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官发财在宋朝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放鸽子
时至今日,宋臣们皆都清楚,吐蕃与大宋相和之贵:别看契丹国主耶律隆绪看似对党项女婿李元昊恨之欲其死,然一旦吐蕃与大宋间的交往出现裂痕,这两头虎狼随时便可重新联合起来,对觊觎已久的两头进行劫掠。
眼下吐蕃赞普如此知情识趣,待大宋以厚礼,那他们投桃报李,让当初一手促成那段佳话的陆辞作为使臣往吐蕃一趟,自无不可。
既然身处非常时机,又涉及到与重要部族势力的来往,对守孝中的陆辞予以夺情,便是不得不为。
寇准张了张口,似有什么话想说,到底是咽了回去,只简单地附和了李迪的意见。
不论如何,确实当以国事为重。
以陆辞的机敏过人,莫说吐蕃赞普应无恶意,如若真另有图谋,应也能轻松周旋,或是探出些许苗头来吧。
寇准越想越觉靠谱。
——说不定,以陆饕餮那能惦记上岭南荔枝、早年还想自请到穷山恶水的岭南去任职的臭脾性,哪里会怕路途遥远?恐怕早就馋上了吐蕃的美味葡萄和香醇美酒!
最后随着早有这心思的小皇帝干脆利落的一下拍案,此事彻底定下。
短短十日后,就猝不及防地到一纸夺情兼紧急召还的诏书的陆辞,面对这似曾相识的一幕,只剩一脸麻木。
……还能不能让他好好歇歇了。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关于这一章出现的吐蕃局势,参考自《关于唃厮啰统治时期青唐吐蕃政权的历史考察》作者汤开建
全文颇长,现摘录一小部分。
唃厮啰第一次联姻是大中祥符七年,当时力量还很微弱的确厮哆很明显想通过与李立遵集团的政治联姻扩大自己的势力,李立遵的势衰及与李氏集团的分裂,导致了确厮哆谋求发展的第二次政治性联姻。 《长编 》卷一一九景枯三年十二月辛未条“初,唃厮啰娶李立遵女,生二子 ,曰瞎毡,曰磨毡角。又娶乔氏 ,生子曰董毡。”
乔氏当为乔家族人,为吐蕃人族,所部有六七万人,先居历城,后居河州循化南。
喃厮哆迁居青唐后 ,其主要依靠的亲近力量就是乔家族 。 乔家族的恨据地是历城 ,在一青唐西四一 里。确厮哆为了稳定和巩固 自己的政权 ,防止异己势力的再度反叛 ,自己率部居青唐城 ,而以其妻乔氏率部居历城 ,成椅角之势。 一是为了防备陈兵凉州 的西夏南下和温通奇的报复等种种不测 ,可以互为照应 ,互为援救 ,二是控制了历城 ,就等于控制了当时的中西交往商道 《宋史 · 吐蓄传 》 称 “ 厮哆居部州 ,西有临谷城 即 历城 通青海 ,高昌诸国商人皆趋都州贸卖 ,以故富强 。 ”迁居青唐后的确厮哆一方面利用地利条件发展商业经济 ,获取一定的物质基础 ,另 一方面继续利用吐蕃赞普后代这 一声望扩充自己的势力 。 宗哥联盟时期曾经一度归阳确厮哆的厮铎督部 ,因宗哥文法的破散而从联盟中游离出来 ,确厮哆迁居青唐后,这部分游离出去的六谷蓄众又一次 并入了确厮哆政权 。 《宋史 · 吐蕃传 》 “ 及元昊取西凉府 潘罗支旧部往往归厮哆 ,又得回绘种人数万 。 ” 《东都事略 》 卷一二九《附录七 》 “ 元吴取西凉府 ,而确厮哆并厮铎督之众 · 余万 ,回纶亦以数万归焉 。 ” 元吴取西凉府在明道元年 ,所以说这一次厮铎督的归阳当在确厮哆徙居青唐之后。 六谷蓄部十余万 ,又加上回纶数万 ,这近二 一 十万人的力量一次性地归附丁确厮哆 ,导致了确厮哆实力的急剧膨胀 。
