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蚂蚱不吃鱼
韩王这一次没让人搪塞白起、王翦,而是让两人等了一个时辰后,就出现了两人面前。
再一次见到韩王,韩王的精神气已经大为不同,少了一份急切,多了一份从容。在成为天下盟主,天下秩序的维持者后,韩王称得上意气风发。至少目前,没有一个国家敢跳出来和韩国作对,如果韩国愿意,完全可以维持这一个局面好多年!
“前些日子实在不大凑巧,未能召见两位。不知两位此次求见寡人,所为何事?”韩王率先开口言道。虽然韩王说的很是真诚,但白起、王翦心里很清楚,这不过是托词而已。
两人也不计较,也不敢计较,接受了韩王的说辞,诚惶诚恐地回道:“臣等此次前来乃是向王上谢恩!”
韩王微微一笑,恍然大悟地说道:“两位是来感谢寡人将家人接到洛阳的事情吧?这不过是些许小事,在卢县的时候,寡人和秦王顺口一说,秦王就同意了!秦王说了,如此也能让两位安心待在洛阳!”
白起、王翦对视一眼,心头上涌出苦涩之情。韩王为了让秦国心甘情愿地交出自己,或者说放弃自己,可是付出了平阳这座方圆百里的土地啊!下得代价如此之大,韩王轻飘飘的一句“小事”,很明显,韩王对自己志在必得,但即使如此,韩王一样能对自己做出满不在乎的表情,故意冷落自己二人。伴君如伴虎,韩王能够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将韩国这个最弱的国家变成最强大的国家,又岂是好相与的人?!
所谓的“安心”待在洛阳,更多的是以自己的家人为要挟,让自己终生不能为秦国效力的手段而已!
“王上的恩德,臣等没齿难忘!”白起、王翦起身深深向韩王作了一揖。
韩王坦然接受了,只是微微点头,等待白起、王翦的下文。等待了这么久的日子,如果白起、王翦还是没有什么表示的话,韩王只能想方设法利用两人的影响力弥补下百里土地的损失,然后榨干两人的剩余价值了!
果不其然,白起、王翦也知道,是到了表态效忠的时候,因此并没有犹豫,直接下跪叩首道:“臣等愿意归顺王上!请王上不以臣卑鄙愚钝,给臣等一个机会!”
韩王并无意外,只是用略微犹豫的语气说道:“那秦国......”
白起一脸坚毅地回道:“臣已经向秦王辞行,从此这天下再无大良造白起,武安君白起,只有一介平民白起!”
“臣也已经向秦国太子辞行,如今臣也只是一介平民!臣和秦国再无瓜葛!”王翦也随即说道。
韩王这才满意地笑了笑,说道:“韩国能有两位先生来投,乃是寡人的幸事也!只是两位当知韩国的新法,无功不得授予爵位!权且只能委屈两位为客卿,但有功劳,必定授予爵位!以两位爱卿之才,封侯不过易如反掌!”
白起、王翦长揖道:“臣等一定殚精竭虑,为王上效力!”
韩王笑了笑,却没有更多的言语。很显然,韩王对此还保留意见,说的总比做起来简单,日久见人心,路遥知马力。只有和白起、王翦相处一段时间,才好下断言。另外,白起、王翦前不久还是敌人,将敌人骤然提拔到高位,除了引朝臣非议、诸侯猜疑,不会有什么更积极的效果!客卿的位置刚好,权力不大,地位又有些超然。
白起、王翦虽然属于降臣,但却不同于乐乘,毕竟白起、王翦之前曾是秦国三公九卿的存在,他们的身上刻满了秦国的烙印。韩王想要重用二人,需要一个过程,基础就是培养起君臣之间的互信,消除白起、王翦和其他韩国大臣的隔阂,才有发挥他们才能的机会!欲速则不达,韩王清楚,想要自己放心地放权给白起、王翦,让他们率领数十万韩军,东征西战,路还长着呢!
“两位爱卿可曾有什么指教寡人的吗?”韩王满是期待地望向白起、王翦二人。
白起深吸了一口气,率先说起自己的计策。(未完待续)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第十章 献策(下)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最新章节!
“当今天下,论及国力,无有出韩国之右者,臣虽愚钝,但也斗胆献上一策,期助王上早日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白起言道。
韩王郑重地点了点头,作揖道:“请言之!”
