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官发财在宋朝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放鸽子
对无心人而言,不过是足够起打发时间作用的一本闲书,但对有心人而言,就是十足的诛心手段了。
至于瞎毡和磨毡角这两位赤赞,哪怕再对其父唃厮啰恶待其母的做法满怀怨恨,在尚需依附对方的情况下,也绝技不会这般愚蠢地大肆挑衅的。
如此一来,这话本盛行背后的主使,除唃厮啰外,不作他想。
陆辞取出一本新话本来,随意翻了几页,却未入眼,而是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沉舟记》。
——看来那日的话,还是起了一些作用了。
陆辞玩味一笑。
第三百六十七章
狄青之所以能一路通畅,弱冠之龄便达成如今成绩,既离不开陆辞的指导,也脱不开他过人天赋,更得归功于他的勤勉不懈。
对练武习艺如此,对诗赋策论如此,对研究菜谱,更是如此。
在那日彻夜研习‘欢喜汤’这道难得菜谱后,他颇食髓知味,忍不住夜里不住缠着陆辞,陪他一回又一回地反复练习。
海棠花正值盛年,无需陆辞去心料理,也有霸道味道,然而他也丝毫不觉轻松——狄青做事一板一眼,不肯让海棠干晾着闲置,硬要扯着软绵绵的娇贵梨花搭伴。
在雪白的梨花熬成香膏的过程中,狄青这一技艺日渐娴熟的厨子,非坚持将最后一点香甜汁液都榨出来,让这道汤完完全全入了味,才算满意。
如此连夜熬了好几宿的汤,备给唃厮啰的礼品还未好,自诩老人家的陆辞,已先吃不消,暗暗盼起了出发的日子。
人说小别胜新婚,别有情趣。但他这把老骨头,也经不起日日做新郎的折腾啊!
欢喜汤之味鲜美无比,然再致可口的美食,也经不起天天食用,总得歇上一歇。
更何况要烹制此汤,极体力,狄青的力就如无底洞似的无穷无尽,他可快受不了了。
面对热衷于练习厨艺的狄青,陆辞在委婉拒绝数次未果后,终是忍无可忍,直接趁对方还未从兵营回来,由主人的卧房搬到了客房去睡,还将大门紧紧锁上。
即便如此,他也无法真正放心——果不其然,一到狄青回家的时候,只听门外窸窸窣窣地一些动静,安静一阵后,细碎的声响就转移到了窗口方向。
还真挡不住打小就在山里打猎、可谓野性十足的这头大狸奴。
陆辞默默坐起身来,无语地看着狄青利落翻进三楼窗户的矫健身影,眯眼道:“我不信你真不懂。”
他早发现了,狄青看似对自己百依百顺,唯命是从,其实不乏装傻充愣的时候。
狄青微赧一笑,也知自己近来是太不知克制了,才会惹恼公祖。
他低着头,带着几分期期艾艾道:“我……只抱着公祖,绝不做别的。”
他生得俊眉朗目,高大魁梧。平日只随便往某处一站,面孔即便板着,也是位赏心悦目、端的是英姿飒爽的青年。
这会儿他堪称低声下气,摆出几分可怜巴巴的乞求模样,那哪怕是铁石心肠的人,也要稍微软化一些。
陆辞睨他一眼,沉默片刻,到底是看在不久后又将分别的面上,勉为其难地把这只装可怜的贪嘴狸奴放进了被窝。
进到被子里后,狄青强忍住嘴角上翘的弧度,当真只将人温柔圈入怀中,就再无其他举动。
看他遵守承诺,表现老实,陆辞知他不会胡闹了,便慢慢放松了警惕,与他闲话起其他来。
狄青起初还残存了些许旖旎心思,然而随着话题的逐渐深入,那些婍念就跟着烟消云散了。
陆辞问起军营中事,他自是毫无隐瞒,同恋人说道起这几天与种世衡明里暗里的几场小小交锋。
对种世衡心中所想,陆辞虽并非十分了解,但一路同行而来,观其外紧内松的治军方式,多少窥出些许端倪。
一军不可容二帅,更何况二人还是制科同年中榜,榜魁与榜眼之间,在这摆在眼前的建功立业的机会,自然都会奋力争取。
在路途之中,陆辞与种世衡真正打照面的次数,其实并不算多,但凭他眼力,亦能看出对方固有野心,却是行事磊落,不会使出阴私手段。
眼见为实,见种世衡之行为举止,陆辞心里那点最后因其与那钓名沽誉、故弄玄虚的种放沾亲带故,而本能生出的几分反感,也跟着变淡了。
思及二人间碰撞着,彼此间进行良性竞争,相互锻炼,算是好事,陆辞才未采取任何措施进行干预。
史上出身寒微,晋身坎坷的狄青,尚能凭一身本事鱼跃龙门,功成名就,成为名留青史的大将军。
他心爱的小海棠,总不能因自己的过多插手,而落得连种世衡这一同僚都应对不来吧?