升官发财在宋朝 第319节
仅安子罗部就拥兵十万 ,这一时期喃厮哆之军事实力至少应在此二倍以上 。 可见 ,确厮哆徙居青唐后 ,不仅仅是厮铎督部众及回给部众的归附 ,人概那些破散宗哥文法后离去 的吐蕃部落又重新归附到确厮哆这面旗帜之下 。 史称“ 其势遂强于诸羌 。
第三百四十五章
不论这任命书有多让陆辞难以置信,内容终归是做不得伪的。
他叹了口气,无可奈何地着人拾行李,预备明日一早,就朝西出发赴任了。
他这下进出的动静虽不算小,但经过这段时间的刻意训练,正在房里练写策论的欧阳修仍丝毫未受影响,运笔如飞,那叫一个心无旁骛。
陆辞也无意扰他。
待吩咐完下人,他便一手托腮,懒洋洋地歪在案桌的另一侧,兀自陷入了沉思。
欧阳修对此浑然不觉,哪怕已然一鼓作气地写就,他眉头依然紧锁,聚会神地翻到开头,审阅起前文来。
直到剩下那半炷香燃尽前的一小会,他才满意地轻轻颔首,将右手握着的笔朝筒中潇洒一掷,长长地舒了口气。
陆辞被笔杆与笔筒相碰的脆响唤回了神,重新将目光投注到目光炯亮的弟子身上,在香燃尽的那一刻,莞尔道:“永叔题做得愈多,形容气貌上,也显得愈发从容镇定了。”
这话一出,登时让还沉浸在完成一篇自认不错的文章的欧阳修,瞬间清醒了过来。
“……让陆公见笑了。”
方才那点自然散发的青年傲气,也不知不觉地散了干净。
正因太清楚眼前这仅比自己年长七岁的存在,不论是在才学上、名声上、政绩官资……全方面都把他碾压至望尘莫及的地步,意识到刚探出头来的那点傲然,反而更让他生出几分自惭形秽之感了。
看出他的窘迫,陆辞不禁一愣。
他很快明白过来,眼前之人到底不是与他平辈的好友,而是待他战战兢兢的学生,难怪会因一两句善意的调侃,就紧张羞赧成这般模样。
“永叔脸皮还是太薄嫩了些,”不知自己身上就差被提前贴上‘德高望重’的标签,陆辞一边批阅他刚写就的文章,一边轻松调侃道:“再过些时候,你应就能习惯了。”
欧阳修微赧地抿了抿唇,没好意思接话。
陆辞仔细将欧阳修的作文做了批改,又当着他的面,直接作出了指正,最后照样是以夸赞为结尾:“初识永叔时,这时政类题尚是苦手,如今再看,已是一日千里,判若两人了。”
至于词赋方面,自认是这方面的废手的陆辞除了对不考式进行了严格的反复练习外,并未多加指导——他自认还没那么大脸,去指教能在诗赋上自成一派的欧阳修。
欧阳修耳根发烫地谦虚几句,又诚恳地拱手道:“皆托陆公教导有方之福。”
“时日已然不早,”陆辞笑着,平平静静地劈下一道霹雳:“我派两人陪你回去一趟,稍微拾一些必备的物件,今晚就住我这来?”
“是——”欧阳修刚要习惯性地点头应下,就被言下之意给震得愣愣的,猛然抬头,重复道:“住下?”
