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升官发财在宋朝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放鸽子
《宋会要辑稿·选举》五之六至七《发解》
5.策的类型和命题范围如文中所提,不再详述(《长篇》)
直到庆历四年,范仲淹尝试改革取士的侧重点,策论都一直不怎么被重视的(不过很快就变法失败了);之后王安石再度改革贡举,才真正轻诗赋,重策论。
第四十五章
单纯照搬或扩写自己提过的策略的话,当然省时省力,却也不是没有顾虑的。
一是他当初为引起官府注意,是以题壁诗的形式,留在了人来人往的亭台处的,不知被多少人看到过了,也不知有多少人会记得;二则是官府一直对该策悬置不用,不曾见半点动作,也侧面证明了其并不赞同的态度。
陆辞见时间充裕,又为求保险,索性麻利地阐述了上中下三策,又按影响力来分了近远。
上策为派吏兵探寻致水污浊的源头,设法根治,或视周边情况,看是否能借用竹筒建起自来水系统;中策为增设临近江河道的分流,导入净水的同时,官府亦可鼓励百姓各自凿井,且为此提供一定资助;下策从临县调度水源供人使用,农地则改种耐该等水质的庄稼……
陆辞文思泉涌,奋笔疾书,很快就清晰明了地罗列干净了。
在简单提及自来水系统时,为避不必要的麻烦,他委婉地提了一句‘两年前曾于题壁诗中提及,在此不多加赘述’,以明确自己对此策的原创身份。
等他满意地了笔,反反复复地审读了好几遍,杨庐也示意时间到,让人卷了。
最后一日考的,是只以记诵为工、甚至不需明了含义的帖经和墨义。
出题范围也很明确,帖经只出自论语,墨义要么出自《春秋》,要么是《礼记》,因此只要是平时有用心笃学业文的,都不可能在这最基本的上面漏太多分。
当然,平日分明倒背如流,却因临场状态太差,导致心生不宁地漏了在开头写上‘对’和‘谨对’,或是征引注疏不符的人,也不在少数。
众所周知的是,除非是以诵经为主的童子特科,不然在正式贡举之中,帖经墨义所受到的重视,都是公认最低的。
可以说,就算是在帖经墨义里全得了最上等的‘通’,也不可能弥补前两场的不足,更不可能凭此翻身的。
因此,等解试彻底结束,陆辞一身轻松地走出考场时,早上黑着脸走进去的人,哪怕感觉考得还算不错,走出来时,也还是垂头丧气着。
心理更脆弱些的,已经忍不住抱头痛哭,自知绝对落榜了。
陆辞拎着装着文房的小袋子,大步流星地行过穿廊,直奔屋舍,竟是难得地不等晚一步出门的朱说他们了。
见陆辞头也不回地疾走着,筋疲力尽的滕易钟三人,也仅剩有气无力地看着感叹的份,而根本没有余力和心情追上去了。
这三天,吃不好睡不好,连做梦都在紧张兮兮地答题。
尽心神不说,单在体力上,也是莫大考验。
他们虽狼狈,但比他们狼狈的,可还大有人在——确切地说,似陆辞那般还能走得潇洒好看的,才是凤毛麟角。
大多数人,此时都已又饿又累又困,还想哭了。
相比起另两人,也是双目无神,四肢绵软的钟元,倒是心累彻底盖过了身体上的疲累。
毕竟这么高强度、高难度的连续应试,他自打娘胎出来,可还是第一次尝到。
其实,陆辞过去训练自己、朱说和柳七时,也想着拉钟元一起。
然而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最怕呆坐屋中拿笔背书的钟元,都是跑得比兔子还快的。
见逮不着他,陆辞也不愿强人所难,便痛快作罢了。
这会儿差距就凸显出来了——接受陆辞训练最多的朱说,这时还有余力追上对方。
他在后头远远见到陆辞一直头也不回,只闷闷地快步猛走,顿时心里咯噔一下,以为是陆兄考得不甚如意。
他一边快步追着,一边小心翼翼地斟酌着说辞:“摅羽兄,不过一时得失——”
陆辞先是一愣,旋即失笑:“朱弟你是误会了什么?”
