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嫡长女(平仄客)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平仄客
把人送去二皇子府,其他的,我们就不管了。应南图吩咐属下将红袖送去二皇子府,二皇子正为如何洗脱灵前小产的不详之名而发愁呢,看到红袖,估计他会很高兴的,剩下的事情,比如揭发五皇子府的事情,都是二皇子的事了。
两天后的一个早上,紫宸殿里,长泰帝看着跪在面前的上官承佑和上官长治,想起这两天的事情,面色不豫。都说天家无亲情,难道真是这样吗兄弟之间竟然会有这样互相攻讦的事情,他不由得叹了口气。
上官承佑跪在地上,额头有冷汗,不明白事情怎么会这样急转直下,原本他还以为,这一次必定可以洗掉二皇子府不详之名的,怎么现今还多了一个诬蔑兄弟的罪名,连父皇都对他训斥了,说他不顾骨肉亲情;他更不明白的是那个婢女红袖,原先在二皇子府还认罪的,为什么到了御前就反咬了一口呢,说她根本不认识五皇子,道是一切都是二皇子指使的,还在御前撞柱身亡,这样一来,他根本连辩解的可能都没有了,只得连连请罪。
上官长治瞥了一眼红袖的尸体,满意地笑了,这一关,总算过去了。在红袖出现在二皇子之后,他就知道,上官承佑这次是白费心思了,不管他是怎么知道红袖的,不管他是不是知道五皇子府的事情,红袖都会在御前反咬一口的,上官长治知道,红袖对二皇子府、二皇子妃的仇恨,那是刻到骨子里的,她怎么会让二皇子府如愿呢
这样一来,对五皇子府而言,根本就没有什么损伤啊。这掳走红袖的人,漏算了这一点啊,所以,就算知道这些事情是他做的,那又怎么样呢他只要一口咬定不认识红袖就可以了,那红袖原本就是陈家的婢女,怨恨陈婉柔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和五皇子府有什么关系呢
红袖身死、皇上训斥二皇子、没有对五皇子府起疑这些事情,应南图和沈宁很快就知道了,他们知道,必定是其中有一个环节出了差错,原本想着不好出面,由二皇子这个苦主来揭发五皇子这些事情是最好不过的了,怕二皇子府问讯不出内容,他们连红袖的供词都准备好的了,事情竟然会是这样的结果。
看来假手他人,还是不能如愿啊。应南图苦笑了一下,觉得自己漏算了,先前属下来报,在审问红袖的时候,红袖表现得贪生怕死,很快就将一切招供了,他也就以为红袖是个贪生怕死的人,在死生大事面前,自然会实话实说的,可却没有想到红袖竟然宁愿死也要维护五皇子府,现在她一死,死无对证,二皇子府惹了一身蚁,五皇子府还是安然无恙的。
.





嫡长女(平仄客) 第一百一十八章 沈华善回京
.
