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时代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十年残梦
钢铁时代 第一千四百六十八章 结果再平衡
战机往往就是这样,稍纵即逝的,英国这边动手的速度相当的快,本来已经逃到射程之外的这些高官们,再也不可能在原地了,他们纷纷的回到战场上面,不顾炮火的威胁,指挥战斗。
对面的德军,虽然看到了一些战机,可是第一线士兵没有受到多少影响,或者有,很快就恢复了,这种情况之下,他们不可能强攻结构稳定的防线的,或许,德国破釜沉舟,用上20万士兵冲锋,在关键时刻,能够突破英军的防线,可是德军稍稍的犹豫了一下,这个机会就丧失了,当协约国军队重新的稳定了防线,德军只是一波仰攻,取得了一点点的战果之后,就退回去了。
整个波尔多战场上面,德国最大的战果就是舰炮直接伤害的快8万人,还有突出地被歼灭的35万人,剩下的追加伤亡不超过3万,可是接近45万的伤亡,还有突出地带被抹平,等于是花费了巨大的伤害而占据的优势地位彻底被干掉了,还差点丢掉了第一道防线,好在稳定了,可是前往支援的少将以上军官,2死3伤,他们都是在支援的路上,或者到部队之中,被干掉的。
在600万大军之中,少将以上的军官几乎有100多个,可是一下子死伤了5个,也属于是较大的伤亡了,可是没有什么用,跟士兵相比的,这些军官算什么,在百万级别的战争之中,军官,真的不算什么了。
3个小时的炮击,大部分的火炮最少打出了200发,一般的火炮恐怕已经消耗了不少了,即便是幻想级这样的中国造战舰,稍稍好一点,却不可能继续坚持下去了,哪怕没有敌人,从出发到现在,还是持续了3个小时高强度的攻击,所有的海军也已经到达极限,过犹不及,如果在坚持下去的话,英国海军肯定会出来的,到时候,已经半残的德国舰队,面对着如狼似虎的协约国舰队,那就不是决战了,那是被袭击,被痛打落水狗了。
这就是存在舰队的作用,哪怕德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甚至有很大的可能肯定对方不会出现,都不会到极限的程度,因为极限代表着强弩之末,极限代表着的没有任何的余地,英国出击的可能很低,可一旦出击,那么公海舰队就会荡然无存,哪怕万一的可能都不可能冒,即便舍尔算的上一个激进一点的海军将领,他同样是一个忠于德国,一心想让德国在这一场前所未有的世界大战之中取得胜利的人,他不可能为了一点点的优势,而把公海舰队葬身到危险之中。
公海舰队是在上午离开的,3个小时的炮击,1个小时的休整,然后又5分钟的炮击,就离开了波尔多,枪声接下来响了一天左右,突出部的协约国军队,被击溃,大部分被歼灭,整个协约国损失巨大。
可2天之后,战场上平静了,协约国的兵力在波尔多的前线,比较的庞大,600万对不到400万,有着巨大的优势,加上壕沟战,本身就是守强攻弱的,这种情况下,只要协约国拥有稳定的防线,那么德国是不会攻击,那样损失太大,得不偿失的。
一场突如其来的攻击,就这么结束了,德国达成了他的目的,协约国损失惨重,可是战场上却重新恢复了平衡,接下来,英国为了避免德国再一次偷袭,开始在北海大面积的布雷,既然无法彻底的封锁波尔多,那么给德国舰队增加一点难度。
果然,英国只是布置了300万水雷,德国公海舰队就不敢轻易游荡了,最多只是派出几艘战舰,在小型战舰的护卫之下,才能够小范围的活动,还很少靠近的英吉利海峡,这里是协约国布置水雷最多的地方。
就这样的,英国用水雷,再一次的阻断了的德国攻击的道路,英国也知道这是暂时的,甚至一个30多公里长的海峡,300万枚水雷只是摆设,甚至会影响到来往于英吉利海峡的商船,可是德国公海舰队的全员出动,对于波尔多前线的攻击实在太大了,如果放任这种情况继续下去的话,说不定,波尔多前线就会崩溃。
两害之下选其轻,在目前,英国没有办法对抗公海舰队的前提下,能够尽可能的延迟时间,才是他应该做出的选择,哪怕因此而损伤了协约国的利益,也在所不惜的。
陆军和海军形势再一次的稳定下来,舍尔也在酝酿着攻击,可是不准备充分,不把英吉利海峡清理出一条安全的道路之前,舍尔舰队是不会继续攻击的。