白起回礼,侃侃而谈道:“秦、齐两国仅余三郡之地,民少而地瘠,诚不足为虑!燕、越两国地处偏远,越国受制于楚,燕国受制于赵。其地虽广,但民生凋敝,百姓困顿,可争一时之胜,但后继乏力,亦不堪韩国之敌!以臣观之,天下诸国,唯一可给王上制造麻烦的莫过于赵、楚两国。赵国者,外有廉颇、赵奢领兵,内有赵胜、蔺相如出谋划策,胜之不易。楚国者,君臣虽然离心离德,但民却悍不畏死,其国方圆三千里,败楚易,灭楚却难!”
“故以臣之见,上策乃是扶持越国与楚相争,令楚国不能牵制韩国,然后再联合秦、齐两国经略赵国。赵国强则强矣,但却受不了三面夹击,不出三年,赵国必然溃败。赵国自此衰落,楚国也将独木难支。到时,韩国将秦、齐、燕、楚、赵分割开来,各国不能呼应,只能向王上割地称臣。或休养生息数年,百万大军齐出;或稳扎稳打,逐一扫荡各国,如何统一天下,皆在王上一念之间!”
韩王不置可否,只是轻声问道:“如果燕国襄助赵国,又或者秦、齐两国趁势做大何解?”
联合秦、齐两国经略赵国倒是在韩王的计划当中,但这个计划的最大问题在于秦、齐两国会不会趁势做大!如果少了赵国一个劲敌,却让秦、齐两国恢复了元气,就得不偿失了!
白起一脸坚定地说道:“秦、齐两国拥兵不过二十万,两国经略赵国,最多不过得到一郡之地。以赵军之坚韧,得到这一郡之地的代价也会不菲!伐赵,主力还是我们韩国!故而。秦、齐两国想要借此做大,只不过是一个美好的设想!”
“至于燕国襄助赵国。臣以为倒是有这种可能。只不过,燕国怕是不敢和韩国对抗,而会图谋齐国。让齐国消耗燕国的有生力量,不是正合王上的心意吗?”白起轻声说道。
韩王笑着摇了摇头,说道:“如今天下弭兵,何来的战事!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计较吧!”
很显然,韩王认可了白起的想法。只不过如今天下弭兵,韩国身为盟主,是不会自己主动挑起战事的。破坏盟约的,只能是畏惧韩国强大的天下各国。
王翦趁势说道:“臣以为,如今天下虽然弭兵,韩国身为盟主,不宜发动战事,但却可以行削弱他国之事!”
韩王来了兴趣,问道:“计将安出?”
王翦道:“离间之计!如秦、齐两国,此次大败后朝堂必然分为两派。一派畏惧韩国的威势,主张亲近韩国,另一派主张合纵联合他国。对抗韩国。王上何不派人扶持亲近韩国的一派,打压另一派。如此,秦、齐两国可为王上所用!如燕、赵者,君臣不甘臣服韩国,王上可派人分化。赵国大臣分为两派,一派乃是世家子弟出身,一派是平民出身,两派不睦已久,不过有蔺相如、平原君这样的智者压制。君臣方能一心,如果这两人不在。那必然又起争端!燕国大臣也是如此,一派乃燕国本国人。一派乃他国外来之人,燕国丞相德高望重,无有不服,但将渠年事已高,一旦他身故,这丞相之位的争夺必然起一段风波。楚国、越国则不值一哂,两国急功近利,王上只需厚待,不加刀兵,南方必无战事!”
韩王抚掌大笑,回道:“好一个离间之计!如果各国内乱不休,寡人无忧矣!”
王翦、白起二人,一个说的是韩国在弭兵时的策略,一个说的是天下战事又起的时候的策略,相得益彰。其实,韩王在此之前也和张平、范睢等人商量过,参考秦国的策略,也为了避免一统天下后二世而亡,仁政是必须的。这也是为何韩国在灭亡魏国后,给予魏国一城之地保留祭祀。敌人在明处总好过在暗处,如果简单灭其国,流落在民间的魏国公子也许在世道混乱的时候就扯起虎皮造反!现在,魏国的正统魏王、魏太子就在洛阳,就算自己的子孙不肖,天下大乱,一个大义的名分也可以让自己的子孙周旋一二。
韩国已然是天下盟主,背信弃义,攻打他国,是为不义,何况国虽大好战必亡,治下的百姓若是对韩国没有产生归属感,他国来犯,很可能发生献城投降的事情!因此,在没有发生诸侯背盟的事情之前,韩国还是只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收拢民心,加强对地方统治的事情上!