加之——种世衡的些许举动,若能稍微分散一下这头力旺盛得厉害的大狸奴的心思,让他不至于天天盘算着研究菜谱,也算间接帮了自己个小忙了。
正因如此,陆辞才从头到尾连提醒都不曾,就揣着明白由狄青一人去发觉,再去设法破局。
而狄青这几天下来的从容应对,以及这会儿阐述时的轻松口吻,也让暗中观察着情势的陆辞全然放了心。
陆辞莞尔道:“种世衡面上粗豪骄横,实际上颇为心细,然多少有些心高气傲,锐气过头,你磨砺他时,不必客气。”
狄青耳尖一抖,品出几分话下之意来。
听公祖这话,莫不是过一阵子,朝廷就有意把种世衡调去别处?
屋内光线虽黯淡,但从狄青的沉默中,陆辞也明了他是听明白了,笑道:“就是你所想的那般。”
自辇官闹事那回起,赵祯的脑子就清醒多了。
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的同时,连每日瞧着那些对他表忠心的禁军侍卫,都偶尔有些疑神疑鬼。
在世人眼中,国家安逸承平之时,最不缺的怕就是阿谀逢迎、蛊惑君王、祸害朝纲的谄臣。
而实质上,为害更深的,其实还是那些一身傲气,自认是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栋梁之才,平日没少拿乔,甚至身居高位的‘能臣’。
疾风方知劲草,板荡方识忠臣,若非经此一出,被这‘能臣无数’的情景所迷惑的赵祯,怕是做梦都不会想到……狼烟未起,仅是备战时期,就已有些面上光鲜的‘勇士’吓得双股瑟瑟,想方设法不离开汴京这一繁华的安乐乡了。
而一些个只会逞凶斗狠的,倒是愿赴戎机,却当不起统御一路的良将之名。
若不赶紧将对君主忠心不二、又有勇有谋的真正将才尽快提拔起来,分布到各个重要战线上的话,仅依靠老将曹玮的震慑,又能撑上几时?
赵祯对狄青这个师弟的看好,已是毋庸置疑的了。
而对种世衡、杨文广和高继宣等经他与小夫子所主持的制举中,筛选出的儒将之才,他同样充满期待。
狄青想通这些关窍,点头:“好。”
如此再好不过:无需束手束脚,控制‘打压’力度,他倒是更方便了。
“我知你素日从无懈怠,”说完了种世衡的话题后,陆辞话锋一转,意有所指道:“但在整饬军务上,你接下来的日子,最好上十分的心。”
狄青呼吸一滞,很快以笃定语气说道:“战事不远了。”
“若我未料错的话,战机便在来年金秋。”陆辞不疾不徐道:“避开春牧,避开夏雨……以唃厮啰的谨慎天性,还得有个稳定的就地取粮的补给处。”
在夏末秋初发兵,争取在冬日来临前速战速决,无疑最合宗珂与宋廷两边的心意。
但他们都能轻易预见的事,李元昊难道就会甘心坐以待毙吗?
