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官发财在宋朝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放鸽子
刚巧他于市面上派人集来的小东西里,就有几块天然磁石混在其中。
陆辞用磁石磨过一阵针锋后,顺利令钢针内部磁畴的排列规则化,显示出磁性来。
具体装置磁针时,他则做了多种尝试。
先试验的,是‘水浮’法。
陆辞很快发现,此法虽便捷,可放在一稳定平面上还好,却经不起什么颠簸。
一旦晃动浮针的液体,就会导致磁针大幅荡摇,准确性也跟着大跌。
这可不是他想要的。
陆辞不满意地将水倒干后,又分别试验了置指爪和置碗唇的方法,发现弊病同样不小。
运转虽快,但也太容易坠落了。
陆辞倒不觉失望,略作思索后,便准备试试‘缕悬’装置了。
就在这时,他身后的墙头方向,忽传来细微的枝叶摩挲的‘沙沙’声。
他不动声色,只将垫着水盆的小木块稍微挪动了方向……
平静的水面很快就如一面镜子般,模模糊糊地倒映出趴在墙头的、一脸好奇的小豆丁来。
晏殊顺风顺水的特点,也在子嗣上得到了体现——未至而立,膝下便已有五子一女了,堪称大赢家。
排前头的四子这会儿都应在太学念书,第五子尚且年幼,留在家中请了夫子开蒙,此时探头探脑的,定也是这一位。
陆辞花了片刻去回想对方名字,等想起来了,便起了身,一边朝他走去,一边笑着邀道:“游霖与其在那辛苦趴着,不如下来坐坐?”
晏游霖偷看得正专心,忽被叫破名字,吓得差点滚了下去。
好在陆辞早有准备,一个箭步上前,就眼明手快地将趴在不算高的墙头上的他的胳膊给抓住了。
晏游霖平时其实都胡闹惯了,才胆大包天地甩开书童,趴在墙头偷看。
现被抓个正着,按他平时做法,应是耍赖遁逃才对。
却不知为什么,明明这位一直叫自家爹爹十分喜爱、模样也特别好看的郎君,面上挂着的笑很温柔,他却心里阵阵发毛,不敢调皮捣蛋。
陆辞见晏游霖此时安静如鸡,任他提溜着翻过墙头,老老实实地坐在石凳上,对散落四周的零件看也不看的模样,还以为是个天性乖巧的,面上的笑容顿时更灿烂几分。
他一向喜欢乖巧懂事的小孩子。
陆辞宠溺地在晏游霖肩上拍拍,笑道:“同叔的邀我未赴上,现就邀你来坐坐,算是对他的赔罪吧。”
晏游霖心道不妙,已是如坐针毡。
他虽有孩子天性,受的家教却也颇严。
哪儿不知,如果真待到被爹爹发现的时候,那后果非同小可,何谈‘赔罪’了?
就在晏游霖眼珠子乱转,绞尽脑汁要找借口开溜时,陆辞就将招人送了点心和果茶来,然后把他刚看了半天也没看懂的半成品指南针给摆出来。
大大方方地任晏游霖看了个遍后,又慢条斯理地继续制作装置了。
“……这是什么?”
晏游霖忍不住问道。
陆辞莞尔:“听过司南么?”
晏游霖拧着眉,显然没听说过,也完全不懂这么一根小针,到底有什么稀奇的。
陆辞笑眯眯道:“你回去之后,不妨得空时翻翻《韩非子有度篇》,里头便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的记载。”
晏游霖似懂非懂:“那是做什么的?”
陆辞不急解释,而是慢条斯理地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将磁针在无风处悬好。
晏游霖睁大了眼,看着那不灰扑扑的钢针颤了一颤,就轻巧地转了个方向,明确地指往某个方向了。
在完成粗略成品后,陆辞一边心装饰起它,一边笑着对已被这神奇一幕彻底勾起兴趣来的晏游霖解释起原理来。
然而陆辞虽尽可能地以最简练通俗的方式去解释了,宴游霖却不过一开蒙不久的稚童,又怎么可能理解这些原理?
越是不明白,他就越是好奇得似被百爪挠心,连美味可口的点心都吃不下了,在陆辞将这磁针装入木刻的指南‘龟’腹中,只差打磨和外贴就算完工后,他就迫不及待地回去,要翻陆辞提起的那几本书去了。
当晏殊造访完居于城北的友人,心情颇好地回来,准备沐浴过后,就去懒惰地错过他邀约的饕餮家混顿御膳来尝尝时,就见他家平素最顽劣的幼子正一脸严肃地捧着本《韩非子》,啃得聚会神。
“……”
这是怎么了?
