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升官发财在宋朝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放鸽子
被朝中文武百官羡慕到了骨子里的陆辞,每天享受着被四周人当易碎宝物般捧在手里心呵护,连皱个眉头都要惹来惊呼声声、御医紧张查看,实在是浑身都不自在。
最叫他感到别扭的,还是日日沐浴在小皇帝那充满温柔怜爱的目光中、以及需假装不知郭圣人三不五时的偷偷窥看……
陆辞一觉好转,便下榻谢恩,想即刻回府,然而赵祯被那日情景吓坏了,哪里敢让他那么快回去?
在问过御医,得知他伤势还未痊愈后,赵祯拿出了难得的强硬态度,光明正大地将他留下来,愣是按着他再养了半个月的伤。
陆辞哭笑不得,却拗不过固执的小皇帝,只有无奈地接受了这份关爱。
这种情况,就一直持续到御医最终点头,道他已彻底恢复为止。
赵祯在不舍地目送陆辞出殿后,终究还是没能说出、自那日起便埋藏心中的不安。
他始终认为,那块好巧不巧冲他砸下、若不是陆辞拼命相护、落到他头上就能要命的金饰,怕是上天对他的不满惩罚。
是小夫子舍身相救,才让他躲了这一大难。
地震之害,古今相同,说白了不过是自然规律下的结果。
但在不知科学原理的古人心中,就会不可避地将它与贪官败政、恶主犯错联系起来,导致人心惶惶。
自大宋开朝以来,运气就一直称不上好,大小灾害频繁。
而京师地震这遭,更是以大内为中心,哪怕损害不大,却因位置敏感,在朝中点燃了激烈争执,争执的矛头明指政事堂。
纵观前朝,每当国家发生大灾难时,尽管鲜少有人胆敢问责天子,但皇帝要么会下罪己诏、担起责任、以安抚民心;或是宰执知情识趣,自去请辞,吸引火力。
比起政事堂,显然朝臣们对这脾气温和、远比先帝要勤勉谦逊得多的小皇帝要满意得多,因而在发难时,默契地避开了赵祯,尽冲着政事堂里的宰执大员去了。
若非陆辞因救驾有大功,官家明摆着对他是死心塌地地回护,他定然因擢升最快、资历最轻、惹来眼红最多之故,成为众矢之的。
陆辞在大内静心养伤的这一个月里,外头都快为要罢政事堂中的哪位、共要罢几位的事,吵得快翻天了。
毕竟每罢一位,就腾出一空来,他们纵无机会,属他们一派的亲密官员,也能多一份希望晋身。
一朝落入水深火热境地的宰执官们,一边勉力支撑,一边也心里犯着嘀咕,不知哪位同僚最先撑不住,主动选择退下。
除此之外,最让赵祯头疼的,还是朝中掀起了对僵持不下的西线战事的指责谩骂,退兵的呼声似浪潮般不住翻涌回荡,越来越高。
这场在于人心中是彰显天地怒火的地震,实在是一柄无往不利的利刃——在心存不满者眼里,总有别人做不好的事,而做不好的事,就可以成为天地动怒、降下灾难的缘由。更别说其中有浑水摸鱼者,乐得借题发挥,两边推波助澜、兴风作浪。
李迪与张士逊最早撑不住朝中的苛难声,先后递上奏疏,主动请辞。
赵祯对张士逊不过是象征性地挽留了几句,对多年倚重的李迪,则是真心实意的不舍。
但他也清楚,李迪先后曾为首辅次辅,早成了无数人的眼中钉,虽终日兢兢业业,却终究未曾有过亮眼政绩,这会儿主动请辞,既是为自保,也是为分担他的压力。
因而在李迪坚定地反复求退后,他无奈叹息几声,只有允了。
王曾虽也是不惑之年便入政事堂的‘新’贵,但有个更惹眼的陆辞挡着,他便称得上是稳打稳扎了。
加上他平日行事,皆是慎之又慎,纵要弹劾,也捉不到多的把柄,因而他处之泰然,浑然不受弹劾影响。
寇准更不必说:他身为多朝元老,受赵祯重用多年,还有那一时无人能越的澶渊之盟的功劳在身,这么多年攒下的厚实履历,加上他本性恋权,舍得下脸皮,以他那爆裂脾气,谁当着他面阴阳怪气、都敢喷个满面唾沫……
除非是官家执意、或是颇有份量的官员肯豁出一身剐、也要拉扯他下来,必须做出同归于尽的打算,不然,还真是轻易动摇不得他。
对政事堂的这一场轰轰烈烈的指责问难,随着李迪与张士逊的主动出局,终于落上了帷幕。
但对久久未现战果的西线退兵的呼声,却仍是居高不下,叫赵祯难以支撑。
更让他觉晴天霹雳的是,离开大内、次日回政事堂述职的陆辞所递上来的两本奏折。
第一封,是要请辞参知政事的职事;第二封,是提议将东西线主将调转,由曾与唃厮啰并肩作战过、深知李元昊厉害的曹玮带领西军。
对此,赵祯却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





升官发财在宋朝 第350节
朝中对陆辞的弹劾只是寥寥,现对政事堂的弹劾风波已然平息,好端端的,何必请辞?
