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蚂蚱不吃鱼
“如果韩国真要易地,可否以河东之地易之?”有人出言道。河东取之于韩国,如今奉还给韩国,也算合适。相比较内史而言,河东虽然富庶,但失之却不可惜。太原郡完全可以弥补河东对秦国的重要。
“寡人观韩使语气,如要易地,非内史不可!”秦王回道。
这就让群臣犯了难!韩国属意内史,已然不能更改,那秦国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答应下来,要么拒绝。
丞相嬴则长叹了口气,说道:“王上,以臣观之,易地之事,也未尝不可!”
话音刚落,大殿内的群臣便纷纷侧目,用或怀疑或震惊或不解的眼神盯着丞相嬴则,如果这句话出自其他大臣之口,大家肯定认为他是被韩国收买的细作,即使不是细作,也多半是被韩国打怕了的秦国臣子。但这句话却是出自德高望重的丞相嬴则,若论忠心,论威望,满朝臣子无出嬴则者。越是如此,群臣越是觉得瞠目结舌。
秦王却没有动怒,而是疑惑地问道:“请丞相教寡人!”
嬴则解释道:“太原郡乃赵国故地,其郡治晋阳更曾为赵国都城,论及险要,不下洛阳、大梁。更兼以河水、汾水为其界,灌溉方便,物产可谓富足!但以富庶而言,河东不及太原,内史不及河东。”
“太原之富庶是超过内史,但丞相也不能因此就同意易地吧?”有心急的大臣心里想道。
“关中八百里,虽然其地肥沃,但说到产粮,却是大半出自天水、陇西两郡!但以如今的内史而言,每年所产的粮食仅占关中的四分之一,若遇灾年,甚至可能只有五分之一。何也,旱也!泾水多沙,内史(郡)若要用水,多取自洛水。以臣粗略估算,太原可养民二十万户,内史却至多十万户!故臣以为,太原远胜内史!此其一也!”
“其二、以秦国眼下情况,想要开疆扩土,要么伐韩,要么伐赵,除此之外,别无二途。与韩国为敌,韩国大军须臾可至栎阳城下,到时,大军必然回师栎阳,伐韩无异于自寻死路。伐赵,赵国主力皆在邯郸,我们秦国可以举国之兵,压赵国一头。可如今,太原为韩国据有,若要伐赵,只能以山间小道潜入云中,山高路险,国力不可支撑。伐赵之路断绝,则必定要与韩国为敌,但更不可取也!若是易地,以太原之险峻,王上秣马厉兵,隐忍数年,待时局有变,我们大秦北窥雁门、云中,东望燕国,可成席卷天下之势!”
“故臣以为,内史已然是死地,守之难,于我大秦没有裨益。太原乃是新生之所,得之可一改国运之颓势,若再得雁门、云中、代郡兵燕国之地,南下与韩国争锋,无论成败,都好过受制于韩。”
“臣亦知,关中乃我大秦根基,但以我秦国之国力,想要光复关中,绝非朝夕之功。韩国只需以一郡之兵就能令栎阳一日三惊,王上何不迁都晋阳又或者安邑,示韩以弱,待韩国势微,再卷土重来,光复关中?”(未完待续)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第十五章 郑国渠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最新章节!
嬴则的一席话让大殿内的群臣沉默下来,众人何尝不知道,嬴则说的句句属实,但也正因为句句属实,所以才更令人难以接受。
以内史换取太原,如果不考虑秦国可伶的自尊,称得上是一笔极其划算的买卖。但这世间的任何事,并不完全是用利益来权衡的。总有比利益更重要的东西,譬如自尊,譬如骄傲,譬如信仰。
内史郡是不如太原郡富庶,甚至因为这些年干旱的缘故,称得上贫瘠。但这块土地再如何贫瘠,也是秦国的根,秦国的家。放弃这块土地,就意味着秦国成为了无根之萍,以后只能风雨飘摇。
“寡人……寡人……”秦王几次开口,却终究说不出什么。
秦王不知道,一旦答应易地,能够跟随自己迁往太原的士卒又有多少。即使他们忠心耿耿,也会考虑自己的家人。即使他们的家人愿意跋涉千里,在太原落脚,韩国也不会同意流失这么多的百姓。最多,最多一万无牵无挂的士卒会随自己迁都晋阳,甚至,可能更少。秦王心里很快有了决断。
“王上!以内史郡与韩国相争,我们大秦可争一时之胜,却终究是国破家亡。以太原郡与韩国相争,天若佑大秦,大秦可开疆扩土数千里。忍一时之辱,创万世基业!请王上纳之!”吕不韦下跪附议了丞相嬴则的观点。
“请王上纳之!”稀稀落落的臣子接二连三地下跪。
“请王上纳之!”在无措的时候,人群的从众效应发挥了最大的作用,附议的臣子越来越多,所谓法不责众,即使秦王不肯易地,也不会为难支持易地的众人。何况。秦王自始至终都是犹豫,如果秦王态度坚决,或许还有臣子出来据理力争。但如今这般情形。大殿内的二十多人,居然只有寥寥数人没有下跪附议。但这些人也明白形势,也没有出言反对!
