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官发财在宋朝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放鸽子
与爹爹的赏赐相比,他的……实在过于寒酸了。
他一边招呼小夫子多用蛤蜊,一边也动了筷,却自始至终都不愿碰那道被他认定过于奢侈的海鲜。
陆辞叹了一声,非但没去碰那道菜,反倒将筷箸搁下了。
赵祯愣了愣,不禁有些心虚,低声询道:“是菜式太不合小夫子喜好么?”
陆辞摇了摇头,低落道:“思及亡母往事,一时悲难自制,还请陛下恕罪。”
赵祯这才意识到,自己刚刚听得兴起,竟是全然忘了之前准备多安慰丧母未久的打算。
他不由感到些许歉疚,正要开口,陆辞已黯然说道:“可怜天下父母心。见桌上蛤蜊……”
他接下来所讲述的,正是他年少家贫时,逢年过节,明明家中艰苦的娘亲仍坚持要为他缝制新衣,拿自己节衣缩食的钱来备上一桌好吃食,不令他窘迫难过的情形。
见赵祯听得面上满是隐忍的伤怀,陆辞忽将话锋一转:“尤其是后来日子好过了,娘亲也始终不忘节俭,就为多攒些银钱,以我哪日没落了吃苦挨饿,这份好意,着实令我心如刀割……为人子女,见娘亲如此节俭艰难,口中纵有山珍海味,又如何品尝得出好滋味来?”
“那又何必呢?”
赵祯感慨了句,还未回过神来,就见小夫子微微一笑,极自然地夹了两枚蛤蜊,放入了他的碗中:“天下黎庶,皆为陛下子民,就如子女待父母一般。哪怕只为了让下官不再战战兢兢,用这蛤蜊多几分心安,也请陛下兢兢业业之余,待自己略微好些。”
未及冠的少年郎,正是意气风发,肆意妄为之时,赵祯却因一早身居高位,始终谦抑包容,唯一的小小奢侈,不过是读一读柳七的话本。
看着碗里的蛤蜊,赵祯才恍然明白过来,小夫子拐弯抹角地讲了这么一件往事,究竟是为了什么。
——是小夫子在心疼他。
他眼眶微烫,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低下头来,将蛤蜊夹起放入口中,细嚼慢咽间,只觉蛤蜊比上回所尝到的还要来得美味百倍。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关于蛤蜊和仁宗《原来你是这样的宋朝》,‘宋仁宗宽容对待谣言’一章,摘抄如下:
“电视剧《苏东坡》中有个情节,说苏轼、苏辙进士及第后,参加制科考试(一种为选拔人才而特设的考试),苏轼提交的策论将矛头直指宋仁宗:“陛下近岁以来,宫中贵妃已至千数,歌舞饮酒,欢乐失节,坐朝不闻谘议,便殿无所顾问。”苏辙认为兄长说得太过火了,恐怕会惹来祸端。果然,宋仁宗看了策论后,龙颜大怒,欲治罪苏轼。
这个情节确有所本,但首先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其实是弟弟苏辙(而不是哥哥苏轼)在策论中抨击皇帝“歌舞饮酒欢乐失节”、生活奢侈糜烂。苏辙中进士时十九岁,四年后参加的制科,也才二十三岁,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纪。大概他又在坊间听到了一些人对宋仁宗的议论,“闻之道路”,觉得应该告诫一下皇帝。
苏辙的言论,在朝中引发了一场小小风波,有大臣提出,“陛下恭俭,未尝若是。辙言狂诞,恐累盛德,乞行黜落。”建议仁宗罢了苏辙的功名。大臣说宋仁宗“恭俭”,倒不是溢美,因为仁宗对自己的私生活确实是比较克制的,曾有一年秋天,京师的市场刚刚出现海鲜蛤蜊,内廷尚食局也买了二十八枚给皇上尝尝鲜,仁宗问:“其价几何?”答“每枚千钱”。仁宗很不高兴,说道:“我常诫尔辈不可侈靡,今一下箸便花二十八千,吾不堪也。”遂不食蛤蜊。又有一次,正是深夜,仁宗“在宫中闻丝竹歌笑之声”,便问:“此何处作乐?”宫人说:“此民间酒楼作乐。”宫人又说:“官家(指皇帝)且听,外间如此快活,都不似我宫中如此冷冷落落也。”仁宗说道:“汝知否?因我如此冷落,故得渠如此快活。我若为渠,渠便冷落矣。”宋仁宗显然明白,为君主者,最大的美德乃是克制、节制。