1916年的4月5月就这么过去了,对于协约国来说,是煎熬,对于德国来说是意气风发,借助着中国的帮助,德国获得了在欧洲的海上优势,认真的做出了一些攻击,不但在英国北部,占据了几个岛屿,获得了对于英国的包围态势,之后,只要不是出于海上的绝对劣势的,他们能够守住这一块,即便是协约国方面,稳定住了局面,在一定程度上面,压制住了他们,要拿下这些岛屿,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这些岛屿,将来会成德国的一个个的基点,只要清理掉北海的水雷,公海舰队就可以自如的活动在岛屿和波罗的海的区域,随时有可能威胁到德国本土,甚至现在,在岛屿上面兴建了这个飞艇部队,也开始灵活多变的偷袭英国,把英国威胁的苦不堪言的。
特别是4月多的这一天,德国借助着公海舰队的优势,在侦察机的帮助下,偷袭了波尔多,不但抹杀了协约国用了快一年努力占据的优势,并且歼灭了超过50万的敌人,给协约国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进一步保证了陆军低于协约国的优势,并且逼迫协约国,在最繁忙的航道,英吉利海峡上面布雷,不得不依靠防守的态势,保证了脆弱的平衡。
双方又陷入僵持状态之中,这是过去4年之中,战争的常态,如果每天都要打仗每天都要攻击的话,即便协约国和同盟国又再多的军队,也支撑不了这样,类似一天损失20万,365天,就是7000多万,把协约国和同盟国全部军队都集中到一起,都没有这么多,甚至把16岁到50岁的青壮集中起来,或许有这么多人,如果真的打成这样,整个战斗就没有一个胜利者。
无论是协约国,还是同盟国都在寻找着对方的破绽,增加着自身的胜算,这么一场史无前例的世界大战,本就不是一天两天能够结束的,他们都有足够的耐心等待。
协约国在等待着美国方面,把足够的战舰生产出来,而德国也是同样,德皇在认识到了中国的实力之后,当时心中是起到涟漪的,在波尔多偷袭战大获成功之后,他选择了对于中国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工人数量必须要增加300万的,这已经是两国之间的最高峰了的,因为之前就已经在一个相当的高度,现在一次性增加了300万,最少可以解放出200万的劳动力,对于德国是一个强心针,也对接下来的持久战非常有利。
德国的要求很苛刻,对于劳动力的要求提升不少,可是对于总过来说,是可以接受的,国内经过了初步培训的,暂时不适合更高工作的,放在德国这里更好,有个半年一时间的时间,在进行轮换就好了,中国只要德国不把这些人放在军队之上,就而已接受,换成旧中国,说不定德国处于比较危险的阶段的时候,早就把他们放到军队上面了,可是中国有这个自信的,德国在没有绝对把握之前,是不会跟中国翻脸的,之前确定的一系列的方案,也是可以保障的。
德国要求的第二点,正是军队上,跟之前的一样的,要求印尼土人。印尼土人虽然懒惰,可是在高压之下,他们也愿意付出一切,甚至,他们愿意加入到德国国籍,愿意为德国人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到是意外的惊喜,德国坚持日耳曼人的态度,可是并不是没有通融的,毕竟,现在在战争时刻,庞大的战争消耗,哪怕德国占据上风,伤亡数字只有其他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可是绝对数额一点都不低,德国只有6000多万人口,即便是德裔回归一些,可是总人数还是不多,德国又没有英法那么庞大的海外殖民地,真的按照1:3的比例,最先坚持不下去的也是德国。
交涉,讨价还价,其实意向已经确定了,中德之间没有明显的矛盾,或者说矛盾还没有暴露出来,这种情况下,德国心中不爽,从中国要了更多的好处,在未来,中国出于种种原因,最终还是答应了这种好处,两大巨头之间,没有因为这些产生矛盾,反而配合的更加默契了,在中国支援300万劳力,还有从印尼紧急征集的180万土人,一起到达德国的时候,德国的人手充沛程度达到了一个极限,他们会进行下一步的进攻的。(未完待续。)
钢铁时代 第一千四百六十九章 155重炮