秦王有些老泪纵横,遥望西方,长叹道:“寡人愧对社稷啊!愧对先王!”
群臣也很是伤感,韩国太过强大了,绝不是现在的秦国可以拂逆得罪的,秦国想要重整旗鼓,就必须忍辱负重。迁都晋阳以避韩国。成为了秦国君臣的一致选择。
唐雎心满意足地离开了栎阳,十日后,蔺相如也志得意满地离开了洛阳。赵国自以为奸计得逞,自此可以高枕无忧;韩国却以为平白多出两百多里的土地,三万多户百姓,赵国可谓大方至极;秦国在尴尬羞愤之余,却重新看到了崛起的希望,三国各有多得,天下却是被蒙在鼓里。
公元前二六五年三月,韩、赵易地的事情为天下所知。诸国对赵国舍下血本引秦、韩不和甚是钦佩,对韩国的鼠目寸光、秦国的身不由己尽是唏嘘。就在诸国以为秦国完全被韩国包围,今后要么听命韩国。要么联合赵国对付韩国的时候,韩、秦易地的事情在四月被爆出。
这个消息直接让天下瞠目结舌,谁也想不到,赵国的离间之计就这么被轻易瓦解。于韩国而言,就此得到整个关中,剩下要做的就是消除秦国的影响力。于秦国而言,都城再也不用受到来自韩国的威胁,可以凭借富庶的太原安心发展。于赵国而言,则颇有一种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感觉!当然。也不能这么说,毕竟。得到了河水以东的六座城邑还是可以让邯郸消除来自东方的威胁,但这种代价现在来看。有些太大了。
平阳君赵豹终于意识到,为何平原君、信陵君、蔺相如在商议这个计谋的时候,自己总觉得有些不妥,原来,自己这一方低估了韩国的决心,也低估了韩国对秦国的影响力。韩国宁愿意用富庶的太原来换取内史,可不仅仅是为了将整个关中据为己有,也是为了将秦国绑到韩国的战车。可以预见,云中郡,以后不会太太平了。
随之而来的五月,韩国的又一个举动让天下对韩国的忌惮之心稍解。有感于扶风郡(内史郡)干旱,浇灌不便,韩王宣布,任命水工郑国为少监,全权负责修建一条贯穿扶风郡(内史郡)东西的沟渠。为向天下昭示凡有功于韩国者,韩国不吝惜爵位,传颂其功名,将此渠命名为郑国渠。
郑国渠西起泾水,东到洛水,设计长度超过三百余里,预计花费十年时间。渭水是河水(黄河)的最大支流,泾水又是渭水的最大支流,由于泾水多沙,故而浑浊,两条河流的交汇处,呈现一浑一清的奇特景象,《诗经》有言,“泾以渭浊,湜湜其沚”,所谓泾渭分明最开始说的就是泾水、渭水。
以泾水为水源,引泾水入洛水,正好可以利用泾水泥沙含量多的特点进行农业灌溉,增加土壤肥力。当然,为了增加水量,在这个设计当中,冶水、清水、浊水、石川水等支流也会汇入郑国渠之中,工程量浩大无比。
这样浩大的工程一下子就将韩国据有关中的影响力减到了最低,因为各国很清楚,想要完成郑国渠的修建,所要耗费的物力、财力、人力不可计数。可以这样说,十年之内,关中绝对不可能向韩国输出多少战力,甚至,会反过来成为韩国的极大负担。
谁也不清楚,韩国明明据有这么大的优势,为何自断臂膀。毕竟,谁也不清楚十年内会发生什么事情!甚至,说句不好听的,十年后关中还是不是韩国的都不好说,韩国花费如此精力和心血去修造郑国渠,图的是究竟是什么?但各国下意识地忽略了韩国的傻,韩国的蠢,甚至假惺惺地派出使者前往洛阳,恭维韩王的仁义,为的就是怕韩王会突然后悔!
