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升官发财在宋朝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放鸽子
陆辞一边盯着《尧舜性仁赋》的命题,还以食指蘸了点事前做好、被允许带入的薄荷膏,抹在了耳后。
等清清爽爽的小刺激带走了些微的疲惫感,就开始打赋的腹稿了……
似陆辞这般镇静从容、胸有成竹者,此时的初试场上,还真找不出第二个来。
差距不止是在才学上的,而多在心态上。
学识太差的,此刻不识题,自然无从下笔;粗心大意的,漏写官题,最后便是白功夫……
哪怕是跟陆辞一起重点学了这次命题出处的朱说,也还未从初考焦虑症中摆脱。
他看到这命题时,先是结结实实地吃了一惊,对押题准得离奇的陆兄,简直要钦佩得五体投地了。
这要是别人遇上这等巧合,怕都得在心里嘀咕几句,怀疑陆辞是否行下了预买题目之举。但放在对陆辞惯来是无比信任的朱说身上,就压根没往那上头想了。
一想到陆兄就跟自己一样,坐在这个考场的某处,如平日在陆家一同学习时一般……
朱说不知不觉地,就冷静了不少。
然而待他重拾部分心情,又因太急于下手,一不留神手抖犯下涂抹的错,白一张试纸。
但要不舍了这张试纸,就是明确的降等了。
这才是第一天的第一场,谁知之后会如何?
朱说都不需做任何权衡取舍,毫不犹豫地弃了那张,重新启头。
这回终于未犯大错了。
——这还是幸亏有陆兄啊。
朱说忍不住想。
陆兄哪怕在平日练题时,也强迫他时刻牢记写上答卷时必得小心的,诸如‘谨对、奉’的内容。
久而久之,朱说自然就养成了一切练习都当正经考试的严谨态度。
这下哪怕有些紧张慌乱,潜意识也没漏过这些。
等朱说落完最后一笔,就听到隔间的人忽“呜”地叫了一声,紧接着传来桌椅被推开的响动,再是小声呼喊。
朱说不禁一愣。
他不可避地被分了神,侧过头去看那隔开两人的木板。
当然是什么都看不到的。
但听觉受到的影响却不大,于是,朱说很快就听到了被召来的巡铺官的小声说话,再然后是什么东西被拖动的声音,接着,就是一阵人腹里传来的“咕咕咕”伴随的“噼里啪啦”的落水声……
那气势磅礴,如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朱说震惊地睁大了眼:“……”
哪怕此时还什么都闻不到,也看不到,但光听着这不小的动静,朱说都能完整地想象出情景来。
鼻端仿佛闻到一阵让人头皮发麻的恶臭,饶是年少老城如他,也难以淡定了。
相隔颇远的陆辞,则半点听不到这些异动,自然也不知朱说运气相当不好,竟然能遇着个闹肚子的隔壁考生。
更无奈的是,能靠一幅图就写得出一篇使人身临其境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的朱说,想象力之丰富可想而知,这下受到的影响,自然也就更大了。
陆辞这可谓顺风顺水,时间才过去了一半,他就已效率极高地完成了这首律赋,正慢条斯理地进行着审查。
无论是诗赋论,都是只定字数下限,而不规定上限。
省题诗还好,占重在三者中最低,是广为人知的不受重视;赋最重,然而出题范围极广这点,就限制了不知多少人的发挥,加上点抹细碎,条约绰兮,规矩甚多,要成佳作,字数就难多起来。
陆辞也清楚,但凡是写文章,可从来不是越多就越好的。
最重要的是,一场解试在限定的时间段,考题较省、殿试都要多上不少。
受时间限制,要具体分配到三项头上,那哪怕是再大胆的考生,也不敢太过侧重一项,以最后时间耗尽,无法答完。
今天的这首赋,陆辞却自认为,非但一气呵成,再读起来,还感觉写得挺不错的。
这对他而言,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不可思议了。
要知道,往常要他回看自己的作品,通常都感觉与酷刑无异。





升官发财在宋朝 第39节
这会儿倒还能欣赏得动了……果然是占了命题熟悉的便宜啊。
陆辞美滋滋地舒展了一下上身,根本不忙着继续下笔,而是先征得巡铺官的同意后,就倒了一杯存放在孔明壶里的解暑汤喝。
巡铺官听完他的要求,脸上起初是一片空白,以为自己幻听了。