晏殊狐疑地盯着他看了片刻,召来其书童问询。
然而书童下午错失了五郎的行踪,此时自然是不敢承认的。
加上晏游霖肯主动读书,本就是件好事,晏殊虽一时半会问不出缘由,也未细究,只当是稚童善变,一时心血来潮而已。
他在匆匆沐浴更衣后,就故意摆上一脸的不怀好意,优哉游哉地往新邻居家去了。
原以为能打陆辞个措手不及,不料他人一道,却见陆辞正好整以暇地在厅里坐着,身前是丰富的满桌御膳,旁边还空置了一双碗筷,明摆着是对他虚席以待的。
晏殊挑了挑眉:“摅羽是如何得知我要来的?”
陆辞真挚笑道:“同叔何不相信,我每晚皆是这般虚位以待,却是头回等来了你?”
“哦?”晏殊假笑道:“摅羽这般深情厚谊,倒叫我不好算吃了三回闭门羹的账了。”
二人笑眯眯地对视一会儿,同时决定休兵止戈,趁丰盛的御膳变凉之前各自奋战。
一直被陆辞用各种方法哄得莫名其妙就请了客,难得虎口夺食,在陆辞嘴边得了些美味佳肴的晏殊,在茶饱饭足后,不十分满足。
陆辞屏退下仆后,便懒洋洋地倒在了软塌上,还将火盆勾到了离自己近些的一边。
晏殊看得眼皮一跳,强忍着将火盆勾回自己这边的冲动,斯斯文文地在软塌上坐了下来。
他本想揶揄此时应是形象全无的陆辞几句,结果定睛一看,就意识到对方占了得天独厚的相貌的便宜,竟连这懒汉的姿态,随意之下,都显出几分风流雅致来。
于是话锋一转,询道:“你难得休沐,就这么睡过去了?”
陆辞笑道:“浮生难得一日梦,能睡时自当睡晚些。”
对接待了晏家幼子一事,他可是准备守口如瓶的。
明明是好事一桩,倘若叫对待儿子向来严厉的晏殊知道了,晏游霖定要挨一顿家法。
他之所以不在分别时告诉晏游霖,叫对方放心的原因……则是因看包子脸的小郎君苦闷又不好意思将请求说出口的模样,实在可爱又有趣。
就叫对方继续担惊受怕一阵,算是吃个调皮的小教训好了。
晏殊浑然不知幼子已叫陆辞逗弄了一通,嘴角微抽:“若我所记不差,上回我不过起晚了片刻,就落你一句‘生前何必久睡、身后自会长眠’的软刀。”
“是么?”陆辞极自然地转移了话题:“你今日是去了哪家走访,之后又同着到哪儿去逍遥快活去了?”
晏殊笑道:“说来也巧,我今日见的,也是一位三元。”
陆辞眨了眨眼:“王三元?”
大宋自开朝以来,连中三元的不过出了三位。
头位早已过世,此时还在的,除了陆辞,便只剩十数年前也有着连中三元的辉煌成绩的王曾了。
和升迁不按基本法、硬生生地踩着天灾人祸扶摇直上的陆辞不同的是,同是三元及第,王曾的官阶并不算高。
但胜在稳打稳扎,部门清贵,且近天子身边。
在陆辞印象里,王曾虽属于亲近寇准一派,却是典型的‘朋而不党’,并不真正站队,到了关键时刻,更是只凭自己意志行事。
倒是可以结交一二。
晏殊睨了思索着的陆辞一眼,故意重重地叹了口气,好似万分遗憾道:“原想带你一同前去,也好替你们引见一番,不想你一睡难醒,唯有下回再说了。”
闻言,陆辞眼底波光流转,看着晏殊微微一笑。
因不愿打击晏殊的一番好意,他没说出口的是——
他若真想认识谁,哪儿还用得着友人出面引见?