韩王当然不傻,也不笨。众人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却看不到长远的,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大抵如此。得到了八百里关中后,天下诸侯已经畏韩如虎,虎无伤人意,人有除虎心,因为卧榻之上岂容他人鼾睡!想要打消各国对韩国的畏惧,绝不是拉拢离间就可以做到的。如果韩国治下的所有土地都已经被占据了超过十几二十年,而不是短短几年甚至几个月的时间,韩王有勇气、有底气和各国周旋,但新占的土地太多,根基不稳,韩国只能尽可能地打消各国的疑虑,修建郑国渠,将关中变成富甲天下的所在就成了重中之重!(未完待续)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第十六章 背嵬军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最新章节!
六月的天气正如豆蔻年华的少女心情,难以琢磨。也许前一刻还是晴空万里,转眼便会是电闪雷鸣,下起倾盆大雨。
后人都道江山轮流做,风水轮流转。但在这个战国乱世,可以指点江山的永远是权贵,永远是卿大夫。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你我皆知,人生本来就没有公平可言,但在这个时代,这种不公平被拉大到极限。不公平本身并不可怕,人类文明总在进步,总有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但可怕的是,这个时代,生活在底层的人完全看不到改变命运的机会。
家世、门阀已然渐渐成型,人一旦出生,他的出身基本上就决定了他的命运。卿大夫之子多半可以子承父业,下层穷苦百姓之子多半面朝黄土背朝天,如此碌碌一生。这和才能、资历无关,这和忠心、勇武无关,只和家世、地位有关。
如果命运可以轻易反抗,曹刿也不会在齐国大军进犯的时候,抱怨“肉食者鄙”;陈胜、吴广也不会在大泽乡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揭竿起义。
如果就此屈服于命运,甘受命运的摆布,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也未尝不可。但总有一些人,想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去走先人没有走过的路,去看前辈没有看过的风景。
这样的想法很简单,也很现实,那就是成为人上人。这样的人有野心,却未必有能力。作为穷苦出身的他们,改变他们命运的能力有两种。从文或者习武,毕竟,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是世人皆知的道理。
若要从文,需要名师,需要游历天下增长见识,这需要巨大的财力支持。而且,即使如此,也可能如苏秦那般怀才不遇,在没有遇到自己的“伯乐”之前,处处碰壁,生活艰难。
习武则要简单的多,月棍、年刀、一辈子枪、宝剑随身藏,在军队中,只要你够勇敢,肯吃苦,加上一点点运气,就能出人头地。虽说不一定可以成为千人将一样的中流砥柱,但伯长、属长不成问题,家境将大为改观。
这也是为何秦国商鞅变法之后,会出现“秦人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炉炭,断死于前者”,“秦军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挡未尝不破”的现象!
内史郡改名扶风郡,纳入韩国治下,除了让当地的百姓唏嘘不已之外,并无产生多大的动荡。朝为秦土,暮为楚地,这样的戏码在秦国的历史上又不是没有上演过,虽然久远了一些,但百姓们也知道,他们跟土地一样,都是这个时代的资源。跟随强国总比依附弱国要安全得多,虽然身份的转变有些太快,但扶风郡的百姓还是很快适应。
从本质上说,韩国的新法取之于秦法,百姓们对新法也并不陌生。但随着韩王下令修建郑国渠的旨意传来,扶风郡的人心有些骚动了。
想要修建郑国渠,就要集中整个关中的人力物力,几乎可以预见,农闲时候,百姓们所服的劳役全会是用来开凿郑国渠。为了加快进度,原本的兵役多半会取消。韩国如此大,根本就不缺乏兵源,何况天下已然弭兵,关中子弟想要通过杀敌积累军功来改变命运,在短期内怕是难以实现。
没有军功就意味着要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按部就班的日子,虽然韩国新法也奖励农耕,但真正受益的人,实在太少了,远不如军功来的有把握!