而西线主帅范雍无功无过,比起退兵,他的确更能接受派他人进行取缔……可这人选上,曹玮纵使再合适不过,但他也不能被掰做两个使啊!东线的防御可是陆辞一度坚持、道无论如何不能松懈的!
对于赵祯的质疑,陆辞立马道出了第二封奏折的补充提议——是他要在辞去参知政事一职后,主动请缨,申请替代原应被交换的范雍,成为东线主帅。
非是陆辞一昧托大,而是在他‘被迫’躺在床上养伤的那整整一个月里,翻来覆去的思虑结果。
即使赵祯心照顾他,不曾将朝堂中的谩骂争执透露,朝中会是怎样的一股风向,他随意一猜都能猜出来。
退兵意味着多年来的努力付诸东流,是对士气的沉重打击,从此面对嚣张夏人再难有抵抗的斗志,面对盟友吐蕃更是失了信用……是他绝对不能接受的。
既然在曹玮这颗毫无争议的将星之外、另一位主帅注定要是政治资本博弈下的文官,那既然能是老夫子范雍、能是近期呼声最高的那位跳梁小丑夏竦,为何不能是他?
他再腹无兵法,也知道该重用谁,能比他们多份血性、多份担当,少份惧怕。
而他作为参知政事,于政事堂中份量算得上最轻,要想推行什么,都是阻力重重;但同样的官阶,一旦放到富贵京官都不愿去的烽火前线,却能让他有足够的话语权了。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震后必然会问责宰执,这是惯例。
历史上的河东大地震后,以知谏院右司谏韩琦为首的官员就对当时吃干饭的老年班政事堂发起了剧烈弹劾,最后导致老人帮是全体出局了,只有差遣、没有实际升职的各归本部,如韩亿、石中立;太老的彻底出局,如王随,彰信节度使、同平章事,这样的职位半点实权都没有,纯粹养老;唯一古怪的是陈尧佐,这尊最老的菩萨居然以淮康节度使、同平章事的头衔到郑州去当地方官,不知是实在太受信任了,还是近来太讨厌,让他死得远远的,永远别再出现。
上台的人是张士逊、章得象、王鬷、李若谷,这是恢复常制的东府中书省;枢密院方面是陈执中和王博文。前者是仁宗的老师,后者……前面说过的,“龙图双泪落君前”,此人终于名列两府,身为宰执了。但好日子太短暂,刚刚36天之后,此人就死在了枢密院里。(《如果这是宋史3》第十八章 )
第三百八十四章
尽管东线征伐进展顺遂,不知为何,狄青近来总觉有些心神不宁。
半夜时常在帐中惊醒,夜晚静谧,却是一阵阵地心慌。
在这股来得莫名其妙的异感彻底消失前,为稳妥起见,狄青索性停下了继续北伐的步调,一边下令就地建寨修整,一边认真梳理起来路繁杂的情报,试图寻出致使他心绪难定的缘由。
若还是狄青刚掌东军的那阵子,他无端停止进军、筑寨修整的举动,难会被人指责有贻误军机之嫌。
但在过去的半年功夫中,他进军虽时快时慢,却始终能取得最佳战果的优异表现,已得到了全军的彻底认可与信服。
正因如此,当他忽然做此决策时,军队上下皆是服从,执行时更不曾有半分质疑。
而狄青私下里梳理来梳理去,还真让他察觉出几分蹊跷来。
——这一路北进,未也太顺了。
虽说西线战事僵持不下,夏军将主力悉数押上后,不可避地导致了东线的守备空虚。
可按辽国要搅浑池水以谋利的一贯做派,在支援夏国防守东侧疆域时,总不至于仅吝啬地只派出萧宗余那区区三万骑。
尤其在萧宗余所率部曲,遭他与许怀德前后夹击,尽遭覆灭后,应会补充更多兵员进来,填上这一日渐撕裂的豁口才对。
以辽主的傲慢,夏主的狡诈,岂会就这么咽下一口窝囊气,风平浪静地由他高唱凯歌,一路挺进?