在陆辞这又赖了一小会儿后,晏殊见时辰不早,才不情不愿地打道回府。
因就在隔壁,陆辞也懒得去送了。
提心吊胆了小半天的晏游霖小心翼翼地扒着门边偷觑自己爹爹,等着自己被训斥的宣判。
然而他等来等去,只等到一贯优雅讲究的爹爹在走着走着,见四下无人,就放松地“嗝”了一声。
晏游霖:“……”
听着那一声极其响亮的饱嗝,他忽然就不再担惊受怕了。
晏游霖安心时,远在汾州的狄青,也从夫子手里得到了一个扎扎实实的大包裹。
一听是汴京来的,狄青就已想到什么,两眼放光了。
等切切实实拿到寄件后,更是兴奋得双手都在颤抖。
在他最夸张的梦境里,也不敢幻想陆知州在进京述职后,还会给他寄信来啊!
看着那份量十足的包裹,不论是知晓寄件人身份的也好,还是单纯看那大小的也罢,都不对狄青充满了艳羡。
亲眼见到过陆知州把狄青送回来的那位舍人,更是以见到怪的稀奇目光瞧个不停。
明明非亲非故,乳臭未干的小子,怎么就走了大运,让陆知州那么照顾呢?
狄青根本分不出任何心思去留意别人目光,路上紧紧把包裹搂在怀里,面上是忍不住的灿烂笑意,狂奔回了自己房里后,定定神,才小心翼翼地开始拆封。
当露出来最顶上那封薄信时,误以为这厚厚一沓全是信的狄青,顿时觉得自己幸福得几乎可以直冲云霄了。
他难耐兴奋地在床上打了几个来回的滚,才满脸通红地继续往下拆。
紧接着露出来的,却是意料之外的《左氏春秋》……
狄青:……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升官发财在宋朝 第128节
关于指南针:《韩非子?有度篇》里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的记载,端朝夕就是正四方的意思;其所指的司南大概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外观像勺,圆底,置于平滑的刻有方位的“地盘”之上,其勺柄能指南的一种磁体指向仪器,即如王充所记述的“司南之勺,投之于地,其柢指南”。
从司南的出现到指南针的发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指南针究竟何时问世,现在尚无确切说法。唐末五代的一些文献中已有关于指南针的记载,如《管氏地理指南》[注释]、《九天玄女青囊海角经》等已提到“(磁)针”、“正针”、“缝针”等,极有可能是指罗盘上的指南针。不过,目前发现的关于指南针的最早明确记载,是北宋时期的《武经总要》、《梦溪笔谈》、《本草衍义》等文献中的有关记述。
在《武经总要》中载有制作指南鱼的方法:“用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形,置炭火中烧之,候通赤,以铁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之。”不过用此种方法所得的磁性仍较弱,其实用价值还不大。
在《梦溪笔谈》中记述了另一种人工磁化的方法:“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用现代科学知识分析这一方法,可知它是一种利用天然磁石的磁场作用,使钢针内部磁畴的排列规则化,从而让钢针显示出磁性的方法。它既简便又有效,为具有实用价值的磁体指向仪器的出现,创造了重要的技术条件。
除了对人工磁化方法的探索外,宋代还在磁针的装置方法上进行实验和比较。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了“水浮”、置指爪、置碗唇以及“缕悬”四种装置方式。水浮法在两宋时期应用较多,曾公亮等所述指南鱼采用的也是水浮法。此法简便,但正如沈括所指出的“水浮多荡摇”,是它的重大缺点。对于二、三两法,沈括指出了他们的长处是“运转尤速”,短处是“坚滑易坠”。沈括比较推崇的是第四种方法,认为“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这确实是一种较好的装置方法。除此之外,南宋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还介绍了一种当时流行的指南龟的装置新法:将一块天然磁石安装在木刻的指南龟腹内,在木龟腹下挖一光滑的小穴,对准了放在顶端尖滑的竹钉子上。因支点处摩擦阻力很小,木龟便可自由转动以指南。这就是后来出现的旱罗盘的先声。(《两宋文化史》)