但这并不意味着韩国就会放任他国安心发展,无论是秦国也好,齐国也好,其实都有一战之力!秦国输在了运气,齐国输在了犹豫,楚国输在了自大,赵国则是输在了小心翼翼。天下各国完全没有想到,韩国其实也是在虚张声势,如果赵国果断一些和秦国一起攻打上党,韩国哪里还有心思继续攻打关中。如果楚国放弃淮泗,收兵郢都,解围之后,全力攻打南阳,笑到最后的绝对不是韩国。
韩国深知,虽然表面上看,韩国无可匹敌,已然成为庞然大物,但实际上,现在的韩国称得上是外强中干。二十个郡的面积何其广也,即使韩国有百万大军,分散开来,每个郡也不过五万。要注意的是,此时的战国奉行的是全民皆兵,如果不是战时,士卒都在家里务农耕种,常规兵力其实有限!所以,对大多数郡来说,能有五千以上的大军已经称得上是重兵把守!
在这方面,韩国其实还算是走在了各国的前面,每个县城至少有两百以上的士卒镇守,郡治所在地则至少有一千!而且,韩国已经建立起了一支数量在十万人以上的常备军队,这里面,最少也是从军两年伍长以上的军官,每逢大战,韩国以此迅速扩充军队!
这背后是韩国沉重的财政压力,毕竟,按照新法,士卒无论是残疾还是战死,都会获得一笔不菲的费用!至于常备士卒,待遇更高一些!想要养活这一支大军,韩国生产纸张所产生的利润几乎全都用来贴补军费!而且,无论是出于拉拢新占领土地上的贵族、维持统治的需要,还是为了补贴军费,这两年,韩国的新法已然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其中,最重要的变化在于新并入韩国的地方豪族可以缴纳一笔不菲的财帛,换取政府承认他们名下的土地,当然,并不是永久,而是二十年!对于没有爵位的地方豪族来说,祖辈们积攒下来的土地可以保住,不用被政府收回,已经是很大的收获,即使价格略高了一些,也能接受。
而且,家世清白,全力支持当地政府的地方豪族子弟还能被地方官员们举荐,成为众人羡慕不已的郎官,也算是入仕的一种捷径。有了功名,就能获取爵位,而要知道,爵位和所拥有的土地是挂钩的,地方豪族们看到了彻底保住祖上基业的可能,对新法也就不如何抗拒了!
韩国随着国土的极速扩张,适时地变更了新法,将来自地方豪族的不满压制到了最低点!更重要的是,这并没有侵犯百姓们的利益。这个时代,土地并不是最稀缺的资源,地方豪族们囤积土地,更多的是国人对土地的特有情怀!(未完待续)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第十一章 风雪雍城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最新章节!
韩国,凉州刺史部,天水郡治地,雍城。
早在天水郡设郡的时候,有关以咸阳还是以雍城为郡治的争论就一直不断,连带着,凉州刺史部的所在地也在议论之中。
道理很简单,关中作为新收的土地,对韩国来说最重要的是迅速收服民心。而且,不同于东郡、砀郡,收服关中百姓的民心显得异常迫切。
毕竟,魏国已然灭亡,即使魏地的百姓心念故国,也无从寄托。凉州则不同,尤其是治下的陇西、天水,作为秦土已经数百年,还残留着秦国的影响力。如果秦国灭了,韩国还可以有条不紊地收服民心,可如今秦国还在,而且就在泾水东岸,如何消除秦国的影响力,减少百姓对秦国的同情,成了重中之重。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韩国大臣认为当把凉州刺史部的所在地,同时也是天水郡的郡治,设在咸阳或者雍城。
前者紧邻边境,又是秦国曾经的都城,大军集结在这里,可以震慑宵小。后者是秦国故都,祭祀之地所在,虽然秦国得到韩国的允许,已经迁走了陵寝,毁去了宫殿,但在关中百姓的心中,雍城才是秦国的根。将雍城作为凉州、天水郡治地,可以更快的平定民心。
关于是选择咸阳还是雍城作为郡治,朝堂的大臣分为两派,两派大臣各不相让,吵得不可开交。
最后,还是韩王拍板,以雍城居中央,可辐射四周为由,选雍城为凉州、天水郡治地。至于落选的咸阳,则被韩王属意修建为一个军事重镇的存在。
眼下已是寒冬腊月。关中的天气显得比关外更加寒冷一些,放在往常,没有服役的百姓早就窝在家里。好好歇息,准备伴着温暖的炉火。熬过这个寒冬!
