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官发财在宋朝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放鸽子
狄青抿了抿嘴,强忍心下的欢喜,一本正经地向陆辞行了一礼:“陆知州。”
陆辞不着痕迹地蹙了蹙眉。
他当初是尊重狄青从武的意愿,才将其送入兵营,好随其他兵士一同训练的。
强度固然增大,但狄青向来心志坚定,颇能吃苦,几个月下来更是适应良好,他才放了心,少了对其的关注。
然而就将视线移开了个把月,狄青怎就被人送到这刀枪无眼,时刻有性命之虞的城墙上来了?
只是看狄青如此认真,又是大敌当前的节骨眼上,当着一干兵士的面,陆辞不好问责。
他简单地点了点头,旋即平平静静地看了李超一眼。
李超自知这事儿办得不好,本就心虚,被陆知州淡淡投来这一瞥时,背脊上更是泛起一层薄薄冷汗。
他硬着头皮,跟着陆辞来到人少处,道:“某自作主张,不敢做辩解。只恳请知州若要责罚,等在吐蕃军退后再作清算也不迟,届时某绝无二话,俯首认罪。”
陆辞无奈道:“我一句话还没说,你倒自觉,都将罪给认上了。”
李超一听陆辞这口吻,顿知并未真正怪罪的意思,那颗悬着七上八下的心就放下大半。
他苦笑着解释道:“不瞒陆知州,您那弟弟,可是个我从未见过的好苗子。之前也不知他师从何人,只在营房里待了这么一阵子,单那手漂亮箭法,就已比大多军士要强太多了。现吐蕃急袭,正是人手短缺时,他又自动请缨,我一时想岔,才依了他的……”
陆辞清楚狄青虚岁虽才十五,但人却是个极独立警醒,颇有主张的。
李超的话,他自是全无怀疑。
而且木已成舟,他当时未能阻止,如今才将狄青强行撤下来的话,显然更不妥当。
安抚好忐忑的李超后,陆辞将狄青召来,只说了几句话。
“你在我眼里,一直是个有主意,知分寸的。”陆辞温和地看着狄青,这相识时还需他俯视的半大少年,居然已能平视对话了:“你难得自作主张一回,也怪我粗心大意,索性随你一次。只令你在逞能之前想想,立功无需急于一时半刻,但你若有了丝毫差错,我可就无颜向你爹娘交代了。”
狄青敏锐地听出陆辞口吻中的无奈,心里顿时一凉。
他脸色唰白,浑身都僵硬了一般,全然不知所措。
却是陆辞高估他了——在涉及公祖的事上,他行动多以本能为主,并未想那么仔细。
他听得敌袭的消息后,头个反应就是公祖要有麻烦。
若是从前,他有着不能给公祖添乱的自知之明,自然不会轻举妄动。
但在经历过这些时日的辛苦训练后,他不止武艺上大有进益,心境上也跟着突飞猛进了。
平日里,他虽闷不吭声,却悄悄拿自己同身边人做着对比。
这一比下来,他本就不是迟钝人,立马就能意识到,其实如今的自己所能派上的用场,已比一寻常兵士要大上许多了。
既然如此,他当然不能再躲在公祖身后,而得挺身而出,为公祖分忧才是。
然而,刚因好不容易能回报上公祖一星半点感到雀跃的狄青,很快就因这话而清醒过来,才意识到自己大意之下,究竟忽略了什么。
他想当然下的轻率举止,叫公祖多为难啊!
