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官发财在宋朝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放鸽子
听得狄青的话语,原本面色惨然灰白、如行尸走肉一般的撞令郎,眸中纷纷绽放出丝丝光亮来。
他们自被掳去夏国后,便受着毫无人性的奴役,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唯有靠着对亲人的思念,才能苟活至今。
如今故土虽尽在眼前,迎接他们的却只剩无情箭矢和紧闭的城门,和随之而来的那无穷无尽的绝望。
听得那宋将之话,他们方幡然醒悟——时至今日,死已不可怖。
更可怖的,还是受夏狗利用,成了捅向同胞的利器!
大多夏兵皆不知汉话,不知狄青喊了什么。
他们还沉浸在一贯绵软的宋人,竟会在寨头,于众目睽睽下活剐一人的震撼中,未能回过神来,不防身前一直似死人的撞令郎忽然暴起,竟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冲力,不顾一身受绳索困缚,直冲他剑尖而来!
“死啊啊啊——!!!!!”
随着“呲”一声裂帛响,那撞令郎的胸口被利剑刺穿,人仍忍着剧痛,发了疯般朝他撞来,直至把他撞得摔倒在地,人彻底没了气息,才瞪大双目,至死都压在了他的身上。
“疯子!”
那夏兵突逢此变,下意识地骂了这么一句。
然而这一突变,却惊醒了所有浑浑噩噩的撞令郎们。
当一直供他们奴役驱使的宋人变得奋不惧死、甚至主动寻死时,夏兵也就再没有要挟他们的能力了。
趁夏军军心大乱的这一良机,狄青强行压下声线中的丝丝颤抖,再次下令放箭。
见撞令郎这种能扰乱对方军心的利器、竟被狄青三言两语给化解不说,反而激起了宋人的求死心,反乱自身的贺真,怒得催马上前,亲自把最后几个嘶吼着的撞令郎斩杀后,以口音浓重的汉话,朝寨头狄青高喝道:“笑话!羔羊且能受你蒙骗而不惧死,你当虎狼会惧死?!你若有胆略,尽可全杀了——”
“贺将军,”狄青忽以一口极流利的党项话打断了他,冷然道:“恐怕你是在慷他人之慨罢!”
贺真一怔。
狄青所戴铜面仍然神色狰狞,却未染上半点血污。
他俯身,将被削成人彘的第四名俘虏提起,当着寨下所有人的面,撕开了这俘虏身上被血染透的战服,其背部便露出辽人特有的图腾纹身。
狄青轻笑一声,望着脸色阴沉的贺真,无情揭破了真相:“看来我这俘虏的,全是辽人。你们既为夏人,自然无需在乎这三百余辽人死活……当真不必在意么?”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摘自:《如果这是宋史3》
从吐蕃人内乱开始,李元昊得以平静地整顿军队,不断地吞并回鹘人,不断地抢劫吐蕃战马,再加上汉人智囊团的指导,到这时公元1039年为止,他的军队不止是扩大,军种都开始分类,再也不能用原始的草原骑兵掠夺式、偷袭式的战斗力来局限了。
军种分为铁鹞子、擒生军、卫戎军、泼喜军、撞令郎等5种。
铁鹞子,又称为“铁林”,是西夏骑兵中最锐的部队,配备最良的战马、最选的盔甲和最优秀的战士,只有3000人,还分成了10队,每300人是一个战斗团体,在纷乱纠缠的战局中用他们决战决胜;
擒生军,是西夏人的独创,专门用来在战争中掠夺敌方的百姓,有些像是契丹人打草谷。只是西夏人更穷,对钱、物的渴望让他们出手更狠。这支部队居然达到了10万人;
卫戎军,是西夏京城的禁卫军,共5000人,都是西夏的贵族子弟但任。战斗力怎样不好估算,李元昊用他们来守大门,还是当人质,要胁贵族们就范也不得而知
泼喜军,这是炮兵,炮弹就是石头,大小不一,大的用来攻城,小的,迎面而来的敌人要小心,拳头大小的石头一筐筐地砸过来,出什么事都很正常;
升官发财在宋朝 第347节
至于撞令郎,这是李元昊的标签,充分地证明了他是个怎样卑鄙无耻的东西。