狄青蹙了蹙眉。
莫非是故露破绽、引得他大意轻敌,待这支孤军深入敌腹,再凭事前布下的天罗地网,好将他们一网打尽不成?
还是想通过引导出他们的轻敌心态,便于之后耍些诸如诈降的下作伎俩?
亦或是……
千百种念头从狄青脑海中极速掠过,而每一种,竟都显得颇有可能。
毕竟他们的对手是极度卑鄙无耻、连撞令郎都能下作地搬出,且每战必诈,千方百计就为扰乱他们军心的恶徒。
他们会使出何等卑劣手段,着实难以预料。
思及此处,狄青做出了最终决定:暂且搁置继续朝北深入、攻略下更多寨子的计划,而是在此扎营修整,密切侦查临近夏军的动向。
就在他下达此令的第十天,那封由京中快马加鞭来的急信,就带来了一宗让他魂飞魄散的噩耗。
——京师地动,有殿宇崩塌,陆参政因救驾负伤,正于宫中卧床静养。
狄青猝不及防地看到恋人‘负伤’的消息时,心悸气短,一口气险些没提上来,眼前一片发黑。
那股让他昼夜不安的玄妙心慌,原来就应验在这里!
若非理智尚存,他真恨不得揪住眼前这无辜信使,甩出百八十个问题来。
究竟是如何伤的?伤在何处?伤情如何?
哪怕狄青表面上仍能克制,但那急脚递者如何不知眼前这位前途无量的新贵、同京中那位同样极为贵重的参政的关系匪浅,内心定然是万般担忧。
在狄青稍稍缓过口气后,他忙说道:“狄铃辖且安心,下官离京时,已听闻陆参政伤势于性命无碍,以皮肉伤为主,仅是浅及肺腑。”
狄青勉强地扯了扯嘴角,点头谢过一脸关心的对方,目送人离开后,心里却未因这答复得到多少宽慰。
在那简短信件中,清楚指出了‘卧床静养’,即意味着性命虽是无虞,伤势却决计不轻,否则岂会无法行走?
单是想象着陆辞受伤、痛苦不堪的画面……狄青就觉心像被人死死揪住了,抽痛不已。
原以为公祖身处繁华安逸的汴京,应是再安全不过的了。却不料天灾人祸时有发生,连公祖亦未能逃过。
狄青闭着眼,坐在案前沉默许久,才真正定住心神,颤抖着手开始写信。
然而手指颤动、笔尖也被带得晃动不已,落于纸上的字迹凌乱得他都认不出来,更别提旁人了。
狄青连毁了三张纸,不由长吐出口气来,凝神聚气,才克制住浑身战栗,飞快地写下一道道疑问。
不知过了多久,他艰难地完成了这封信,怀着重重心事,将火漆小心烙上后,他放在一边。
就准备耐心等上几天,好让它随军报一同快马送出。
一切完成后,狄青才得以分神,想想这场突如其来的地动,能带来的其他影响。
——该不会要退兵吧?
狄青敏锐地意识到这点后,不由拧紧了眉。
在这要紧时刻,任何一点细微的动摇或退缩,都意味着前功尽弃,毁灭士气。
西线僵而不崩,离不开的是东线的步步扬威以震慑夏国民心,令李元昊不敢轻易抽调兵马的帮助;而东线每攻下一寨,都有西线彻底牵制住了夏军主力,无暇东顾的汗马功劳。
——不,绝无可能。
这一担忧甫一出现,就迅速被狄青自己给打消了。
连他这般鲁钝的,都能看出来的一处要命关键,较他聪明百倍公祖,又怎么可能瞧不出来?