苏辙称宋仁宗“近岁以来,宫中贵妃已至千数,歌舞饮酒,欢乐失节”,应该是失实的。仁宗在位期间,至少有六次放遣宫女出宫,每次放遣从五十几人至数百人不等。不妨再来看一个例子——某日仁宗退朝,回到寝殿,让宫女替他梳头。那宫女梳头时发现仁宗怀中有文书,便问:“官家,是何文字?”仁宗说,“乃台谏章疏也。”梳头宫女又问:“言何事?”仁宗说,“淫霖久,恐阴盛之罚。嫔御太多,宜少裁减。”宫女听了便发了一句牢骚:“宰相大臣家中都有歌妓舞女,官职稍如意,往往增置不已。官家稍多几个宫女,他们却言阴盛须减去,只教渠辈快活。”仁宗不答话。久之,宫女又问:“台谏所言,一定要实行吗?”仁宗说,“台谏之言,岂敢不行?”那梳头宫女自恃受皇上宠爱,便说:“若果实行,请以奴家为首。”未久,仁宗唤来掌宫籍的内侍,传旨:放遣三十名宫女出宫,名单的第一个就是那名得宠的梳头宫女。皇后问他:“掌梳头者,是官家所爱,奈何作第一名遣之?”仁宗说:“此人劝我拒谏,岂宜置于左右?”
苏辙承认他的策论乃是“采道路之言,论宫掖之秘”,并无实据。用今日的话来说,虽不算造谣,却是信谣、传谣无疑,而且传的又是皇帝的谣,那宋仁宗是不是因此震怒呢?没有。电视剧《苏东坡》说仁宗龙颜大怒,还拍了案子。这是编剧的无中生有,并不是史实。史实是,当大臣建议罢黜苏辙的功名时,仁宗却极力回护少年轻狂的苏辙:“朕设制科,本待敢言之士,辙小官,敢如此极言,特与科名,仍令史官编录。”并未降罪,反而授予苏辙官职。皇帝也没有要求苏辙交待谣言来自何人,也未叫人深究坊间何以有谣言传布。一桩小事,就此翻过,风轻云淡。宋仁宗是自信的:“辙虽妄言,果能诳天下之人哉?”所以他能够包容小苏的妄言。仁宗又是谦抑的:“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我,今而黜之,天下其谓我何?”所以他又不敢不包容小苏的妄言。”
第三百六十三章
饱食过后,赵祯便拉着陆辞说道起近日朝中、最令他不快活的一些事来。
却说在到陆辞先派人寄回的国书后,他第一时刻,就召来了政事堂重臣进行商议。
经过几日研判,即有了命御辇院挑选四十岁以下辇官、充入禁军,以备赶赴宗珂,对李元昊作战的诏书。
莫说是清俭悯民的赵祯了,即便是曾为天书下凡的闹剧而大兴土木、损国本的先帝赵恒,除非必要,都不喜以人代畜的乘轿出行。
因而御辇院虽养着上千名辇官,平日里都颇为清闲,鲜少需要动用。眼下西线将要吃紧,把平日闲置的大批辇官临时充入禁军,随时准备赶赴西线战场,也是顺理成章的。
赵祯无论如何也不会料到,到头来他面临的最大阻碍,非是来自总爱‘吹毛求疵’、总要同他唱唱反调的一些朝臣,而恰恰是平日口口声声愿为他万死不辞的这些侍卫。
在包括官家在内的大多数人眼里,禁军作为有资格长期陪侍陛下身边的锐部曲,一直都是最强大的主战力量。
这些不足不惑之年、身强力壮的辇官们,更是一个个生得仪表堂堂,拿着优厚俸禄,日日沐浴浩荡皇恩。
为报效君王的这份恩情,这些兵悍将在危难当头之即,理应赴汤蹈火,敢为先锋。
然而赵祯却不知,本应是骁勇悍、英姿勃发的这些健儿,早被这数十年的安逸所腐蚀,大多不曾见过沐血厮杀,更别提亲历了。
他们身形虽瞧着英武,却多是空有漂亮架子的脓包,平生抬过的最重之物,恐怕便是载着贵人的轿子。
如此一来,他们哪里有那赶赴边关的勇气,又何来同青面獠牙、如狼似虎的党项兵作战的实力?