从战争爆发的1913年,到1916年,就整年差不多过去了3个年头左右,可是掐头去尾的,就是4年,战争越发的激烈了,协约国的损失在500万以上,德国的损失也在120万,可以说战争给交战各国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其中,协约国的是受创巨大,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如果双方站在同一个起跑线,或者是同样的程度,协约国早就投降了。
可战争双方,就是这么的不平等,跟德国只有7500万人口不同的是,协约国的人口数量巨大,不说殖民地都完爆同盟国,至于加上殖民地之后,协约国每年可以提供的人口,战争人口,远在德国之上,这也是的协约国能够坚持下去的根本原因,协约国太大了,不但拥有世界上最发达工业的几个国家,还是人口大国,俄罗斯,美国,都是人口上亿的国家的,英法差一点,却拥有着占据世界人口一半以上的殖民地,这一点是德国无法比的。
持续的作战,持续的伤痛,可德国过的不错,特别是1915年到1916年的这一年,因为中国偷袭美国,4对12取得完胜,彻底的击沉了的12艘战列舰,这对于协约国的打击不可谓不大,少了12艘主力舰之后,哪怕其他的舰船损失不大,也实际上让协约国失去了制海权,哪怕英国控制着直布罗陀海峡和苏伊士运河,可在英国本土,却是越来越危险。
德国屡屡凭借着海上的优势,对于北大西洋的封锁,占据的制海权之后,潜艇和普通的战舰,开始打击协约国在后勤补给,让协约国在后勤补给上面,相当的困难,到1916年的5月,才算是勉强的完成了对于欧洲陆军的补给,可是战机已经失去了,本来应该在1916年的春天,开启的一次大规模的攻势,因为后勤的关系和公海舰队袭击波尔多彻底的化为乌有,协约国不得不收缩部队,放弃了好不容易突破的那一道防线,退守5公里,继续的设置防线,并且借助着时间差,让后方的防线更加的稳固。
如果换成去年,协约国的这种做法是正确的,收缩防线,代表则单位面积之中,更多的军队,代表着更加狭窄的接触面和战线,这对于处于下风,跟德国军队作战能力也不如的协约国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可惜现在,他们错了,在1915年年底,在说服德国释放部分战俘的时候,中国拿出了很多的条件,其中包括了单兵防弹衣和155陆军重炮,这个重炮看起来不是陆军最大口径的火炮,可是真正的使用到部队之中,却发现,他真的成为了陆军的最强者,没有之一。
在公海舰队偷袭波尔多的时候,155重炮没有完成整训,再加上这一个行动太过突然,陆军为了保险,没有出动这些试验部队,到双方战线彻底的稳定了之后,这部分的155重炮当然调上来了,在持续作战之中,逐步的实验这个火炮的威力。
能够在杨元钊的坚持下,并且按照后世的层面设计出来的重炮,哪怕出口的只是削弱版,已经展现了威力,这种新式的155重炮,这个重量只有之前的155重炮的三分之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比起最重的155重炮,轻了二分之一以上,这种的重炮,真的是步兵的利器,在步兵的重型支援火力之中,重量越小,移动越发的方便。
只要减重,哪怕是威力一样,甚至有些降低,也是可以接受的,可这样重炮,威力可不是原来155能够比,速度上面,比普通的155最少高出了30%,在步兵火炮之中,射速不是最重要,却代表着单位时间,单位空间的炮火覆盖程度,对于师一级,甚至是军团一级的重型压制火力来说,这一点相当的关键。
如果仅仅这样的提升不算什么,可是新式155重炮炮弹重量也高出了的30%,二种提升这结合起来的威力,155重炮的威力最少也是原来155的一倍以上,基本上达到了200毫米以上重炮的威力,最关键的是射程,155重炮的射程几乎比220重炮的射程还要远15%,这可是最关键的地方,本身步兵炮火,一般而言,你能够威胁到对方,对方也可以威胁到你,精锐的炮手,可以通过多次观察,计算,找到对方火炮的位置,在大规模的陆军作战之中,如何保护自己的重炮,削弱和干掉对方的重炮,是指挥官指挥艺术的最直观的体现。
如何打好时间差,如果抓住对方的薄弱地方,把自己的火力投过去,跟后世的自走火炮这样的装甲力量不一样,打炮是绝对的攻强守弱的,一旦炮兵阵地没有抓住时机转移,被对方抓住机会的话,一次火炮覆盖,就足以让战略炮兵力量受到重创。