狄青越想越觉羞愧,几到了无地自容的地步。
他面红耳赤的模样落在陆辞眼里,就知他将事态想得太严重了。
陆辞一开始虽有所误解,但到此时,哪儿还瞧不出来这傻小子根本不是因为急于立功,才瞒着他穿上步卒战衣,而纯粹是想替他排忧解难罢了。
“你啊。”
陆辞笑着地摇了摇头,习惯性地想揉揉狄青脑袋,以缓和一下气氛。
却很快发现,以俩人目前近乎一样的身量,这动作已不太合适了。
他极自然地将手一沉,就要落在狄青肩上。
狄青反应要更快一些,想也不想地将脑袋一低,方便陆辞揉得方便舒服。
“……”既然对方这般自觉,陆辞便顺手在他脑袋上揉了一把,笑道:“莫要胡思乱想。我如何不知你想助我一臂之力的心意?同你说开,也并非是要怪罪于你。只是你年岁尚轻,想事往往不够全面。下回再如此行事前,你当先与我做商议,才好做出最妥当的安排。”
看狄青情绪仍是低落,愧疚得无以复加的模样,陆辞也不多劝,而是唤了一军尉来,当着狄青的面,将他近来在军营中的成绩问了个一清二楚。
“既然他长于操弩骑射,就莫着步卒衣了。”
陆辞在了解狄青所长后,当机立断,临时将他调入李超所领的飞鹰营,以便他发挥所长。
放在平日,要进入最为锐的飞鹰营,必定要经过一番严苛筛选。
但事急从权,陆辞做出这一决定时,所有人都反应平静,并无反对之意。
毕竟这些天来,狄青在营房中历练的优异表现,众人都看在眼里,李超更是对此一清二楚,多加赞赏的。
哪怕不冲着陆知州的面子,营中能多这么一位看重的好苗子,他也毫无异议。
况且,陆辞是明摆着要心血培养这位义弟的,闲暇时也没少见狄青念书背诵写文章,想必是要走贡举的路子,又如何会同他们这些从伍的泥腿子有冲突。
而狄青的心绪也随着陆辞的态度变化和安排,一道大起大落。
他满心以为,自己乱作主张,给公祖惹了麻烦,不挨顿训斥已是公祖善心,当然不能继续留下。
却不想峰回路转,陆辞问清楚情况后,就将他转调到更便于他发挥本事的飞鹰营了 。
等换上飞鹰营的军服,握着最熟悉的兵器,重新站在城墙上后——
狄青面沉如水,侧身眯眼,手持寻常人根本拉不开的九斗强弓,轻轻松松地就拉了个满月。
他身边的其他飞鹰营兵士还来不及反应,就听得耳边‘啪’一声再熟悉不过的脆响。
箭如流星,鹤舞霜翎。
正中位于三百步开外,嚣张冲在队列最前的那名吐蕃兵,将其利落射落马下。
对耳畔此起彼伏的叫好喝声,狄青置若罔闻。
三百步的定射距离,对因陆辞激励才学射不久的普通步卒而言,显然难于登天。
对于弓弩的飞鹰营军士而言,对此距离能有把握的,也是寥寥无几。
看狄青那漂亮一箭,连李超都为之眼前一亮。
他也不敢打包票能一箭射中,但看狄青毫无得意的从容神态,却不似侥幸得之。
狄青毫不在意他们的反应,专心致志地盯着越发逼近的吐蕃兵,很快选定了下一个目标。
他看都不看,手底下取箭的速度却是飞快,很快再次引弦弯弓,将又一名吐蕃骑兵射落马下。
——三万吐蕃兵,又能如何?
只要给自己三万支箭,他便不惧射个三万次。
作者有话要说: 经过《神棍》那本后,我已深刻意识到,自己对打仗部分实在是不咋会写,于是扬长避短,这次就不会具体写了
只等再一章把狄青的高光打上,对战术什么的大家不要太期待啊。
注释:
1.曹玮的三都谷决战:
没有逗引埋伏,更没有迂回包抄,曹玮军中冲出了100名骑兵,正面直奔吐蕃主将。临近目标,突然散开,最后面的一位骑士张弓搭箭,一箭正中目标。历史记住了他的名字,是骁将李超。之后曹玮驱兵大进,吐蕃人全面崩溃,败退20里,一路死伤万余人。此战之后,吐蕃人终北宋一朝都不敢侵犯汉地,近百年的和平,是曹玮血战的功劳。(《如果这是宋史3》)
2.步卒穿的一领步人甲 (《画说中国历代甲胄》)
第二百零九章
不过眨眼功夫,一派面无表情的狄青,指间翎光凌厉,箭矢疾出,又将几名位于队列最前的吐蕃兵射落马下。
弓如霹雳弦惊,竟是百发百中,箭无虚发。
哪怕因吐蕃骑兵足有三万之众,射落的仅是九牛一毛,折损区区数人,根本吓不停听从军令,继续前冲的吐蕃兵……
也瞬间让原以为他不过是力气大些、主要还是仗着运气好才连中最初两人的城头将士,都难以自抑地感到了自惭形秽。
狄青来到兵营随他们训练,才有多久?