第一百二十七章
不等狄青将极大的心理落差消化完,他从前知州陆辞处到一个大递件儿的消息,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地传遍了整个学舍。
连宿在此处的夫子们,都被这不小的动静惊动了。
他们一边努力回想狄青平日的表现,一边忍不住怀疑起自己是否太过粗心大意,才忽略了这么一位叫三元及第的陆知州极其看重的天纵英才。
怀着相似的微妙心思,他们纷纷披了外衣起身,聚到狄青这来看情况。
居然是套簇新的《左氏春秋》,拿在手里只消粗略翻看几页,就能轻易瞧出是用上好的纸张和墨所雕印的,价值定然不匪。
夫子们不禁感慨,再看向好似已经乐傻了、呆呆坐在床边没有反应的狄青,语重心长道:“陆谕德的殷切期许,你可切莫辜负了。”
狄青老老实实地点点头。
见他这副老实巴交的模样,他们忍不住又叮嘱几句,才驱散来凑热闹的其他学子,叫狄青安置了。
等人走干净了,狄青便将房门重新关上,把陆辞那封薄薄的信给取了出来,郑重地放在枕头边上,再将《左氏春秋》给小心放在衣箱里,用柔软的布料妥善包好。
点灯读太蜡了,而且如若一不小心,扯坏了某张书页,那他不得心疼死。
索性明日天光亮了,再拿出来读。
狄青这么想着,就心安理得地先把那本只一看就叫他感到头皮发麻的《左氏春秋》给先放到了一边,然后难耐激动地将信拆了,就着从窗口撒入的明亮月光,认真地读起信来。
在信里,陆辞先说了自己在京城刚购置了新的宅子,旧的住处会托给牙人售出,让狄青日后赴京赶考寻他暂住时,莫要找错了地方;再是表示自己述职一切顺利,唯一的学生,也就是当今的太子殿下,虽较狄青还年幼两岁,却极其聪颖刻苦;最后简单地表示了对狄青的期许,希望他能勤学不缀,早日来汴京同自己相见。
短短一封信,狄青却是读得心情跌宕起伏,百转千折:惊讶,皱眉,抿唇,隐忍,再到头痛,以及最后的惊喜和期待。
他贪婪地将信反复读了好几次,尤其那句叫他怦然心动、呵呵傻笑的‘盼汝早来京,与我重相会’,更是看了好多遍。
直到倒背如流了,他才缓缓把信放下,一脸严肃地到屉里。
他一定要好好念书,争取早日去京城寻陆郎君!
因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和憧憬,狄青真正躺到床上后,没过多久,就陷入了好梦之中。
他有所不知的是,受了陆辞的‘进京赶考时与我同住’之邀的,可不止他一人。
而还有初战不利,正被诸位夫子亲自押着在密州苦读、准备来年再战考场的钟元和易庶,以及届时要进京来督促他们不得散漫的李夫子。
——而根本不可能是他美梦中所幻想的二人共处一室。
正挑灯夜战的陆辞,如有所感地打了个喷嚏。
随侍一边的健仆顿时一阵紧张,下意识地就拨了拨炭盆,叫火烧得更旺一些,又将挂在门边的大衣拿来,犹豫着是否该给陆辞披上。
陆辞摆了摆手:“不必。你先下去吧。”
屋里被炭火烤得很是暖和,除了这个来得莫名其妙的喷嚏外,他甚至都快要冒汗了。
健仆将杯中茶水加满后,便恭恭敬敬地退下了。
对这几个五大三粗的汉子近来堪比争宠、一个赛一个的细心体贴的行径,陆辞不禁无奈地笑了笑。
他们与陆辞所签的契约并不算长,不过三年而已,而追随这么一位出手大发、温和善良、体恤下人,自身还前途无量的主人的好处,他们既尝到了,就更不愿意失去。
但说到底,他们除了力气大些,体格瞧着壮实些,较能唬人外,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的。
健仆们皆有着自知之明——若说这宅子里有谁是郎主不愿意离了的话,那恐怕手艺日益进的厨子。
因此,尽管离契约到期还有将近一年的功夫,他们就已卯足了劲儿,将彼此视做竞争对手,开始在陆辞跟前轮番表现了。
陆辞对缘由虽是心知肚明,但来年究竟计划如何,会否跟所有人续立契约,他并未拿定主意,并不好同他们说些什么宽心话。