其实在陆辞看来,以李元昊的狡诈多计,定然会设法自救——这回发兵拖如此之久,实在不是个称得上明智的决策。
唃厮啰虽于防守,前些时日令李元昊吃了大亏,却不代表在接下来这攻守互换的远征战役中,他还能取得同样骄人的战果。
然而因路途遥远、军粮输送艰难,宋廷是既不会、也不适合成为此回西征的主力军,注定得将吐蕃军推在前头。
而唃厮啰一方虽确定发兵,但具体发多少,又在何时发,就得看陆辞与宗珂君臣们接下来的讨价还价,以及宋廷那头的商讨结果了。
“这回逼狗跳墙,铁定是一场硬仗。”陆辞先是叹息一声,又笑了:“不过,这次仅是小试牛刀,所有人皆是心知肚明——对你们而言,倒是个再好不过的磨炼机会。”
狄青点点头,眼底是快要满溢出来的跃跃欲试。
靠着朦胧光线,陆辞将这头充满朝阳般勃勃生气的大狸奴的神色尽眼底,不禁笑了一笑,忽飞快凑近前去,轻轻在他侧颊落下一吻。
趁着狄青瞪大眼睛、还没来得及有进一步动作时,陆辞已难得敏捷地把被子一卷,赶紧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该睡了。”
狄青情窦初开,又是才尝欢喜汤的滋味不久,哪里知道,这世上还有勒令他老实听话、却肆意四处点火、之后理直气壮地耍赖的‘恶人’。
他咂了咂嘴,眼巴巴地望着陆辞,一言不发的模样,似在控诉。
若不是这几天都被拽着一道熬汤,熬得手脚发软的力,陆辞怕是都要被看得心软了。
然而身上还酸软着,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纵容对方的了,既不能眼睁睁看着大狸奴的心机招数,陆辞……直接将眼睛给闭上了。
狄青安安静静地等了一阵子,确定公祖是当真不愿了,虽有些沮丧,但也不多加纠缠,只翻身下床,从柜橱里抱了床备用的冬被来,贴心地不去拆那自己团成可爱一卷儿的公祖。
升官发财在宋朝 第338节
在他忙活时,陆辞无声地睁开了眼,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
在确定‘危机’解除后,他才慢悠悠地从卷里将整个脑袋钻出来。
他从未做过这很是幼稚的举动,也不知做起来颇为困难,更因自己动作显得笨拙,而有些懊悔和着恼。
他自是不知,不管是卷成一卷的模样,还是从卷里钻出来的动作,都快把面上强撑着正经模样的狄青的心……给可爱化了。
第三百六十八章
接下来的大半年里,陆辞作为主使频繁往返于汴梁与青唐两地,自然不了路过秦州,与狄通判密切沟通,获得相应协助。
狄青沉浸在可频频见着心爱之人的美妙中,却也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这样的好日子很快到头。
——翌年夏末,大宋与宗珂正式敲定细则、签订盟约,秘定于九月中旬,由青唐城拨三万禁军为先锋,历城十万乔家军为主力,发兵西进。
而大宋这边的应对,则分为攻守两军:守军以曹玮为主将,主要以镇守边境、防范辽兵趁虚南下为主;攻军则为资政殿大学士范雍所领,其中官家‘一意孤行’,不惜力排众议,在寇准这位宰辅的鼎力支持下,检视过往军功,成功对狄青以超资擢用。
原不过为秦州通判的狄青被迅速获超六资提拔,跃升与张亢一文一武,共领一军,虽未至被成为副将的举足轻重,也足够让人瞠目了。
可想而知的是,若狄青是武官身份,纵有亮眼功绩,在朝中素爱论资排辈的文官打压下,也绝无可能获这般擢升。
他之所以获此破例,除却过往战功,曹玮、寇准与陆辞等人连连上书力挺外,更需多亏了他的文官身份——朝中以文令武,要压制在曹玮亲传亲授下锐气十足的张亢,自得由深得官家青眼的制科之魁狄青出手。
当再见到怀携这份机要国书、将快马回返汴梁的的陆辞时,狄青清楚,若无意外的话,这场短暂的相聚之后,至少短期之内,他与对方难有再见之日了。
与难掩闷闷不乐之色的狄青不同的是,陆辞仍是笑眯眯的,只在分别之前,郑重叮嘱小恋人了几句:“在秦州知州的选任上,陛下可谓慎之又慎,才拖得如此之久……”
明眼人都能瞧出,秦州已为西边战线的命门所在,不仅肩负与宗珂密切联系、向东军输送军备的使命,更是防范北辽的机要之所。
只是发派边官任命的吏部,却只知一昧按例磨勘、进行调任,丝毫不关心边境情势日益紧张。
当赵祯得知,在滕宗谅因公使钱案被调往别处后,吏部竟险些将一年近古稀之年、履历写遍‘中庸’二字的官员派去知秦州时,差点被气得七窍生烟,急忙派快马追回任命不发。
按着他们的设想是,待这位年迈官员撑过三年任期,便可圆满致仕还乡,却全然不管如此安排,会对赖秦州这一重镇以生存的诸多州郡造成何等影响。
“离最后敲定人选之日,应已快了。虽说出征之后交集不多,但为以防万一,”陆辞微微一笑:“待他走马上任前,你最好先与公寿通气 ,好在这位新官眼前演上一场水火不容、针锋相对的戏码才是。”
狄青若有所思,半晌,点了点头。
“此去一别,距下回再见,总会有些时日。”陆辞掩下临别时的不舍,口吻轻快,温柔的目光一直凝聚在狄青的面庞上,含笑道:“还望我这身先士卒惯了的大狸奴,在日后冲锋陷阵时,莫忘保重身体,家中……可还有人等着与你成亲。”
狄青愣愣地眨巴了下眼,面颊倏地烧红。
经过这么一撩拨,火苗蹭蹭地往上窜,叫他哪里抑制得住心中澎湃情愫,当即扑了上去,非缠着人一道熬那道百尝不腻的欢喜汤不可。
为秦州知州这一人选,远在汴京的赵祯,嘴角都烦得生了燎泡。
按他的理想,为振作边军将士,这秦州的知州之位,除开他文武双全的小夫子外,显然还是需选武将出任较为妥当。
然而赵祯没有想到的是,在长期以文抑武的风气熏陶下,不仅养出了大批纸上谈兵、恃才傲物的文官,更多了大批安于逸乐、一心混日子的武将。
文官怕死,武将却也不勇毅。
当赵祯不得不妥协于吵闹不休的朝臣,折衷派去杨崇勋这员先帝的东宫老臣,欲以其坐镇秦州时,诏令下了半个月后,实在无法再拖延不去的杨崇勋……竟是直接从马背上‘不慎’坠落,断了一腿,只能躺在床上养那身老骨头了。
断腿之痛虽巨,却是一时的,杨崇勋当然狠得下心。
——他好歹是知天命的岁数了,一不为官二不为财,就为成全小皇帝那点跟臣子们对着干的小心思跑去生死之地,当他是曹玮那般早晚要为国捐躯的傻子么!