在狄青连中开头那两人时,就有兵士瞧得眼热,也像模像样地拉开弓身,往吐蕃军的方向射去。
毕竟他们原认为,狄青平日表现再优异,身手再漂亮,真临战场时,作为一名新兵蛋子,也难吓成软脚虾。
不拖后腿已经不错了,根本不能指望他能派上什么用场。
更何况吐蕃军兵力强盛,来势汹汹,连训练有素,随曹玮多次征战的秦州军士都感到胆寒,更没人会对狄青寄以什么期许。
现见狄青大放异,他们在惊诧之余,不产生了‘这许是不难’的错觉。
连个毛都没长齐、娇生惯养的小郎君都能做到的事,他们怎么可能不行!
然而抱有大展身手,压下狄青风头的那几名兵卒的幻想,很快彻彻底底地击碎了——他们怀着要表现的澎湃热血,虽勉强拉开了弓,也将箭射了出去,却尴尬地在飞到了半路时,就因没了力道推动,歪歪斜斜地掉了下来。
连地方都到不了,就更别说杀敌的准头了。
最让他们眼疼的是,刚见到自己的箭矢半途坠地,再望一眼狄青,就似不知疲倦般,将一道道箭矢射出,又轻轻巧巧地取了几人性命。
……这可真是活见鬼了!
虚岁也才十五的小郎君,虽长了一身瘦的腱子肉,但怎么比不上成人的魁梧壮实。
哪儿来的那身古怪神力,又怎么可能短短数月就练出来那样的准头!
他们百思不得其解之余,又忍不住羞得面红耳赤。
托这盆冷水,他们原本被狄青带得亢奋轻率的那点苗头也灭了,只老老实实地手持弓箭,宛若刚才无事发生一般,同其他同袍一起,耐心等待敌军进入射程之内。
——别看烟尘漫天,马蹄激起的土灰滚滚,闹得声势很是浩大。
之所以能让狄青一枝独秀到现在,根本缘由,便是吐蕃军仍未进入秦州城头卫军的一射之地。
至于留意到这份攀比炫技的小心思、却因有着自知之明、在掂量过自己实力后,选择默默钦佩的其他将士……
升官发财在宋朝 第203节
要不是形势实在严峻,光是欣赏到他们雷声大雨点小,最后落得灰溜溜的小模样,怕都忍不住‘同情’地笑出声来。
没那金刚钻,瞎揽什么瓷器活?
好不容易憋住笑后,他们再看狄青,又忍不住犯起了嘀咕。
刚才动静虽不大,不至于引起军尉的不满,好歹也算场小插曲。
作为这场小波澜的核心的狄青,却完全没留意到这头的动静,自始至终,都只全神贯注地目视前方。
细心的人还发现,他射出箭矢的速度,甚至还因越发娴熟而越变越快。
当距三百步之遥时,姑且未曾落空,更何况是敌军愈发逼近的现在了——狄青但凡出手,就一射一个准的。
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还是他宛若久经锤炼的平稳和冷静。
哪儿有寻常兵士初上沙场时,要么手忙脚乱,要么不敢见血,非得狠下心逼自己一逼的生涩紧张?
众人咂舌之余,却不知晓,他们对于狄青的认知,一开始就存在着老大的误会。
他哪儿会是什么养尊处优、锦衣玉食、只知舞文弄墨的公子哥。
同岁孩童尚在蹒跚学步时,狄青不但天生力大,还敢漫山遍野跑,等再打一些,就已自己琢磨出一把小弓,对着野物射。
跟狡猾地擅长利用地貌掩藏身形、一旦发现不妥,就会飞窜逃跑的猎物相比,这些不会被他的箭吓跑,而是会锲而不舍地继续往前冲的吐蕃兵,活像是一个个再简单不过的活靶子。
狄青一箭一个,好不自如。
哪怕偶尔准头歪了些,未射中要害,但也足够让对方受伤落马。
接着就连惨叫都发不出,便被接踵而来的后头骑兵踩成血肉模糊的一团。
即使如此,狄青蹙起的眉头也不曾有过半点放松,更没有丝毫的沾沾自喜。
他纵射得再准,再狠、一次也只能杀一敌。
城中纵因公祖的命令,赶制了许多箭矢,数量终究有限。
且等真正接近后,吐蕃兵定会架起防盾,专心攻墙,断不可能蠢得站在低处,同居高临下的他们缠斗太久。
三百步、二百步、一百步、八十、六十……
“愣着作甚!速速放箭!”
