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升官发财在宋朝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放鸽子
才刚经过滕宗谅被燕度突查一事,朱说脑海中倏然警铃大作。
他迅速将信封拿起,认认真真地查看其来,试图找出漆印被人破坏过的细微痕迹。
但更古怪的是,不仅漆印完好无损,信封上也的确是柳七笔迹无误,印戳亦只有步递的,与信纸上的印痕正正吻合。
唯一令人感到诡异的,是这其上,竟完全不见同样在信纸上留痕的马递印!
也就是狄青心细如发,加上他对心上人极为痴恋,对其所寄来的珍贵家书素来爱不释手,会翻来覆去地读,才会捉住漏洞。
不然,怕是一直这么下去,都无人会察觉出这一细微破绽。
朱说愣然一阵,忽地惊醒过来,匆忙翻出橱中所储的陆辞近期所寄书信,进行验看。
果然,自狄青抵秦州以来,所到的陆辞书信,就都凭空多出了一层不在信封上显现的马递印痕来。
而在这之前的信件,则都仅有步递之印。
朱说怎么也猜不出此中玄机,哑然半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狄青心里隐约有所猜测,这时却摇了摇头:“如今尚且不知。”
他将散开的信小心敛,重新放入橱中后,才沉声道:“事情未明之前,还请朱兄莫要声张。”
柳七浑然不知,他按陆辞吩咐的转寄信件的做法,已被狄青那双不可思议的利眼看穿。
他在跟同样到陆辞相邀的晏殊一通合计后,就主动将物色合适的手书及篆额的任务,给包揽下来。
在他们认为,既已折腾出了这不小的阵仗,又是为了注定将成佳话楷模的义庄,若只让寻常工匠记其碑文,未有暴殄天物之嫌。
柳七在馆阁中任职多年,可没少听说苏舜钦的绝佳书法:其每逢酣醉所落之墨宝,无一不得人争抢传看。
听柳七这么一提,因前不久的进奏院案而多少有些心有余悸、萎靡难振的苏舜钦,也一下神起来了。
他正愁寻不着回报陆辞那日提点的机会,眼下这送上门来的大好良机,岂有放过之理?
柳七刚一说完陆辞打算,还没来得及开口相邀,就被苏舜钦急切地握着双手,主动恳请揽下此事了。
晏殊亦不落其后:在一番挑细选后,他择中于手书碑文上极为得意的好友邵觫,请其为石碑篆额。
自前阵子那场震动了向来横行无忌的御史台的弹劾大戏过后,朝中风平浪静了好些时日,因此,晏殊与柳七相继邀人的消息,渐渐也经林内臣之口,落入了赵祯的耳中。
赵祯早在读了小夫子那次的书信之后,就被义庄的构想给惹得心痒痒的,奈何一直未得到后续消息,也不好开口催问。
现听说晏殊跟柳七都为碑文之事忙活开了,当即被勾起浓烈的好奇心,赶忙将相对而言更亲近些的柳鸳鸳给召入宫中,仔细询问。
又一次被召入大内的柳七,多少猜出了小皇帝的真实目的。
他心里是再也生不起最初受诏的激动和忐忑了,只剩下又要被催着写话本的无奈、和即将被盘根问底的头疼。
果不其然,在几句敷衍了事的关怀后,赵祯就直奔重点,兴致勃勃地问起了小夫子的近况。
在得知小夫子当真已不再消沉,甚至还有兴致发动一干友人,忙义庄立碑之事后,赵祯由衷地松了口气,欢喜道:“知摅羽近况如此,我也安心了。”
他虽未当着柳七的面称陆辞作‘小夫子’,但这话中透出的亲昵和关怀,是再迟钝的人也能品味出来的。
柳七不禁为挚友与官家之间的这份相得生出些许感触,正要开口附和一二,赵祯已话锋一转,忍住搓手的冲动,双眼亮晶晶地锁定了他:“——若朕也想参与其中,不知是否为时过晚?”