经过红袖一事之后,沈宁知道了应南图有了自己的一批势力。可是,为什么当初在安靖会陷入那么危险的局面呢对此,沈宁猜测或许是因为应南图不曾提防过应贵吧。
红袖身死,五皇子府脱了身,她也感觉有些失望,她没有想到,红袖竟然会那样激烈,总归是人算不如天算。
沈宁的失望情绪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她就变得高兴起来。不但是她,整个沈家,也是一片喜色。虽然还是在为慈懿太后守孝,可是沈府每个人的言行间,都带着笑意。那是因为,沈家之主沈华善就要回到京兆了
历时一年,沈华善成功治理了台前河道,将被洪水冲断的运河大动脉接了起来,使南北大漕运恢复了正常运转,他带领着徐有贞等人,创下这不世奇功
如今,他带着这样的治水大功,就要返回京兆了
沈华善之前就已来信了,说是在中元节就可以回到京兆,台前的工作在中元节之前就可以完全交接了,这令沈家人欣喜异常。接到沈华善的信后。沈俞氏马上就吩咐下人将沈华善的院子整理妥当了,被铺等都是晾晒过了的,摆设的家具器皿都擦了又擦,院子里还增添了不少时令的花草,一切俱已准备妥当,就等着沈华善回来了。
沈则敬和沈则远自然也是万分高兴,虽然沈则敬都年近不惑了,虽然他也是久经官场考验了,可是他还是觉得有父亲沈华善在京兆,就如同有了主心骨
虽然京兆之中还有老师叶正纯,可是沈家当家之主回来了,感觉还是不一样的,这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安全感一连几日上朝。沈则敬都觉得极为兴奋。
就连叶正纯,也因为沈华善即将返回京兆感到高兴,这下终于有个人和他抬杠对话了,他终于不用再感叹人生寂寞如初雪了啊。
叶正纯想到自己那个翩翩君子似的徒弟沈则敬和闷葫芦似的女婿张澍,深深叹了一口气。他还要在这两人面前维持形象,倒也不好太过随性而为,还是和沈华善说话自在多了。嬉笑怒骂都得。这才是舒服啊。
在众人殷殷期待之下,七月十三,沈华善带着袁恪真、徐有贞等人,回到京兆了。尚书右丞伍朴芳并工部诸官员亲自在东南城门外迎接沈华善一行。这还是长泰帝特许的,就是为了表示对沈华善的嘉许和看重
治好台前河道、贯通南北漕运,这可是大功劳水患向来难治,可是沈华善一行人不仅治理好台前河道,还开创性地提出了置水门、开支河、浚河道的治河三策,为大永其余地方的治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才是他在台前立下的最大功绩
在太后崩、皇家诸多事情发生之际,有了这样一件大喜事,能冲淡京兆低迷压抑的氛围。实在是太难得就连几个皇子。都在暗暗庆幸沈华善治水成功,现在长泰帝的心情可谓极之欢喜,对他们也和颜悦色了不少。
没多久,伍朴芳等人就接到了沈华善一行人。仔细算来,沈华善这一行人离开京兆将近一年了。他们在台前河道艰辛的一年。日晒雨淋,又加上一路上赶回京兆,这些人脸色都有风霜之色,看起来颇为疲惫。
疲惫之中,却是更多的是归家的喜悦和完成任务的轻松,终于返回京兆了终于完成台前治水的任务了终于不负皇上和百姓所托这种种的想法交织在一起,袁恪真等人都笑了起来。
伍朴芳的官职要比沈华善要低,他一见到沈华善,便笑意盈盈地迎了上去:尚书大人一路辛苦了一路辛苦了皇上令下官在此等候,请尚书大人直入皇城
沈华善拱一拱手,谦虚地说道:这都是份内事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幸不辱命。
一行人进了皇城,往宣政殿走去,沈华善还要向长泰帝述职,之后才能返回沈家。
