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权宋天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老大河

    只是连郭侃都不知道,此时的赵权,已经与忽察一起,正飞快地撞入郭侃为其设计的大网之中。

    ……

    辽东的地形,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那就是“难行”!

    赵权觉得,中原的文人总是在说什么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那是因为这些人根本就没来过辽东这个鬼地方。

    从朔州出发,即使一人双马,但两天时间,赵权与忽察在崇山峻岭之中,也只赶了一百里的路。

    山道难行,这也就罢了。现在让赵权最头疼的是,他对辽东地理的严重不熟。

    东真军去年南下时,从五老山城直接向西到辽阳,而他们现在要到五老山城,还须经过一个叫作石沟的地方,而后向北再行两百里。

    五老山城,赵权倒是知道,后世又称为五女山城,似乎曾经是高句丽的一个王城,被称为纥骨升城。至于石沟,在东真军中问了半天,总算有一个投降过来的高丽女真人知晓一二。

    在高句丽时代,这条道路曾经是高句丽位于辽东的几个王城,与高丽半岛相互联接的交通要道。而石沟正位于这条要道的中心位置,北接纥骨升城,西南通婆娑、义州,东南联碧团、昌州;正南百多里处,便是鸭绿江对岸的朔州。

    石沟四周环山,中为盆地,山水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将这一片方圆近百里的地方,冲刷而成为一片巨大的水泽。

    在辽东生活的人,无论是哪个种族,都是以耕种为生,辅以狩猎。只有石沟这地方比较特殊,因土地沼泽过多,夏天多洪水,无法耕种,此地百姓多依赖打渔为生。读书网

    石沟方圆百里的盆地中,只有一条略高的山脊可以通行,石沟村正好便处于这山脊的正中间。

    如果只不干派人伏击的话,石沟村显然是个最佳的位置。

    人手太少,赵权没办法撒出去太多的游骑,只能探查前后五里的地方。也不可能先派人去石沟探路,那样的话影响前进的速度,反而很可能陷入只不干的包围之中。

    离开朔州的两天时间里,忽察一路嫌弃赵权的小心谨慎。在他看来,凭着身边的三百蒙古勇士,天下哪里会有能挡得住自己的兵马。

    这让赵权不胜其烦。

    第三天一早,在两支人马准备开入石沟之前,赵权把五百个人全部召集在一起。

    两部分人马泾渭分明,一边是忽察的三百蒙古侍卫,个个虎背熊腰,目光狠辣。

    另一边是赵权的两百东真兵,这是赵权平生第一次自己带出的士兵,看上去气势比蒙古人弱了不止一截。但这是现今,赵权最为了解,也最能了解赵权战术意图的两百个士卒。

    赵权将这些人分成四队,自己与辛邦杰、李勇诚、王铠各领一队。近一年的时间,这两百个人被赵权日夜不停操练,无论是赵权的战术意图、还是各种设计出的联络标记符号,或是彼此的进退配合作战,都已了然于胸。

    在朔州的一年时间里,除了屯垦,赵权唯一的成绩,就是打造了这两百个士卒。并以五人为一组,进行武器配备:主守的两人各自一盾一刀,远攻两人一把角弓,近攻一人为钢质弹弓。除此之外,每人还配备一把钢弩、一把可折叠兵铲。

    这两百把钢弩,弩臂全为钢片叠制,算是“赵氏二代”钢弩。也是赵权近一年来攒下的最大家私。此弩最大射程可达两百步,百步内可轻松击透皮甲。前些日子,要不是阿叱突然来袭,赵权来不及给两百东真兵配上钢弩,否则歼杀阿叱百人骑兵,只会更加的轻松。

    单打独斗,这两百人中应该无一人是忽察手下的对手。但这两百兵对上忽察的三百兵,即便是以步对骑,赵权也有信心将他们打得找不着北。

    不过,这两百个人中,也有一个很不和谐的存在,就是那个英俊的瞎子少年高正源。自他母亲死后,高正源便陷入苦痛之中,无法自拔,不食不饮了整整两天时间。直到被赵权狠狠骂了一顿之后才勉强恢复过来。

    听说赵权要先行北撤,高正源几乎是以死相求,跟随赵权北上。也许是因为怕高正源依然想不开,也许是被高正源所感动,或许是冥冥之中某种天意,赵权自己也说不上来到底是为了什么,最后竟然会答应他跟着自己,踏上这条吉凶未卜的路程。

    赵权因此也被忽察笑了整整两天。

    不过还好,高正源其实并不太需要别人照顾他,一路上,他虽然骑着马,却并不去操控,只是让马随众人前行,并没有出现太多的麻烦。

    赵权看着眼前依然在彼此肆意打闹的三百个蒙古兵,心里暗自叹了口气:让蒙古人遵守纪律,可能是这个世上,最难办到的事情之一了。

    “今天,我们将进入石沟脊道——”赵权开始缓缓说道。

    那几个蒙古兵在忽察的喝斥下,终于渐渐地安静了下来。




第216章 石沟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权宋天下 ”查找最新章节!