面对官家忽然改口自称的、这个份量十足、充斥着‘胁迫’暗示的‘朕’字,柳七眼皮一阵狂跳。
以他之灵慧,哪里会品不出来官家所期许的真正答案,但……这也轮不到他做主啊!
两个时辰后,被那难以言喻的天家威仪给压得有口难言的柳七,才憔悴地走出了大内,怀里还揣着誊抄好的曲谱。
当陆辞在半个月后到半成品时,就赫然看到不管是在那篇已然篆好的碑文,还是将被送去秦州、由狄青配上剑舞的曲谱上,都被盖上了一个极为眼熟、存在感十足的天子私印。
陆辞:“…………”
第三百四十三章
赵祯不似先帝,鲜少使用天子私印,因而此印远不似传国玉玺般广为人知,甚至连朝中大臣知者都颇为寥寥……
但作为亲手制作出此印、后作为某年的生辰贺礼,赠予官家的陆辞,又哪里会认不出来。
他既没料到,官家会将他当初的赠礼当做天家私印使用,更没料到一场本只属于友人间的打打小闹,竟会成了连天子都想参上一觉的大阵仗了。
读着信中柳七那充满无力感的语句,陆辞哭笑不得地叹了一口气了。
小皇帝这般积极……横竖他也不曾拿御印胡闹,自己干脆仗着认不出的不知厉害、而认得出的人则不会胡说这点,由其去吧。
等陆辞将柳七的手稿转寄到滕宗谅、再由滕宗谅寄至秦州狄青处,最后再回到陆辞手里,便又过去两个月功夫了。
刚巧赶上一切准备就绪,有这道大周章的石碑,以及一场由晏殊作词序、柳七编曲、狄青编舞的剑舞表演作为开庄,当场惹来无数这恰好身处临近州县、近慕陆辞之名匆匆而来的文人墨客、以及平民百姓的好奇观看。
有底蕴的瞧得是水平,忙着对画、对序诗、对作文、对剑舞与曲目赞叹不已;而胸无点墨的,虽不晓深浅,但能看个热闹。
陆辞一直很是清楚随州比密州还不如,要偏远贫瘠得多。哪怕他在购置田地和铺席花了较多人力物力,但因早年见惯了汴京中腰缠万贯的豪商富贾,就丝毫也不认为自己的这点家资能范起多大风浪来。
他却是彻头彻尾地低估了自己的影响力了——光是声名显赫的陆三元、如今的陆节度在此建庄济慈这点,就已足够轰动。
他还为观礼者之众感到惊讶时,可不知经这些看热闹的热心百姓的口口相传,关于他在随、密二州建起陆氏义庄的消息,还有那‘天下七绝’横空出世的消息,就迅速席卷了各个州郡的大街小巷了。
就连苦大仇深地前往被贬谪处的王钦若和韩绛几人,都不可避地听说此事,不由对他恨骂不已:陆辞小儿,成日便好哗众取宠,连回乡守孝,也不甘平静,非要折腾出这么大阵仗来博取帝心!
只是不管他们怎么骂,显然都不可能影响得到远在千里之外,正被刚开庄这几日多出来的诸多事务忙得脚不沾地的陆辞了。
“天下七绝?”
陆辞微讶地睁大了眼,显然还是头回听闻这一说法,不由询道:“哪七绝?”
欧阳修不自觉地挺了挺胸,与有荣焉道:“学生近日去往雅集,临近文士都对陆公与诸友义举赞不绝口,心向往之……纷将‘陆庄,范记,柳曲,滕绘,苏书,邵篆,狄剑’合列为天下七绝……”
当然,在欧阳修看来,最要紧也最亮眼的,陆庄自是当之无愧。
若无夫子不肯独享富贵、而恤饥寒者的仁心,倾尽积蓄的魄力和一呼百应的广泛交游,哪会有其他‘六绝’呢?