赵祯起初还当这是纯然的意外,不仅允了杨崇勋在家养病的折子,还发下不少赏赐,以对这位先皇老臣不幸负伤的抚慰。
但在接下来连续数次任命,都见被委派去秦州的武将先后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落得不良于行的结果,赵祯哪怕再单纯,也反应过来了。
哪来那么多突发意外,不过畏而避战的伎俩罢了!
赵祯在起初的难以置信后,便是勃然大怒。
带头闹事的那些个辇官的鲜血还未彻底干涸,就又有后继者接连仿效,胆敢接连着愚弄他了!
赵祯一气之下,率先严办了领这‘苦肉计’的坏头、还心安理得地拿着他的赏赐的杨崇勋。
在事情败露的情况下,朝野上下最不缺的,就是落井下石,对杨崇勋这一‘赤脚兵丁’口诛笔伐,以撇清之前那点干系者。
在他们推波助澜下,赵祯更是被火上浇油,不听杨崇勋的狼狈求饶,毫不留半分情面地将其一撸到底。
虽看在先帝的情面上,未对其赶尽杀绝,却也是被削成了体面全无的白身,多年来积蓄下的巨额财富被充入军资不说,养尊处优多年的杨崇勋,还被禁军兵士按在板子上,结结实实打了十大军棍。
这一顿军棍挨下来,一阵鬼哭狼嚎后,原本完好的另外一条腿也断了。
哭哭啼啼的一家人在京人的鄙夷唾骂下,狼狈地逃出京城,往老家的方向去。
赵祯余怒未消,在将跟着杨崇勋捣鬼的一干尸位素餐的武将一一予以严惩,望着‘因祸得福’而丰盈起来的军资,才渐渐平静下来。
要供养禁军的西线远征,军上的开销甚巨,还是个需接连不断进行投入的无底洞……他之前没少自掏腰包,朝着内需库动手。
如今一口气宰这么多头肥羊,就如同做了好些比无本买卖,益清算下来,直让连蛤蜊都舍不得食用的堂堂天子都吃了一惊。
若非他天性仁善、且理智尚存,否则在四处用钱的这一节骨眼上,怕都得迷上‘抄家’的行当了。
要不是实在舍不得,为此人选愁得焦头烂额的赵祯,都快要忍不住将小夫子给派去了——二任秦州知州,岂不是轻车熟路,游刃有余么?
等陆辞一路快马加鞭,回到京师时,最终被确定为秦州知州的这名要员,刚巧早他一日已然离京。
“竟是晏兄去了?”
陆辞从正逢休沐、特意来城门口蹲他的柳七口中得知那位‘幸运儿’的名姓时,不由一愣,脱口而出道:“是何人陷……举荐?”