百姓们更加担心的是,是不是在郑国渠修建好以前,也就是十年内,韩王不打算用关中子弟。如果真的如此,那百姓们实在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没有人看到修建郑国渠的长远利益,这倒不是百姓们鼠目寸光,而是在他们眼里,自己和子孙后代的前程才更加重要。韩国自从据有关中后,除了重用最早投降的一万秦军,就再也没有召集百姓服兵役。韩王想要令关中休养生息的好意却被误解成对关中子弟的防范、冷落,有时候,造化也算弄人。
不得已,韩王打算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推出了军籍这一制度。秦人不是好勇狠斗吗?那自己就索性成全他们!从关中子弟中,择其勇武、忠心者,入选为常备军力,他们的家人脱离民籍,入为军籍,从此不用缴纳赋税,但子子孙孙皆要入行伍!待遇嘛,自然超乎寻常士卒的数倍。
可不要以为入选了这支精锐从此就高枕无忧,每月考核不合格者,削去军籍,复归民籍。这样,既是对入选者的一种鞭策,也是一种对落选者的鼓舞。
无论是国力限制还是宣传需要,这支关中子弟组成的精锐人数都不会太多,韩王亲自下令,给出一营一万人的编制,并亲赐名“背嵬军”,意为骁勇之人。如此,关中的风波淡了下去。
但韩国很快又遇到了新的麻烦。(未完待续)
ps:刚刚出差连夜赶回来,只能码这么多了,明天还有许多事。最近低烧,难受,唉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第十七章 失望的赵国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最新章节!
麻烦来自赵国。或许意识到秦国据有太原郡后,已经成为影响赵国北疆安全的重要因素,赵国想出了一个并不是多么高明的计策,那就是联姻。
虽然决定国家如何站队的因素大半是利益,但也不能忽视“枕头风”的厉害之处,否则,秦晋之好也不会如此影响深远。
如果嫁到他国的公主不为王后,不受宠幸也就罢了,一旦所生的公子被立为太子,地位也就水涨床高,话语权也会随之加大,多半就能左右朝政。说到底,联姻只是手段,能够起到起多大的作用就需要手腕和运气了。
现在诸国之中,赵与燕,燕与韩都称得上是联姻的典范。赵王的长姐为燕国王后,燕王的小妹为韩国王后,燕与赵、韩的关系因此皆是密切。也或许正是因为有这一层的关系在,燕国并没有偏帮韩、赵中的任意一个。
赵国如今要将另一名公主许配给秦王,纯粹是拉拢秦国。想必,赵国是最忌惮秦、韩两国结盟的。所想要达成的效果,最大莫过于秦国倒向赵国,与赵国一道防备韩国;最弱莫过于秦国保持中立,不与赵国为敌。
不知道是想要迷惑赵国,还是真心想要和赵国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秦王面对赵国使者的游说,居然并没有直接的拒绝,这样就耐人寻味了。
虽然韩国自以为秦国不可能朝韩暮赵,也清楚这种政治上的联姻能够起到作用的可能性很小,但还是决定彻底绝了赵国的这个念头,消除隐患。
一名来自齐国的说客被韩国收买,携带重金赶往晋阳,进行了一次精彩的游说。
想要游说成功就需要有成功的对象。秦王态度暧昧,肯定是不宜下手的。这种更像是家事的事情,朝臣也是不便表态。所以。说客直接找准了问题的关键,当今秦国王后——华阳夫人。
以华阳夫人和秦王的多年感情以及秦王对华阳的宠赖。即使赵国长公主嫁给秦王,也不过是妃嫔,是万万做不成王后的。这后宫之中,乃是华阳夫人一言九鼎,能够对联姻产生决定性作用的,也只有华阳夫人一人而已。所以,说客把最终目标定在了华阳夫人身上。只要她死活不同意赵国长公主嫁给秦王,秦王是不敢不从的。
说客选择了华阳夫人的弟弟阳泉君作为突破口。一者,华阳夫人生性多疑,非亲近之人的建议,多半不听,阳泉君乃是华阳夫人的外援和依仗,实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二者,华阳夫人深居宫中,求见不易,不像阳泉君身为朝中权贵。喜好豢养宾客。
面见阳泉君后,说客直言阳泉君大难临头,阳泉君自然以为说客是危言耸听。不过想要引起自己的注意力,说客乃道明来意,道:“今君上无功于大秦,之所以可以坐享富贵是因为君上是华阳夫人弟弟的缘故。华阳夫人贵为王后,又有太子子楚为援,原本可以高枕无忧,但一旦秦、赵联姻,赵国长公主又为秦王产下公子,那太子子楚的地位就危险了!”
阳泉君未解其意。闻其缘由。说客道:“秦国所惧者,韩国也!如今太子子楚远在洛阳为质。一旦秦、赵交好,韩国必然恼怒。太子子楚的处境就会困难。赵国长公主若是再向秦王献言,促成秦、赵结盟,太子子楚就会有性命之虞。没了子楚,秦王还能立其他公子为太子,但华阳夫人还有机会再过继一个公子吗?即使过继过来,有怎么让秦王再次同意,立其为太子?君上还万不可以为此事不会发生,说到底,太子子楚的出身并不高贵,又是过继给华阳夫人的,论及血脉,哪里及得上赵国长公主所生的公子高贵!若论母家的势力,赵国长公主有赵国的全力支持,华阳夫人的母家远在江东,楚国又远不及赵国强大,还不与秦国接壤,所以,臣才说一旦秦、赵联姻,受害的必然是华阳夫人和君上!”