欧阳修还一脸骄傲地滔滔不绝着,陆辞越听越是眼神微妙,面色复杂。
……老天在上,他的初衷,真只是将此作为一场亲友之间的自娱自乐啊!
饶是陆辞自诩脸皮够厚,也被‘天下七绝’这一盛赞惹得有些脸皮发烫。
然而比起具体要记住是哪七人做了些什么,对大多数只通过读话本,认得出大名鼎鼎的陆三元、朱说’和柳娘子……哦不,柳七的百姓而言,简简单单的‘天下七绝’四字,传起来可要容易多了。
尤其在受益最大的随州境内,街头巷口净是关于‘陆氏义庄’的赞誉,百姓张口闭口都是‘天下七绝’。
陆辞最初还暗感面红耳赤,但他适应极快,只过了一小会儿,就能照常摆出云淡风轻的姿态了。
他甚至还坦然利用起了这一鹊起的名声所带来的好处:慕名前来瞻仰‘天下七绝’的文人雅客还不断从周边聚集而来,在适当的引导下,他们那些旺盛的好奇心,也多少照顾了义庄名下铺席的生意。
当然,比起这些暂时性的益,更让陆辞看重的,还是那些对他具体章程感兴趣,派人送帖上门,试图拜访的各地士绅。
对这样的良性效应,陆辞自是毫不藏私,尽快抽出一日,将众人请到家中,把初初拟定的章程予各人过目。
为给予上的方便,陆氏义庄所开设的铺席,大多与供给之物有关:义田由孤寡人家耕种,其中五成投入义庄名下粮铺出售或作青黄不接时期无息放贷用,另五成则作为口粮,按每口每月给白米三斗的标准,给予无成年男性做劳力的人家;布铺与成衣铺经营所得,三成予以出售,另七成每年按春夏二季,分别给予衣料一匹;再有孤女再嫁的补助,丧葬,还有对于学院中学业优异者,每逢科考进行笔墨纸砚、路等补助,三回为满,但凡取得名次者,再按三倍将当初所得补助返还……
虽远远称不上完善,但这章程的雏形一出,还是让亦有施善之心的士绅们视若珍宝。
读完之后,他们连陆辞也顾不上了,哪怕素不相识,也很快讨论成了一片。
陆辞也乐得旁听,集思广益的过程,也是渐渐完善章程的过程,好让义庄能更持久的运作。
‘天下七绝’的名声,很快流传到了京城。
柳七尚好,因之前没能拦住官家‘胡作非为’一事而颇感心虚,总觉得会惹来陆辞‘报复’,因而一直夹着尾巴低调做人,面对好友们的调侃,也只嘻嘻哈哈地一笔带过。
而晏殊则一改衣锦夜行的作风,大大方方地四处炫耀起来。
特别是对着几个月前不屑参和此热闹而婉拒了他邀约、这会儿追悔莫及的那几位同僚,更是不客气地暗嘲一顿,好生痛快。
对此最为幽怨的,自是明明靠那枚偌大私印参了一手,却完全被时人所忽略了的小皇帝了。
柳鸳鸳果然狡诈!
赵祯简直遗憾得要捶胸顿足了!
怎么那天就听信了对方的鬼话,只靠一花押和私印了事呢!





升官发财在宋朝 第318节
当同样听闻‘天下七绝’名声,而前来打听细节的郭圣人象征性地捧着一碗羹汤前来时,看到的就是夫君一副气鼓了脸的罕见模样,不由稀罕道:“官家是……”叫人欺负了?
只是她的话音一出,赵祯一下就敛了神色。
毕竟随着年岁增长,掌权渐长的小官家也不可避地好起面子来了。
特别还是在他眼里呆呆笨笨的郭圣人面前,更是颇有包袱。
赵祯不自在地轻咳一声:“圣人怎么来了?”