非是他对晏殊怀有偏见,而是这位以审慎严密、好诗喜雅著称的斯文人,可跟烽火狼烟的秦州毫不搭调。
以晏殊好稳打稳扎,除开早年做州官去往各地的经历外、轻易不离京城的脾性,会愿为了他自请出使吐蕃,已是铁树开花。
却绝不可能会亲历前线,做调兵遣将的‘蛮活’的。
既然晏殊不可能自请去西线,而但凡是对他有些许了解的友人,也不可能将人往‘火坑’里推,那想必是出自政敌的手笔了。
不曾想,他这回却猜错了。
“还能有谁,”柳七懒洋洋道:“自是丁枢密了。”
随着王钦若彻底落马,一蹶不振,被远贬边州,丁谓在幸灾乐祸之余,又有些兔死狐悲,便安静了好一阵子。
凭他敏锐,很快就捕捉到了官家在偏爱寇相之余、也有意扶持一派与之抗衡、以朝中形成性格强势的寇准一言堂的用意。因此投其所好,很快复起,这几年来,官职总在枢密正使与末相间徘徊,常能冷不丁地打寇准一个措手不及。
寇准以身为北人自傲,对晏殊这等温温吞吞的南人,素来是瞧不太起的,充其量是看在陆辞这一自己颇为心上的小辈的颜面上,才未似从前那般频频挑刺。
丁谓却与晏殊一般,同为南人,作为在朝中人数较少,势力较弱的南地出身官吏,纵使晏殊有意做个纯臣,也难被打入他们派系之中,无法全然置身事外。
丁谓之所以将晏殊推到秦州去,还真不是存着害人的心思。
众所周知的是,那曾是陆辞的任地,若其不将治理当地的经验心得对晏殊倾囊相授,自可离间二人友谊;若陆辞当真毫无私心,那晏殊作为南地一派官员中的后起之秀,在秦州表现出色,于他而言也是有利无弊……
正感愤懑焦急的赵祯,得晏殊这一人选后,虽称不上十分满意,但碍于事态紧急,还是下定决心一拍板,不给晏殊周转的机会,次日就命人上任去了。
“丁枢密缺德多了,这回倒是做了件好事。”二人骑马朝皇城去的路上,柳七忽贴到陆辞耳边,小声乐道:“有同叔任知州,青弟岂不是如鱼得水,便利得很?”
陆辞不置可否,心中却是不以为然。
他所想的,与柳七所认为的,刚好恰恰相反。
以晏殊的保守太平做派,狄青在率军出征后还好,但在州中事务的决策上,怕是会有不小分歧。
第三百六十九章
陆辞与柳七一路说着话,很快便来到了有禁军严密把守的宣德门前。
再往前,可是无召不得入的了。
柳七俏皮地冲好友一眨眼,利落调转马身,揶揄道:“不知愚兄要为摅羽备宴接风洗尘的话,是定在今晚合适,还是明晚的好?”
陆辞哪里不知,柳七备宴是假,倒是真未为了调侃官家总捉着他不放的做法,于是温柔一笑,低声应道:“夫人不必为琐事操劳。我若迟归,夫人不妨择枕入怀,暂代为夫,以孤枕难眠。”
柳七嘴角微抽,冲打蛇随杆上的小饕餮翻了个白眼后,便催了催马,潇洒走了。
陆辞则在宫门前下了马,由禁军侍卫领着,沿着已在多年里走得烂熟于心的青砖路,朝大内方向行去。
就在殿宇近在眼前时,有一道颇为眼熟的清瘦身影恰从其中行出,而对方略一抬眼,也轻易就认出了陆辞。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十日前才受官家破格提拔、年仅四十五岁,便升迁至末位宰辅的王曾。
王曾与陆辞默契对视,同时轻轻颔首,算是打过招呼,即省去那些个烦文缛礼,从容地一入一出。
在二人擦肩而过时,故意放慢几分脚步的王曾微微一笑,飞快地道了句:“……先道句恭喜了。”
若换做旁人,早要压抑不住心潮澎湃,迫不及待地问起详情来了。
陆辞似是连一丝一毫的好奇都不曾有,面对王曾的这句毫无由来的恭贺时,他只弯了弯唇角,笑盈盈地回了句:“同喜。”
见他如此反应,王曾加深了眼底的笑意,再次冲他轻轻颔首后,不着痕迹地加快了脚步,很快离开。
陆辞甫一入殿,便获了对他的到来翘首以盼已久的小皇帝的热情招呼。
一直心不在焉地盯着门口方向的赵祯,一见期盼的身影进入,想也不想地从书案前站起身来,在一干内侍的注视下快步迎了上去,握住陆辞双手,亲切道:“可算是将小夫子盼回来了!来,快快坐下。”
接下来,赵祯仗着个头又长了一些,拿出了陆辞不好明显挣脱的力气,愣是将人拽到了身边的座椅上坐下,不住嘘寒问暖。
陆辞是既感动,又无奈,只有由着赵祯还握住他坐手不放,岔开话题道:“臣下此回见闻,已记入密函,随国书一道命人快马送回,官家可到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