这么多年来,他处理惯了考生的诸多事况,可这么个悠闲又从容,把考场当自家一样的,却还真是头回见。
凉丝丝,甜滋滋的汤水一下肚,又活动开了僵硬的十指和发酸的肩臂,陆辞才在巡铺官一脸难言的复杂注视下,心情颇好地琢磨起了最后的论该如何写。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借用自《岳阳楼记》的那几句我就不再列了,你们都懂的。
1.具体哪天考哪场,我并没有查阅到相关的参考资料。
只是从开封府天禧二年的封弥顺序来猜测的“望依南省例誊录进士试卷,及前一日先进诗赋论题目,御笔点定”《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五之二《发解》
如果有对此更为了解的亲,欢迎指正,我真挺好奇的……(电视剧就算了)
2.《求遗书于天下诗》,《尧舜性仁赋》和《易简得天下之理论题》的出处正如文中所列,这也是嘉佑四年的殿试考题。
3.省题诗=格诗。之前好像有提过。这章一度混用,我就再强调一次好了w
4.文中的诗句借用自嘉佑四年及第进士杨杰的《御试求遗书于天下诗》
5.律赋和策论命题正如文中所说那般,天马行空毫无规律可言,是由考试官所拟定的。虽然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张知白开始提出要限制诗赋命题的范围,范仲淹在庆历四年(没错就是写岳阳楼记那年)也提过要限制在九经、诸子和史内出题,但直到元祐八年5月27日宋哲宗采纳苏轼的意见,才真正进行限制。
6.‘涂’=涂改
‘注’=注释或者添注
‘乙’=勾转倒误
奉要写在答题前,最后要自己数上一共写了多少字,写下来,再写上‘涂’‘注’‘乙’的总共字数。一旦作伪或者遗漏,后果很严重……
7.不考式:犯不考式者,即不予录取。
每个时期的不考式条例不同。拿仁宗庆历四年的举例,一共有十五条,后来高宗时期更加具体了一些。
《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二六的《贡举杂论》中提到:
策论诗赋不考式十五条:策一道内少五字;论诗赋不识题;策论诗赋文里纰缪;不写官题;用庙讳,御名;论少五十字;诗赋脱官韵;诗赋落韵或用韵处脱字;诗失平侧(脱字处亦是);重叠用韵;小赋内不见题意;赋少三十字;诗韵数少剩;诗全用古人一联;诗两韵以前不见题意。
8.点抹
南宋高宗颁布的《绍兴重修通用贡举式》,《礼部韵略》附《贡举条试》记载:
抹包括文理丛杂,文意重叠,误用字,脱三字,文意不与题目相关,诗赋重叠用事,诗赋不对等二十条。
点包括错用一字,脱一字,误一字,赋少五字,论少十字,诗叠用一字。
关于处罚,按照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的旧例,大致为‘脱误三字为一点,三点为一抹,降一等;三抹九点,准格落’。惩罚是非常重的。
9.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才开始解试誊录,大中祥符八年则开始了省试誊录,在这之前,只有殿试有。
按照本文时间段,此时的解试只有封弥(糊名)
无论是誊录还是封弥,都是从殿试开始,再逐渐推广到省试,最后才是解试的。期间要花个好多年……不要见怪。
第四十四章
在考场里还有解暑的闲情逸致的人,显然只有陆辞。
吴永自打翻开题目的那一瞬,就已汗如雨下了。
对赋的命题,他略微有点印象,题意却完全想不起来了。
而格诗和论的命题,更是完全摸不着头脑,根本不记得出处。
他家为一县豪富,又为家中幼子,可谓受尽千恩万宠。
上有个能干兄长继承家业,吴父却不甘心吴家仅为商贾,便将希望寄托在自小就机灵的幼子身上,盼他出人头地,高中进士。
可吴永虽有些小聪明,却懒惰得很,哪儿吃得起寒窗苦读的罪?这些年来能受先生夸奖,全靠寻那些个衣食不继的寒家学子们做代笔罢了。
真到了解试的时候,但凡有些才学的,都不可能冒着一旦被查出后、非但要受牢狱之灾,还终身不得应举的风险来替他代考的。
而没有真才实学那些,吴永又何必去花重金雇他们替名?