但今年不同往日,长达半年的战事严重影响了关中的收成,关中的土地再富饶,也需要有人耕种才能收获粮食。而且,这八年来,秦国的战车就基本上没有停下过,原本人口密集的关中人口几乎锐减了四分之一,像是今年。秦国为了备战,施行重税,将百姓的夏粮收之一空。
如果秦国获得了大胜还好,凭借着外来的补给,关中绝对不至于到缺粮的地步。但秦国偏偏失败了,失去了二十万大军,还有数十万石的粮草,直接导致了今年的寒冬是关中有史以来最为艰难的寒冬。不少百姓家中不得不节衣缩食,变卖为数不多的家产,想方设法熬过这个寒冬。
这样的结果直接导致了物价的贬值。原本值三个秦半两的事物硬生生只能变卖了一个秦半两,即使如此,家中实在没了存粮的百姓还是争先恐后地涌向城中。生怕去晚了,自己手中的东西更加不值钱!
即使家中尚有存粮的,也是算着粮食过日子。老弱妇幼还好说,毕竟他们要么吃得少,要么可以忍饥挨饿,最苦的倒是十四五的半大小子。俗话说得好,半大小子,吃死老子。正是长身体的年龄,薄的只剩下清水的稀粥不喝还好。喝了反而觉得更加饥饿。这些最淘气的孩子只能尽量待在家里,用减少活动来保存体力。
不缺衣少食的地方豪族们知道头顶的天已经变了。本着不招惹麻烦的原则,全都勒令子弟待在府邸。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本繁华的雍城也显得很是萧条。即使有行人,也大都是行色匆匆,典当物事的寻常百姓。
和面黄肌瘦的雍城百姓相比,守城的韩军士卒无疑显得面色红润,活得很是滋润。他们笔直地站在城门口,城墙上,小心翼翼地注视着远处,戒备着远方,似乎高大稳固的雍城随时都可能遇到暴徒的袭击!
两名青年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骑着毛驴大摇大摆地抵达大雪过后的雍城。当先的一名青年身佩长剑,腰系美玉,显然已经行了观礼。后面的青年样貌更显年轻,但却一脸坚毅,已然有了成人的风范。如果是细心的人,还能从他们坐下的毛驴和身着的衣衫判断出他们长途跋涉而来,能够在寒冬腊月里,骑着毛驴,单从家境上,已经超过了这个时代的大多数家庭。
青年的到来显然引起了守门韩军的注意,虽然两人都是样貌和善,彬彬有礼的世家子弟模样,但严格的军纪还是盘问了他们的来历,核对了他们的路引才放行他们。更加难得可贵的是,守军并没有看他们并非本地人就仗势欺人,索要过路费。
入得城门,年幼的青年向年长的青年戏谑道:“师兄,这次的打赌你又输了!”
年长的青年显然有些后悔,自己为何要和自己的师弟打这样一个赌,明知道韩王优渥士卒,但却也严格要求士卒,索贿在军中乃是大罪,雍城作为新占领的土地,应该很难出现守军索贿的问题。自己偏偏自作聪明,认为人性本贪,在新郑治下,没人敢做这样的事情,并不代表远在千里之外的关中不会发生守军刁难当地百姓的问题。事实却打了年长的青年一个耳光,至少凉州刺史魏辙的治下,两人一路上经过的大小十几座城邑居然没有发生一起这样的事情!这不得不让年长的青年佩服,魏辙也称得上是治民有方。
“魏刺史倒是有些手段,在短短的两月时间就令凉州百姓各司其职。只不过,以为兄看来,却是少了一些手段!”年长的青年兀自不服气。
年幼的青年微微一笑,试探性地道:“师兄是说凉州百姓饥贫交困一事?”
“然也!关中今年大旱,又久经苦战,普通百姓家中的存粮马上就要告罄!即使可以熬过这个寒冬,也没有足够的粮食用来春耕!魏刺史不赶紧下令开仓赈灾,收拢民心,岂不是有损王上的仁义?!”年长者有些义愤填膺地说道,显然,他的童年有过饥饿的经历,所以对关中如今的惨状很是同情!
年幼的青年点了点头,不太自信地说道:“也许魏刺史是有难言之隐,比如说粮草不足,又或者王上有意延缓?”
年长者冷哼一声,说道:“是与不是,待我们见到魏刺史就知道了!”
年幼的青年哑然一笑,良久才道:“师兄,师父派我们来协助魏刺史,他是此地的主人,我们不过是客人,可不能喧宾夺主啊,否则,坏了师父的形象,我们做弟子的难辞其咎!”