从拿破仑开辟了陆军炮火时代开始,火炮就在陆军力量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有火炮跟没有火炮,这完全是两种战斗力,现在,德国拥有了这个之后德国火炮,在远程威慑上面的威力,远高于协约国的火炮,以往可能要攻击10分钟左右,就紧急的调离,可是布置在一些高地之上,达到极限的炮火,完全可以无视这一点,15%的距离增加,代表着最少3公里,陆军炮火,100米已经是给界限了,更别说3公里,德国只要想打,基本上是一边倒,除了要防备协约国空中袭击,其他情况下不必考虑,这样全力以赴,甚至让演练的速度也快了很多。
哪怕没有威胁的情况之下,也是在战斗的状态之下打过去,战争永远比训练来的快,德国这边到时打的爽了,协约国一边就惨了的,他们选择了最错的结果,退守到了防线之中,防线是稳固了,却更加密集了,要知道,此时此刻在德国前线155重炮最少也有8000门左右,本身使用重弹之后,威力远比普通的155大,协约国又是密集阵营,顿时倒霉了。
防炮洞是可以挡住155的,可是其他阵地就不可以,相当于220毫米重炮攻击的炮弹,又精准度相当的高,公海舰队舰炮强大,可再怎么,他的火炮数量有限,8000门火炮,毫无顾忌的攻击,又打的比较精准,伤亡数字就大规模的提升起来了。
德国见到有便宜可以占,加上公海舰队的偷袭还没有稳定下来的时候,再一次集中火炮,攻击了一处薄弱的环节,突破了这一道防线,歼敌数量不多,在25万左右,可是波尔多前线再一次的后退了3公里,整个防线都有些龟缩,一些地方甚至有些岌岌可危了。
本身因为美国加入,美国带来的协约国的实力的提升扩张的波尔多战场,再一次被突破了两个战线,这对不德国而言,是极大的好处,少了侧的两个战线,波尔多战场上面的容纳度,就会少15%以上,即便的协约国有再多的军队,也没有办法展开,
这样下来,所受到的压力就会小很多,这也算是德国最大的胜利之一,不过伴随着占据的领土越来越大,德国需要守卫的地方也越来越多,连带着有很多很多的部队必须要建立起来,这种情况之下,需要的部队也需要更多。
这也是德国向中国要求人力的根本原因,无论是300万的劳动者,还是180万的印尼土人,这些都是及时战力,战争越发展,需要的兵力也就越多,德国已经在过去的3年时间之中,深挖潜力,可每年增长的劳动力数字都相当的有限,如果不是中国的支持,德国绝对做不到,在保证了国内工农业生产都相对比较稳定的前提下,还抽调了大量的部队,可是的再进一步,应该是不行。
1916年应该是关系到战局最关键的一年,一方面中国已经实际上参战了,无论是偷袭美国,还是在澳大利亚,太平洋战场上面出动,都给美国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占据了夏威夷之后,距离美国只是一步之遥,即便是美国,也不可能全力以赴的投入到欧洲战场,此时此刻,德国还不知道,日本已经有归附的打算,否则的话,一定会更加坚定的。
既然美国因为本土的关系,对于欧洲的支持必然会减弱,那么德国就必须要抓住这个机会,一方面,在海上,寻求跟协约国海军力量的战略决战,在陆上,也要强行的打通波尔多防线,不给的协约国任何机会,只要能够在陆上扫荡法国的力量,最少在欧洲战场,会减少一个相当的敌人。
一战不是二战,二战扫平了法国之后,在欧洲大陆之上,还有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苏俄,一战的时候,欧洲大陆上面,除了法国之外,俄罗斯只是一个半工业化的国家的,分别被德国和中国打败,失去了大片国土和人口,根本无力承担起二战时期苏联的作用,这样的话,哪怕是牺牲再多,只要扫平法国,到时候独具欧洲德国将会拥有雄厚的根基,只有有几年的稳定,谁敢再说德国底蕴不足。(未完待续。)
钢铁时代 第一千四百七十章 人口影响战争
中国接到了德国的要求,认真研究之后,形成了一定的分歧,前者无所谓,中国目前已经完成了工业化,遍布在中国大地上面的技工学校,培养了不少的技术工人,这些工人本来应该按部就班的进入到各个工厂,可是德国给予了一个机会,一个可以实操的机会,并且能够掌握一门外语,这对于年轻工人来说,是非常不错的。