“来给官家送羹汤。”
郭圣人也不追问,讨好地一笑后,将羹汤顺手搁在桌上,就迫不及待地屏退宫仆,殷切询道:“官家有所不知,妾身方才听说了这么一桩趣事……”
遂将刚从宫婢口中听得的‘七绝’给说了一遍。
还没来得及捧起那羹汤,就再次被提醒了被人彻底忽略一事的赵祯,顿时委屈地拉下了脸。
——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满心以为能从官家处得到更多讯息的郭皇后,很快就被恼羞成怒的小皇帝给无情地赶出去了。
可怜她还纳闷着,不知哪里不对了官家的心思,赵祯已愤而提笔,思索着如何写夺情的诏书。
在赵祯看来,小夫子已丁忧了半年有余,如今也不似他当初担心的颓唐不振,而是力充沛地建起了义庄,明摆着要大展身手的架势……
既那义庄都要步上正轨了,大可交由可信者接受,人则该快快回他身边来,以大材小用才是。
只是在‘先斩后奏’了好几回后,赵祯到底有些做贼心虚,这回知晓兹事体大,还是先发了一封秘信,前去试探一番陆辞的态度。
在他苦等半月后,陆辞的回复是等到了,却仿佛故意对他字里行间的暗示绝口不提,还可怜巴巴地表示,刚刚建起的义庄人手短缺,实在走不开人……
行吧,那他继续等。
赵祯耐心地又等了三个月。
夏去秋来,他眼巴巴地望着枫叶转为通红,再没忍住,又发了一封。
这回他不再暗示,而是明明白白地问了:义庄再重,岂比得上国家之重?杀鸡焉用牛刀。若义庄仍缺人手,也不当摅羽之才,由朕指派数人暂替,应也足够应对……
陆辞这一读,才明白小皇帝原来是打定了主意,要对他进行夺情了,顿时无奈。
因以孝治天下,官员守孝丁忧,是连宰辅也不得逃避的。
若逢战乱等非常时期,君主对身居要职、或身具殊能者进行夺情,倒是情有可原。
但如今天下太平,之前西北战线上的西夏这个最大威胁,刚被挫去锐气,灰溜溜地撤回境内一边修养民息,一边与契丹角力,一边还得防范吐蕃的报复。哪里有余力再入侵中原?
况且他丁忧之前,才擢升至御史大夫不久,根本谈不上是不可或缺的要紧职务。
小皇帝这异想天开的一出,显是于情于理皆是不合,但凡露出点苗头来,都得让两人一道被御史台被扣上‘不孝父母、贪恋官位’以及‘偏听偏信、有违宗法’的罪名,一道弹劾个灰头土脸、名声败裂。
陆辞知晓厉害,便不只是敷衍过去,而是简单言明厉害,让被之前的顺利给冲昏头的小皇帝醒上一醒。
得了陆辞这回的信件后,之前因一叶障目的赵祯,也终于意识到欠妥之处。
就在他沮丧不已,唉声叹气着以为真还要等上两年多时,却不料就在腊月来临之即,一个召回陆辞的大好时机,就从西北方向生生砸了过来。
第三百四十四章
赵祯眼中的这个夺情陆辞的大好契机,来自吐蕃赞普唃厮啰。
却说在与曹玮联手,同夏国新主李元昊那一仗里大获全胜后,这位新掌权的赞普,便继续有条不紊地对初初到手的政权进行着整顿。
他要想谋取进一步的发展,便不得不尽快增强实力。
于是,在这场令他名望与号召力皆都剧增的大胜之后,唃厮啰通过积极谋取联姻,很快择中居历城的乔家族,果断于次月风光迎娶乔氏女。