“师兄晓得!方才不过是气话。等会儿拜见了魏刺史,该有的礼数还是有的!不过,如果是魏刺史有意不肯放粮赈灾,师弟还要随我一起向魏刺史进谏!”
“师弟晓得!”
不一会儿,两人便来到刺史府衙,通过侧门叫来了管事的人员,递上了自己的拜帖和一块精致的腰牌。也许是腰牌起了作用,也许是魏辙这个新任凉州刺史突然有了兴致,总之,两人很快得到了召见。虽然没有开正门相迎,但派出了心腹管家亲自引两人前去书房,也可以看出魏辙对两人的重视。
望着早在书房笑吟吟等待自己的魏辙,两名青年快趋几步,俯首长揖道:“学生李斯(韩信)见过刺史大人!”
李斯、韩信师从豫州刺史荀况,而荀况和凉州刺史魏辙有同门之谊,因此,魏辙算得上是李斯、韩信的师叔,一句学生倒是当得!豫州下辖东郡、砀郡,因为南有徐州,东有青州,西有司隶,凡事已经步入正轨,为了锻炼李斯、韩信二人,荀况致书魏辙,将其安排到魏辙手下做事,此事也得到了韩王的应允,因此,于公于私,魏辙都很期待两个深受韩王、魏辙推崇的青年才俊!这才专门在书房等待两人!
不过,两人是不是真的那么厉害,有王佐之才,自己还需好好考量考量!毕竟,魏辙可不愿意用两个眼高手低的庸才!(未完待续)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第十二章 开仓赈灾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最新章节!
魏辙赞赏地点了点头,对李斯、韩非道:“两位贤侄远道而来,一路上又并无带任何随从,也算是历练了一番,不知可有所获?”
李斯、韩非对视一眼,惊讶之情一闪而过。很显然,自己的一举一动,至少出潼关、入关中后的行踪,对方知道的一清二楚!如果自己二人招摇过市、横冲直撞,怕是尚未见到对方,就会被自己的师父喝令回去了吧!
当初二人在接到师父荀况的命令,要求自己投奔魏辙的时候,就决议以毛驴代步。原因很简单,车马太过安逸,步行太过缓慢,用毛驴刚好可以控制速度,既方便体察民情,又能锻炼自己的处事能力。现在看来,这样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
李斯身为师兄,当仁不让地说道:“学生略有收获,还请大人指教!”
“愿闻其详!”魏辙摆出一副聆听的模样。
“学生由大梁出发,一路西行,经东郡、颍川、三川、天水,直到雍城。所过之地,除了天水,称得上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此诚王上及郡县官员之功也!天水取之于秦,民生凋敝,百姓困苦不堪,究其原因,不过是秦弱而韩强,秦不能保其地,战事便起。因此学生以为,为官治民,在于造福一方,但若想要治下的百姓安宁,不受战争之苦,国家就必须富强。国弱则引他国觊觎,州郡长官再如何亲民,也不过是昙花一现,不是长久之道!天下诸国,混战不休,所求的,不过是一个“利”字。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若要令天下再无战事,必须有一国统一天下。否则。今日我占秦国三城,明日秦国夺我五城。混战绝不会终结!”李斯侃侃而谈道,言语中却是隐射天水郡还没有步入正轨,称不上是政通人和。
“嗯,夏桀不仁,商汤谋其国;商纣不义,武王伐商而兴周。如今大周享国八百年,气数已尽,若要结束这个乱世。使天下百姓不受战争之苦,确实需要一国扫荡天下诸侯!遍观天下诸侯,再无仁义超王上者,无国力强过韩国者,此上天所资,我等为王上效力,自当尽心竭力,助王上早日一统宇内!”魏辙轻声说道。
见魏辙对自己的指责不置可否,李斯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说的太过含蓄了,刚要出言明说。却被韩非的话语打断。
“学生亦是有所得,还望大人指教!”韩非抢先道。
“但言无妨!”魏辙回道。
“学生以为,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楚庄王亡国二十有六,开疆扩土三千里,然庄王死后楚国既弱;齐桓公亡国三十,开疆扩土三千里,然桓公身死齐国便弱;燕昭王平定中山,攻克临淄,天下莫不震服。是时也,有燕国支持的就被人重视。无燕国支持的就被人看轻,然昭王身死燕便大败;如今。这些国家都已衰落,原因就在于明君死后,臣子专于乱国却不专于治国。我们韩国之所以可以在短短的十年时间成为当世第一强国,就在于严格执行新法,若能吸取楚、齐、燕的教训,当可在维持霸业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