在狄青那叫人叹为观止的神射跟前酝酿了半天,终于能说出这话的军尉们,这一嗓子喊得无比用劲,简直震耳欲聋。
连沉浸在机械性的动作中的狄青,也惊了一惊,下意识地回了个头。
攒了半天劲儿没地方使的飞鹰营弓手们,却是等待这一号令久矣。
几声令下,寒光闪闪的箭雨无情地覆盖了第一大波吐蕃骑兵,让不顾一切地朝城墙发起进攻的他们嗷嗷惨叫着倒了一大片。
守军倏然为之雀跃,原先悄悄藏匿在心里的那丝忐忑,也被这波汹涌箭雨所带去了。
从这开始,狄青的箭矢虽然仍越发越快,准头更是不再有过误差,但被淹没在无数箭枝的来往翻飞中,也不再引人注目了。
狄青抿了抿唇,丝毫不觉失落,反而打心底地感到高兴。
——他之前拼了命的努力,都没能做到将吐蕃军的推进阻拦片刻,但这气势凌人的箭雨,却成功做到了。
一晃眼就倒下了两百多弟兄,吐蕃骑兵再勇不惧死,也本能地迟疑了一瞬。
宋军可不会放过他们片刻的迟疑,当即又带领着城头上的兵士,再次对底下敌兵发出了密集可怖的箭雨。
不过李立遵对扬名立威势在必得,能在吐蕃当权多年,显然这会儿脑子不甚清醒,也不可能是会以卵击石的草包。
他对大宋敢‘先礼后兵’,就是因为摸清楚了宋军外强中干的本质,打心底地瞧不起他们。
连威名远扬的老将曹玮,因手底下只有那少得可怜的六千兵士,都不被他放在眼里。
曹玮再厉害,在他兵马五倍于对方的时候,难道还能翻天?
李立遵铁了心要攻打秦州,正在秘密备军时,又得了个天大喜讯。
曹玮拾包袱滚蛋了,取代他知秦州的,居然是乳臭未干,又弱不禁风的文臣!
如此天赐良机,李立遵要肯放过,那就不可能坐的上今日的位子了。
在仿佛无穷无尽的箭雨中,吐蕃军的冲势不可避地受到了阻碍。
他们身上虽也穿着防护的甲胄,但脖颈等要害处,却是防不住的。
宋军中虽然就狄青和李超有那百步穿杨的准头,但在陆辞的鼓励和奖赏制度下,原本只持长兵的步卒们也被勾动心思,主动学起了弓射。
这会儿离得近,人又多,射出去后汇成乌压压的一片,哪怕无需准头,也能将人扎成无数个窟窿。
李立遵亲自坐镇中军,虽隔得远,但此起彼伏的惨叫,和推行不动的军势,还是让他感到了一丝不妙。
按他原先的算盘,自己不惜一路秘行军来,按理该能成功打秦州一个措手不及的。
怎么会这般惨烈?
李立遵拧紧眉头。
哪怕是新知州因爱惜性命,望风而逃,也比这副仿佛早有防备、以逸待劳的从容,要可信的多啊。
他痛下血本,把三万完全效忠自己的锐骑兵带出来,是对秦州志在必得,可没做过开局就损失这么多人马的准备。
是撤还是不撤?
李立遵内心煎熬。
开局已是不利了,此时撤回,就只损失千余人马,可派出斥候,探听情况后,再作打算。
但撤回也意味着,自己这宝贵的千余骑兵,就这么白白葬送了,顶多只派上了探路石的小用场!
李立遵着实不甘心。
按他推算,即便是他行军途中走漏了消息,才叫宋军有所准备。
但只有短短几天,哪怕那文人是诸葛孔明在世,也不可能来一出草船借箭的把戏,叫秦州脱胎换骨。
箭势密集如雨,固然可怖,但可怜巴巴的只拥有六千军士的小小秦州,能有多大的底子,能经得起这样庞大的耗?
把有限的箭矢使得这般凶猛,也可能证明是他们乱了阵脚下的混乱抵抗。
若真是如此,他的撤退,岂不成了惧战的窝囊,或是被唬住的愚蠢了吗?
