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官发财在宋朝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放鸽子
陆辞挑了挑眉,颇觉有趣道:“我原也准备提醒你,难得回去一趟,不若购入一些当地特产来密州城里倒卖。只是想着你素来守时,既说了十日往返,就不会拖到十一日去。而要在十日跑个来回,本就有些勉强,再给你添些别的任务难不切实际了些,没想到你却自觉地很,自己记得了。”
看来朱说不知不觉间,已被他染上不少生意经了。
朱说不由笑了:“因车马颠簸,携带不便,价格亦是高昂,我购入的并不算多,只得这些。”
升官发财在宋朝 第35节
他似献宝一样,将小心翼翼包好的那两套茶具拆开,放在陆辞跟前的圆桌上。
陆辞仔细查看一阵,满意地点了点头:“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完全称得上是上品。更难得的是,你这一路奔波,也未留下半道细纹。若你同意,我便替你寻个好买主,价格上不叫你吃亏。”
朱说踌躇片刻,还是说道:“可否只卖一套?”
陆辞毫不犹豫道:“好。是有人提前向你预订了么?”
朱说微赧:“……若摅羽兄不嫌,敬请下。”
陆辞微讶,然后忍不住笑了:“那我便不多客气,谢谢你了。”
再好的物件,也是让人用的——他当然值得用最好的东西。
目前之所以不那么讲究,不过暂时受经济条件的限制罢了。
既然是朱说的一片心意,又因对方已小有积蓄,并非送不起,陆辞就更没有拒绝的理由了。
见陆辞跟朱说其乐融融,滕宗谅不有些眼热,忽出言提醒道:“虽说现今政通人和,商贾不似前朝般受人鄙薄,可总有迂腐而不知变通者。摅羽弟也好,朱弟也罢,行商贾之事时,难悖业儒之道,还是不宜轻易叫外人知晓了。”
毕竟在主流士人眼里,‘上可以取科第得富贵,次可以开门教授,以受束脩之奉,’才是儒业正道。除非生活特别贫苦,别无他法,或是屡考不第,否则大多数士人还是有着士人的矜持,轻易不愿改业的。
尤其陆辞现已购置了房产、近百亩田地,又雇佣得起数位佣人,哪怕只靠租,也足够维持家计。
在许多人眼里,他几是毫无必要再分心再经营生意了。
陆辞颔首,虽认同滕宗谅的好心劝告,还是有些无奈:“确实不乏人一昧墨守成规,守业儒之旧,却不知商人众则入税多,也是利国富民。吾商则何罪,君子耻为邻!”
“吾商则何罪,君子耻为邻?”
朱说忍不住回味一遍,双眼发亮地赞道:“摅羽兄此言甚是在理!”
陆辞:“……”
他神色略微一僵,片刻后才勉强回了一笑。
这句话,若他没记错的话,好似正是以后的范仲淹所说的——还在卷子里考过。
陆辞完全是一时顺口的感叹,却不小心当着本人的面剽窃了人以后要说的话,哪怕朱说毫不知情,对他更是满心信任,也着实别扭不已。
他当机立断地岔开了话题,强行打发朱说去沐浴洗漱,让其好好歇息,醒来后再一起读书。
面对陆辞的关心,朱说寻不出拒绝的借口,只有在滕宗谅笑眯眯的注视中,老老实实地去了。
陆辞这些天里,与滕宗谅一同读书,相互考校,双方都觉获益匪浅。
他想着,哪怕朱说和滕宗谅对彼此的第一印象,虽莫名其妙地不算太好,但历史已证明了双方是气味相投的,只要相处一段时间,不愁不会好转。
毕竟在准备应举的漫长时间里,除了反复温习已烂熟于心的经典子籍外,就是习作诗赋和策论了。
陆辞在应试方面,颇有几分心得,但在诗赋方面,始终感到很是不足。
滕宗谅则恰恰相反,不然也不会只走到省试这一步,就遗憾落榜了。
五人翌日就结伴去了官衙,将备好的家状、公卷、状纸和试纸上缴,再结伴而归。
等解试的锁厅通告正式下达,已是一个月后的事了。
在这期间,三人一直同吃同住,进行最后阶段的温习冲刺。
唯一让陆辞感到困惑不解的,恐怕只有朱说和滕宗谅这对因《岳阳楼记》而被后人津津乐道的好友,关系不知为何始终不好不坏了……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1.宋时的士人虽然也有兼职帮忙卖酒来维持生计,如黄瑀曾‘家贫,鬻于市,而挟书随之’《朱文公文集》,但那都是逼于无奈的选择。大多数为了守住儒者本业,多是依赖田租或者给人教书去做束脩。