    “在进入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不知道咱们这五百个人为什么要离开东真主力,冒险先行北撤”赵权缓缓地问道。

    两百个东真军面色未变,只是安安静静地听着。

    三百个蒙古人面面想觑了一会,吵闹声便开始四处响起。

    “回去啊!”

    “到南京府。”

    “知道这干嘛”

    “不知道啊!”

    赵权摇了摇头,说道:“我们此行,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保护忽察王子,安全地回到南京府!”

    “对!对!”

    “这还用说”

    “我不知道,在我们的前方,会不会有伏兵。也不知道,会有多少的伏兵。我只想跟大家强调一点,此行,我们不是在跟敌兵作战,而是在逃亡!”

    “有那么严重吗逃亡,说得也太难听了点!”这次,是忽察在提意见。

    赵权狠狠地瞪了他一眼,说道:“因此,为了保障忽察的安全,我要求夺去他的领军之职!”

    赵权的话,让忽察与他的手下,一时目瞪口呆。

    无论是大乌泰还是忽察,他们一直就没给赵权一个明确的职位。赵权似乎也从来没觉得自己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职位来表明自己的权力。但是这一年的时间里,无论赵权出现在哪里,负责什么样的行动,大乌泰从来不会否定与拒绝。而忽察对此,也没觉得有任何的不妥。

    不过,在此之前,赵权毕竟还只是在东真军内部行使他超然的权力,如今他竟然想把手伸到忽察的侍卫军中。

    “不行!”忽察立即一声大吼。

    “你有意见”赵权斜着眼看着忽察。

    “我——凭什么我要接受你的指挥”

    “因为,你除了打架外,什么都不懂,三百个勇士,在你手下,只能成为三百只弱鸡!”

    忽察涨红着脸,嘴里哆嗦着,终于吐出一句:“你,你可以污辱我,但是不能污辱我的手下!”

    赵权呵呵一声冷笑:“污辱你告诉我你有什么可值得我污辱的要腿没腿,要腰腰又太多!”

    底下已经有人忍不住发出窃笑声。

    “赵权!我,我要跟你决斗!”忽察歇厮底里的叫道。

    “看,我说什么了,你只会打架!”赵权转过头,看着那三百个蒙古侍卫,说道:“如果你们想安全护送忽察王子回到南京府,那么自今日开始,便须完全听从我的指挥,以我的军令从事!有没有意见”

    许多蒙古兵犹犹豫豫的,不知道是不是该出口反对。

    可是,还没等他们说出话,赵权便接着说道:“好,既然没人反对,那这事就这么定了。等到了南京府,我自然不会再去管你们。但这一路上,要是有人违反我的军令,那,我收拾你们的手段,会让你们终身难忘的!”芦竹林小说

    赵权朝着忽察露出一张狰狞的笑脸,让忽察不寒而栗。

    其实,在心底下,忽察当然明白把指挥权交给赵权,这是最好的选择,只是脸上觉得有些无光。现在每次只要面对赵权,他便莫明其妙地硬不起气来,这点总是让忽察百思不得其解。

    算了,且让他这一回,毕竟赵权是在为了保护自己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忽察终于还是说服了自己,决定暂时向赵权妥协。

    赵权把蒙古人全部打乱,与东真兵进行了重新的组合,每两个东真兵配三个蒙古人。忽察被迫换上了东真兵的服饰,被当成一个小兵,塞入部队之中。所有人脸上都涂上了灰泥,乍看上去,已经根本找不着哪个是忽察了。

    五百人队伍,经过重新整合之后,李勇诚与王铠各率五十骑在前,交替开路;辛邦杰率队断后,赵权居中策应。

    队伍沿着山道缓缓西行。

    左侧是峭立的山崖,右侧是汹涌蜿蜒的溪水。四处林木苍苍,怪石横立。

    队伍行了一个多时辰,前面出现一条相对平坦的道路。这应该就是婆娑府通往五老山城的大道。

    前队派来一骑,至赵权跟前禀道:“赵将军,在往南道路上,发现敌方游骑。数量不明。”

    只不干果然已经缠过来了。

    队中的蒙古人,顿地一个个精神抖擞,抽出弯刀,便准备杀将出去。连忽察也现出激动神色。

    “干什么!”赵权对着忽察一声怒斥,身着东真士兵衣甲的忽察,立时便蔫了下去。

    “有看到汉军吗”赵权问道。

    只不干派兵拦截忽察,这本在赵权的预料之中,但是他还没办法搞清楚这支部队中,是否有只不干在,到底有多少人马。最关键的是,郭侃会不会率着稿城军与只不干一起过来,这是赵权最担心的事。