未来的中国,肯定会以大学生和高等教育为主的,可惜高等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时间的累积,才能够完成。
这一批人就正好送到德国,其中甚至还夹杂了部分工科学生,他们会用半年和一年的时间,在德国这里完成语言关,并且初步的接触实习,然后进入到大学之中。
战争当头的情况之下,任何跟战争无关的项目都会停下来,不少的德国大学都面临着中青年教师被抽调,学生被抽调的情况的,这时候中国用大量留学生冲抵这一块,并且付出了相当的代价和真金白银,用于换取中青年的教师离开的军队,负责教导他们。
德国是缺乏兵员,可是合适的中青年教师又多少,不会超过5万人,中国用增加20万的印尼土人,还有每年付出大量的留学经费和军火配额,换取了这一点。
德国当然是欣然同意了,不必付出一定的代价,就可以增加20万印尼土人,虽然印尼土人战斗力不如正规的德军,可也没有到4倍的程度,这些大学教师,本就不是军队之中最精锐的那种,长期做学问,这些东西在大学之中有用,在战场之上,依靠的是勇力,是身体素质,是作战技能,这对于大学教师来说,还真的是为难。
让大学教师在最合适的位置,要知道即便到现在,德国大学只不过入学人数减少,并不是没有,再加上中国留学生的这些收费,足以让德国在资金和军火上面更上一层楼,至于为中国培养的学生,在德国看来,中国可能只是另辟蹊径的,中国在顶尖力量上面,已经超过德国了,在科学研究的不少体系之中,也走在了德国的前面,如果不是战争到来,他们甚至要向中国来学习,没有什么让中国人偷学。
认知上面的不平衡,没错,一体机和杨元钊的存在,中国少走了很多的弯路,在不少的体系之中,直接的走到了世界巅峰的位子,可是在基础学科之中,高等教育和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员之中,远不是德国的对手,从战争开始之前,中国就有体系的增加了留学生的数额,并且不停的吸收世界各地的教师,兴建属于中国的高等教育,可是这都是杯水车薪的,从1908年到现在,中国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员数量,增加了100倍都不止,可是因为基数太小,高等教育在中国适龄青年之中,高等教育的比例并不高,绝大多数都是走技工道路,成为工人,并且接受夜校教育。
杨元钊也知道,这样等于是拔苗助长,他能够提升的也达到了某种的极限,再持续下去,就需要庞大基数的科研人员,而且是持续不断的提升才可以。
可高等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跟协约国宣战之后,特别是美国人的排华,基本上在英法美之中的留学生,几乎都回来了,这时间德国这里却成为了一个突破,战争减少的高等教育人员,可以都增加到留学生身上,甚至一定程度下面,扩大的也可以接受,所以从1913年开始,中国留德的留学生人数显著增加,从1913年之前的2万左右,增加到了1915年33万,到1916年,更是增加到了57万,这还是中国没有办法完成基础的德语教育的缘故。
为了解决语言教育,中国也想了很多的办法,最终只有从环境入手,从1913年开始,让准留学生简单的学习德语之后,从事一些管理型和接触性的工作,在中国原来翻译和留学生的帮助下,快速的融入到环境之中,也因此1913年之后,留学生的人数显著增加,预计到1916年会增加到93万,极限会达到114万左右,加上本国的教育资源,高等教育的总人数会达到320万左右,虽然比起发达国家,还有一段很远的距离,可是也算可以接受,只要持续下去,5-10年之间,依托着这些高等教育的人员,会建立起更加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足以支撑中国科技的增长。
工人的问题很容易解决,甚至如果德国需要,中国会更加更多的人员,人口庞大就是这么的好处,到时印尼土人,有些问题,印尼土人很多,可适合的,可以放在德国的不多,杨元钊一直都狠警惕未来的民族和解,跟列强们建立的殖民地不一样,东南亚地区是中国按照本国的发展来建立的,各种的大型工厂,城市,甚至是造船厂等诸多的设置,在某种程度上,工业的发达程度,比后世的东南亚还要强大的多,这种情况下,东南亚如果被民族解放了,那就出大问题了。
猜你喜欢