撞令郎,是他从汉人中特意挑选出来的壮男子,没什么武器给他们,每当打仗时就驱赶他们冲在最前面。会发生什么,足以想象了吧。如果想要把刀砍在党项人的身上,就得先把这些本族的兄弟杀光。
第三百八十章
因狄青喝破了俘虏的辽人身份,贺真纵使心中恨意沸腾,也不得不暂且退兵,遣使同保安军商榷交换俘虏之意。
若受俘者为夏人,他大可似狄青那般大喝一声‘党项男儿绝无贪生怕死之辈’,继续朝前挺进。
然而辽夏虽为盟友,却各怀鬼胎,由萧宗余所统领的部曲,更不乏契丹贵族之后,轻易得罪不得。
若狄青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这些‘贵’兵杀了个干净,反倒成全了他杀人灭口的心思,他日问罪时,也可把仇恨转嫁到宋人头上。
不料狄青慧眼如炬,一眼道出真相,倒让他不得不看在萧宗余与辽廷的情面上,需设法将人救下了。
好在贺真通过派人清点后,发现除却今日被当做撞令郎驱使的那百余人外,养于夏军军营中为奴为婢的宋人,仍有十余人,再添些钱粮,便可作为同宋军相商的条件。
夏军秘议时,宋军主营中的狄青则抓紧时间、在榻上闭目养神,还有一搭没一搭地应着张亢的话。
张亢一边埋头拭剑,一边无可奈何道:“我看你诸多做派,分明比我这弃笔从戎的,更似个武官!你先前枉顾自身安危,亲身上阵杀敌,我知你是艺高人胆大,加之确有鼓舞士气之效,方未曾阻你,怎知你变本加厉,竟当众剐敌!军中人多眼杂,此事必然传开,迟早让朝中那些吃饱了撑着的老学究得知。届时莫说是加官封赏了,不将你唾骂革职,都已算好的!”
他絮絮叨叨这么一阵,未得狄青半句反应,不由放下手中剑,担心地凑近前去,好好地观察狄青面色:“汉臣?”
狄青倏然睁开了眼。
张亢先被他小吓一跳,旋即见他眸色清明,神色如常,松口气之余,又更发愁了:“我方才说的,你可都听见了?我知你一腔热血要报效家国,但你若被贬官去职了,又有谁堪比边戎长城,护百姓安危呢,还是莫太冲动,当迂回婉转些……”
说到此处,张亢轻叹一声:“行事太过出格,怕是要步当年柳如京的后尘。”
从前的柳如京,出身名门世家,自身才华横溢,兼识军法胆略,更有高远志向,当的是意气风发。
然而自从他弃文从武后,其豪放性情便成了士林鄙弃的强悍粗糙,蓄意抹黑他的笔记小说更是层出不穷,最后更因不逢时,郁郁而终于如京使一职。
狄青重新合上了眼,却挥不去撞令郎惨死于夏兵手下的一幕幕情景,胸腔里心脏仍骤跳着,久久无法平息。
若非清楚手底下的俘虏皆是辽人,杀来报复亦无大用……否则他哪怕拼着日后遭受严惩,也必然要履行承诺,将人一一活剐了,才可平息枉死屠刀下的可悲冤魂。
“让军士们轮班休息,蓄养锐。”狄青下令道:“与夏军商定的换俘时机,便是发起总攻之时。”
“此话当真?”张亢大吃一惊:“虽可打对面一个措手不及,但受俘宋民的性命,可就难以保住了!”
“尽力而为。若实在不可为之,便以大局为重。”狄青冷酷地打破了张亢的幻想:“夏国匮乏人力,通常而言,唯有不从奴役的生员,才会落入撞令郎的队列中……至今仍能苟活者,他们未曾投诚的可能,已是微乎其微了。难道要你愿冒辜负今日同族弟兄牺牲的风险,让底下兵士冒死去救些极可能已成为细作的其余俘虏回来?”
而作为俘虏的辽兵,便是辽夏勾结的铁证,需尽快告予朝堂知晓,自然不可交到夏人手中。
这场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交换,不过是狄青为兵士争取休憩、打探敌军动向的缓冲时间罢了。
“自始至终,昨日那辽将都未曾现身。”狄青一个鲤鱼打挺,坐起身来后,随手端起早已冷透的茶一口灌下,眯眼道:“定是带着残兵转战别处了,若我所料不差,延州金明寨首当其冲。”
“金明寨有李都监驻守,又有多寨毗邻援护,应无大碍。”
狄青颔首:“我认为,夏军之所以先发起进攻,不过是虚张声势,为营造出兵员充足的假象罢了。于我等而言,夏军兵力空虚,正是速战速决的好机会。”
以夏人之残忍狡诈,若贺真有那能耐强行拿下保安寨,又何必与他们交涉换俘之事?