单是远赴边塞的遥远路途,和险恶的风沙沟壑,就足够让他们望而生怯了。
赵祯发出这道诏令的第三天,这群贪生怕死的鼠辈便纠结了近千名同僚,专程带上哭哭啼啼的家中老小,哄闹着闯入皇城,围着前去上朝的重臣们吵闹不休。
最为众人眼熟的寇准和李迪这两位宰辅,更是被拽着袖子难以脱身,非吵着让他们上书劝导陛下回成命。
听到外头的莫名响动,特意出门来看,便亲眼目睹了这么一场荒唐丑剧的赵祯,当场沉了脸,直将手边物给重重摔到了地上。
“荒谬!”
赵祯怒咤道。
——这么些孔武有力、相貌堂堂的壮健儿,本该慷慨奔赴抗战保国的戎边,到头来却是人还未出发,就因闻风丧胆,为赖在繁华汴京,彻底暴露出了毫无血性、贪生怕死的真面目!
若让他们如了意,岂不等同于纵容将兵皆起避战之心,让浩浩大国上下武帅,再无愿保家卫国之人,全是临阵脱逃的懦夫?!
这些辇官许是真怕极了去那苦难重重的遥远边关,做那九死一生的前锋,也许是见多了官家宽和仁厚的模样,才决定拼起一搏,闹上一闹。
却不想这下彻底抚动了小皇帝的逆鳞:赵祯当场命令禁军将闹事者统统拿下,落锁狱中,不出三日,便将煽动众人的为首三人斩于都市,从犯发配牢城。
如此杀鸡儆猴,余者再不敢起侥幸之心,才恹恹地服从调配,被临时编入禁军之中,准备再过一月,就派往秦州,为日后再赴宗珂做准备。
“若非南边北边亦有外夷环伺,具缺不得兵,禁军也不好轻易调走,我还真不想将他们征调进来。如此闻战胆坠,充入军中,也不过是做动摇军心的害群之马去了!”
赵祯说到此时,仍是满腹牢骚。
“官家所言固然有理,却也不必过于忧虑。”陆辞莞尔一笑,忍不住为小恋人开了口:“操练兵士这方面,青弟年岁虽小,却是颇有实绩的。官家应还未忘了万胜营罢?辇官们再难缠,单体格方面,也比一些个纨绔子弟、闲散混混要优越得多,若能对脾性做些磨砺,可当大用。”
“摅羽所言在理。”赵祯略一回想,当真忆起自己那位师弟在练兵打仗上天赋异禀,已建下赫赫战功的事迹来了,登时转怒为笑:“得亏还有这么一位制举之魁可用。”
“不仅青弟,”陆辞笑着将杨文广、高继宣等年轻小将的名字提出,然后道:“他们虽仅是崭露头角,却都是知读书、善骑射,更有着雄风煞气、骁勇好战的良将之才。”
“得亏那日听了小夫子进言,办了那么一场制举,”赵祯感叹道:“除曹将军外,终归是出了几位可用之人了。”
“当不得官家谬赞,”陆辞摇头道:“若非官家英明,慧眼识杰,千里马也注定埋没,又何来今日之将星熠熠、人才济济?”