陆辞‘嗯’了一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原是想着送你去京师游学一阵,如今有这更好的时机送上门来,索性莫浪了,捎你往吐蕃一趟。”
汴京固有繁华盛景,但对心思容易浮动的学子而言,能起到的影响好坏参半。
现他将身为主使出使吐蕃,不说完全随使团行动,只是让弟子搭个便路、一路上照应着的权限,还是绰绰有余的。
欧阳修仍是一脸茫然。
……怎刚还好端端地坐着做题,下一刻就从陆公嘴里轻描淡写地听说,拾包袱,明日就要往吐蕃去了?
见欧阳修还在艰难消化,还有一堆事务要临时转交旁人的陆辞,干脆冲一旁的下仆使了个眼色。
方才已得过郎主吩咐的他们便迅速会意,上前将欧阳修带出去了。
因欧阳修早向郑氏透露过日后若有机会、要去临近州县游学一番,既是为增长见识,也是为寻求机遇的想法,郑氏乍听得此事,虽有些突然,但并不觉意外。
只无奈家中窘迫,应付寻常开销已是勉强,并无余钱支持大儿远游,才不得不暂时搁置。
眼下得知是陆辞亲自将其带出,郑氏哪里还有不放心的。
她喜出望外地对着下仆千恩万谢不已,更是将家中的所有积蓄取出,要塞到下仆手里去。
仆从赶紧推拒了,义正辞严地将陆辞交代过的说辞托出,才好不容易拦住郑氏塞钱的举动。
至于在欧阳修离家这阵子的家中事务……因陆氏义庄已彻底运作起来,平日除了陆氏庄园里的人,还有义庄所涉的那千余人能帮上郑氏一把,也就完全解了欧阳修远行的后顾之忧了。
捎带上学生欧阳修,于陆辞而言并不称得上什么大事。
在连夜寻来义庄各人,将手头事务分派下去后,已是子夜时分。
陆辞望了眼繁星闪烁的夜空,在案桌前静坐一阵,睡意全无,倒是忽想起什么,突然俯身,把暗格里的那堆信件全拉了出来。
他稍摸索一阵,很快就翻出了被藏在最里头的那一小摞,悉数抽了出来。
一共是十二封已被拆开、读过许多次的信,上头字迹尽是属于同一人的。
——他的小恋人,狄青。
轻轻地摩挲着柔软的信纸,凝视着那一行行载满思念的文字,陆辞浑然不知自己面上已带了一抹极温柔的笑意。
由宋入吐蕃,走得最多的路线,就是沿着秦州往熙州,再至兰州、西宁州,最后直入青唐城的那一条。
原以为久久无法与人再见,时机却降临得如此之巧。
这也是他不甚抵触被夺情、任命为主使出使吐蕃的最大原因罢。
陆辞将这些除被拆开读过多次外、被珍重保存得近乎完好无损的信纸重新好,小心敛入随身的行囊之中,才简单洗漱,躺倒榻上。
——尽管还早,他却已由衷地期待起过阵子与小恋人的会面了。
半个月后,渭州驿馆。
一身着紫色官服,身形瘦削,眉目清秀的官员,身侧还围绕着十数名绿衣官员,正神容肃穆地伫立在驿馆大门处。
一行人除不时将目光瞥向城中主道、城门所在的方向外,一直不发一言,令不少路过此处的渭州百姓隐约生出一些敬畏心来,不敢朝他们处公然张望,只隐蔽地瞥上几眼。
对于他们,百姓们并不算太陌生:早在三天前,这一行官员就已抵达了,当时架势那可不小,不仅让知州通判联袂出城相迎,随行的还有上百名高大威武的军汉,护送着十数俩载满铜箱的马车。
尽管瞧不到那铜箱里具体装了什么,但从这偌大阵仗,以及竟连马车也能动用的形势看,也不难猜出是价值不菲的贵重物件。
一些个消息较为灵通的,则从在官衙里当差的亲朋好友口中得到了更多内情:这一行人,可是要往吐蕃出使的大宋使团!