长泰帝已经在宣政殿等候多时了,对于沈华善在台前治水的成功,他是很满意的。
去年那场洪水对台前河道毁坏之严重,长泰帝是知道一二的,户部侍郎江成海曾多次在御前奏说南北漕运受到的影响,他也先后派了那么多人去台前治水,也没有取得成效,直至沈华善带着治水良人徐有贞去了台前,这才使得治理台前河道一事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早前沈华善奏报的书信上也简单说了治水的过程和进展,现在他返回京兆了,自然也得向长泰帝汇报具体的情况,连徐有贞,也被特许在御前对答。
去年七月,沈华善带着徐有贞等人去了台前,与早在当地的工部侍郎袁恪真汇合。到了台前一看,沈华善才知道水患之严重,台前河道缺口之大,怪不得袁恪真没有任何办法了,这情况实在险峻危急啊。看着那巨大的缺口,沈华善的心止不住地下沉。
在徐有贞的建议下,沈华善暂时停止河工截水和清淤工作,首先做的事情是对地形水势进行了详细查勘,然后他将台前河道的河工、官吏、漕运诸人汇聚起来,让他们说说自己对台前河道的看法。沈华善、袁恪真、徐有贞三人将河工们的说法整理、提炼,在根据台前的实际地形,集思广益之下,才提出了置水门、开支河、浚河道的治河三策,具体采取疏、塞、浚并举的办法,完成了一整套治理台前水道的方案。
这治理方案得到朝廷批准后立即开始实施,沈华善在台前镇守,一力为这方案护航。新任的河内道观察使钱同式是沈华善的好朋友了,当年他就任鸿胪寺卿的时候,曾得到过沈华善的帮助,如今,也是时候尽人情了钱同式对于这个工程鼎力支持,治水物资等源源不断地从河内道各地运抵台前,不仅如此,许多河内卫兵将也参与到这项治水工程中去。
整个治水工程耗费物资数以万计。连运角河工都有五万八千余人,可见治理河道的规模之大。这项治水工程,以沈华善为首,以徐有贞理论为依据,历时近一年,终于完工。
工程竣工之后,当地人为感念朝廷治水的功德。还在台前的八里庙村修建了水河神祠。祠堂内还立有功德碑,上面记载的正是这一次台前治水的过程,治水官员河工、用工、用料、建闸地点,是除水患兴水利的经验总结等等。谓之曰敕修河道功完之碑。
臣等幸不辱命,皇恩浩荡,天佑百姓,才使得这次治水工程顺利完工,当地人修建水河神祠和功德碑,正是为了感念皇上的恩德沈华善顿首叩拜,极尽详细地描述了台前百姓对长泰帝的感恩之心,把这个功德碑的表面意义深化再深化
工部侍郎袁恪真、布衣百姓徐有贞等人也叩头如是道。袁恪真还拿出了功德碑的拓片和一摞摞的大蒜头,道这是台前的特产。是台前百姓为感谢皇上。专门让他们送来给皇上的。
长泰帝让袁恪真呈上那一摞摞的大蒜,闻着大蒜独有的辛辣味,他心里在感叹台前百姓的质朴,这是他们拳拳感激之心啊。为君者,最高兴的莫过于得到百姓的拥戴了。沈华善等人不仅治好了台前水道,还传播了君泽,这可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长泰帝对沈华善等人在台前的表现更加满意了。当即,他宣布了沈华善等人治水有大功,还当场赏赐了不少御用衣物,至于加官加封等事情,不日就会有旨意下来。
你那几摞大蒜,可真是用得好啊,你不见朝臣们眼睛都亮瞎了。估计这会皇上觉着大蒜的辛辣味也是香的。叶正纯对着沈华善揶揄道,当时他在宣政殿上可是看得清清楚楚的,皇上的眼里都有笑意的
在台前立下治水奇功,又这么会来事,这老小子长进了啊,叶正纯这样想道。也不枉他一下了朝就往沈家跑了,招呼都没打,自然不会下什么帖子了,那玩意儿忒麻烦