见朱说面露愕然,陆辞不由微笑,坦坦荡荡道:“我只是因着在颇湿热的三日里都不曾洗浴,感觉浑身又臭又黏,十分不适……加上考场里人员密集,馊味更是浓烈刺鼻,难以忍受,才想着快些回去洗浴的。”
他虽为少汗偏凉的体质,运笔却是个体力活,加上考场里隔阻无数,通风是完全不可能指望的了。
在静止闷热的空间里,各人身上积累了三天的汗味化馊、就此绵绵不去……
就这一点,怕是素来喜洁的陆辞,在解试里遇到的最大难题了。
头一日还好,从第二日起,那味道就越来越浓了。
他将薄荷膏用得一点不剩,才从那恐怖的气味里挺了过去。
朱说见是误会一场,恍然大悟之余,耳根不禁变得赧红一片。他假装无事地岔开话题道:“这么说来,今日出考场的人,好似比三日前进考场的已经少了好些。”
陆辞毫不在意道:“不是犯禁舞弊被扶出,便是体质太差,晕倒其中被抬走了吧。”说到这,他故意挑了挑眉,戏谑地看向朱说:“朱弟这会儿可是体会到,我每日让你围着小巷跑十个来回的做法,颇有几分道理?”
要换作钟元他们在,这会儿就已经开始拆台了,朱说却是深以为然地点头,十分认可道:“摅羽兄之言,从来就不曾没有道理过。”
要不是听了陆兄的话,他怕是也要成为晕倒的其中一员了。
陆辞嘴角微抽。
不,他还是会经常性地胡说八道的。
在等人将热水送来的这段时间里,陆辞就跟朱说一起,并不进屋,就毫不讲究地躺在门口冰凉的地砖上乘凉,而根本不愿让桌椅床榻都叫一身脏兮兮弄坏了。
二人聊天时,默契地绝口不问考得如何,省得徒增忧虑,只等发榜日到。
因试已考完,在等待考试官们批阅卷子到放榜的这些天里,他们虽还要在贡院里呆着,不能与外头人交流,但除了不能靠近衡鉴堂等地外,可以活动的地方,还是多了不少的。
等在考场门前跟其他考生一起瘫够了,饥肠辘辘地往膳食屋挪动,想取点什么充饥,再回房去倒头大睡时,就见浑身上下、焕然一新的陆辞,携朱说风度翩翩地走来,修长好看的手指上环了几根细绳,下头捆着几只包子和胡饼。





升官发财在宋朝 第41节
“我与朱弟已吃过了,半天不见你们回来,猜还在这,就来找,”陆辞莞尔,将细绳解下,一人丢了一串:“这几天都没吃好的话,一下也别吃多了,省得撑坏了胃。用完后,就沐浴洗漱去,好好睡上一觉吧。”
朱说手里拿的是两只孔明碗,里头是厨房煮的鲜汤,刚好让狼吞虎咽的三人就着一起用,不至于噎着。
食物的香气,也彻底勾起了其他还如死人一般瘫软在地,一动不动的考生们。
他们充满羡慕地注视了这吃得毫无形象、却也万分幸福的几人好一会儿,才不甘心地继续去自己取食了。
陆辞在人堆里找了一会儿,却不见自己那位室友蔡齐,倒是对方的用品拾得干干净净,一件不剩,不由有些讶异。
人哪儿去了?
他想起几天前,对方那不甚好的脸色,就猜测也许是考试中途晕倒,被送去大夫处诊治了。
出于礼貌,还是去问上一问,探视一下的好。
要是对方身体不适,昏倒某处,他却不闻不问的话,非但他自己的良心这关过不去,外人也难说他人情淡薄冷漠,传出去不好听。
陆辞打定主意后,就将原是为蔡齐备的那穿也解了下来,随手丢给饭量最小的易庶,让他跟其他两人分后,给朱说使了个眼色,便寻巡铺官去了。
陆辞找上的巡铺官,刚巧就是考试时对他最为关注的那位。
他本人倒是全神贯注于试题上,没特意去记别人面孔,但巡铺官们却是对他印象十分深刻的。
看他笑眯眯的走来,对方不由就有些紧张,板着脸问:“何事?若是要求见主司他们,那可是想都别想。”
每年都要打发走一些想走旁门左道,讨好主司的士子,见陆辞走来,就下意识以为也是为了这个。
陆辞摇头:“只想请问一下,您是否知晓那位姓蔡名齐的考生的去向?他与我同居一室,却始终不见出来,方有此一问。”
巡铺官的脸色便缓和下来,硬邦邦道:“你所说的那位,早在第一场时,就因犯挟书之禁,遭到扶出了。”
陆辞一怔,很快反应过来,客客气气道:“多谢告之。”
巡铺官摆了摆手:“回去罢。”
陆辞往回走时,还有些唏嘘。
蔡齐之前虽向他明言,这回不论如何将是最后一试,但他也没料到,对方的言下之意,是要破釜沉舟,不择手段了。
对蔡齐而言,能侥幸通过,那当然是得偿夙愿;而若不成的惩处,初犯也不外乎是殿一两举,于不再准备赴试的他而言,自是不痛不痒了。
至于名誉受损方面,在蔡齐看来,恐怕在他屡考不第的时候,就已没有颜面可言了。
陆辞重回友人们身边,朱说最敏锐,立马就问起情况如何。
陆辞简单说出蔡齐犯禁被逐出考场之事后,吃饱喝足的四人,听着听着就耳朵一抖,倏然神起来了。
赶在所有人开口之前,朱说就幽幽地果断提醒:“汤!”