偏偏平时他颇得夫子们嘉奖的成绩,更使吴父对他寄以厚望,导致他骑虎难下,唯有最后几个月里潜心恶补,再与一干狐朋狗友凑钱,找人带巾箱本进来了。
万幸入考场时,监门官的检查并不算认真仔细,只敷衍地随便瞄了几眼,就放他们进来了。
只是将巾箱本带进来后,终究不是那么好翻阅的——生得一双利眼的巡铺官们一直在走来走去,凡是有些许异动的考生,都会立刻察觉。
哪儿做得出翻书这么明显的举动来?
吴永他们事前也预料到如此场景,商量一阵后,发现最好的时机,只有在集体上请时。
所谓上请,便是以‘有疑’为由,向主司进问题意,请其明示题目出处,予以解说。
正常情况下,即便此举可能迎来旁人耻笑,主司也不会轻易拒绝的。
当他们被引至别屋,听主司讲解题目时,便远离了巡铺官的视线,也就能围作一起,隔绝开主司视线,轮流作中间之人、迅速翻阅小抄了。
吴永清清嗓子,将巡铺官引了过来,恭敬有礼道:“此题颇渊奥,鄙人欲问尧舜为一或二事,出自何典,好用其字,可否请问主司?”
巡铺官皱了皱眉,还是回身去请示主考官的意思了。
就在去的途中,又被同吴永一伙的那些人以同样的由头叫住,成了联合请愿。
得知此事后,主考官杨庐就不禁蹙眉:“竟有十数位请解人同时上请?”
通常真出现有不懂题意的士子的时候,由于士人脸皮薄,好面子的本性,大多都选择缄默不言,宁可揣摩大意,硬着头皮写下去,也不愿在大庭广众下丢了这脸。
况且问了之后,哪怕贡例中未有明文说会导致降等,众所周知,亦会导致考官对其印象变差。
现上请的却不止一人,而有十数位,就容不得杨庐不疑惑和紧张了。
是他命题太不明晰,才引发这种多人上请,以求释疑的情况么?
杨庐表面上还严肃地板着脸,心里犯嘀咕之余,已有些不安了。
他还是头回被任命做考试官,自然不愿出任何差错,可此一旦传出,难保会有政敌弹劾他命题不当。
若真被定罪的话,虽不比受人请托、行王法赃事来的严重,但也是要罚铜,导致一整年的其他政绩也跟着清零,给升迁带来阻碍,也使名誉受损的。
杨庐对那十几人已很是不满,但连官家在殿试时都允许士子们上请,他岂能拒绝?
唯有点了点头,让巡铺官将那十几人引出,带入别室,他好单独行讲解之事。
见事情进展顺利,吴永不由心头大喜,面上艰难绷着,向同伙们飞快交换了个得逞的眼神。
杨庐姗姗来迟,在等待的这段时间里,吴永他们自然依照计划那般,围在一起,在中间的那几人则加紧速度,翻阅抄本。
门敞着的,又因一片死寂,他们无法交头接耳,否则立马就会被外头的巡铺官发觉。
可翻翻书页,却并无此虑。
未叫他们候上多久,杨庐主司就推门进来了。
焦急地等候了好一会儿,也没轮到翻书的吴永还正烦着,就见黑着脸的杨庐主司身后忽然进来了五六个巡铺官,将门一关。
吴永心里油然生出一种不祥的预感来。
杨庐的心情却比他的更坏,毫不犹豫地低喝道:“此屋中人,经人举报,皆有挟书入场、假借上请翻书舞弊之嫌,都将衣裳扒了,细查纹绣!”
众人纷纷露出难以置信的惶恐表情,哗然一片。
尤其吴永,已是脸色惨白,还强撑着高声抗议道:“鄙人不服!官家有诏,扒衣搜查之举,非取士之道。主司岂能滥用职权,听信他人谗言,肆意欺辱污蔑我等——”
杨庐厌烦地摆了摆手:“若真是冤枉了汝等,我自当禀上请罪,还汝等一个清白;若因此就束手束脚,不查舞弊之人,我这主司,也做到头了!”