可别这么说,这可是台前百姓对皇上的心意啊。沈华善笑着反驳道,双眼眯了起来,一贯和蔼的面容似乎更加亲切近人了,那脸上的风霜之色,在休憩过后自然也少了许多。此刻听了叶正纯的话,他也不甚在意,那的确是台前百姓送的,他可没有胡言;不过也是他和工部的人暗示台前百姓送的,这也不假。
这一次,估计你这个工部尚书的位置可以松一松了。这殿试之后,沈家势盛,敬儿吓得够呛。若不是有太后崩之事,局面还真不好说。现在你再立功,木秀于林,可不是什么好事。玩笑过后,叶正纯开始说起了正事,为了表示对沈华善等人的嘉奖,长泰帝必定会对他们加等加官的,这样一来,沈家又会再一次进入京兆官员的视线焦点了,早前沈则敬就已经找过他了,表示了这一点担心。
这个我已有打算。无须太忧心,现在正值太后孝期内,倒避免了很多事。这一点,沈华善自己也有考虑的,不过却没有沈则敬和叶正纯那么担心。
君恩有限,再说这次二品官职里也没有位置空缺的,最多,他也是加等罢了,倒不会太显眼。
对了,那个徐有贞,志向是游历天下的,最烦做官之事,估计他也不会在京兆待太久的,你可得跟吏部的人说一声,免得到时候破格授予官职还被拒绝了,大家的面儿都不好看。沈华善想起了徐有贞之前和他说的话,这台前治水的事情一了,他在京兆待一小会就去游历的了,这加封赏赐之事,他也不稀罕的。叶正纯是尚书右仆射,透个消息给吏部和长泰帝,不是什么难事。
这可真是奇人,还有人不爱赏赐和做官的,我致仕之后也要到处游历一番才是。这大山名川,虽身不能至,心向往之啊。叶正纯答应了沈华善会代为周旋一下,末了还感叹这样一句话,让沈华善是哭笑不得。
直到叶正纯告辞之后,沈华善才有时间和沈则敬、沈则远等人说话,父子团聚,说的,自然都是近期的事情。于是沈华善知道了太后崩前后的事情,也知道了五皇子风头正盛,只是他关心的西燕,倒一直没有什么消息传来,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沈华善也渐渐放宽心了。
.




嫡长女(平仄客) 第一百一十九章 沈家磨刀石
.
沈华善回到京兆没几天,当他还在优哉游哉地拜访老友旧知的时候,朝廷对他们这一行人的台前治水之功就给予了褒奖,这褒奖主要是加等升官了,结果当然是喜人的。
因为有叶正纯从中调度,朝廷没有授予徐有贞官职,只是免掉了他十年的赋税,另外还赏赐了不少金银财帛;袁恪真官第加了一等 ,还是任工部侍郎一职,等到下一次考课之时,估计他的累积等第已经足够加官了。
至于沈华善,还是正三品,不过却调入中书省任中书侍郎一职,兼集贤殿直学士,虽然没有加等,因中书省权特重,却更靠近权力中心尤其是兼任集贤殿直学士这一点,沈华善觉得更为重要,须知中书令韦景曜大人就是兼集贤殿学士,主管着集贤殿的事务。
最重要的一点是,集贤殿里面的都是什么人啊,都是年轻的状元、榜眼、探花之类的人,这些人才是大永的未来现在他兼任集贤殿的学士,少不得,这些大永将来的柱梁之臣都要承他的一炷香火情了,所以一连几日,沈华善的眼里都是带笑的,原本就和善的面容望之更为可亲。
而接任沈华善工部尚书一职的,则是司农少卿范载常。
范载常看着沈华善一脸和善的笑意,专心听着他的提点,时而点点头,末了感叹这位前工部尚书做人处事之周全,这不,他刚刚准备递拜帖去沈家呢,谁知拜帖还没送出去,就接到沈华善的下帖邀请了。这位前任也不废话,乐呵呵地说道:我请你来,倒不是为了旁事,这工部诸多事情,还得提前跟你打声招呼。倒显得唐突了。
沈华善话是这么说,言语间却诸多提点,让他这个要接手工部的人也对工部现下的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工部诸官员的性格特点办事方式也有了不少的认识。这些可是第一手的资料,虽然主官移职会有工作交接,但是说得这么实在这么详细的,范载常还真没遇到过其实他不知道。沈则敬对宋希琦是如此,现在沈华善对他也是如此,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这也可算是沈家的传统了。