说到这,陆辞眸光一闪,为了给狄青之后治军时可能下的重刑先做报备,叹息道:“青弟年轻气盛,又有一腔报国热血,唯独人情世故上的经验有所欠缺,难吃亏。加上他虽是制举出身的文官,却曾与军营中与将士们同起同坐,长达三年之久,更曾接受过曹将军的严苛训练,受其耳濡目染,从来严以律己律人,视兵法重极。早在训练万胜营时,他便极为痛恨刁顽成性、不知令行禁止者,曾下狠手整治,为此没少惹得些家世背景不俗的兵士家人的怨恨。可想而知的是,若辇官当真不听驱使,青弟绝不至于束手无策,只怕到时于旁人眼中,容易再次落下出手过重的口实,若顾忌这些,便难有些束手束脚。”
“我看谁敢!”赵祯听了这话,登时将眉一拧,激动拍板道:“兵法如山,本就不当儿戏对待,散军非是不知事的三岁孩童,心思散漫,贪图嬉戏,尸位素餐,自当严惩,哪来那么多仁软哄劝!”
陆辞感激道:“有官家这话,下官便放心了。要是日后有他因治军过重被弹劾一天,还请官家看在他因强敌在侧、为国为君方才急于求成的份上,莫要误会了他的初衷。”
“师弟满腔热血,我岂会轻易辜负?”赵祯摇头,慨然道:“自古能成将帅大器者,从来都是敢杀敢斩,刚觉果断的!若凡事都需瞻前顾后,顾忌重重,又哪里配当斩关夺隘的先锋?我定会好好看着,到底是哪个婆婆妈妈的假仁善,在这搬弄是非!”
陆辞真情实感道:“陛下英明。”
说完这通话后,小皇帝心情彻底恢复,也就话锋一转,换了话题。
他这次问起的,则是颇让他耿耿于怀的一点:在达成初回盟约后,唃厮啰迫使小夫子逗留在宗珂境内久久不归,究竟是出自何等居心?
“不敢欺瞒陛下。”
随后,陆辞坦然地将唃厮啰对他的拉拢、劝说一五一十地托出。
就在赵祯快憋不住要拍案而起、大骂居心不良的可恶赞普时,陆辞莞尔一笑,轻描淡写地总结道:“……就如集市中购置商品时,总不了有人贪图些小便宜,非与摊贩拉些家长里短,套套近乎,如此伎俩,下官少时已是见惯……区区几句另有图谋的‘欣赏’,何及官家多年来待我深厚情谊之万一?只要不是叫恶鬼迷了心窍,但凡懂得些许是非的,都不过是表面上陪着热络,对彼此心思,皆是心知肚明。”
“正是如此!”
刚还义愤填膺的赵祯,一下就被小夫子的话给安抚住了。
他虽还有些不快活,但哼哼几声后,也就没再纠结居心叵测的唃厮啰强留陆辞之事。
“如此足见,唃厮啰此人诡计多端,狡诈多疑,”陆辞接下来的话,就让小皇帝刚挂回脸上的笑一下垮了下来:“而盟约不过初定,后续出使,所涉事宜甚多……若官家不嫌,我愿领此职事,雨季一过,便再次前往。”
陆辞这回所奉的差使,早在那份条件优厚的盟书传回时,就已让百官们看出,这事办得是超乎所有人想象的漂亮了。
然而真正让朝中对他赞不绝口的原因,还是他们要么畏惧路途遥远艰苦、要么忌惮那位心机深沉、隐忍多诈的吐蕃赞普……
升官发财在宋朝 第335节
再要么,便是自认不如陆辞能说会道,那与其被人拿着与之对比、彻底被比下去,倒不如把这块烫手山芋,彻底交到‘能人’手里。
陆辞也料到,哪怕自己这会儿不开口,之后绝对多的是见了使团今日‘惨状’而心有余悸的人,主动大力推荐他重任使节,再去吐蕃做后续交涉。
但赵祯却是千般万般不舍,暗暗做好了想办法换人的打算的,现陆辞主动请命,顿时让他的小算盘落了空,郁闷之时,也忍不住怀疑道:“……莫不是小夫子还未食够吐蕃的葡萄?”