——不仅赔了千余兵士,伤了士气,还给了城中守军喘息的时间。
李立遵深吸口气。
眼睁睁地看着人马在箭雨下痛苦哀嚎,一波波地倒下,他的确心如刀割。
但……
他狠心一咬牙,还是决定赌一把。
李立遵一边心里滴血,一边焦躁地等待着箭势转弱、宋军露出颓势时,城墙上的陆辞应景地披着一身战袍,也在专心观战。
他之所以不去插手军尉们的指挥调度,不仅是信任由曹玮亲手练出的这支劲武,也不止是自信于自己亲手监督、才不复陈败的军械。
而纯粹是太过清楚,自己身为秦州权力最高的指挥官,在行兵打仗上却是个绝对的外行人。
与其指手画脚,纸上谈兵,叫军尉们束手束脚,还不如一开始就痛快站到一边,让他们尽情发挥。
陆辞这份明确的信任,只要不是瞎子,都能瞧得出来。
以李超为首的一干将领,嘴上虽不说,心里却是既感动,又敬佩的。
尤其陆辞的退让背后,可不是寻常文官那贪生怕死、摆脱责任的畏战。
而恰恰相反,是一早就猜透了吐蕃那边的心思,还不顾一些幕职官的劝阻,始终如一的积极备战。
众所周知的是,撇开这份难能可贵的放权不说,新知州虽未似曹将军那样亲自上场,威武震天,实际上发挥的作用,却丝毫不弱于曹将军的。
将士们身上所穿的结实簇新的甲胄,箭囊里充足的箭枝,被工匠耐心修缮过的兵器,还有不久前研制出来、还没真正使用过新军械……哪一件不是陆知州的功劳?
陆辞安安静静地看了一阵,忽召来李超,小声询问了句什么。
匆忙赶来的李超闻言一愕,忍不住笑着猛力点头,立马跑着去归位了。
半柱香的功夫一晃而过。
在士气渐渐高涨的宋军眼里,仿佛只过去短短一瞬。
但在艰难推进、死伤飞快的吐蕃主帅李立遵眼里,却漫长得似过了几个春秋。
就在吐蕃死伤的兵士濒近四千时,他再坐不住了,正要恨恨地先鸣金兵时,就眼前倏然一亮。
那仿佛无穷无尽的可怕箭势,明显地减弱了!
“都不许退!”李立遵只觉浑身的血液都窜上了脑门,当机立断,高声喝道:“敌军箭矢将绝,立即发动攻城,敢退者——斩!!!”
他的话语很快通过几名亲信副将的口传开。
但对于愈发惶恐,生出怯意的吐蕃军而言,最好使的,还不是主帅的威胁和号令。
而所有人都能清楚看到的宋军箭势——的的确确是减弱了啊!
对于箭雨的惧怕,瞬间转成了受辱的愤怒和仇恨。
特别是出师不利,猛然承受了远比想象中要严重得多的损失的李立遵,更是激动得无以复加。
待破城之后,他定要将主持反击的那可恨的、卑劣的宋人亲手逮住,施以百般酷刑,方能雪恨!
吐蕃主帅还没想好要施加那些刑罚,顶着不可避地变得微弱的箭雨冲到城墙跟前,一个个面目狰狞的吐蕃兵们,就迸发出了撕心裂肺的惨叫。
——明明已然露出云雨歇之势的箭势,竟是无耻地来了个翻脸比翻书还快。
一下从淫雨霏霏转了逐浪排空,以前所未有的强猛之事重重压下,把靠近城墙的千余吐蕃兵都扎成了血淋淋的筛子!
“啊——!!!!”
还在中军亲自鼓舞士气的李立遵,虽距骤然加强这波箭势颇远,而并未被波及到,但如何不被眼前的一幕气得目眦欲裂,七窍生烟?!
而实际上,连心血来潮下突然向李超提出这一建议的陆辞,都没想到会这么顺利。
——原来吐蕃人对宋人如此信任,面对突然减弱的箭势,都不会怀疑一下是否有诈的吗?
陆辞感慨万千。
他本来只是打算靠虚实掺和,小小忽悠一下他们,逗着玩的。
升官发财在宋朝 第204节
第二百一十章
经陆辞心血来潮的这么一折腾,亲眼看着又一大波锐骑兵惨死在箭雨之下的李立遵,饶是在过去经过不少大风大浪,未被当场气得吐血,仍是心悸气短了好一会儿。
待他抚着胸口,在亲兵的搀扶下缓过这口气,就毫不犹豫地下令撤兵。
——毕竟,他已为错估城中虚实,付出过极其惨烈的代价了。
李立遵这一声令下,被刚才那一幕震得肝胆俱寒、只因不敢抗令才不住前冲的吐蕃骑兵们,也打心底地松了口气。
显然,他们谁也不愿拿自己的性命,去赌宋军那没完没了的箭究竟何时用完。
得了号令后,他们想也不想地撇下一地痛苦哀嚎着,半死不活的伤兵,只勉强维持着前后秩序,就似潮水般往后营急速退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