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官发财在宋朝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放鸽子
最难的头已启得漂漂亮亮了,后头的扯皮……磋商细节,只要不是个全然无能的庸才,也能办得足够入眼,哪里用得着将陆辞派去?
况且,就唃厮啰同陆辞的那点渊源,加上这回设法把人扣住久久未归的做派,也着实令人放心不下。
“你这话只与陛下说过?”寇准问时心念电转,他是打定主意,要设法撤回陆辞的胡话了:“这事你知我知,陛下知,再莫让第四个人知晓了。”
陆辞摇头道:“多谢相公爱护,只是正因我开了个还算不错的头,实在不放心交到旁人手里,宁可自己多走几趟。”
其中的主要原因,倒真不是为了与狄青多聚一聚。
寇准挑眉,故意道:“摅羽这么说,未也过于小觑朝中众多同僚了吧?”
“非是小觑。”陆辞轻笑一声,坦荡自嘲道:“而是唃厮啰此人诡计多端,心机深沉,极不好对付。要应对他,不仅需少些拐弯抹角,与他撕开了讨价还价,更需有一张能舍下的厚脸皮。非是我托大,纵观朝中,何来敢当者?”
陆辞绝非一昧自傲之人,但他极其清楚,朝中比他能言善道、才思敏捷的人并非没有,却绝不会有比他更能舍下脸面算计的。
毕竟颜面,是世间所有士大夫都最为看重的,几乎等同性命的存在。
他之所以会与寇准挑明了说,无外乎寇准在澶渊之盟时,也曾竭力舍下脸皮,同契丹就岁贡的数额上竭力争取低价,相对而言,应更能理解他的心境。
听陆辞这一番话,寇准默然片刻,叹气道:“你一心赤诚为君为国,我再劝你,便显小人了。既你有此决心,我唯有厚颜替世间百姓,替你道一声谢。”
“当年国家那般濒临危亡,若无相公忠肝义胆,毅然挺身而出,何来今日太平盛世?若真要谢,也当是晚辈谢相公才是。”陆辞郑重回以一礼,诚挚道:“相公多年维护、提拔晚辈的拳拳心意,晚辈虽无从回报,却始终牢记于心,也谢过相公理解体谅。”
锦绣山河之畔,尚有强敌环伺,只有彻底抛开个人得失,才能做护卫江山的铜墙铁壁。
“你夜里专程寻我,便是要听这些相互吹捧的酸话?”
寇准不自在地摆了摆手,清清嗓子,起身道:“夜已深了,我可不似你这小子力旺盛,需歇下了,你也赶紧回去罢。”
“听着‘夜深’这话,”陆辞笑道:“我还当相公要留我过夜,原来是我自作多情了。”
寇准毫不客气地翻了个白眼,干脆朝他身上虚踢一脚:“陛下未能留住你,我哪儿来那么大颜面来留!赶紧滚回去!”
主人家既翻脸,陆辞只好从善如流地‘滚’了。
有前期的众多铺垫,再加上打通了赵祯和寇准这两条道后,陆辞除了挨了柳七和晏殊不理解的白眼外,在继续获得出使吐蕃的差事上,果真彻底没能遇到任何阻碍。
在家赋闲了两月不到,刚与所有友人们轮着各聚过两圈的陆辞,就得到了再次出使的诏令。
第三百六十五章
在与陆辞离别后,狄青情绪低落了数日,便加倍投入到了秦州的政务中。
自滕宗谅被调走后,秦州知州的职位就因朝中迟迟未决、而处于一直空悬的状态。
尽管如此,狄青身为通判,也不可独断:除小事或急务当立作决断外,但凡可推延些的事务,他都得署上自己名姓后,先封存起来,等新知州来到任上,再由其一一进行批阅。
由于李元昊在一年多前,才遭吐蕃与大宋联军重创,而一晃眼的功夫,最不适宜出兵的严冬即将到来,秦州城上下便也由起初的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到后来逐渐放松,最后变得习以为常了。
轻松的氛围,却始终只存在与百姓之间——就如朝中三令五申的那般,狄青丝毫不曾松懈,始终争分夺秒地整饬着军务,整个秦州,也就处于外松内紧的稳定状态。
在这方面,他原本有张亢可用,不必凡事亲至。
然因秦州面临的威胁相对较低,张亢被临时征调至邠州去,辅佐身体状况起起伏伏的其知州曹玮将军去了。
仗着尚未完全平复的夏国入侵的这一由头,宋廷可理直气壮地驳回辽国的抗议,狄青亦可光明正大地组织人马,拉兵寻匠,抢修破败不堪的沿线据点。
同时,狄青也不曾忘了严加盯梢查看,严防商贾为谋求私利、将战略物资运送去夏国去。
修复沿途据点的意义,显然不只在于防备北边野心勃勃的辽国,还有随时可能反戈一击的盟友吐蕃,以及时刻准备卷土重来的夏国。
狄青如今虽是文职,却因前些年的军营生活和猎户日子,除在个人细节上讲究些,始终过得更像个舞刀弄斧的武官,全然没有好咬文嚼字、斯文秀气的模样。
每当他戴着青铜面具,到兵营里巡视时,总有些胆子大的、曾与他同吃住的兵士一脸稀奇,还私下里笑着冲这位毫无架子的狄通判打招呼,问候几句。
在他们看来,狄青不过跟着陆节度去了趟京城,回来就摇身一变,由个无名小将成了舞文弄墨的堂堂通判……实在是太稀罕了。
文武双全的俊杰,史书上虽有不少记载,但在这边防军里摸爬打滚那么些年,他们哪会不知两者兼顾的难度?