其他三人齐刷刷地闭了嘴。
毕竟喝人嘴软,想到这带汤之恩,他们也只有悻悻然地叹了口气,不加入争夺了。
唯有陆辞还不在状态,奇怪道:“你们在打什么哑谜?”
朱说作为得胜者,自然笑眯眯地不说话。
等到五人各自回屋,陆辞看到不知何时利索地打包了自己所有行囊的朱说,正一脸腼腆羞涩地等在自己房门前时,才哭笑不得地明白过来:“进来吧。”
朱说忍不住笑了,毫不犹豫地占了只让蔡齐占了一天的那半边。
陆辞也不避他,一边直接换上寝服,一边随口问道:“钟元他没意见?”
朱说摇头:“没有的。”
钟元虽被朱说抛下,但能独占一间房,显然也乐意得很。
朱说一走,他就索性将两张床给拼了起来,自己一个人美滋滋地躺了上去,打横着睡。
说来也怪,连考三日试,任谁都累得很,连在进门前的朱说也如此感觉的。
可真正躺下后,他却睡不着觉了。
他小心翼翼地翻了几下身,就听到陆辞含笑的声音问他:“朱弟何故辗转难眠?”
朱说不好意思地停了下来:“吵着摅羽兄了,实在抱歉。”
陆辞笑道:“考场上隔间考生鼾声如雷,我且酣睡入故,你这点小小动静,可还扰不了我。”
听他这么一说,朱说也忍不住想起考第一场时,隔壁考生肠胃出状况,自己被迫听了全程的窘况。
当时的犯难,此刻竟只觉有趣。
只是下一刻,就听到陆辞轻轻地叹了口气。
他心里那根弦瞬间就给绷紧了,小声追问:“摅羽兄何故叹息?”
陆辞微怅道:“天气炎热,思食冰糕,分明只一墙之隔,奈何不允买,自是肝肠寸断。”
朱说:“…………”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没找到帖经和墨义的评级标准,但找到了大义的(也就是庆历四年后综合两者出的,类似融合二者,但在答题上可以更灵活的考试科目)。
分为‘上’,‘次’,‘粗’,‘否’四等,其中‘上、次’为通。十道题里通四道就合格啦 (《宋会要辑稿·选举篇》六之四)
而诗赋论策的考校则分五等,分别是‘上次’,‘中上’,‘中次’,‘下上’和‘下次’。
第五等也就是被认定为文理疏浅,是为不合格。前四等则合格,进入排名。《宋会要辑稿·选举篇》七之一一
第四十六章
一锁二十来日,渐渐从解试里不甚如意的发挥的打击中恢复过来的士子们,不再神恍惚地躺在床上不动,而是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对着高悬夜空的明月吟诗作画,或是品茶会友,借此排解忧虑。
陆辞虽也不能踏出贡院,买不到心心念念的冰糕,但也靠着能通鬼神的钱财,让厨子帮着开起了小灶。
材料有限,冰糕做不得,但简单的解暑酸梅汤和月形嚼饼,总还是能做的。
陆辞琢磨着,横竖刚考完解试,不如安安静静地做个宅男,好歹歇到放榜那天。
钟元还好,经高强度解试的打击后,整个人就虚了几分,也不想出门。
然而朱说、滕宗谅和易庶三个,却不可能让他这般闲着。
但凡出去同新友交际,就势必拉着他们眼里的领头人不可,如此好意,让惯来能言善道的陆辞,都只剩哭笑不得了。
考生们慢慢有了神,而在衡鉴堂里的诸位考官,可就半点轻松不起来了。
杨庐是头一回被任命为主司,自知不具任何经验,生怕出了差错惹祸上身,就难带了点战战兢兢,凡事都想讲究个尽善尽美。
他既事必躬亲,紧锣密鼓地亲自带头批卷,直接就导致底下那些老油条们也不敢轻举妄动,纵万千腹诽,明面上也大气都不敢出,只有认命地跟着一块埋头奋苦了。
反正卷子一日不批阅完,一日不方便,不但考生们就得被拘在贡院里多一日,他们也连带着一起寸步不出,家人也见不得。
倒不如速战速决的好。
然而解试一毕,单是属于一位考生的,就有近百张试纸。