渭州再往西行数十里,便可至西北门户之一的秦州,由那入吐蕃,倒不稀奇。
在惊叹过一两天后,对还盘踞在渭州城中,不急继续西进的这支使团,众人又升起好奇心来了。
但似今日这般,能看到这群大官们全体出动,正装似等着的人……究竟能是谁?
有人看出了些许门道,生出猜测之余,也更感到猫爪挠心似的好奇了。
好在并未让他们‘煎熬’上多久,他们所期待的答案就已自现——
当城门那处忽然变得喧闹不已时,那面无表情地等着的紫袍官员,就清楚九成九是他所等待的人现身了。
“到底是摅羽,”他心里好笑,冲身侧一官员道:“不论去哪处,都能闹这大阵仗来。”
被他问到的那官员也毫不意外,唇角高高上扬,诚心诚意地附和道:“可不是么?”
两人对视一眼,默契地翻身上马,领着也纷纷上了马背的其他绿衣官员,慢悠悠地迎上去了。
未走上太远,那骑在高头大马上,后头不远不近地缀了一辆驴车,因未戴帷帽,而惹得城中人——尤其未嫁姑娘家们——脸红惊呼的俊美郎君,正是他们深为熟悉的友人。
陆辞面上挂着淡定从容的微笑,心里却将刚才因贪图凉快、而未跟欧阳修一起坐在驴车中,选择了骑马吹风,就导致了帷帽坠地的自己骂了几十遍。
若换做对这位连中三元的陆节度的相貌更为熟悉的汴京或密、随州的话,还不至于如此。
毕竟这位所有人眼中的乘龙快婿,已是出了名的不近女色,清心寡欲,且跟当初一穷二白的书生一介不同,他现今的权势,也让一般的权贵都高攀不起了。
更别说他最近因有孝在身,几年内无法谈婚论嫁,如此,便足够让急于靠联姻笼络新贵的达官显贵们放弃他这一目标,另寻好‘糊弄’的新科士人去。
偏偏在这渭州,所有人都对他的身份一无所知,只单纯被这难得一见的出众外貌吸引来,还因近了乞巧节,街上的姑娘家们明显多了起来,面对中意的郎君,也比平日尤为大胆。
从城门到驿馆的这短短几百米路,陆辞走得可谓无比艰难——除去有意朝他靠拢、抛媚眼的大胆歌妓们,良家女气得咬碎银牙之余,也不甘示弱。
不过一小会过去,他已被二十多张芳帕、数十朵新摘的鲜花、甚至还有些个头小的鲜果给砸中了。
陆辞保持微笑,直到目光碰及同骑在马背上、却都笑眯眯地抱着臂、俨然狼狈为奸的两位好友,不由深深地叹了口气,无可奈何道:“我怎不知,你们关系已好到这个地步,都能一道作壁上观、津津有味地看我的笑话了?”
看着总是游刃有余的这位好友浑身沾着鲜花帕子、很是狼狈的可怜样,晏殊与柳七再忍不住,同时哈哈大笑起来。
第三百四十六章
许是实在太少见陆狐狸吃瘪的可怜样,面对这难得一睹的稀罕光景,这两位损友愣是顶着友人逐渐锐利的目光,笑得前仰后合、张狂无比。
如此形象全无,惹得路人纷纷呆看,二人也浑不在意。
待陆辞终于踏入驿馆,大门紧闭,才隔开了外头或是疑惑、或是遗憾的叹息声。
“可惜啊可惜,”柳七一边擦着生生笑出来的眼泪,一边拍着陆辞肩头,装模作样道:“落花有意,而流水无情啊。”
“那可不。”晏殊稍微矜持一些,倒没对陆辞动手动脚,而是含笑站在一边,也感叹道:“神女有心,而襄王无梦啊。”
俩人一唱一和,很快换来了本忙着低头取掉身上沾的花卉或香帕的陆辞的还击。
他微微笑着将刚取下来的一张粉色香帕,以一种优雅中透着凌厉的凶狠,用力地拍在了近在咫尺的那张猖狂笑脸上。
让那张狂笑声戛然而止后,陆辞慢悠悠地问:“可瞧够了?”