于次年年初,新嫁之乔氏女便顺利诞下一子,名董毡。就此,唃厮啰迅速地稳固了乔氏部的忠心,获取了其六七万部众死心塌地的追随。有妻族部曲固守历城,他居青唐城,正好成可随时相互援救的掎角之势,既可防范夏国卷土重来,亦可通过牢牢把持历城,而恢复了在数百年前辉煌一时的重要商道——吐谷浑道。
要由大宋入西域,唯得以灵 、 夏二州为门户的南北两道,自李继迁叛宋始,便一直由党项所控制。李继迁之子李德明,为积蓄实力,以备日后之叛,长年累月地劫掠商队,扣留贡使,对过往商队实行“十而指一”之税不说,还强行掠夺货中上品,早令商贾们深恨而奈何不得。
因李元昊此回一败涂地,在受吐蕃大军沿路追击时,被迫割舍护了这两处商道的门户,为唃厮啰所得。
就在众商贾心怀忐忑时,唃厮啰便接连做出了令他们尤为安心的事:先是宣布取消严苛税制,再是派兵护送邻州回鹊贡使,使其顺利进入宋境。
中原与西域两处通商贸道的恢复,无疑令商贾们欢欣鼓舞,也让商道热闹一时,而对此看在眼里的各势朝廷,则清晰地品出了别的用意:这位吐蕃赞普,显然正积极向宋廷示好。
——他们所猜想的,的确不差。
旁人或会为这新赞普心机深沉的步步为营所惊叹,唃厮啰本人,却未曾因这点顺遂而轻易自满。
过去曾经归顺于联盟中的厮铎督部,在李立遵与温逋奇决裂之后,选择了单独游离出去。
直到唃厮啰迁都青唐,面临来势汹汹的李元昊时,这部分游离出去的六谷蓄众,也始终保持袖手旁观的态度。
直到唃厮啰成功击退李元昊,保住新生政权后,一直作壁上观的六谷蓄部,才向他俯首称臣,重新被并入了他的部众之中。
在亲眼目睹了唃厮啰的强势归位后,同六谷蓄部做一样选择的,并不在少数:其中人数最多的,显然非多达十万人许的潘罗支旧部莫属。
在一股股一度游离在外部曲陆续归顺之后,明面上愿受唃厮啰这面旗帜调度的族民,竟是达到了多年不现的八十万的小巅峰。
本该春风得意的唃厮啰,却未得意忘形,反而更加谨慎了。
他心知肚明的是,吐蕃明面上看似强盛一时,实是如履薄冰,底下还有无数暗潮涌动。
这些见他实力剧增,便选择归附于他的部族,恐怕一旦亲眼目睹他露出有所衰落的疲态,或会毫不留情地转身背弃,或会落井下石地捅上一刀,而吐蕃部族,也随时会重归‘部落散居 , 不相君长’的流散状态。
除去内患,他东边有虎视眈眈的契丹人,西侧则有蠢蠢欲动、时刻要报复回来的党项人,可谓前狼后虎。
如此可见,他急需做的,便是友好宋廷,称臣进贡,以得鼎力支持。
细数自唃厮啰夺回政权以来,仅过去两年不到,但他派使臣前往汴京进贡的次数,就已有六次之多。
在迎娶乔氏女前,他更是先对宋廷贵女进行求娶,获宋主赵祯婉拒后,方另谋亲事,可谓诚意十足。
面对唃厮啰的屡屡示好,除去有着小夫子的这层渊源,也很难不让赵祯对其充满好感之余,又添了几分好奇。
尽管宋廷之中,大多还是主张对政权多变的吐蕃持有保守谨慎的态度,赵祯对吐蕃的进贡日益重视,甚至有意派人在其进贡沿途修建佛寺、而非利用驿馆来招待使臣;对吐蕃的回赠,也变得愈发丰厚起来。
最初赵祯还自诩抠门地先派人对进贡物品进行估值,再作等值回赐。
而随着次数增多,吐蕃使臣的态度恭敬诚恳,出手大方,且每回进贡的都以大宋急缺的马匹为主,与契丹使者的盛气凌人相比,更是显得无比讨喜了。
礼尚往来,赵祯出手,也不知不觉地愈发大方了,在册封方面,亦然如此。
