图画,这就令彭明义深感好奇了,他还以为这个儿子最厌书的。
你看的是什么书彭明义踱步到彭瑾身边,见他还是看得聚精会神,不由得开口问道。
哦,就是看些感兴趣的书彭瑾仿似被彭明义突然说话吓了一跳,下意识地将书本合上递给他。
彭明义拿过那书来一看,那封皮之上写着商事这两个字,再看看他零散在桌面上的书,大多是商道庶务学问这样的书籍,难道这个儿子喜欢的是商事庶务这样的事情
儿子瞧着这些也很过瘾的。大将军亲卫是好,却总是做这些杂事,未免太无聊了。我倒是想去接触接触这些商事彭瑾有些聊赖又有些希冀地说。
彭明义听了他这话,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彭瑾的心态,他是很了解的。叫一个年轻人总是做这些杂事,尤其这个年轻人一向纨绔周游惯的,长时间圈在一军帐之中,倒不是美事。
你既有兴趣,为父帮你留意着吧。难得这个儿子对一个事情这样感兴趣,彭明义也不忍拂了他的希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