    如果只是只不干,无论来了多少人马,赵权起码还有一战的信心与勇气。

    那位军士摇了摇头。

    赵权吩咐道:“告诉李勇诚,留一小队游骑在此,探查敌军情况,其他的加快速度,先赶到石沟村休整。”

    军士抱拳而去。

    全军随即转向北行,踏上大路,催起马速,滚滚而去。

    四周环绕的群山,将下泄的河水全堆积在石沟方圆近百里的下凹地形之内,使这里渐渐地积出一片汪洋。只是上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屿,就像一个盛着残羹冷粥的巨碗。

    脚下的这条脊道,便成为贯通石沟南北的唯一一条通路。

    脊道两侧,除了一些零乱的杂树,便是被水流冲来堆积而起的枯枝落木。淤成一堆,让人无法知道水的深浅。

    渐斜的阳光,在水面上荡出一层绿悠悠的涟漪。

    赵权率队纵马前行,道路渐宽,远远的便望见一座小村落。其实说村落可能都有点大了,只是数座石建的小屋子,在路边悄然而立,见不到一个人,连只牲畜都没有。

    目力所及,石沟村中,除了那些石头房子,便是高高低低的一些矮林,也一样的寂静而立。

    留在后头监视追兵的游骑兵探到了消息。后面的人果然是只不干,领着约五百骑兵,正不紧不慢地赶来。

    再次确认没有任何稿城兵过来后,赵权的心彻底放松了下来。



第217章 逃跑战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权宋天下 ”查找最新章节!

    只不干显然在前方也埋伏了一支队伍,这处安静的石沟村,是最适合只不干发动前后夹击的地方。

    赵权犹豫了下,叫来王铠,指着石沟村对他悄声说道:“从水里摸过去,不要太近了,看下大概有多少人。”

    王铠点点头,卸下衣甲,悄然入水而去。

    赵权又让李勇诚率着五十人,在过来的路上,四处挖坑。每个坑都只半尺深,挖好后盖上浮土。利用兵铲,半个时辰不到,脊道上便密密地布着数百个陷马坑。

    其他人,则就地休息,给马喂食饮水。而后开始挖掘半人高的壕沟。

    村中小山坡的矮林内,似乎有些动静传来,但随即又安静了下来。大概是蒙古人见到东真兵竟然在他们眼皮底下休整,正在争执着是否应该出击。

    天色渐暗,王铠从水中潜游而出。村里的矮林内,果然埋伏着一支蒙古兵,数量差不多也是五百人。

    赵权心下明了,前后两支队伍,应该就是只不干的一千侍卫军。石沟村的确是个很适合伏击的地点,如果他们一旦进入石沟村,矮林内的蒙古兵一定会突袭而出,在措手不及之时,后方再有追兵压上,赵权这支军队即便能逃得出去,肯定也是死伤惨重。

    不过赵权不进村,显然已经打乱了他们的伏击计划。前后两支军队,信息沟通一定会有问题,前发伏击没有开始,后方也无从发动配合性的袭击。

    蒙古人没几个会游泳的,除非从天上飞过去相互联络。赵权下意识地抬头看了看已经是铺满晚霞的天空,还好,并没有那种叫作信鸽的东西飞过。

    对于步兵,在夜间发动奇袭作战,还存在着那么一丝可能。但是对于骑兵,想摸黑偷袭,那无异是自寻死路。

    今晚,倒是可以睡个好觉了。

    赵权也不搭营建寨,只是将人马全部塞进在路上已经挖出的横七竖八的壕沟内,除了值守之外,所有人都窝在壕沟里过夜。

    赵权召来了忽察、辛邦杰、李勇诚与王铠。

    对于忽察,赵权唯一的交待,就是让他与手下的蒙古侍卫,今天晚上务必睡个好觉,绝不能鲁莽行事,明天对敌拼杀的重任,将寄托在他们的身上。

    忽察听后,兴高采烈地睡觉去了。

    赵权又跟其他三人,细细地探讨了明日对敌的每一个细节。

    “面对强敌,逃跑不是可耻的,可耻的是跑不过敌人。”这是当年蒋郁山在训练赵权等人时,一直在给他们灌输的一个思想。真定军上下,对于这种撤退战术的使用,似乎都是相当娴熟。

    在渐丁队中,蒋郁山与赵权尤其注重撤退战术的使用,“溃而不散、逃而不亡。”这是赵权总结的两个要点,只是这两点总是被李勇诚描述成“有组织、有纪律地逃跑。”

    李勇诚似乎说的也没错。从此,“逃跑战术”便成了渐丁队的专用战术。

    对这个战术的使用,几个人包括两百东真兵在内,都已经相当默契。需要担心的,是如何让忽察的三百个侍卫兵,能迅速地明白并执行他们的号令,而共同进退。凌渡电子书
1...96979899100...13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