升官发财在宋朝 第336节
将门出身的曹玮将军,多年来战功赫赫,是公认的深有谋略,也无法做到真正下场与那些个满口‘之乎者也’的文人一道作文,最后还得个魁首呀!
人有所长,必有所短。似狄青这般武艺逸群的,真正读懂背诵几本兵书,写得一些还算入目的文章,这就顶天去了,怎正儿八经去考科举,还考出个名堂来了!
一想到曾跟这么一位不得了的人物同起同居,一道训练多年,他们心里油然生出几分与有荣焉,比起不切实际的羡慕,更多还是感到骄傲、觉十足长脸。
万胜营的兵士们,相比之下见识要多上不少,加上曾与狄青近上许多,总体没那么惊讶。
他们多是武官家族子弟,打小不论是受父母逼迫也好,耳濡目染也罢,总归是念过一些书的。
家中子弟,也有弃武从文、下场赴考者,尽管远不及狄青摘得魁首来得亮眼,但偶也有雀屏中选者,并非那般罕见。
令别人津津乐道的狄青出身为寻常农家、这下可蜕变成了凤凰这点,更让他们不以为然。
出身归出身,但也不看看,狄青打小就被带在哪个身边,受的是谁的指点?
要论天下才气,怕还真没几个能比得上连夺三元,身边常伴知己无数的陆辞的!
更有说酸话者,忍不住私下嘀咕:陆辞曾任两回主考,又深得帝心,加上狄青前些年攒下未报的战绩,如此得天独厚……陆辞固然不敢在众目睽睽下做出徇私透题之举,然人心都是肉长的,何况是素来宠信陆辞的官家,不可避地会对其有所倾斜。
这些,可全是他们羡慕不来的了。
明眼人亦能看出,单是狄青自当年入军营来,每到夜里都雷打不动地捧书夜读,勤而不懈地练习作文的毅力……就注定了他定能把握时运。
狄青对投注在他身上的复杂目光,全然称不上在意。
不招人妒是庸才。而如今文武之间泾渭分明,朝中又盛行以文制武……
只要不是愚不可及的莽夫,看在前程的份上,都不可能公然与他作对。
他的满腹心思,都飞到前日到的诏令上了。
诏令发出时,那一万被临时编入禁军行列的兵马已然出发,如此算来,最多再要个十天左右,便将抵达。
想到马上要对这么一支未曾见过鲜血杀伐,倒是养尊处优惯了,浑身透着散漫傲气的花架子军……
狄青微微眯起了眼,露出个与陆辞极相似的神色来。
领这支禁军前来的将领,他还刚巧认识:正是不甘只承叔父种放庇荫、在制举初开时毅然下场,最后位列榜眼,仅次于他名下的种世衡。
不过,他全部心思历来都放在公祖身上,并未对种世衡有旁的关注。只依稀记得那人身量不高,但颇为壮实,模样生得粗犷,还是个大嗓门……
应不会太难相处才是。
狄青漫不经心地想着,有条不紊地做着接这么一批烫手山芋的准备。
十天功夫一晃而过。
当他得到城门卫兵的报信,道人已携诏令赶至时,对种世衡的印象就又好上了几分。
由京师行军至此,只用了短短十余日,可想而知的是中途不曾有多的逗留,单看态度,就摆得很是端正了。
狄青略一整装,风风火火地骑马去迎。
真正与种世衡重新打过照面后,对方果真是他印象中的模样,谈吐则是客客气气,一丝不苟。
狄青也投桃报李,将秦州大致局势做了简单介绍后,便把人领到刚刚扩建的营房里,之后除了派去几名心腹帮着安置外,就未多做干涉了。
他大致地看了眼因辛苦赶路、而一个个显得人倦马疲的这支禁军,未找到显眼的毛病,对种世衡的能力就又肯定几分。
旁的姑且不论,狄青决定先回衙署,派人着手筹备夜里设宴,为其接风洗尘之事了。
就在他跨入官署门槛的那一瞬,后头忽有一道被刻意压得低沉嗓音传来,隐约带笑:“狄通判请留步,这有新的信件,可要一读?”