而以公祖的一贯作风,哪怕有伤在身,也绝不会任由这荒唐事发生,定要设法阻止的。
秉着对在后方坐镇的陆辞的强大信心,狄青奇迹般地平静了许多。
直到一个月后,他再次得到由京中快马速递来的急信,才再次乱了阵脚。
这信上称,曹玮将军获新调令,将替范雍之职,转为西线主帅,即日前往上任。
至于久久未能取得战果的原主帅范雍,非是同曹玮将军互换职事,而需回京亲口汇报战况。
那在曹玮走后空缺的东线主帅,必然将另派一京中大员前来接任了。
狄青一目十行地略过前面,下意识地只搜寻着最关心的内容。
当在末尾捕捉到陆辞已然痊愈的那简短一句,一直悬着的大石才终于轻轻落下。
——万幸。
狄青刚感到万般欣喜涌上心头,目光重新回到信的开头,重读了一次这骤然变更的将帅任命后,不禁变得紧张起来。
他深知朝廷用兵不利,除因以文制武外,更与回回临阵任命,导致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窘境息息相关。
而要频频调换边关将领的原因,显然是将军出身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为防备武官势大、仿效他发兵反制皇权的情况出现。
这也意味着,哪怕是再擅排兵布阵、满腹韬略的将领,在指挥着在此之前未曾谋面、只是临时调到麾下听命的军队,匆匆忙忙地上阵杀敌……其间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恐怕也只有曹玮这等经验老辣的天生将才,方能成为其中例外。
狄青曾受曹玮亲手教导,对这位在军旅生涯中一直辗转于边戎各州,且每到一处,都能最效率地在部曲上落下鲜明烙印的沙场悍将满怀敬佩。
他毫不怀疑,曾与唃厮啰打过配合战的曹玮将军能轻松接手已受范雍指挥半年多的军队,甚至令其涅槃重生,展现出真正的实力来。
但朝中再派来的那位取缔范雍、接任曹玮东线主帅职事的富贵文官,又怎么可能驾驭得了曹玮将军的部曲!
最怕的不是对方懦弱无能,而是恃权妄为:那些个不通兵法、却蔑视武官的文官,急于彻底掌控军队,不惜将上一位主帅的安排悉数打乱、肆意调动将官,以便安插心腹的行径,过去已是屡见不鲜。
但若是接替曹玮之职的这位新主帅如此作为,无异于彻底撕裂了一道心布置的严密防线——而其一旦溃散,后果可谓不堪设想!
狄青只觉不寒而栗。
他绞尽脑汁,开始回想,朝中除范雍之外,还有哪位德高望重的老臣最易中选?
随之浮现在脑海中的名字,竟全是让他深感不安的。
偏偏此时此刻,他再恨自己人微言轻,感到心急如焚,也毫无办法。
只有一边压下焦虑、等待关于新主帅人选的消息,一边下令大军开拔,继续朝北挺进。
不过这回,他不再追求兵贵神速了:每夺下一处堡寨,便要进行简单修复,新建损毁部分,至少修整上两三日,才继续朝夏国腹地进发,以防前方有诈,忽受辽夏伏兵突袭。
等‘德高望重的老臣’陆辞终于说服了依依不舍的小皇帝,带上任命他为经略安抚使的告身,日以继夜地赶着路,以最快速度抵达延州时……
狄青则已带着那数千东军,直冲至距其足有二百里之遥的宽州一带了。
陆辞没想到小狸奴跑得如此之快、又如此之远,对于宽州这一早已荒废的冷僻地名,更是毫无印象。
他索性召来之前受狄青提请,被委任作此地监押的种世衡,直截了当地冲他询问起清涧川的情况来。
听得陆辞开门见山的发问后,种世衡不由微微一愣。
非是问题有多稀奇——哪怕是延州当地人,对由前朝建起、又迅速衰败的宽州一无所知的也大有人在,更何况是初来乍到的外来官?
只是他见过太多死要颜面、宁可不懂装懂,也绝不肯下问的朝中大员了,如今陆辞大大方方地当众向他发问,他一时半会竟分不清,究竟是对方当真不知,还是存心考校于他。
而陆辞等了一小会儿,未闻种世衡的回答,不由轻轻地“嗯”了一声,挑眉催促。
种世衡迅速回神,敛起散开的那些小心思,一本正经地回答起陆辞的问题来。
他奉命驻守此地,虽仅有半年之久,但对方圆数百里的环境,却都是做足了功课,可谓了如指掌。
陆辞问起延州附近大小堡寨时,种世衡始终对答如流,还不忘加入少许个人分析。
对狄青直奔的宽州地区,种世衡也是一早就盯上了。
凡是具有一定战略目光的将领,都能轻易看出,宽州废城的防御,是整个延州安危的关键所在。




升官发财在宋朝 第351节
延州一带地阔砦疏,守军分布疏疏落落,要抵挡虎视眈眈的夏人入侵,最依赖的便是互为犄角的堡寨。
而宽州废城,往右可巩固防御,向左可联通河东粮道,向北则临近夏国银、夏两州,若能在此筑起据点,真正是进退有据,可令夏军如鲠在喉。
陆辞听种世衡说得天花乱坠,不由微微一笑,揭穿道:“宽州位处机要,却遭废弃多时,定有极致命的缺陷,才会让夏国‘不屑’争取。”
“正是如此!”种世衡咧嘴一笑,干脆利落地答道:“枯城无水,唯城外有河。”
全依靠外水的城池,是不可能成为军事壁垒的:城外水流一旦遭到敌军控制,城中人便只剩坐以待毙一途,何谈反制?