阳泉君默然不语,如果赵国的长公主有些许手腕,加上赵国的支持,还真有可能达成这个目标。即使韩国仁慈,没有在第一时间诛杀子楚,赵国也完全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除掉子楚,以加强赵国长公主的地位。子楚一旦身死,自己和华阳夫人的依靠就没了。到时候,立谁为太子,可就不是当初华阳夫人一人可以下决定的了!
“还请先生教我!”阳泉君的态度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
说客这才说起韩国交代的事情,道:“有上策、下策两个方法。下策,派人游说韩国,令太子殿下可以返回晋阳。只要太子殿下在晋阳,即使秦、赵联姻,华阳夫人有太子殿下和君上为外援,也不会失势。上策,毁了这次秦赵联姻,只要赵国长公主没有嫁给秦王,太子殿下不但没有危险,反而会因此得到韩王的重视,间接帮助君上和华阳夫人取信于秦王!”
阳泉君想都没想,就选择了上策。下策只是拖延,免不了交锋。上策却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秦国只要继续亲近韩国,和赵国保持距离,那么太子子楚就可以成为秦王、韩王交流的纽带,自己的地位自然水涨船高。
阳泉君带说客入宫求见了华阳夫人,一番言语之后,华阳夫人这才明白了其中的利害关系。说客得到了重赏心满意足地离开了,华阳夫人、阳泉君则是一番密谋,定下了计策。
很快,华阳夫人一系的官员开始跳将出来,反对秦王纳妃,这个妃,自然是指赵国长公主。理由嘛,秦国这些年屡受挫折,失去整个关中,民心不安,若是秦王大婚的消息传出去,百姓必定以为秦王醉生梦死只知享乐,人心也就散了。
与此同时,华阳夫人也利用自己在后宫的影响力和对秦王多年的了解,吹起了枕边风,如此几天,原本对此就不是多么上心的秦王耳朵根都被磨软了,自然推诿了赵国的联姻!一场危急化解于无形之中。
(明天更新五千字,开始描写战争了!一番大战开始!)(未完待续)
ps:明天要去看医生,每周四的必须工作啊!希望病早点好。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第十八章 三年时光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最新章节!
公元前二六五年,韩、赵、秦三国易地后,天下再无新的大事发生。各国都是安分守己,与民休养生息。就连一直蠢蠢欲动,试图离间秦、韩两国的赵国在失败了两次后,似乎也接受了如今的现实,转而安心发展。
公元前二六四年三月,楚、越两国爆发了小规模的冲突,但由于弭兵或者说韩国的威势,两国皆是保持了克制,向韩国寻求调解,没有引发两国直接的兼并战争。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两国原本以浙江(古时候一条河的名字,非浙江省)为分界线,相安无事。但因为上一年的冬天少雨,入春后也无一场雨水,浙江南北两岸皆是干旱成灾。没有水,种下去的庄稼就不能成活,没有粮食,百姓的生活就无以为继。所以,自然而然地,浙江就成了两岸百姓眼中可以活命的唯一水源。
最先行动的是楚国,毕竟,浙江北岸沃野数百里,关系着数万百姓的口粮,南岸越国的耕种面积还不及北岸的一半,楚国远比越国要着急得多。百姓们在江东郡官员的指挥下,在浙江上游开凿了一个渠道,因浙江水浇灌田地。如此一来,下游的越国就有意见了。
楚国的田地集中在浙江上游北岸,越国的田地集中在浙江下游南岸,楚国在上游这么分出一条支流,导致原本水量就不多的浙江径流量大减,可供越国使用的水量变得太少。
矛盾就这么产生的,越国先是派人前往吴郢(即吴县),要求楚国堵住沟渠,以方便越国引浙江水灌溉田地,楚国好不容易缓解了旱情,自然不愿意。但楚国的态度也算“客气”。提出了一个基于“公平”的建议,那就是越国也可以在浙江的上游,挖开一条沟渠。但熟悉情况的人都知道。浙江的上游南岸是会稽山,想要引浙江水到下游。绝不是越国可以承受得起的,何况,时间也不允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