狄青听得耳廓莫名一麻,在脑海略过‘颇耳熟’这一念头前,身体已先一步做出反应,骤然止步,旋即转过身来。
唤住他那人头戴帷帽,身形修长,举手抬足具是优雅,且因身着素袍,身上少了些许威严与锐气,却添了几分温润与亲和。
这——
狄青双目睁大,嘴愣愣地张开了,脑子里却一片空白,只眼睁睁地看着对方走近,一时半会竟说不出任何话来。
陆辞不疾不徐地摘下帷帽,露出一张笑盈盈的、似会发光的漂亮面孔来,手上还很是正经地将那封薄薄的信递了过去:“信件在此,狄通判快下罢。”
直到粗糙的纸张被塞入掌心,狄青出窍的神魂才缓缓回归,头个反应,却是先狠狠拧了自己一下。
会疼,不是在做梦。
陆辞将他傻愣愣的可爱反应尽眼底,登时忍俊不禁,却不好在善意微笑着看戏的其他官吏面前表现出来,于是轻咳一声,正色提醒道:“刚分别不久,你莫不是就将我给忘了吧?”
狄青彻底回过神来,眼眸因惊喜而被点亮的同时,脸颊也一下变得绯红。
公祖怎来了!
一向冷静稳重的狄通判一下露出无措神色,误会了他面上沾染那抹绯色缘由的众官吏因看足了瘾,为避招来‘报复’,便嘻嘻哈哈地散去各忙各事了。
到底顾忌身处大庭广众之下,狄青劲全身的定力,才克制住将心上人紧紧涌入怀中的冲动,磕磕绊绊道:“公、公祖是如何来的?”
“这还需问?”陆辞正欣赏他的激动模样,故意曲解他的问题,答非所问道:“自是骑马来的,天气不好时,还换乘了车。”
狄青一时语塞,半晌才压低了声音,直接换了问题:“……这回,能留几日?”
陆辞笑了,正儿八经道:“承蒙陛下看重,我将再往吐蕃一趟,商议结盟细约。且因这回的副使将由范弟兼任,加上筹备贺礼等事宜,少说也需半个月吧。”
狄青听到‘半个月’这三字,已是心法怒放,嘴角抑制不住地往边上咧:“好。”
陆辞微笑点头,再次催促道:“狄通判还不读读信件?”
狄青经他三番四次地提醒,终于悟到点什么,匆匆忙忙地去拆信。
信纸仅有薄薄的一张,他一展开,上头看似没头没脑地写着几句,乍一眼读来,更像是道菜谱。
他无声读道:“欢喜汤,需取狄家狸奴一只,挑二两酸醋,半升红豆,三钱老梨花,一朵海棠,酌量力道一处捣……煎也好,点也好,气息相合直到老。”
陆辞忍着笑,见狄青先是神色怔楞,接着猛然瞪大眼,显是彻底回过味来,手忙脚乱地将信往怀里塞。
对如此狼狈的狄青,他非但没有见好就,还一脸正经地望着羞赧得说不出话来的小恋人,坏心眼地补了一刀:“不知狄通判在今晚宴罢之后,可愿与我研究这道得来不易的夜光菜谱?”