要是举报之人,是与这伙人有直接利益冲突的其他士人,他纵觉得这多人同时上请的巧合透着十足蹊跷,恐怕还得犹豫一二。
但方才上报给他的,却是同他们无冤无仇的巡铺官。
虽也出过巡铺官‘诬执士人,以幸点赏’的丑事,但到底是少数,况且那也多是欺软怕硬的,若无十成把握,又哪会一口气得罪十多个士人。
众人激动地嚷嚷着抗议,甚至有要夺门而逃的,全被人高马大的巡铺官给制服了。
他们的反应,更让杨庐笃定了猜测。
外裳一扒,他们小心藏着的小抄板,再无所遁形了。
人赃俱获。
众人直到此刻,都想不出到目前为止都进展无比顺利的事态,是如何急转直下的。
他们对等待自己的严惩具都心知肚明,一个个衣衫不整,脸色灰败,再无方才的张狂嚣张态。
杨庐冷哼一声:“吴永,李达,苏礼,何连仲……以上十五人,平素多务浇浮,不敦实学,惟抄略古今典籍文略,怀挟书策入试,现被搜获。且先前曾以妄词狡辩,情节甚重。从犯者即刻扶出,殿一举;主犯吴、李苏三人,殿二举,皆不以赦原;如若再犯,永不得应举……”
吴永等人不敢再作辩驳,灰溜溜地被人当场扶出,堪称颜面扫地。
有罚,自然也有赏。
对于检举揭发、避他蒙上监考不力的尘霾,落得名誉受损的恶果的那位巡铺官,杨庐的脸色就缓和太多了。
他按照条例中明定的赏格,着官府给巡铺官发放了高达五百贯钱的极重酬奖,直让后者眉开眼笑,欢喜地行礼谢恩。
他谢恩之余,又忍不住暗自庆幸自己走运。
要不是昨日巡视时,无意中拾到了这些人不知谁遗漏的小纸条,上草草书的‘上请检阅’四字,让他起了疑心。
在今日搜查时,他为验证内心猜测,又为抓个人赃俱获,就故意放松一些,好让他们减轻警惕。
毕竟出过巡铺官为得赏钱而污蔑士人的例子,之后就讲究不得靠单凭疑论,而得有确凿证据才行了。
直到这群胆大包天的人,当真跟纸条上所写的计划那般共同上请前,他都不是十分肯定的。
好在啊,否则就得错过这笔横财了。
——当然,这笔赏钱最后可是将从犯事的那十五人身上罚回的。
对这段小插曲知晓的士子并不算多,除了挨着吴永他们隔间坐着的那些,才略有察觉。
只是时间紧迫,他们纵使好奇,也无暇挂心,很快就把心思放回更紧要的答题上了。
待华灯初上,昼试毕时,监试官便下令让吏人们取第一场的试纸上来。
在一片呜呼哀哉中,杨庐淡定地着人发下薄薄寝被。




升官发财在宋朝 第40节
这一夜,各学子就得在这白日考试的狭小隔间里入睡了。
陆辞倒是想带自己那更舒服的羽绒枕进考场来,可这类极易藏匿作弊纸条用的填充物,显然是不被允许带入的。
他未能如愿,也只能遗憾地跟其他人一起,凑合着睡一宿了。
不论如何,于他而言堪称最难的第一场,竟然考得不错,自是心情颇佳。
尤其跟患得患失、满腹忧愁,脑子里还翻来覆去转着白日试题的内容,为一些个后知后觉的错误而扼腕痛惜的学子们一比,就更是一个天一个地了。
陆辞了大约半个时辰,就适应了这硬冷的地面和单薄的被褥,很快安然入睡了。
其他人就没他这好心态了——有痛哭流涕的,有满腹愁绪的,有忐忑不安的,也有被周围气氛感染、原本还觉得考得不差,都被带得担忧起来的。
负责巡夜的巡铺官,不知何故,特意绕到了这白天让他印象深刻的悠闲考生的隔间里来。
见陆辞睡得颇熟,半点没被他轻微的脚步声惊醒的样子,全然不似其他人见他靠近就露出不安态……
他真不知是感到意料之中,还是无言以对了。
朱说常常经受跟陆辞一起的考场环境模拟训练,因此虽也辗转一阵,可昨夜本来就没睡好了,今日又经历了一番心情起落,考了一整天试,连答三道大题,也觉得颇为疲累,因此不久后也沉沉睡着了。
在各人喜忧中,天光破晓,简单洗漱后,第二场解试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
第二日考的是论策五道。
然而众人皆知,如今朝廷取士,最重的无疑是赋——君不见不久前还有人,因做得一手好赋而被点做了状元呢!