即便是商人家庭,也一般是让一个儿子读书,另一个儿子帮着操持家业的。
业儒的详解可见《宋代科举社会》p150
2.“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为景德镇陶器的标准(《易中天中华史大宋革新》)
3.吾商则何罪,君子耻为邻——出自范仲淹的《四民诗》
4.商人众则入税多——出自《富国策》
第四十章
明日就将锁院,陆辞在整理好届时要用的所有个人物品后,就同朱说和滕宗谅打了声招呼,要一个人出去一趟。
滕宗谅还好,虽然好奇,但到底知道关系还没熟到那一步,很爽快地应下后,就自己去酒楼里最后放松一会儿了。
朱说则嘴上不问,面上却毫不掩饰地露出‘想去’的神色来,在陆辞从厅往驴厩去的这一小段路里,更是默默地用眼神一路追随。
连陆辞都被他这一手给弄得哭笑不得了,主动解释道:“我是要去拜访先生们,当然也不好空手而去。你要是跟来的话,他们怕就不好意思下了。”
哪怕朱说也是因才华出众,品行优良而颇受看重的学生,在夫子们眼里,还是远远比不上陆辞的。
人心不都是偏的?
夫子们半点不觉得不好意思,倒是理直气壮得很。
就算学业方面的表现不相上下,可不论是认识的时间长短,还是为人处世上的点滴,显然都是陆辞更让人感到自然和舒服。
朱说也清楚这点,且非但没一丝一毫的嫉妒,倒是满满的理所当然。
——似摅羽兄这般好的人,别人只要不是瞎子,当然也会万般喜爱。
他能与之朝夕相处,已是莫大的运气了。
见陆辞为了不让他失望或乱想,不惜将原因挑明了说,朱说心里不由一暖,旋即反应过来,就忍不住替无理取闹的自己感到羞愧了。
陆辞却是觉得他既有趣,又可爱——平素总是腼腆内敛的小害羞,忽然被拉下不带出门,都能做到主动地挡他身前了?
他笑吟吟地看着朱说,慢悠悠道:“朱弟这下明白了吧?若是你也想去拜访,也莫同我撞一起,时机还是选在锁院结束、出榜之前比较合适。”
要是两人一前一后地去,夫子们很轻易就能推测出二人是彼此知情,才这般约好的。
如此,反而不美。
朱说并非愚钝之人,从前是一心为出人头地而读书,无意关心外务,才在人情方面有所短缺。
这几年受长袖善舞的陆辞的耳濡目染,当然明了这言下之意,赶紧点头。
陆辞故意征询他的意见:“那我可否先走一步?”
朱说这才反应过来,自己竟还挡在陆辞的身前,颊上不禁一红,迅速敛了刚刚还故意放大的可怜巴巴的神色,一本正经地让了开去:“摅羽兄早去早回。”
陆辞颔首:“午膳肯定赶不及了,晚膳预我那份。”
朱说赶紧应下,就见陆辞潇洒地跨上那头这几年被养得油光水滑的老驴,往集市去了。
陆辞在出门前就想好了要根据各人的喜好和关系的亲属,具体该送什么,因此一出门就直奔目标,丝毫没有浪半点时间。
其中又以李夫子和杨夫子与他关系最为亲密,平日当他如自家子侄辈一般的爱怜照顾,礼自然也该是最厚的。
至于各位夫子究竟喜爱什么,又需要什么,就全凭陆辞往常的细心观察了。
陆辞给李夫子选好了两面端州的名砚,给杨夫子挑了两坛这密州城内最大的酒店里、最上等的佳酿,给刘夫子的则是一盒出自小有名气一窟鬼茶坊的茶饼。
赠给其他夫子的,则要中规中矩一些,就选他从苏州城带回来的那些小香饼了。
陆辞选好礼物后,就催着老驴,往南阳书院去。
因明日就要锁院的缘故,书院索性给所有学子放起了假来,书院门也是紧紧关闭着的。
陆辞不慌不忙地在门上叩了三下,就听得一阵脚步声从远至近,门也马上被打开了。
“我还记得陆郎君这会儿要到,没敢走远,就在附近候着哩。”
得了陆辞提前嘱托的季老丈把门推到老开,笑得满脸褶子。
陆辞一边解下驴左侧挂着的一斗米递过去,一边笑道:“多谢季老丈,要不是你记得给我留了门,我可就得吃闭门羹了。”
季老丈虽是清楚陆辞一向大方爽利,当时才答应得那么爽快,却也没想到对方这般慷慨,直接就给了他一斗米——那可是他好几天的工钱哩!