听完这话,狄青面上本就尚未完全褪去的红潮卷土重来。
这次,可是真正熟透的红了。
作者有话要说: 口嗨王者陆辞
注释:
这道菜谱我瞎改自《遵生八笺》里的苏东坡须问汤:二钱生姜一升枣,二两白盐一两草(甘草),丁香木香各半钱,煎也好,点也好,红白容颜直到老。
没错,苏轼对美容还颇有心得,曾说用芝麻加去皮茯苓和白蜜,久服气力不衰;他还每日缓嚼芡实(蒸熟去皮晒干,再微炒),刺激面部肌肉,减少皱纹(《中国历代美容美发美饰辞典》p51)
第三百六十六章
入夜后,陆辞先回了宅邸,狄青则晕乎乎地去赴了宴。
洗尘宴上人来得不多,狄青本就话少,这场更是寡言,神色始终严肃。
种世衡见他年纪虽轻,却是不苟言笑,答话滴水不漏,不更慎重几分。
种世衡争取这一职事,当然也是怀有不小野心的。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在制举之中,他虽对狄青的本事颇为佩服,但也不意味着他会当真认为己不如人,而颇有几分傲气。
对这支所谓禁军的棘手程度,他一路领来,可谓心知肚明,但除了确保行军速度的一些整治外,他不曾多余插手,存的就是考验狄青练兵这方面的本事的心思。
他对狄青当年将那‘臭名远扬’的万胜营大改面目的了得手段,虽是略有耳闻,但到底不曾亲眼看见,仅信个三分。
狄青在入住营房时,不过一介白身,在未于吐蕃攻城一战中大显身手前,凭借的不过是彼时为知州的陆辞颜面。
有陆辞这么一位愿意对他照顾周全,也有能耐做到面面俱到的能人保驾护航,他这名声中,到底有多少水分,可就不得而知了。
当然,种世衡知晓西北战线的要紧程度,存的自然不是什么捣乱心思。
若狄青当真有那本领,那他甘作副手,为其驱使;若不过是虚名在外,实际上是个拿这局面毫无办法的草包的话,他可就要不客气地架空对方,进行夺权了。
狄青对面上客气的种世衡应对自如,然而他的全副神魂,其实早飞到心上人招呼他研究菜谱的邀约上去了。
每逢种世衡发问,他虽礼貌地分神回答,却回回言简意赅,令有意试探他的种世衡捉摸不透,也寻不着任何破绽。
一场宴毕,看似双方尽欢,种世衡则在心里给这位同年默默定下了‘无懈可击,老成稳重’的初期评价。
他不知道的是,在他眼里‘老成稳重’的狄通判,在一离开众人视线后,便迫不及待地翻身上马,一路催着坐骑风驰电掣,未过多久,就重回陆宅了。
这会儿的陆辞已焚香沐浴过,潮湿的一头乌发松散披着在雪白寝服两侧,大大敞开的领口露出两截致锁骨和一大片皓白肌肤,如诗如画的漂亮眉眼含笑微弯,皓齿在朱唇后若隐若现,充满了任人施为的朦胧诱惑。
陆辞懒洋洋地翻了个身,把读了一半的话本毫无留恋地拨到一边,换了个侧躺着、一手撑住一侧后颈,一条长腿平放伸直,另一条则微微曲着,搭在膝后,瞬间从沾染些许红尘的谪仙,化作十分的风流慵懒:“怎么,这么快便回来了?”
狄青喉头发紧,一双眼珠子死死盯着榻上的俊美恋人看,半晌也未能说出话来,只朦朦胧胧地点了点头。
陆辞轻笑一声,正色道:“这菜谱颇难,我一人读不懂,还需青弟多劳累了。”
狄青欣然应下,利落褪下碍事外袍,便利落翻身上了榻。
不得不说,这道名为‘欢喜汤’的菜谱,不仅需陆三元苦思冥想过后,进行一通看似合理的胡编乱造,对食材择取方面,更是极其苛刻。
换做旁人,哪怕侥幸得了这一妙方,也无论如何都做不出来的。
它不但非指定要天底下独一无二的那只狄氏狸奴作主料,还要老坛酸醋,又缺不了相思红豆的点缀。
不论哪样,皆是多一份嫌腻,少一份过淡。
但最需心讲究的,终究是‘捣’这一字。
梨花虽要老上一些,却是瓣瓣白皙细腻,素洁淡雅,香气汁水丰美,只消指间轻轻一揉,既变得既软又绵。
相比之下,正值盛时的海棠则是彻底褪去了幼时特有的短柔毛,紫褐色的基部呈宽楔形,前端圆钝,强健的雄蕊边缘有细碎锯齿,叶柄粗壮,气息亦是霸道而浓烈。
要令两者相融,成为一道让有情人百尝不腻的美味相思汤,就需在‘捣’这一道上用尽功夫——四分力道,三分妙,加上三分迅疾。
而在这极为复杂的烹饪过程中,纵使菜谱已被二人铭记于心,举手抬足间很是默契,不必在期间燃灯,但也难因掌火扇风的一来一往下,惹得一方过于卖力而大汗淋漓,另一方则被带得疲惫不已,难以动弹。
更不得了的是,由于过久不曾下厨,狄青抑制不住急切心态,起初根本控制不住细火候。
导致他那方柴火过旺,二人不得不中途稍作歇息,特意令人送了些水来。
为快烹干了的浓汤掺上几分,也叫已被熬制成乳白色的梨花膏彻底入味,翻腾出甜甜软软的香气了,才能继续支撑着接受之后的细火徐煮。
等这道色香味俱全的欢喜汤,终于被两位新手厨子联手熬出,已是破晓时分。
负责料理这朵磨人的海棠的陆辞,实在是累得厉害,腰酸腿软,哪怕明知天光泛明,也要继续躺着歇息了。
而不住捣制梨花膏的狄青,哪怕更需神掌控妙力道,却因是习武之人,还是要显得轻松愉快得多。
同样是忙累一宿,到该起身去官署的时候了,他面上仍是神采奕奕,丝毫瞧不出一夜不曾合眼。
升官发财在宋朝 第337节
他唇角控制不住地上咧着,傻笑着整装洗漱后,不忘在出门之前,蹑手蹑脚地又掀开一点还在炉上煨着、藏着里头还滋滋冒着淡淡清香的汤汁的瓷盖,往里头瞄了一眼,原想小心重新放下,却没能忍住馋意,偷偷地尝了一点熬得万般入味、令人回味无穷的欢喜汤。
“昨夜你还未饮够?”