这江南和河内两道今年也没有水患发生,可见去年的治水还是有实效的,工部一时也没有特别紧急和重要的事务去做。说起来,司农寺和工部倒有一些相通的地方,都是民生大事。民生重于泰山,想民所想急民所急。不求贪务实在。这工部尚书之职就能胜任了。沈华善最后总结,笑眯眯地说道。
沈华善打量着这位即将上任的工部尚书,原司农寺少卿范载常,五十多岁的年纪,长相十分敦厚老实。看着甚至有些木讷和愚笨,不过能当上正三品的官员,虽不至于个个都是人精,却没有愚笨的人
想到这,沈华善笑得更可亲了:这朝堂上有趣的人还真多啊,不过真笨假笨都好,该提点的他都提点了,他也算尽了人情了。
那范载常也不是真笨的,在他到任之后,还特地带着工部诸官员在京华楼宴请了沈华善,一是作别他离任,二是庆贺他调入中书省,有着多重主题。
宴会席间气氛融洽宾主尽欢,袁恪真还喝醉了,因有台前治水的同甘共苦,对于沈华善离开工部,他是最不舍的,自然喝多了几杯,还弹了几滴男人泪。对此,范载常也不恼怒,反而认为袁恪真重情重义,在他任职工部期间,对袁恪真也多有看重,这是后话了。
沈华善调职的消息当然在朝堂上引起不小的震动。在慈懿太后孝期之内,正禁酒禁娱之时,官员们难得清闲下来,自然对于猜测八卦了一番,不少官员各抒己见,讨论的正是沈华善调职一事。
怎么又是沈家先前沈则敬才升了吏部郎中,现今沈华善调任中书侍郎,又兼集贤殿直学士,这沈家恩宠也太盛了吧。这是羡慕嫉妒恨派的官员,语气不由得有些酸溜溜,心里暗恨自己家族子弟不争气,怎么不学学沈家
人家明晃晃的台前治水之功在那摆着呢,这有什么可说的不然你们去台前日晒雨淋一年多看看看能不能治好台前河道,将南北漕运贯通起来这是打抱不平派的官员,他们认为沈华善的升职是理所当然的,人家付出了那么多,立下那样的大功,这有什么好说的
盛极必衰啊,天下的好事不可能是一家占尽的,我们放长双眼看着吧,这沈家的恩宠能到哪一步。说不定会跌得很快。这是幸灾乐祸派的官员,其实沈家有人升迁不升迁调职不调职,跟他们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也只是图个嘴乐而已。
一群傻帽,有那么多时间来讨论别人,不如想想自己怎么升迁还好一点,别人升迁不升迁,关他们个球事活该他们老死在五、六品上。这是毒舌派的叶正纯和古文澜,那些官员的讨论,他们自然也听进耳朵里了,一边忿忿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一边火速将这些话语传给沈华善知道。
其实不用他们传,沈家也早就知道官员们在讨论沈华善的事情了,如流处的消息比他们的传话还有详细一些,消息中还说道甚至有官员猜测长泰帝将从沈家择一个皇子妃,调职沈华善很可能是推恩之举云云,这样的消息令沈华善莞尔,其实他们都猜错了啊,帝王心思,谁猜得透呢沈华善对官员们的猜测当做不知道,继续如常地拜访老友,享受着去中书省任职之前的闲暇。
紫宸殿内,张盛在向长泰帝禀告着朝堂官员的主要动向:自从您的旨意一下,大家都在猜测,沈家恩宠太盛了,先有殿试传胪,接着沈则敬升迁,现在又让沈华善入中书省。主子。您对沈家真的这么看重啊