听出那平静口吻里的暗藏杀机,暗自庆幸站得稍远一些的晏殊率先回神。
在柳七不幸呛到上头的廉价香粉,呛咳不已时,晏殊以拳抵唇,轻咳一声后,正色道:“言归正传,关乎此次出使吐蕃之行……”
陆辞到的那封告身,仅是针对他一人的夺情任命,除却末尾强调让他无需返京、而直接去渭州与使团会合做述职的短注外,他对旁的使团成员,显是一无所知的。
但饶是他事前一无所知,在约定地点看到两位友人、再是晏殊那身显眼的紫色官袍后……哪怕是瞎子,也能判断出好友此行的身份。
果然,晏殊正是使团副使。
听晏殊说完后,陆辞平静地点了点头,很是心平气和道:“一别数月,不想以晏兄之稳重自持,竟也受柳兄——”
“摅羽有所不知,”面对陆辞的谴责,又听着柳七的大声抗议,晏殊也笑了笑,旋即认真道:“正因一别数月,思及摅羽当日离京之由,我与景庄具是日日忧思,只憾脱身不易,无法陪摅羽走上那一趟。现见摅羽一如往常,甚至风采更胜往昔,心结释下,难喜极失态。”
陆辞微微一怔。
“当时去得匆匆,只来得及将柳兄狠狠唬上一跳,”他叹息一声,歉意道:“倒是累你们担心了。”
“我同你说这些,可不是为了听你说这见外话。”晏殊莞尔一笑,虽是有意岔开话题,但真说起来,的确令他感慨万千:“你我初逢时,你还仅是一初入仕途之馆职官,客气登门,只为追讨回书;一晃十载过,我固然屡得擢升,却成你副使了。”
当时他初见陆辞,便觉眼前一亮,直觉那风姿卓然的少年郎绝非池中之物,假以时日,必将平步青云。
因此,他与陆辞的结交,既需归功于最早的那分眼缘,到底也存了几分故意为之。
只是对方腾云乘风之势大,远远超乎他所想象:那个初见他时,还有些小心谨慎应对的漂亮郎君,之后不仅一骑绝尘,让同年望尘莫及,更是后来居上,直将一路擢升称得上顺风顺水的他结实地甩在了后头。
升官发财在宋朝 第320节
撇开陆辞傲人政绩和气运不提,最让人称奇称羡的,还是不论在似得疯病前的先帝,还是当今天子,这二代帝王,都对这位三元青眼有加,甚至偏爱到了‘情有独钟’的地步。
这点可着实让朝中人想不明白。
连中三元者固然少有,朝中也还有个王曾呢;要属过往政绩最亮眼的,任谁都说得属次辅寇准;若拿年岁说事,十二入职馆阁的神童还有那么一位,只是一路寂寂无闻;即便是总被官家挂在嘴边的‘小夫子’这一亲昵称呼,当初东宫之中,除了身为左谕德的陆辞外,亦还有好几位正经太傅呢。只是众所周知的是,那几位正经太傅虽也是德高望重、资历厚实的达官,但无一不是按部就班的擢升。
真说起‘亲厚’,那还真是加起来都抵不过一个不过去东宫授课还不到一年的陆辞。
既陆辞各方面都称不上最拔尖的人,怎偏偏就最入官家的眼?
唯一真称得上无人可与之比肩的,恐怕便是陆辞的相貌了——只是男子容颜再盛,到底只是同性间的欣赏,称其量是在眼缘上沾点便宜。
哪怕是再大逆不道的人,也不可能胆敢认为,是因连着两位官家,都是仅凭貌重人……的浅薄啊!