而此回来密州城赴考的士人,加起来共有两百多人,试卷摞列一起,成了一座座让人望之头疼的高山。
况且试卷的批阅,可不是只需经考官之手的那般简单。
每场考试的卷子,都得先通过编排官去掉卷首考生信息、用字号做编序;接着送到封弥官手里,进行封弥,校对;再是初考官审阅评级,且将结果封上;然后送到覆考官手里,对此进行二次评定;两次评定结果,就得回到编排官手里,由其对比,确定异同。
如若不同,试卷就得重回初和覆考官手里,再详阅一次,直到两边在评定等级上达成共识,取得彼此认同,最后让详定官选出最接近的一个等第为止。
若走到这步了,才又轮到编排官将乡贯状的字号调出,对回字号,把姓名、名次和试卷一起上报,最后进行编榜放榜。
这无比复杂繁琐的流程,可还是已经撇开公卷不算了的。
杨庐并不管底下人会否被他压得满腹不满而不敢言,在经过那十数人联合舞弊未果的事件后,他只想着快些从这随时会惹出‘监管不力’的麻烦差事里脱身,以夜长梦多,节外生枝。
二十日一晃而过,杨庐连中秋节是何时悄悄过去的都没意识到,只欣慰地发现,身前终于只剩最后十份了。
想到完成在即,杨庐暗暗地舒了口气。
他命人煮了杯醒神的浓茶来,揉揉眉心,才翻开了下一份。
乍一翻开,他眼前就不禁一亮。
须知这些天里,他所阅卷子无数,内容的良莠不齐还姑且不论,单是字迹,就已是花样百出。
有惨不忍睹的鬼画符;也有涂抹得无法入目的脏墨团;有前头潇洒讲究、后头意识到时间耗尽而变得凌乱潦草、直将慌张写在脸上的;还有龙飞凤舞,花里胡哨,需他极神去辨认的狂草。
犯不考式的卷子,就更多了。
单是过度紧张下漏在开头写下‘谨对’和末尾标注涂注乙,而被他无情地直接黜落卷子,就已有不下二十份。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倒是省了他阅卷的功夫。
因此,当做好心理准备的杨庐,一翻开“觬”字号的卷纸时,就被那无比工整清晰,犹如雕版刻印出来的一般,根本不用任何心神去加以辨认的漂亮字体,给狠狠地惊艳了一下。
他不及细看,就往后先翻了几翻,不禁欣慰于对方并未犯了后期时间不足、而变得潦草慌乱的通病,而是从头到尾都保持了高度的一致。
观者读来,除了赏心悦目外,评价就剩“舒服”二字了。
的确是看得很舒服。
舒服到杨庐几乎都忘了连续阅卷的疲惫,只忍不住感慨:要是每个应举士子都能写得这么一手既能端正得一目了然,又无处不透出刚劲有力的稳健基本功的好字的话,他们这些批阅卷子的人,该省多少心啊。
单凭这手始终如一的好字,在细阅之前,杨庐就忍不住对这位考生产生了颇好的印象。
……这么说来,在之前草草翻看那些堆积如山的公卷时,好似也有这么一份与众不同的。
杨庐脑海中虽冒出了这一念头,他也未声张,更未打算将那份公卷从书海里翻出来比对。
不过,在读完省题诗后,他忍不住更感满意了。
格诗要写出难,要既出,又不犯错,就是难上加难。
这篇省题诗,却是通体如行云流水般的流畅自如,韵脚一个不错不落,字数不多不少,尾部分,更是他阅过的卷子中,最干净利落的一个。
丝毫不犯许多人常有的贪多而莫名冗长的毛病,且严谨得没犯哪怕一个点抹,不考式也一个不曾有。
杨庐反复审读几次后,自认哪怕再挑剔,也挑不出毛病来,就毫不犹豫地批了个第一等的‘上次’。
把批好的格诗试纸放在一边后,他不做片刻停歇,就怀着这份好心情,翻开了这位“觬”字号考生的律赋卷子……
一盏茶后。
通宵燃着明亮烛火的衡鉴堂主屋内,原是静悄悄的,却忽然传出一人情不自禁的一声‘好!’来,惹得临近几间屋里专心批卷的初试官们吃了一惊,埋怨地扫了眼墙壁。