他登时笑得牙不见眼,热情地送了陆辞一路,告知他哪几位夫子在屋里,哪几位出去做什么了要多久才回来后,方高高兴兴地离开。
陆辞先将小香饼解下,挨个给那些夫子们送去,才提上酒,背上砚和茶饼,往李夫子的住所去。
刚走到门前,门就被从别人处得了消息的李夫子,直接从里头打开了。
李夫子满面红光,显然心情极好,捋着白须,正要亲自来迎陆辞,就被他拎着的这一堆东西给吓了一跳:“摅羽怎拎了这么多东西来?”
陆辞笑道:“拜谢恩师,怎能空手而来?”
李夫子沉着脸还要开口,他背后就冒出了刘夫子和杨夫子来,嘴里还道:“还真让你猜中了,摅羽锁院前真来了一趟——这,”
杨夫子看到陆辞身上的大包小包,也不禁一愣,旋即板着脸:“你还记得来,就已极好了,怎乱这些钱?”
他们可是清楚,这小郎君当初有多不容易的。
现好不容易日子越过越好了,可再宽裕,又怎能这么花钱买些不必要的玩意儿?
连最爱笑的刘夫子都不笑了,严肃训道:“莫要大手大脚的,贡举之难,就有不少出自其至巨的花销。要探望我们,直接来就是了,谁敢背后胡言乱语,大可告予我们知晓,买这些做什么?”
李夫子重重地哼了一声:“听到没有?都给我拎回去!”
对这些生活虽不至于贫苦,却绝对谈不上富裕的夫子们的谆谆关爱,陆辞心里一暖。
他并不忙于辩解,只向他们结结实实地行了一个长揖礼,恳切道:“此与旁人口舌何干?当日若无先生们,今日何来陆摅羽?不论此试结果如何,先生教诲,我都将牢记于心;这份形同再造之恩,更是没齿难忘。现仅是心意,还请先生们下,莫要替我担心。”
“至于应举花销,”陆辞微微一笑:“学生行事,倘若连这点分寸都没有,还累先生们为我担心的话,那我也枉为男儿了。”
李夫子看着陆辞穿着寻常襕衫,也显得临风玉树一般的漂亮身姿,不由想起当日情景,心里一酸。
陆辞最艰苦的那段时间里,为改善家境,几乎什么营生都肯做。
其中就有一份,是给钟元和他那帮小兄弟代写课业的。
李夫子对钟元的不学无术,平日就心里有数,见其还是吊儿郎当的模样,交上来的文论却一夕间突飞猛进,自然起了疑惑。
等他暗暗查明白后,就追到了陆辞这源头身上。
得知对方家境太过贫苦,又有寡母要照料,他着实怜其才,不忍这等良才美玉被生生耽搁了,就主动向院长提起,从自己所领的束脩取出一些来,抵消陆辞交不起的那部分,才能让陆辞顺利进到南阳书院里。
他的束脩并不算多,也有一家子人要养活,做出这决定,也十分不易。
幸好陆辞争气,不但学业上大放异,靠做些别的小营生,也攒起一些家当来了,转为自己交束脩。
李夫子有所不知的是,最初他慧眼识珠的这场妙缘,其实是陆辞使了小小算计的安排。
毕竟,陆辞要真想为钟元这偷懒行为遮掩,想做得滴水不漏,就不会把那几篇文章写得那般出,惹人注意了。
升官发财在宋朝 第36节
按照正常途径进入书院读书,要想出头不难,但要得到夫子的特别关照,就很不容易了。
一个单纯讲成绩,一个则要靠缘分。
而陆辞向来是个擅长手动‘制造’缘分,运用契机的人。
他可以算到的是,经过自己之手发掘的、原本被埋没的良材,自然比自己发光的珍珠要忍不住多关注一些。
可李夫子会古道热肠至这一步,则是彻底出乎了陆辞的意料。
他当时不便说出自己其实付得起束脩的真相,只默默地受了这番好意,再找了合适的时机推去。
但李夫子的这份无私恩德,陆辞感到惭愧之余,则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忘的。
李夫子也是感慨万千。
他这些年来,教出的学生数不胜数,也有几位额外得他照顾的,不说考中,起码日子过得不错。
但在这些人里头,在过得好以后,还记得他这位先生的,却不见一人。
当然,也不是没从其他学生的家里得到过更好的东西,但他从来是拒的——功利性十足的交往,谁还看不出来呢?