在脑海中转了一堆乱七八糟的念头后,晏殊看着一脸苦笑的好友,酸溜溜道:“当年还与摅羽论那入主相府之事,现今看来,摅羽定要早愚兄一步了。”
群臣所心照不宣的,自是陆辞拜相——未至而立之年,便已高居节度使,接下来的封侯拜相,不过早晚的事。
原以为要等三年孝期过后,官家才能将其召还录用,却不料连吐蕃赞普都惦记着他。
官家可不就顺利辞职地以派其出使吐蕃为由,生生把那两年多的空档给盖去了。
对于晏殊这一说,陆辞很是不以为然,轻松道:“愚弟倒不这么认为。宦海跌宕起伏,在所难,我这十年以来,亦是起伏不断,否则,怎会被谪至秦州多年?倒是晏兄循序渐进,稳打稳扎,说不准待晏兄身居宰辅之位时,我已到岭南做太守去了。”
“胡说甚么!”
听他将这晦气话随口道出,晏殊眼皮直跳,只是在他呵斥过、还未来得及再劝几句时,柳七已嘴角抽抽地揭穿了真相:“连吐蕃那葡萄美酒,也未能令你少去惦记那岭南荔枝?”
“岂止是荔枝,”陆辞立马反驳道:“分明还有山竹、龙眼……”
瞧他这如数家珍的认真模样,柳七的白眼也快翻上天了。
晏殊亦是面露不忍卒睹之色,好在他尚且记得正事,迅速将陆辞往内厅一拽,边走边道:“摅羽离京,也有好些时日了,关于吐蕃细况,还是由我与你慢慢道来吧。”
等陆辞听完晏殊讲述,又将记载情报的文书悉数读完,已是华灯初上。
他同晏殊具是全神投入,以至于到光线昏暗,需点起灯盏时,才意识到时候不早,腹中亦是饥肠辘辘。
陆辞理所当然道:“难得来渭州一趟,可得好好逛逛,择样品尝。”
因他与使团顺利会合,不出意外,明日一早就要继续朝西行进,在渭州至多能留这么一晚,自得好好运用。
晏殊固不重口腹之欲,却多少被陆辞兴致勃勃的模样所感染,颔首道:“无妨,也耽误不了多少工夫。”
“哪里会耽误什么?”陆辞一边掀帘往外走,一边回头笑说:“离吐蕃可还有好些路程要走,路途之中再作商讨,也不算迟。”
待他再看向前方,就被眼前的情景惹得颇为无奈:“……柳兄?”
柳七之前未一道跟着进来,留在外厅,也不曾闲着,就热情地询问起一脸拘谨的欧阳修来了。
听出陆辞多少带着维护和警告以为的口吻,柳七打了个哈哈,豪爽地朝欧阳修的瘦弱肩头上一拍,“我观永叔被你丢下,闲着无事,才拉他说说话,可不曾欺负你这学生。”
陆辞睨他一眼,看向见到自己后、一副如蒙大赦模样的欧阳修,衷心劝道:“除非你想在《鸳鸳传》里粉墨登场的话,否则是最好离柳兄远些。”
那以‘陆三元’和‘柳娘子’这对欢喜冤家为主角的系列话本,已被最忠实亦是身份最高贵的赵姓读者给强行要走了命名权,亲笔写下了《鸳鸳传》的书名。
哪怕是多年来蒙头念书、几不闻窗外事的欧阳修,对风靡多时、热销各地的《鸳鸳传》,还是感到了如雷贯耳,当场瞪大眼睛,难以置信地看向嬉皮笑脸的柳七。
这位谈吐风趣,诗才横溢,又平易近人的陆公友人……便是那大名鼎鼎的柳鸳鸳?
“休要胡言。”柳七心虚地轻咳一声,振振有词:“我不过是见你隔三差五就捡个小崽……郎君回来养着,还带在身边随你走动,不好奇,才问上几句。”
凭他的本事,经方才那几个时辰的功夫,就已将欧阳修的具体来历、家中情况、生辰八字等,全给摸了个清楚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