升官发财在宋朝 第42节
作为惹起众怒的当事人,杨庐却根本都没意识到自己方才叫出声来了。
他刚一看到最后,就毫不迟疑地返回开头,来回看了几次。
每读一次,都忍不住点头。
其律赋所用的辞藻虽不繁复华丽,但辞理纯严密,更是难能可贵。
显出学识优长,文路周密,才思该通,于群萃之中,也堪称不可多得的高等。
杨庐满意地捋了捋须髯,大大地在卷首再次批下“上次”。
依然是一手严谨而工整的好字,笔划入木三分,不洒半滴墨点不说,他刚忍不住好奇地仔细验看下,竟发现这连研磨的浓度,都是不可思议的一致。
不论是内容,还是字体,都将‘稳’和‘顺’字贯彻得淋漓尽致,没有半点年轻人的轻浮炫耀。
——定是位闭门苦读多年,一朝应举的老士人吧。
杨庐感叹一声。
他连改这两份卷后,难得地不愿作片刻踌躇,而是带着些许自己都未意识到的期待,一鼓作气地翻开了这位考生的策论卷子。
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位之前在诗赋上,已称得上十分出的这位‘年长’考生,所出策论,非但没辜负他隐约的期待,甚至得只让人剩下拍案叫绝的念头。
跟作规矩甚多的诗赋时,显出的讲究程式的写法,可半点搭不上边了——若不是杨庐先读过这位考生做的诗赋,也自己亲眼确定了卷头的字号,否则怕是完全想不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风,竟会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这位不知名姓的年长考生,明显更长于写策作论。
其一扫之前的谨慎淳正,尽显豪骋笔力,洋洋洒洒,共辩策十数条,刚大之气让人心悦诚服。
他一口气看下来,已将阅卷的目的给忘之脑后,除大感痛快之余的几分意犹未尽外,差点一个手痒,亲自去查写这份卷子的人是何人了。
还有,这位在五策中最后一策里提出的,‘曾于题壁诗中详解,此卷中不宜再作赘叙’,那‘详解’又是怎么回事?
这道题并非是杨庐所出,而是副司中的一位所命。他索性在边上做备注用的白纸上将此事记录下来,预备批阅完所有试卷后,再自己查去。
在恋恋不舍地改完这位“觬”字号的考生的所有卷子后,杨庐漫不经心地直接翻开了下一人的,就被那迎面而来、这几天里已很是熟悉的鬼涂乱抹,给狠狠地刺了下眼睛:“……”
刚细嚼慢咽完一道难得珍馐,谁还能平心静气地立马再用猪食?
他默默地将那卷子推开,决定先喝杯茶缓缓再说。
二日后。
年愈五十的赵穝,已担任过编排官这一职位不下五次了。
他办事手段十分干练,人也老实,这次自然颇得杨庐看重。
因此这次,他手底下还跟了好几位副编排官,专听他号令。
因为初、覆考官的所有评级结果已出,重活就重新回到他们手里,要对每份卷子所受到的两次等次,逐个进行仔细比对了。
他自是打心底盼着,主司同那几位副司的评定结果,能是一模一样的。
往年他可不是没碰到过,那种覆考官同初考官意见完全相左的局面。不但那双方最后争得脸红脖子粗,他们的工作也平白跟着剧增,直让人叫苦不迭。
赵穝虽未求神拜佛,但他心底的这个期盼,倒真得到了实现。
当然不至于夸张到所有等次都相同的程度,但绝大多数,都十分接近了。
只要非是决定是否落榜、或是前二十的重要等次的话,中间所取的那几十人,基本都会让详定官取个最接近双方意见的名次,给登记上去。
1...2223242526...21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