感觉到轻轻覆于唇上的温热气息,陆辞困得懒得睁眼,更懒得恼他偷食,只轻轻哼了一声,沙着嗓子说了这么一句。
狄青老老实实地应了一声,得到警告后,赶紧将被褥重新盖好,神清气爽地去衙署了。
当晚了好几步得到消息的范仲淹,匆匆忙完临近县城的事务、当天下午赶回州城,直奔陆宅时,看到的就是懒洋洋地坐在椅背上,正捧着本蕃文闲书,读得津津有味的好友。
“希文来了。”
陆辞眼都不需着急抬,就从脚步声中分辨出来人身份。
他不疾不徐地瞟了眼最后一页的剧情,总算读完了昨夜为烹制那道难度颇高的欢喜汤、而不得不中断了的话本,笑着往身边的空椅一拍,亲昵招呼道:“快来我身边坐。”
范仲淹丝毫没对陆辞未曾起身相迎、而是极随意地招他直接过来的做法起疑心,从善如流地坐下后,便一丝不苟地汇报起近期公务来了。
陆辞起初当他是那么快又与自己这友人重逢,惊喜下的乱找话题,但在听了一阵后,便只剩哭笑不得了,唯有打断他道:“希文莫不是忘了,我早非秦州知州,这些事务,也无需叫我知晓?”
范仲淹明显一愣。
……许是陆辞身处秦州陆宅的画面,实在过于自然,以至于他不自觉地就拿出了几年下来养成的习惯,本能地就向知州汇报工作进展了。
知他脸皮薄,陆辞难得厚道地未捉着他揶揄,而是灿然一笑,将手中读完的话本,徐徐推到了他面前,诚心提议道:“民间话本固然是以天马行空的挥墨为主,但角色原型,往往蜕变于些不好轻言妄论的人物本身。在青弟忙于筹备使团行当时,希文不妨也读上一读。”
范仲淹的注意力果然被瞬间转移开来——他认真接过这一话本,凭着几年里偶尔抽空学来的一点吐蕃话,皱着眉,艰难地读着这本书的标题。
若他没理解错的话,这通俗话本的名字,应为《沉舟记》。
在与陆辞简单闲聊过后,范仲淹惦记着接下来要随同友人出使吐蕃的差使,为避会因语言不通而拖了对方后腿,也的确存了尽快提高自己蕃语的心思了。
他心知陆辞那口吻听似玩笑随意,但从来不会真做无用功,于是听话地将书带了回房。
当夜就一边查阅陆辞寻人编来的那本简单蕃语辞典,一边磕磕绊绊地读了起来。
读着读着,他由最初的艰难缓慢,到后来的震惊疑惑,再是陷入深思。
沉舟记一书并不长,取自破釜沉舟一词,所讲述的是一大户人家宠妾灭妻,后遭报应的故事。
被驱赶的前妻室所出二子卧薪尝胆,忍辱在继母的刁难下讨生活,最后积蓄实力,一朝自立门户,后生意做得风风火火,回头将异母弟弟害死,夺回家业……
整个故事,若只当做单纯的话本读下来,也称得上是波澜起伏,纷呈,令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的。
但哪怕没有陆辞的婉言暗示,范仲淹也不可能品不出,这话本背景的似曾相识,以及其中暗藏的几分凶险试探。
这话本能流到秦州来,虽多少有商道被重新开启、维护良好、商贾通行频繁的功劳,却也意味着,它在宗珂境内更有名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