两年不到的功夫,唃厮啰的册封,就足足变动了三回:在温逋奇当政时,唃厮啰虽为赞普,却仅是不甚起眼的殿直之官;继位之后,便擢升为则团练使;后又陆续为节度留后 、 到如今的节度使。
其擢升之快,哪怕只是名义上的官职,也足够让朝臣们私底下感慨万千的了。
更有人偷偷玩笑称,自大宋开国以来,原以为擢升最快的当属陆辞这一妖孽,如今看来,吐蕃赞普竟还更胜一筹。
特别是唃厮啰与陆辞年岁相近,吐蕃赞普不过长陆辞三年,更增加了让人津津乐道的趣味。
无独有偶,在积极发展与宋廷的亲睦关系之余,唃厮啰同样对那位当初派来狄青、张亢等人援救自己的陆辞,也充满着一探究竟的好奇。
他实在想见见,那位不惜一口气动用了所有埋藏于吐蕃国内的暗桩、对当初在许多人眼里已是必死无疑的失势赞普进行营救,事了也不谢恩图报,而是潇洒拂衣而去,丝毫不怕他翻脸不认人的陆摅羽,究竟是如何一位妙人。
只是他亦清楚,倘若太早提出这一请求,未容易令有心人生出不必要的猜想来,途胜变故。
唃厮啰在拾好最要紧的事务后,见同宋庭的关系已修复至友好的地步后,才在派使臣的国书中,客气地正式提出了想见上当初那位陆秦州一面的想法。
显然,尽管吐蕃新赞普的掌权趋于稳固,但需积累的多方底蕴仍是不足。
在细作的安插上,仅只算浅显,因此对一些个大动静还能够掌握,但对于陆辞丧母不久,还在乡中守孝等小细节,自然是一无所知的。
而赵祯看到客客气气的这几句话后,则是当场眼前一亮,眼珠子一转,简直高兴得要仰头大笑三声。
——真是天赐良机!
小夫子所言不错,夺情之举,理应只被用在涉及军机重事、或是处于非常时刻的要人要职上。
而对大宋频频示好、诚心依附的吐蕃赞普的亲笔请求,不正符合这一前提么?
这可是涉及西北要势与中土相睦的要紧国事!
赵祯想通这些关节,一时间差点要乐坏了。
在好不容易冷静下来后,他憋下满心喜悦,重新恢复了面沉如水的常态,又深呼吸了几口,才召来中书省众臣前来,一道商议此事。
在内臣将那封国书当群臣之面念出后,众人皆是心中愕然,李迪更是与寇准交换了一个诧异的眼神,之后率先拱手一礼,向一本正经的官家回道:“……昔日陆节度虽未曾与赞普谋面,却有渊源在身,赞普有意见他一面,也是情理之中……”
一向急脾气的寇准,却没急着开口,而是沉默着斟酌了一阵。
他素来欣赏陆辞这个难得的青年才俊,出于对其长久以来的好感,便难生出了三种相互矛盾的想法。
一是悯其新丧相依为命的娘亲,恐怕还心绪低落,难还需静静调解一阵;二是知守孝令仕途生生中断三年,于前程锦绣的陆辞极为不利,若有这一顺理成章的理由被夺情复用,倒是再好不过;三是唃厮啰心思难辨,虽抛出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到底是用意难明,且吐蕃路途遥远,此行可谓吉凶难卜,万一……
赵祯按捺着内心的急切,双眸亮晶晶地耐心听着李迪的长篇大论,最后终于听到了他想要听到的内容:“……眼下外敌环伺,友好吐蕃乃当务之急……依臣之见,需对陆辞予以夺情,授使臣之职,出使吐蕃……”
1...176177178179180...21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