唯有陆辞,自个儿的日子才刚刚好转一些,就巴巴地给他送好东西来了。
还特意挑在锁院之前上门,明摆着不图任何好处。
李夫子心思本就细腻,想着想着,隐约觉得鼻头有些塞,眼眶里好像也有些烫。
为在学生面前丢脸,他匆匆背过身去,冷哼道:“半大郎君,口气倒是不小。不论如何,这回勉强也就算了,下不为例!在你高中之前,不得再送任何东西来!”
陆辞笑道:“一言为定。”
应是先应下,具体怎么办,当然是到时再说。
正如陆辞来时所料的那般,李夫子无论如何都留他下来用了一顿午膳,又握着他手,不知交代了多少话,才不舍地放他离开了。
受善良的先生们的这番心意感染,陆辞回到家中时,情绪还未梳理好。
朱说在自己房里拾东西,并未马上发现陆辞回家之事,倒是被酒饱饭足的滕宗谅恰巧撞上,给看出那么点惆怅心思来了。
滕宗谅当然不可能对此视而不见,当即关心地问道:“摅羽弟这是遇着什么事了?”
陆辞不愿把这点微妙心事说于对方听,就叹了一声,随口编了个话敷衍道:“归时路过无忧洞,不想市井繁荣之下,亦有藏污纳垢之所,如光尘相附,顽年旧疾,不知如何才能根治了。”
“……”
滕宗谅愣了一愣,不由脸上微红,旋即肃然起敬。
自己虚长陆辞这么些岁数,可跟对方这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的思想境地一比,还是远远不如啊……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1、端州出产的砚台,宋时是赫赫有名的
2、无忧洞,是借用了汴京下水道系统的名字
因宋时的城市下水道系统修得非常深,就成了一些犯罪分子或者流浪汉藏匿的无法无纪的地方,且盘综错杂,连包拯都无法根治。
陆游《老学庵笔记》京师沟渠极深广,亡命多匿其中,自名为‘无忧洞’,甚者盗匿妇人,又谓之‘鬼樊楼’。国初至兵兴,常有之,虽才尹不能绝也。”
3. 一窟鬼茶坊 借用至吴自牧的《梦粱录》
第四十一章
毕竟是头回应举,因惦记着明日赴临时贡院之事,连一向年少老成、内敛稳重如朱说,都有些辗转难眠,更别说是暗下决心要一雪倒在省试这一前耻的滕宗谅了。
倒是陆辞淡定的很,该吃的吃,该睡就睡。
跟读书应举是为了救国救民的另两人相比,科举入仕,说白了不过是陆辞想要获得稳定又富足生活的途径之一。
在宋朝做官,是条称得上光亮舒坦的前途,却非是唯一的出路。
之前的忐忑紧张,是出自对自己实力不够的不安,现木已成舟,陆辞很明智地将心态放平,自然就没剩多少应试压力了。
初次就只拿来吸取经验教训,大不了几年后再来一次。
他睡到自然醒,慢慢吞吞地洗漱更衣完后,刚打开房门,就被安安静静站在门前等他的俩熊猫眼给吓了一跳。
“这有什么好着急的?”陆辞看出二人彻夜未眠的事实,哭笑不得道:“距贡院开门,可还有一个时辰呢。”
“也是。”
朱说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滕宗谅则很是不可思议地看着神清气爽、处之泰然的陆辞,酸溜溜道:“……若不是摅羽弟的家状上写得清清楚楚,我还当曾应举过的人不是我,而是摅羽弟呢。”
陆辞已在厅里坐下,等着女使将十分丰盛的早膳送来,闻言失笑道:“我不过是稍微睡得好些,怎就得受你这顿揶揄了?快来用膳吧。等入了贡院,再想吃顿好的,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自从家境宽裕,雇了厨子,可随心所欲地让人做吃食后,陆辞的嘴已经被养叼了不少。
虽然还比不上前世的奢侈细,可再让他回去啃胡饼加咸菜的话,怕是难受得很了。
但贡院里的一切开支,都是由官府出的,哪儿可能给他们大鱼大肉?