毕竟在京里能呆多久,并非是他一人就能说了算的。
陆辞慢悠悠地饮了口热茶,便聚会神地继续写了起来。
他今晚上已早早地备好了课,现正忙活的,是举荐一事。
——在寇准的提醒下,官家赵恒终于想起了馆阁里的一片狼藉,不论整理、校勘还是纂修方面,都急需大量人手的这一茬来。
于是从各地官员中筛选出合适的,权知馆阁校勘和史馆检讨等职务,粗略估计,起码会有五十多个新出的空缺。
这消息一出,无数选人的心思都活络开了。
甚至连最仇视寇准的那些党派,也一边骂着寇准买人心,一边‘不计前嫌’地琢磨起,这五十多个位置里,究竟能给自己派系里的人占下多少个。
别看只是馆阁校勘和史馆检讨在馆阁之中,不过最末的第三等,也并无多少实权,但馆职本身的清贵和优越性,历来就在士人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莫说是选人们对此趋之若鹜,就连不少京朝官,都忍不住起了心思,想要下手一争。
然而绝大多数选人,却是连被考虑的机会都不曾有过的——一般官员想要担任馆职,须经大臣推荐,才准考试。
而有‘推荐’权力的大臣,则只有两省五品以上官员,每人每年还有着名额限制:京朝官得五员,升朝官只得三员。
得了推荐后,则被选送进入初试,为学士院中试诗赋论,合格了才可授予低级馆职。
授予馆职之后,仍未结束,还要继续进行考核,唯有优秀者,才有担任要职,进行升迁的机会。
大多数人,则被另派往地方上任职了。
陆辞虽为正四品下的左谕德,但严格来说,并不在两省之列,便也没有举荐人的资格。
他正因清楚这一点,在别人为此万分纠结时,还是一副事不关己的轻松模样,一心只教太子圣贤书。
还是赵祯没忍住,强忍着邀功的小兴奋,含蓄地提醒了陆辞几句。
陆辞这才知晓,原来托小太子每见官家就在官家跟前替他赞不绝口、美言不断的福,叫赵恒越发想起了陆辞为官时日虽短,政绩却是无比亮眼之事。
不但恢复了三两日就送御膳的福利,这次还额外吩咐吏部,将他添入了有权举荐的官员名单中。
吏部中知道此事的不过寥寥,根本没料到官家的心血来潮下,竟做了回不留名的施恩人,连陆辞本人都不知晓,就没想到去通知他一声。
且因陆辞站位一直微妙,也无人想着宣扬出去,或是临时抱佛脚地巴结他以换取推荐名额……
于是陆辞稀里糊涂地,就差点弃权了。
陆辞惊讶过后,赶紧谢过太子,当晚回到家中,就忙活起写推荐信的事了。
他虽得了陛下破例赐予的权限,但说白了,他头个想到,也能相信的,且需要这一职位的 ,也只有朱说、柳七和滕宗谅三人。
就陆辞个人看来,最适合的,无疑是朱说了。
别看朱说年纪最小,却最沉得住气,也最有干劲。
柳七和滕宗谅虽也极具才学,但前者黑历史太多,最近自己又与其相隔太远,也不知是否修身养性,痛改前非了;后者性子也偏于浮奢享乐,虽是个能做也肯做实务,愿为友人两肋插刀的,可在清贵安宁、数十年如一日的馆阁之中,却不见得适合。
——不管是谁得以幸运地雀屏中选,他还是最好把人安排到自己家里来住。
起码开头一年,都得放在自己眼皮底下才安心。
因不知这事是否能成,陆辞在熬夜写好推荐的文书,次日交予吏部后,就将此事安静搁在心里,并未与任何人声张。
如若成了,他不想对友人邀功。
如若不成,他更不想叫友人们空欢喜一场,也许还落个白欠他人情的心理负担。
更何况在陆辞想来,三人里要是有人能中的话,那也是他们自己的本事,才可在重重考试中突围而出。
自己不过是提供了一个小小契机,并不值得夸耀。
熬夜的下场便是,还未躺上半个时辰,就得起身去早朝,一边听着寇准一人潇洒发挥,一边昏昏欲睡。
好不容易散了朝,就得去东宫讲经了。
赵祯见到陆辞时,就稀奇地在他眼底下发现了从未见过的青黑,以及破天荒地在讲经时以袖颜面,打了两个小小哈欠……
陆辞不禁满怀歉意,懊恼之余,认真地向太子致歉,并不因他年纪小就随意糊弄过去,也不觉身为讲经的半师就可理所当然。
一直默默观察的赵祯当然不觉丝毫不悦,反而笑眯眯的,感到高兴极了。
他打心底地一直认为,自己这位小先生,外人眼中才高八斗的陆三元,是几乎无所不能的。
现竟会跟他一样上课时打瞌睡,有些小毛病了,倒像是玉雕的人儿活了过来似的,生动有趣了起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