“绝无此事。”
陆辞义正辞严地澄清道:“葡萄味甜,本就不宜多用,而我等在宗珂境内逗留数月,因正逢其时令,可谓日食夜食,不说腻味,也已过足瘾了。”
但偌大吐蕃,又何止葡萄一种美食?
因有孝在身,青稞酒尝不得,他仅饮了些酥油茶,还尝了各种手法烹饪的羊肉……
下次再去,得错过雨季,那便是晚春了:晚春盛行的节令水果,可跟他头回去时的葡萄枣子等物全然不同,便可再饱一场新鲜口福。
——当然,最让他惦记的那道‘美食’,还是姓狄的那头大狸奴。
被陆辞正经严肃的表情蒙住,当真以为自己误会了对方的小皇帝闷闷地应了一声,无奈默认了。
作者有话要说: 辇官闹事在史上确有其事,就是因为赵祯想要把他们派去西北作战,于是带着家眷强闯皇宫来闹了……
为首那俩被斩了,从犯关到了牢城,其他人才老老实实听了话。(《狄青传》作者张立新、贾平)
第三百六十四章
从小皇帝处顺利讨来了再次出使吐蕃的差使,也就意味着能很快再见到狄青,陆辞心里不愉悦。
对赵祯而言,则是好不容易才盼回来、都没来得及焐热的小夫子,又得远赴西域去的噩耗。
他神情有些恹恹,加上心疼陆辞身体,没再拉着人说上太久,就命内侍将其送回宅邸了。
被侍臣们送至宫门外时,陆辞却临时改了主意,不忙着回家,而是在打发了内侍后,就近赁了匹马,要去这会儿正热闹的集市上逛逛。
虽有一年多未曾回来,但官路总体并未变过。
依循着记忆中的路线,陆辞骑着马,悠然经过几条月华清辉撒过的寂静小道后,眼前豁然开朗,倏然展开了一卷再生机勃勃的不过的闹市图卷。
他利落翻身下马,牵着缰绳,徐徐漫步在汴京这人来人往的街道中。
两侧招牌熟悉的商铺林立,耳畔回荡的是商贩的吆喝声、路人的闲聊声、歌馆的唱曲和客人的欢笑声,被诸多书肆摆在最外头的木架上的,十之七八都是柳鸳鸳所作的《鸳鸳传》。
装饰最豪奢醒目的樊楼,仍旧屹立其中,哪怕是遥遥望去,也可闻人声鼎沸。
置身其中,陆辞倒是没再经历在渭州城中时无人知名、只单纯被他容貌气质所吸引的热闹情景。
哪怕气质有所改变,但相貌却是做不得伪的。
在未曾遮掩面容的情况下,会光明正大地马背上挂起随手买来的小吃食的这位身着素服的年轻官员,简直是再好认不过的了。
几乎每走出几步,就要受认出他的行人或摊贩的一声惊呼。
若是曾得他光顾的摊贩,会大胆地扬声问候;而只听闻过、见过一两回这位大名鼎鼎的朝中权贵的旁人,则会惊讶之余,下意识地避开一些,以冲撞了他。
陆辞也认出不少熟悉的面孔,他记性好,但凡光顾过的店铺,都基本能笑着一一叫出摊主名姓。
挨个闲聊几句,走得也越发慢了。
身边热热闹闹,他应对自如的同时,平静多年的心境却无端地蔓延开了从未有过的孤寂。
灯火阑珊,多的是成双成对的安逸人,而与他心心相印的那一位,还远在秦州。
——果然。
陆辞轻轻叹息。
难的向来不是孤寂本身,而是尝过有人陪伴的美好滋味后,再重归孤寂。
毕竟到了这个时候,陆辞轻易想象得出不管柳七也好、晏殊也罢,此时恐怕都在家里呼呼大睡。
一人独处,只会愈显孤单。
陆辞心绪微动,索性上了马背,信手一拐,就往相府所在的街道去了。
于是没过多久,刚沐浴过,正躺在榻上与夫人说着小话的寇准,就迎来了这么一位不请自来的客人。
“这小子会来寻我,倒是稀奇。”
寇准瞬间神了。
他一个鲤鱼打挺地坐起身来,一边由夫人替他重新整装,一边纳罕道:“我瞧陛下稀罕他的那股劲儿,我还以为夜深了要赐他于宫中留宿,怎会这会儿来访?”