既无强攻的底气,偏偏要摆出强攻的架势,便足以证明,他们此时外强中干,主为拖延时间,迷惑他们罢了。
“换俘之事,他们为延误我军战机,八成要寻各种由头推诿,将此事延后。”狄青面无表情道:“派人通知他们,最迟明日午时换人,若还未献身,便每半个时辰剐一人……看他们今日见死不救、来日要如何面对辽主的兴师问罪。”
贺真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一举一动落入了狄青眼中后,对方竟然就将他的后续计划都给预测得一清二楚了。
他的确打着拖延战机,好让宋军看不出虚实的主意。
宋军因以步兵为主,历来就是擅守而不擅攻,更因以文监武,鲜少缺乏强攻的魄力。
只要对方摸不清己方底细,不知他们守备兵力不足的事实,便不会敢轻举妄动,只会继续僵持。
熟料狄青这一年轻儒将不仅不好对付,脾气更是极没耐心。
他仗着有辽俘在手,喝令他们明日午时便要换人,更直截了当地以‘逾时杀人’为胁迫。
贺真对得寸进尺的狄青简直恨到了极点,却碍于形势,不得不表示妥协。
“都准备好了?”
眼看着时辰临近,他忍不住催问副将。
副将颔首:“将军可要亲去?”
“自然。”贺真满面寒霜,冷哼道:“我倒要亲自会会那乳臭未干的小子,铜面下究竟是怎么一副面孔。”
副将心里隐约有种不好的预感,但见贺真满心不快,为了避过多地劝说会惹麻烦上身,唯有三缄其口。
对于狄青的厉害,他们只听说过一些,但流言真假难辨,真相究竟如何,他们也不清楚。
而萧宗余此人志大才疏,他误判敌情下的惨败,也说明不了太多。
他们真正同受狄青统率的保安军交手,仅是昨日那一照面,从那几波疲弱无力的箭雨来看,宋军的抵御能力并不如何。
若非狄青此人心够狠,运气也够好,识破辽人身份、反将他们一军的话,单凭那可笑战力,纵据寨门之利,那场试探下的胜负还不一定呢。
况且宋人文武泾渭分明,与那些个满口掉书袋、迂腐懦弱的文官,他们倒是打过不少交道。这狄青也是文职,一个脸都不敢露、还得戴个面具吓唬人的白面书生,难道还能比武将厉害?
贺真在这次交换的俘虏中命人大量掺入了已然投诚夏国,对宋人充满仇恨的人选,为让宋军麻痹大意,更打算在不久后命麻魁假扮难耐夏主‘暴政’前去逃难之人,骗开寨门后,伺机充当内应……
午时一到,狄青果然从寨门处现身。
因此番是为交换俘虏,为显示诚意,狄青未着戎甲,未负弓箭,更未佩戴面具,一身整洁官袍,更衬得他面庞俊美,文质彬彬。
腰间佩一把长剑,剑柄出金穗夺目,剑鞘更是纹路致,与其说是杀敌利器,倒不如是柜中珍藏。
若非身量一模一样,贺真几乎都要以为,昨日城头上将辽兵活剐的那彪悍人,绝非眼前这位了。
他飞快将狄青从头到脚打量一阵,目光便移到了由数百宋兵押解,粗鲁地推倒在地的辽兵身上,粗略一扫,估摸出人数差不离,于是开口道:“那——”
话刚启头,狄青的眼神倏然就变了。
无需狄青开口,早早得到军令的寨头宋兵齐刷刷地举起强弩,对准了远处毫无防备的夏兵,便是一阵准头与力道皆远胜昨日的齐射!
贺真万幸离得较远,对这场骤变,他一边猛然后撤,一边挥手下令,让后方不远处的夏军上前迎战,同时气急败坏地高喝道:“竖子出尔反尔,看来是要枉顾族人性命了?!”
他将萧宗余算计了个彻底,却不想狄青竟如此胆大,根本不打算陪他们消磨时间,而是铁了心尽快要拿下他们城寨的!
“与汉话都不会讲的豺狼虎豹,还要讲甚么道理?”狄青一脸沉静,游刃有余地披上亲兵送上的铠甲与面具,开始拔剑杀敌的同时,朗声以党项话回道:“你若肯与我单打独斗,我倒愿敬你是条好汉。”
贺真那口汉话口音浓重,宋军能听清楚的寥寥无几,纵要挑拨人心,也派不上用场。
“呸!”
贺真狠啐了一口,在仓促迎战下,他纵非毫无防备,但到底比不上对方的有备而来。
在且战且退一阵后,他感觉吃力,便要往后撤去。
刚未退几步,后方便传来惨叫连连!