其次为诗,之后才轮得到‘兼取’策论。
要是第一场没发挥好,哪怕后两场出,结局也基本是注定了的。
因此,绝大多数人纵知道不好,也还是忍不住沉浸在自己昨日的诗赋论的发挥上,审题时心不在焉。
加上连续两夜没睡好,神恍惚者,也不在少数。
而秉着吸取经验、盘算着下回再战而来的陆辞,却拿每一项都认真对待——别人还神游天外时,他已将昨日之事全部抛之脑后,专心致志地答起题来了。
况且他因休息得当,此时神抖擞,神气充沛,单是形容气貌,就比周边人不知强上多少。
连主考官杨庐都不可避地注意到这位年纪在最轻的一列,却镇定从容得极其与众不同的士子了。
论策同诗赋一样,命题范围皆广,但凡经史子集,皆可出题,还有可能结合时务。
不过,昨日所考的论,是以观其所以是非于古之人;今日考得策,则是以观其所以措置于今之世。
且因论只试一条,策则需试五条,不管出于什么考虑,考官在命题时,都必须将三种策都囊括在内:以儒家经典为题的经义策;以历史事件为主的子史策;以及以时事政务为主要内容的时务策。
这次虽未跟昨日一样幸运地押中题目,但类似于后世议论文、不需讲究韵律的策,陆辞可向来是不虚的。
跟诗赋一比,这简直称得上是他的强项了。
陆辞与昨日一样,打好腹稿,估算好大概字数,才不急不缓地下手——即便策同样只设下限,没有上限,可时间限制,就注定不可能像省试殿试那般动堪七八千字,而得悠着点来了。
陆辞还有轻微的强迫症,为追求整洁,他索性让五篇策的长度保持基本一致,字数差距不超出一百。
这样既是为了防止让人看出他的侧重或偏好,也是为了避给人以头重脚轻、规划不足之感。
不过,陆辞虽答得顺利,还是感到有些意外的。
在他推测中,应该是不重时务的这位主考官,竟然出了整整三道时务题。
被大多考生偏好、也更那首的经义和子史策,则只各出了一道。
以至于前两题还能洋洋洒洒,后三题则焦头烂额,不知如何下笔者颇众。
更使他感到几分微妙又熟悉的是,最后一题,竟然是问广州背靠白云山的某县水苦而浑浊,百姓汲水工序繁琐,如何长解此困……
陆辞陷入了挣扎。
要不要偷懒炒炒冷饭,再详述一回自己上次写过给官府、最后却不了了之的自来水系统的提策?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1.誊录制度的作用真的无比强大,能阻止考官凭私情决定考生前途,不过这会儿还没有施行。
其中两个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仁宗嘉佑四年,欧阳修为殿试考官,想要黜落刘几,但因为誊录+封弥后辨认不出是谁,欧阳修才批阅卷子的时候,猜测某份是刘几的,就黜落掉了,谁知那份卷子是萧稷的。最后刘几凭自己才识中了状元,让欧阳修都大吃一惊。(《梦溪笔谈》卷九)
第二个例子,则是苏轼。他在元祐三年知贡举时,为了让“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麃中,据《鹤林玉露》所说,还曾尝试用人情预买题目。在批阅卷子时,他以为找到了李麃的卷子,大喜说这个绝对是李麃的,让其通过,结果不是,李麃还是落榜了……
2.上请=进问题意
《宋会要辑稿·选举》七之五《亲试》里提及,省试殿试中如果不明示题目出处(我没找出解试不可以的资料,就推测也可以),应举人是可以上请的。
通过上请来翻书作弊的行为,也曾被欧阳修所描述。在上章的作话里已经做了注释了,就不再详解了。
3.挟书的惩罚
参考自《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一。
殿一举即为下次贡举时不得应举,殿二举则意味着两次贡举都不能参加,不以赦原,是表示连大赦天下也不能减。
4.巡铺官捉到舞弊之人,是有赏钱的,最高达到五百贯(如文中所说)。
因此也出现过有人为了得赏钱而诬陷士人的事情了。后来规定,必须有确凿证据,才能判定。(就如某人身边捡到纸团,不能就说是某人参与了舞弊,必须有更加确凿的证据)
1...2122232425...21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