况且宽州这等兵家必争之地,哪怕要修城,也得边打边修,是桩寻常人根本应付不来的艰难差事。
陆辞莞尔。
——他从种世衡眼中看到的,分明是满满的跃跃欲试。
第三百八十五章
陆辞笑了笑,以眼神示意种世衡继续。
种世衡得此鼓励,开口时更显底气十足:“狄铃辖聪敏善谋,既可运筹帷幄,亦能率军亲自上阵,一路攻城略地,锐不可当,一振大宋雄风。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狄铃辖统下兵数未能过万,而宽州旧城为兵家必争之地,定将烽烟不断,凭那数千兵士四处征战,未过于捉襟见肘了。”
陆辞闻弦音而知雅意,接道:“按仲平的意思是,由你再领一队去,专门建城?”
种世衡嘿嘿一笑,厚颜无耻道:“一队哪里够,少说也得有个一千使得上大力气的青壮。”
陆辞一挑眉,不置可否:“枯城无水,这么一桩前朝束手无策的难题,你倒是一副信心十足的模样。”
种世衡坦坦荡荡道:“这天底下,哪有真挖不出水的地?不过是挖得不够深罢了。若陆公肯信我,真拨出那一千人手来,那下官哪怕要豁出这条性命,也定要办成此事,绝不辜负这份信重。”
陆辞笑着摇了摇头:“尽力而为便是。至于你的性命,莫轻易豁出去了,还是好好保着吧。但光凭一千人马,怕也吃紧了些。这样吧!为稳妥起见,我愿为你作一回担保,令你破格领三千人前去。”
种世衡开口朝陆辞讨要千人时,面上虽瞧着是成竹在胸,其实并未抱有多大期望——同尚是白衣时便建下诸多战功、又有陆辞这么一股不得了的帮扶助力的狄青不同,他除了制科榜眼的名头开,可以称得上是默默无闻。
要不是狄青心胸豁达,未计较他一来一往的试探夺权,在出征前不懈向上提请,终于让他获得调任,得以驻守这一要所的话,自己这会儿还不知会被辗转到哪处熬资历了。
那陆辞如若选择不信他这番听似狂妄的话语,也算在情理之中。
种世衡哪里料到,陆辞不仅肯信他,肯用他……甚至还肯为他做保,替他添了凭他本身官职、根本不够资格争取的那额外两千人,好前去建那座前朝屡屡折戟的宽州城?
看着先是一脸怔楞、后是难以置信的惊喜,双目放光的种世衡,陆辞笑着补充道:“除建城这一主要任务外,如有必要,你亦可去协助狄铃辖作战。”
“是!是!是!”
种世衡难抑满心欢喜,中气十足地连应三声。
这嗓门洪亮得出奇,直把周边人给唬了一跳。
“那还等什么?快去准备。”
陆辞一摆手,将人赶走后,便召来安抚司判官尹洙,将方才临时所做的决定予以告知。
尹洙还是头回同陆辞这位京中炙手可热的大员打交道,哪怕人瞧着温和,还是不有些紧张。
在听到陆辞只听种世衡那三言两语,就同意让这只在制科中崭露头角、却无丝毫实战经验的愣头小子领三千将士出去,不吃了一惊。
他踌躇片刻,还是鼓起勇气,委婉地向陆辞提出了反对意见:“依下官之见,于宽州建城之事,历朝历代皆曾有过,却都无疾而终,可见地底当真是枯极无水……纵有三千将士,又谈何容易?”
陆辞哪里猜不出尹洙的心思,笑着说道:“我猜,尹判官最担心的不是建城之事,还是怕仲平过于轻狂托大,难以胜任独领三千将士的重任吧!”
尹洙被陆辞落落大方地道破心思,不放松了一些,也坦坦荡荡地承认了:“确实如此。”
陆辞解释说:“你之所虑不无道理,然而我启用仲平的原因,并非仅为建城一事。”
1...196197198199200...21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