陆辞已做好这方面的心理准备,顺道让厨子多做了肉干等荤腥小食,三人行李里各一份。
至于钟元,钟家父母肯定也有准备爱心小点,他就不越俎代庖了。
滕宗谅自昨日在心目中建起了陆辞‘忧国忧民’的崇高形象后,丝毫没把陆辞那操心吃食不够可口的大实话当真,甚至忍不住惭愧地抽了抽嘴角。
——临阵不乱,还故意通过说笑来开解他们俩,陆弟这才叫大将风范啊。
“摅羽弟所言极是。朱弟,你也莫要客气啊。”
他不愿辜负这份美意,在也提醒过朱说后,下筷的速度,就半点不客气了。
朱说原还想趁着用膳时再重背会儿书,见二人随意闲谈,总觉得不太好意思这么干,索性将书册重新藏好,也专心用起早膳来。
用完膳后,陆辞依然不着急出门,而是亲自给暗急不已的二人各点了一杯茶。
既有心走仕途,对于这项士大夫间十分盛行的风雅技艺,陆辞私下里自然是用心学了的。
只是将点茶技展现人前,则还是头一回。
他先用纸将茶饼包好,用小巧木锤锤得细碎,又用碾子磨成细末,以茶罗筛出茶末来。
茶末再放入朱说赠予他的那套细瓷茶具的茶盅中,以少许刚煮开的沸水冲调,调为细腻均匀的茶膏,再加多沸水,煮成茶香飘逸的茶汤。
就这还不算完。
陆辞将它分成三份,最后用茶筅灵巧地轮流敲击茶碗,容汤花轻溅,耐心十足地等到鲜亮雪白云脚,似清晨山涧的袅袅白雾一般徐徐升起,才微微一笑,优雅推至二人身前:“请用。”
沁人心脾的悠悠茶香,上涌的朦胧水雾,细洁莹润的食指与澄明浑然的瓷器交相辉映,单只是看,都能清晰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雅致和平和,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享受。
刚还难掩着急、想催陆辞出门而又不好开口的二人,这一路看下来,心也不知不觉地沉静了。
若是牛饮了这么美好的一碗茶,可不正是暴殄天物。
等三人慢慢悠悠地喝完茶,腹中早膳也已克化了一些,陆辞听着街上行僧遥遥的报时声,莞尔道:“这会儿可以走了。”
不论是考试官还是监试官,锁院的日子都比他们这些考生要早得多。为防舞弊,连家人都不能见,更何况是学子了。
锁院一直持续到今日半夜,明日正式开考前才结束。
哪怕赶第一趟进去,除了被人群多挤一阵,稍微多点认认贡院的构造的时间,以及徒增紧张情绪外,也没有任何的好处。
等三人终于出门时,易庶和钟元已等了好一会儿了。
钟元理所当然地接过陆辞和朱说的行李,一马当先地走在最前;陆辞笑眯眯地同朱说并行在后;滕宗谅也想与二人比肩共行,无奈供行人走的路不够宽敞,只有跟易庶一道了。
易庶虽可惜自己动手晚了一步,又叫朱说抢了陆兄身边的位置,但对于这位只闻名而未曾见过面的保头,他还是很好奇的,便也谈不上什么不乐意。
一路上,钟元紧张得脸色青黑,一言不发;陆辞有意逗朱说多讲话,好缓解对方的紧张情绪;易庶有些拘谨,滕宗谅则是大大方方,容他问东问西,二人交谈也是甚欢了。
只是快到贡院门前时,忽闻娇笑阵阵,五人具都一顿,面面相觑,以为是自己听错了。
……怎会有好些女子在这?
跟纯粹只是疑惑的另四人相比,陆辞不知为何,油然生出几分不太好的预感来。
他不禁提议道:“要不,就走东偏门进吧?”
滕宗谅不解道:“那得兜好长一段路,就算时间不紧迫,但也托着许多行李,没这必要罢。难道摅羽弟……”他兴味十足地笑笑,调侃道:“还怕几位小姣姣不成?”
就算有些莫名其妙的女子跑去贡院前看热闹,或是一些富人家欲行提前物色女婿之举,也不可能太过分的。
尤其他们结伴而行,对方都得敛几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