贺真仓皇回头,却见之前未曾露面的张亢领着五千兵马,哈哈大笑着将他的后路给死死截住了。
不仅如此,当他看清楚张亢后排军士所为后,不由目眦欲裂——
张亢将输送粮草的马车腾出,上头装满连夜挖出的庞大石块,却未拿来做投石机攻寨用。
而是反其道而行,直接倒在主路上,将通往夏寨的主要大路给彻底堵住了!
如此一来,尚在寨中的夏军若要增援,就需由小道上绕路而来,不仅分散了兵力,且因小道崎岖,骑兵的最大优势也因此丧失。
被两面夹击的贺真,一时完全沦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里。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1.麻魁:党项女兵
2.柳如京:北宋前期弃笔从戎的典型人物,名柳开,关于此人的具体事迹可以看《生逢宋代:北宋士林讲坛说》,相当悲剧的人物。
宋人笔记小说称,柳公子在赴京赶考途中,曾干过一件骇人的事。说的是:柳开住在驿舍,晚间听到隔壁有妇人哀婉啼哭,第二天早晨便过去询问。得知女子的父亲乃是一位县令,在任时经常贪污,经手人则是家内一个仆人。现在到了离任途中,那仆人竟挟持主人将女儿嫁给自己,否则就要举报,县令无奈只得同意。女子想到沦落至下嫁此人,就伤心不已。柳开听罢,勃然大怒,官员贪污的事他不管,但一个下人竟敢如此犯上,还欺负一个弱女子,便容不得不出手。当晚,他就用匕首杀死恶仆,然后煮成一锅肉,次日再招呼那位贪官共同享用。临别时,县令询问仆人何在?柳开回答刚才吃的就是他的肉。这段打抱不平细节记载的真实性,有些令人怀疑。但类似的传说,却都反映柳开在宋人心目中的豪侠印象。
第三百八十一章
当宋廷获知这场保安攻防战的最终结果时,无论是长达数日的漫天厮杀、刀光剑影、或是马嘶哀凄、腥风血雨,以及成为无数人梦魇的活剐辽兵的场景……
都只在简练笔锋下,无声地凝成了短短二行字。
“辽人先寇保安军,铃辖狄青击败之”
“夏人复寇保安军,铃辖狄青击走之”
关于反攻战的统计,也只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兵数与时长,平实文字掩下数不胜数的惊涛骇浪。
“本部都部署狄青集兵马一万七千,强攻夏寨,历时五日,斩首、捕俘万有余。俘获马、牛、养……器物数以万计。其帐二千三百,生口一千二百,查获辽夏勾结文书一箱……”
狄青深知自己活剐辽兵之事,若此时传回京中,定然要掀起无尽的口诛笔伐。
然而面对如此可恨的夏兵,加之战况危急,哪怕重来一次,他亦将同样出事。
只是他虽不在乎自己头上添个残忍弑杀的名声,关键在于那些京官吵着吵着,却能做出枉顾战机、非将他召回京师,唇舌做那无谓的解释。
而他此时肩负重任,哪有功夫同那些不知战争残酷的富贵京官耍嘴皮子?
刚巧在斩杀贺真,夺下其寨后,在其中查出辽夏两国互通的书信一箱,亦可作为铁证,送回京中由他们吵去。
至于那亲眼目睹他活剐同袍、被吓得魂飞魄散的数十辽俘,便先关押在保安寨中。
等他把仗彻底打完了,再回京坦白一切,接受清算。
不仅是狄青这处连传捷报,被萧宗余视作洗涮初战即败的屈辱的承平砦,也很快传出了令宋廷上下振奋的好消息。
原来那日萧宗余调转马头后,未游离太久,便选择了较保安军只稍大一些、守将却默默无闻的承平砦‘碰运气’。
在初战失利后,哪怕对上这枚比较好捏的软柿子,萧宗余也是做足了准备:先就地扎营,蓄养锐一日,将负伤的兵士们替换下来,直接派上去最锐的本部人马,且一口气便差出高达五千人。
据他了解,承平砦的正常守备力量不过三千,且寨垒不比城池防御悍,根本经不起军阵的强硬冲击,便将溃于眼前。
萧宗余却做梦也没想到,他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在这万全准备后,他驱兵逼近承平砦,就在寨门尽在咫尺时,本该在铁蹄下瑟瑟发抖的宋兵,竟跟之前由铜面宋将所率领的那一支怪旅般,主动开启寨门,如狼似虎地纷纷冲出,悍不惧死地与他们展开了直面血拼!