长泰帝听了张盛的话语,微微一笑,脸上的皱褶显得越发明显,接着张盛的话说下去:是啊,沈家,朕的确很看重这是他从京兆官员人家之中好不容易才选出来的,自然十分看重了。沈家的作用可大着呢。他笑过之后。转过头问张盛:你是武道高手,你认为刀剑怎样才能保持锋利呢张盛一愣,没想到长泰帝突然会问他这样的问题,下意思地回答道:时时打磨没有说下去。他知道长泰帝并不是要他回答。
是啊,打磨长泰帝笑着说,心里为自己的眼光和心思感到得意,这吴越沈,可是他好不容易挑选出来的,为下一任皇帝准备的磨刀石,自然看重异常了
拉拢沈家的步子还得抓紧一点了,三月孝期过后得上沈家走动走动,至于谈婚论嫁之事。必须等到一年孝满之后才行了。还好三皇子那边也是同样的情况。五皇子府内,幕僚们也在讨论沈华善调职的事情,最后得出结论,和上官长治成亲的最佳人选,非沈则敬嫡长女沈宁莫属了。明年上官长治出了孝,刚好又是沈宁及笄之年,时间上非常合适,这个必须得抢在三皇子之前了。
老三走的是另外的捷径,倒不用担心他抢在之前了。上官长治笑着对幕僚说道,那沈宁的样貌,他也见过一面,清秀二字谈得上,若说貌美就勉强了,老三那个人最重美色的,断不会看上沈宁,就算为了拉拢沈家,也断不肯在女色这一点上委屈了自己,还要让他娶沈宁为正妃,估计周贤妃嘴巴都说破了也未必如愿。
上官长治的估算果然是正确的,翊坤宫内,周贤妃正苦口婆心地劝说上官永平:那沈家多得你父皇看重你都看见的了,娶了沈宁,你得少走多少弯路,增加多少分量,离那个位置进了几步,你都没看见吗你就娶回府上摆着,就算不进她房都没有关系的,只是为了拉拢沈家罢了
上官永平的脸色难看至极,任凭周贤妃说什么也不肯答应,沈宁的样子他早就不记得了,只是日前府里的长史打听过了,道是再平常不过,在京兆闺阁之中是默默无名的,据说比起林侧妃是差远了,娶一个难看的木头回家摆着做什么在这一点上,他倒是很坚持
其实,他不是不知道娶了沈宁之后的种种好处,冼茂信早就跟他分析过了,甚至他还面色不豫地搁下气话:若是五殿下娶了沈宁,登上大宝,殿下还去哪里找美人去这些他都知道,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他就是不想娶这个叫沈宁的女人。
拉拢沈家还不易为什么非得娶沈宁沈则敬还有三个儿子没成亲的呢,舅舅那么多孙女儿,总有和他儿子合适的吧儿媳妇总比嫁出去的女儿有分量吧上官永平随即想出一个办法,打起了周家和沈家联姻的主意。周贤妃听了他的话,想一想也有道理,见上官永平死活都不肯答应,这也算是个办法,好歹也是和沈家扯上了联系,打算等孝期一过,就和娘家哥嫂商量此事。
不管京兆官员和宫妃皇子有怎样的打算,沈家后院倒是风平浪静,沈宁如常去鉴华堂和妹妹们一起上课,晚上也照例在沈则敬书房随伺,一点都不受影响。
.




嫡长女(平仄客) 第一百二十章 任职中书侍郎
.
应南图这段时间一直待在京兆,关于京兆官员对沈家的猜测,他是很清楚的,当然更清楚上官永平和上官长治都打着沈宁的主意。他敢打赌这两个人根本就不喜欢沈宁,更甚至他们连沈宁的样子估计都记不清楚,只是看中沈家的势盛而已
对此,应南图感到一丝愤怒和不悦,他总有种感觉,自己的掌中宝竟然被别人看作是脚下芥,而且这别人竟然还很有可能会得到这个至宝,这种感觉太他们憋屈了
可是沈宁给他的书信中从来不提及这些流言蜚语,她根本就不会对这些微末小事上心。看到沈宁和平时一样,他那一丝愤怒和不悦马上就消散了,继续和沈宁讨论别的事情不论。
七月底,沈华善去中书省报到了,中书省在宣政殿的左边,他自然熟门熟路得很,这距离他原来任职的地方也不远,一左一右而已。
1...4142434445...16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