夫人素知他最硬心软,对陆辞这一青年才俊更是一向喜爱,闻言掩唇一笑,并不作答。
只在替他打理完后,轻轻在他肩上一拍:“究竟如何,夫君前去问问,不就明白了?”
寇准深以为然。
只是,当他来到厅堂,看到一身素服的陆辞落落大方地坐在客席上,优雅地捧着茶盏,还和颜悦色地与下仆说着话,颇有几分处于自家的放松时,顿时忍不住嘴角一抽,开口刺道:“摅羽不从来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么?怎今日倒得闲,还主动来探望我这糟老头子了?”
听到脚步声时,陆辞就已笑着放下茶盏,从容起身,向他行了一礼:“晚辈贸然上门叨扰,还望相公勿怪。”
寇准撇了撇嘴,磨磨蹭蹭地在主位上坐下,把手一摊:“怎么,连手信都没准备?”
当陆辞神色如常地派人取来手信后,寇准只翻看几眼,就当场被他的厚脸皮给逗乐了:“你千里迢迢往吐蕃去了一趟,带来的手信,却是些京里的糕点?”
“相公也曾挥兵北上,畅扬国威,应是再清楚不过,”陆辞一脸坦然,完全让人看不出就在寇准问起前、他原本是打算把那些糕点当做自己宵夜来享用的:“他们至多在牛羊肉与乳类的烹饪上做得更地道些,其他方面,却是无论如何也无法与大宋比得的。若只是区区熏肉,又如何能入相公的眼?唯有在集市上挑上几样细点心了。我想着哪怕不计我与相公的深厚情谊,单是相公为人,一直是位不拘小节的大丈夫,绝不会拘泥于细小礼数,去计较礼物是否丰厚得体的,才会这般随意大胆。”
“你也说了,我那回是为打仗而去,哪来的闲心品评他们厨艺?”寇准嘴角抽抽,懒得计较把敷衍了事还标榜得煞有其事的这小子了:“说罢,究竟是为何事而来?”
他显是笃定了陆辞定是有事相求,因而抄着双臂,老神在在地等着。
而陆辞当然不能说出自己因与秘密恋人分离而倍感孤独,不愿独自度过漫长夜晚,才找人来唠嗑的真相。
不过,临时瞎编借口,于他也轻松得很,于是他眼也不眨地先拉出了前往吐蕃的一些见闻,糊弄过寇准后,再随口问起了朝中事。
寇准有颇长一段时间,未能与陆辞好好说话了,在穿插话题间,他不忘拐弯抹角地问起了陆母之事。
见陆辞谈及娘亲时,已彻底恢复神,不似他担心的哀伤不振,寇准便彻底放了心,玩笑道:“你还真是闲不住的,回乡守孝吧,也丝毫不甘沉寂,不过数月功夫,竟就折腾出个福惠百姓的陆氏义庄来。那阵仗都传到京里来了,惹得你无数友人为参一脚,还险些惹出几场口角来。”
陆辞不好说的是,连官家都没忍住拿出私印,偷偷参与进来。
“我充其量是个牵头的,真正出大力者,还是他们自身,更是多亏了亲友的鼎力支持,也离不开当地知州的诸多照顾,岂好居功?”
面对寇准的调侃,他从容一笑,很快便将话题转移到别处去了。
二人聊着聊着,不可避地提到了陆辞今后打算。
在得知陆辞远赴一趟吐蕃还嫌不够,竟上赶着向官家兜着这块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烫手山芋时,寇准双目瞪大,险些把一口茶水给喷了出来:“糊涂,你好生糊涂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