这似曾相识的一幕,叫经历过保安一战的这支辽军心里一下犯了怵。
尤其见宋军士气如虹,初打照面就敢与他们野战较量,好似早有防备般充满底气,更叫他们心中充满犹疑。
这一犹疑,士气便泄了。
升官发财在宋朝 第348节
犯怵的不只是辽兵,主帅萧宗余更是心里疯狂打鼓。
初战失败,还能归罪于党项情报错误;若再战失利,那他一个领兵无能的帽子,就死扣着去不掉了!
只是让他立马撤军,又显得他是怕了宋军一般,大堕一度在草原驰骋、无往不利的辽军威风。
就因他不甘心下的一点迟疑,被一个个奋不顾死、冲他们喊打喊杀的宋兵所震到的辽军前锋,眨眼功夫已然负伤,先吃个大亏了。
“先回撤!”
萧宗余心神不宁,始终难忘不久前的保安大败,总觉其中有诈,只有强压下万千不甘,让辽军回缩,观察眼前形势后,再从长计议。
辽军撇下伤兵,如潮水般往回退去,然而位于承平砦前的这支意气风发的宋军,却未回砦中,而是在一身着鲜亮戎装的大将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排起了军列,随时准备迎接辽兵卷土重来。
但凡萧宗余对他素瞧不起的宋将肯多些了解,初回便不会小觑了狄青,这回,也应能轻松认出那员反打了他个措手不及的宋将的身份。
与仅是扎露头角的狄青不同,此人为曾经的殿前司指挥使、左班都虞侯,如今的仪州刺史、鄜延路兵马钤辖……
为一员胆识兼具、稳打稳扎地凭军功晋升的禁军悍将,许怀德。
承平砦并非许怀德的守地,偏偏萧宗余‘鸿运当头’,挑起战事的时机选得不早不晚,正赶上许怀德巡哨至此,登时成了叫萧宗余碰个头破血流的铁板一块。
在初试不成、回撤些许后,萧宗余亲自赶赴高地,俯瞰宋营,也亲眼确认了承平砦守备薄弱,不过他们兵员的八分之一。
凭那脆弱栅栏,和那少得可怜的守兵,竟就将他唬住了!
萧宗余先是恼羞成怒,再是信心倍增。
他充分汲取之前教训,即使胜券在握,也未曾掉以轻心,而是一边缓缓派兵压阵,一边派人前去叫骂,扰乱宋军军心。
只是许怀德治军之严整有力,远超他的想象。
一晃眼三日过去,这小小的承平砦就似一块坚硬无比的顽石,凭那少得可怜的兵员固守着,却与萧宗余的二万多员强骑战得有来有回,双方具是伤亡惨重,短期内显不出能分胜负的任何迹象。
萧宗余心急如焚。
他心知时间拖得越久,于远征作战、补给艰难的辽军而言便越不利,且宋军此处虽是守备较为薄弱的寨守,驰援不便,但倘若拖上个十天半月,那大宋的援兵再慢也该到了,届时他便更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
情况危急,他纵是千般百般的不情愿,也不得不低下高傲头颅,派人快马加鞭,朝贺真送去求援的信号。
萧宗余做梦也不会想到,这时的贺真已然命归黄泉,夏寨也已暗中改换了旗守,他派去求援的骑兵,便成了一尾自投罗网的蠢鱼。
五日后,战况僵持、等待支援的宋夏两方,终于盼来了打着‘保安山谷夏寨’旗号的援兵……
比起保安军那通篇平铺直叙、简明扼要的战况,承平砦一战更显跌宕起伏,山重水复,屡屡逆转,结局的大声,更是无比振奋人心。
面对暗暗勾结、图谋宋土的辽夏连番所栽的大跟头,朝野上下皆是一片叫好声,连民间亦是扬眉吐气、弹冠相庆。
在这两场战役中皆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狄青,自然成了京人口中炙手可热的新贵。
最为艰难的西线战事不过刚刚启头,一时半会难见战果,原只是起牵制作用的东线却是大放异,连取战果,无疑是个意外之喜。
而先前力排众议,坚持启用狄青为一路部署的赵祯,此刻亦是意气风发,既为‘师弟’的傲人战果感到与有荣焉,又被一顶顶‘用人有道’‘英明神武’的高帽砸得满心欢喜,干脆趁着势头,再次对狄青予以擢升。
就连见过大小世面,满腹经略的寇准,也受此连胜鼓舞,忍不住好心情地在政事堂里哼起了歌,冲还一脸平静的陆辞夸奖起了狄青:“你那小兄弟,实在是了不得!若能保持这气势,定将前途无量,届时说不定连你也得甘拜下风,被他甩在后头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